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各文献检索时间限制为建库至2023年6月1日。对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进行了人工检索。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人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三子养亲汤在临床总有non-antibiotic treatment效率[OR=4.55,95%CI(2.80,7.37),P<0.000 01]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气促消失时间[MD=-1.54,95%CI(-1.66PD-0332991作用,-1.42),P<0.000 01]、水肿消失时间[MD=-1.87,95%CI (-2.02,-1.72),P<0.000 01]、发绀消失时间[MD=-1.68,95%CI(-1.79,-1.57),P<0.000 01]、肺部啰音消失时间[MD=-2.56,95%CI(-2.77,-2.35),P<0.000 01]、动脉血氧分压(PaO2)[MD=1.14,95%CI(1.05,1.23),P<0.000 01]、动脉血二氧化Ferrostatin-1碳分压(PaCO2)[MD=-0.72,95%CI(-0.83,-0.61),P<0.000 01]、pH值[MD=-0.05,95%CI(-0.10,-0.01),P=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三子养亲汤对于肺源性心脏病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策略
探讨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治疗策略。首先介绍DVT的定义、发病率以及临床分期,强调血栓形成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程的滞后性。讨论亚急性DVT的诊断方法,包括静脉超声检查、超微血管成像(SMI)、超声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和静脉造影LGK-974等,指出这些技Tamoxifen研究购买术在判断血栓性质和分期方面的重要性。在治疗方面,强调抗凝治疗的基础作用,并提到血管活性药物和类肝素抗栓药物的辅助治疗效果。介绍腔内血栓清除治疗技术,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CD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和大腔导管手动抽吸(MAT)等方法,并引用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展示这些技术在亚急性DVT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后,文章展望亚急性DVT诊治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新型分子影像技术、建立血栓机化程度与治疗效果的关联模型、探索Serratia symbiotica抗凝联合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预后预测等。文章强调,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亚急性DVT的诊疗有望从经验性模式转向基于血栓生物学特性的分层管理,以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
肺癌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关系
目的 探究肺癌患者照顾者的健康素养的潜在类别及其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方法 选取唐山市某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及其照顾者bioactive molecule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肺癌患者照顾者的健康素养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量表进行调查。采用Mplus 8.3进行潜在剖面分析,SPSS 26.0软件比较不同类别照顾者健康素养在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上的差异。结果 肺癌患者照顾者的健康素养可分为“低素养-低应对组”“中素养-低自护组”“高素养-高应对组”3个潜在类别,其中照顾者年龄、文化程度、现居住地、与患者关系、家庭月CDK抑制剂收入、患者文化程度是照顾者健康素养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不同照顾者健康素养剖面的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及其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癌患者照顾者的健康素养存在3个潜在类别,不同类别照顾者健康素养在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上存在差异,医护人员应根据照顾者健康素养的分类特点及各项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别照顾者采取个性化的沟通策略及信息支持等干预措施,以提高患点击此处者创伤后成长水平。
