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FlexiForce压力传感器系统寻找耳廓瘢痕疙瘩加压治疗的合适压力范围,结合耳廓不同解剖亚单位的特点寻找个性化持续加压塑形的实现方法,为临床通过压力疗法防治耳廓瘢痕疙瘩提供可量化压力的实现方案。进一步将可量化压力的实现方案用于临床防治耳廓瘢痕疙瘩的术后复发并评价其效果。方法:第一部分:招募30例身体健康且无耳廓疾病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有效的加压以及持续加压时间的长短影响着瘢痕治疗和预防的效果,即在24~40mmHg压力范围内,尽早对尚未增生或已经增生的瘢痕实现24小时连续加压,持续6个月以上。将推荐的治疗和预防瘢痕增生压力的范围24~40mmHg进行分段,研究对象分为:低压组(24~30mmHg)、中压组(30~35mmHg)、高压组(35~40 mm Hg),每组10人进行加压塑形观察。观察并记录1周内耳廓的加压塑形情况:加压塑形区疼痛程度,有无并发症(红肿、水泡、缺血、破溃),加压塑形装置是否容易脱落。统计分析,寻找耳廓瘢痕疙瘩加压治疗的合适压力范围。根据耳廓解剖亚单位的特点及耳廓瘢痕疙瘩易发部位在耳垂、耳轮处,设计耳垂、耳轮持续加压塑形的实现方法[即耳垂前后用圆形磁铁片吸附加压;耳轮处瘢痕疙瘩增生期用磁吸式加压(已设计出该装置,尚未应用于本临床研究),瘢痕疙瘩稳定期根据形态特点采用“C”形钢圈塑形以限制瘢痕疙瘩生长]。第二部分:选取2018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整形外科收治的诊断为耳廓瘢痕疙瘩患者,根据手术切除后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注射组30例(48耳)和手术注射加压塑形组30例(50耳),手术注射加压塑形组的压力选择24~30mmHg参考本研究第一部分结论。长期随访18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满意度、瘢痕疙瘩复发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评价加压塑形对耳廓瘢痕疙瘩术后复发的防治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三组受试者连续加压7天均呈现疼痛程度逐渐升高的趋势,各组加压区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组加压7天的疼痛程度低于其他两组,且受试者可耐受。2.三组受试者加压1周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2,P<0.05)。压力越大红肿、水泡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均未出现缺血或破溃情况。3.三组受试者加压塑形过程中,装置脱落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加压2=0.577,P加压>0.05;χ塑形2=0.000,P塑形>0.05)。第二部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plant immune syste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手术注射加压塑形组有效率(46耳,92.00%)高于手术注射组(28耳,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90,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手术注射加压塑形组VSS评分低于手术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037,P<0.05;Z12=-4.463,P<0.05)。3.手术注射加压塑形组满意率(43耳,86.00%)高于手术注射组(23耳,4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65,P<0.05)。4.手术注射加压塑形组复发率(4耳,8.00%)较手术注射组(20耳,41.6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10,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均各出现1耳,其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结论:压力治疗是selleck产品耳廓瘢痕疙瘩防治的重要手段,压力范围在24~30mmHg之间时疗效显著且患者易于耐受。磁吸式加压和“C”形钢圈塑形基于耳廓解剖特点设计,实现了可量化压力的加压及塑形目的,同时佩戴方便美观、舒适度高、患者乐于接受治疗。临床研究表明,结合耳廓解剖特点的加压塑形能够显著降低术后瘢痕疙瘩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高。结合耳廓解剖特点的加压塑形装置解决了因耳廓结构复杂、突出于颅侧、无合适加压装置不能及时有NSC 127716价格效加压预防瘢痕疙瘩复发的难题,有极大地临床推广价值。
紫外/过二硫酸盐对组胺H_2受体拮抗剂的降解特性及自由基模拟
研究了基于硫酸根的高级氧化技术UV/过二硫酸盐(UV/PDS)对水体中组胺H_2受体拮抗剂(HRAs)的降解,并选取HRAs中的典型物质西咪替丁(CMTD)为目标污染物.采用竞争动力学方法得到了HRAs和·OH及SO_4-·反应的二级速率常数,k_(·OH/HRAs)为(2.8—14.6)×10~9 L·mol~(-1)·s~(-1),k_(SO_4~-·/HRAs)为(0.81—8.10)×10~9 L·mol~(-1)·s~(-1).研究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UV/PDS的自由基拟稳态模型,模拟结果表明,UV/PDS对污染物的降解,其间接光解起主要作用,体系中·OH和SOIodinated contrast media_4~-·是间接光解的主导自由基.在(0.1—0.5) mmol·L~(-1) PDS投加量下,·OH和SO_4~-·的浓度分别为(3.85—5.16)×10~(-16) mol·L~(-1),(1.21—1.68)×10~(-13) mol·L~(-1),SO_4~-·对污染物的降解起主导作用.