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负担,其中乳腺癌及肺癌的全球新发病例高居恶性肿瘤前两位,尽早发现肿瘤以能进行手术等治愈性治疗仍是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生存的最有前景的途径。现行的影像检查是发现和定位肿瘤的主要手段,但其面临着在恶性肿瘤早期检查灵敏度低、假阳性率高、许多成像技术费用高、依赖操作员技能及潜在辐射暴露的问题,因此寻找在癌症早期即已发生改变且方便易测的血液分子生物标志物可对影像诊断作补充。本论文以乳腺癌及肺腺癌早期诊断临床需求为出发点,通过高通量人蛋白质组微阵列筛选及验证诊断早期乳腺癌自身抗体标志物,以及通过高通量多肽微阵列检测早期肺腺癌诊断自身抗体谱。本论文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 高通量蛋白质微阵列筛选及验证早期乳腺癌及其分子亚型诊断自身抗体标志物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是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免疫产物,累积的证据表明自身抗体在癌症的诊断及早期诊断中显示出巨大潜力。本研究采用高通量蛋白质微阵列筛选-聚焦微阵列验证-ELISA验证的多阶段模式从头发现新的在早期乳腺癌及其分子亚型中具备潜在诊断价值的自身抗体。我们共收集了 899份血浆样本,包括57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126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和199例健康对照用于自身抗体的筛选及验证。其中,早期乳腺癌患者(仅限浸润性乳腺癌)依据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HER2+)、三阴性型(Triple negative,TN)四种分子亚型。首先,在发现阶段,利用包含~20,000蛋白质的人蛋白质组微阵列(Human proteome microarray,HuProtTM)检测 80 例早期乳腺癌(包含 Luminal A 型 18 例、Luminal B型19例、HER2+型19例及TN型20例)及39例对照(乳腺良性疾病患者20例及健康对照19例)血浆中的自身抗体,筛选了在早期乳腺癌中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的37种自身抗体,其灵敏度为31.25%-86.25%,特异度超过73%,以及40种在分子亚型间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的自身抗体作为候选标志物。基于筛选的自身抗体,扩大队列利用定制聚焦微阵列检测249例早期乳腺癌(包含Luminal A型46例、Luminal B型109例、HER2+型35例、TN型47例及未知型1例)、58例乳腺良性疾病对照及100例健康对照的自身抗体,缩小候选自身抗体至18种,其在早期乳腺癌中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selleck HPLC.05),其中10种自身抗体在早期乳腺癌亚型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在HER2+型中水Fulvestrant抑制剂平较高。最后,我们在249例早期乳腺癌(包含Luminal A型60例、Luminal B型67例、HER2+型41例及TN型56例)、48例乳腺癌良性疾病对照及80例健康对照的独立队列中,通过ELISA最终验证了 5种新的自身抗体,即anti-KJ901215、FAM49B、HYI、GARS、CRLF3,这5种自身抗体在早期乳腺癌中的水平显着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单一自身抗体及5种自身抗体组合的灵敏度分别为20.41%-28.57%和38.78%,特异度分别为超过93.00%和85.94%。同时,除anti-GARS外,其余4种抗体在TN和非TN亚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我们基于5种自身抗体的ELISA数据分别构建区分早期乳腺癌与对照组以及TN亚型与非TN亚型的随机森林诊断分类器模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0.875,灵敏度为76.3%,82.0%,特异度分别为86.8%,84.0%;联合5种自身抗体及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构建的诊断模型区分早期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疾病对照的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70,85.1%和95.8%。最后,自身抗体对应蛋白质的互作网络分析揭示了除KJ901215外的4种蛋白质Enfermedad inflamatoria intestinal与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本研究发现并逐步验证了微创且易于检测的5种血浆自身抗体具有潜在的诊断早期乳腺癌及辨别预后更差的TN亚型的价值。第二部分高通量多肽微阵列检测早期肺腺癌诊断自身抗体谱研究尽早发现肺癌可降低患者死亡率,但目前影像检查发现及监测肺结节的假阳性导致的过度诊断及成本增加备受关注,任何可以在早期可治愈阶段发现肺癌以及区分恶性和良性肺结节的标志物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应用基于高通量多肽微阵列技术从多肽角度综合分析极早期肺腺癌患者(TNM分期0期和I期)的自身抗体谱,寻找早期肺腺癌诊断性多肽-自身抗体谱标志物。首先在包含89例早期肺腺癌及年龄性别匹配的78例肺良性疾病和98例健康对照的发现集中,利用包含130,000条多肽组成的微阵列检测血浆中与多肽模拟表位结合的自身抗体水平,然后在一个包括58例早期肺腺癌,30例肺良性疾病和24例健康对照的独立验证集中同样检测多肽-自身抗体谱以进行验证。在发现集中,比较早期肺腺癌与健康对照或肺良性疾病,分别筛选与143条和133条差异性多肽模拟表位结合的自身抗体谱。