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确认细节)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开滦总医院及其下属医院共11家医院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其中符合MAFLD诊断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为研究对象,排除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据缺失及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出血和脑梗死病史的人群。自2006年起,每年随访一次,新发CVD(首次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死住院)诊断数据来自开滦集团旗下11家医院出院登记簿和市级社会保险机构,随访截至2022年12月31日。根据NTuberculosis biomarkersHR四分位数将MAFLD患者(n=28 952)分为Q1组(NHR<1.97,n=7 241)、Q2组(1.97≤NHR<2.57,n=7 235)、Q3组(2.57≤NHR<3.36,n=7 240)、Q4组(NHR≥3.36,n=LY-188011分子式7 236)。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MAFLD患者新发CVD的生存曲线图,计算不同NHR分组的CVD累积发病率,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NHR分组与MAFLD患者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14.03±3.99)年,新发CVD共4 666例,Q1组~Q4组的CVD发病例数分别为1 061例、1 167例、1 186例、1 252例,总人群及Q1组~Q4组的CVD发病密度分别为11.5/1 000人年、10.4/1 000人年、11.4/1 000人年、11.7/1 000人年、12.5/1 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与Q1组相比,Q2组~Q4组的CVD发病风险逐渐增加(Q2组:HR=1.13,95%CI:1.04~1.23;Q3组:HR=1.15,95%CI:1.05~1.25;Q4组:HR=1.22,95%CI:1.12~1.33)。结论:MAFLD患者的CVD风险随NHR升高而增加。
不同哺乳期人乳脂质组成及其消化特性的比较研究
人乳被公认为是婴儿最好的食物,其中脂质为婴儿生长提供能量并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然而,脂质成分随哺乳期的动态变化可能影响婴幼儿的消化利用。目前,对于完整哺乳期人乳脂质组成分析不够全面,且缺乏对其消化特性的比较研究。为此,本论文以五个阶段人乳(初乳、过渡乳、成熟乳早(1)、中(2)、晚(3)期)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哺乳期对人乳脂质组成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哺乳期人乳脂的消化特性及其与脂质组成的相关性,旨在为婴儿配方奶粉脂设计及精细化分段提供理论参考,以实现精准母乳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表征了不同哺乳期人乳脂质含量与脂质组成。结果发现,人乳脂质含量随哺乳期增加(2.3±1.06%~4.54±1.06%);初乳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37.87±5.15%)和长链脂肪酸(Long-chain fatty acid,LCFA,96.31±2.89%);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主要分布在sn-2位且成熟乳1(79.14±13.60%)中含量最高;共鉴定出16个亚类468种脂质,初乳脂质种类最多且富含由LCFA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组成的高酰基碳(Acyl carbon number,ACN,46~54)数的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过渡乳中ACN为36~44的TG最多,富含中碳链甘油三酯(Medium chain triacylglycerol,MCstorage lipid biosynthesisT,1.36±0.89%)和中长碳链甘油三酯(Medium-and long chain triacylglycerol,MLCT,49.64±5.10%);磷脂含量为卵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PC)>脑磷脂(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鞘磷脂(Sphingomyelin,SM),成熟乳1中的PE(7.93±2.75%)含量最高,成熟乳2具有最高含量的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9.87±3.27%)和神经酰胺(Ceramide,Cer,48.03±5.55%),成熟乳3富含SM(17.39±3.43%)。其次,构建不同哺乳期人乳脂的购买Lapatinib母乳模拟消化体系。结GSK126试剂果表明,胃相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释放率为初乳(20.50±2.31%)>过渡乳(14.21±0.39%)>成熟乳(<5%),肠相中成熟乳1和3的释放率最高,总FFA释放率为成熟乳1(80.27±7.48%)≈初乳(79.48±1.40%)>成熟乳3(68.02±3.70%)>过渡乳(61.24±2.24%)>成熟乳2(44.02±0.67%);初乳中MLCT水解程度最小,生成的甘油一酯(Monoacylglycerol,MG)最少(9.21±1.45%),主要为MG 16:0;过渡乳的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G)占比最大(68.47%)且主要为DG(16:0/18:0);成熟乳1水解释放的C18:2n-6含量最高(27.19±1.84%);成熟乳2水解释放的C12:0(3.76±1.01%)、C14:0(2.52±0.89%)含量最低,C18:1n-9含量最高(47.59±4.38%);成熟乳3水解释放的C10:0含量最高(1.28±0.35%),MLCT水解程度最大。最后,构建不同哺乳期人乳脂的脂质模拟消化体系。结果表明,胃相中FFA释放率为初乳(8.33±1.12%)>过渡乳(6.47±0.04%)>成熟乳(<5%),肠相(24.91±1.23%~80.02±1.36%)和总(33.24±2.36%~80.09±1.36%)FFA释放率随哺乳期增加;初乳中C12:0的释放量最高(5.38±1.24%);过渡乳SFA释放量最高(56.21%)且主要是C16:0;成熟乳1中C10:0释放量最高(1.02±0.12%);成熟乳2中C14:0释放量最低(2.79±1.11%);成熟乳3中C12:0释放最低(2.69%);消化产物中脂质组成取决于消化前样品脂肪酸组成及位置分布,MG和DG含量主要受sn-2脂肪酸组成的影响,FFA含量同时受脂肪酸和sn-2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综上,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哺乳期人乳脂质组成及其消化特性的差异,并明确了脂质组成对消化特性的影响,发现脂质消化产物与消化前样品脂肪酸组成和分布显著相关。本课题为婴儿配方奶粉脂的设计及合理分段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专利引文网络的类器官领域技术主路径分析
