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引发肺癌患者放化疗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Berzosertib体外21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28例肺癌放化疗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收集患者呼吸道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分离、培养菌株标本,采用VITEK-60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纸片法和ATB Fungus-3试纸条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128例肺癌患者放化疗后,从其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中共分离出158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1株(63.9%)、革兰阳性菌39株(24.7%)、真菌18株(11.4%)。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51株,32.3%)和铜绿假单胞菌(23株,占14.6%)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11.4%)和肺炎链球菌(16株,10.1%)为主,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Ascending infection主(11株,占7.0%)。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87.0%,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完全Belnacasan核磁耐药(100.0%),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为0.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结论 肺癌患者放化疗后引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增多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基于内质网应激与sdLDL代谢探讨“脾邪干心”理论科学内涵
血脂异常已被循证医学证实为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中医认为,心脾系母子二脏,气血互济,MRTX1133抑制剂病理互制。脾失运化,浊滞血脉,引发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和中医“Emricasan供应商脾”关系密切,“脾邪干心”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tic,AS)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高度概括。内质网功能稳态是保证人体各种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脾主运化功能正常的重要体现,许多关键的脂肪生成途径均位于内质网中。而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细胞的内质网会启动自我保护反应机制即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研local infection究显示,ERS与脂代谢异常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抑制ERS是减轻肝脂质积聚而发挥抗AS的潜在治疗靶点。在血脂谱中,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dLDL)作为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一种亚型,因其更可能导致AS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重要而独立的预测因子,其生成和代谢受到多个基因的调控,而血中高甘油三酯的状态是sdLDL形成的直接原因。因此,从ERS角度探讨sdLDL代谢可能为研究AS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方向,丰富”脾邪干心”理论科学内涵。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联合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患者早餐前口服盐酸安罗替尼胶囊,12 mg/次,1次/d,连续服药2周,停药1周。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3 mg/kg,1次/2周,评估患者耐受性和疗效。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9周。观察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生活质量、T淋巴细胞亚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和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均较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4IACS-10759供应商~+/CD8~+均明显升高,CD8~+、VEGF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VEG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oxidative ethanol biotransformation后2E7080、4、6个月,两组EORTC QLQC30总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EORTC QLQ-C30总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较对照组明显增长(P<0.05)。结论 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联合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调节患者免疫功能,降低VEGF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基于网络药理学比较除痰解毒方与益气除痰方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比较“除痰解毒方”与“益气除痰方”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出方药活性成分,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肺癌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FunRich软件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行GOGDC-0068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除痰解毒方”“益气除痰方”与肺癌交集靶点分别为30个与33个。“除痰解毒方”“益气除痰方”在正常肺组织与肺癌的表达分别为70.42%、69.84%与63.38%、63.49%。两方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包括代谢、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免疫反应调控等。KEGG分析提示两方均在TRAIL信号通路有最高表达。结论 (1)两药方靶点蛋白在正常肺组织与肿瘤组织均有亲和性,提示药方并非专一作用于癌细胞。(2)靶点蛋白在与肺及肺相关脏腑有亲和表达,强调中医论治的系统性与整体性。(3)靶点蛋白还在脾相关脏腑有亲和表达,预示两方对脾虚证更适用,为肺癌“培土生金”论治提供指导。(4)靶点蛋白均在SPKD025采购TAN1基因及TRAIL信号通路有最高相关度,可为靶向药物研究提供新思路。
膀胱灌注治疗对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癌症特异性生存率的影响
目的 研究膀胱灌注治疗对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SS)的影响。方法 选取SEER数据库2010—2015年诊断为T1期非肌层浸润性BTCC患者的资料,将TURBT是否联合膀胱灌注治疗作为分组依据,并通过1:1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匹配不同分组selleck VP-16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使用Log 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OS)和CS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C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无膀胱灌注治疗组相比,TUFungal microbiomeRBT联合膀胱灌注治疗组OS和CSS更高(P<0.0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TURBT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HR=0.783, 9Puromycin使用方法5%CI:0.650~0.942, P<0.01)。结论 TURBT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能提高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
