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作为重要的二次能源,对限制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光催化裂解水制氢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制氢途径。有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因其可调的电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而受到光催化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有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激子结合能不利于光生电荷的分离,从而限制了光催化活性的提高。本论文以芘光活性结构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聚集对芘活性结构的NSC 119875浓度电荷分离和光催化活性的效应。研究发现芘分子的聚集会诱导对称性破缺,进而原位构建了一个内建电场促进光生电荷的分离和输运,显著提升了光催化产氢的性能。同时,我们发现1-羟基芘、1-硝基芘和苝光活性结构聚集后同样明显提升了光生电荷的分离效率和光催化产氢活性,证实利用光活性分子聚集增强光生电荷分离具有普适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择高对称结构的芘分子,通过增加芘在异丙醇中的浓度获得了芘的聚集体。发现芘的聚集可以将光吸收从紫外光区拓宽到可见光区。通过各种表征和理论计算证实芘的聚集会自发打破其结构对称性,诱导产生偶极电场,显著加速光生电荷的分离和转移。光催化产氢评价结果显示,芘聚集体表现出增强的产氢活性。同时,芘聚集体中非共价相互作用为优化芘聚集体的物理化学和电子性质提供了条件。如2-氨基-5-氰基吡啶和3,4-二氨基吡啶小分子可通过π-π相互作用嵌入到芘聚集体中,进一步提升了光生电荷的分离和光催化产氢性能,400 nm光照下的产氢量子产率高达20.77%。(2)系统研究了芘的类似物(1-羟基芘、1-硝基芘和苝)的聚集效应。相对于芘的类似物单体光吸收,其聚集体均展示了红移的光吸收性质。特别是,这些聚集体均表现出较大的偶极矩,从而加速了载流子的分离,验证了通过聚集诱导对称性破缺提升光生电荷分离策略的普适性。同时,可通过原位嵌入异质小分子(如2-氨基-5-氰基吡啶和3,4-二氨基吡啶)进一步调控和优化这些聚host-microbiome interactions集体的电荷分离性质,从而有效提升光催化产氢性能。本论文工作利用聚集诱导selleck diABZI STING agonist光活性结构对称破缺来促进载流子分离,为光生电荷的分离开辟一条新途径。
氟康唑联合硝呋太尔片、克霉唑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氟康唑联合硝呋太尔片、克霉唑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治疗的60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硝呋太尔片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氟康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炎症因子水平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尿频尿痛BAY 73-4506 molecular weight、外阴红肿、白带异常PCR Reagents的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氟康唑联合硝呋太尔片、克霉唑治疗外阴阴道AMG510试剂假丝酵母菌病,能够有效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复发率。
不同原料鸡肉熬制鸡汤鲜香性分析及与市售鸡汤的对比
为探究鸡汤鲜香风味特征的仪器分析结果和感官评价结果的关联性,本文以110日龄雪山草母和60日龄817肉杂鸡为原料熬制鸡汤,并选择以鸡肉为主体风味的四种市售鸡汤产品(C、G、T和W),进行游离氨基酸、核苷酸、电子舌、电子鼻、脂肪酸和挥发性物质的指标测定和模糊感官评价,进一步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挖掘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17肉杂鸡(S60)和雪山草母(S110)鸡汤的鲜味氨基酸、电子舌测定的鲜味和咸味响应值显著低于其它四种鸡汤(P<0.0PF-02341066分子量5)。S110鸡汤的必需氨基酸、总脂肪酸(72.600 mg/mL)和不饱和脂肪酸等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五种鸡汤(P<0.05),感官评分中的香气等级为优。但从模糊感官评价的结果来看,S110鸡汤鲜味不足且具有强烈的油腻感,所以Empagliflozin价格总体感官评分较低。吴太婆品牌(W)鸡汤中谷氨酸、鲜味氨基酸含量、鲜味和咸味响应值显著高于其它五种鸡汤(P<0.05)且总脂肪酸含量(52.200 mg/mL)适中,鲜味较高、香味丰富,因而模糊感官综合评分最高;而参鸡汤品牌(C)、汤小罐品牌(G)和汤小调品牌(T)三种鸡汤的总脂肪酸含量较低且鲜味不足,因而感官综合评分较低。偏最小二乘法(PLSR)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感官评价中的喜爱度、滋味指标与电子舌测定的咸味、鲜味响应值、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的谷氨酸和鲜味氨基酸总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香气、浮油指标与气相色谱仪测定的总脂肪酸含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量、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确保一定的脂肪含量可以使鲜味和香气平衡从而提高感官综合评分。此研究为鸡汤风味的研究与调控、原辅料的选择及鸡汤产品个性化定制提供参考。