酸性条件下自由基浓度相对更高,从而促进了CMTD更多的去除.水体基质(Cl~-、HCO_3~-和NOM)存在条件下,CMTD的降解受到一定的抑制,VE-822使用方法模拟结果表明自由基浓度显著降低;但是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有一定偏差,主要是基质存在下生成了衍生自由基,由于衍生自由基的复杂性而未计入模型计算中导致.在实际水样中应用的研究表明,UV/PDS可以有效降解地表水(SW)和实际废水(WW)中的CMTD,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心肌免疫损伤的机制及天然药物对其保护作用研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通过激活T淋巴细胞发挥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药物,目前常用的ICIs主要包括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4,CTLA-4)研发的系列抗体。ICIs引起的系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ir AEs)涉及多个器官组织,其中心脏毒性表现为心肌炎、心肌病、心肌缺血等,尽管心脏毒性发生率不高但具有致死的风险,特别是暴发性心肌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研究ICIs引发心肌免疫损伤机制,寻找有效防治药物对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一般认为ICIs引发ir AEs的原因包括自身抗体、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介导的损伤等。由于基础研究中缺乏与临床相近的ICIs心脏免疫损伤动物/细胞模型,目前心肌组织病理资料主要来自临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在组织学或血液中未发现自身抗体,心肌组织中存在过度活化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近期研究发现,PD-1和CTLA-4基因敲除或ICIs的使用能激活心脏中识别心肌肌球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引发小鼠心功能异常。这表明T细胞浸润在ICIs介导的心脏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除了经典的Fas和穿孔素诱导的凋亡外,还包括坏死性凋亡、焦亡和铁死亡等途径。T细胞能够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特异性激活靶细胞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依赖性细胞死亡程序,使细胞执行坏死性凋亡。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穿孔素特异性激活靶细胞中的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促进IL-1β成熟,诱导细胞焦亡,或通过颗粒酶A裂解GSDMB触发靶细胞的焦亡。在肿瘤免疫治疗中,CD8~+T细胞能够增强靶细胞中铁死亡特异性脂质过氧化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铁死亡。然而,目前T细胞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分子途径尚不明确。当前ICIs所致心脏免疫损伤的治疗方案以高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为主,但大剂量激素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免疫抑制剂会削弱ICIs的抗肿瘤效果。因此亟待基于药物毒理机制开发有效预防/治疗药物。实验表明,许多天然植物单体如小檗碱、姜黄素、白藜芦醇等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EAM)具有保护作用。据此,本课题通过建立联合抗PD-1和抗CTLA-4所致小鼠心肌损伤模型和T细胞介导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hiPSC-CMs)免疫损伤模型,探究T细胞介导心肌免疫损伤的分子途径,并基于损伤机制筛选对心肌有保护作用的天然药物,欲期为临床防治ICIs相关心脏免疫损伤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心脏免疫损伤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抗PD-1和抗CTLA-4两种ICIs合用致小鼠心脏免疫损伤模型和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免疫损伤模型。方法:1.小鼠心脏免疫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抗PD-1和CTLA-4联合用药(ICIs)组和Ig G对照组。ICIs组腹腔注射Anti-PD-1抗体和Anti-CTLA-4抗体(均为300μg/只),每三天给药1次,共给药10次。最后一次给药后第三天进行心脏超声心动检测心功能、记录体表心电图。利用ELISA测定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yocardial Band,CKMB)。取心脏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和相关蛋白的检测。2.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免疫损伤模型:将分离的人T细胞(CD4~+:CD8~+=2:1)与hiPSC-CMs共培养,检测hiPSC-CMs的电活动(细胞外场电位:Extracellular field potential,EFP)、阻抗、释放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含量和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ICIs引起的小鼠心脏免疫损伤ICIs组小鼠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 Tn I明显升高,CKMB有升高趋势。