多排螺旋CT与MR对胰腺癌的诊断意义探析
目的:对胰腺癌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与MR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收治的92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胰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MR组与CT组,各46例,分别行MR诊断与多排螺旋CT诊断,对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MR诊R428供应商断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1.30%,高于CT诊断的89.13%,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早期胰腺癌诊断中,MR诊断准确率为97.74%,高于CT诊断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组的胰腺病灶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显示值分别为(119.06±Medicinal biochemistry18.28)HUAG-221分子式、(65.77±11.58)HU、(62.25±12.37)HU,均高于CT组的(106.89±11.75)HU、(52.64±7.93)HU、(56.08±8.14)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中诊断胰腺癌时,多排螺旋CT与MR的疾病诊断效果均较好,但MR诊断胰腺癌不同时期显示值均高于CT诊断,因此在胰腺癌诊断中优势更明显,值得推广。
济生汤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64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济生汤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MK-1775半抑制浓度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8月我院肿瘤内科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含铂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化疗基础上给予济生汤治疗。检测2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抗肿瘤免疫应答指标[辅助性T淋巴细胞KD025体内1(Th1)、辅助性T淋巴细胞2(Th2)、Th1/Th2、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记录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测量量表(EORTCQLQ-C30)评分,统计整体疗效和外周血象变化情况。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抗肿瘤免疫应答指标Th17、Treg、Th2均降低(P<0.05),Th1、Th1/Th2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Th17、Treg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Th1、Th2、Th1/Th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抗肿瘤免疫应答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2组治疗后EORTCQLQ-C30评分功能性领域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YFRA21-1、CEA、SCC-Ag浓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prognostic biomarker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客观缓解率[46.88%(15/32)]优于对照组[31.25%(10/32)](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象变化较对照组波动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济生汤联合化疗可降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改善抗肿瘤免疫应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化疗所导致的骨髓抑制有缓解作用。
脂质代谢在肺癌发生发展及诊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肺癌是全球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准确诊断其严重程度和分期、评估治疗反应和预后、开发新的selleck激酶抑制剂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近年来,脂质组学成为研究热点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leomycin-sulfate.html,其聚焦于了解与疾病相关的脂质代谢、发现生物标志物和监测治疗策略的目标,为揭示肺癌的脂质谱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见解。脂质代谢紊乱是由肿瘤细胞内一些基因结构与功能改变引起的一系列脂质代谢异常,影响细胞周期、增殖、生长和分化等细胞功能,可导致癌变。此外,脂质代谢的特异性可以用来确定肺癌治疗的新代谢靶点。在临床上,降脂药物和抗脂质过氧化治疗效果显著。该文综述了脂质代谢在肺癌发生、发展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脂质代谢紊乱支持肺癌生长的机制以及脂质代谢的潜在靶点,探讨了靶向脂质代谢途径的肺癌治疗方法,并展望了肺infectious ventriculitis癌脂质组学未来的发展前景和面对的挑战。
空间分辨代谢组学进展和挑战
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即整合质谱成像和代谢组学技术,对动/植物组织和细胞中内/外源性代谢物E7080配制的种类、含量和差异性空间分布进行精准测定Emricasan说明书。质谱成像技术因其具有无标记、非特异、高灵敏度、高化学覆盖、元素/分子同时检测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组织中各类代谢物、多肽和蛋白的时空分布研究。首先介绍了代谢组学和质谱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重点综述了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在动物组织、植物组织和单细胞水平上的前沿应用。最后展望了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的现有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是继代谢组学之后又一门新兴的分子成像组学技术,能够无标记、可视化检测动物组织中外源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Ahmed glaucoma shunt排泄,以及植物组织中多种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转运途径和积累规律。该技术将推动靶向药物发现、病理机制解析和动植物生长发育密切关联的空间代谢网络调控等前沿应用研究。
白细胞介素-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与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白selleck化学细胞介素-1β(IL-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水平与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immunoregulatory factor的100例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组,另Telaglenastat纯度选取同期101例绝经健康体检未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女性作为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IL-1β、MMP-1水平,并分析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与血清IL-1β、MMP-1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血清IL-1β、MMP-1水平比较,观察组IL-1β、MMP-1各水平分别为(59.36±17.58)pg/ml、(154.26±26.98)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L-1β(23.68±12.21)pg/ml、MMP-1(28.64±5.42)ng/ml(P <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β、MMP-1水平及PFDI-20评分均降低(P <0.05);血清IL-1β、MMP-1水平与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呈正相关(r=0.711、0.795,P <0.001、0.001)。结论 血清IL-1β、MMP-1水平与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相关性,检测血清IL-1β、MMP-1表达情况,可为临床评估与诊断疾病提供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