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小陷胸汤加减的证治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本文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小陷胸汤加减的证治特点和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探讨,以期在前人整理归纳的基础上,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应用,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与参考。材料与方法:1.本研究通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数据库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探讨小陷胸汤加减的方证规律;2.同时对于睿教授门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病例进行整理分析;3.应用Cite Space软件绘制小陷胸汤的知识图谱,总结其发展概况,作者及机构合作关系,热点及前沿趋势。结果:1.通过对数据库文献中294个医案进行分析,发现所涉及主治疾病种类43种,前三位的疾病分别为胸痹、胃痛、咳嗽;用药性味以寒性(45.27%)为主;五味以苦味(39.99%)为主;多selleck产品归胃Bafilomycin A1临床试验、脾、肺经;使用频次最多加味中药为枳实,频数大于17的中药中,功效以补虚药为主,其次分别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胸痹病证中,主要配伍丹参、枳实、郁金、当归、川芎等;胃痛病证中,主要配伍陈皮、枳实等;咳嗽病证中,主要配伍杏仁、浙贝母、桔梗等。2.通过对68例门诊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男性38例,女性30例,男:女≈1.27:1;患病人群主要集中在60—69岁约占35.29%,其次为50—59岁约占25.00%,以中老年居多;舌脉指征主要以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或苔白厚腻,弦滑脉或脉滑数为主;主要的用药功效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3.通过对小陷胸汤Biocomputational method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共纳入文献567篇,文献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孙勤国7篇;发文量最高的机构为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1)疾病领域方面(2)研究方法方面(3)辩证分型方面(4)加减方临床治疗方面(5)作用机制方面;研究的热点方向主要是(1)2型糖尿病(2)临床疗效等。结论:本文从多角度对小陷胸汤加减进行剖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成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应用康复护理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

目的 探讨成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应用康复护理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0例成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及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后肺功能指标[残气量/肺总量比值(RV/TLC)、呼气峰流量(PEF)、残气量(R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第1selleckchem CCRG 81045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结果 护理前,两组喘息、咳嗽、哮鸣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喘息、咳嗽、哮鸣音评分分别为(0.42±0.18)、(0.27±0.53)、(0.67±0.5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63±0.57)、(1.26±1.03)、(1.56±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职能、心理功能PLX5622浓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职能、心理功能评分分别为(95.63±2.57)、(92.67±2.53)、(92.42±2.18)、(90.67±2.5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91.42±2.18)、(82.26±3.03)、(85.63±2.57)、(86.26±2.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V/TLC(35.9±9.1)%、RV(2.2±0.1)L均低于对照组的(42.4±9.7)%、(2.5±0.3)L, PEF(7.9±0.7)L/s、FEV1/FVC(76.3±6.5)%、FVC(3.3±0.6)L、FEV1(2.5±0.8)L均高于对照组的(6.7±0.4)L/sAntibody Services、(70.9±4.6)%、(2.5±0.4)L、(1.8±0.4)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成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值得积极推广。

复合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临床疗效观察及辅助检查在玫瑰痤疮病情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复合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就诊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96例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三组,每组32例。在接受基础治疗(口服盐酸米诺环素胶囊[100mg qd]、硫酸羟氯喹片[0.2g bid])之外,A组予以复合酸联合强脉冲光(IPL)序贯治疗,即先予以复合酸治疗,2周后予以IPL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B组仅予以IPL治疗,每4周1次,连续治疗3个疗程;C组仅予以复合酸治疗,每4周1次,连续治疗3个疗程。通过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后炎性皮损消退情况、VISIA红斑区分值、玫瑰痤疮患者生活质量(Ros Qo 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评价复合酸联合IPL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JAK/STAT抑制剂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6例患者,失访5例。治疗前A、B、C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评估总积分、VISIA红斑区分值、Ros Qo I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局观察指标:(1)疗效判定:当结局变量分为无效和有效二分类资料时,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组为参照组,B组和C组的有效率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4周为参照组,治疗8周、12周的有效率均高于治疗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三组患者炎性皮损消退率、VISIA红斑区分值、Ros Qo I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组间效应、组间和时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进行单独效应分析。(1)炎性皮损消退率:时间效应差异Medical emergency team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皮损消退率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治疗4周、8周时,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炎性皮损消退率大小关系为A组>C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VISIA红斑区分值: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红斑区分值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治获悉更多疗4周时,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VISIA红斑区分值A组低于B、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健脾益气汤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健脾益气汤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住院号分为对照组76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和观察组74例(采用常规疗法联合健脾益气汤方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d、术后14 d的凝血功能指标、患肢大小腿周径,治疗前、治疗14 d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治疗14 d后的患肢功能疗效及DVT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 d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较术前缩短,纤维蛋白原(FIB)水平KD025 NMR较术前升高,术后14 d的PT、APTT均较术后2 d延长,FIB水平较术后2 d降低,且术后14 d,观察组患者的PT、APTT均较对照组长,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7080 NMR0.05);两组患者术后2 d的大小腿周径较术前增加Anti-idiotypic immunoregulation,术后14 d的大小腿周径较术后2 d缩小,且术后14 d时,观察组患者的上述大小腿周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患肢肿胀、胀痛及青筋曲张症状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患肢功能临床有效率为95.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84%,DVT发生率为2.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0%;略低于对照组的7.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健脾益气汤方用于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调节患者凝血功能,预防DVT的形成,促进下肢肿痛消退。

