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经关节镜探查清理及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 osteotomy,OWHTO)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经关节镜探查清理联合OWHTO配合内服中药的30例内翻RepSox体内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均拍摄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测得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85°(74°~84°),平均82°,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LDFA) 85°~90°,平均87°。术后测得MPTA 85°~90°,平均89°;LDFA 85°~90°,平均87°。术后第1天genetic mapping开始口服桃红四物汤随症加减方剂,80 mL/次,每日两次,早晚温服,术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个月。矫正角度最大20°,最小10°,中位数16°±2°。术前VAS疼痛评分(7±2)分,术后半年VAS疼痛评分(2±1)分。术前牛津大学膝关节评估问卷(Oxford knee seessment GSK1349572体内OKS)(40±7)分,术后半年OKS评分(17±3)分。患者膝关节疼痛及活动范围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结论 关节镜联合OWHTO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可缓解膝关节疼痛,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恢复患者的劳动能力,近期疗效确切。
基于HAPA的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的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在结直肠癌(CRC)手术患者MCC950体内实验剂量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南华大学附属邵阳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30例C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饮食、运动指导needle prostatic biopsy,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HAPA的饮食、运动行为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早期生活质量等。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8%(P<0.05)。干预前,2组患者Kamofsky功能状态(KPS)得分、营养状况分级、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大肠癌生活质量量表(QLICP-CR)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KPS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2组患者QLICP-CR各维度得分(干预组心理功能维度除外)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维度除外)(P<0.05)。结论 基于HAPA的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可提升CR点击此处C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水平,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基于磁共振甲状腺平扫纹理特征预测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甲状腺平扫纹理特征预测BRAF~(V600E)基Compound 3价格因突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marine-derived biomolecules2022年10月—2023年2月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磁共振平扫图像纹理特征。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定义为A组(n=52),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定义为B组(n=59),比较2组磁共振甲状腺平扫图像纹理特征,将两组纹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具有差异的纹理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Pidnarulex价格o)回归进行特征降维,降维后特征纳入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甲状腺结节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风险因素并建立模型。对降维后特征与Logistics预测模型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两组甲状腺球蛋白与57个纹理特征参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共10个纹理特征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sso回归进行特征降维筛选后获得5个纹理特征。二元Logistics回归方程结果显示Interquartile Range、Total Energy、Sphericity为预测甲状腺结节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风险因素,其预测模型为:Logit(P)=3.235+Interquartile Range×0.235+Total Energy×3.123+Sphericity×8.634,Logit(P)AUC为0.938,当阈值取181时,灵敏度=83.9%,特异度=96.5%。结论:磁共振甲状腺平扫图像纹理特征能有效预测患者甲状腺结节BRAF~(V600E)基因突变,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预见性护理对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评价
