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白球比(Albumin to globulin ratio,AGR)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免疫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月符合本研究纳入selleckchem与排除标准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前PNI、AGR为检验变量,疾病控制情况为状态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以ROC曲线确定PNI、AGR最佳截断值,将PNI、AGR按截断值分为高PNI(H-PNI)组,低PNI(L-PNI)组;高AGR(H-AGR)组,低AGR(L-AGR)组,分析各组患者免疫疗效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H-PNI组患者的ORR(31.9%)高于L-PNI组(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H-PNI组患者的DCR(59.6%)高于L-PNI组(22.7%),差异具neuroimaging biomarkers有统计学意义(P=0.004)。H-AGR组患者的ORR(42.4%)高于L-AGR组(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H-AGR组患者的DCR(72.7%)高于L-AGR组(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NI、AGR与PFS的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PNI组患者未达到中位PFS,L-PNI组患者中位PFS为6.0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H-AGR组患者未达到中位PFS,L-AGR组患者中位PFS为6.24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将PNI、AGRLBH589体内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PNI、AGR是影响晚期NSCLC患者PF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治疗前PNI、AGR可以作为晚期NSCLC免疫治疗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免疫学检验在孕产妇产前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产前免疫学检验项目检测对孕产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7月—20Entinostat22年6月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产科接受产前检查的1immune pathways50例进行免疫学检验项目检测的孕产妇以及150例产前未进行免疫学检验项目检测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孕产妇仅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研究组孕产妇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免疫学检验,检验项目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以及TORCH检查。统计研究组孕产妇的HIV、HBV、HCV、TP阳性检出率以及TORCH检查结果,对结果异常的孕产妇进行干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高危妊娠发生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孕产妇HIV、HBV、HCV、T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67%、4.00%、1.33%、2.00%;TORCH检查结果显示,弓形虫免疫球蛋白M(IgM)、IgG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7%、12.00%,风疹病毒IgG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为33.33%,巨细胞病毒IgM、IgG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0%、89.33%。研究组高危妊娠和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危妊娠总发生率:3.33%比11.33%,妊娠不良结局总发生率:2.00%比8.67%,剖宫产率:3.33%比11.33%,均P<0.05),阴道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00%比56.67%,P<0.05)。研究组的产后2 h和产后24 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后2 h出血量(mL):194.71±42.69比282.65±63.18;产后24 h出血量(mL):485.62±65.09比590.87±84.16,均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7%比10.00%,P<0.05)。研究组新生儿娩出Enasidenib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生后1 min(分):8.76±0.45比8.37±0.34;出生后5 min(分):9.12±0.48比8.65±0.40,均P<0.05]。研究组孕妇对产前检查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00%比91.33%,P<0.05)。结论 在产前检查中增加免疫学检验项目可提高对孕产妇常见病毒感染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出率,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高危妊娠风险,改善母婴结局。
MRI扩散加权成像对血管瘤型脑膜瘤与非典型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血管瘤型脑膜瘤(Angiomatous meningioma,AM)与非典型脑膜Bucladesine分子式瘤(Atypical meningioma,ATM)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期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36例AM与54例ATM患者的基本资料、MRI常规影像学表现及ADC值的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ADC值鉴别二者的诊断效能。结果:AM与ATM常规MRI表现中,二者的肿瘤体积(P=0.025)、窦侵犯(P=0.016)及病理结果脑侵犯(P=0.002)Personality pathology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余各征象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M组ADCmean((992.97±178.70)×10-6 mm2/s)、ADCmin((956.39±172.24)×10-6 mm2/s)、rADC(1.42±0.25)值均高于ATM组((814.04±178.91)×10-6 mm2/s、(793.44±178.43)×10-6 mm2/s、(1.14±0.2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等于MK-1775价格0.000)。ROC结果显示ADCmean、ADCmin及rADC值鉴别AM与ATM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AUC值分别为0.808 (95%CI:0.712~0.884)、0.802(95%CI:0.705~0.879)、0.827(95%CI:0.732~0.898)。结论:DWI鉴别AM与ATM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ADC值是提高二者术前诊断准确性最有价值的参数。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目的 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ARAS)的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搜集玉屏风散的化学成分和药物靶点。