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开封市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12例新生儿血流感染病例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胎龄及出生体质量进行分组。采集患儿静脉血,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培养纯化后,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使用Kirby 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1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5株(58.96%),革兰阴性菌67株(31.61%),真菌20株(9.43%)。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8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Uighur Medicine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25株,11.79%)、大肠埃希菌(13株,6.13%)。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2株,5.66%)。对比不同胎龄新生儿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比不同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全部耐药,未检出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耐药株,对苯唑西林、庆大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Apoptosis抑制剂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全部耐药,未检出对亚胺培南耐药株。真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较低,未检出对氟胞嘧啶耐药株。LY294002作用结论 开封市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感染病原菌分布有差异性。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低,临床上应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株的产生。

基质金属蛋白酶14通过促进CD100脱落增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单核细胞功能

目的 检测不同活性形式的CFunctional Aspects of Cell BiologyD100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中的表达,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对CD100的表达调控及对B-ALL患者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组44例B-ALL患者和22例对照者,采集外周血并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MMP14和可溶型CD100(sCD10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中膜结合型CD100(m CD100)水平。使用磁珠分离法分选CD14+单核细胞,使用脂多糖刺激培养;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和Fas配体(FasL)mRNA相对表达量;ELISA法检测颗粒酶A、颗粒酶B、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比较B-ALL患者和对照者单核细胞功能差异。使用重组人MMP14刺激B-ALLMLN4924试剂患者纯化的单核细胞,加入抗CD72抗体,通过检测TRAIL和FasL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颗粒酶A、颗粒酶B、IFN-γ、IL-1β、IL-6水平变化评估MMP14对单核细胞功能影响。结果 B-ALL患者MMP14水平低于对照者(P<0.05),sCD100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者(P<0.05);B-ALL患者单核细胞中mCD100阳性的比例高于对照者(P<0.05),mCD100平均荧光强度(MFI)亦高于对照者(P<0.0001);B-ALL患者单核细胞中TRAIL和FasL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者(P<0.05),B-ALL患者单核细胞分泌颗粒酶A、颗粒酶B、IFN-LY2157299采购γ、IL-1β、IL-6均低于对照者(P<0.05)。重组MMP14刺激培养可诱导B-ALL患者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s CD100水平升高(P<0.005),而mCD100细胞比例和mCD100 MFI则降低(P<0.05)。重组MMP14刺激可促进B-ALL患者单核细胞中TRAIL和FasL m RNA表达(P<0.05),增加颗粒酶A和颗粒酶B分泌水平(P<0.05),但对IFN-γ、IL-1β和IL-6分泌无明显影响(P>0.05)。阻断CD72不影响MMP14介导B-ALL患者单核细胞分泌颗粒酶A、颗粒酶B水平升高(P>0.05)。结论 B-ALL患者中存在sCD100和mCD100表达失衡,单核细胞功能不全。MMP14可通过诱导mCD100脱落…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本文意在探究在疾病治疗中,乙酰半胱氨酸以及布地奈德雾化Decitabine吸入方法的联合运用价值,以很好地改善小儿支气管肺炎疾病的整体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所有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均随机抽选于我院,期间所采用的随机抽选方法为家属抽签法,病例收集时间为2020年4月—2022年Blebbistatin8月;为突出乙Photo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酰半胱氨酸基础上,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选择单用乙酰半胱氨酸实施雾化吸入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即为参照组;在乙酰半胱氨酸基础上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的设为研究组;样本总例数为74例;分组后,各组均为37例;最终对不同药物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展开较为完善的统计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药物的针对性治疗。评定疗效发现,研究组患儿的联合用药优势凸显,具体体现为总有效率评定结果的显著提升,并且与参照组患儿的结果比较,有差异,有意义(P<0.05);评定安全性发现,研究组患儿的联合用药同样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体体现为与参照组患儿的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研究,需要确保将支气管肺炎患儿的综合状态改善,乙酰半胱氨酸基础上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的联合实施很好地达到了上述目标。