分析差异性自身抗体谱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发现差异性多肽-自身抗体谱与年龄、分期、肿瘤大小及吸烟饮酒状态等临床特征,以及与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浆IgM水平的实验室检查呈显著相关。我们在验证集中验证了基于差异性多肽-自身抗体谱建立的随机林诊断分类器模型区分早期肺腺癌与健康对照或肺良性疾病对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和0.87,灵敏度分别为72.4%和81.0%,特异度分别为84.5%和77.6%。此外,我们发现与单独使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检查相比,多肽-自身抗体谱模型联合LDCT检查对早期肺腺癌判断的阳性预测值从50%显著提高至78.33%(P=0.049)。具体而言,对肿瘤结节直径≤mm的患者,阳性预测值从72.22%提升至84.62%(P=0.358),肿瘤结节直径在9-14mm之间的患者,阳性预测值从32.65%显著提升至72.73%(P=0.002),肿瘤结节直径≥15mm的患者,阳性预测值从59.18%提升至80%(P=0.061)。另外,我们发现对不同结节大小的肺腺癌患者,多肽-自身抗体谱的灵敏度为72.41%-81.03%,显著高于传统的血肿瘤标志物组合(CA124、cyfra21.1、NSE、SCC、CEA、ProGRP)的灵敏度22.41%(P=0.000)。最后,差异性多肽匹配的蛋白质显著富集到癌症经典的PI3K/Akt、MAPK和Wnt通路,同时匹配蛋白质的表位与差异性多肽序列之间存在重叠,以及匹配蛋白质与免疫浸润细胞存在相关性,以上提示了模拟表位可能与免疫识别、细胞增殖、迁移黏附以及复杂免疫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存在潜在相关性。总的来说,通过高通量多肽微阵列检测的多肽-自身抗体谱是潜在的诊断0期和Ⅰ期肺腺癌的血液分子标志物,可辅助提高LDCT对早期肺腺癌结节的判断能力。两部分研究均从高发癌症早期诊断的临床需求出发,均以血液为样本来源,均利用高通量微阵列技术作为标志物发现手段,分别从与蛋白质抗原结合或与多肽模拟表位结合的自身抗体角度对早期乳腺癌和早期肺腺癌的诊断标志物进行了探索,微创且易测的血浆自身抗体标志物具有潜在的临床转化优势。
炔酮自由基加成—迁移—环化策略构建五元环酮的研究
五元碳环骨架广泛存在于天然产SB431542物、药物分子及有机功能材料中,因此,它们的合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炔烃的自由基加成-迁移-环化策略已成为构筑环戊烷及其衍生物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该方法IACS-10759体内实验剂量通常经历5-exo环化过程,新的反应模式依然有待发展。为此,本论文采用羰基为导向基团,使炔烃发生较为少见的5-endo三氟甲基-碳环化过程,一步构建了三氟甲基取代的环戊烯酮或环戊酮,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铜催化炔酮的5-endo三氟甲基-烷基化反应研究。采用Cu CN为催化剂,Togni’s II试剂为三氟甲基自由基源,K_2CO_3为碱,乙酸乙酯为溶剂,50℃进行反应,能够以中等到优秀的产率一步合成2-三氟甲基环戊烯酮。各种官能团例如F、Cl、Br、CHO、CO_2R、Ac、CN、OTBS、酰胺和杂芳环都能很好地兼容,该方法还可用于复杂药物分子的后期结构修饰。机理研究表明,反应经历了炔烃三氟甲基化、1,5-氢迁移、5-endo自由基环化、脱质子和单电子氧化串联过程。该工作是较为少见的全碳体系5-endo-trig自由基环化反应之一,为五元碳环化合物的快速构建提供了新方法。2、光催化炔酮的5-endo还原性三氟甲基-烷基化反应研究。采用4Cz IPN为光催化剂,三氟甲基亚磺酸钠为三氟甲基化试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室温下反应,能够以优秀的区域、立体和位置选择性构筑trans-2,3-二取代环戊酮。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和底物适用范围,可用于多种药物活性分子的结构修饰。机理实验和理论计算表明,该反应经历了炔烃三氟甲基化、1,5-immune-epithelial interactions氢迁移、5-endo-trig环化、单电子还原和质子化的过程。除了极性效应和自由基离域作用外,羰基还可以通过增加4-exo-trig环化过渡态的角张力从而促进5-endo-trig环化,为设计和发展全碳体系5-endo-trig自由基环化反应提供了新选择。
白芍总苷联合环磷酰胺和醋酸泼尼松治疗老年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效果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联合环磷酰胺和醋酸泼尼松治疗老年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6例老年L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用环磷酰胺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ALB)、24 h尿蛋白定量(24hUP)]水平、补体(C3、C4)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点击此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1%(52/53),高于对PF-6463922体内实验剂量照组的84.91%(4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cr、BUN、24hUP及CDMedical translation application software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ALB、C3、C4、CD3+、CD4+水平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总苷联合环磷酰胺和醋酸泼尼松治疗老年LN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肾功能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水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效果优于环磷酰胺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
