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Nur77调控NETosis在脂多糖(LPS)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小鼠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将16只野生型(Wild Type,WT)C57BL/6J小鼠以及16只Nur77基因敲除(Nur77-/-)小鼠按随机区组设计的原则分配至4组,分别为WT+NS组、WT+LPS组、Nur77-/-+NS组、Nur77-/-+LPS组,每组8只,通过气道内滴注LPS(20mg/kg)构建重型ARDS小鼠模型,共观察72小时,记录小鼠存活时间,绘制生存曲线图。(2)将36只野生型(WT)C57BL/6J小鼠以及36只Nur77-/-小鼠按随机区组设计的原则分配到4组内,分别为WT+NS组、WT+LPS组、Nur77-/-+NS组、Nur77-/-+LPS组,设计4 h、12 h、24 h,共3个时间点,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通过气管插管气道内滴注LPS(5mg/kg)建立ARDS小鼠模型以及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NS)建立对照组。分别在造模后4 h、12 h、24 h眼眶放血处死小鼠,收集肺组织、支气管肺泡此网站灌洗液(BALF)用于后续实验。(3)通过肺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野生型与Nur77敲除小symbiotic bacteria鼠肺损伤病理形态,湿干比重(W/D)评估肺水肿,使用ELISA检测小鼠肺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TNF-ɑ、IL-1β的表达,使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中PAD4、MPO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Nur77、MPO、PAD4、Cit-H3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肺组织中Cit-H3、MPO的共表达。结果:(1)监测72小时小鼠存活时间发现,Bemcentinib MWNur77敲除小鼠在气道内滴注20mg/Kg LPS后首次出现死亡时间在8 h,24h死亡率达50%,72 h死亡率为100%;野生型小鼠气道内滴注LPS后首次出现死亡时间为12 h,较Nur77敲除小鼠死亡时间延迟,8h、24 h、72 h死亡率分别为0%、37.5%、75%,死亡率较Nur77敲除小鼠低。(2)观察ARDS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及病理评分发现,Nur77-/-+NS组及WT+NS组,肺组织结构完整,均未见病理损伤(P>0.05)。Nur77-/-+LPS组及WT+LPS组4 h、12 h、24h 3个时间点肺组织均见病理性损伤,Nur77敲除小鼠病理损伤较野生小鼠重,病理评分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ur77-/-+NS组及WT+NS组肺泡灌洗液总蛋白、W/D、促炎因子水平组间、组内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经LPS处理后,Nur77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肺泡灌洗液总蛋白、W/D、促炎因子水平从4 h到24 h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且Nur77敲除小鼠升高更加显著(P<0.05)。(3)使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以及Western blot检测ARDS小鼠肺组织中NETosis表达,Nur77-/-+NS组及WT+NS组各个时间点几乎未见NETosis表达。Nur77-/-+LPS组及WT+LPS组4 h检测NETosis表达基本相似(P>0.05)。气道内滴注LPS后Nur77基因敲除小鼠12 h、24 h NETosis表达均较野生型小鼠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野生型小鼠在气道内滴注LPS后4h、12h及24h NETosis表达均较Nur77-/-小鼠相同时间点低(P<0.05),Nur77基因敲除ARDS小鼠较野生型ARDS小鼠NETosis表达高,肺损伤更重(P<0.05)。结论:Nur77可延缓重型ARDS小鼠起病时间并降低其死亡率;Nur77或可通过下调NETosis净生成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减轻ARDS小鼠肺组织损伤。
新安鼻渊方加减治疗鼻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新安鼻渊方加减治疗鼻中隔前下方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6~65岁鼻中隔前下方鼻出血患者90例,辨证属于肺经风热或肝胆火热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根据鼻出血情况给予对症止血后,以金霉素眼膏涂鼻治疗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内服新安鼻渊方加减方治疗2周。2周后,观察2组患者止血时间、出血量及再出血率,比较鼻部症状VAS评分与鼻内镜检查评分。治疗后随访2周统计2组患者临床疗pharmaceutical medicine效。结果 治疗组止血时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鼻部症状VAS评分及鼻内镜检S63845抑制剂查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鼻部症状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周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9.58%优于对照组66.67%(P<0.05)。结论 新安鼻渊方加减治疗肺经风热、肝胆火热型鼻出血,可以减少出血量、再出血率,促进鼻腔黏膜愈合,改善患者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症状。随访2MDV3100浓度周疗效确切,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和血清KLF5、sTIM-3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DECT)碘图定量参数和血清Krüppel样因子5(KLF5)、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sTIM-3)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selleck抑制剂25例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出院后2年生存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37)和死亡组(n=88)。