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与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治疗T1N0M0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Ferrostatin-1 NMR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近远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9年我院396例RATS或VATS治疗T1N0M0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9例、女187例,平均年龄(61.58±8.67)岁。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RATS组(n=157)与VATS组(n=239)。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及无复发生存率,同时研究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RATS组术中出血量[(48±42)mL vs.(182±231)mL,P<0.001]及术后24 h引流量[(2Plant symbioses50±119)mL vs.(324±208)mL,P<0.001]少于VATS组。RATS组与VATS组的淋巴结清扫组数[(5±2)组vs.(3±2)组,P<0.001]与清扫枚数[(17±9)枚vs.(11±8)枚,P<0.001]多于VATICI 46474临床试验S组。RATS组与VATS组术后48 h引流量(P=0.497)、术后带管时间(P=0.180)以及住院时间(P=0.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TS组生存率(1年生存率:98.7%vs. 94.8%,5年在生存率:90.5%vs. 75.8%,8年生存率:76.9%vs. 62.1%,平均生存时间:93个月vs. 79个月,P=0.005)及无复发生存率(1年无复发生存率:97.4%vs. 95.6%,5年无复发生存率:94.8%vs. 77.8%,8年无复发生存率:82.6%vs. 64.8%,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95个月vs. 79个月,P=0.004)均明显优于VATS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组数及淋巴结清扫枚数是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及无复发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同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是生存状况和无复发生存状况的共同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RATS治疗T1N0M0期NSCLC患者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及无复发生存状况且RATS清扫淋巴结更彻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 h引流量更少。
中枢神经原位再生技术及其治疗前景
中枢神经再生长期以来一直是成年哺乳类动物大脑损伤或者发生退行性病变后悬而未决的世界性难题.在过去的数十年里Ras抑制剂,干细胞疗法在神经再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也遇到了重大挑战.近些年兴起的中枢神经原位再生技术利用内源性的胶质细胞可以自我分裂再生的特点,通过表达神经转录因子或其他方法将胶质细胞原位转化为功能性神经元Sputum Microbiome,避免了建立体外干细胞库的高成本和外源细胞移植的问题.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运用体内胶质细胞进行原位神经再生的前沿进展,着重介绍了中枢神经原位再生技术在治疗重大脑疾病,包括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以及视觉系统疾病和脊髓损伤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虽然Galunisertib价格该技术还处在摇篮阶段,并且像任何新技术一样都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但是本团队在灵长类脑卒中模型上已经证明了中枢神经原位再生的可行性,为将来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中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调查及预后分析
目的 调查中老年人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病因,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到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456例中老年CRF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因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456例中老年CRF患者病因分布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20例(48.24%)Dendritic pathology、糖尿病肾病78例(17.11%)、高血压肾病65例(14.25%)、肾盂肾炎37例(8.11%)、药物性肾损伤19例(4.16%)、梗阻性肾病18例(3.95%)、狼疮性肾炎12例(2.63%)、多囊肾7例(1.54%),其中病因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患者发病年龄低于其他病因患者(P<0.05);456例患者院内GDC-0973体内实验剂量死亡94例,死亡率为20.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严重感染、脑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Ⅲ期、左心室肥厚、心肌梗塞是引发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中老年CRF发病的主要病因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selleck Mirdametinib高血压肾病,而心脏疾病是引发此类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应针对高危人群做好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从而降低CRF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无创头架结合改良穿刺探针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无创头架结合改良穿刺探针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tick-borne infections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成无创头架组和有创头架组,进行神经导航辅助脑内血肿微创穿刺置管引流。其中,无创头架组使用改良穿刺探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导航注册误差、住院周期、肺部感染率及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收缩压、入院时血肿量和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等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亦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在手术时长、导航注册误差、住院时长、肺部感染率等Gefitinib-based PROTAC 3供应商方面无创头架组均优于有创头架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无创头架结合改良穿刺探针在神经导航辅助脑内血肿微创穿刺置管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中具有注册误差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精准、住院周期短、selleck HPLC并发症少等优势。
