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以脉络学说为指导,基于医案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探讨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方法:采用多源数据库类研究,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相关医案,检索时限设置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月。提取医案中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象、脉象、药物、病位等字段,基于脉络学说指导进行药物功效分类及证候分类判定,运用频数解构、系统聚类分析、FP-Growth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结果median filter:心血管事件链上述5个关键病理环节中均出现营卫失常相关的证候表现;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所继发的湿、痰、瘀、水在上述5个关键病理环节所占比重有所差异,相应用药组合所占频次也不相selleck激酶抑制剂同。结论:营卫失常为心血管事件链发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全过程,脉络末端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可导致气血津液精输布代谢障碍,津聚为湿,湿凝为痰,血滞为瘀,瘀血化水,成为促进心血管事件链发展加重的内在驱动因素,导致“凝-壅-塞-不通”传变规律,构成了心血管RAD001作用事件链5个关键病理环节发展演变的核心病机。
槐耳上清对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探讨槐耳上清(Huaier extract supernatant, HES)对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增殖、凋亡、自噬和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采用HPLC-MS对HES中的主要成分进行简单初步分析。通过MTT法、集落形成实验、EdU染色法探究HES对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Hoechst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明确HES对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吖啶橙染色法和细胞划痕实验分别研究HES对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自噬和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借助WestSmoothened Agonistern blot检测HES对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中与凋亡、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Biomarkers (tumour)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以及信号通路相关的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HES中主要含有一些极性较大的成分。HES能够明显降低人胃癌细胞的细胞活力,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给药处理人胃癌HGC-27和MGC-803细胞48 h时,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7.56、10.77 g·L~(-1)。同时,HES能够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和短期增殖能力。8 g·L~(INCB018424-1)的HES作用于2种人胃癌细胞72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13%±8.92%和54.50%±3.26%。HES还能够促进人胃癌细胞发生自噬,并削弱人胃癌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此外,HES能够上调人胃癌细胞中凋亡标志物PARP的剪切水平和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蛋白水平,并下调p-mTOR、p-S6和p-ERK的蛋白水平。因此,HES是槐耳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其能够抑制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和自噬,而且mTOR信号和ERK信号可能参与了HES的抗胃癌作用。该研究能够为槐耳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参考,对进一步推动槐耳的科学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石榴ATG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石榴(Punica granatum Linn.)品种‘突尼斯’(‘Tunisia’)基因组中鉴定自噬相关基因(ATG)家族成员,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共线关系和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石榴基因组中共鉴定出58个ATG基因,定位在8条染色体上。58个石榴ATG家庭成员可分为6个亚族。58个石榴ATG基因中3对基因存在共线关系;石榴metastatic biomarkers与Decitabine体内实验剂量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inn.) Heynh.]和葡萄(Vitis vinifera Linn.)ATG基因PF-03084014家族成员间分别存在45和41对共线关系。转录组数据挖掘显示:PgVTI12b-1、PgATG1b-1、PgATG8h-1、PgATG8c-2和PgATG8c-3 5个基因在ABA缓解干旱胁迫的响应中差异表达;NaCl胁迫下,石榴根和叶中分别有11和8个ATG基因差异表达,且PgATG6b、PgTORb和PgATG1b-2基因在根和叶中均差异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石榴ATG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结果基本一致。综合分析结果表明:PgVTI12b-1、PgATG1b-1、PgATG8h-1、PgATG8c-2和PgATG8c-3基因参与石榴叶对ABA缓解干旱胁迫的响应,而PgATG6b、PgTORb和PgATG1b-2基因则同时参与石榴根和叶对NaCl胁迫的响应。
特应性皮炎相关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正>特应性皮炎(atopic dMDV3100溶解度ermatitis,AD)SBE-β-CD体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全球约有2.3亿人受到AD困扰,其中包括20%的儿童和1%~3%的成人,其特征是瘙痒、炎症性皮损,以及皮肤屏障缺损~([1])。反复抓挠会引起瘙痒-抓挠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Effective Dose to Immune Cells (EDIC),所以,控制瘙痒是其治疗目标之一。AD的疾病机制与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和免疫等因素等均有关。Th2型炎症是AD的基本特征,不同年龄阶段AD的炎症表现也不尽相同,儿童期主要表现为Th2型炎症,而成人期却表现为Th2/Th22型混合炎症,亚裔则以Th2/Th17混合型炎症为主。AD的治疗方式有:基础治疗,包括洗浴、食物干预、改善环境、脱离变应原等;外用药物治疗,如一线用药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抗葡萄球菌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疗继发性皮肤感染;由于口服抗组胺药不能减轻瘙痒,故不推荐使用;对于一线治疗不充分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紫外线光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还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Janus激酶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方法治疗AD。
硫氧还蛋白Lmo1903介导单增李斯特菌抵抗氧化应激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目的】以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硫氧还蛋白Lmo1903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细菌环境适应过程中的抗氧化应激生物学作用。【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Lmo1903的进化关系和关键活性位点,使用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Lmo1903蛋白表达载体,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以胰岛素为底物分析其氧化IACS-010759还原酶学活性;同时制备鼠源多克隆抗体,分析其在细胞内的定位;采用核苷酸定点突变技术构建CX1X2C基序中的半胱氨酸点突变蛋白,分析关键位点半胱氨酸对Lmo1903酶活的影响;采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lmo1903基因缺失株Δlmo1903和回补株CΔlmo1903,研究lmo1903在单增李斯特菌生长、运动和抗氧化应激方面发挥的功能。【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mo1903含有CX1X2C基序,与枯草芽孢杆菌(BCicindela dorsalis mediaacillussubtilis)的TrxA的亲缘关系获悉更多较近,属于硫氧还蛋白家族成员,主要定位在细菌细胞质中,具有较强的还原酶学活性,突变CX1X2C基序中的半胱氨酸残基会显著降低Lmo1903的还原酶活能力。缺失lmo1903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能力,但显著减弱了细菌在铜离子胁迫环境中的氧化应激耐受能力,且影响鞭毛合成相关因子的转录水平和细菌的运动能力。【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单增李斯特菌硫氧还蛋白Lmo1903具有还原酶学活性,介导细菌运动和对氧化环境的适应。
