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对舌鳞状细胞癌(TSC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Fer-1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E7080 IC50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TSCC行根治性切除Noninvasive biomarker术的21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临床诊断性能曲线确定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最佳截断值。生存单因素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基于Cox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LR、NLR、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为影响TSCC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LR、N分期和TNM分期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Nomogram模型的C指数为0.701 (95%CI:0.651~0.752),校准曲线表明Nomogram模型预测无进展生存率与实际无进展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对TSCC术后患者的预后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术前个体化营养支持对营养风险胃癌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口服营养补充(ONS)对营养风险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炎症反应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的100例营养风险胃癌患者,随机分YEP yeast extract-peptone medium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在常规饮食指导的基础上给予3~7 d术前ONS,对照组采取术前常规饮食Cobimetinib作用指导。记录患者营养相关指标、炎症反应指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术后第1天手握力、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第1、7天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 术前O寻找更多NS可以改善营养风险胃癌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炎症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浅析黏膜下注射分离技术辅助针状电极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目的评估黏膜下注射Dermato oncology分离技术辅助针状电极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T)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7例NMIBT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三组:其中行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23例), 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TUERBT)患者设为观察A组(21例), 行黏膜下注射分离技术辅助针状电极剜除术患者设为观察B组(23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三组患者的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膀胱刺激征等手术并发BI 10773症情况及术后二次活检阳性率和预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B组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膀胱冲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膀胱刺激征及血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膀胱冲洗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B组的购买Regorafenib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及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观察A组(均P0.05)。观察B组和A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活检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黏膜下注射分离技术辅助针状电极剜除术治疗NMIBT相比TURBT和TUERBT更加安全有效, 且并发症较少, 复发率低, 设备门槛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某医院2010—2014年出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
目的探讨某医院2010—2014年出院患者前10位疾病构成情况,为医院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某医院2010—2014年病案首页信息进行整理,以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为分类依据,分析近5年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及顺位。结果 2GSI-IX小鼠010—2014年某医院前10位系统疾病构成稳定,占出院患者总数的86%左右。肿瘤及循selleckchem Fer-1环系统疾病一直位居疾病顺位的第1和第2位,构成比分别在25%和16%左右。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构成比逐年增长(X~2=583.39,P<0.05)。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逐年下降(X~2=123.68,P<0.05),构成比下降较明显的还有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X~2=363.58,P<0.05)Biofilter salt acclimatization。15岁以上患者占出院患者总数的93.52%。15岁以下人群重点疾病有别于成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45岁以上人群占比较高。婴幼儿及老年人易患呼吸系统疾病。除个别疾病外,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X~2=10000,P<0.05)。结论根据疾病谱变化,医院应把前10位疾病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时根据各类疾病不同重点人群开展相应诊疗工作。其次要开展医院重点专科的研究、扩大重点专科的床位,根据就医需求合理配备卫生资源。在此基础上,医院应积极开展重点病种及DRGs相关研究。
HER-2阳性乳腺癌无进展生存期相关临床及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 筛选与HER-2阳性表达乳腺癌的PFS相关的临床信息及超声特征,并建立评估模型,旨在分析基于临床信息及超声特征所建立的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HER-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570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筛选出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PFS相关的关键特征集,并绘制列线图,同时对其评估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1)筛选出与HER-2阳性乳腺癌PFS相关的IACS-10759小鼠临床病理及超声特征:家族遗传史(P=0.048)、病理等级(P=0.009)、腋窝淋巴转移(P<0.001)、HR(P=0.048)、Ki-67(P=Alpelisib临床试验0.006)、内部回声(P=0.032)、钙化(P<0.001)、高回声晕(P=0.033);(2)建立模型:应用以上相关特征建立列线图模型;(3)模型的评估:在内部验证中,C-index为0.734(95%CI:0.674~0.794),在外部验证中,C-index为0.753(95%CI:0.645~0.860)。结论 应用临床及forced medication超声特征所建立的列线图去评估HER-2阳性表达乳腺癌PFS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提供更多的信息。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Hp感染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PR1)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北京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80例为病例组,根据Hp免疫球蛋白(Ig)G抗体检测结果,将其分为Hp阳性组、阴性组;另选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0名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LPR1 rs688、rs5925、rs11172113和rs222867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PR1基因多态性与Hp感染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LPRGenetic studies1基因rs688位点CC基因型及C基因频率分布均于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模CL 318952小鼠型分析结果显示,rs688 CC基因型(OR=1.246)、携带rs688 C等位基因(OR=2.337)是影响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在位点rs688,Hp感染阳性组携带CC基因型频率、C基因频率高于Hp阴性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rs688 CC基因型(OR=3.245)、携带rs688 C等位基因(OR=3.518)是影响胃癌患者Hp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LPR1的rs688位点CC基因型、C等位基因是胃癌发生的易感基因,且与H购买Tofacitinibp感染对胃癌易感性有协同作用;而rs5925、rs11172113和rs222867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胃癌的发病无关。