半夏泻心汤防治GC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胃癌(G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G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目前,G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虽然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在GC的治疗中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仍会出现并发症多、敏感性降低、不良反应大等问题。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临床应用2 000余年,具有寒热平调、散结除痞之效,为后世治疗消化道疾病的经典名方。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及其中单味药在防治GC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中药因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可以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治疗GC。因此,需要从分子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层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全面Crizotinib价格揭示半夏泻心汤防治GC的作用机制。目前半夏泻心汤治疗GC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于诱导GC细胞凋亡,抑制G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保护selleckchem Tofacitinib腹膜间皮细胞,阻抑GC细胞腹膜转移,调节GC微环境,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恶性转化等。本课题组致力于半夏泻心汤防治GC的研究,旨在全面地揭示半夏泻心汤防治GC的作用机制及其药效物质基础,为半夏泻心汤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该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等数据库,从方证基础、物质基础、网络药理学、临床与实验研究等方面对半夏泻心汤治疗GC进行归纳与梳理,为进一步研究半夏泻心汤的药理作用并将其应用于临床GC的Biomedical Research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015—2021年浙江省MTB/HIV双重感染筛查现况及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浙江省2015—2021年MTB/HIV双重感染筛查情况,为制定和调整相应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浙江省MTB/HIV双重感染防治管理工作年度报表》中收集2015—2021年浙江省MTB/HIV双重感染者相关资料,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用JoinPoint软件GDC-0068体内对双重感染检测率和检出率的拐点进行识别;使用ArcGIS 10.8软件绘制空间分布地图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使用R软件对组间差异的比较进行分析。结果:2Bioactive wound dressings015—2021年,浙江省共发现MTB/HIV双重感染者773例,99.74%(771/773)的患者年龄>15岁,90.94%(703/773)的双重感染者接受抗结核治疗,金华市和温州市患者数分别为149例和146例,为浙江省双重感染高发地区。结核病患者中的HIV抗体检测率在7年间呈现升高的趋势(APC=KPT-3304.9,P<0.05),HIV/AIDS患者中的结核病检出率呈降低的趋势(APC=-15.5,P<0.05)。结论:浙江省2015—2021年开展MTB/HIV双重感染筛查工作,对双重感染患者的早期发现和督导治疗具有一定效果,还需提高HIV/AIDS患者中的结核病检查率,金华市和温州市应因地制宜,加强双重感染疫情防控力度。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患adult thoracic medicine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Cobimetinib半抑制浓度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中青年胃癌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Vorinostat抑制剂为应用常规护理的常规组和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快速康复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快速康复组的进食时间、导管留置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疼痛发生频次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IL-6、WBC、CRP和TNF-α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IL-6、WBC、CRP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快速康复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快速康复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应激损伤和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B病毒两种抗体(VCA-IgM,EA-IgG)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针对儿童不明原因发热EB病毒(EBV)的两种抗体VCA-IgM和EA-IgG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63例不明原因发热患儿进行研究,另选择同期幼儿园健康体检中的6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儿血清样本中的EBV抗体。结果:(1)63例患儿的EA-IgG抗体均显示为阴性。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VCA-IgM抗体均显示为阳性,其他均为阴性;(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患儿的异淋比例、转氨酶活性水平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上呼吸道感染组、其他疾病组selleck PD-0332991,组间差异显著CRISPR Knockout Kits(P<0.05);急性肝炎组转氨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四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上呼吸道感染组、急性肝炎组和其他疾病组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EOS水平与对照组相近,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selleck抑制剂论:EBV的两种抗体均能够动态反映出EB感染后的抗体水平,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检测实操方便简单,可将其作为诊断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重要诊断方式。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桑白皮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潜在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Imidazole ketone erastin分子式学方法探讨桑白皮汤(Sangbaipi Decoction, SBPD)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SBPD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和靶点;检索GeneCards数据库、NCBI基因数据库、OMIM数据库以及CTD数据库获取支气管扩张症的疾病靶点。获取交集靶点后利用STRselleck Laduviglusib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SBPD的152个活性化合物和261个靶点,支气管扩张症疾病靶点1950个,noncollinear antiferromagnets交集靶点133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SBPD可涉及2256条生物学过程、149项分子功能、60项细胞组成。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64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甲型流感信号通路等。结论 SBPD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网络化互作特点,多成分通过调控与支扩病理生理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应激、抗炎、肺损伤保护等多重调控作用。

FJX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相关

目的 探讨四连接同源激酶1(FJX1)在胃癌(GC)中的表达以及与预后生存的关系,研究FJX1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TCGA和GEO数据库胃癌队列分析FJX1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JX1表达与预后生存的相关性。通过免疫组化检测FJX1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FJX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Bafilomycin A1性。通过生物信息学探讨FJX1在胃癌中的潜在作用途径。采用慢病毒载体构建FJX1过表达和FJX1沉默的胃癌细胞株。采用免疫印记方法检测FJX1差异表达对增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采用CCK-8法检测FJX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记方法检测FJX1差异表达细胞中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蛋白表达。采用裸鼠成瘤实验检测FJX1对肿瘤增殖的影响。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的FJX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此外,FJX1的m RNA和蛋白水平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P<0.05),并且FJX1高表达是胃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FJX1主要表达于胃癌细胞胞质,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0.34,P<0.05),并且FJX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CA199水平、肿瘤浸润深度(pT)和淋巴结转移(pN)相关(P<0.05)。Western bloAG-221浓度t显示FJX1能促进增殖相关蛋白Ki67和PCNA的表达,CCK8实验结果证实FJX1能调控胃癌细胞增殖(P<0.05)。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Trickling biofilter)结果显示PI3K/AKT途径可能是FJX1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JX1能促进PI3K和AKT磷酸化蛋白的表达。裸鼠移植瘤结果表明,FJX1能促进胃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增殖(P<0.05)。结论 FJX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胃癌不良预后相关,能够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有潜力成为胃癌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心理护理在卵圆孔未闭伴随偏头痛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卵圆孔未闭伴随偏头痛患者介入封堵术后Marine biomaterials的疗效分析。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进入本院的66例卵圆孔未闭伴随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依据随机数字法,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3例,分别行常规护理与联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头VX-765研究购买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头痛程度和护理满意度。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护理前,两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头痛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实验组偏头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头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其生理心理状况、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对患者术后购买IACS-010759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缓解头痛,缩短头痛持续时间,患者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