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性评价新型降糖药替尔PD0325901小鼠泊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Nirogacestat配制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发表的5、10、15mg替尔泊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2年2月。纳入的文献经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合计6556例患者Substandard medicine。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替尔泊肽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HbA1c、FPG、体重、血脂、血压水平,提高患者HbA1c <7%的达标率,且不同亚组之间均有剂量依赖性。在安全性方面,替尔泊肽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和胃肠道反应,其中低血糖发生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胃肠道发生风险略高于对照组,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替尔泊肽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但本研究结果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缬沙坦改善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的研究及对MMP-9、TIMP-1的影响
目的研究缬沙坦改善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RWT)和血清MMP_9及TIMP-1变化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LVMI、RwT和血清MMP-Barasertib浓度9、TIMP-1及MMP.9/TIMP.1比值较健康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LVMI、RwT和血清MMP-9、TIMP-1及MMP_9/TIMP-1比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后组间比较,血LVMI、RWT和血清MMP-9、TIMP-1及MMP-9/TIMP-1比selleck Puromycin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MMP-9、TIMP-1水平与LVMI及RW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MMP-9、TIMP-1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发生密切相关,缬沙坦具有逆转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改善左室重构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MMP-9、TIMPperiodontal infection-1表达,改善MMP-9/TIMP-1失衡状态从而抑制左室重构。
电针对AD模型小鼠行为学和ADAM10、ADAM17在大脑皮层表达的影响
本论文包括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通过对AD模型小鼠SAMP8行为学观察和ADAM10和ADMA17在小鼠大脑皮层的表达,探讨电针干预A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并比较电针与药物治疗AD的差异。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快速老龄化(Auto-immune diseaseSAMP8)小鼠作为AD模型,以与AD发病的核心环节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代谢途径相关的ADAM10和ADAM17为切入点,观察治疗后小鼠行为学变化,同时拟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技术方法,探讨电针对AD模型小鼠大脑皮层ADAM10和ADAM17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比较电针与药物治疗AD的差异。2结果:1)行为学结果:定位航行实验结果:1)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与C组(正常对照组)比较,M组(模型组)5天的逃避潜伏期均增高,于第5天开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D组(药物购买NN2211组)5天的逃避潜伏期均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AE组(电针组)5天的逃避潜伏期均缩短,于第5天开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AE组逃避潜伏期低于D组,但两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与第1天比较,C组和D组、AE组在训练第5天时逃避潜伏期明显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M组训练过程中,逃避潜伏期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3)四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总体变化趋势均下降。C组呈下坡式下降趋势;D组第4天开始逃避潜伏期即出现下坡式下降;AE组第3天开始逃避潜伏期即出现下坡式下降;M组下降趋势平缓,在第3天出现上升期,其潜伏期趋势有随机性。空间探索实验结果:与C组相比,M组目标象限路程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M组相比,D组目标象限路程显著增加,差异明显(P<0.05);与M组相比, AE组目标象限路程显著增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D组相比,AE组目标象限路程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2)免疫组化结果:通过对阳性细胞灰度值IOD统计分析,与M组比较,C组、D组、AE组ADAM10在AD模型小鼠大脑皮层的表达增高,且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D组相比,经过电针干预,电针组ADAM10在AD模型小鼠大脑皮层的略有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Western blot结果:通过条带灰度值统计分析,与M组比较,C组、D组、AE组AD AM 17在AD模型小鼠大脑皮层的表达增高,且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D组相比,经过电针干预,电针组ADAM17在AD模型小鼠大脑皮层的略有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1)研究结果显示:M组较C组小鼠存在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证明SAMP8小鼠有类似AD的症状,是较好的拟AD模型;2)药物和电针干预AD模型小鼠,对其学习记忆能力均有改善,二者疗效无差异;3)药物和电针干预AD模型小鼠,均能增加ADAM 10和ADMA17在SAMP8小鼠大脑皮层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痴呆的作用,且电针疗效优于药物;4)目前认为盐酸多奈哌齐治疗AD的作用机制是抑制乙酰胆碱降解,本PF-02341066细胞培养实验中通过药物干预ADAM 10和ADMA17在SAMP8小鼠大脑皮层的表达均有增高,考虑盐酸多奈哌齐可能也作用于α分泌酶降解途径治疗AD;
