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海口市高血压高危人群的膳食摄入情况,分析膳食与血压之间的关联性,尤其是钠盐摄入与血压之间的关系,为减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7月~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海口市4个片区中,每个片区抽取3~4家社区服务中心,共抽取15家社区服务中心,以15家社区服务中心为整群,每个社区抽取20名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最终入组295名55~74岁常住居民。对研究对象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使用自主研发的安卓手机APP软件“营养助手”(软著登记号:2021SR1547832)进行膳食调查等方法。采用SPSS21.0进行t检验、χ2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海口市高血压高危人群膳食摄入不均衡,有69.4%的调查对象能量摄入量高于能量需要量,有44.8%的调查对象脂肪摄入量高于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在不同血压水平分组下(正常血压组与正常高值组)仅能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6和钠摄入量中有差异(t值分别为-2.174、-1.990、2.333、-5.442,P值分别为0.031、0.048、0.021、<0.001)。不同尿钠PCI-32765组间BMI、慢性病家族史、收缩S63845半抑制浓度压和舒张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或χ2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值分别为4.260、19.045、139.916、36.864,P值分别为0.015、<0.001、<0.001、<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钠排泄量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具有显著相关性(t值为12.964,P<0.001),24 h尿钠排泄量每增加1 mmol,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加0.135 mmHg和0.068 mmHg。结论:海口市社区中老年人高血压高危人群膳食摄入量不均衡,其中钠盐的摄入量与血压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需持续将减盐宣传作为预防控制高血压的关键途径之一。
柠檬醛通过MDM2/p53信号通路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柠檬醛(citral)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120 mg/L)的柠檬醛处理38B9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柠檬醛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IC50值设置低、中、高三个浓度(5、10、20 mg/L)处理38B9细胞,并检测柠檬醛对38B9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38B9细胞形态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38B9细胞凋亡及细胞周autoimmune uveitis期。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38B9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小鼠抑瘤实验观察柠檬醛对38B9细胞生长的作用。通过PubChem在线预测柠檬醛可能的靶点,并绘制蛋白质互作网络图。使用ClusterProfile对结果进行GO富集分析并使用ggplot2绘制可视化柱状图。利用WesSCH772984说明书tern blot检测38B9细胞MDM2/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柠檬醛能有效抑制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的活力,诱导其凋亡并阻滞其细胞周期,促进Puma、Noxa、Bax和p21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或P<0.0SB431542生产商1),抑制Bcl-2和CDK2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或P<0.01),抑制MDM2的蛋白表达(P<0.05),促进p53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柠檬醛能够显著抑制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的增殖,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并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其机制可能与MDM2/p53信号通路有关。
北京市西罗园社区老年居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北京市西罗园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卒中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参加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3 814名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 814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 598份。采用自行设计的卒中危险因素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筛查“8+2”项Lethal infection卒中危险因素并对人群做出危险分层,分析各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结果 北京市西罗园社区3 598名老年人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按照暴露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缺乏运动、肥胖、吸烟、既往卒中史、卒中家族史、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史,暴露率分别为70.90%、51.61%、37.24%、20.96%、18.29%、16.37%、13.65%、6.53%、1.36%、0.28%。不同性别社区老年人比较,男性老年人吸烟和既往卒中史的暴露率高于女性老年人,缺乏运动和高脂血症的暴露率均低于女性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分组,不同组别人群卒中危险分层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高危人群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尿酸(serum uric acid,UA)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非高危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xidartinib研究购买(P<0.05)。结论 北京西罗园此网站社区有近半数老年人为卒中发病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社区老年人血压、血糖、血脂、体质量及生活方式管理,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
