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价值。方法:以60例高血压患者为对象,以同期6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均接受CDFI检查。结果: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Regorafenib溶解度的颈动脉内径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最大剪切率(SR)水平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高血压分级患者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PSV、RI、SR比较差异显著(P<0.05);Ⅰ级组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RI低于Ⅱ级组、Ⅲ级组(P<0.05),PSV、SR高于Ⅱ级组、Ⅲ级组(P<0购买Empagliflozin.05);Ⅱ级组RI低于Ⅲ级组,SR高于Ⅲ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RI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P<0.05);PSV、RI与高血压分级呈负相关(P<0.05)。结论:利用CDFI检查高血High-risk medications压患者颈动脉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
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
目的 探讨C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疗效及p53表达相关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AML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用CAG方案治疗,B组采用C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53蛋白水平、治疗后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GB)水平、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p53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53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组p53蛋白水平[(136.55±24.56)ng/L]较A组[(188.62±25.84)ng/L]明显降低(P<0.05)。经Spearman检验分析AML患者中p53蛋白表达与p53基因突变呈负相关(r=-0.627,P<0.05)。治疗后,B组患者PLT、HGB水平分别为[(46.58±7.45)×10~9/L、(26.71±4.79)g/L],较A组的[(19.29±3.66)×10~9/L、(13.27±2.76)g/L]明显更高(P<0.medicines policy05)。两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心INCB018424分子式力衰竭、发热、恶心呕吐、肺部感染、血小板减少;B组发热、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和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63.33%,B组总有效率较A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 CAG联合地西他滨治疗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AML患者效果良好,有助于p53抗癌基因Elexacaftor浓度表达、维持正常血常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药治疗机制
背景:近年来中国传统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的研究较多,并发现多种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可以通过靶向信号分子调控骨代谢、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预防和治疗股骨头坏死,已成为了时下研究热点。目的:通过阐述国内外中医药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提供一些思路。方法:以中文检索词“糖皮质激素、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信号通路、中药复方、氧化应激”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英文检索词“Glucocorticoids,ANFH,Pathogenesis,Signal path,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ox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dc-0068.htmlidative stress”等检索Pub Med、Embase及WebofScience数据库,筛选有关中药复方及有效成分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信号通路的文献,按照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71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中医药可能通过多个信号通路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2)三七总皂苷、骨碎补总黄酮和白藜芦醇葡萄糖甙通过干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β-catenin蛋白数量以及β-catenin-TCF/LEF复合体形成过程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形成;(3)生血补髓方、温阳补肾方和骨痹通消方通过干预OPG/RANK/RANKL通路维持成骨-破骨细胞动态平衡和骨稳态;(4)葛根素、红景天internet of medical things苷、大蒜素和淫羊藿苷通过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相关骨性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股骨头微血管内皮细胞成血管的过程;(5)人参皂苷,通过干预Keapl-Nrf2-ARE信号通路,可下调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表达,从而减弱氧化应激损伤;(6)天麻素、叶黄素和黄芪甲苷Ⅳ通过干预Nrf2/HO-1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改善IACS-10759临床试验氧化物质水平;(7)柚皮苷和虎杖苷通过干预Nrf2/ARE信号通路恢复了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成骨/成脂分化平衡用等;(8)中医药调控骨性细胞氧化应激反应是其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另一种重要途径。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影响血压控制效果的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分析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因素。结果 本次纳入研究的186例患者中有效控制血压91例(有效组),控制率为48.92%;将血压控制不良患者95例纳入无效组。2组患者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吸烟、饮酒、文化程度、高血压知识储备、定期体育锻炼、血脂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posttransplant infection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年龄、BMI、户籍、个人年收入、睡眠时间比较,selleck产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吸烟、饮酒、血脂异常是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危险因素(均P<0.05),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以上、高血压知识储备得分高、定期体育锻炼是原发性高血压点击此处患者血压控制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男性、吸烟、饮酒、血脂异常是影响血压控制的危险因素,定期体育锻炼、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以上、高血压知识储备是血压控制的保护因素。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及SHI、HbA1c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造影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应激性高血糖指数(SHI)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CIN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接受PCI治疗的糖尿病合并AMI患者,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CIN分为CIN组26例和非CIN组76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计Blebbistatin细胞培养算SHI,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合并AMI患者PCI术后CIN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HI、HbA1c对糖尿病合并AMI患者PCI术后CIN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IN组年龄大于非CIN组,高血压比例、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和心肌肌钙蛋白T、N末端Bselleck产品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Infected aneurysmhs-CRP)、血糖、HbA1c、血尿酸、血尿素氮、血肌酐、SHI高于非CIN组,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非CIN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高血压、Killip分级≥Ⅱ级、NT-proBNP升高、白蛋白降低、hs-CRP升高、HbA1c升高、血肌酐升高、eGFR降低、SHI升高为糖尿病合并AMI患者PCI术后CIN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HI、HbA1c联合预测糖尿病合并AMI患者PCI术后CIN的曲线下面积大于两者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结论:年龄增加、高血压、Killip分级≥Ⅱ级、NT-proBNP、hs-CRP、HbA1c、血肌酐、SHI升高及白蛋白、eGFR降低为糖尿病合并AMI患者PCI术后CIN的独立危险因素,SHI联合HbA1c对糖尿病合并AMI患者PCI术后CIN的预测价值较高。