蛋白磷酸酶C1-TEN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抑制FLT3-ITD对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中具有C1结构域并与TENsin同源的蛋白磷酸酶(C1-TEN)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中间串联重复突变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ITD)抑制条件下C1-TEN的表达水平。方法:利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索拉菲尼、米朵妥林作用于AML细胞系HL-6PUN30119说明书0细胞、MV4-11细胞,采用MTT实验评价AML细胞对TKI的敏感性;TKI对AML细胞FLT3活化作用及对C1-TEN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WB)分析;CCK-8实验分析C1-TEN抑制对AML细胞活性的影响;WB、流式(FACS)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相比FLT3野生型(FLT3-WT)HL-60细胞,FLT3-ITD突变MV4-11细胞对TKI显著敏感(P<0.05)。WB结果显示,经TKI作用后MV4-11细胞的酪氨酸激酶FLT3活化较HL-60细胞显著下降(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TKI处理组MV4-11细胞C1-TEN表达显著下降,而HL-60细胞的变化不明显。C1-TEN抑制剂DHNSC 119875TS作用后,MV4-11细胞活性显著下降(P<0.05),且DHTS与TKI具有协同抑制作用。WB、FACS结果显示,DHTS处理组MV4-11细胞凋亡显著高于阴性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AML细胞C1-TEN表达情况,揭示FLT3-ITD能上调AML细胞C1-TEN表达,而抑制C1-TEN可通过细胞Augmented biofeedback凋亡机制杀伤FLT3-ITD突变的AML细胞,因此提示该蛋白磷酸酶可能是FLT3-ITD下游分子,有望成为AML治疗的新靶点。
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原核表达与反应原性分析
为了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E蛋白,试验利用RT-PCR方法扩增DTMUV E基因,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后,与pET-30a(+)载体连接,然后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构host-derived immunostimulant建重组表达载体pET-DTMUV-E,再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DTMUV E蛋白,通过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Western-blot方法鉴定反应原性,分别从诱导时间和IPTG浓度方面对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表达产物的可溶性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大小约为1 503 bp的DTMUV E基因,并成功与IDN-6556pET-30a(+)载体连接,获得分Gefitinib生产商子质量约65 ku的融合蛋白,可以与兔抗6×His多克隆抗体和鸡抗DTMUV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终浓度为4 mmol/L的IPTG诱导4 h为最佳表达条件,重组蛋白DTMUV E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说明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DTMUV E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
不同酶对藜麦蛋白肽制备的影响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本实验以藜麦蛋白为原料,采用碱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Sulfate-reducing bioreactor酶分别对藜麦蛋白进行水解,制备藜麦蛋白肽。通过单因素实验对五种酶水解制备的藜麦蛋白肽以蛋白水解度、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O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O2-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测定指标,研究五种蛋白酶对藜麦蛋白的水解能力和抗氧化活性影响,选出效果相对较佳的酶水解工艺。综合各指标的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selleck和复合蛋白酶水解能力较强,制备的藜麦蛋白GDC-0973使用方法肽抗氧化活性较其他两种酶更好。碱性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最佳酶解工艺分别为:酶与底物比0.5%(w/w),底物与水为1∶25(w/v),水解温度50℃,水解时间5h,pH10.0;酶与底物比0.5%(w/w),底物与水为1∶25(w/v),水解温度55℃,水解时间5h,pH8.0。本研究为藜麦蛋白的后期的深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两株细菌中的新型天然产物挖掘研究
