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乌药汤通过抑制mTOR增强肝脏自噬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目的:考察百合乌药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盐酸吡格列酮1.95g·kg~(-1))、百合乌药汤低、中、高剂量组(1.3、2.5、5.1 g·kg~(-1))。采用60%高脂饮食(HFD)饲喂12周后,进行百合乌药汤给药治疗。每日给药2次,连续6周,每周监测体重。第5周进行葡萄糖耐量(GTT)与胰岛素耐受(ITT)试验;然后处死小鼠取肝脏和血清,同时称量肝脏、附睾脂肪和皮下脂肪(eWAT和iWAT)重量。检测血清总甘油三酯(TG)、和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用油O染色、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肝脏脂质沉积、病理形态学以及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Probe based lateral flow biosenso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子:胰岛素受体底物1/2→蛋白激酶B→叉头框蛋白O1(IRS1/2→Akt→FoxO1);糖原合成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纤维化相关分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蛋白(CollagenI)和纤维化传统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_(1)→Smad蛋白2/3(TGF-β_(1)→p-Smad/Smad2/3);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1和IL-1β;细胞自噬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B Ⅱ/LC3B I)、螯合体(p62/SQSTM1);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基因水平或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百合乌药汤降低NAFLD小鼠体重和肝重(P<0.05, P<0.01),抑制肝脏脂质积累;减轻白色脂肪重量:降低eWAT和iWAT重量(P<0.05, P<0.01),降低血清TG含量(P<0.05, P<0.01);改善肝功能:降低ALT、AST含量(P<0.05, P<0.01);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上调IRS2、p-Akt/Akt、p-FoxO1/FoxO1(P<0.05)的蛋白表达;改善糖脂代谢紊乱: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RepSox试剂(P<0.05, P<0.01),改善GTT与ITT(P<0.05, P<0.01),降低Pepck、G6Pase、SCD-1(P<0.01),升高CPT-1(P<0.01)的基因表达;减轻肝脏纤维化:下调α-SMA、CollagenⅠ、TGF-β_(1)(P<0.05, P<0.01),升高p-Smad/Smad2/3(P<0.05)的蛋白表达;抑制炎症相关因子:降低IL-6、IL-8、IL-11和IL-1β(P<0.01)的基因表达;增强自噬功能:上调LC3B Ⅱ/LC3B I(P<0NSC125066试剂.05),下调p62/SQSTM1、mTOR(P<0.05)的蛋白表达。结论:百合乌药汤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IR)和糖脂代谢紊乱、抗炎、抗纤维化等多种途径改善NAFLD,其机制还涉及抑制mTOR介导的信号通路而增强肝脏自噬。

