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且完成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5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6例。两组均予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对照组术后予mFOLF×6方案化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靶向治疗,两组均根据指南建议常规随访。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生存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期间的毒性反应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差paediatrics (drugs and medicines)异无MS-275 MW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免疫功能比例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selleck Telaglenastat照组(P<0.05)。结论 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采用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降低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更明显,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且不会增加毒性反应的发生。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3、8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2、3、8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株洲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7例AIS患者(AIS组),另选取该院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CAS组)和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ANGPTL2、3、8水平。根据AI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其分为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动脉狭窄组,比较3个亚组血清ANGPTL2、3、8水平。AIS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随访3个月根据不同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短期不同预后患者的基线资料及血清ANGPTL2、3、8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IS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NGPTL2、3、8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IMedial osteoarthritisS短期预CX-5461价格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AIS组血清ANGPTL2、3、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CAS组,且CAS组高于对照组(P<0.05)。AIS患者中IMT增厚24例(15.29%)、斑块形成96例(61.15%)、动脉狭窄37例(23.57%)。动脉狭窄组血清ANGPTL2、3、8水平高于斑块形成组和IMT增厚组,且斑块形成组高于IMT增厚组(P<0.05)。随访3个月,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9.49%,预后不良组年龄、脑梗死体积、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血肌酐(Scr)、ANGPTL2、3、8水平及合并糖尿病患者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高,FPG高水平,脑梗死体积大,ANGPTL2、3、8高水平均是导致AIS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NGPTL2、3、8及三者联合预测AIS短期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6(95%CI:0.692~0.830)、0.786(95%CI:0.714~0.848)、0.788(95%CI:0.715~0.849)、0.949(95%CI:0.902~0.978),三者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单项检测(Z=5.194、4.220、4.158,P<0.05)。结论 AIS患者血清ANGPTL2、3、8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且ANGPTL2、3、8高水平是影响出院后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血清ANGPTL2、3、8水平有助于辅助预测A购买D-Lin-MC3-DMAIS患者短期预后转归。

类风湿性关节炎联合检测免疫球蛋白及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三项联合检测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49例2020年3月—2022年3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再纳入同期接收入院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9例作为参照组,对两组患者均开展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检测,对比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结果,分析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疾病诊断效能。selleck抑制剂结果 研究组的类风湿因子检出阳性率(79.59%)显著bio-dispersion agent高于参照组(18.PUN30119试剂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抗CCP抗体检出阳性率(69.38%)及免疫球蛋白检出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三项指标单独检测的灵敏度(73.46%、69.38%、79.59%)、特异度(61.53%、53.33%、50.00%)与三项联合检测对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以及抗CCP抗体单项检测对比,三项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有着更好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从而提升疾病检出率,可以作用为临床诊断疾病的有效辅助手段,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基于Nrf2/HO-1/GPX4通路探讨大戟脂总三萜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

旨在探讨大戟脂总三萜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防Microlagae biorefinery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7.5 mg·kg~(-1))组,大戟脂总三萜低、中、高剂量组(32、64、128 mg·kg~(-1));除对照组大鼠外,在大鼠右后足趾注射0.2 mL FCA。给药组灌胃给予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0.5% CMC-Na溶液,每日1次,期间测量大鼠后足肿胀度和进行关节炎评分至第30天。给药结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生化比色法检测关节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因子和Fe~(2+)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采用RT-PCR法检测关节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A synthetaINCB018424小鼠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mRNA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关节组织中,Nrf2、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SOD2、GPX4、ACSL4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经雷公藤多苷(7.5 mg·kg~(-1))和大戟脂总三萜(32、64、128 mg·kg~(-1))治疗后,大鼠双侧后肢肿胀程度明显减轻,关节AZD9291试剂炎评分显著下降,关节组织病变程度减轻;关节组织中MDA和Fe~(2+)含量降低,GSH含量和SOD活性增加;氧化因子Nrf2、GPX4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显著增加,ACSL4的蛋白表达和mRNA相对含量显著降低;Nrf2/HO-1/GPX4通路的Keap1、NQO1、HO-1、SOD2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综上所述,大戟脂总三萜可通过抑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细胞异常铁死亡发挥抗RA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Nrf2/HO-1/GPX4信号通路的调控相关。

乌梅丸通过Notch信号通路治疗寒热错杂证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乌梅丸通过Notch信号通路治疗寒热错杂证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消化内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寒热错杂证UC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乌梅丸口服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改良梅奥(Mayo)量表评分和Baron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血清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的含量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肠上皮组织中Notch-1,Hes-1 mRNANN2211浓度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Math-1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均改善更media analysis显著(P <0.05)。观察组RAD001半抑制浓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P <0.05)。结论 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证UC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的肠黏膜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Notch信号通路,促进肠黏膜屏障修复和减轻炎性反应相关。

刺血疗法结合壮医药线点灸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TLRs/MyD88信号通路的影响