一线EGFR-TKIs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晚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一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s)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对比EGFR-TKIs单药治疗晚期EGFR突变非小细AMG510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及欧洲医学肿瘤学会(ESM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中会议摘要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检索。检索时间截止至2020年11月13日。使用STATA V.14.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meta共纳入6个II/III期RCTs(11篇文章),包括1 537例符合分析条件的NSCLC患者。结果表明,与EGFR-TKIs单药组相比,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显著延长(HR=0.62,95%CI 0.54~0.70,P<0.001)。然而,联合治疗并不能改Plant stress biology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P=0.536)、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P=0.186)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P=0.918)。联合治疗组发生grade3+不良事件(RR=1.80,95%CI 1.46~2.22,P<0.001)和严重不良事件(RR=1.48,95%CI 1.22~1.81,P<0.001)的风险较EGFR-TKIs单药组selleckchem增加。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蛋白尿、高血压和腹泻的发生显著增加。此外,亚组分析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中Ex19del(HR=0.62,95%CI 0.51~0.75,P<0.001)和Leu858Arg(HR=0.62,95%CI 0.51~0.75,P<0.001)突变的NSCLC患者获益相当。结论:一线EGFR-TKIs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以显著延长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的PFS。尽管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但毒性尚可耐受和管理。联合治疗可作为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一线选择。

阿柏西普与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短期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分析阿柏西普与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VP-16使用方法的短期临床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的CRVO-ME患者36例。方法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阿柏西普组(玻璃体注射阿柏西普0.5 mg,17例17眼)和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组(DEX组,玻璃体注射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0.7 mg,19例19眼)。对比分析两组间术前、术后1、2、3、6个月的临床资料,包括最佳矫正视力selleckchem Blebbistatin(BCVA)、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高度(SRDH)、视网膜中央厚度(CRT)、光感受器层厚度(PLT)、眼压(IOP)。主要指标BCVA、SRDH、CRT、PLT和IOP。结果两组患者术前BCVA、SRDH、CRT、PLT、IOP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BCVA,SRDH、CRT、PLT均优于术前(P均<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2、3个月,DEX组的SRDH均明显低于阿柏西普组(P=0.021、0.017),两组间BCVA、CRT和PLT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6个月,阿柏西普组的CRT低于DEX组,PLT明显高于DEX组,BCVA优于DEX组(P=0.005、0.029、0.036),Uveítis intermedia两组间SRD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阿柏西普和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治疗CRVO-ME临床疗效均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SRDH、CRT和视力获益。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在消退SRD方面短期疗效更佳,治疗间隔延长,而阿柏西普在治疗期间能更好地维持患者良好视力。(眼科,2023,32:197-201)

