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PCR与ARMS-PCR检测NSCLC患者EGFR基因T790M突变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和突变扩增阻滞系统PCR(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PCR,ARMS-PCR)检测非Dinaciclib供应商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T790M突变的检测效能,综合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优势及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性收集1VX-445试剂15例NSCLC患者的标本,同时使用ddPCR和ARMS-PCR两种方法检测EGFR基因T790M突变状态,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分析不同样本类型对ddPCR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ddPCR检测T790M阳性率为65.2%,ARMS-PCR阳性率为27.8%,ddPCR检测敏感性显著高于ARMS-PCR(P<0.05),两种方法检测一致率为62.6%。ddPCR+ARMS-样本的T790M平均阳性微滴数和平均突变丰度(11,0.35%)均显著低于ddPCR+ARMS+样本(632.3,17.7%)。ddPCR检测基因组DNA和外周血游离DNA阳性率分别为55.9%和78.7%,不同样本类型T790M突变阳性微滴数和突变丰度无显著差别。结论:ddPCR和ARMS-PCRbioactive glass均可用于NSCLC患者EGFR基因T790M突变检测,二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ddPCR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在检测突变丰度较低的样本方面具有优势。

儿童髓母细胞瘤术后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MB)术后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57例MB患儿的临床资料, 术后接受放、化疗的患儿分别有26、21例(其中20例为放疗联合化疗)。随访患儿术后的生存情况等。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行生存分析, 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患儿总体生存期的可能因素。结果 57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7(6~64)个月。至随访末期, 20例(35.1%)患儿存活;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 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1.4%, 40.2%, 22.2%;57例患儿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3个月;术后行、未行放疗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0、15.0个月, 术后行、未行化疗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2.5、15.0个月,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0例放疗联合化疗患儿的中位生存期为61.4Medical image个月, 与27例单独行放疗或化疗患儿的40.7个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肿瘤切除程度、肿瘤是否转移、病理学类型的患者间生存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疆地区Mwww.selleck.cn/products/ABT-263B患儿术后的生存期较短, MC3 molecular weight术后放疗、化疗是影响其术后生存期的重要影响因素。

围术期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为其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3例行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7例、女36例,平均年龄(62.30±7.36)岁。根据术后是否发Cobimetinib半抑制浓度生吻合口瘘,将患者分为吻合口瘘组与非吻合口瘘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结果 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15.18%(46/3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消化道溃疡、手术方式、清扫淋巴结数量、吻合方式、术中胸腔引流管数量、肿瘤位置、术后前3 d未补充白蛋白、术后肺部感染、术后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是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omogram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Mirdametinib溶解度积为0.954(95%CI 0.924~0.975),表明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消化道溃疡、手术方式、清扫淋巴结数量、吻合方式、术中胸腔引流管数量、肿瘤位置、术后前3 d未补充白蛋白、术后肺部感染、术Medical toxicology后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是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该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评估效能,可促进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早期发现及诊治。

围术期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为其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3例行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7例、女36例,平均年龄(62.30±7.36)岁。根据术后是否发Cobimetinib半抑制浓度生吻合口瘘,将患者分为吻合口瘘组与非吻合口瘘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结果 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15.18%(46/3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消化道溃疡、手术方式、清扫淋巴结数量、吻合方式、术中胸腔引流管数量、肿瘤位置、术后前3 d未补充白蛋白、术后肺部感染、术后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是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omogram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Mirdametinib溶解度积为0.954(95%CI 0.924~0.975),表明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消化道溃疡、手术方式、清扫淋巴结数量、吻合方式、术中胸腔引流管数量、肿瘤位置、术后前3 d未补充白蛋白、术后肺部感染、术Medical toxicology后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是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该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评估效能,可促进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早期发现及诊治。