静电纺丝聚偏氟乙烯压电仿生骨膜的细胞相容性
背景:聚偏氟乙烯具有压电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使其成为骨膜修复合适的候选材料。目的:评价掺锌镁离子静电纺丝聚偏氟乙烯压电仿生骨膜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纯聚偏氟乙烯、掺锌离子聚偏氟乙烯、掺镁离子聚偏氟乙烯、掺锌镁离子聚偏氟乙烯压电仿生骨膜,依次命名为PVDF、PVDF-Zn、PVDF-Mg和PVDF-Zn-Mg,其中锌、镁离子的质量分数均为1%。将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与4组仿生骨膜共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CD31免疫荧光染色、扫描电镜观察与CCK-8法检测仿生骨膜的细胞相容性。结果与结论:(1)成骨细胞:培养7 d的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PVDF-Zn组碱性磷酸酶分泌多于其他3组。扫描电镜下可见,培养1 d时,细胞在PVDF-Mg和PVDF-Zn-Mg仿生骨膜表面得到了一定的铺展,伪足向四周伸展;到3 d时,各组细胞边缘向材料伸出伪足;到第5,7天时,细胞铺展充分、生长形态良好且牢牢地覆盖在纤维表面,细胞伪足向四周及纤维空隙中伸展。CCK-8检测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仿生骨膜上的细胞增殖呈上升趋势,培养1,3,5,7 d的细胞相Navitoclax浓度对增殖率均≥75%,细胞毒性≤1级。(2)血管内皮细胞:培养3 d的CD3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在各组仿生骨膜上良好地黏附和铺展,彼此连接,其中PVDF-Zn-Mg组细胞数量多于其他3组。扫描电镜下可见,培养1,3 d时,细胞开始黏附在各组纤维表面;到5 d时,细胞在纤维表面均铺展良好并伸出明显的伪足;到7 d时,PVDF-Mg、PDibutyryl-cAMP分子式VDF-Zn-Mg仿生骨膜上的细胞呈复层生长,并伸展伪足至纤维空隙内。CCK-8检测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各组仿生骨膜上的细胞增殖呈下降趋势,培养1,3,5,7 d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125%,细胞毒性为0级。(3)结果表明functional medicine:掺锌镁离子静电纺丝聚偏氟乙烯压电仿生骨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体质量指数及体脂分布异常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目的 观察体质量指数及体脂分布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的变化,探讨其变化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深圳Emricasan使用方法市宝安区Inorganic medicine中心医院住院的体质量指数或体脂分布异常的初诊高血压患者176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90名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受试者的体重、身高、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等级、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等指标和血浆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红细胞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采用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血管功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体质量指数或体脂分布异常组selleck抑制剂及体质量指数合并体脂分布异常组患者的MDA水平升高,TAOC、GSH和SOD水平下降,同时baPWV升高(均P<0.05);与单纯体质量指数或体脂分布异常组比较,体质量指数合并体脂分布异常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DA、TAOC、GSH和SOD是血管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体质量指数或体脂分布异常患者血管功能存在受损,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联合血清Cys-C、Hcy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的预测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mALB/UCr)联合血清胱抑素C(Cys-C)、半胱氨酸(Hcy)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13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13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有无肾损伤分为肾功能损伤组(56Blebbistatin溶解度例)和肾功能正常组(74例),肾功能损伤组根据24 h尿蛋白排泄量分为轻度肾损伤组(22例)、中度肾损伤组(18例)、重度肾损伤组(16例)。比较各组间UmALB/UCr、Cys-C、Hcy、尿酸(UA)以及尿氮素(BUN)水平,分析各指标预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价值。结果 观察组UmALB/UCr、血清Cys-C、Hcy、BUN、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肾功能损伤组UmALB/UCr、血清Cys-C、Hcy、BUN、UA水平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Ahmed glaucoma shunt。ROC曲线分析显示,UmALB/UCr、血清Cys-C、Hcy、BUN、UA均具有预测妊娠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伤价值(P<0.05)。UmALB/UCr、血清Cys-C、Hcy、BUN、UA水平随肾损伤程度恶化而升高,与肾损伤程度成正相关(P<0.05)。结论 UmALB/UCr、血清Cys-C、Hcy、BUN、UA均具有预测妊娠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伤价selleck HPLC值,临床可根据其水平变化评估肾损伤程度。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M2a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Fournier坏疽1例并文献复习
