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腹部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该疗法是促进术后肠麻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来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机制。方法:纳入符合术后肠麻痹标准诊断的15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A组(电针足三里+常规)50例,B组(普通针刺+常规)50例,C组(常规)50例,三组患者均予以术后肠麻痹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如前所述,B组经常规治疗后于左右两侧对称的足三里行针;A组于两侧足三里行针灸针治疗后,将电针治疗仪与针柄相连,调整连续波频率,将电流强度调整到患者可接受的范围,留针30分钟,2次/天,连续7天。记录实际结果,直至患者症状康复、各项指标治疗恢复后出院为止。记录术后初次肛门排气时间点、术后初次排便时间、术后肠活动时间、术后伴随典型症状消失时间段(腹部胀、腹痛、恶心,呕吐,饥饿)、术后第一次进食时间段、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半卧位时间和下床时间分别进行各组组selleckchem GSK1120212内、组间对比;分别取治疗术前和治疗后1、3、7天白细胞(WB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1β(IL-1β)、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胃动素(MTL)结果及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是否有差别。观察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术后初次肛门排气时间点、术后初次排便时间、术后肠活动时间、术后伴随典型症状消失时间点(腹部D-Lin-MC3-DMA生产商胀、腹痛、恶心,呕吐,饥饿)、术后第一次进食时间点、术后患者住院时间、A组都早于wound disinfectionB、C组(P<0.01),在半卧位时间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WBC, TNF-α, IL-6, CRP, PCT, IL-1 β, SAA, MTL等指标上, A组均低于B, 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来看, A组较其他2组有更高的有效率(P<0.01),无不良反应。结论:足三里电针治疗术后肠麻痹改善临床症状、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疗效显著。因此电针治疗不断刺激足三里能够帮助迷走神经兴奋性大幅提升还可以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快速生成及释放并且驱动胆碱能抗炎通路并发挥其抗炎的效果机制。
胫骨高位截骨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Meta分析
目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成人最常见的骨性关节炎,老年人发病率较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是由于软骨以及软骨下骨的退行性变而导致的。在病变早期阶段,很大一部分患者只出现内侧间室的功能紊乱和退行性改变,临床上将其称之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即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主要集中在患侧膝关节内侧间室的疼痛,相反其他两个间室的关节面往往仍保持相对健康且状态稳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现阶段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治疗目标是:1.缓解疼痛;2.恢复功能;3.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关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保膝手术治疗方式选择仍存在争议。其中保膝手术治疗的常见术式包括胫骨高位截骨术与单髁置换术。本文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手段,针对国内外已经发表的有关比较胫骨高位截骨术(HTO)与单髁置换术(UKA)两种术式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的高质量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为患有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并要求行保膝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更精准,更适合自身的选择方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Medline,Pubmed,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检索时间截止为2022年5月。检索词为:胫骨高位截骨;单髁置换;high tibial osteotomy;un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nicondylar knee arthroplasty。检索使用胫骨高位截骨(HTO)和单髁置换(UKA)两种术式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提取相关数据项目包括:1.优良例数;2.翻修例数;3.并发症例数;4.膝关节评分(三种);5.膝关节屈曲活动度;6.胫股角。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相应的质量评分。精读文献并提取所需的临床资料,对纳入文献中所提取出的相关数据利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共纳入文献18篇,总患者数1292人,膝关节样本量1345例。其中胫骨高位截骨(HTO)组653例,单髁置换(UKA)组692例。两组在膝关节KSS评分[WDM=-1.25,95%CI(-10.15,7.65)]、膝关节HSS评分[WDM=-0.69,95%CI(-1.81,0.44)]、术后并发症[WDM=1.35,95%CI(0.75,2.42)]、术后优良率[WDM=0.70,95%CI(0.19,2.58)]、翻修率[WDM=0.81,95%CI(0.20,3.21)]五项对比中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膝关节Lysholm评分[WDM=-0.94,95%CI(-1.69,-0.19)]、术anti-programmed death 1 antibody后膝关节屈曲活动度[WDM=5.11,95%CI(1.71,8.5确认细节2)]、术后胫股角[WDM=-3.52,95%CI(-6.18,-0.85)]三项对比中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Lysholm评分UKA组优于HTO组,而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术后胫股角两项指标HTO组较UKA组更有优势。结论:基于现有资料,对两种术式的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对比BMS-907351分子量比较中,单髁置换术术后膝关节运动能力评分较高,而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及术后胫股角方面更有优势。患者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更适宜的手术方式。
