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肿瘤标志物BLCA-4特异性结合肽的筛选与初步应用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selleckchem Liproxstatin-1见的恶性CX-5461分子式肿瘤之一,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在诊断及术后常规需要进行膀胱镜检查,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基于尿液的膀胱癌肿瘤生物标志物可以体外辅助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引起专家学者广泛关注。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CA-4)是从人膀胱肿瘤组织中分离出来的核基质蛋白,在膀胱Serum-free media癌的发展早期显示出表达升高,可辅助膀胱癌的早期诊断。临床上借助BLCA-4诊断膀胱癌具有极高的检测特异性及灵敏度,是一种理想的膀胱癌肿瘤标志物。本研究以BLCA-4蛋白为靶分子,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进行了五轮筛选,每轮增加筛选压力并随机挑选噬菌体克隆进行DNA测序,通过对多肽序列的富集情况进行分析,挑选出重复率最高的三条多肽序列。对第五轮48条噬菌体测序结果进行MEME Suite分析,同时挑选噬菌体克隆与靶蛋白进行噬菌体ELISA实验,确定了与BLCA-4亲和力最高的多肽序列为IPDPGFSPLVGF。BLCA-4抗原在膀胱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因此,本文合成该多肽并用罗丹明B红色荧光进行标记,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验多肽探针在细胞水平上与抗原的结合情况。结果显示,荧光标记多肽成功捕获到人膀胱癌细胞5637中的BLCA-4抗原,而在正常膀胱细胞及肠癌细胞中显示无阳性荧光信号,证明了在细胞水平上多肽与BLCA-4的结合。本研究建立基于多肽及BLCA-4抗体的BLCA-4夹心ELISA检测方法,优化了实验条件,最终在检测范围为0.375-24 ng/m L时与检测数值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式为y=0.1242 x+0.3146,相关系数R~2=0.9963;最低检测限为0.375 ng/m L,批间与批内变异率均在10%以内,同时检测四种其他种类蛋白抗原结果均为阴性。利用该方法检测6名膀胱癌患者与18名健康志愿者的尿液样本,符合率为100%。本课题筛选并合成BLCA-4特异性结合多肽,作为BLCA-4的探针进行了初步应用验证,为今后利用尿液样本研究开发早期诊断膀胱癌的方法和试剂盒提供了实验技术基础。

典型西南岩溶地下水抗生素污染指示因子识别

我国南方岩溶地区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由于岩溶地区独特的含水层结构,其地下水极易受到地表污染。为了探明岩溶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厘清抗生素浓度与水化学参数的相关关系,进而识别岩溶地区水环Docetaxel体内实验剂量境中抗生素污染的指示因子,本文以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分析了35种抗生素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检出了30种抗生素,包括3种四环素类(Fluorescence biomodulationO_3-Ca·Na·Mg型水样中抗生素浓度显著高于HCO_3-Ca·Mg型(2~10倍)(Mann-Whitney检验,P<0.05)。同时,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氮(硝氮、亚硝氮与氨氮浓度之和)、总有机碳(TOC)、Na~+、Cl~-浓度与单一抗生素浓度、不同种类抗生素浓度、抗生素总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81~0.99,P<0.05,N=7~8)。相比三氮、TOC和Na~+,Cl~-在环KPT-330境中性质更稳定,是岩溶地区地下水系统中更可靠的抗生素污染指示因子。本研究为在受县级污水处理厂和农村生活废水排放影响的岩溶地区抗生素污染识别与污染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含呋喃唑酮与克拉霉素四联疗法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含呋喃唑酮四联疗法与含克拉霉素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某院门诊100例确诊Hp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呋喃唑酮组与克拉霉素组,每组50例。呋喃唑酮组采用含呋喃唑酮的四联疗法,克拉霉素组采用含克拉霉素的Focal pathology四联疗法,疗程均为14天。比较2组患者疗程结束1月后Hp的根除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成本-效果比。结果:呋喃唑酮组Hp根除率(96.0%)高于克拉霉素组(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呋喃唑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PD0325901临床试验0%)与克拉霉素组(1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呋喃唑酮组成本/效果比值(9AZD9291体内3.47)明显低于克拉霉素组(250.09)。结论:含呋喃唑酮的四联疗法具有较高的Hp根除率,安全性较好,成本效益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辐照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中心体调节激酶(Aurora-A)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