比较两组临床资料、DECT碘图定量参数和血清KLF5、sTIM-3。所有患者通过电话随访2年,每3个月随访1次,终点事件为死亡,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年3月。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DECT碘图定量参数和血清KLF5、sTIM-3及其联合对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有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骨转移者占比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治疗线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病变内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及血清KLF5、sTIM-3均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骨转移、ECOG评分、病变内IC、NIC、λ及血清KLF5、sTIM-3均是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ECT碘图定量参数CoQ biosynthesis联合血清KLF5、sTIM-3预测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AUC为0.981,分别高于DECT碘图定量参数、血清KLF5、血清sTIM-3单独预测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AUC(P<0.05)。结论 DECT碘图定量参数(病变内IC、NIC、λ)和血清KLF5、sTIM-3升高均是晚期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且五者联合预Ras抑制剂测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AUC为0.981,预测价值较高。
肺癌患者肺部和口腔菌群研究
背景: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两种病理类型,其中以NSCLC为主,NSCLC中病理亚型以腺癌和鳞癌最常见。现有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肺癌患者的复发率,然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改善幅度仍然有限。人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体微生物群能调控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ln-4924.html人体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疗效等。因此,从微生物的维度探索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潜在的驱动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肺部菌群的变化与肺癌的关系研究较少,且大多数研究停留在测序水平,缺乏用于进一步机制研究的体外可培养的菌种数据库。同时肺部与口腔解剖上相通,但口腔菌群的改变对自身肺部菌群的影响以及与肺癌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肺癌患者研究对象,研究患者肺泡灌洗液、肺癌组织和口腔部位的菌群多样性及构成,探究肺部和口腔菌群的相互关联,挖掘肺癌诊断的菌群标志物,构建可用于后续相关致病机制研究的肺癌患者的菌群数据库,并探索了关键菌种与肺癌的相关性,为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目的:对肺癌患者的肺部和口腔微生物群进行比较和分析,挖掘与肺癌发Labral pathology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菌种,探寻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人体肺癌组织中分离培养得到细菌,并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初步的肺癌疾病的相关性验证。方法:(1)结合培养组学和16S r 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肺癌患者的肺部和口腔菌群特征。用R统计编程语言分析肺癌患者的肺部和口腔菌群的多样性、构成成分等差异。(2)通过培养组学对新鲜离体的肺癌组织进行菌株的分离培养,通过16S r 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肺癌组织的菌群特征;利用RTCA检测肺癌组织来源的菌株培养上清对A549增殖的影响;利用ELISA检测THP-1源巨噬细胞上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分泌水平。(3)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化学分类特征和遗传特征等对分离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两株新菌进行多相分类学鉴定,确定其分类学地位。结果:(1)肺癌患者的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改变,其多样selleck产品性与不同的部位和病理类型相关。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韦荣菌属(Veillonella)在肺癌患者的肺部和口腔样本中都是高度优势菌种,这提示肺部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可能源…
小细胞肺癌全脑放疗后再发病灶立体定向放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小细胞肺癌全脑放疗后再发病灶立体定向放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PLX3397细胞培养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经全脑放疗后的再发脑转移病灶(18个病灶)给予再程立体定向放疗的13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对再程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3个月后影像学评估18个病灶,完全缓解3个(16.7%),病灶最大径≤20 mm;部分缓解12个(66.7%),其中病灶最大径≤20 mm 3个,21~30 mm 4个,>30 mm 5个;疾病稳定2个(11.1%),病灶最大径21~30 mm;疾病进展1个(5.6%),病灶最大径>30 mm。再程立体定向放疗后3个月的客观缓解率为83.3%。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NSC 127716y Oncology Group,RTOG)放疗毒性分级标准(中枢神经系统)评估,13例患者中,0级2例,1~2级7例,3级4例。