靶向缓释褪黑素纳米递送系统在骨关节炎中的治疗作用与相关机制研究
骨性关节炎(OA)是最常见的关节炎之一,通常累及膝部、髋部及手部的关节。OA是一种影响整个关节的复杂疾病,其病理表现包括进行性的滑膜破坏,软骨下骨重塑和滑膜炎症。O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中先天免疫反应和活性氧(ROS)形成的恶性循环是OA病程中不可忽视的。褪黑素作为一种内源性激素已被证明可以有效治疗OA,但相关机制尚未被完全挖掘。另外,由于软骨的无血管性质,所以如何提高治疗药物在体内的利用率也是OA治疗的一大难点。靶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有望成为解决此难点的手段之一。目的:探讨褪黑素是否可以通过抑制关节软骨细胞的先天免疫反应和清除活性氧来治疗OA,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备出具有靶向软骨功能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来提高褪黑素在体内的利用率。方法:首先从C57BL/6小鼠膝关节中提取原代软骨细胞,用于测试不同浓度褪黑素对软骨细胞增殖及分泌功能的影响。随后建立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OA细胞模型。利用DCFH-DA探针检测OA细胞模型的氧化应激水平,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褪黑selleck产品素清除ROS的能力。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和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褪黑素对OA软骨细胞和RAW264.7细胞中TLR2/4-MyD88-NFκB通路的作用,以及褪黑素对软骨基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影响。最后对C57BL/6小鼠进行前交叉韧带切除手术(ACLT),建立动物OA模型,验证膝关节腔内注射褪黑素对动物OA模型的治疗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和胶原靶向肽COLBP制备具有靶向软骨基质作用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MT@PLGA-COLBP)并进行表征。随后通过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细胞内吞作用,离体膝关节浸润作用以及活体膝关节蓄积作用验证MT@PLGA-COLBP的靶向能力。最后通过组织学和影像学检测,验证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动物OA模型中的治疗作用。结果:浓度为100 μM的褪黑素对软骨细胞而言是安全的。褪黑素可以有效清除OA细胞模型产生的ROS,这种效应是受体依赖途径的。褪黑素可以显著抑制OA软骨细胞和LPS诱导RAW264.7细胞中被激活的TLR2/4-MyD88-NFκB通路,也可以显著降低OA软骨细胞的基质分解代谢并提高基质合成代谢。膝关节腔注射褪黑素可以有效延缓动物OA的发展。此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备良好的细Fer-1试剂胞内吞和软骨靶向能力,并且在14天Biogas yield内蓄积在OA小鼠膝关节腔内持续释放褪黑素。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建立可以降低膝关节腔注射的频率,并对动物OA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褪黑素治疗OA的新机制:抑制OA病程中先天免疫反应的激活,同时也可以清除活性氧。本研究制备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提高褪黑素的利用率,为OA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外科药师干预胃肠手术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外科药师对某院胃肠外科手术合理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进行干预的效果,加强PPIs合理应用管理。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7~12月出CCRG 81045配制院胃肠手术患者病例为干预前病例,2022年1~6月出院胃肠手术患者为干预后病例,某院外科药师使用医嘱点评方法,对台山市人民医院胃肠手术使用PPIs的病例进行干预,对干预前后的药物使用强度、PPIs使用率、PPIs使用合理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外科临床药师干预后胃肠手术PPIs使用强度由(23.24±0.21)降至(13.45±0.52);PPIs使用率由58.3Brucella species and biovars3%降至42.14%;PPIs合理使用率由49.79%升至75.12%。干预后给药途径不适宜、药物遴选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用药疗程不合理等现象均有所改善。结论 通过外科药师干预,可提高胃肠手术使用PPIs的合理率,防止质子泵抑制剂的不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同时该模式可推广至医院Ferrostatin-1体外其他手术用药及应用于其他重点监控药物的管理。