简化调强放射治疗在乳腺癌保乳术后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简化调强放射治疗(sIMRT)在乳腺癌保乳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8月在医院放疗科行右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20例患者,为每例患者分别设计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sIMRT两种放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计划肿瘤靶区(PTVtb)59.92 Gy/28 f,计划靶区(PTV)50.4 Gy/28 f,比较两种放射治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主要危及器官受照剂量asymptomatic COVID-19 infection,以及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结果 20例患者的IMRT和sIMRT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学要求。两种放射治疗计划的V_(95)(V_x为xselleck NMR%处方剂量包绕的靶区体积)、V_(100)、V_(105)、平均剂量(D_(mean))、均匀指数(HI)、适形指数(CI),以及主要危及器官的各剂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IMRT计划的机器跳数少于IMRT计Transferase抑制剂划,治疗时间短于IMRT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sIMRT技术应用于右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中,可达到与IMRT相同的靶区剂量分布以及危及器官保护效果,且降低了机器跳数,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了治疗过程中的误差和设备损耗。
运用二代测序技术确认PCR-SSOP法检出的HLA罕见等位基因
目的:确认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SSOP)法检出的4例磁珠探针HLA基因分型结果格局异常和3例模棱两可结果样本的HLA真实基因型。方法:对HLA高分辨组织配型血样采用PCR-SSOP法检出的4例磁珠探针HLA基因分型结果格局异常和购买Entinostat3例模棱两可结果进一步采用PCR-直接测序分型(SBT)技术和二代测序(NGS)技术复检确认。结果:采用PCR-SSOP方法检出4例磁珠探针HLA基因分型结果格局异常的样本,加做SBT及NGS两种方法复检后结果显示,样本1的HLA-A分型结果与已知基因型不完全匹配,NGS分析显示,该等位基因与同源性最接近的等位基因A*31:01:02:01skin immunity在第2外显子154位G>A变异,导致28位编码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蛋氨酸(p.Val28Met),样本2的HLA-C结果为C*03:119, 06:02,样本3的HLA-C结果为C*03:03, 07:137,样本4的HLA-B结果为B*55:02,55:12。采用PCR-SSOP方法检出3例模棱两可结果样本,加做SBT及NGS两种方法复检后结C59供应商果显示,样本5的HLA-B结果为B*15:58, 38:02,样本6的HLA-DRB1结果为DRB1*04:05, 14:101,样本7的HLA-DQB1结果为DQB1*03:34,05:02。其中等位基因C*03:119、C*07:137和DRB1*14:101均未收录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常见及确认等位基因(CWD)表2.4版本。结论:PCR-SSOP法磁珠探针HLA基因分型结果格局异常提示可能为HLA罕见等位基因或新等位基因,需要测序验证。
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后线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后线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标准二线或三线治疗失败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收集治疗期间疗效及安全性数据。结果 客观缓解率为36.4%(95%CI:20.4%~54.9%),疾病控制率为81.8%(95%CI:64.5%~93.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7.6月(95%CI:3.1~12.1月)和19.6月(95%CI:15.1~24.1月)。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疲劳(66.7%)、恶心和呕吐(54.5%)、高血压(48.5%ALK抑制剂)和腹泻(39.4Panobinostat供应商%)。Cox回归分析显示:heme d1 biosynthesisECOG PS评分和FIGO分期是影响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后线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初步表现出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互动式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癌性疲乏的影响
目的 分析互动式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癌性疲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巴medical mycology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互动式护理。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癌性疲乏评分及满意度情况。结果护CL 318952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及癌性疲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观察组癌性疲乏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互动式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癌性疲乏评分,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将这一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更具针对性EPZ-6438试剂、有效性和安全性,整体效果更为明显。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DNAH14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利用肿瘤综合数据库分析DNAH14基因对子宫内膜癌发展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全面检索UALCAN、GEPIA、Kaplan-Meier plotter、TIMER、Mu Target、DAVID、STRING等数据库,分析其表达、突变状态、频率、生存曲线、功能富集情况、基因相关性及信号通路,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DNAH14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均低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Liproxstatin-1使用方法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年龄、更年期状态以及组织学类型中的分布存在Laduviglusib供应商显著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DNAH14基因突变,提示良好预后。相关性分析显示,DNAH14基因突变可能通过癌症中的蛋白多糖及Wnt、T细胞受体、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另外,DNAH14突变与免疫浸润水平相关;蛋白互作分析显示,DCTN3、HAOncologic careP1、ACTR1、DNAH12、ACTR1B等蛋白与DNAH14具有相互作用。结论:DNAH14在子宫内膜癌中呈高表达,其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DNAH14基因突变,可能通过癌症中的蛋白多糖及Wnt、T细胞受体、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影响免疫浸润水平并改善预后,DNAH14可能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