背景Aurora-A丝/苏氨酸激酶作为维持染色体稳定的中心体调节关键激酶,在许多肿瘤中表达,并与预后不良和放射抗拒相关。放疗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在Aurora-A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 microbiome establishment探讨辐照联合EGFR-TKI对Aurora-A高表达的NSCLC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方法 在A549和GLC82细胞系中筛选Aurora-A相对高表达的NSCLC细胞系,从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埃克替尼(Icotinib)中选择针对EGFR作用更明显的靶向药物。比较辐照联合靶向药物作用后Aurora-A及EGFR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和Stat1)表达、细胞周期分布与辐照剂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Aurora-A siRNA干预前后辐照联合靶向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辐照联合靶向药物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 筛选发现GLC82细胞系是Aurora-A相对高表达的NSCLC细胞系,Icotinib对Aurora-A高表达GLC82细胞系的EGFR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抑制作用更明显。在GLC82细胞系中,与单纯Icotinib相比,Icotinib联合辐照2 Gy组的p-EGFR/EGFR、p-Aurora-A/Aurora-A、p-Akt/Akt和p-Stat1/Stat1蛋白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cotinib联合辐照10 Gy组,p-Aurora-A/Aurora-A和p-Akt/Akt表达明显下降(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Icotinib联合辐照后GLC82细胞周期分布呈线性改变,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常规辐照(2 Gy)未显著增加GLC82细胞凋Z-IETD-FMK NMR亡(P>0.05),Aurora-A siRNA干预后明显增加Icotinib组、辐照(2 Gy,10 Gy)组和Icotinib联合辐照10 Gy组的敏感度,促进GLC82细胞凋亡(P<0.05)。细胞克隆实验表明,与单纯辐照相比,辐照联合Icotinib可以明显促进GLC82细胞凋亡。结论 辐照联合Icotinib可以逆转Aur此网站ora-A引起的放射抗拒,促进GLC82细胞凋亡。

FDA对治疗性蛋白质和选择药品说明书中免疫原性信息内容和格式的新要求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22年2月发布了“人用处方药治疗性蛋白质和选择药品说明书的免疫原性信息——内容和格式”供企业用的指导Naporafenib作用原则草案,提出了对这类药物说明书中免疫原性信息内容和格式的新要求。该指导原则提出将这类药物临床相关免疫原性信息纳入说明书,建议在“临床药理学”项下设“免疫原性”专用小项,概述免疫原性主要信息,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将其置于“不良反应”项下;用主要篇幅对说明书“免疫原性”小项、per-contact infectivity“不良反应”“临床研究”以及“警告和注意事项”项目的免疫原性信息内容和格式的撰写要求,做了详细说明。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指导原则,详细介绍FDA的该指导原则,期望对我国这类药物的免疫原性信息Baf-A1研究购买的规范撰写和监管有帮助,并促进这类药品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