正念减压干预对肺癌术后患者症候群、癌性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正念减压干预(MBSR)对肺癌术后患者症候群、癌性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8例肺癌患者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4)3-Methyladenine临床试验和MBSR组(n=44),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MBSR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MBSR,比较两组患者的MD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分、血清P物质(SP)和前列腺素E_2(PGE_2)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MDASI各症候群评分、VAS评分、GQOL-74各维度评分、血清SP和PGE_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MDAGSKJ4浓度SI各症候群评分、VAS评分、血清SP和PGE_2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GQOL-74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MBSR组MDASI各症候群评分、Digital histopathologyVAS评分、血清SP和PGE_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QOL-74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SR对肺癌术后患者症候群干预效果较好,可减轻癌性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IBTK调控胰腺癌吉西他滨化疗耐药的机制研究与自噬相关lncRNA的胰腺癌预后模型构建
研究背景胰腺癌是生存率极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虽然手术作为胰腺癌患者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但是大部分患者往往被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而丧失手术机会。而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胰腺癌患者,化疗均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常常因患者出现化疗耐药,导致其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克服胰腺癌化疗耐药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也是广大胰腺癌研究者所聚焦的热点问题。本课题组前期利用胰腺癌人源异种移植瘤模型(Patient-derivedtumorxenograft,PDX)进行吉西他滨药效学实验,筛选出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和耐药的PDX模型。通过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构建耐药相关分子调控网络,从中我们发现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nhibitor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IBTK)在吉西他滨耐药组中明显高表达。既往研究显示,IBTK具有促癌作用且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化疗敏感性等生物学作用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选择IBTK作为研究靶点,拟对其在胰腺癌中介导吉西他滨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索,希冀为今后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希望。研究目的检测IBTK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明确IBTK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化疗敏感性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索吉西他滨诱导IBTK表达上调的具体机制;探索IBTK是否通过调控自噬及泛素化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影响胰腺癌化疗耐药的发生。研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绘制吉西他滨化疗敏感和耐药PDX模型间差异基因热图,筛选出吉西他滨耐药PDX中高表达的IBTK作为研究靶点。利用qRT-PCR及Western Blot对IBTK在耐药PDX模型的组织及耐药胰腺癌细胞株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然后,对胰腺癌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胰腺癌组织中IBTK的表达水平,使用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检验高/低表达IBTK患者间生存时间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IBTK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Immunosupresive agents。在IBTK的上游调控机制中,利用qRT-PCR检测随吉西他滨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梯度增高后,胰腺癌中IBTK的mRNA表达情况。分析吉西他滨化疗用药前及用药后PDX模型间KEGG信号通路富集情况,使用Western Blot验证吉西他滨诱导内质网应激调控IBTK表达的具体机制。