微生物可以产生许多结构、活性多样的天然产物,是新型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来源。耐药菌的不断出现,对人类的公共卫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从微生物中发现新结构或新作用机制的活性天然产物就变得尤为迫切。伯克氏菌目细菌是生态和代谢多样化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产生的天然产物数量较多、结构新颖较高、生物活性良好,逐渐成为重要的天然产物产生菌和天然产物挖掘的目标菌。此外,海洋环境也是新型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许多海洋微生物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产生大量结构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因此也是新型天然产物的重要生产者。本研究以挖掘新型活性天然产物为研究目标,以基因组序列为导向结合基因簇异源表达对伯克氏菌科的韩国几丁质单胞菌Chitinimonas koreensis DSM 17726进行天然产物挖掘;同时利用OSMAC(One Strain Many Compounds)策略对从青岛鳌山湾海洋沉积物中的分离获得的潜在新菌种Marinoscillum sp.YZ09进行天然产物分离和鉴定。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基于基因组序列定向挖掘韩国几丁质单胞菌中非核糖体肽天然产物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韩国几丁质单胞菌ChitiBIBW2992说明书nimonas koreensis DSM 17726具有四个未知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生物合成基因簇(BGCs,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BGC1、BGC3、BGC10、BGC11,均与已知NRPS的相似度较低,推测可能产生新型的脂肽或环肽类化合物。BGC1大小为54 kb,含有12个NPPS模块且起始模块具有起始缩合结构域,推测其产物为带有脂链的十二肽类化合物。通过基因簇的直接克隆、插入转座元件及组成型启动子Papra,在异源宿主 Schlegelalla brevitalea DSM 7029-Aglb中进行异源表达,获得一系列的差异峰。通过分离纯化及高分辨率质谱、核磁共振和Marfey’s水解等方法分离并鉴定了其中的两个新型脂肽——chitinipAMG510半抑制浓度eptins A和B,该类化合物N端带有含正十四烷酰基连接在由十二个氨基酸缩合而成的多肽骨架上,其中包含了非天然氨基酸Dhb(dehydrobutyrine),D-Dab(2,4-二氨基丁酸),D-Ser,D-Lys,D-Glu,D-Asp。进一步通过二级质谱碎片分析,推测了另外四个化合物结构——chitinipeptins C、D、E和F。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微弱的细胞毒性,但有较强的表面活性剂活性,可以促进细菌在固体基质表面的集群运动。BGC3大小为61kb,其含有与Fe3+相关的透性酶基因和脱氢酶基因,其产产物可能为铁载体化合物。对该基因簇进行直接克隆、插入启动子和异源表达,通过HPLC-MS以及铁载体活性测试,检测到了 BGC3的产物,经过MS/MS分析发现该产物与Vibrio anguillarum serotype O2 strains产生的铁载体——vanchrobactin平面结构一致,但是基因簇组成具有一定差异,可能存在进化上的不同。铁载体可为细菌捕获外界环境中的Fe3+以供自身代谢所hepatic protective effects需。同时成功对BGC10与BGC11进行了直接克隆与异源表达,但初步发酵尚未检测到产物,需要进一步优化条件和方法。(2)海洋沉积物中潜在新菌的分离及其产物的分离与鉴定从来源于青岛市鳌山湾的海泥、海洋动物、海洋植物样品中,共分离得到9株细菌。通过16s rDNA的比对,发现YZ0菌株与Marinoscillum属的Marinoscillumluteum strain A03A-221 的一致性为 94.95%,可能是潜在的新菌种,将其命名为Marinoscillumsp.YZ09。利用OSMAC的方法对YZ09菌株进行了发酵检测和化学筛选,分离并鉴定了一个新型吡嗪酮生物碱类化合物marinopyrazinone C,该化合物以吡嗪酮环为基本母核,并由6-甲基辛基和另外两个甲基取代。并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和同位素氨基酸喂养实验初步推测该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基于细菌基因组序列的新型天然产物挖掘技术和经典的基于新菌株资源的OSMAC挖掘策略,从C.koreensis DSM 17726中的发现了一类新型脂肽类天然产物chitinipeptins,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剂活性;从海洋来源的潜在新菌种Marinoscillum sp.YZ09中获得了新型吡嗪酮生物碱marinopyrazinone C。本研究不仅发现和鉴定了新型天然产物,再次证明了基因组序列指导的基因组挖掘和筛选潜在新菌种资源是发现新型天然产物的重要手段,对于天然产物挖掘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阿司匹林抑制HGF/c-Met介导的肿瘤细胞转移作用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阿司匹林对肝细胞生长因子/细胞间质表皮转化因子受体(HGF/c-Met)轴介导的肿瘤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初步探究阿司匹林抑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利用分子模拟预测阿司匹林与c-Met的结合Biomedical Research情况;采用蛋白质胞内热稳定性实验验证阿司匹林在细胞水平与c-Met的结合情况;采用激酶活性检测阿司匹林对c-Met激酶的抑制作用; Western blot、细胞分散实验、细胞分枝形态变化实验及Transwell实验用于检测细胞信号转导、形态与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c-Met的激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为0.95 mmol·L-1。