饲料源重金属镉致鸡大脑神经毒性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目的镉(Cadmium,Cd)是环境中广泛存在蓄积性强的重金属污染物,被美国毒物管理委员会列为第六位危及动物健康的有毒物质,已严重危害到了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环境生态系统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将土壤中的镉通过食物链引入到动物体内,放大了镉的毒害作用,特别对生态系统中的野生鸟类及家禽危害更为严重。目前研究表明,镉可通过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系统,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发生,但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镉暴露对禽类大脑毒性损伤机理。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选用80只1日龄海兰白种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35 mg/kg CdC12、70mg/kg CdC12和140mg/kg CdC12组,饲养90天。观察大脑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组织中金属元素含量及其转运蛋白的表达水平、氧化应激参数变化、MTF1金属反应、血脑屏障、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内质网应激、自噬和凋亡相关标志物水平。结果组织病理学评价和尼氏染色结获悉更多果显示,镉暴露致大脑组织神经元肿胀变性、数量减少,轴突和树突缺失,细胞质空泡变性,纹状体损伤,毛细血管直径增宽,内质网和线粒体肿胀,自噬小体形成;镉暴露致大脑组织氧化还原稳态失衡,ROS、MDA和H_2O_2水平升高,Cell Cycle抑制剂GPX、CAT、T-SOD活性和T-AOC水平降低,引发氧化应激;镉暴露致大脑组织金属转运蛋白(DMT1、ZIP8、ZIP10、ZNT3、ZNT5和ZNT6)表达上调,转录因子MTF1及其下游靶点(MT1、MT2、FPN1、ATOX1和XIAP)的表达下调,导致大脑镉积累增加和其他金属(锌,铁,硒medial ball and socket,铬,钼,铅)浓度的改变;转录组分析表明,Cx43可能是介导镉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向A1亚型的转化的潜在靶点;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Wnt/β-catenin信号转导轴减弱,降低Wnt7A、FZD 4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上调TNF-α表达,抑制IL-10表达,诱导炎症的产生和BBB功能障碍,表现为受损的紧密连接和粘附连接的形成;镉暴露致大脑组织GRP78、PERK、eIF-2α表达上调,触发内质网应激;激活Mfn2、PINK1,促进自噬小体形成,Beclin1、LC3B、p62表达上调,诱导鸡脑组织自噬;镉暴露激活大脑神经元细胞Caspase依赖性凋亡信号通路,表明镉暴露诱导神经元凋亡。结论镉暴露会导致金属稳态失衡,鸡大脑组织形态和细胞器损伤,金属转运蛋白和MTF1相关因子异常表达,引发内质网应激、自噬、神经炎症应答和BBB功能障碍。本研究阐明了镉致鸡大脑毒性效应机理,为后续筛选缓解镉致鸡神经毒性作用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吴茱萸碱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吴茱萸碱(EVO)调节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96只(192眼)SD大鼠分为对照组(NC组)、模型组(Model组)、EVO低剂量组(EVO-L组)、EVO中剂量组(EVO-M组)、EVO高剂量组(EVO-H组)、羟苯磺酸钙(CD)组、SQ22536组、EVO-H+SQ22536组,每组12只。除NC组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代替链脲佐菌素外,其他组大鼠均构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建模成功后,分别进行相应给药处理,每天给药一次,持续4周。利用血糖仪检测各组大鼠血糖;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变化;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神经节细胞凋亡;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cAMP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Bcl-2相关X蛋白(Bax)、P53、磷酸化的PKA(p-PKA)蛋白表达。结果 与NC组比较,Model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血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率、MDA水平、TCX-5461NF-α水平、IL-6水平、Bax蛋白、P53蛋白表达均升高,SOD水平、cAMP水平、p-PKA/PKA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Model组比较,EVO-L组、EVO-M组、EVO-H组、CD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血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率、MDA水平、TNF-congenital neuroinfectionα水平、IL-6水平、Bax蛋白、P53蛋白表达均降低,SOD水平、cAMP水平、p-PKA/PKA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Model组比较,SQ22536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血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率、MDA水平、TNF-α水平、IL-6水平、Bax蛋白、P5selleck Naporafenib3蛋白表达均升高,SOD水平、cAMP水平、p-PKA/PKA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EVO-H组比较,EVO-H+SQ22536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损伤加剧,血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率、MDA水平、TNF-α水平、IL-6水平、Bax蛋白、P53蛋白表达均升高,SOD水平、cAMP水平、p-PKA/PKA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EVO可能通过激活cAMP/PKA信号通路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损伤。

新型负载硒复合纳米材料的构建和抗菌活性研究

抗生素的www.selleck.cn/products/Rapamycin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加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医疗治疗。寻找新的非抗生素依赖型的抗菌方法迫在眉睫。具有光动力活性、光热活性和类酶活性的纳米材料的出现,为新型抗菌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纳米材料可以利用光或热的作用来破坏细菌细胞膜或结构,从而达到抑菌的效果。同时,它们还可以通过类酶活性,催化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对细菌有害的物质,进一步加强抑菌效果。这种具有多重活性的新型抗菌剂能够同时发挥多种抑菌效果,包括光动力活性、光热活性和类酶活性等,这些效果之间相互协作,共同达到最佳的杀菌效果。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Se纳米颗粒负载和Mo掺杂的Fe Pc纳米棒(Se-Mo-Fe Pc NRs)。光吸收能力研究表明,Se-Mo-Fe Pc NRs有较好的近红外光响应,在808 nm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可以高效地催化内源性H_2O_2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OH),并表现出产生单线态氧(~1O_2)和更多·OH的光动力性能。产生的活性氧诱导膜应激,破坏细菌完整性。此外,Se-Mo-Fe Pc NRs还具有良好的近红外光热转换效率,诱导热疗可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以促进Se-Mo-Fe Pc NRs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有效地加速GSH消耗,破坏细菌的保护系统。基于Se-Mo-Fe Pc NRs的近红外光调控的光动力/光热效应和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协同机制,Se-Mo-Fe genetics servicesPc NRs通过破坏细胞膜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表现出优异的抗大肠杆菌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率,且溶血和细胞毒性较低。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Se-Mo-Fe Pc NRs在H_2O_2的存在和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可有效地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伤口并促进其愈合,同时组织和器官无明显的病变和炎症发生。以上结果表明,Se-Mo-Fe Pc NRs具有光响应调控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菌剂。