ICIs组小鼠心脏表面出现大片灰色或白色坏死区域,组织病理学显示心肌组织出现变性坏死,心肌细胞出现炎性病变,心肌纤维化水平升高,心肌组织中出现了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Western blot显示,与Ig G组相比,ICIs组小鼠心肌组织中PD-L1水平明显升高(3.02±0.07vs 1.00±0.45,n=4,P<0.05),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表达明显升高(1.24±0.08 vs 1.00±0.07,n=4,P<0.01),IL-6的水平明显升高(2.89±0.42 vs 1.00±0.38,n=4,P<0.01)。与Ig G组相比,ICIs组小鼠的心电图参数包括PR/QTc间期并未表现出明显异常,小鼠左室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及室壁厚度均无明显变化,仅一只小鼠显示出较低的射血分数(55.6%)。2.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免疫损伤hiPSC-CMs与T细胞共培养后,EFP出现多种形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幅度的降低和搏动频率减慢,甚至出现停跳。这种变化具有T细胞数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对EFP变化严重程度进行量化打分,发现T细胞数量越多、共培养时间越长分值越高。阻抗能够反映贴壁细胞的细胞活力。T细胞使hiPSC-CMs的阻抗降低,这种作用同样具有T细胞数量依赖性和共培养时间依赖性。共培养phosphatidic acid biosynthesis48 h后T:C(T细胞与心肌细胞数量比)为1:1、3:1和5:1时hiPSC-CMs的阻抗分别下降至78%±10.3%(n=4,P>0.05),46.9%±5.7%(n=4,P<0.05)和40.0%±8.0%(n=4,P<0.05)。LDH的释放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T细胞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hiPSC-CMs释放的LDH含量随T细胞数量和共培养的时间的增加而上升。与CON组(9.8×10~4±3.92×10~3,n=3)相比,在共培养48 h后,T:C为1:1、3:1和5:1时hiPSC-CMs的LDH释放量分别为:1.33×10~5±1.0×10~4,n=3,P<0.05;1.5×10~5±1.4×10~4,n=3,P<0.01;2.1×10~5±1.2×10~4,n=3,P<0.01。与T细胞共培养48 h后hiPSC-CMs PD-L1的表达明显升高(2.55±0.15 vs 1.00±0.01,n=3,P<0.01),心衰标志物BNP明显上调(1.46±0.15 vs 1.00±0.10,n=3,P<0.05)。小结:1.抗PD-1和抗CTLA-4两种ICIs合用能够引发小鼠心脏免疫性损伤,心肌组织有CD4~+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与临床报道一致。2.建立了hiPSC-CMs与CD4~+和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的心肌免疫损伤模型。第二部分T细胞介导心肌细胞免疫损伤的关键通路目的:利用hiPSC-CMs建立的细胞免疫损伤模型探究T细胞介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关键信号通路。方法:1.将hiPSC-CMs与CD4~+和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进行转录组学分析。通过差异基因聚类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Roxadustat使用方法KEGG)富集分析找到可能在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死亡中发挥作用的通路,并用PCR进行验证。2.根据转录组学的筛选结果,在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免疫损伤模型中观察不同通路抑制剂:焦亡抑制剂MCC950 sodium、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凋亡抑制剂Emricasan(Emr)和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对hiPSC-CMs EFP、阻抗和LDH释放的影响结果:1.转录组学中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富集分析及验证转录组学结果显示,CON组和T细胞共培养组(Co-T cell)共检测到34662个基因表达,其中3433个基因上调,3005个基因下调,28224个基因表达水平没有变化。差异基因的疾病本体(Disease ontology,DO)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与包括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和心肌炎等在内的多种心脏疾病相关。转录组学中差异基因富集分析:差异基因共富集到了326条通路。其中包括含焦亡通路的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padj<0.05)、坏死性凋亡通路necroptosis(padj>0.05)、凋亡通路apoptosis(padj>0.05)和铁死亡通路ferroptosis(padj>0.05)。