分子模拟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够结合在c-Met蛋白的ATP口袋,主要结合位点为Tyr1230、Tyr1159和Met1229。同样,蛋白质胞内热稳定性实验显示,阿司匹林能够与c-Met蛋白结合。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GF刺激后磷酸化Met的上调。细胞分散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阻断HGF/c-Met介导的细胞分散,在4 mmol·L-1浓度下阿司匹林几乎可以完全阻断c-Met活化介导的生物学功能,且该阻断作用与HGF无关。同样,细胞分枝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浓度依赖性抑制HGF/c-Met介导的MDCDocetaxel半抑制浓度K细胞侵袭性生长细胞分枝的形态变化。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阻断HGF/c-Met介导的细胞迁移与侵袭,在4 mmol·L-1浓度下阿司匹林几乎可以完全阻断c-Met活化介导的生物学功能,且该阻断作用与HGF无关。以上结果表明,阿司匹林能够与c-Met结合,进而阻断HGF/c-Met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从而发挥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阿司匹林的新生物学功能,为全面理解selleck产品阿司匹林的抗肿瘤转移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MCM7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新辅助化疗前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MCM7基因变化及其临床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52例病检确诊为三阴乳腺癌病例在新辅助化疗(TEC方案)前后乳腺癌组织中MCM7的蛋白及MCM7 mRNA变化情况,同时比较化疗前后肿瘤影像学的变化,分析化疗前后MCM7蛋白及MCM7 mRNA变化与肿瘤变化情况的关系。结果 新辅助化疗后47例患者肿瘤有明显缩小,病灶缓解率为90.4%;新辅助化疗后MCM7 mRNA表达水平低于化疗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CM7蛋白表达低于新辅助化疗前Integrative Aspects of Cell Biology,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及部分缓解组的化疗前MCM7蛋白及MCM7 mRNA表达高于化疗后,有显著差异(P<0.05),稳定组及进展组的化疗前MCM7蛋白及MCM7 mRNA表达高于化疗后,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CM7 mRNA及MCM7蛋白的表达具有一致性,能比较www.selleck.cn/products/azd9291准确反映肿瘤的化疗退缩情况,可作为判断三阴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指标。MCMselleck Adavosertib7 mRNA和MCM7蛋白联合检测能提高判断三阴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准确性。MCM7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复方丹参滴丸通过调控IRE1-TRAF2-ASK1-JNK通路降低内质网应激和自噬保护血管平滑肌细胞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和自噬保护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 5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正常治疗,另一组加入复方丹参滴丸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将血管平滑肌细胞分为对照组Q-VD-Oph纯度、ox-LDL模型组、复方丹参滴丸组、复方丹参滴丸+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组、复方丹参滴丸+内质网应激诱导剂组。检测增殖情况,测定各组血管细胞舒张功能因子与氧化应激情况,分别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自噬标志蛋白及凋亡相关NSC 119875蛋白表达情况,并检测IRE1-TRAF2-ASK1-JNK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x-LDL模型组细胞的各项指标显示其处于内质网应激、高氧化应激、高自噬状态,并且发现IRE1-TRAF2-ASK1-JNK通路被过度激活。而与ox-LDL模型组相比,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复方丹参滴丸+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组的上述指标均明显好转,IRE1-TRAF2-ASK1-JNK通路被过度激活得到改善,且内质网应激抑制剂更为明显,复方丹参滴丸+内质网entertainment media应激诱导剂组则明显逆转了复方丹参滴丸的好转。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通过抑制IRE1-TRAF2-ASK1-JNK通路的过度激活,降低内质网应激,维持适当自噬,抑制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从而保护血管平滑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