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37调控miR-106b-5p/PTEN抑制肾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

目的:探讨IL-37对肾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潜在机制。方法:RT-qPCR检测肾细胞癌组织中IL-37mRNA和miR-106b-5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细胞癌组织中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Medical pluralism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蛋白表达。将肾细胞癌细胞786-0分为对照组、IL-37(10、50、100 ng/ml)组、anti-miR-NC组、anti-miR-106b-5p组、IL-37+miR-NC组、IL-37+miR-106b-5p组。采用MTT法、平板克隆实验、划痕愈合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786-0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能力。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06b-5p与PTEN的靶向关系。结果:肾细胞癌组CL13900试剂织中miR-106b-5p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L-37 mRNA和PTEN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IL-37(10、50、100 ng/ml)组细胞活力、集落形成数、迁移距离、miR-106b-5p表达显著降低(P<0.05),凋亡率、PTE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anti-miR-NC组比较,anti-miR-106b-5p组细胞活力、集落形成数、迁移距离显著降低(P<0.05),凋亡率、PTE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IL-37+miR-NC组比较,IL-37+miR-106b-5p组细胞活力、集落形成数、迁移距离显著升高(P<0.05)GW-572016,凋亡率、PTE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TEN是miR-106b-5p的靶基因。结论:外源性IL-37可抑制肾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其抗肿瘤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iR-106b-5p/PTEN途径发挥作用。

晚期乳腺癌新发脑转移患者继续曲妥珠单抗治疗或更换TKI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背景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但有接近50%的患者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放疗是脑转移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放疗的剂量和次数是有限的,药物治疗已成为近年来研究重点。目的 比较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颅外病灶selleck Tamoxifen有效的脑转移患者,继续曲妥珠单抗治疗或更换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类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07年5月-2021年12CH-223191体内实验剂量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74例,患者既往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有效,颅外病灶稳定,颅内病灶新发或进展,一组继续曲妥珠单抗治疗(A组),另一组更换为TKI类药物治疗(B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和颅内无进展生存期,次要研究终点为颅内客观反应率、颅内临床受益率和安全性。随访截至2022年4月。结果 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曲妥珠单抗组38例,TKI组36例。两组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分别为49.5岁和44岁,两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17.0个月和16.0个月(P>0.05)。曲妥珠单抗组和TKI组治疗脑转移患者中位颅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个月和8个月(P=0.400),中位总生存分别为75个月和96个月(P=0.140),颅内病灶临床缓解率为23.7%和41.7%(P=0.099),颅内病灶临床获益率为63.2%和75.0%(P=0.271)。曲妥珠单抗组有34.2%(13/38)患者发生3级以上不Parasite co-infection良反应,TKI组有41.7%(15/36)患者发生3级以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事件。结论 对于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有效的脑转移患者,TKI类药物有延长脑转移患者总生存期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学疗效与预后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时代EPZ-6438化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TKI)治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分子学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9年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Ph+ABT-263分子量ALL 35例患者,选取在化疗初期开始连续应用TKI联合化疗,后续未续贯移植治疗的35例患者,分析不同时间节点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结果 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中位年龄(15~66)岁;完全缓解(CR)率为100%,其中1个疗程CR率为89%;35例患者治疗前BCR/ABLmRNA均值为113.6%(13.32%~367.6%),BCR/ABL mRNA水平随化疗疗程的增多而显著下降;35例患者中26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7.0(2.8~13.9)个月,初诊时白细胞数(WBC)≧30×109/L,化疗6个月时微小残留病变灶(MRD)水平对复发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例患者2年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40.0±8.3)%和(22.9±7.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WBC≧30×109/L[OR=0.142, 95%CI:(0.039,0.513),P<0.05]及化疗6个月时MRD水平是否达到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OR=15.845,95%CI:(1.914,131.156),P<0.05],是影响2年OS的独medication history立危险因素,WBC≧30×109/L [OR=0.167,95%CI:(0.044,0.633),P<0.05],也是影响2年E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KI可显著加深Ph+ALL患者治疗后的分子生物学反应的深度。TKI时代,MRD6个月的水平和MRD是否达到MMR对Ph+ALL患者复发有影响,化疗后初诊白细胞计数≧30×109/L及化疗6个月MRD是否达到MMR是影响Ph+ALL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柠檬醛通过MDM2/p53信号通路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柠檬醛(citral)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120 mg/L)的柠檬醛处理38B9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柠檬醛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IC50值设置低、中、高三个浓度(5、10、20 mg/L)处理38B9细胞,并检测柠檬醛对38B9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38B9细胞形态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38B9细胞凋亡及细胞周Mirdametinib作用期。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38B9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小鼠抑瘤实验观察柠檬醛对38B9细胞生长的作用。通过PubChem在线预测柠檬醛可能的靶点,并绘制蛋白质互作网络图。使用ClusterProfile对结果进行GO富集分析并使用ggplot2绘制可视化柱状图。利用WesMRTX849抑制剂tern blot检测38B9细胞MDM2/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柠檬醛能有效抑制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的活力,诱导其凋亡并阻滞其细胞周期,促进Puma、Noxa、Bax和p21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或P<0.0Cardiovascular biology1),抑制Bcl-2和CDK2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或P<0.01),抑制MDM2的蛋白表达(P<0.05),促进p53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柠檬醛能够显著抑制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的增殖,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并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其机制可能与MDM2/p53信号通路有关。