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对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外科于2021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患者护理满意度、住院相关指标、疼痛及睡眠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预见性护理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点击此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Scabiosa comosa Fisch ex Roem et Schult预见性护理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常规护理,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 <0.05)。预见性护理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VAS疼痛评分、PSQI量表评分低于常规护理,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 <0.05)。预见性护理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切口感染、神经损伤、低钙血症总发生率低于常更多规护理,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 <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因此预见性护理更具推广价值。
基于甲基化捕获联合转录组测序探讨栀子-川芎药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栀子-川芎药对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RAW264.7泡沫细胞DNA甲基化和转录组表达的作用。方法:细胞毒性试验(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栀子-川芎冻干粉对RAW 264.7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以ox-LDL处理RAW 264.7细胞48 h形成泡沫细胞,将细胞分为栀子-川芎冻干粉组(80 mg/L ox-LDL、0.3 g/L栀子-川芎冻干粉干预)、模型组(80 mg/L ox-LDL处理)和空白对照组(未处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各组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以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采用DNA甲基化捕获测序(MC-seq)和转录组测序(RNA-seq)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和转录组基因表达水平,使用DSS工具分析各组样本购买VX-661间的差异甲基化位点(DMS)和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结果:CCK-8检测发现,栀子-川芎冻干粉对RAW264.7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效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C、FC水平以及炎性因子TNF-α、IL-6和ICAM-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栀子-川芎冻干粉组TC、FC水平以及TNF-α、IL-6、ICAM-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MC-Seq检测发现,在启动子区域,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共有8 421个DMSs,分别对应5 061个低甲基化和3 405个高甲基化基因位点Bafilomycin A1配制。栀子-川芎冻干粉组与模型组比较,共有8 395个DMSs,分别有4 257个高甲基化基因位点和4 138个低甲基化基因位点。RNA-seq检测方面,经两两比较取交集(栀子-川芎冻干粉组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显示栀子-川芎冻干粉共逆转了119个DEGs,其中下调39个,上调80个。对MC-Seq与RNA-seq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发现,与模SV2A immunofluorescence型组相比,栀子-川芎冻干粉组有29个低甲基化高表达基因,包括YAM1、硫酯酶超家族成员4(THEM4)、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OS1)等;33个高甲化低表达基因,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α)、纤维连接蛋白1(FN1)及Ⅰ型胶原蛋白α2(COL1A2)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上述基因涉及Focal adhesion、PI3K-Akt和AGE-RAGE等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显示涉及白细胞介素-1产生的调节和上皮细胞增殖的正向调节等生物学过程。结论:体外实验表明,栀子-川芎冻干粉具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心血管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进而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有关。
基于体外实验对牡荆素的结肠炎调控机制的研究
牡荆素是从牡荆叶子中提取出的一种天然Cell Cycle抑制剂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经研究发现牡荆素对结肠炎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但其具体机制还有待深入探讨。文章通过建立LPS诱导的Caco-2细胞体外结肠炎模型研究牡荆素对肠上皮bioequivalence (BE)细胞炎症的直接调控作用机制;通过研究结肠炎患者粪便的体KPT-330溶解度外发酵探讨牡荆素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牡荆素下调了LPS导致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升高,提高了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并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抑制炎症作用;体外发酵实验结果表明,牡荆素处理改善了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降低了有害菌Escherichia-Shigella、Enterococcus和Clostridioides的丰度。综上所述,牡荆素可以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TLR4/MYD88/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和调节肠道菌群发挥结肠炎调控作用。