另外,IBTK在胰腺癌中具体功能的探索中,我们通过在胰腺癌细胞株中上调或下调IBTK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克隆形成实验检测IBTK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然后,通过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在体内明确IBTK对胰腺癌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在IBTK的下游调控机制中,通过对敲除IBTK的胰腺癌细胞株进行转录组测序及蛋白组质谱分析,推测IBTK可能调控的具体分子机制;然后,我们使用Western Blot、GFP/mRFP-LC3B双荧光染色蛋白、电子显微镜、Lyso-Tracker探针等方法,明确IBTK在胰腺癌中对自噬的调控作用;最后,我们利用CO-IP、CHX及MG132药物作用等手段探索IBTK通过调控ARID2影响自噬发生,进而介导胰腺癌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IBTK在吉西他滨耐药PDX模型及耐药细胞株中表达量上调,且在胰腺癌组织中,其表达量较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升高;IBTK的表达水平的高低是胰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功能学实验结果中,IBTK在胰腺癌中表达量升高可以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提高对吉西他滨化疗的耐受程度并抑制凋亡的发生;另外,敲低IBTK的表达能够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增强对吉西他滨化疗的敏感性并促进凋亡的发生。同时,在体内实验中,利用小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证实过表达IBTK可以提高胰腺癌对吉西他滨的化疗耐受性。接着,在IBTselleck TofacitinibK的上游调控机制中,我们发现随着吉西他滨用药浓度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IBTK的mRNA表达量越来越高,同时在胰腺癌细胞中吉西他滨能够触发内质网应激的发生,通过PERK/CHOP通路激活IBTK的表达;其次,在IBTK的下游调控机制中,我们发现在胰腺癌细胞中过表达IBTK后,可导致溶酶体功能增强,促使自噬体降解程度加强,自噬体数量减少进而促进自噬流的发生。在对IBTK下游机制的更为深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IBTK能够与抑癌蛋白ARID2相互结合,通过影响ARID2的泛素化水平致使其被蛋白酶体水解,进而调控溶酶体功能,使胰腺癌细胞的的自噬水平发生改变,最终介导胰腺癌吉西他滨化疗耐药的发生。研究结论IBTK在胰腺癌患者中表达上调,其表达量的高低可作为评估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在机制上,吉西他滨的刺激可以通过触发内质网应激中PERK/CHOP通路介导IBTK表达升高,进而IBTK可通过影响ARID2泛素化水平,促进抑癌蛋白ARID2被蛋白酶体水解,从而影响胰腺癌细胞的自噬状态改变,导致胰腺癌化疗耐药的发生。IBTK可能作为胰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背景在消化系统肿瘤中,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预后极差,患者总体五年生存率约为10%。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或者远处转移阶段。因此对胰腺癌患者的早期筛查及深入探索胰腺癌的发生机制,进而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系统性治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有效评估患者预后,在分子层面深入揭露胰腺癌患者的恶性生物学机制,最终辅助医生提供更为有效的个体化临床决策的问题亟需解决。随着肿瘤中各种组学检测的不断发展及大量应用,基于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利用具有关键功能的基因建立特异性预后评估模型可以很好的为癌症患者早期诊断、评估预后和疗效提供重要的检测手段。近年来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及自噬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胰腺癌的研究中尚未见关联lncRNA及自噬基因数据,共同构建关于自噬相关lncRNA的胰腺癌预后评估模型的有关报道。因此,合理利用现有的肿瘤相关基因组、转录组等公共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鉴定胰腺癌中影响预后的自噬相关lncRNA,可以为建立更为精准的胰腺癌患者预后系统性评估模型提供有效策略。研究目的利用肿瘤公共数据库中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并结合对应的临床数据,筛选胰腺癌中影响预后的自噬相关lncRNA,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调控网络,揭示自噬通路与lncRNA在胰腺癌中的重要作用。并借助筛选到的关键lncRNA,建立多基因预测模型,合理、有效地评估胰腺癌患者预后,为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临床决策提供指导。研究方法首先,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及国际肿瘤基因组协作联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中下载胰腺癌组织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在人类自噬相关数据库(The Human Autophagy Database,HADb)中提取所有已报道的自噬相关基因。接着,在GENCODE数据库中利用Ensemble ID对所获取的全部基因进行注释,从中提取TCGA数据库中胰腺癌的全部lncRNA测序信息。对TCGA及HADb数据库中获取的LncRNA及自噬相关基因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鉴定出自噬相关的lncRNA。使用Cox回归及生存分析,识别出与预后显著相关的自噬lncRNA,并利用筛选出的基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通过对每个患者风险评分的计算,以风险评分的中位数为临界点,将胰腺癌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利用主成分(PCA)分析明确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间具有明显差异,证明两组间具有不同效应,划分合理。使用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检验高/低风险组间的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在ICGC数据库中进行外部独立验证,证实所构建的基因风险评分模型的稳定性。使用单因素Cox回归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预后显著相关的临床或风险因素。绘制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预测胰腺癌患者的3年生存期。