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klotho通过减轻骨骼肌氧化应激和增加肝糖原含量预防运动性疲劳

研究目的:军人和运动员经常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训练,从而引发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糖原耗竭和氧化应激有关。α-klotho是一种抗衰老蛋白质,具有抗氧化应激和调节代谢的功能。补充外源性α-kselleck激酶抑制剂lotho是否具有减轻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拟探究α-klotho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方法:将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即安静对照组(C组,n=10)、运动疲劳+生理盐水组(S组,n=10)和运动疲劳+α-klotho干预组(K组,n=10)。经3天适应性训练后,后两组小鼠进行连续6天每天一次的力竭性游泳训练(负重www.selleck.cn/products/pf-07321332为5%体重),每次力竭训练结束后注射生理盐水或α-klotho(2 mg/kg体重)。最后一次运动后24小时测量小鼠体重和抓力,然后摘眼球取血,颈脱位处死小鼠后取材。检测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和乳酸的水平,检测骨骼肌活性氧、过氧化氢、丙二醛等氧化应激指标以及klotho/NRF2/HO-1通路的变化,并检测肌糖原和肝糖原水平以及AKT/GS通路的变化。研究结果:与C组相比,S组小鼠体重和抓力、血CD47-mediated endocytosis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氮水平升高(P<0.05),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运动性疲劳的动物模型。K组小鼠体重、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氮与C组小鼠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其游泳至力竭时间显著高于S组(P<0.05),表明α-klotho干预可减轻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与骨骼肌氧化应激有关,S组小鼠腓肠肌中过氧化氢和丙二醛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而SOD则显著低于C组(P<0.05),α-klotho干预可减轻腓肠肌中氧化应激水平。文献报道,α-klotho可通过NRF2/HO-1通路抑制氧化应激,本研究发现α-klotho干预的确升高了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糖原耗竭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另一个因素,本研究发现三组小鼠肌糖原含量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S和K组小鼠肝糖原含量均显著高于C组(P<0.05),且K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S组(P<0.05)。α-klotho可通过激活AKT促进糖摄取和糖原合成,本研究结果显示α-klotho干预显著升高了肝脏AKT、GS和GLUT4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研究结论:α-klotho可能通过减轻骨骼肌氧化应激和增加肝糖原含量预防运动性疲劳。

补骨脂素治疗骨关节炎网络药理学预测及实验验证

目的:网络药理学预测结合实验验证探讨补骨脂素(PSO)治疗骨关节炎(OA)NSC 119875配制的抗炎机制。方法:检索SymMap2.0等药物数据库获取PSO的靶点,检索GeneCards等疾病数据库得到OA的疾病基因。将PSO靶点与OA交集的关键靶点提交至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应用Cytoscape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通路分析,使用Metascape工具进行生物富集分析。下载含补骨脂素化合物的草药和骨科疾病,补骨脂素的传统中医证候、现代医学获悉更多症状和综合征以及骨关节炎疾病相关的传统中医证候、现代医学症状和综合征,将其取交集,绘制补骨脂素治疗骨关节炎化合物-草药-症状体征图。构建疾病软骨-滑膜细胞共培养体系,将其随机分为补骨脂素低浓度组(1μmol/L)、补骨脂素中浓度组(8μmol/L)、补骨脂素高浓度组(50μmol/L)以及空白对照组(0μmol/L),采用定量PCR的方法,观测不同浓度下模型细胞mRNA表达水平,验证预测结果。结果:得到PSO靶点27个,疾病基因位点741个,PSO治疗OA的靶点16个。PPI网络共涉及15个节点,46条边。生物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化合物主要作用于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PSO能够改善关节炎性微环境中关节滑液-软骨交互作用、调节骨代谢,在白细胞介素17(IL-17)通路、破骨细胞分化通路等富集程度较高。SymMap数据库有含PSO的药物21条,PSO相关的骨伤科疾病14条。PSO和OA的传统中医证候、现代医学症状和综合征取交集,得到6条传统中医证候和1条综合征,绘制出71个节点,78条边的化合物-草药-症状体征图。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补骨脂素低浓度组核因子κB和IL-17扩增倍数升高(均P<0.01);补骨脂素中浓度组肿瘤坏Medical toxicology死因子-α、核因子κB和IL-17均下降(均P<0.01);补骨脂素高浓度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通过检索文献和实验,对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行整合和实验验证,PSO在抑制OA炎症反应,改善软骨与滑膜细胞交互作用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HE4、TK1、YKL-40对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