H6N6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探讨H6landscape dynamic network biomarkersN6亚型禽流感(H6N6)的感染量、感染时间与被感染RAW264.7细胞炎性水平动态变化的相关性,为建立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提供参考依据。根据Reed和Muench法计算病毒滴度(TCID50),以100TCID50的H6N6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RAW264.7细胞,感染作用2 h,弃病毒液,加入含5% FBS的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分别于第12selleckchem NSC 127716、24和48 h收集培养物上清液或细胞,CEnasidenib研究购买CK8测定细胞活力;透射电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ELISA检测小鼠白介素1β(IL-1β)、小鼠白介素2(IL-2)、小鼠白介素6(IL-6)和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qRT-PCR检测IL-1β、IL-2、IL-4、IL-6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经H6N6感染各时间段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1),细胞中线粒体肿胀,自噬体增多,IL-1β、IL-2、IL-6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IL-1β、IL-2、IL-4、IL-6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感染24 h达到最高。结果表明,成功构建类H6N6流感病毒体外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拟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条件。
基于TRPV1/TRPA1调控TLR/NLRP3通路探讨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脂质堆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Toll样受体(TLR)/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的致炎作用,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与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A1)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作者对近10年国内外期刊发表的相关研RSL3价格究进行梳理,研究显示:TRPV1/TRPA1的激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抑制活性氧(ROS)、抑制胆固醇晶体(CC)的产生进而调控TLR/NF-κB与NLRP3炎性小体通路,抑制TLR/NLRP3介导的炎症Vorinostat反应。同时,中医药中多种单味药有效成分与方剂可有效激活TRPV1/TRPA1或其下游途径,其对动脉粥样硬化中TLR/NLRP3通路可能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本文进一步对已探明的方剂及中药单味药有效成分调控AS中TLR/NLRP3通路的机制进行梳理,将TRPV1/TRPA1调控TLR/NLRP3途径的机制与中药方剂与单体成分进行对应。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药物相互作用机制提供新启发,为临床中医药治疗动脉network medicine粥样硬化提供新策略。
霉酚酸酯对狼疮性肾炎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霉酚酸酯(MMF)抑制狼疮性肾炎(LN)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及炎性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LN细胞,将细胞分为:selleckchem对照组,LN组,0.01μmol/L MMF组,0.1μmol/L MMF组,1.0μmol/L MMF组,转染miR-NC+LN组,转染miR-455-3p+LN组,转染anti-miR-NC+0.1μmol/L MMF组,转染anti-miR-455-3p+0.1μmol/L MMF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MK-2206试剂(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iR-455-3p的相对表达水平;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法(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Bioelectrical Impedance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凋亡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活化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N组miR-455-3p相对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以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细胞增殖,TNF-α、IL-1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LN组比较,0.01μmol/L MMF组、0.1μmol/L MMF组以及1.0μmol/L MMF组细胞增殖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miR-455-3p、细胞凋亡率以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miR-455-3p+LN组与miR-NC+LN比较,细胞增殖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miR-455-3p表达,凋亡率以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anti-miR-NC+0.1μmol/L MMF组比较,anti-miR-455-3p+0.1μmol/L MMF组miR-455-3p表达,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增殖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MMF能够抑制LN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和炎性反应、促进凋亡、改善LN,这一作用与miR-455-3p的表达调控有关。
极早产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发生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TA-NEC)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枣阳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接受红细胞输注治疗的200例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TA-NEC患儿共100例纳入研究组,无坏死immunogenicity Mitigation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共10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不良情况发生率、输血情况、末次输血前并发症情况,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TA-NE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输血日龄、1 min阿普加(Apgar)评分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宫内窘迫发生率为23.00%,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40.00%,均高于对照组的8.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末次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凝血功能异常、重症肺炎、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极早产儿发生TA-NEC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宫内窘迫、绒毛膜羊膜炎、晚发型败血症(P<0.05)。结论:极早产儿发生TAGefitinib使用方法-NEC主要与宫内窘迫、绒毛膜羊膜炎、晚发型败血症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在对极早产儿进行输血治疗时应对以上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对红细胞输血策略进行合理制订,从而实现对TA-NEC的有效GW4869配制预防,改善极早产儿预后。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形成骨性关节炎机制研究进展—基于生物学方向