通过比较风险评分模型与不同临床因素的AUC值,明确各指标的预测效能。接着,我们利用Cytoscape软件及桑基图对lncRNA-mRNA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并使用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所筛选出的各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及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进程。另外,我们还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进一步探索高、低风险分组间与胰腺癌不良预后相关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最终,我们利用qRT-PCR实验验证各个自噬相关lncRNA在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NE及胰腺癌细胞PANC-1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在TCGA数据库的胰腺癌转录组测序数据中,共提取出14142个lncRNA。然后,从中鉴定出1234个与自噬相关性高的lncRNA。根据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7个与预后相关的自噬lncRNA,其中包含2个危险性基因:AC245041.2 及 LINC02257(HR>1),5 个保护性基因:AC006504.8、AC012306.2、AC125494.2、FLVCR1-DT和 AC005332.6(HR<1)。基于以上 7个基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将胰腺癌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同时,无论在TCGA训练集还是ICGC验证集中,高风险组的患者生存期均低于低风险组的患者。PCA分析可见高、低风险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风险评分系统可以作为评价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另外,通过比较风险评分模型与不同临床因素对胰腺癌患者3年生存期预测的AUC值,证实风险评分模型的预测效能明显优于其他传统临床指标。接下来,我们对lncRNA-mRNA调控网络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对其中基因进行GO及KEGG分析,发现自噬、泛素化蛋白调控、PI3K-Akt及FoxO信号通路显著富集。随后,利用GSEA分析高、低风险组间分子信号通路差异,发现低风险组胰腺癌的分子机制与自噬和代谢信号通路显著相关。最后,实验验证胰腺癌中危险性lncRNA(AC245041.2与LINC0225)在PANC-1中表达量显著高于HPNE,而保护性lncRNA(AC005332.6、AC012306.2、AC125494.2)在 PANC-1 中表达量显著低于 HPNE。研究结论总的来说,分析鉴定出的7个与自噬相关的lncRNA与胰腺癌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治疗胰腺癌的新型潜在治疗靶点。同时,所绘制的自噬相关lncRNA-mRNA调控网络更为深入的解释了胰腺癌恶性行为的分子机制。另外,基于自噬相关的lncRNA构建的风险评分模Fulvestrant半抑制浓度型相较传统临床指标具有更佳的临床预后预测效能,并且经外部独立数据集合验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有益于为今后的临床决策提供指导作用。
肿瘤免疫营养指标对预测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肿瘤免疫营养指标预测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确认细节018年12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55例胰腺癌lncRNA-mediated feedforward loop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计算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N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PLR)、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比(LMR)、预后营养指数(PNI)、老年营养风险评分(GNIR)和控制营养状况评分(COUNT),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种指标对胰腺癌根治性切除的预测价值。selleck合成结果 55例胰腺癌患者中,22例接受了根治性手术,33例未接受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组与非根治性手术组患者的性别、BMI、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胆固醇水平和肿瘤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年龄、淋巴细胞计数、CEA和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NLR、PLR、LMR、PNI和GNIR预测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OUNT、CEA和CA19-9的AUC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COUNT、CEA水平和CA19-9水平的AUC值分别为0.700、0.705和0.739,最佳临界点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59.09%、80.00%和100%,特异度分别为87.88%、66.67%和42.42%。COUNT的特异度比较高,而灵敏度差;血清肿瘤标志物CEA水平和CA19-9水平的灵敏度比较高,但特异度差。结论 COUNT可以作为预测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一项临床参考指标。COUNT、 CEA及CA19-9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临床更好地判断胰腺癌的手术指征。
雄黄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侵袭并诱导细胞铁死亡