2011—2021年河南省输入性三日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2021年河南省输入性三日疟病例疫情数据和流行病学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1年河南省共报告输入性三日疟60例,其中男性占96.7%(58/60)、女性占3.3%(2/60);多数病例集中在2AM-2282价格4~47岁年龄组(80.0%, 48/60);病例职业以农民居多(53.3%, 32/60)。输入性三日疟病例来自非洲17个国家,来自西非、中非、南非和北非的输入性三日疟病例分别占41.7%(25/60)、 26.7%(16/60)、 30.0%(18/60)和1.7%(1/60);输入病例数较多的来源国家为安哥拉(25.0%, 15/60)、刚果(金)(13.3%, 8/60)、几内亚(10.0%, 6/60)、尼日利亚(10.0%, 6/60)和加纳(8.3%, 5/60)。2021年三日疟病例报告数占当年输入性疟疾总数比例最高(13.3%, 4/30)。60例输入性三日疟病例分布于全省12个市和1个直管县,其中郑州、洛阳、濮阳、许昌和焦作市报告的病例数占全省总报Cecum microbiota告病例数的73.3%(44/60)。由地(市)级医疗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诊断的病例分别占63.3%(38/60)、 11.7%(7/60),由县级医疗单位、疾控中心诊断的病例分别占比3.3%(2/60)、 20.0%(12/60),由乡(镇)卫生院诊断的病例占1.7%(1/60)。各级机构诊断疟疾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42, P <0.05)。病例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0.5 d,最短为0 d,最长为142 d。其中38例(63.3%)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7 d (23例≤3 d, 15例4~7 d), 22例(36.7%)> 7 d。提示河南省在消除疟疾后阶段,应加强对输入性三日疟监测,提高输入RSL3 IC50性三日疟诊断能力,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3种量表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形成风险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Padua量表、Autar量表与Caprini量表在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风险的预测效能。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留置PICC的26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Padua量表、Caprini量表、Autar量表和PICC导管维护随访表收集资料,计算3种评估量表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并进行两两比较,计算量表的最佳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结果 26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37例患者发生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约14.0%;血栓发生时间为置管后第19.00(9.00,61.00)天。Padua量表、Caprini量表和Autar量表预测该类患者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风险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84,0.633和0.648,且Padua量表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另外2种量表(P<0.05)。PaduaBafilomycin A1量表的最佳临界值为4分,灵敏度为0.757ABT-199,特异度为0.680,约登指数为0.437;CaprBC Hepatitis Testers Cohortini量表最佳临界值为8分,灵敏度为0.676,特异度为0.548,约登指数为0.224;Autar量表最佳临界值为10分,灵敏度为0.595,特异度为0.693,约登指数为0.288。结论 相较于Caprini量表和Autar量表,Padua量表能够更好地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风险,但未来仍需针对具体疾病人群制定特异性的导管相关血栓风险评估工具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甘草酸苷对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模型炎性因子释放的调节作用

目的 研究甘草酸苷对癫痫持PR-171小鼠续状态(SE)大鼠模型炎性因子释放的调节作用。SCH727965 molecular weight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采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法制作SE大鼠模型,根据腹腔内注射甘草酸苷剂量不同分别为:对照组、SE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腹腔内注入不同剂量的甘草酸苷(20、40和60 mg/k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E大鼠模型血清中高迁徙率组蛋白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定量实时PCR(q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中HMGB1和RAGE mRNA表达水平。结果 甘草酸苷可以有效减少SE发作后血清和海马组织中HMGB1、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水平,在注射甘草酸苷6 h后,与SE组比较,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HMGB1和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高剂量组各项指标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早期甘草酸苷的作用与用药剂量相关。注射甘草酸苷12、24 h后,与SE组比较,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血清中HMGB1和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Plant symbioses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甘草酸苷对SE大鼠血清中HMGB1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调节还与用药时间有一定关系。结论 甘草酸苷可以通过抑制HMGB1的表达从而减轻SE大鼠模型中炎性因子的升高。

广州市输入性蚊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输入性蚊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输入性蚊媒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收集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广州市输入性蚊媒传染病的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蚊媒传染病1 509例,登革热占总输入性蚊媒传染病病例数的50.23%,疟疾占48.24%,基孔肯雅热占1.12%,寨卡占0.33%。男性占75.94%,女性占24.06%。20~45岁为主要发病人群,占75.48%。职业分布,患病例数排名前5位:工人占13.52%,家此网站务及待业者占1.93%,干部职员占7.62%,学生占4.17%,离退人员占2.52%。地区分布,亚洲的其他国家占51.82%、非洲占44.66%,是广Segmental biomechanicsselleck合成市输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来源。结论 广州市输入性蚊媒传染病的主要病种为登革热和疟疾,感染人群以男性、青壮年和工人为主,主要来源地为亚洲其他国家和非洲。在今后输入性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应根据发病人群特点,加强健康干预,为相关防控工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