将富集通路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发现,与CON组相比,T细胞共培养组中焦亡、STING抑制剂坏死性凋亡和凋亡通路明显上调,铁死亡通路有上调趋势。和CON组相比,与T细胞共培养组焦亡通路相关基因Gsdmd和Il-1β明显上调(Gsdmd:21.3±1.3 vs 1.0±0.1,n=3,P<0.01;Il-1β:33.8±6.9 vs 1.0±0.3,n=3,P<0.05)。坏死性凋亡相关基因Mlkl也明显上调(13.0±0.6 vs 1.1±0.3,n=3,P<0.01)。坏死性凋亡和焦亡的交集基因Nlrp3明显上调(31.5±3.6 vs 1.0±0.2,n=3,P<0.01);凋亡通路相关基因Pmaip1上调(6.5±0.9 vs 1.0±0.1,n=3,P<0.05);铁死亡标志基因Ptgs2也上调(2.8±0.4 vs 1.0±0.1,n=3,P<0.05)。2.多种死亡通路的干预对T细胞介导的心肌免疫损伤的保护作用阻抗的变化:在与T细胞共培养48 h后,vehicle组阻抗较处理前降低(52.4%±9.0%,n=3),MCC950组、Emr组和Fer-1组削弱了T细胞引起的hiPSC-CMs阻抗降低(MCC950组:70.0%±4.5%,Emr组:79.1%±16.4%,和Fer-1组:72.4%±4.7%。n=3,P>0.05)。而Nec-1组明显抑制了T细胞导致的阻抗降低(113.0%±18%,n=3,P<0.05)。LDH的释放:与T细胞共培养组相比(1.2×10~5±9.9×10~2),各抑制剂组的LDH的释放有降低趋势(MCC950组:1.1×10~5±1.1×10~4,Nec-1组:9.46×10~4±1.2×10~4,Emr组:7.6×10~4±1.7×10~4,Fer-1组:9.5×10~4±1.7×10~4。n=3,P>0.05)。EFP的改变:vehicle组的hiPSC-CMs在24 h时电活动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EFP幅值的降低、搏动频率的减慢和节律的紊乱。MCC950、Emr在24 h时hiPSC-CMs的EFP的搏动频率和幅度有一定保护,48 h时细胞EFP幅值略有下降。Fer-1仅在24 h对EFP有一定保护,48 h后出现了搏动节律的异常。Nec-1 24 h和48 h均对hiPSC-CMs的EFP有保护作用。小结:转录组学分析发现焦亡、坏死性凋亡、凋亡和铁死亡均参与了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其中坏死性凋亡为关键损伤途径。第三部分天然药物对T细胞介导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根据T细胞介导的关键损伤途径,筛选出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的天然产物。方法:1.通过HERB平台,根据坏死性凋亡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基于靶点的筛选,获取对应的天然药物列表。将所得药物对应的靶点和疾病类型一并整合。制作“药物-靶点”和“药物-疾病”选择对多个基因有下调作用且与心脏疾病关联较多的药物进行下一步实验。2.在T细胞介导的心肌免疫损伤模型中观察筛选所得的天然药物白藜芦醇和姜黄素对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验证。3.将白藜芦醇的靶基因与第二部分转录组学中所筛选到的差异基因进行配对制作韦恩图,并对重叠的靶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1.药物的筛选:从数据库中共获取了102种天然药物与坏死性凋亡相关。“药物-靶点”网络图显示,有6种药物的靶点较多(Target≥4)。这6种药物分别是:epigallocatechin 3-gallate(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urcumin(姜黄素),cannabidiol(大麻二酚),eucalyptol(桉树脑),dioscin(薯蓣皂苷)和resveratrol(白藜芦醇)。“药物-疾病”网络图显示,其中白藜芦醇与17种心脏疾病相关,姜黄素与8种心脏疾病相关,属于关联最多的两种药物,因此选择白藜芦醇和姜黄素进行下一步验证。2.白藜芦醇和姜黄素对T细胞介导的心肌免疫损伤的保护作用T细胞导致阻抗持续降低,与vehicle组相比,白藜芦醇在48 h时能够部分恢复阻抗的降低(45%±8%,n=3,P<0.05),姜黄素则没有明显作用(28%±1%,n=3,P>0.05)。48 h时与CON组相比,T细胞组LDH释放明显升高(1.3×10~5±3.1×10~3,n=3,P<0.05),白藜芦醇和姜黄素预孵育使LDH释放量略有降低(白藜芦醇:8.4×10~4±2.7×10~4,n=3,P>0.05;姜黄素:8.5×10~4±1.3×10~4,n=3,P>0.05)。与T细胞共培养24 h后,hiPSC-CMs出现停跳,白藜芦醇和姜黄素预孵育在24 h时对EFP有保护作用,量化打分较低,但在48 h时两组EFP的幅值明显降低,分值升高。白藜芦醇能减轻T细胞对hiPSC-CMs造成的免疫损伤。3.白藜芦醇对T细胞导致的心肌免疫损伤靶点基因的富集分析:转录组学共有差异基因6438个,其中与白藜芦醇的226个靶点配对后发现,二者有67个重叠基因。将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共富集到包括坏死性凋亡、焦亡、凋亡和铁死亡在内的108条差异显著通路(padj<0.05)。结果证明,白藜芦醇的心肌保护作用不仅是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也可能通过焦亡、凋亡和铁死亡途径来实现。小结:白藜芦醇能减轻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免疫损伤,这可能是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焦亡,凋亡和铁死亡途径共同实现的。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抗PD-1和抗CTLA-4两种ICIs合用致心脏免疫性损伤的小鼠模型和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免疫损伤模型;坏死性凋亡是T细胞介导心肌细胞免疫损伤的关键通路;天然药物白藜芦醇能够减轻T细胞介导的心肌免疫损伤。