乳腺癌辅助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癌辅助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6月—2020年1月北Staurosporine生产商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689例,分析化疗所致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689hepatic endothelium例患者中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48.77%(336/689),其中肝功能异常Ⅰ度292例,Ⅱ度39例,Ⅲ度5例。肝功能异常发生在第1~2周期153例,第3~4周期107例,第5周期及以后76例。因肝功能异常导致化疗延迟55例。肝功能异常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病变部位、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病毒携带情况、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胆固醇血症、静脉预防性保肝、曲妥珠单抗、长期服RSL3供应商药史无明显相关性(P> 0.05),与BMI≥27.50 kg/m~2、淋巴结转移、高脂血症、EC-T密集方案有关(P <0.05); BMI≥27.50 kg/m~2、高脂血症、EC-T密集方案是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肝功能异常是乳腺癌化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为Ⅰ~Ⅱ度肝功能异常。乳腺癌BMI≥27.50 kg/m~2、合并高脂血症可增加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风险,应用EC-T密集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应更加关注肝功能变化。
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作为主要的免疫细胞亚群之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MCFA)一,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以调控中性粒细胞功能表型为目标的肿瘤免CCRG 81045价格疫治疗研究逐渐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释放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各类细胞因子、蛋白酶和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以及影响其他免疫细胞功能等方式参与肿瘤免疫微环境重塑,从而影响肿瘤进展。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存在两种功能表型,既N1和N2亚型,分别发挥促肿瘤和抗肿瘤功能。考虑到中性粒细胞在肿瘤进展中的双重作用,靶向肿瘤微环境(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的中性粒细胞,使其向N1方向极selleckchem CB-839化,将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新型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本文将对这一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从调控中性粒细胞功能表型从而调控TME角度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构建预测肝细胞肝癌术后CNLC III/IV期复发的网页计算器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术后出现CNLC III/IV期复发危险因素,并构建线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肝癌切除术的289例HCC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HCC患者术后出现CNLC III/IV期复发高危因素,并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线上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指数)、校正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Tofacitinib分子量验证该模型预测能力及临床效能。结果:截止至随访日期,共有158例(54.7%)的HCC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其中56例(19.4%)为CNLC III/IV期复发。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术前NLR≥1.56(OR:2.745,95%CI:1.041~7.240,P=0.041)、肿瘤直径≥5.75 cm(OR:3.664,95%CI:1.612~8.328,P=0.002)、肿瘤低分化(OR:4.197,95%CI:2.027~8.688,P<0.001)、微卫星灶(OR:3.426,95%CI:1.241~9.460,P=0.017)及微血管侵犯(OR:3.127,95%CI:1.301~7.514,P=0.011)是术后出现CNLC III/IV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相CCRG 81045配制应线上预测计算器,该预测模型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校正C指数为0.850。结论:HCC患者术后出现CNLC III/IV期复发与Imported infectious diseases诸多因素相关,通过本研究所建立的网页计算器,临床医生可快速简便地识别高危人群并尽早予以干预措施,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Sec62对结直肠癌的增殖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摘要]目的 探索Sec62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应用Westernblotting技术在结直肠癌细胞和永生化正常结肠上皮细胞中检测Sec62蛋白的表达。依据结直肠癌细胞中Sec62蛋白的表达情况,选取两株结直肠癌细胞分别构建Sec62过表达稳转细胞及其对照(NC:过表达阴性对照组,以过表达组阴性对照病毒转染细胞;OE:过表达组,以过表达慢病毒转染细胞)和SZD1839 IC50ec62敲减稳转细胞及其对照(shNC:敲减阴性对照组,以敲减组阴性对照病毒转染细胞;KD-1:敲减组1,以敲减慢病毒1转染细胞;KD-2:敲减组2,以敲减慢病毒2转染细胞)。采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等增殖相关体外实验检测稳转组及其对照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评估Sec62对结直肠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将24只雄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NC、OE、shNC、KD-1共4组,每组各6只,将稳转组及其对照组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腹股沟处,5周后处死裸鼠,观察各组裸鼠皮下成瘤形成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稳转组及其对照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利用Westernblotting检测稳转组及其对照组细胞中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DK4和PCNA的表达。