目的:基于专利引文网络探索类器官领域的技术发展主路径。BLZ945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类器官领域的专利引文网络,采用搜索路径连接数算法BMS-907351(search path link count, SPLC)计算遍历权重,对类器官领域开展主路径分析,探索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轨迹。结果:类器官领域共有专利申请2 250项,包含专利引文12 722件;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长,技术开发聚焦于疾病模型、药物筛选、细胞培养及器官芯片等方向。主路径分析显示,全局主路径上专利数量最多,有12件,包含1条技术路线,全局关键路径主路径与全局主路径一致;局部前向主路径上有10件专利,包含1条技术路线;这2条技术路线反映出中国类器官领域的技术发展轨迹,中国技术创新聚焦于基于肿瘤类器官技术的疾病机制研Histochemistry究、基于肺癌类器官模型的疾病机制研究、肺癌类器官模型的开发与优化。局部后向主路径上有9件专利,包含2条技术路线,局部关键路径主路径与局部后向主路径一致;这2条技术路线反映出美国类器官领域的技术发展轨迹,技术创新聚焦于胃肠道类器官培养与疾病模型研究、干细胞驱动的器官功能修复技术、细胞移植与器官再生。结论:本研究通过类器官领域的专利主路径分析,识别技术发展轨迹,从情报学角度为类器官研发提供信息支撑。
模块化显微成像系统设计及生物医学检测应用研究
显微镜自问世以来,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研究,尤其在生物学、医学和材料Adavosertib体内实验剂量学等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影响力。然而,传统显微镜系统受限于一体化的硬件架构,结构固定且功能单一,难以灵活应对多样化的成像需求。相比之下,现代多功能显微镜虽集多种成像模式于一体,却因成本高昂与体积庞大,而在偏远地区及野外实地研究中的应用受到严重限制。明场显微成像作为最基础、最常见的显微成像技术,在特定selleckchem场景下如检测蛋白特异性表达或观察细胞内部动态变化时,其效果较差,而荧光显微成像则能克服这些局限。因此,研发一款兼具明场与荧光显微成像功能,且体积小巧、便于携带与操作的双模式成像系统,不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还能基于该系统开展广泛的应用研究。针对传统显微成像系统存在的灵活性欠缺、硬件结构固化、成像模式单一,以及高端多模式显微镜价格昂贵、体积庞大、操作复杂等问题。在系统设计方面,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依据光路结构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积木模块,通过灵活组合,构建了模块化显微成像系统,实现明场、荧光双模式显微成像,系统机械结构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开发了配套的应用软件,用于图像采集与算法处理。并进行系统测试分辨率板进行测试、明场显微成像测试和荧光显微成像测试,经过对指标内容和测试结果的对比,最终测试结果均满足指标要求。在生物医学检测研究中,本研究选取肺癌细胞和血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现有研究在肺癌细胞检测和血细胞检测与分类主要集中在算法的优化上,依赖于高成本的成像设备,样本需多次转移至不同设备处理,无法实现图像采集与处理的一体化,导致检测流程复杂。为此,利用搭建的模块化显微成像系统,实现mediating role肺癌细胞和血细胞图像采集与处理一体化。针对当下肺癌细胞识别中存在的效率低、人工计数主观性强、自动化程度不足等问题,提出肺癌细胞识别算法,通过对细胞图像的预处理、滤波、边缘检测和图像分割,算法识别准确率达94.3%,有效减少了人工计数的主观性误差,为肺癌细胞的识别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针对血细胞检测分类中存在的细胞形态多样、分布密度不均及传统人工计数低效、主观性强等问题,基于YOLOv8模型进行血细胞的高效精准检测与分类。通过构建丰富数据集、实施数据增强和精确标注,优化了模型训练。实验显示,YOLOv8的m AP达到0.841,将其与YOLOv5n、YOLOv6n、YOLOv7-tiny等其他模型在相同任务下进行对比,在血细胞检测分类任务中,较其他模型分别提升了2.8%、5.5%、7.0%。显著提升了血细胞检测的自动化与准确性。此方法为血细胞分类研究及贫血、白血病等疾病早期筛查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综上,设计的模块化显微成像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便携性,并且系统配套的软件和图像处理算法,使得系统在生物医学检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艾地苯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艾地苯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5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艾地苯醌片治疗,30 mg/次,3次/d,餐后温水送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将5 m 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稀释后使用,2次/NN2211试剂d。