目的:研究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胸苷激酶1(TK1)、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对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50例绝经后出血患者。将其按照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分为MK-4827 IC50子宫内膜癌组31例与子宫内膜良性增生组119例。对所有患者均开展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检测血清HE4、TK1、YKL-40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HE4、TK1、YKL-40水平预测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癌的效能。结果:子宫内膜癌组血流指数(FI)、血管形成指数(VI)、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以及由该三参数构建的综合指数I相较于子宫内膜良性增生组均更高(均P<0.05)。子宫内膜癌组血清HE4、TK1、YKL-40水平相较于子宫内膜良性增生组均更高(均Chromatography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HE4、TK1、YKL-40水平预测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癌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以及约登指数均高于上述四项单独预测。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HE4、TKGSK126 IC501、YKL-40水平预测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癌的效能较佳。

地氟醚预处理抑制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和焦亡及参与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研究

研究背景:吸入性麻醉药物在体内及体外实验中对缺血再灌注器官具有保护作用的观察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然而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地氟醚是一种氟化的甲基乙基醚,而目前针对地氟醚器官保护性的研究十分局限。有限的研究仅发现地氟醚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优势保护作用,然而其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急性肾损伤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定义为突发的肾脏功能下降,并同时存在组织损伤和功能的丧失。而肾脏缺血再灌注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吸入性麻醉药物对急性肾损伤的器官保护性则十分具有临床价值。在分子机制方面,急性肾损伤伴随着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同时肾小管细胞的死亡与炎性相关的细胞焦亡类型密切相关。基于以往对吸入性麻醉药物能够降低炎症反应及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的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地氟醚能够通过调节炎性相关的分子通路而对缺血再灌注的肾脏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以炎性小体NLRP3上下作用轴为中心探讨地氟醚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焦亡的调节机制。研究目的: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应用肾脏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以及HK-2近端肾小管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地氟醚在缺血再灌注和缺氧/复氧条件下对肾脏和肾小管细胞的保护作用,其对炎性细胞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背后炎症相关的细胞焦亡机制。方法:本研究中应用右肾切除、左肾缺血45分钟后再灌注小鼠模型来观察地氟醚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的保护作用。地氟醚预处理的浓度恒定为8%(地氟醚于氧气/氮气混合气体中),预处理时长为1小时并随后给予20分钟恢复时间,而对照组小鼠(假手术对照组和肾脏缺血再灌注手术对照组)相同时间暴露于正常流速的空气中。术后以生化指标:24小时尿排出量、尿液渗透压、血肌酐、尿素氮,以及计算肌酐清除率为标准确定肾脏功能的变化。根据HE染色结果和计算的肾损伤指数确定肾脏病理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免疫分析法量化水通道蛋白1和3在肾脏中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WesterPCR Reagentsn blot免疫分析法量化IL-1β、IL-6、TNF-α和MCP-1在肾脏中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免疫分析法量化肾脏中焦亡相关蛋白caspase-1、kim-1和GSDMD的表达。在HK-2缺氧/复氧模型中,应用CCK-8测定地氟醚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NF-κB的核移位。最后,应用Western blot免疫分析法量化各组细胞中焦亡相关蛋白NLRP3、kim-1、IL-1β和caspase-1的表达。结果:1.地氟醚selleck化学预处理缓解缺血再灌注小鼠肾脏功能的下降,表现为减轻术后尿渗透压降低程度、肌酐和尿素氮的上升程度、以及提高了由肾脏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肌酐清除率下降。2.地氟醚预处理减少缺血再灌注小鼠肾脏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以及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和释放。3.地氟醚预处理缓解缺血再灌注小鼠肾脏病理改变并减缓细胞焦亡发生,表现为抑制焦亡重要蛋白酶Caspase-1激活、抑制焦亡执行蛋白GSDMD和肾小管损伤标记蛋白kim-1的表达。4.地氟醚预处理部分恢复缺血再灌注小鼠肾脏中水通道蛋白1和3的表达下调selleck抑制剂。5.细胞实验中,地氟醚预处理减缓缺氧/复氧导致的HK-2细胞死亡。6.地氟醚预处理通过NF-KB/NLRP3信号通路调节缺氧/复氧导致的HK-2焦亡的发生,表现为抑制NF-KB的核移位、减少缺氧/复氧后NLRP3的表达上调、降低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上调、以及抑制焦亡重要蛋白酶Caspase-1激活。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氟醚预处理能够在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中抑制肾脏细胞炎性分子的表达和释放,同时抑制焦亡的发生。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NF-κB/NLRP3信号通路进行调节的。