11例有相应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和恶心呕吐。再程放疗前后1个月内接受化疗6例,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3级3例(50.0%);未行化疗的7例中,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3级1例(14.3%)。13例中影像学提示脑放射性坏死3例。结论 经过全脑放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再发脑转移病灶挽救性立体定向放疗安全可行。放射性脑坏死作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能与病灶最大径以及放疗剂量高低相关,≥3级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在1个月内接受全身化疗患者中更Genetic exceptionalism多见。
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癌医学影像教学关键技术的研究
肺是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人体器官之一,全球范围内每年将近有500万人死于肺癌。如果可以及早诊断肺癌并尽早进行治疗将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肺结节是肺癌最初表现形式。在传统的医学影像教学中,主要依赖教师对病灶的抽象和标注,不便于学生直观形象的掌握病理特征,更无法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计算机辅助医学影像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肺结节形态不一,常与其它组织粘连在一起selleck产品,造成背景过于复杂,边界模糊,使得计算机影像处理技术提取病灶特征精度偏低,而且良恶性的肺结节差异较小,特征具有高相似性,造成分类精度不高。本研究针对计算机影像处理技术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以肺结节常用的CT影像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本研究提出AVnet(Attention-Vnet)网络模型用于肺结节病灶的分割。AVnet模型Ponto-medullary junction infraction是以U-net模型中增加了残差块保留了更多病灶边缘信息的Vnet网络为基础,并在特征融合时引入注意力机制,提高模型对重要特征的关注度,增加了模型泛化能力和鲁棒性。其次,提出L-VGG模型提高了良恶性肺结节的分类准确率。所提出的L-VGG模型是以VGG16模型为基础,并参照残差网络引入了层融合的思想,实现多特征的融合以更好的学习肺结节的特征信息,提高良恶性肺结节分类任务的准确率。最后,本研究设计了一套以AVnet分割网络和L-VGG分类网络为核心算法的计算机辅助肺癌诊断教学系统,使得医Compound C学生可以对肺癌病灶更加直观和全面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加快速和准确的掌握诊断肺癌的技能。本研究通过肺部CT图像LUNA16数据集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性能,AVnet网络具有更高的精确度,MIou、PA、Dice三种评价指标分别达到了89.8%、91.5%、0.895的结果;L-VGG的分类ACC、SEN、AUC三种评价指标分别达到了0.855、0.903、0.915的结果。通过3D U-net、Vnet和AVnet的分割效果做对比,证明了AVnet网络对肺结节分割任务具有更好的鲁棒性。VGG16、VGG19和本文提出的L-VGG网络对比分类结果,经过测试L-VGG也具有更高的分类精确率,并且结合了AVnet分割网络和L-VGG分类网络计算机辅助肺癌诊断系统运行良好。
基于Nrf2/Keap1通路探讨柴贝止痫汤对海人酸致痫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柴贝止痫汤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氧化应激反应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余20只采用海人酸侧脑室注射方法建立慢性复发性癫痫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更多鼠随机分为癫痫组及柴贝止痫汤组各8只,柴贝止痫汤组大鼠给予柴贝止痫汤8.48 g/kg灌胃,假手术组和癫痫AZD9291生产商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连续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评估大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试剂盒检测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Enfermedad inflamatoria intestinal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Nrf2及Keap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癫痫组大鼠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总路程明显延长(P<0.05),平台区域路程及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均明显缩短(P均<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清SOD及CAT活性均明显降低(P均<0.05);HE染色显示大鼠脑组织结构重度异常,海马CA1、CA3及DG区可见大量神经元变性,固缩深染,神经元纤维缠结;海马组织中Keap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Nrf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癫痫组比较,柴贝止痫汤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总路程均明显缩短(P均<0.05),平台区域路程及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均明显延长(P均<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血清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及CAT活性均明显增高(P均<0.05);HE染色显示大鼠脑组织结构轻度异常,可见少量神经元变性,固缩深染,个别神经元纤维缠结现象;海马组织中Keap1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Nrf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 柴贝止痫汤可改善海人酸致痫大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保护神经元细胞,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所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究免疫治疗肺癌患者出现免疫介导性肝损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免疫治疗且肺癌患更多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免疫治疗期间出现转氨酶升高分为非肝损伤组189例和肝损伤组81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免疫治疗组25例,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组6例及免疫联合化疗组50例。