核酸适配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此网站核酸适配体是指通过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 SELEX)技术得到的一种可以高特异性、高亲和性识别靶标物质的单链FUT-175化学结构DNA或RNA,可以作为靶向性治疗的分子探针。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即SELEX技术是在体外合成一个随机序列的文库,通过4个步骤孵育、分离、回收、扩增即可获得相对应的核酸适配体。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SELEX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核酸适配体具有稳定性强、分子量小、易进行化学合成和修饰、能特异性结合包括从小分子到细胞等靶标,识别范围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肿瘤领域cardiac pathology。免疫治疗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不同,它是增强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达到清除体内肿瘤细胞的一种方式,已被临床证明是治疗多种癌症的有效方法,例如针对免疫检查点CTLA4和PD-L1/PD-1的抗体,临床试验取得了成功,这为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方法。目前,相关的免疫治疗药物已经上市应用于临床治疗,但是通过免疫治疗获益的肿瘤患者相对较少且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核酸适配体与免疫相结合,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针对免疫系统筛选获得的核酸适配体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改良胸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胸部神经阻滞[胸神经-胸横肌平面阻滞(TTP-PECS)]联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于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进行乳腺癌手术治疗的41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患者应用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观察组(20例)患者应用TTP-PECS联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后20 min(T_1)及出室即刻(T_2)的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指标,术前、术后12 h炎性因子水平,术后2、12、24 h静态与动态时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T_0时比,T_1时对照组患者收缩压(SBP)、心率(HR)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SBP、舒张压(DBP)、HR及对照组患者DBP水平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_1~T_2时观察组患者SBP、DBP、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T_0~T_2时两组患者血糖(Glu)、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多巴胺(DA)水平均逐渐升高,且T_1~T_2时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one-step immunoassay12 selleck NMRh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后2 h时比,术后12~24 h两组患者静态及Compound 3生产商对照组患者动态VAS评分均先升高后降低,且观察组各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TPVB,乳腺癌术中应用TTP-PECS联合全身麻醉镇痛效果更持久,有助于维持围术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更有效地抑制炎性、应激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目的:探究能谱CT(DECT)在术前预测胰腺导管腺癌(PDAC)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2021年经病bioinspired reaction理证实为PDAC的52例患者的临床及DECT资料,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2例)与非转移组(20例)。利用GSI viewer软件评估病灶部位、大小、测量病灶平扫有效原子序数(Zeff),动静脉期碘浓度(IC)和同层主动脉IC,并获得40~140 keV间隔10 keV的单能量获悉更多CT值。计算病灶的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定性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筛选出术前预测PDAC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新的预测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各参数的最佳诊断效能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PDAC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组病灶最长径,静脉期λHU1、λHU2及λHU3值均高于非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病灶平扫Zeff、动脉期nIC、静脉期IC、静脉期nIC、静脉期CT_(40keV)、静脉期CT_(50keV)均低于非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IC、动脉晚期CT_(40~140keV)、动脉期λHU1、动脉期λHU2、动脉期λHU3、静脉期CT60~140 ke V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示病灶最长径、动脉期nIC、静脉期nIC、Zeff是预测PDA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4个指标AUC分别为0.875、0.844、0.709、0.766,敏感度分别为68.8%、96.9%、78.1%、75.0%,特异度分别为100.0%、65.0%、70.0%、65.0%。结论 :PDAC的DECT定量参数病灶最长径、动脉期nIC、静脉期n IC、Zeff是术MG132体外前预测PDA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PDAC淋巴结转移的影像指标,为PDAC患者精准化及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机器人辅助与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手术近远期生存比较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与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治疗T1N0M0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Ferrostatin-1 NMR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近远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9年我院396例RATS或VATS治疗T1N0M0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9例、女187例,平均年龄(61.58±8.67)岁。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RATS组(n=157)与VATS组(n=239)。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及无复发生存率,同时研究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RATS组术中出血量[(48±42)mL vs.(182±231)mL,P<0.001]及术后24 h引流量[(2Plant symbioses50±119)mL vs.(324±208)mL,P<0.001]少于VATS组。RATS组与VATS组的淋巴结清扫组数[(5±2)组vs.(3±2)组,P<0.001]与清扫枚数[(17±9)枚vs.(11±8)枚,P<0.001]多于VATICI 46474临床试验S组。RATS组与VATS组术后48 h引流量(P=0.497)、术后带管时间(P=0.180)以及住院时间(P=0.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TS组生存率(1年生存率:98.7%vs. 94.8%,5年在生存率:90.5%vs. 75.8%,8年生存率:76.9%vs. 62.1%,平均生存时间:93个月vs. 79个月,P=0.005)及无复发生存率(1年无复发生存率:97.4%vs. 95.6%,5年无复发生存率:94.8%vs. 77.8%,8年无复发生存率:82.6%vs. 64.8%,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95个月vs. 79个月,P=0.004)均明显优于VATS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组数及淋巴结清扫枚数是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及无复发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同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是生存状况和无复发生存状况的共同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RATS治疗T1N0M0期NSCLC患者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及无复发生存状况且RATS清扫淋巴结更彻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 h引流量更少。

中枢神经原位再生技术及其治疗前景

中枢神经再生长期以来一直是成年哺乳类动物大脑损伤或者发生退行性病变后悬而未决的世界性难题.在过去的数十年里Ras抑制剂,干细胞疗法在神经再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也遇到了重大挑战.近些年兴起的中枢神经原位再生技术利用内源性的胶质细胞可以自我分裂再生的特点,通过表达神经转录因子或其他方法将胶质细胞原位转化为功能性神经元Sputum Microbiome,避免了建立体外干细胞库的高成本和外源细胞移植的问题.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运用体内胶质细胞进行原位神经再生的前沿进展,着重介绍了中枢神经原位再生技术在治疗重大脑疾病,包括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以及视觉系统疾病和脊髓损伤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虽然Galunisertib价格该技术还处在摇篮阶段,并且像任何新技术一样都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但是本团队在灵长类脑卒中模型上已经证明了中枢神经原位再生的可行性,为将来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中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调查及预后分析

目的 调查中老年人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病因,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到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456例中老年CRF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因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456例中老年CRF患者病因分布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20例(48.24%)Dendritic pathology、糖尿病肾病78例(17.11%)、高血压肾病65例(14.25%)、肾盂肾炎37例(8.11%)、药物性肾损伤19例(4.16%)、梗阻性肾病18例(3.95%)、狼疮性肾炎12例(2.63%)、多囊肾7例(1.54%),其中病因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患者发病年龄低于其他病因患者(P<0.05);456例患者院内GDC-0973体内实验剂量死亡94例,死亡率为20.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严重感染、脑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Ⅲ期、左心室肥厚、心肌梗塞是引发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中老年CRF发病的主要病因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selleck Mirdametinib高血压肾病,而心脏疾病是引发此类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应针对高危人群做好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从而降低CRF的发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