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对SASS患者肝硬化进程及肝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www.selleck.cn/products/diabzi-sting-agonist-compound-3是否可以将改善脾动脉Immunotoxic assay盗血综合征作Alisertib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增加肝动脉血流量的有效治疗方向,以达到改善肝脏功能、延缓肝硬化进程的目的。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南昌大学附属感染病医院普外科进行脾脏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治疗的87名乙肝后肝硬化合并严重脾功能亢进的门静脉高压患者。符合SASS(Splenic Artery Steal Syndrome,脾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35例,分为SASS组,其余52例为非SASS组。对术前、术中和术后两组病人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SASS组和非SASS组术前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肝功能CTP分级及麻醉ASA分级相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手术耗时、输血量及出血量相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天的MELD评分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善,且两组相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7天的MELD评分、术后14天的肝动脉直径以及肝动脉流速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且术后第7天SASS组MELD评分明显优于非SASS组(P<0.05),术后14天SASS组肝动脉直径和肝动脉流速明显优于非SASS组(P<0.05)。两组手术三个月后肝硬化程度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且术后三个月SASS组肝硬化改善程度明显优于非SASS组(P<0.05)。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以增加肝硬化性SASS病人肝动脉血流量,从而改善肝功能及延缓肝硬化进程。将肝硬化性SASS概念引入临床可以使更多的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获益。

吲哚菁绿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具核梭杆菌生物膜体外抗菌作用

目的 探讨新型光敏剂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在体外对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生物膜的抗菌作用。方法 CCK-8检测光敏剂ICG的毒性,将F.nucleatum以10~8CFU/mL与浓度分别为0、10、20、30、40μg/mL的光敏剂ICG在厌氧(80%N_2、10%H_2和10%CO_2)条件下混合均匀,用强度为0.1 W/cm~2的808 nm近红外光照射3 min,以进行抗菌光动力治疗,共培养2 d,形成成熟的生物膜。通过菌落形成单位计数(CFU)比较不同浓度ICG对F.nucleatum生物膜的抑菌效果;采用结晶紫定量法和MTT细菌增殖实验检测ICG对F.nucleatumBlebbistatin生物膜形成量及生物膜代谢活性的影响;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ICG对F.nucleatum生物膜胞外多糖形成的作用;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及细菌活死数量的变化。结果 随着ICG浓度的增加,INCB28060半抑制浓度菌落数及生物膜的生物量逐渐减少,生物膜代谢活性降低,胞外多糖的产量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活细菌数量逐渐Microbiome research减少。结论 用光敏剂ICG进行抗菌光动力治疗可以有效抑制F.nucleatum生物膜的形成。

不同慢性病中老年女性骨折风险及低骨量切点预测分析

背景:中老年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慢性病增加骨质疏松罹患风险。低骨量是骨质疏松发病前的危险阶段,目前缺少常见慢性病人群的骨折风险差异及诊断指标切点值的相关报道。目的:通过对不同慢性病中老年女性骨折风险的分析,探讨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找到可预测低骨量指标的切点值,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将45-70岁203名女性受试者分为正常组和慢性病组,采用超声骨密度测量仪进行跟骨骨密度测试,采用动脉硬化仪测试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试血糖、血脂,采用身体成分分析仪测试Immune Tolerance体质量指数、脂肪寻找更多质量及肌肉质量。结果与结论:(1)61-70岁女性骨密度和骨折风险系数及51-60岁、61-70岁骨强度与<50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糖尿病组骨折风险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动脉硬化组则高于正常组和肥胖组(P <0.05);(3)骨密度与年龄、左侧血管弹性程度、右侧血管弹性程度、三酰甘油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P <0.05);上述指标与骨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介于0.5-0.7之间,低骨量对应切点分别为55.5岁(年龄)、756.0 cm/s(左侧血管弹性)、789.0 cm/s(右侧血管弹性)、1.115 mmol/L(三酰甘油)、22.35 kg/m2(体质量指数);(4)结论:糖尿病和动脉硬化增加中老年女性骨折风险,测定体质量此网站指数、血管弹性和三酰甘油对女性低骨量预测具有一定早期诊断价值。

硬通道锥颅血肿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硬通道锥颅血肿外引流术联合术后尿激酶溶解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selleckchem PF-6463922收治的80例HICH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硬通道锥颅血肿外引流术;观察组手术同对照组,并在术后血肿腔加用尿激酶溶解,观察至术后7 d。比较两组昏迷程度[格拉斯哥昏迷(GCfeline toxicosisS)评分]、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质量[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7 d,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的m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CH患者采用硬通道锥颅血肿外引流术联合术后尿激酶溶解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R428溶解度降低并发症风险,有利于患者预后,特别适用于市级及基层医院。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单纯微小钙化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单纯微小钙化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单纯微小钙PF-6463922溶解度化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动态增强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诊断结果。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乳腺X线摄影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购买Docetaxel05),而乳腺X线摄影检查联合MRI与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乳腺X线摄影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在乳腺良性病变与乳腺恶性病变的图像特点具有明显差异(P<0.05Novel inflammatory biomarkers)。结论微小钙化病变诊断中采用动态增强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比乳腺X线摄影更能提高诊断效能。

基于机器学习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血清学特征模型预测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

目的建立结合影像组学特征及血清学特征的预测模型(NomogramDorsomorphin分子式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以评估模型对高出血风险食管Torin 1研究购买静脉曲张的预测效能。方法Medial discoid meniscus回顾性收集本院代偿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共129例数据的CT、血清学及电子胃镜资料,选取CT图像上第一肝门及脾门层面作为感兴趣区勾画全肝及全脾ROI,提取CT特征、血清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血清学模型及Nomogram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3个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129例患者,其中训练集103例,验证集26例,影像组学模型、血清学模型、Nomogram模型的AUC值0.887(95%CI:0.759-1.000)、 0.845(95%CI:0.691-1.000)、0.988(95%CI:0.959-1.000)。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血清学特征预测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模型,较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模型以及血清学特征预测模型有着更高的预测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