肥胖和血脂异常与蒙古族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
目的:分析并观察肥胖与血脂异常及蒙古族高血压患病之间的交互作点击此处用。方法:通过方便抽样结合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内蒙古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群共381例,对病人进行临床资料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与血脂异常对蒙古族高血压患病风险间的关系;采用相加交互作用分析血脂异常与体质指数(BMI)、腰围、腰围身高比值(WHtR)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结果:蒙oncology prognosis古族高血压组超重和肥胖、高腰围、高WHtR与血脂异常占比均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与肥胖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BMI者的2.139倍;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每增加1 mmol/L,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83.2%和30.1%;同时存在血脂异常与超重和肥胖、高腰围和高WHtR均可增加患高血压的患病selleck BMS-907351风险,OR值分别为4.67,4.27,4.73;未发现血脂与肥胖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论:相较于腰围和WHtR,BMI可作为评估蒙古族高血压风险的简单有效指标,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且未发现血脂与肥胖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selleckchem RP56976: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兴宁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于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儿进selleck产品行随访。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治疗情况,术前及术后24Xanthan biopolymer h心律失常检出情况、血浆炎性因子水平及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角色功能、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生存质量总分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对照组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升高,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后24 h的心律失常总检出率相较观察组,显然更高(P<0.05)。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可减轻患儿机体炎症反应及脑损伤程度,有利于提高术后生存质量,且患儿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基于列线图评价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的临床特点以及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1 385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MAFLD分为MAFLD组和非MAFLD组,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相关指标以及临床转归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genetic recombination归,分析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心脑血管事件定义为各种致命或非致命性的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脑血管死亡和需要住院或治疗的心力衰竭。采用列线图(nomogram)呈现logistic回归模型确认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一致性指数(C-index)和bootstrap重抽样技术评估nomogram的预测能力。结果 1 385例高血压患者中,MAFLD组患者为514例,非MAFLD组患者为871例。MAFLD组更多为男性,具有更高的饮酒率,更高的2型糖尿病和房颤比例,更高的体质指数、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更低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以及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4.7%vs 17.8%)(P<0.05)。经单因点击此处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房颤、MAFLD、2型糖尿病、24 h平均收缩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肾小球滤过率是影响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因素(P<0.05)。将上述独立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校准曲线显示模型对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index为0.70(95%CI:0.65~0.72)。结论 高血压人群中,MAFL寻找更多D患者更可能为男性,更可能存在不良生活方式、血脂代谢异常以及合并症。MAFLD与高血压群体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
LINC01355靶向miR-30a-5p/POSTN信号轴影响上皮间充质化促肾细胞癌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世界上常见的癌症之一。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都在不断上升。肾细胞癌(RCC)是泌尿系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第二的肿瘤,约占所有新发癌症的3.8%,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64岁。是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RCC具有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 RCC)、乳头状肾细胞癌(p RCC)和嫌色肾细胞癌(ch RCC)等十余种亚型的肾细胞癌以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最为常见,占病例的85-90%。RCC的病程通常无症状,没有可靠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因此,初诊患者中约17%伴有远处转移。目前RCC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但cc RCC手术切除术后的转移和复发率很高(约30%的患者)。并且当手术治疗不再可行时,几乎所有的肾癌病理类型对化疗和放射治疗都不敏感。尽管目前RCC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取得了进步,但转移性cc RC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小于10%)并没有明显改善。为了发掘高效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探寻肾癌详细的发病机制。遗传学研究发现,只有2%的人类基因组DNA可以被转录成m RNA,而剩下的98%可以被转录成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随着时间的迁移,更多的Lnc RNA被揭露了面纱。作为包含超过200个核苷酸的Lnc RNA通常不具备编码蛋白质的功能。Lnc RNA具有许多细胞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的功能,近年来,它们被认为参与了各种生理或病理过程。Lnc RNA主要通过对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而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可以在表观遗传、转录和转录后中发生。