色彩疗愈功能的应用与研究
色彩并不像我们普通认知中的浅显印象,它能够让人压抑、痛苦,也能够让人心情舒畅、愉快甚至缓解不适和疼痛。无论是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等都对它的作用和效果有更高的期待。色彩疗愈应用的范围很广,包括人类健康各个方面的治疗和预防,例如心理治疗、肌肉及关节康复、光照疗法等。其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色彩疗愈应用的核心。色彩在人类的情绪、思考及行为上的影响早已被医学界和临床医生广泛研究和应用。其中,利用颜色来实现心理治疗和情感疗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色彩与感觉相连结,但是色彩设计却是一种更趋于CHIR-99021溶解度理性的思维活动,它借助数学的科学方法获得更多的配比形式,进而扩充我们对于色彩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根据人们的Hepatic stellate cell需求来制定能够满足人类个体的色彩方案,让人们获得自己的色彩组合,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疗愈,让“我的色彩”治愈自己。本文针对抑郁症、自闭症、情绪问题购买Telaglenastat等做了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色彩方案的制定,来具体阐述和分析面对不同个体所进行色彩方案的制定,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所采用的方法等。
纤维素纳米晶基一维SERS探针的构筑及其生物成像性能研究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探针光谱信号灵敏度极高(增强因子可达10~6–10~(14))且具有指纹特征,理论上可同时区分高达10–100个特征拉曼波段,从而能够实现对生物样品的高对比度成像,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领域。纤维素纳米晶(CNC)是自然界中最微小的纤维素物理结构单元,其独特棒状形态、超精细模板结构和良好可修饰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构筑一维SERS探Tethered bilayer lipid membranes针的基底。本文以CNC为模板,通过金巯(Au-S)键负载不同尺寸的金纳米颗粒,构筑了不同表面性质和结构的一维有机-无机纳米复合SERS探针,探究了其构建策略、SERS增强效应、分散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SERS生物成像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阳离子型CNC基一维SERS探针的构筑及其分散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以羧基化纤维素纳米晶(CNC-COOH)为多功能载体,利用C2/C3羟基活性位点引入季铵基团增强电荷排斥作用,同时利用C6羧基活性位点引入巯基基团,并进一步通过Au–S键组装负载Au NPs成功构建了具有一维固定“热点”结构的纳米SERS探针。由于阳离子季铵基团的引入,改性后的CNC的Zeta电位达到+50.3 m V,在VX-661体内实验剂量电荷排斥作用下,SERS探针即使在200 m M的高浓度盐溶液中依然表现出优异的水分散稳定性。以罗丹明6G作为拉曼报告分子,SERS探针可在低至5×10~(-6)g/L浓度下显示可识别特征拉曼信号。与金胶体溶液聚集形成的可变“热点”相比,CNC基SERS探针由于固定“热点”结构的存在,光谱信号稳定性和再现性极大提高。但由于表面正电荷特性,SERS探针呈现较高的细胞毒性未能成功用于细胞成像。(2)核壳型CNC基一维SERS探针的构筑及其细胞成像性能。以磺酸基纤维素纳米晶(CNC-SO_3H)为多功能载体,连续通过Na IO_4氧化和席夫碱反应在C2/C3位点引NSC 125973入巯基官能团,利用Au–S键组装负载Au NPs构建了一维“热点”结构,并进一步在其表面修饰Si O_2保护壳层提高SERS探针的生物相容性。由于在CNC-SH@Au NPs表面包覆了二氧化硅层,能够避免探针之间因发生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团聚现象。结果表明,Si O_2@CNC-SH@Au NPs即使在0.1 M高浓PBS环境下放置长时间的吸收光谱未出现变化。用4-巯基苯甲酸作为拉曼信号分子,在10~(-6)M低浓度的条件下也能产生增强的拉曼信号,在0.1 M PBS溶液中随时间变化的SERS光谱也稳定不变。惰性的二氧化硅壳层可将CNC-SH@Au NPs与外源性物质隔绝,提高探针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减少了纳米粒子之间与外界环境的之间的干扰,防止了拉曼报告分子解吸附。将合成核壳结构的SERS探针用于He La细胞中,在1580 cm~(-1)通道中成功实现了活细胞中的SERS成像。(3)聚乙二醇接枝型CNC基一维SERS探针的构筑及细胞成像性能。