基于适配体探针的苹果汁中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研究

棒曲霉素(Patulin,PAT)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广泛存在于苹果汁中的真菌毒素,会对人体的肝脏、肾脏和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由于PAT具有免疫原性较低、分子量小的特点,所以通过免疫学方法制备其抗体较为困难。适配体是一种能特异性识别靶标的寡核苷酸链,具有稳定性好、亲和力高和易于化学修饰等优点。本研究通过对本课题组筛选所得的PAT适配体的原始序列进行截短优化,并结合圆二色谱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适配体与靶标识别前后的空间构象变化和关键结合域。基于适配体和金属纳米簇构建了一系列灵敏、准确的PAT和OTA的荧光检测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对原长为80个碱基的PAT适配体的茎环结构selleck化学依次裁剪,得到30个碱基的截短适配体P-30,基于圆二色谱和分子对接探究了P-30与PAT识别前后的构象变化以及P-30参与识别的关键碱基。同时,基于DNaseⅠ的酶切信号放大作用建立了PAT的检测方法。将截短适配体P-30和金纳米簇相连作为荧光探针(Au NCs-Apt),其荧光被二氧化锰纳米片(Mn O_2NFs)淬灭。适配体P-30与PAT的识别使得Au NCs-Apt从Mn O_2NFs表面解离,DNaseⅠ可以酶切Au NCs-Apt-PAT复合物,释放PAT去循环参与反应,荧光信号实现扩增。在最优实验条件下,PAT在0.01~100 ng/m L范围内与荧光信号数值的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8.5×1BIBW2992 molecular weight0~(-3) ng/m L,对1 ng/m L PAT的检测精密度为2.36%(RSD,n=11)。在苹果汁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6.05%~101.27%,相对标准偏差为2.44%~7.4wildlife medicine3%。其次,基于对OTA适配体空间构象的研究,构建了比率型荧光检测OTA的方法。一方面,有机染料NMM用来标记OTA适配体的G-四链体结构(Apt-NMM);另一方面,铜纳米簇修饰适配体互补链(Cu NCs-c DNA)的荧光可以被聚多巴胺球淬灭。在410nm激发波长条件下,荧光体Cu NCs-c DNA和Apt-NMM的发射峰分别为于510 nm和610 nm。随着适配体与OTA的特异性识别以及G-四链体的形成,通过测定两个荧光发射峰的强度变化,以I_(610)/I_(510)的比值作为输出信号,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对OTA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5~100 ng/m L,检测限为0.045 ng/m L,对1 ng/m L OTA的检测精密度为2.48%。在苹果汁中加标回收率为93.89%~102.67%,相对标准偏差为2.05%~8.75%。最后,利用合成的两种荧光性能增强的金纳米簇修饰的适配体探针,建立了同时检测PAT和OTA的方法。检测体系经405 nm波长激发,在650 nm和530 nm处有两个荧光特征峰,分别对应PAT的适配体探针Cys@BSA-Au NCs-Apt1和OTA的适配体探针Arg@ATT-Au NCs-Apt2。在没有靶标的情况下,两种适配体探针与磁珠上的互补链碱基配对;随着PAT和OTA的加入,适配体探针与各自靶标识别而脱离磁珠,然后磁分离至上清液中。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实现了对PAT和OTA的同时检测并建立了相应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10~50 ng/m L,PAT和OTA的检测限为0.09 ng/m L和0.06 ng/m L。苹果汁中PAT和OTA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1.33%~107.23%和94.17%~107.4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27%~7.84%和4.33%~8.50%。

基于脉络学说指导和医案数据挖掘的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分析

目的:以脉络学说为指导,基于医案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探讨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方法:采用多源数据库类研究,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相关医案,检索时限设置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月。提取医案中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象、脉象、药物、病位等字段,基于脉络学说指导进行药物功效分类及证候分类判定,运用频数解构、系统聚类分析、FP-Growth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结果median filter:心血管事件链上述5个关键病理环节中均出现营卫失常相关的证候表现;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所继发的湿、痰、瘀、水在上述5个关键病理环节所占比重有所差异,相应用药组合所占频次也不相selleck激酶抑制剂同。结论:营卫失常为心血管事件链发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全过程,脉络末端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可导致气血津液精输布代谢障碍,津聚为湿,湿凝为痰,血滞为瘀,瘀血化水,成为促进心血管事件链发展加重的内在驱动因素,导致“凝-壅-塞-不通”传变规律,构成了心血管RAD001作用事件链5个关键病理环节发展演变的核心病机。