鄂西地区某县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调查
目的 调查鄂西地区某县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聚集性疫情,为制定SFTS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测分析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首发病例密切接触者不同暴露方式罹患率差异,重点分析SFTS可能传播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疫情首发病例1例,续发病例4例,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在54~86岁,年龄中位数为64岁。续发病例发病潜伏期为5~13 d,平均潜伏期为7.75 d。为首发病例擦拭身体(接触到血液)的7名密切接触者中有4FG-4592作用人发病,不同暴露方式的罹AZD6738作用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本起疫情为该地首起人传人引起的SFTS聚集性疫情。有关部门应对群众普及SFTS防控知识,加强对医护人员SFTS诊疗知识培训,从而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Paramedic care降低病死率。
基于“铁死亡”理论探讨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及和作用机制
目的:1.以铁死亡和肝硬化靶点出发,初步挖掘调控铁死亡干预肝硬化的重要中药;2.纳入并筛选含调控铁死亡干预肝硬化的重要中药(第一步得出的重要中药)的处方;3.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调控铁死亡治疗肝硬化的用药及配伍规律,并得出核心处方;4.通过网络药理学对核心处方治疗肝硬化的靶点、成分及通路等进行预测,以“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为主线,多方位探讨其核心处方调控铁死亡治疗肝硬化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和肝硬化铁死亡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FerrDb、GeneCards、GeneCLi P3数据库获取铁死亡相关靶点,通过Gene Cards和Dis Ge NET获取肝硬化相关疾病靶点,两者映射得到肝硬化铁死亡的相关靶点;对潜在靶点进行PPI分析,选取Degree值≥2倍中位数的靶点(潜在靶点)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DL≥0.18且OB≥30%的相关化合物和中药,利用selleckchem GDC-0973R语言对潜在靶点进行相关机制分析;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潜在靶点PPI网络图、靶点-化合物网络图、靶点-化合物-中药网络图;利用分子对接验证靶点与化合物以及中药核心成分的结合活性;并最终得出调控铁死亡治疗肝硬化的重要中药。2.按照纳入与排除的标准,收集中国知网(CNKI)从建库至2022年12月的所有有关中医药治疗肝硬化(3期以内)的相关文献内的处方,并建立数据库;3.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进行分析处理;利用I BM SPSS Model 18.0软件对中药复方处理,得出高频药物,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将高频药物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得出中医药治疗肝硬化(3期以内)的用药规律、常用配伍及核心处方;4.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核心处方的活性成分及中药靶点,建立中药活性成分和靶点数据库,利用Venny2.1工具将核心处方的主要靶点与肝硬化疾病靶点、铁死亡相关靶点进行交集处理,获得三者共同靶点,即为核心处方调控铁死亡治疗肝硬化的潜在靶点,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中药-成分-靶点”的网络图;将三者共同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PPI(蛋白互相作用)分析,并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PPI网络图并分析计算靶点的Degree值。将共同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KEGG富集通路分析。结果:1.通过数据库检索得到铁死亡强相关靶点319个,肝硬化疾病靶点9735个,两者映射成功靶点即是肝硬化铁死亡相关靶点,共有225个靶点,其中Degree值≥36(2倍中位数)共有47个靶点。将47个肝硬化铁死亡潜在靶点,通过TC MSP匹配到DL≥0.18且OB≥30%的靶点有21个,biological marker视为肝硬化铁死亡的核心靶点,共得到146个化合物,将其定义为肝硬化铁死亡的候选化合物;将146个化合物提供给TCMSP数据库筛选出319味中药,共有284味中药收录于2020版《中国药典》、《中药学》中,将其定义为肝硬化铁死亡的候选中药。最后得出AKT1、TP53、TNF、GSK-3β、MAPK14、CASP3等可能是肝硬化铁死亡的关键基因,有望成为治疗肝硬化的主要靶标;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黄芪甲苷、丹酚酸B、刺芒柄花素等为调控铁死亡治疗肝硬化重要的化合物,黄芪、丹参、鸡血藤是调控铁死亡治疗肝硬化的重要中药。2.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共录入300个含黄芪或者丹参的中药处方。