前交叉韧带(ACL)主要是通过限制胫骨关节处胫骨力和旋转力的前平移从而起到稳定膝关节的作用,若此韧带损伤,则会引起关节的疼痛、活动受限、膝关节不稳定等。据相关研究表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引起创伤性骨性关节炎(PTOA)的发病率高达87%,尽管有许多研究表明ACL损伤患者易患PTOA,但目前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这可能与Belumosudil分子式该韧带损伤后引起的生物学因素、结构因素、机械因素等有INCB28060关。先前的研究表明,ACL损伤后关节腔内炎症介质升高,可致使软骨细胞坏死以及软骨基质的降解。这些潜在的生化介质有助于PTOA形成,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减少未来PTOA的发生。Macrolide antibiotic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ACL损伤后形成骨性关节炎与潜在的重要因子和信号通路有关,并探讨其分子机制,使该领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本文主要从生物学方向去研究及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形成骨性关节炎的机制。
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TA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特征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方案的selleckchem Galunisertib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81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91例血脂异常患者纳入研究组,90例血脂正常患者纳入对照组,同时将研究组中血脂水平边缘性升高患者45例设为A组,血脂升高患者46例设为B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A组和B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A组和B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构成情况。结果:研究组AZD6738采购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轻中度狭窄、颈动脉闭塞发生率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发生率为2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和B组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软斑块的构成比为17.72%,混合型斑块的构成比为31.1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钙化斑块的构成比为51.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63%(P <0.01);A组和B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构成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脂水平异常的脑梗死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不稳定斑块的风险显著升高。临床应积极干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延缓患者的血管病变进程。
CD3~+HLA-DR~+活化T淋巴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药物疗效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3~+HLA-DR~+活化T淋巴细胞(简称活化T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3年8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96例UC患者,根据PS-341溶解度纳入患者活化T细胞水平分为活化T细胞升高组和活化T细胞正常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活化T细胞水平与UC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疗效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结果 活化T细胞升高组与活化Tnative immune response细胞正常组比较,重度UC购买GW4869患者更多(P<0.001),CRP和ESR水平更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活化T细胞水平与UC疾病严重程度和CRP水平均呈高度相关(P<0.001)。两组患者药物疗效分析,活化T细胞升高组的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 VDZ)临床缓解率和糖皮质激素有效率更低(P<0.05),两组间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 IFX)临床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ROC曲线分析,活化T细胞水平预测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AUC=0.854,P<0.001)、VDZ(AUC=0.859,P=0.002)和糖皮质激素(AUC=0.699,P=0.027)疗效的cut-off值分别为5.35%、3.35%、4.55%。结论 外周血CD3~+HLA-DR~+活化T淋巴细胞水平升高能够初步预测UC疾病重度活动并提示VDZ可能疗效不佳。
普洱茶素Ⅱ改善高脂血症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普洱茶素Ⅱ对高脂血症诱发动脉硬化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ApoE~(-/-)小鼠通过喂养高脂饲料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30mg/kg)组和普洱茶素Ⅱ低、高剂量(50、100 mg/kg)组,给药6周后检测小鼠血浆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高密Bio-cleanable nano-systems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MK-2206小鼠terol,non-HDL-C)水平,以及主动脉流出道斑块面积等指标的差异。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人外周血单核细胞THP-1,检测普洱茶素Ⅱ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protein,ox-LDL)诱发单核与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对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普洱茶素Ⅱ显著抑制了高脂饮食诱导ApoE~(-/-)小鼠的体质量、肝脏质量、肝脏指数、附睾脂肪质量和附睾脂肪指数(P<0.05、0.01),降低血浆TC、TG、non-HDL-C水平(P<0.05、0.01),升高HDL-C水平(P<0.05),减少主动脉流出道脂质沉积。体外实验证实,普洱茶素Ⅱ显著抑制HUVEC与THP-1细胞间的黏附(P<0.05),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细胞中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和Akt/NF此网站-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普洱茶素Ⅱ能够显著改善ApoE~(-/-)小鼠的肥胖、脂代谢紊乱、主动脉斑块沉积,通过调控Akt/NF-κB/VCAM-1通路抑制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