从GeneCards、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和DrugBank数据库搜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治疗相关靶点,构建韦恩图并得到疾病与药物的交集靶点。使用Cytoscape构建单味药-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筛选关键活性成分,然后以STRING构建PPI网络,借助Cyto NCA插件筛选关键靶点。利用Metascape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将关键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从玉屏风散中获得45个活性成分和对应224个潜在靶点,过敏性鼻炎相关靶点有333个,哮喘相关靶点372个,取交集之后得到39个潜在靶点。从玉屏风散中筛选出槲皮素、山奈酚、7-O-methylisomucronulatol、汉黄芩素、刺芒柄花素、异鼠李素等35个关键活性成分;对PPI网络进行拓扑参数分析后得到6个核心靶点为IL-6、TNF、IL-1β、PTGS2、CXCL8、IL-10。GO分析结果表明其涉及炎症应答、对细菌的反应、细胞群体增值的负调控等生物Cobimetinib说明书过程。KEGG分析结果表明可能通过TNF、NF-kB、IL17等信号通路治疗CARASmultimedia learning。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00%的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小于-5.0 kcal·点击此处mol-1,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玉屏风散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为后续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PRP联合针刀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联合针刀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Ankle osteoarthritis,AOA)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发现中西医联合治疗AOA的临床价值,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治疗AOA提供证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方法,依照AOA诊断标准、纳入标准,选取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三科的患者共64例作为实验对象,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Legislation medical同意书后纳入本研究,病例收集时间为2021年09月-2022年09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32名患者随机纳入治疗组,采用PRP联合针刀治疗,将其余32名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液联合针刀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踝-后足评分(Ankle Hindfoot Scale,AOFOS)、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结束后收集各项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疼痛及活动度等方面的改变,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从而阐明PRP联合针刀疗效的可靠性和优越性。结果:1.VAS疼痛评分: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照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OFAS踝-后足评分: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AOF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AOFAS评分增加,差异有Dibutyryl-cAMP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照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评定:在总体疗效中,观察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NSC 125973价格1.PRP联合针刀与玻璃酸钠注射液联合针刀均能减轻AOA患者疼痛,恢复踝关节功能活动。2.PRP联合针刀在治疗AOA的疗效要明显优于玻璃酸钠注射液联合针刀治疗AOA的疗效。3.PRP…
青年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研究分析青年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相较于中老年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Vaginal dysbiosis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确诊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175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划分为青年组(18–44岁)与中老年组(>44岁),对比分析103例青年组患者与72例中老年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总结青年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75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6:1,年龄中位数为35岁,青年组患者与中老年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上无差异。相关危确认细节险因素分析表明,相较于中老年组患者,青年组患者更易合并妊娠及产褥期(P<0.001)、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P=0.033)。头痛是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肢体乏力及麻木、头晕、癫痫次之,其中青年组患者出现头痛(P=0.006)及癫痫全面性发作SAG生产商(P=0.014)的概率显著高于中老年组患者。影像学表现上,上矢状窦最易受累,右侧横窦、乙状窦次之,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在累及的静脉/静脉窦上无差异,但在脑实质的病变上,青年组更易出现额叶(P=0.042)及顶叶(P=0.023)的病灶。实验室检查显示,相较于中老年组患者,青年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升高(P=0.006)及D-二聚体升高(P=0.006)更为明显。二元线性回归显示,妊娠及产褥期是青年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头痛更易出现于青年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中。结论:青年人群是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好发人群,青年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妊娠及产褥期,相较于中老年患者,青年患者更易表现出头痛症状。