槐耳上清对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探讨槐耳上清(Huaier extract supernatant, HES)对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增殖、凋亡、自噬和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采用HPLC-MS对HES中的主要成分进行简单初步分析。通过MTT法、集落形成实验、EdU染色法探究HES对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Hoechst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明确HES对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吖啶橙染色法和细胞划痕实验分别研究HES对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自噬和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借助WestSmoothened Agonistern blot检测HES对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中与凋亡、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Biomarkers (tumour)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以及信号通路相关的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HES中主要含有一些极性较大的成分。HES能够明显降低人胃癌细胞的细胞活力,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给药处理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48 h时,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7.56、10.77 g·L~(-1)。同时,HES能够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和短期增殖能力。8 g·L~(INCB018424-1)的HES作用于2种人胃癌细胞72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13%±8.92%和54.50%±3.26%。HES还能够促进人胃癌细胞发生自噬,并削弱人胃癌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此外,HES能够上调人胃癌细胞中凋亡标志物PARP的剪切水平和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蛋白水平,并下调p-mTOR、p-S6和p-ERK的蛋白水平。因此,HES是槐耳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其能够抑制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和自噬,而且mTOR信号和ERK信号可能参与了HES的抗胃癌作用。该研究能够为槐耳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参考,对进一步推动槐耳的科学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石榴ATG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石榴(Punica granatum Linn.)品种‘突尼斯’(‘Tunisia’)基因组中鉴定自噬相关基因(ATG)家族成员,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共线关系和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石榴基因组中共鉴定出58个ATG基因,定位在8条染色体上。58个石榴ATG家庭成员可分为6个亚族。58个石榴ATG基因中3对基因存在共线关系;石榴metastatic biomarkersDecitabine体内实验剂量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inn.) Heynh.]和葡萄(Vitis vinifera Linn.)ATG基因PF-03084014家族成员间分别存在45和41对共线关系。转录组数据挖掘显示:PgVTI12b-1、PgATG1b-1、PgATG8h-1、PgATG8c-2和PgATG8c-3 5个基因在ABA缓解干旱胁迫的响应中差异表达;NaCl胁迫下,石榴根和叶中分别有11和8个ATG基因差异表达,且PgATG6b、PgTORb和PgATG1b-2基因在根和叶中均差异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石榴ATG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结果基本一致。综合分析结果表明:PgVTI12b-1、PgATG1b-1、PgATG8h-1、PgATG8c-2和PgATG8c-3基因参与石榴叶对ABA缓解干旱胁迫的响应,而PgATG6b、PgTORb和PgATG1b-2基因则同时参与石榴根和叶对NaCl胁迫的响应。

特应性皮炎相关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正>特应性皮炎(atopic dMDV3100溶解度ermatitis,AD)SBE-β-CD体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全球约有2.3亿人受到AD困扰,其中包括20%的儿童和1%~3%的成人,其特征是瘙痒、炎症性皮损,以及皮肤屏障缺损~([1])。反复抓挠会引起瘙痒-抓挠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Effective Dose to Immune Cells (EDIC),所以,控制瘙痒是其治疗目标之一。AD的疾病机制与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和免疫等因素等均有关。Th2型炎症是AD的基本特征,不同年龄阶段AD的炎症表现也不尽相同,儿童期主要表现为Th2型炎症,而成人期却表现为Th2/Th22型混合炎症,亚裔则以Th2/Th17混合型炎症为主。AD的治疗方式有:基础治疗,包括洗浴、食物干预、改善环境、脱离变应原等;外用药物治疗,如一线用药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抗葡萄球菌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疗继发性皮肤感染;由于口服抗组胺药不能减轻瘙痒,故不推荐使用;对于一线治疗不充分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紫外线光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还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Janus激酶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方法治疗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