以磺酸基纤维素纳米晶(CNC-SO_3H)为多功能载体,连续通过Na IO_4氧化和席夫碱反应在C2/C3羟基活性位点选择性引入聚乙二醇(PEG)和巯基基团,利用Au-S键组装负载Au NPs构建一维“热点”结构,并进一步在其表面修饰甲氧基聚乙二醇巯基(m PEG-SH)提高SERS探针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由于PEG的修饰,CNC-PEG-SH在400 m M的Na Cl溶液中能表现出优异的分散性。以4-巯基苯甲酸作为拉曼信号分子,在10~(-6)M浓度下依然能显示特征的拉曼信号峰,并且在0.1 M PBS中随时间变化的SERS信号表现出良好的灵敏度和信号重复性。进一步在CNC-PEG-SH@Au NPs表面引入m PEG-SH,其细胞毒性相较于未修饰前显著降低,细胞活力维持在高达87%以上。m PEG-SH能有效置换金纳米颗粒的表面活性剂,探针的生物相容性得到改善。将合成的SERS探针用于He La细胞中,成功实现1075 cm~(-1)和1580 cm~(-1)双通道细胞SERS成像。
基于Caspase-1/GSDMD通路探讨加味苇茎汤对巨噬细胞焦亡模型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加味苇茎汤对RAW264.7巨噬细胞焦亡模型干预作用,及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焦亡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刺激RA寻找更多W264.7细胞模拟巨噬细胞焦亡模型。空白组给予空白血清,干预组分别给予不同体积分数的加味苇茎汤含药血清,24 h后,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法(CCK-8)检测LPS对RAW264.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和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细胞的焦亡情况,predictive toxicology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Caspase-1、GSDMD 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白介素-18(IL-18)和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电镜观察RAW264.7细胞,空白组细胞形态和结构最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明显焦亡,部分细胞内容物释放至胞外;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细胞焦亡状态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中高剂量组最接近空白组。光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空白组细胞基本呈圆形,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形态不规则,大部分长触角,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形态均有改善,其中高剂量组最接近空白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LRP3、Caspase-1、GSDMD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中上述指标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IL-18、IL-Lapatinib溶解度1β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中剂量组细胞IL-18、IL-1β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加味苇茎汤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1/GSDMD通路抑制巨噬细胞焦亡,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发挥治疗NASH的作用。
Clostridium butyricum-pMTL007-GLP-1工程菌株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背景和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PD患病率在全球呈现显著增高态势。然而,目前仍然没有药物能够有效地lung infection阻止和减缓PD的发展,因此拓宽PD药物谱具有重要意义。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作为肠促胰岛素的一种,被普遍认为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个重要靶点。但由于其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被广泛存在的二肽基肽酶-IV(DPP-IV)快速降解,半衰期仅为1~2分钟,因此其治疗潜力受限。尽管目前研制出GLP-1类似物以克服这一缺陷,但需要长期注射和高昂的价格使得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工程细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一株可以持续表达GLP-1的酪酸梭菌(C.butyricum),旨在探究C.butyricum-p MTL007-GLP-1工程菌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PD提供了一种可替代的治疗方式。