秦巴硒菇提取物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秦巴硒菇提取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秦巴硒菇提取物干预肝癌SMMC-7721细胞,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秦巴硒菇提取物对人肝癌SMMC-7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秦巴硒菇提取物对SMMC-7Crizotinib说明书721细胞凋亡率的影响,进一步利用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和caspase9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秦巴硒菇提取物selleck HPLC(0,0.5,1.0,2.0,4.0 μg/mL)作用24 h、48 h以及72 h后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时间和浓度的作用梯度增加抑制作用也明显增加。根据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秦巴硒菇提取物作用于人肝癌SMMC-7721细胞24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秦巴硒菇提取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也明显增高。另外秦巴硒菇提取物浓度越高越能促进人肝癌SMMC-7721细胞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论:秦巴硒菇提取物可通过促进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的表达来促进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
益气养阴解毒方内服外治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相关皮肤毒性反应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解毒方内服外治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相关皮肤毒性反应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及上海市胸科医院收治的接受EGFR-TKI靶向治疗出现皮疹的气阴两虚型NSCLC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期间,2组各脱落2Magnetic biosilica例,最终完成试验者60例,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靶向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氢化可的松外涂,观察组加用益气养阴解毒方口服并联合外治法。2PCI-32765生产商组疗程均为28 d。观察2组治疗前后EGFR-TKI相关皮肤毒性反应分级和DLQI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第14、21、28天,观察组皮疹、皮肤干燥、手足综合征分级均优于对照组,且随治疗时间延长改善效果越好(均P<0.05)。不同治疗时间,2组瘙痒、皮肤色素沉着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14、21、28天,观察组DLEmricasan采购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8±2.9)分比(6.7±3.6)分、(3.8±2.7)分比(6.0±3.4)分、(3.3±2.6)分比(5.7±3.4)分](均P<0.05)。结论 益气养阴解毒方内服外治可以明显改善NSCLC患者EGFR-TKI治疗引起的皮疹、皮肤干燥、手足综合征等皮肤毒性反应,显著提高患者的皮肤病生活质量。
慢性牙周炎与1级高血压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与1级高血压的关系,以及牙周强化治疗对慢性牙周炎合并1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1-12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110例1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110例同期非高血压的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正常血压组,比较两组人群的血压、血液学指标和牙周参数。采用随机单盲法将1级高血压伴发慢性牙周炎患者54例分为一般治疗组(27例)和强化治疗组(27例),一般治疗组仅进行龈上洁治术,强化治疗组进行龈上洁治术和牙周强化治疗,随访3、6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牙周参数、炎性指标及血压的变化。结果 高血压组的收缩压、舒张压、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水平(CAL)、探诊出血指数(BOP)高于正常血压组(均P<0.01)。高血压组慢性牙周炎发生率高于正常血压组(72.7%比52.7%,χ~2=9.410,P=0.002)。随着慢性牙周炎程度的加重,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重度牙周炎组76.7%比中度牙周炎组70.0%比轻度牙周炎组34.0%比无牙周炎组36.6%,χ~2=27.901,P<0.001)。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对牙周指标、炎性指标以及血压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一般治疗组(n=24)治疗后3个月,PD、CA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强化治疗组(n=24)治疗后6个月,PD、CAL、BOP、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均PBYL719 IC50<0.05)。治疗后6个月,强化治疗组PD、CAL、BOP、TNF-α、IL-6、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低于一般治疗组(均P<0.05)。结论diABZI STING agonist抑制剂 牙周炎与1级高血压相关;牙周强化治疗可改善慢性牙周炎合并1级高血压患者的牙TORCH infection周状况,同时可降低炎性标志物和血压水平。
双能量CT虚拟平扫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VNC)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64例,术前均行常规平扫(TNC)及动、静脉期双能量增强扫描,通过Syngo.via后selleckchem SCH727965处理工作站生成VNC图像。由2位医生观察分析TNC及动、静脉期VNC图像病灶形态学特征,并对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主观评分,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不同扫描时期图像病灶CT值、噪声(SD)、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图像评分、长径及横径,并记录和比较常规模式及VNC模式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2位观察者的主观评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Compound 3溶解度0.75)。不同扫描时期图像的病灶形态学特征、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长径及横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静脉期VNC图像上病灶CT值均高于TNC(均P<0.05dilatation pathologic)。此外,VNC图像具有较高的CNR、SNR值和较低的S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NC模式有效辐射剂量小于常规模式(P<0.001),约降低了31.44%。结论 双能量CT VNC技术可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与TNC相似的图像质量,且明显减少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