3.300个处方共包含235味中药,其中四气中出现频次较多的药性为寒性、温性和平性;五味中出现频次较多的药味为甘味、苦味和辛味;药物归经中出现频次较多有:脾经、肝经、肺经和肾经;药物功效出现频次前六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高频药物有黄芪、丹参、白术、茯苓、鳖甲、泽泻、当归、大腹皮、猪苓、柴胡、甘草、赤芍等。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黄芪-白术、黄芪-茯苓、黄芪-丹参、白术-茯苓、丹参-鳖甲、黄芪-鳖甲、黄芪-泽泻、茯苓-泽泻、白术-泽泻、黄芪-当归、黄芪-大腹皮、白术-大腹皮支持度>33%,支持度相Baf-A1对较高;根据高频药物和关联规则得出核心处方为:黄芪、丹参、白术、茯苓鳖甲、泽泻、当归、大腹皮。聚类分析选择皮尔逊相关性,距离集合为22时分为四类:第一类:泽泻、猪苓、桂枝、大腹皮、车前子、白术、茯苓、黄芪、党参、泽兰;第二类:茵陈、陈皮;第三类:当归、柴胡、白芍、甘草;第四类:丹参、鳖甲、郁金、莪术、三七、穿山甲、桃仁、红花、赤芍。4.核心处方(黄芪、丹参、白术、茯苓鳖甲、泽泻、当归、大腹皮)成分:黄芪11个、丹参49个、白术2个、茯苓4个、鳖甲3个、泽泻6个、当归2个、大腹皮2个;靶点307个。核心处方靶点与肝硬化靶点、铁死亡靶点三者映射成功的共同靶点有38个。PPI分析显示AKT1、TP53、CASP3、HIF1A、STAT3、JUN、VEGFA、PTGS2为主要靶点。KEGG富集通路显示:核心处方调控铁死亡治疗肝硬化涉及HIF-1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结论:1.本研究利用反向网络药理学,从肝硬化的铁死亡的靶点出发,探索了调控铁死亡干预肝硬化的中药及用药规律,得出黄芪、丹参为调控铁死亡干预肝硬化的重要中药,也初步探讨了肝硬化铁死亡的相关作用机制;2.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SPSS软件的数据挖掘,分析含黄芪或丹参的中药处方治疗肝硬化(3期以内)的用药和处方,总结得出其治疗肝硬化(3期以内)的用药规律,治疗多以补气健脾、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佐以清热解毒,去浊退黄等,也与肝脾肾失调致气滞、血瘀、水停等病机相符,并得出核心处方:黄芪、丹参、白术、茯苓、鳖甲、泽泻、当归、大腹皮;3.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核心处方调控铁死亡治疗肝硬化主要是通过AKT1、TP53、CASP3、HIF1A、STAT3、JUN、VEGFA、PTGS2等靶点发挥治疗效果,主要涉及HIF-1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
药物性肝损伤合并自身免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合并自身免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肝功能异常并经肝穿刺诊断为DILI的4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组患者根据肝组织病理结果分为DILI组和DILI合并自身免疫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ansferase,AS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S63845说明书rmalized ratio,INR)更多、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s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s A,IgA)等。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后DILI慢性化率。结果共入组403例患者,其中DILI组376例,DILI合并自身免疫病组27例,DILI合并自身免疫病组中中年患者(45~59岁)占66.7%(18/27),女性占88.9%(24/27),黄疸Bio-compatible polymer患者占77.8%(21/27),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占74.1%(20/27)。DILI合并自身免疫病组患者年龄[(52.3±9.9)岁vs(44.8±13.2)岁;t=-3.71,P=0.001]、女性患者比例[88.9%(24/27)vs 67.0%(252/376);χ~2=5.581,P=0.018]及自身抗体阳性比例[74.1%(20/27) vs48.9%(184/376);χ~2=6.368,P=0.012]均显著高于DILI组患者。DILI合并自身免疫病组患者ALT(中位数:154.5 U/L vs 382.0 U/L;z=-2.197,P=0.028)和PTA [(80.7±27.9)%vs (89.8±21.3)%;t=2.098,P=0.037]水平显著低于DILI组患者;INR(中位数:1.09 vs 1.03;z=-2.047,P=0.041)、IgG(中位数:19.6 g/L vs 13.4 g/L;z=-3.595,P <0.001)和Ig A(中位数:3.01 g/L vs 2.47 g/L;z=-2.167,P=0.03)水平显著高于DILI组患者。DILI组与DILI合并自身免疫病组患者发生慢性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131/376) vs 33.3%(9/27);χ~2=0.025,P=0.874]。结论 DILI合并自身免疫病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患者占比更高,IgG水平较高,但ALT水平较低。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儿Adavosertib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1∶1平行对照原则分为中医组(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RepSox纯度n=56)和对照组(头孢克肟治疗,n=54)。两组均治疗观察5 d。结果 治疗后,中医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期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中医组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鼻塞消失时间、流涕消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流涕、咳嗽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中医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中医组更低(P<0.05)。结论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能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儿的中医证候状况。