方法:1、C.butyricum-p MTL007-GLP-1工程菌株的构建:先将GLP-1基因整合到p MTL007质粒,再将重组质粒p MTL007-GLP-1接合转入C.butyricum宿主菌基因组中,构建基因组整合型C.butyricum-p MTL007-GLP-1工程菌。2、C.butyricum-p MTL007-GLP-1工程菌株的体外功能验证:通过ELISA检测C.butyricum-p MTL007-GLP-1的GLP-1分泌量。通过生长曲线、耐酸实验和耐胆盐实验评价工程菌的益生特性。3、PD小鼠模型的建立和治疗:取40只8周龄C57BL/6雄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模型组+C.butyricum(CB组)、模型组+利拉鲁肽组(L组)、模型组+C.butyricum-p MTL07-GLP-1组(CBG组),每组8只。C组连续灌胃明胶生理盐水14 d。除C组外,其余小鼠连续7 d腹腔注射20 mg/kg MPTP构建PD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M组每天灌胃明胶生理盐水100μL;L组每天腹腔注射利拉鲁肽0.4 mg/kg;CB组每天灌胃10~8 CFU/m L C.butyricum 100μL;CBG组每天灌胃10~8 CFU/m L C.butyricum-p MTL007-GLP-1 100μL,PUN30119临床试验共七天。4、机制分析:通过行为学方法进行小鼠运动能力评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形态学检测小鼠组织病理改变。通过Western-blot检测小鼠PD相关蛋白、线粒体自噬通路相关蛋白和肠道屏障蛋白(ZO-1、Occludin)表达。通过高通量测序观察工程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试剂盒检测小鼠黑质和血清中氧化应激的水平。结果:1、C.butyricum-p MTL007-GLP-1具有良好的体外益生性质:(1)ELISA结果显示C.butyricum-p MTL007-GLP-1的GLP-1的表达量为97.97 pg/m L(300 m L体系);(2)生长曲线实验显示C.butyricum-p MTL007-GLP-1跟C.but3-MA IC50yricum的生长特性无明显差异;(3)耐酸、耐胆盐实验显示C.butyricum-p MTL007-GLP-1在p H值为3至7范围内均能保持活菌数高于10~6 CFU/m L;在0.5%胆盐条件下,活菌数仍保持在10~7 CFU/m L以上,这表明C.butyricum-p MTL007-GLP-1具有良好的耐酸、耐胆盐能力。2、C.butyricum-p MTL007-GLP-1对PD的影响:(1)C.butyricum-p MTL007-GLP-1可以改善PD小鼠的运动协调和探索能力(P<0.01);(2)C.butyricum-p MTL007-GLP-1可以上调PD特征蛋白TH和DAT的表达,下调α-syn的表达(P<0.01);(3)C.butyricum-p MTL007-GLP-1可以促进线粒体自噬信号通路蛋白Beclin-1、PINK1、Parkin、Atg7、LC3B II和LAMP-1的表达(P<0.01)和抑制p62表达(P<0.05),来消除异常的线粒体;(4)C.butyricum-p MTL007-GLP-1可以恢复PD小鼠血清和脑组织中GSH-Px和SOD的活性(P<0.01),抑制MDA的活性(P<0.01);(5)C.butyricum-p MTL007-GLP-1使PD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增加,并降低了PD相关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P<0.05);此外,C.butyricum-p MTL007-GLP-1可以增加肠道屏障蛋白(ZO-1,Occludin)的表达(P<0.01)。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地构建了可以持续表达GLP-1的C.butyricum,即C.butyricum-p MTL007-GLP-1,体外实验表明工程菌具备良好的耐酸耐胆盐能力,这保证了它们在宿主胃肠内的存活。在动物实验中,C.butyricum-p MTL007-GLP-1可以改善PD的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病理学变化,这一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和减弱氧化应激所介导。此外,C.butyricum-p MTL007-GLP-1给药可以增加PD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以维持肠道屏障功能。
真空低温烹饪技术对卤鸭品质影响及机理研究