瓦尼木层孔菌多糖提取工艺及其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抗炎机制研究
目的:以瓦尼木层孔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优化瓦eggshell microbiota尼木层孔菌多糖的提取工艺,为进一步评价瓦尼木层孔菌多糖的体外活性,本实验选定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为模型,通过LPS(脂多糖)诱导建立炎症模型,进而评价瓦尼木层孔菌多糖的抗炎作用。方法:本实验首先采用热水浸提法对瓦尼木层孔菌多糖进行提取,采用单因素法对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等进行提取工艺考察,随后通过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在体外实验评价过程中,本文设定低、中、高3个不同梯度瓦尼木层孔菌多糖给药浓度,通过测定炎症因子IL-6、TNF-α为指标评价其抗炎活性;采用PCR法观察IL-6、TNF-α、IL-1β的mRNA表达量;最终通过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瓦尼木层孔菌多糖所介导激活的信号通路,确定瓦尼木层孔菌多糖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结果:最终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2h、料液比1:16 g/ml;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瓦尼木层孔菌多糖明显抑制了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 的含量及mRANA的表达,不同程度www.selleck.cn/products/forskolin下调了P65、P38、ERK、JNK、AKT的磷酸化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本文通过对瓦尼木层孔菌多糖的提取工艺的优化,利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2h,料液比1:16 mg/ml;采用体外细胞实验证实了瓦尼木获悉更多层孔菌多糖可激活NF-κB、AKT、MAPK信号通路,为瓦尼木层孔菌多糖的工艺制备及活性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高原低氧抑制PPAR通路诱导小鼠脾脏铁死亡发生
目的:探究高原低氧如何调控PPAR信号通路诱导脾脏组织铁死亡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构建低氧动物模型,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ABT-199析筛选预测靶基因,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挖掘低氧暴露下PPAR和铁死亡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结果: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结果显示,低氧暴露下有95个预测靶GSK1349572体内实验剂量基因(蛋白质)出现显著性差异表达,GO注释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显著富集在PPAR和铁死亡信号通路。对PPAR与铁死亡信号通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呈负相关,且GSEA显示,PPAR和铁死亡信号通路的差异基因集在高原低氧组呈相反表达趋势。对PPAR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PPARA、RXRB、APOA1和SCD-1)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低氧暴露下mRNA 和蛋白表达量均下调。随后,对铁死亡信号通路中内源性途径中GPX4和外源性途径中SLC7A11、TRP53和TFRC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出现差异表达。对4个铁死亡关键基因与差异炎症相关基因(DE-IRG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均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并对炎症相关基因进行验证,发现低氧暴露下脾组织中IL-1β、IL-6、IL-12、IL-18、INF-γ和TNF-α的表达水平上调。结论:本研究发现,高原低氧暴露通过PPAR信号通路介导脂代谢紊乱进一immunofluorescence antibody test (IFAT)步诱导铁死亡,并伴随炎症反应的发生,进而引起脾脏组织损伤。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临床试验受试者脱落原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目的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临床研究中受试者脱落发生的原因,并建立受试者脱落预测模www.selleck.cn/products/azd6738型,为TAO临床试验受试者管理提供依RP56976溶解度据。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至2021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参加TAO临床试验的384例受试者资料,通过Lasso回归进行变量筛选,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384例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44.55±13.25)岁,其中男性173例(45.1%)、女性211例(54.9%),有53例受试者脱落,脱落率为13.8%。受试者脱落的原因主要有入组后未治疗、未追踪到原因、拒绝随访、新冠疫情影响及电话无人接听。训练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OR=0.16,95%CI(0.06,0.40),P <0.001]、吸烟情况[OR=0.19,95%CI(0.03,0.78soft bioelectronics),P=0.04]、复视评分[OR=0.36,95%CI(0.19,0.61),P <0.001]、来源[OR=12.09,95%CI(3.41,48.76),P <0.001]为受试者脱落的独立预测因子。验证集中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786,表明训练集所建模型具备较好的预测能力,同时校准曲线在验证集中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应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即将开展的TAO临床研究受试者脱落情况进行预测,重点关注脱落发生概率高的受试者,对可能导致脱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警,同时加强研究者临床研究管理培训,有助于降低受试者脱落率,提高临床研究质量。