目的 探讨雄黄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侵袭及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雄黄(0、10、20、40、60、80、100μmol·L~(-1))或雄黄1/2IC_(50)、IC_(50)、2IC_(50)作用于食管癌细胞Eca109、KYSE150,采用CCK-8法检测其抑制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herin)、锌指转录因子(Sl寻找更多ug)、神经性钙黏附蛋白(N-cadherin)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E-cadherin、Slug、N-cadherin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丙二醛(MDWnt-C59试剂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S)活性;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细胞内铁颗粒分布。结果 雄黄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Eca109、KYSE150细胞增殖,其IC_(50)分别为63.683μmol·L~(-1)、50.344μmol·L~(-1);与空白组相比,雄黄2IC_(50)组Eca109、KYSE150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N-cadherin、Slug、GPX4表达及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E-cadherin表达和SOD、GSH、GPXS活性明显升高(P<0.05);且雄黄2IC_(50)组Eca1Lipid biomarkers09、KYSE150细胞内线粒体嵴变短变少甚至消失,发现大小各异的蓝染颗粒。结论 雄黄可抑制Eca109、KYSE150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诱导细胞铁死亡,可能是治疗食管癌潜在药物。
能量CT增强扫描多种衍生图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增强扫描多种衍生图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并确诊的36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处理软件得出线性融合图、非线性融合图及碘图。比较三组动脉期、实质期胰腺癌强化参数的差异,并分析胰腺肿瘤、正常组织能谱曲线斜率、REV值及碘图CT值情况。结果胰腺肿瘤组织Barasertib试剂REV值、碘图CT值显著低于胰腺正常组织(P <0. 05),REV值、碘图CT在胰腺肿瘤组织、胰腺正常组织间无明显差异(P>0. 05);动脉期胰腺肿瘤组织AEV、REV、Elexacaftor使用方法CNR值在三组图像中,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ER在三组图像中无明显差异(P> 0. 05);实质期胰腺肿瘤组织ER、REV、CNR值在三组图像中,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AEV在三组图像中无明显差异(P> 0. 05); REV、CNR在双期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human infection动脉期、实质期胰腺肿瘤组织能谱曲线斜率低于胰腺正常组织(P <0. 05);胰腺肿瘤组织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低于实质期(P <0. 05),胰腺正常组织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稍低于实质期(P> 0. 05)。结论双能量CT动脉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多种衍生图像可提高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多技术、多图像反应胰腺肿瘤的病变和性质,值得临床选择。
剁椒萝卜后熟期微生物多样性与风味品质分析
了解剁椒萝卜后熟期微生物群落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对于揭示发酵辣椒独特风味的形成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High throughput sequencMRTX1133作用ing,HT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MCC950小鼠trometry, HS-SPME-GC-MS)对剁椒萝卜后熟期微生物群落和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共筛选出21个优势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大于1%)和11个优势真菌属。感官分析表明剁椒萝卜经后熟处理后风味和口感显著提高(P < 0.05)。剁椒萝卜中共检测出有74种挥发性风味Stem cell toxicology化合物,以醇类和酯类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11个核心微生物属(|cor|>0.7且P <0.05)与29种重要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显著相关,其中乳球菌属、片球菌属和青霉属分别与10、6和5种风味物质形成显著相关。研究结果反映了剁椒萝卜后熟期代谢物变化规律,为剁椒萝卜品质提升提供了数据支撑。
衰老细胞比例及衰老相关细胞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更多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衰老细胞比例和衰老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诊的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初诊组17例、缓解组16例、复发组12例),通过瑞吉和衰老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观察各组患者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和衰老细胞的比例,采用流式微球分析技术(CB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衰老相关细胞因子(IL-8、IL-1β、IL-6、IL-10)的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及其临床意义。结果:①复发组外周血涂片瑞吉染色显示白血病细胞Medical utilization形态明显增大且SA-β-gal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②复发组血清衰老相关细胞因子IL-8、IL-1β、IL-6、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③患者血清衰老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外周血原始细胞的比例无相关性(P>0.05);④IL-8水平较高的复发患者呈现再诱导缓解率低的趋势且复发后总生存差(P<0.05);⑤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L-8水平是复发患者预后的独立危SBE-β-CD险因素(P<0.05)。结论:AML患者外周血中衰老细胞比例和衰老相关细胞因子IL-8、IL-1β、IL-6、IL-10水平显著升高与疾病复发有密切联系,且IL-8水平较高的复发患者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