苍耳子散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药理实验与作用机制研究变应性鼻炎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苍耳子散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为经典方剂临床拓展运用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苍耳子、辛夷、白芷、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靶点,根据毒药物动力学(ADME)筛选中药活性组分,并应用网络图像化软件CytoScape 3.7.2构建苍耳子散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网络;通过人类基因信息数据库(GeneCards)获取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相关靶点;应用CytoScape 3.7.2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将网络提取的关键靶点提交至STRING 11.0数据库,分析其参与的生物过程。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基因后,利用注释、可视化和富集分子功能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通过构建卵清蛋白(VOA)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筛选的靶点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验证。结果:苍耳子散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核心的活性成分为柚皮苷、谷甾醇、木犀草素等,核心靶点有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PTGS)2、磷脂酰肌醇-3激酶γ催化亚基(PIK3CG)、PTGS1、蛋白激酶B(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β2-肾上腺素受体(ADR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苍耳子散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钙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其功能主要为调节炎症反应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IgE、IL-4、PTGS2、PTGS1、AKT1 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同时γ干扰素(IFN-γ)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苍耳子散组大鼠血清IgE、IL-4、PTGSPCP Remediation2、PTGS1、AKT1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同时IFN-γ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购买Baf-A1: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发现苍耳子散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并利用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初步验证PTGS2、PTGS1、AKT1mRNA的表达在ERK抑制剂苍耳子散治疗后明显降低,表明其可能是苍耳子散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关键靶…
9050与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作用机制及药效学研究
目的 探讨新型喹唑啉酮类化合物9selleck CH-223191050对不同亚型GABA_A受体功能的影响,并与其结构类似物甲喹酮(MTQ)比较;评价其对睡眠障碍、癫痫等潜在适应症的影响。方法 在爪蟾卵母细胞上表达不同亚型GABA_A受体,应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评价9050的作用特点;连续3 d sc给予利血平1 mg·kg~(-1)构建小鼠抑郁致睡眠障碍模型,通过脑电/肌电记录评价9050药效;构建小鼠海人藻酸癫痫模型,评价9050的抗惊厥活性。结果 (1)在EC_8GABA存在下,9050对α_1β_2γ_2,α_2β_2γ_2,α_4β_2δ和α_6β_2δ受体有变构调节作用,其中,与突触外受体相比,9050对突触内受体,尤其是对α_1β_2γ_2受体亲和力更强,效价更高,EC_(50)为0.3μmol·L~(-1);与突触内受体相比,9050对突触外受体,尤其是α_6β_2δ受体调节效能更高,最大调节效能可达400%以上;(2)在没有GABA存在下,9050均可直接激动突触内和突触外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流;(3)在抑郁致睡眠障碍模型中,9050可提高睡眠稳定性,增加睡眠深度,降低睡眠碎片化;(4)在海人藻酸癫痫模型中,9050可延长阵发性痉挛和强直性痉挛潜伏期,降低惊厥发生次数和平均发作等级。结论 9050兼有对突触内外受体直接激动作用和变构调节作用,且bone biomechanics具有改善抑郁致睡眠障碍和抑制海人藻酸诱导癫痫发作的潜购买Tamoxifen力。
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干预方案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老年综合评估(CGA)的干预方案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就诊的128例老年T2DM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实施为期3个月的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为期3个月的基于CGA的干预方案干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血糖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评估],记录2组干预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3个月后,2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40.88±4.12)分、(42.20±4.13)分]低于对照组[(43.05±4.29)分、(44.84±4.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此网站0.05);干预3个月后,2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5.55±0.48)mmol/L比(5.86±0.45)mmol/L、(7.35±0.45)mmol/L比(7.63±0.51)mmol/L],差异有统MRTX849化学结构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25%(4/64)比18.75%(1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2组IAD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17.00(17.00,18.00)分]高于对照组[17.00(16.00,18.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CGA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老年T2DM患者心理状况,降低血糖水平,并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其生活phosphatidic acid biosynthesis质量。
妇科围手术期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38例分析
目的LBH589 molecular weight 探讨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5月于中山市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围手术期VTE患者38例(9例术ABT-199前发生血栓、29例术后发生血栓)的临床特征、诊疗过程,并根据高危因素提出针对性Genomic and biochemical potential的预防措施。结果 9例术前血栓的患者,其中恶性肿瘤、血浆D-二聚体阳性(>500 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BMI、合并内科疾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9例术后血栓的患者,BMI>25 kg/m~2、恶性肿瘤、合并内科疾病、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术后使用止血药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与手术方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血浆-D二聚体阳性、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术后使用止血药物均为妇科围手术期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针对上述高危因素积极预防可显著降低VTE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