比较各组间临床资料。结果 肝损伤组女性患者的比例为30.86%(25/81),高于非肝损伤组的18.52%(35/189)(P=0.025)。肝损伤组免疫治疗前的淋巴细胞计数[1.52(1.13,1.94),P=0.010]、红细胞[4.29(3.96,4.67),P=0.004]E7080生产商及血红蛋白水平[131.00(121.50,145.00),P<0.01]偏高,而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2.62(1.86,3.98),P=0.004]及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132.39(92.60,183.27),P<0.01]偏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18,OR=2.142,95%CI:1.137~4.035)是独立危险因素,不同免疫治疗方案之间,免疫联合化疗组的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更早。结论 免疫介导性肝损伤的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在Soil microbiology女性患者中较为多见,与年龄、病理类型、基础疾病等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别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中缅边境2020年居民疟疾感染的RDT、镜检和PCR筛查
目的了解沧源县抵边村寨居民中是否有疟疾和境外周边居民无症状感染情况,比较RDT、镜检和PCR在低疟区和消除区居民疟疾筛查效果,为预防疟疾消除后再输入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勐冒县班歪区梅不老乡、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南邓特区拥摸和大岩乡3个调查点,采集调查对象指尖血,运用疟Laduviglusib试剂原虫抗原检测试剂盒法、疟原虫显微镜病原学检查法、荧光定量PCR与巢式PCR法检测疟原虫无症状感染的情况。结果共采集1040人份血样,含中方606人、缅方434人。其中男性506人,女性534人,0~<5岁51人,5~<15岁283人,15~<30岁187人,30~<45岁232人,45~<60岁205人,≥60岁82人;经疟原虫抗原检测试剂盒法检测1040人均为阴性,疟原虫VX-445显微镜病原学检查法检出间日疟阳性1份,疟原虫检出率为0.10%,荧光定量PCR与巢式PCR检出间日疟阳性1份,疟原虫检出率为0.10%。其中,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勐冒县班歪区梅不老乡检出间日疟1例,疟原虫检出率为0.35%,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和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南邓特区拥摸和hepatoma upregulated protein大岩乡疟原虫检出率均为0。3个调查点的疟原虫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筛查中发现的1例间日疟无症状感染阳性者,是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勐冒县班歪区的1名6岁女童。结论RDT不适合低疟区和消除区居民疟疾筛查,可采用镜检和PCR筛查,但PCR操作复杂成本较高;境外周边仍有疟疾流行,沧源县抵边村寨无疟疾传染源,但存在输入中风险,应及时有效防止输入再传播。
前列地尔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伴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血液透析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心功能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方法 选择Immediate Kangaroo Mother Care (iKMC)96例被确诊的CRF血液透析伴CH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给予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在血液透析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每日静脉输注1.2 mg),观察组在对照组治Gefitinib疗的基础上加用GSH治疗(每日静脉注射10μg)。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测定2组患者的血压、心率(heart rate, 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 RR)、心功能和肾功能水平,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和血浆NT-proBNP、BN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HR、RR、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Cys-C)、24 h尿蛋白、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获悉更多VEF)、每搏输出量(stroke output, SV)和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NT-proBNP、BNP、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RF血液透析伴CHF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42%、6.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GSH治疗能明显调节CRF血液透析伴CHF患者的血浆NT-proBNP、BNP水平,改善心功能和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