鸭肉是我国三大肉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酱卤肉制品是我国典型的传统肉制品,因色泽诱人、味道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常采用常压高温卤制,也使用定量卤制或超声辅助等卤制技术提升品质。真空低温烹饪(SVC)技术利用真空条件隔绝环境氧,在较为温和可控的温度(50~90℃)条件下完成烹饪操作,使产品细嫩多汁、减少微生物污染。SVC技术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牛肉、猪肉、羊肉、鸡肉、鱼肉等,对鸭肉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预制菜的兴起和即食产品的出现与推广,餐饮烹饪品质形成机理亟待深入挖掘,基于现代食品分析方法和食品工业加工技术融合将会推动食品产业发展。本研究以鸭肉为原料,采用典型酱卤肉配方进行SVC卤制加工卤鸭,利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结合正交试验优化SVC卤鸭加工工艺,分析SVC技术对卤鸭风味及贮藏过程中的品质特性变化,探讨SVC条件对鸭肉肌原纤维蛋白(MP)凝胶特性的影响,为SVC卤鸭加工生产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的品质调控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卤制温度(60~80℃)、卤制时间(30~150 min)、料液比(1:0.5~1:2.5)为单因素,采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结合正交试验优化SVC卤鸭加工工艺。结果表明,鸭肉SVC卤制技术的影响因素顺序为:卤制温度>卤制时间>料液比,最佳SVC卤制条件为:卤制温度70℃、卤制时间105 min、料液比1:1.75;该SVC卤鸭感官评分为89.03分、出品率为69.52%、L*值为65.04、a*值为5.88、b*值为15.76、硬度为1092.28 g、胶黏性为603.86、咀嚼性为425.18、弹性为0.697 mm、剪切力为6.13 N。此工艺下的SVC卤鸭色泽均匀一致、光泽亮丽,香气馥郁、卤味丰富,肉质嫩弹有嚼劲。(2)以常压高温短时卤制作为对照组,运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等分析不同卤制温度(60~80℃)对SVC卤鸭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卤制温度的SVC卤鸭的电子鼻响应信号值差异显著(P<0.05),可以较好实现不同卤制温度的SVC卤鸭风味差异分析;不同卤制温度的SVC卤selleck NMR鸭共检出16种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在234.97~270.60 mg/100 g之间,呈先上Autoimmune recurrence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0℃的SVC卤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达到最大值;不同卤制温度的SVC卤鸭共检出6种核苷酸及降解产物,其中风味核苷酸含量在32.88~41.08 mg/100 g之间,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70℃的SVC卤鸭风味核苷酸含量达到最大值;不同卤制温度的SVC卤鸭共检出7种游离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都低于对照组,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都高于对照组,C16:0、C18:1、C18:0占总脂肪酸的75%以上,对SVC卤鸭的风味具有重要贡献;不同卤制温度的SVC卤鸭分别检测出75种、73种、81种、78种、8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70℃的SVC卤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多,以醛类化合物(主要是正壬醛、selleckchem正己醛、1-辛醛、正庚醛、十六醛)和醇类化合物(主要是芳樟醇、桉叶油醇、正辛醇、1-辛烯-3醇、(-)-4-萜品醇、α-松油醇)为主要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占比为80.18%,其中醛类物质占比高达52.58%,对卤鸭整体香气起主导作用。综上,SVC技术能够促进游离氨基酸的释放以及抑制UFA的氧化降解。其中,70℃的SVC卤鸭滋味物质与风味物质最为丰富。(3)以不包装沸水煮制凝胶作为对照组,分析不同SVC温度(60~80℃)对鸭肉MP凝胶特性的影响,探讨其品质形成机理。结果表明,SVC鸭肉MP凝胶的白度值、保水性、化学作用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SVC温度的升高,鸭肉MP凝胶的保水性、硬度、咀嚼性、胶黏性、弹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于SVC温度70℃达到最大值;随着SVC温度的升高,鸭肉MP凝胶的蒸煮损失率逐渐上升,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学作用力逐渐下降,凝胶孔径逐渐变小,网状结构变得更加清晰、有规则,α-螺旋和β-转角含量逐渐下降,β-折叠含量逐渐上升。综上,SVC技术能够提高鸭肉MP凝胶性能,从而改善卤鸭的品质。(4)以常压高温短时卤制作为对照组,在4℃冷藏条件下,探究SVC卤鸭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贮藏10 d内,SVC卤鸭的水分含量及pH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L*值逐渐减小,a*值、b*值逐渐增大,其中b*值变化不显著(P>0.05);硬度、咀嚼性、胶黏性先上升后下降,弹性变化不显著(P>0.05);TVB-N值、羰基含量逐渐增大,巯基含量、感官评分逐渐下降,但试验组整体变化趋势缓慢;菌落总数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在第8 d超过限量标准,而试验组第10 d才接近标准限值。综上,SVC技术有助于延长冷藏条件下的卤鸭保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