两组疗程14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中文版脑卒中上肢能力量表(SUL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凝血功能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血小板聚集率(PAg T)]和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 NOS)、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治疗后,两组SULCS、SF-36评分都高于组内治疗前,NIHSS评分都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后相Cleaning symbiosis关评分均以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FDP、PAP、PAgT水平都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均以治疗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8-iso-PGF2α、MDA、ET-1、MMP-9水平都低于组内治疗前,eNOS、SDF-1水平都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后,均以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应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艾AM-2282体内地苯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损害,进一步保护神经功能,促进上肢功能状态恢复和生活质量好转。
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恐动症状况并分析恐动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方便抽样将2022年1月—2024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患Membrane-aerated biofilter者作为调查问卷对象,采用基本信息调查表及恐动症评估量表对深静LXH254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02例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中,男55例(53.92%),女47例(46.08%),年龄46—83岁,平均(59.62±9.35)岁。恐动症得分分布为25~63分,平均得分(41.14±8.26)分。年龄(t=2.412,P=0.009)、性别(确认细节t=2.045,P=0.046)、文化水平(F=3.689,P<0.001)、患肢疼痛评分(F=11.250,P<0.001)对患者的恐动症得分存在显著影响。结论 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恐动症状况处于较高水平。临床护理人员除关注患者的疾病症状管理外,需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合患者的患肢疼痛评分,循序渐进地鼓励患者参与康复锻炼,科学有效降低患者恐动症状况,有利于维持患者的积极情绪及预后。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簇分化抗原64、白介素-6水平与术后感染的关系及联合预测术后肺部感染的价值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簇分化抗原64 (CD64)指数、白介素-6 (IL-6)水hepatic insufficiency平与术后感染的关系及其联合预测术后肺部感染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50例NSCLC患者纳入研究。统计术后住院期间所有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350例NSCLC患者研究期间脱落9例,341例完成研究,将341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61)和未感染组(n=280)。比较Angiogenesis抑制剂两组患者的围术期一般资料、手术前后外周血CD64指数、IL-6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CD64指数、IL-6预测NSC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价值。将常规影响因素联合作为常规模型,常规模型联合外周血CD64指数、IL-6作为新模型,应用曲线下面积(AUC)、净重新分类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评价两种模型预测NSC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占比、COPD占比、临床分期Ⅲ期占比、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6 h占比分别为(65.47±7.21)岁、55.74%、45.90%、47.54%、(3.08±0.75) h、52.46%,明显高于未感染组的(59.63±6.59)岁、39.29%、25.71%、32.86%、(2.31±0.64) h、3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外周血CD64指数、IL-6水平分别为4.06±1.29、(310.75±72.68) pg/mL,明显高于未感染组的2.18±0.65、(229.63±56.14)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此网站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OPD、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第1天外周血CD64指数、IL-6水平均是NSC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第1天外周血CD64指数、IL-6预测NSC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AUC分别为0.723、0.720;常规模型预测NSC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AUC为0.824,新模型的AUC为0.921,新模型的AUC明显大于常规模型的AUC (P<0.05),且新模型与常规模型比较,NRI、IDI均>0 (P<0.05)。结论 NSCLC患者术后第1天外周血CD64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