基于CCTA的冠脉形态学参数及LASSO算法在冠脉功能学评价中的应用
背景和目的: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冠脉形态学参数——病变长度(Lesion Length,LL)与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的四次方之比(LL/MLD~4)可对冠脉进行功能学评估,但其诊断性能仍不理想,并且LL/MLD~4与基于CCTA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CT-derived Fractional Flow Reserve,CT-FFR)之间的冠脉功能性缺血诊断性能差异仍不明确。可反映冠脉狭窄处血流能量损失程度的关键参数——血流流入角(α)在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0.80和>0.80的患者中具有明显差异。另外,目前尚无基于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构建的可对患者冠脉功能性缺血进行风险预测的临床模型。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1)开发一种新型冠脉形态学参数—α和LL/MLD~4的乘积(α×LL/MLD~4),以期提高单纯形态学参数的冠脉功能性缺血诊断性能,并探究α×LL/MLD~4、LL/MLD~4和CT-FFR三者之间在诊断冠脉功能性缺血性能上是否存在差异;(2)在患者特征数据、冠脉形态学参数以及斑块特征参数组成的数据集基础上,利用LASSO算法构建一种冠脉功能性缺血临床风险预测模型,以期进一步提高形态学参数的冠脉功能性缺血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在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中接受了CCTA、侵入性冠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以及FFR检查的疑似或已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AD)患者,CCTA与ICA检查间隔不超过6个月,并收集入组患者的人口特征数据、临床特征数据、FFR测量时的影像和CCTA原始影像资料。使用软件Qangio CT科研版(版本号:3.2.0.13,Medis公司,美国)进行CCTA影像质量评估、冠脉形态学参数测量及冠脉斑块定量分析。使用Ansys软件套件(Ansys Space Claim、Ansys Work Bench、Ansys Fluent和CFD-Post)(ANSYS公司,美国)进行冠脉3D重建及流体力学模拟计算,然后通过审查患者行FFR检查时的影像确定FFR测量的位置,再利用已构建的可显示任意位置CT-FFR值的冠脉3D模型获取相同位置处的CT-FFR结果。以FFR为金标准,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or characteristics Curve,AUC)对比α×LL/MLD~4、LL/MLD~4和CT-FFR之间冠脉功能性缺血(FFR≤0.80)诊断性能差异。使用R软件(版本号:4.2.0,朗讯公司,美国)调用“glmnet”程序包内的LASSO算法,通过十折交叉验证筛选出与冠脉功能性缺血相关的变量,并利用筛选出的变量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然后采用ROC曲线分析模型性能,并与CT-FFR、α×LL/MLD~4和直径狭窄百分比(%DiametSunflower mycorrhizal symbiosiser Stenosis,%DS)进行冠脉功能性缺血诊断性能对比。使用“resourceselection”程序包对该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并使用自举重采样法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为进一步评估模型性能,使用“rms”程序包绘制LASSO模型的临床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并与CT-FFR、α×LL/MLD~4和%DS进行对比。最后绘制列线图使LASSO模型可视化。结果:最后共133名患者和210条血管被纳入分析,其中FFR≤0.80的有75名患者(56.4%),FFR>0.80的有58名(43.6%),210根冠脉中FFR≤0.80的有89根(42.4%),FFR>0.80的有121根(57.6%PUN30119价格)。在血管水平,α×LL/MLD~4相对于LL/MLD~4冠脉功能性缺血的诊断性能提升了9.2%(AUC:0.932 vs.0.840,Epigenetics抑制剂p<0.001);与CT-FFR相比,α×LL/MLD~4诊断性能虽提升了3.0%,但没有统计学差异(AUC:0.932 vs.0.902,p=0.238)。LL/MLD~4与CT-FFR相比也未见明显差异(AUC:0.840 vs.0.902,p=0.061)。α×LL/MLD~4、LL/MLD~4和CT-FFR三者之间在患者水平的对比结果与血管水平上相似。共10个变量被确定与冠脉功能性缺血高度相关,分别是:α、LL、MLD、%DS≥50%、阳性重塑指数、斑块负荷、单支冠脉的Agatston评分、病变节段LAP体积、病变节段最大狭窄截面处的LAP面积以及LL/MLD~4。用这10个变量构建的冠脉功能性缺血LASSO回归模型的AUC值达到0.966(95%置信区间:0.932-0.986)。与基于CCTA影像的%DS(≥50%)相比,其冠脉功能性缺血的诊断性能有34.2%的提升(AUC:0.966 vs.0.624,p<0.0001);与CT-FFR相比,诊断性能有6.4%的提升(AUC:0.966 vs.0.902,p=0.006);与α×LL/MLD~4相比,诊断性能有3.4%的提升(AUC:0.966 vs.0.932,p=0.01)。临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LASSO回归模型在全部阈概率下指导的临床决策对患者产生的净获益均高于CT-FFR、α×LL/MLD~4及基于CCTA影像的%DS(≥50%)。拟合优度检验及校准曲线结果均提示,该LASSO模型具有稳定可靠的冠脉功能性缺血预测能力。结论:相对于传统的冠脉形态学参数LL/MLD~4,我们首次开发的新型冠脉形态学参数α×LL/MLD~4不仅取得了不劣于CT-FFR的冠脉功能性缺血诊断性能,还进一步提高了单纯冠脉形态学参数的功能性缺血诊断能力。另外,我们利用LASSO智能参数选择算法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又进一步提高了形态学参数的冠脉功能性缺血诊断能力,可更好地帮助疑似或已知CAD的患者了解其冠脉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