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理论思想探析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临床效果
目的 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理论思想探析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骨科术后阴虚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对上述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Lapatinib纯度)与治疗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给予青蒿鳖甲汤blood biochemical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退热起效时间、退热持续时间、中医症状积分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5 d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退热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治疗组失眠多梦、心烦盗汗、五心发热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223191溶解度 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效果良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不同麻醉方法对剖宫产术后早期血常规炎症指标及康复的影响比较
目的gingival microbiome 评价不同麻醉方法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炎症标志物及康复的影响,为剖宫产手术选择麻醉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区急诊剖宫产产妇1 759例,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200例)和硬膜外麻醉组(E组,1 559例),按纳入排除标准及倾向性评分法1∶1匹配后比较2种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白细胞(WBC)、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MLR)及康复的影响。结果 E组患者术后WBC、NLR及MLR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G组患者术后WBC、PLR、NLR及MLR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与E组相比,G组手术前后PLR差值[16.78(0.16,29.36)vs.-2.20(-21.69,15.17)]升高(P<0.05)。与E组比较,G组患者麻醉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6(3,12)min vs.43(32,54)min]和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3(2,7)min vs.7(6,12)min]均缩短(P<0.05),术后肠道通气时间[44(39,46)h vs.39(36,43)h]延长(P<0.05)。切皮前5 min和切皮时E组的MAP和MRTX1133HR均明显低于G组(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Enasidenib作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可能更利于产妇康复,全身麻醉适合需紧急娩出胎儿的情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胆盐耐受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为革兰阳性兼性胞内寄生菌,可引起人兽共患李斯特菌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Lm主要通过胃肠道感染,能够耐受胃部的酸性环境以及肠道的弱碱性环境,抵抗蛋白酶、胆盐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等。其中,Lm对肠道胆盐的耐受能力是其突破肠道屏障并感染宿主的重要条件。因此,揭示Lm参与胆盐胁迫的机制,有助于阐明其感染与致病的分子机制。为此,本研究以从暴发李斯特菌病例的羊脑中分离的强毒菌株Lm XYSN为材料,通过对其转座子突变库的筛选挖掘与胆盐耐受相关基因,并构建相应基因的缺失株,对其生长速率、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形态变化等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此外,分别以Caco-2BBe细胞系和小鼠作为体内和体外感染模型,测定了靶基因对细菌毒力的影响。