FournierLBH589试剂坏疽(FG)是一种急骤进展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疾病,是易累及会阴部、肛周、生殖器及腹壁的感染性坏死性筋膜炎疾病。FG最常见于多种微生物(需氧菌和厌氧菌)协同造成感染,感染部位的表皮外观改变与感染的严重程度不相称,病情严重程度容易被临床医BLZ945试剂生低估。患者发生FG后的治疗难度大、医疗成本高,因此拓展对FG疾病的认识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M2a型(AML-M2a)合并2型genetic phylogeny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FG的临床资料及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此类患者临床特点的认识,期望能使患者尽快获得早期临床诊断、及时进行多学科诊疗和规范的感控措施应用,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此类患者的救治率,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健脾补肾法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法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均于化疗后第3~7天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gal infections,治疗组自化疗后第3~21天服用健脾补肾方药,监测两组患者血常规并根据骨髓抑制情况使用GCS-F。观察两组患者在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7Staurosporine IC50、21天的中医证候,评估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的情况,比较两组GCS-F使用量及血常规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治疗组在化疗后第21天出现脾肾亏虚证候、发生Ⅱ度以上骨髓抑制的病例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GCS-F使用量及血常规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补肾法可改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脾肾亏虚的症状,降低化疗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减少GCS-F的使用KPT-330采购量,促进血常规恢复正常。
去甲肾上腺素的急性作用加重糖尿病大鼠心室电重构而易于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E)的急性作用对糖尿病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C组,n=10)、糖尿病组(D组,n=10)和NE组(N组,n=10),D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成功制备糖尿病模型,N组是在完成D组数据采集后加入NE作用。通过电生理记录技术,观察心电图记录的心率、PR、RR和QT间期以及QT间期离散度变化;在体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幅度(APA)、最大上升速率(Max_(dv/dt))、复极化恢复到10%、50%、90%时间(APD_(10)、APD_(50)、APD_(90)),以及复极化时selleck合成程三角测量值(Triangulation)变化,基础刺激周长(BCL)为200 ms时心室有效不应期(ERP_(2GSKJ4细胞培养00)),以及短阵快速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BCL和诱发率。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每组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_(to))及其电流-电压(I-V)曲线改变。结果:与D组比较,N组心率减慢,PR、RR和QT间期延长以及QT离散度增加均非常显著(均P<0.05);且N组APA降低,Max_(dv/dt)减慢,APD_(10)、APD_(50)、APD_(90)和Triangulation的延长亦非常明显(均P<0.05);另外,N组ERP_(200Embryo biopsy)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BCL均明显延长,诱发率显著增加(均P<0.05);最后,N组I_(to)的幅度减小,当钳制电位为+50 m V时,N组大鼠心室肌细胞I_(to)的电流密度由D组的(12.09±2.29) pA/pF明显减小到(7.94±1.93) pA/pF(P<0.01),其I_(to)的I-V曲线处于D组的下面。结论:NE的急性作用在糖尿病引起心室电重构和交感神经调节功能损伤的基础上,使得糖尿病心室的电重构加重,易感性加强而更利于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与NE急性作用引起糖尿病心室肌细胞I_(to)减小有关。
紫杉烷类药物相关心脏器官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研究
目的 对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AERS)中紫杉烷类药物相关心脏不良事件(ADE)数据进行挖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自FAERS数据库提取2017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紫杉烷类药物ADE报告,从中筛选出累及心脏器官疾病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英国药品和保cancer and oncology健品管理局综合标准法(MHRA)检测信号。结果 高位组语(HLGT)层面,紫杉醇的信号有报告744份,分布于心律失常类疾病,心肌类疾病,各类心脏LBH589体外衰竭、心脏相关疾病,症状和体征,冠状动脉类疾病和心包类疾病;多西他赛的信号有报告74份,分布于心肌类疾病和各类心脏衰C59临床试验竭、心脏相关疾病;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的信号有报告85份,分布于心律失常类疾病,心肌类疾病,各类心脏衰竭和心包类疾病。结论 心脏器官相关ADE中,紫杉醇和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多见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和心肌缺血,多西他赛多见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肌缺血,可供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