血府逐瘀汤对肺动脉内皮细胞间质转化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研究血府逐瘀汤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PMVECs)内皮间质转化(endothelial-to-mesenchymalKD025作用 transition, EndMT)的影响,并从TGF-β1/Smad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TGF-β1(5μg·L~(-1))建立EndMT细胞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TGF-β1,5μg·L~(-1)),血府逐瘀汤低、中、高浓度组(3、10、30 mg·L~(-1) XFZYD+5μg·L~(-1) TGF-β1),SB 431542阳性药组(5μmol·L~(-1) SB 431542+5μg·L~(-1) TGF-β1)。观察细胞形态,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免疫荧光法观察内皮细胞标志物-血小板内皮GSK1349572价格细胞黏附分子1(CD31)和间质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血府逐瘀汤对CD31、α-SMA、Snail、p-Smad2、p-Smad1/5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TGF-β1刺激后,细胞形态由鹅卵石形向梭形转变。CD31、p-Sneedle biopsy samplemad1/5表达明显减少,α-SMA、p-Smad2、Snail表达则显著升高。血府逐瘀汤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细胞形态不同程度的接近于正常组,CD31和p-Smad1/5表达呈上升趋势,α-SMA、p-Smad2、Snail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以减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内皮间质转化,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TGF-β1/Smad信号通路实现的。

广叶绣球菌多糖对高脂小鼠肝脏氧化应激调节作用

通过小鼠肝脏指数测定、肝脏的组织形态HE染色观察、肝脏脂质代谢和抗氧化指标测定,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肝脏抗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量,研究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多糖(SLP,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00、200、400 mg·kg~(-1))对高脂小鼠肝脏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SLP中、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显著降低;高剂量组肝脏的TC、TG含量均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组的LDL-C含量极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的MDA含量显著降Serum-free media低,高剂量组的SOD、GSH-Px活性和GSH含量均显著升高;低、中、高剂量组的HO-1、GST表达量均显著升高,高剂量组的NQO1表达量显著升高,中、高剂量组的γ-GCL表达量显著升高;高剂量组的CRP、IL-6、TNF-α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的VCAM-1表达量极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selleck化学组的ICAM-1表达量极显著降低,表明广叶绣球菌多糖可通过提高肝脏的抗氧化能力,调节炎症相关基因表达,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ecitabine.html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小鼠肝损伤。研究结果可为广叶绣球菌多糖开发提供参考。

蛇葡萄素通过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减轻OGD/R诱导的神经元损伤

目的 探讨蛇葡萄素(AMP)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分离并体外培养新生SD大鼠神经元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AMP浓度为0μmol/L)、OGD/R组、AMP低剂量组(OGD/R处理+AMP 20μmol/L)、AMP高剂hepatic cirrhosis量组(OGD/R处理+AMP 30μmol/L)、JAK2/Sselleck HPLCTAT3激活剂组(OGD/R处理+AMP 30μmol/L+Coumermycin A1 10μmol/L)。CCK-8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培养基中LDH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试剂盒检测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酶切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caspase-3)、酪氨酸激酶2(JAK2)、磷酸化JAK2(p-JAK2)、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表达情况。结果 与AMP浓度为0μmol/L比较,AMP浓度为5~30μmol/L时,细胞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P浓度为40μmol/L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OGD/R组细胞活力、SOD、IL-10、Bcl-2水平明显下降,LDH活性、细胞凋亡率、ROS荧光强度、MDA、IL-6、TNF-α、Bax、C-caspase-3、p-JAK2/JAK2、p-STAT3/STAT3水平明显升高(P<0.05点击此处)。与OGD/R组比较,AMP低、高剂量组神经元细胞活力、SOD、IL-10、Bcl-2水平上升,LDH活性、细胞凋亡率、ROS荧光强度、MDA、IL-6、TNF-α、Bax、C-caspase-3、p-JAK2/JAK2、p-STAT3/STAT3水平下降(P<0.05),而JAK2/STAT3激活剂可逆转AMP对OGD/R诱导的神经元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 AMP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轻OGD/R诱导的神经元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磷酸化有关。

东革阿里抗炎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基于U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方法

目的 阐明东革阿里抗炎活性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二甲苯致耳肿胀和脂多糖致急性肺炎模型筛选东革阿里的活性部位;采用UPLC-Q-TOF-MS/MS技术鉴定活性部位的化Ceralasertib价格学组成,结合SwissMDV3100细胞培养ADME、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东革阿里抗炎的潜在作用靶点,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图,Cytoscape软件做网络拓扑分析并筛选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核心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Pymol软件将对接结果可视化;采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验证东革阿里抗炎作用机制,通过Griess试剂法检测NO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1、JAK2及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东革阿里75%提取物(ELE)为活性部位,该部位共鉴定出37个化学成分,化合物和疾病共有HIV- infected靶点541个,涉及JAK/STAT3、cAMP等信号通路,筛选出12个指标性成分,指标性成分与涉及信号通路上的2个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对接结果良好;细胞验证实验显示ELE的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细胞NO的释放量,中剂量可以显著降低JAK2和STAT3的表达。结论 东革阿里抗炎活性的物质基础为苦木素及生物碱类成分,其抗炎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靶向JAK2、STAT3调控JAK/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暖宫七味丸质量评价研究