背景 随着环境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AGA易反S63845抑制剂复发作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临床工作中刺血疗法结合壮医药线点灸对AGA有确切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 基于Toll样受体(TLRs)/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信号通路探讨刺血疗法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AGA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时间为2021年5月—2022年3月,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刺血组、药线组、秋水仙碱组、刺血结合药线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将尿酸钠悬浮液注入大鼠右踝关节腔内制备AGA模型,于造模24 h后秋水仙碱组予秋水仙碱悬浮液灌胃治疗,刺血疗法组予阿是穴点刺放血治疗,药线组予壮医药线围灸病灶处,刺血结合药线组先予阿是穴点刺放血再行围灸法。观察造模后6、12、24、72 h右踝关节肿胀程度;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右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中白介素(IL)-10、IL-8及环氧化酶2(COX-2)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右踝关节滑膜组织中MyD88和IKK-β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刺血组、药线组、秋水仙碱组造模后6、12、24、48、72 h右踝关节外踝横截面直径均高于空白组,刺血结合药线组造模后6、12、24、48 h右踝关节外踝横截面直径高于空白组,刺血组、药线组、秋水仙碱组、刺血结合药线组造模后48、72 h右踝关节外踝横截面直径低于模型组(P<0.05)。刺血组、药线组、秋水仙碱组及刺血结合药线组右踝关节其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较模型组有所改善。模型组、刺血组、药线组、秋水仙碱组以及刺血结合药线组大鼠IL-8、COX-2水平高于空白组,IL-1www.selleck.cn/products/mk-48270水平低于空白组,秋水仙碱组、刺血结合药线组、刺血组、药线Benign mediastinal lymphadenopathy组IL-8、COX-2水平低于模型组,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刺血组、药线组大鼠IL-8、COX-2水平高于秋水仙碱组,IL-10水平低于秋水仙碱组,刺血组、药线组大鼠IL-8、COX-2水平高于刺血结合药线组,IL-10水平低于刺血结合药线组(P<0.05)。模型组、药线组、刺血组、刺血结合药线组MyD88、IKK-β水平高于空白组,秋水仙碱组MyD8水平高于空白组,药线组、秋水仙碱组MyD88、IKK-β水平低于模型组,刺血组、刺血结合药线组MyD88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刺血疗法结合壮医药线点灸能通过调节TLRs/MyD88信号通路来改善AGA关节炎性症状,起到治疗作用,刺血疗法结合壮医药线点灸可能是AGA的潜在替代疗法。

重组人源化抗人IL-6R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骨保护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人源化抗人IL-6R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骨保护的影响,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提供更多、更积极手Q-VD-Oph抑制剂段。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萍乡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确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安慰剂(淀粉)+甲氨蝶呤+稳定剂量泼尼松≤10 mg/d;观察组为重组人源化抗人IL-6R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甲氨蝶呤+稳定剂量泼尼松≤10 mg/d,对比疗效、关节肿胀、关节压痛、骨密度、骨钙素等成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密度T值、骨钙素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肿胀、关节压痛个数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及DAS28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Y 73-4506。结论:在甲氨蝶呤及稳定剂量泼尼松≤10 mg/d基础上,采用重组人源化抗人IL-6R单克隆抗urinary metabolite biomarkers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还有助于改善骨保护、骨密度指标,同时不良反应较少。

芍黄安肠汤辅治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芍黄安肠汤辅治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确认细节结肠炎(UC)的效果。方法:9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两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芍黄安肠汤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因子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低于治Drug immunogenicity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高于治疗前(P<0.05),肠杆菌、肠球菌数目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目较对照组高,肠杆菌、肠Alpelisib供应商球菌数目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DA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芍黄安肠汤辅治UC大肠湿热型疗效较好。

重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结肠炎:附1例死亡病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为最常见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内镜表现为红斑(93.5%)、脆性(58.6%)、unmet medical needs充血(48.2%)和溃疡(37.9%),超98%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可累及远端结肠。本文报道1例重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死亡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内镜可见黏膜粗糙、水肿,血管纹理消失,既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病史。经一线激素及二线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患者虽内镜表现好转,但相继出现血小板减低、消化道大出血、心肌损伤等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重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死亡病例临床罕见,本例患者肠道免疫治selleck产品疗相关不良反应应用激素及英夫利西单抗肠道疗效可,但依然未能逆转患者病程进展,相继发生其余器官免疫Blebbistatin核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最终导致临床死亡。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诊治仍需更多临床探索。

乌司他丁、生长抑素联合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及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乌司他丁联合半剂量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性及对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神火selleck NMR集团总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8例,盲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乌司他丁联合标准剂量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半剂量生长抑素治疗。对比两组症状改善指标、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oncology (general)、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和治疗有效率。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疾病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P<0.05)。治疗前,两selleck CP-690550组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较低(P<0.05)。治疗前,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较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升高,丙二醛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较高,丙二醛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2%)高于对照组(77.3%)(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半剂量生长抑素可有效提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抑制机体炎症扩散,帮助促进疾病预后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