最后,通过转录组学测序以及荧光定量PCR,探究了 LMxysn_0254基因的调控网络。本研究为Lm耐受胆盐胁迫机制提供了新的认知,同时为揭示强毒株Lm XYSN的致病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胆盐耐受相关基因筛选胆盐作为一种两性物质,具有促使细胞破裂、损伤大分子物质、螯合金属离子等抑菌功能,在抵御Lm入侵宿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含0.2%胆盐-BHI条件下对1041株Lm XYSN的转座突变子进行筛选,以生长速率低于Lm XYSN 50%作为判定标准,共获得30株胆盐敏感菌株,利用二Z-VAD-FMK半抑制浓度轮PCR方法确定转座子插入位点。对所获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发现蛋白功能为未知的假定蛋白(37%)、运输相关的转运蛋白(20%)或信号传导相关的调控因子(13%)等。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胆盐耐受相关基因生物学特性研究为探究筛选获得的胆盐耐受相关基因的功能,选取LMxysn_0254、LMxysn_1966、LMxysn_0808和LMxysn_2902四个基因进行了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XYSNΔ0254、XYSNΔ1966、XYSNΔ0808与XYSNΔ2902缺失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在0.2%胆盐胁迫条件下,LMxysn_0254、LMxysn_0808与LMxysn_1966基因有利于细菌维持正常生长速率。生物被膜测定结果表明,在0.2%胆盐-BHI培养基中,LMxysn_0254有利于不同温度下细菌形成生物被膜。XYSNΔ1966在37℃与42℃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减弱。XYSNΔ2902仅在42℃下生物被膜的形成显著降低。此外,对缺失株形态学进行观察,可以发现XYSNΔ0254的细菌长度发生明显增长现象。以上结果表明LMxysn_0254以及LMxysn_0808基因与Lm生长过程密切相关,LMxysn_0254、LMxysn_1966以及LMxysn_2902基因参与胆盐条件下Lm生物被膜的形成,利于Lm抵抗胆盐的胁迫。本研究以人结肠腺癌Caco-2 BBe细胞为体外感染模型,对胆盐耐受相关基因在Lm粘附和侵袭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LMxysn_0254、LMxysn_1966与LMxysn_0808基因增强了 Lm对CIgG2 immunodeficiencyaco-2 BBe细胞的黏附能力。细菌在C57BL/6N小鼠脏器中的定殖能力测定结果显示,LMxysn_0254、LMxysn_0808与LMxysn_2902基因促进了 Lm在回肠中的定殖。其中,LMxysn_0254基因还参与了 Lm在脾脏与胆囊的定殖过程。LMxysn_0808基因有利于Lm对肝脏、脾脏的侵袭和感染。这些结果提示,筛选到的四个基因均与Lm的毒力相关,其中LMxysn_0254在Lm XYSN抵抗胆盐胁迫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3.LMxysn_0254基因参与胆盐耐受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了解析LMxysn_0254基因参与Lm XYSN抵抗胆盐胁迫及毒力的机制,对BHI以及含0.2%胆盐-BHI条件下的野生株与XYSNΔ0254进行转录组学测分析。通过比对分析可知,LMxysn_0254基因缺失后,编码Clp蛋白酶家族基因发生显著上调。而hly、actA、plcA与plcB等毒力基因均发生显著下调。使用qRT-PCR检测胆盐水解酶的bsh基因、调控基因brtA、sigB与prfA均下调表达。依据上述结果,本研究对LMxysn_0254基因调控网络进行绘制。上述分析提示,LMxysn_0254基因通过网络调控Lm胆盐耐受与毒力等相关基因的表达为了进一步研究LMxysn_0254基因参与胆盐耐受的分子调控机制,成功构建了该基因的回复株XYSNΔ0254::0254,对缺失株、回复株与野生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证实,多数XYSNΔ0254不能正常分裂,呈链状排列。在胆盐胁迫条件下,XYSNΔ0254生长速率显著降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缺陷。利用C57BL/6N小鼠作为体内感染模型对Lm XYSN、XYSNΔ0254以及XYSNΔ0254::0254毒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XYSNΔ0254在胆囊、脾脏和回肠中的定殖能力均显著降低,差异倍数分别为50倍、31倍以及10倍。以上结果表明LMxysn_0254基因参与了细菌的分裂以及生物被膜形成,有利于Lm XYSN在胆盐环境中生存。此外,促进了 Lm黏附、侵袭能力,增强了 Lm在肠道、胆囊和脾脏中的定殖能力。综上所述,在胆盐胁迫条件下对转座子突变文库进行了多轮筛选,获得30株对胆盐敏感的转座突变株。基于插入位点基因定位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LMxysn_0254、LMxysn_1966、LMxysn_0808和LMxysn_2902基因的功能开展了初步研究。除LMxysn_0808基因之外,其他三个基因均能增强Lm在胆盐胁迫条件下生物被膜的形成,且LMxVP-16分子式ysn_0254、LMxysn_0808和LMxysn_2902都能促进Lm在小鼠肠道中的定殖。其中LMxysn_0254基因能调控毒力基因与胆盐耐受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助于细菌生长与正常分裂,促进该菌在宿主肠道、胆囊和脾脏中的定殖能力,在细菌对宿主的感染与致病中发挥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揭示Lm抵抗胆盐胁迫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