目的 建立H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评价暖宫七味丸(Nuangong Qiwei Pills,NQP)的质量。方法 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Grace Alltima HP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0 nm。对4家生产企业14批NQP进行指纹图谱及4种指标性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利用化学模式识别法通过SPSS 20.0对含量测定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通过SIMCA 14.1软件对NQP 4种定量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并将共有峰按峰面积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建立了NQP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1个共有峰,分别归属沉香、丁香、肉豆蔻、豆蔻4味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0.98;对照品指认沉香四醇(6号峰)、丁香酚(8号峰)AY-22989价格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肉豆蔻木脂素(14号峰)、去氢二异丁香酚(20号峰)4种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0.120~0.416、1.574~5.018、0.103~0.205、0.093~0.139 mg/g;当平方欧式距离为15时,14批样品通过聚类分析分成3类,PCA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通过对共有峰峰面积为变量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模分析,RX2为0.696,Q2为0.597,均大于0.5,建立的Bemcentinib说明书模型稳定可靠,对照品指认的4种化学成分均为重要差异性标志化合物。结论 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NQP质量控制及综合评价。

TaPBL1在小麦-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小麦叶锈菌是一种专化性非常强的活体营养型真菌,由其导致的小麦叶锈病严重威胁小麦的安全生产。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过程中,小麦侵染点处的叶肉细胞通常会发生过敏性Adavosertib临床试验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HR)。类受体胞质激酶(receptor-like cytoplasmic kinase,RLCKNirogacestat体内实验剂量s)是类受体蛋白激酶(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RLKs)的一种,RLCKs 可以通过与 RLKs 以及 NLR(nucleotide 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类蛋白互作参与植物免疫反应。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小麦与叶锈菌互作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一个RLCK基因家族的成员TaPBL1在亲和及不亲和组合中被诱导表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该基因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中的功能。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aPBL1的编码区全长为1638 bp,编码545个氨基酸。经过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在小麦的3A、3B、3D染色体上均存在同源基因。2.利用RT-qPCR检测发现TaPBL1的3A及3D中的同源基因在不亲和组合中均被诱导表达,但是在亲和组合接种后不同时间表达量变化不明显。而在3B中的同源基因在不亲和组合及亲和组合中均被显著诱导表达。3.构建pSuper1 300-TaPBL1-GFP载体,利用农杆菌瞬时转化烟草后发现TaPBL1蛋白定位在细胞质膜上。但是TaPBL1的结构域分析显示其并不具备跨膜结构域。利用软件预测到了 TaPBL1蛋白N端具有潜在的棕榈酰化位点,即第四位的半胱氨酸。在此基础上构建pSuper1 300-TaPBL1C4A-GFP载体,将TaPBL1蛋白N端第四位的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为丙氨酸,结果发现蛋白定位发生了改变,即出现在了细胞质及细胞核。证明TaPBL1蛋白N端棕榈酰化修饰可能导致其定位在质膜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immune pathways TaPBL1C4A的核定位序列,并构建了截去核定位序列的突变体TaPBL1Δn。与TaPBL1C4A相比TaPBL1Δn在细胞核中的积累明显减少,说明TaPBL1C4A依靠其N端的核定位序列进入细胞核。4.分别利用VIGS技术和RNAi技术在TcLr26中沉默TaPBL1,在接种叶锈菌生理小种260后,与对照组相比,沉默叶片的单侵染点HMC数量均明显增多,HR面积增大;利用RNAi技术在Tc中沉默TaPBL1基因后,单亲侵染点叶锈菌菌丝的扩展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大。证明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过程中,TaPBL1即参与ETI也参与基础抗性。5.使用在线预测网站预测到TaPBL1的潜在互作蛋白KEG和TRXG-osa,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证明TaPBL1能够分别与KEG在细胞质互作,与TRXG-osa在细胞核互作。6.构建pGBKT7-TaPBL1酵母双杂交载体,经过自激活活性检测发现TaPBL1并不具有自激活活性。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小麦TcLr26与叶锈菌互作的酵母双杂交文库中筛选与TaPBL1互作的蛋白,共筛选到7个潜在互作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