结果 Westernblotting 发现Sec62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结果均表明与NC细胞相比,OE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P<0.05),而与shNC相比,KD-1和KD-2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显示Sec62过表达细胞种植后形成的皮下肿瘤质量显著高于NC(P<0.01),而Sec62敲减(KD-1)细胞种植后裸鼠皮下成瘤的质量低于shNC(P<0.01)。流式检测细胞周期的结果显示,SHER2 immunohistochemistryec62表达升高后细胞周期进程加快,而Sec62表达被抑制后细胞周期停滞。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与NC细胞相比,OE细胞中CyclinD1、CDK4和PCNA的表达升高,而与shNC细胞相比,KD-1和KD-2中CyclinD1、CDK4和PCNA的表达降低。结论 Sec62可通过调控结直肠癌Bemcentinib化学结构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结直肠癌的体内体外增殖,从而在结直肠癌的恶性增殖中发挥促癌作用。
胰岛素瘤中p16基因甲基化和表达下降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索胰岛素瘤中p16基因甲基化和表达下降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纳入2003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协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和医院手术CP-690550体外切除胰岛素瘤的72例患者的资料,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72例患者胰岛素瘤组织和49例对照胰腺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从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并且用亚硫酸氢盐修饰, 用甲基化特异PCR的方法检测32例肿瘤组织和17例配对瘤旁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将肿瘤组织中p16基因表达以及p16基因甲基化和临床病理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72例患者中, 男30例, 女42例;年龄(46.5±14.0)岁。胰岛素瘤中58.3%(42/72)的肿瘤p16蛋白表VX-765达丢失或下降, 正常或瘤旁胰腺组织34.7%(17/49)p16蛋白表达丢失或下降(χ2=6.52, P=0.011)。32例胰岛素瘤中有13例(40.6%)发生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而瘤旁对照组织仅有2例(11.8%)发生基因甲基化(χ2=4.35, P=0.037)。胰岛素瘤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肿瘤病理分级等临床特征与p16蛋白表达均无关(均P0.05)。结论胰岛素瘤中p16蛋白表达丢失或下降并且和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相关。
2018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
[目的]分析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2018年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状况。[方法]收集2018年湖南省32个肿瘤登记点上报的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资料,按照地区和性别分层计算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IACS-010759配制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粗率、中标率、世标率、年龄别率、0~74岁累积率。中标率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构成进行计算,世标率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进行计算。[结果] 2018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248.24/10万,中标率为172.27/10万,世标率为168.54/10万,0~74岁累积率为20.01%,男性粗发病率为272.71/10万,女性粗发病率为222.23/10万;城市地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285.51/10万,中标率为192.16/10万,世标率为188.83/10万,0~74岁累积率为22.55%,其中男性粗发病率为319.47/10万,女性粗发病率为251.26/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230.87/10万,中标率为162.85/10万,世标率为158.92/10万,0~74岁累积率为18.80%,其中男性粗发病率为251.72/10万,女性粗发病率为208.18/10万。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列前5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口腔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列前5位的依次是乳腺癌、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肝癌。2018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54.50/10万,中标率为99.02/10万,世标率为98.40/10万,0~74岁累积率11.94%,男性粗死亡率为196.83/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109.52/10万。城市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70.37/10万,中标率为105.52/10万,世标率为105.07/10万,0~74岁累积率为12.23%,其中男性粗死亡率为221.62/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118.67/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47.10/10万,中标率为96.03/10万,世标率为95.32/10万,0~74岁累积率为11.81%,男性粗死亡率为185.70/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105.09/Polymicrobial infection10万。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列前5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列前5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结论]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等是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前列的病种,应作为湖南省重点防控的恶性肿瘤;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排在前5位,应作为女性重点防控的主要恶性肿瘤。口腔癌上升到男性发病率前5位,也应引起相应关注,及早采取措ICI 46474分子式施加以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