本课题组初步筛选出LINC01355,并进一步的探究LINC01355在RCC中的机制研究,其在RCC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有明显差异,且其差异表达与RCC生存预后有关,通路富集分析显示LINC01355可能与EMT的发生有关。虽然LINC01355被发现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但LINC01355在肾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探讨LINC01355影响肾细胞恶性表型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LINC01355与RCC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受试者特征(ROCselleck LY2835219)曲线对RCC诊断的价值、通路富集分析、LINC01355与RCC免疫浸润的关系等。再利用qRT-PCR实验检测LINC01355在RCC患者临床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来验证之前生信分析预测结果。随后利用反义寡核苷酸(ASO)转染技术来干扰RCC细胞系中LINC01355表达水平,再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研究低表达和过表达LINC01355对RCC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上皮间充质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证实LINC01355通过影响上皮间充质化来影响RCC恶性表型。构建稳定干扰LINC01355表达的稳转RCC细胞株是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通过公共数据网预测LINC01355的结合位点和靶基因可能分别是miR-30a-5p和POSTN,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LINC01355与miR-30a-5p直接相关,同样方法验证miR-30a-5p能与POSTN基因结合。同样利用qRT-PCR、WB、ASO转染实验观察LINC01355、miR-30a-5p和POSTN三者的关系。通过裸鼠成瘤的体内实验来观察LINC01355的表达水平与RCC恶性表型的关系。第一部分:LINC01355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分析LINC01355在肾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LINC01355在泛癌以及肾癌中的表达水平。(2)LINC01355在RCC中表达水平与RCC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肿瘤特征的关系。(3)利用ROC曲线评估基于LINC01355的表达区分正常患者和肾癌患者的能力。(4)基于LINC0135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RCC患者生存预后的价值。(5)通路富集分析LINC01355在RCC中潜在功能通路;(6)RCC患者中LINC01355表达水平与免疫细胞浸润相关性分析;(7)qRT-PCR检测LINC01355在肾癌细胞系和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8)核质分离实验对细胞中LINC01355表达差异进行定位分析。结果:(1)LINC01355在泛癌、RCC组织配对样本和RCC细胞系中的表达量均为高表达。(2)LINC01355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生存预后密切相关。(3)ROC曲线提示LINC01355在诊断RCC有较高的价值。(4)单、多因素分析显示LINC01355可以成为判断R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5)基于LINC0135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较好的预测AZD2281配制RCC患者的生存预后。(6)RCC患者中LINC01355的表达与多种免疫细胞浸润有着关联。(7)通路富集分析显示LINC01355在RCC中可能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及EMT的形成。(8)LINC01355无论是在肾癌细胞系还是组织上均呈现高表达状态。(9)核质分离实验发现LINC01355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分布大致相同。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onductive biomaterials了LINC01355在RCC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与RCC患者的临床分期、分级、生存预后相关,是诊断RCC和判断RCC患者生存预后的潜在指标,与免疫细胞浸润有着密切关联,在RCC中的细胞增殖分化及EMT发生有关。RCC细胞系和组织中LINC01355呈现高表达状态,且细胞核和细胞质均有分布。第二部分:LINC01355的验证及其对RC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目的:探索LINC01355对RCC恶性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方法:(1)反义寡核苷酸(ASO)干扰LINC01355的表达,并验证效率。(2)细胞试验CCK8、平板克隆实验检测LINC01355对R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细胞划痕、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LINC01355对RCC细胞迁移影响。(4)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LINC01355对RCC细胞侵袭影响。(5)WB实验检测LINC01355表达降低后对EMT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ASO能显著的敲低LINC01355。(2)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发现LINC01355能促进RCC细胞的增殖。(3)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显示LINC01355的表达下降,R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也随之下降。(4)WB实验发现下调LINC01355后,EMT相关蛋白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量下降,E-cadherin表达量上升,表明LINC01355促进RCC的EMT进程。结论:LINC01355在体外可以促进R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LINC01355可能通过促进EMT进程来促RCC细胞的恶性表型。第三部分:LINC01355通过miR-30a-5p/POSTN轴促RCC的恶性表型目的:探索LINC01355在调控RCC恶性表型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公共数据库预测能与LINC01355结合的miRNA和下游的靶基因。(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LINC01355与miRNA、下游靶基因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3)qRT-PCR和WB检测LINC01355在不同表达水平的情况下下游m RNA和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4)挽救实验验证LINC01355是否通过该信号轴促进RCC的进展。(5)裸鼠成瘤实验验证LINC01355在体内促进肾癌的发生发展。结果:(1)miR-30a-5p是可以同时与LINC01355和POSTN结合的m RNA。(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miR-30a-5p能与LINC01355和POSTN直接结合。(3)qRT-PCR和WB显示敲低LINC01355表达后miR-30a-5p的表达量上调;过表达miR-30a-5p后POSTN表达下降。(4)抑制miR-30a-5p的表达可以部分回复LINC01355敲减对肾癌细胞的抑制作用。(5)体内裸鼠成瘤实验显示LINC01355能促进RCC的体内生长。结论:LINC01355可以通过miR-30a-5p/POSTN信号轴来促进RCC恶性进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LR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CP-456773细胞培养收集ACS患者438例临床基本资料及血常规参数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淋巴细胞绝对值(LYM#)、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特征资料。依据Gensini(GS)评分中位数法,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GS评分<40分,LBH589溶解度206例)和重度狭窄组(GS评分≥40分,232例),比较两组临床基本资料及血常规参数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S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性。结果 两组高血压率、吸烟史、WBC、NEUT#、LYM#、PLR、NMedicare and Medicaid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与GS评分相关的指标(高血压、吸烟、WBC、NEUT#、LYM#、PLR、NLR)进行统计学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吸烟、WBC、LYM#、PLR是ACS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LR是ACS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成为早期筛查高危ACS患者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