基于文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析阴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及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阴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与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中药治疗阴AY-22989溶解度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组方规律,确定常用药对;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本草组鉴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获取关键基因和主要靶点信息,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中的CytoHubba和MCODE插件筛选出关键靶点信息,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筛选得到129篇有效文献,共计130个中药处方,通过关联规则筛选出“生地黄—牡丹皮—旱莲草”为最佳中药复方,HSP90AA1、STAT3、VEGFA、MAPK3等为关键靶点,槲皮素、山柰酚、金合欢素与木犀草素等为主要有效成分,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调控癌症通路、Th17细胞分化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 治疗阴虚型免疫购买Ferrostatin-1性血小板减少症应抓住止血、凉血、行血三要素,初步揭示常用复Plant stress biology方“生地黄—牡丹皮—旱莲草”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作用,为今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后肝脏硬度值变化与纤维化逆转的关系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后肝脏硬度值(LSM)变化与肝纤维化逆转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期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成武分院收治的CHB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治疗后按照是否肝纤维化逆转分为两组,分别为逆转组(38例)与非逆转组(4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Biomass reaction kinetics别、饮酒史、吸烟、体质量指数(BMI)]及治疗前实验室生化指标,并行超声检测LSM,计算谷草转氨酶与血小板数比值(APRI)、基于4项因素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Bemcentinib化学结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纤维化逆转的影响因素,观察LSM是否对肝纤维化逆转产生影响。结果:逆转组与非逆转组在血小板数(PLT)>300×10~9·L~(-1)、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LSM分级、ΔLSM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selleck合成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PLT>300×10~9·L~(-1)及治疗前LSM 9.4~17.0 k Pa、LSM>17.0 k Pa是肝纤维化逆转的危险因素(OR>1,P<0.05),HBV DNA 4.0~7.0 lg IU·m L~(-1)、HBV DNA>7.0 lg IU·m L~(-1)不是肝纤维化逆转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ΔLSM 5~10 k Pa、ΔLSM>10 k Pa是肝纤维逆转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治疗前PLT>300×10~9·L~(-1)及治疗前LSM 9.4~17.0 k Pa、LSM>17.0 k Pa是肝纤维化逆转的危险因素,ΔLSM 5~10 k Pa、ΔLSM>10 k Pa是肝纤维逆转的保护因素。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90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PUN30119小鼠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视力、眼Panobinostat溶解度压、前房深度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前房深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22%(1/45),低于对照组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可Iodinated contrast media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视力水平,增加前房深度,降低眼压水平和复发率,效果优于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

特异性标志物免疫组化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病理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40、ck5/6、P504s、PSA、PSAP的阳性表达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行前列腺电切术及穿刺活检的670例患者组织标本,按照病理诊断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BPH,n=565例)、前列腺癌组(PCa,n=105例)。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所有组织中p40、ck5/6、P504s、PSA、PSAP阳性表达水平,比较两组p40、ck5/6、P504s、NSC 127716配制PSA、PSAP阳性表达检出情况;分析p40、ck5/6、P504s、PSA、PSAP表达与PCa临床病理特征及Gleason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PCa组中P504S、PSA、PSAP呈现高表达,其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BHP组;而p40、ck5/6呈现低表达,其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BHP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40、ck5/6、P504s、PSA、PSAP阳性表达与PCa患者年龄无关(P>0.05);而与前列腺体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Gleason分级相关(P<0.05)。不仅如此,P504S、PSA、PSAP表达与PCa患者Gleason分级呈正相关(r_s=0.733、0.68GDC-0973研究购买2、0.746,P<0.01);p40、ck5/6与PCa患者Gleason分级呈负相关(r_s=-0.826、-0.biosensor devices719,P<0.01)。结论 特异性标志物p40、ck5/6、P504s、PSA、PSAP的免疫组化联合检测对早期区别良恶性前列腺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其临床检出率对PCa的临床分期、癌症级别、治疗方案及预后均有一定价值。

结合耳廓解剖特点的加压塑形在耳廓瘢痕疙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FlexiForce压力传感器系统寻找耳廓瘢痕疙瘩加压治疗的合适压力范围,结合耳廓不同解剖亚单位的特点寻找个性化持续加压塑形的实现方法,为临床通过压力疗法防治耳廓瘢痕疙瘩提供可量化压力的实现方案。进一步将可量化压力的实现方案用于临床防治耳廓瘢痕疙瘩的术后复发并评价其效果。方法:第一部分:招募30例身体健康且无耳廓疾病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有效的加压以及持续加压时间的长短影响着瘢痕治疗和预防的效果,即在24~40mmHg压力范围内,尽早对尚未增生或已经增生的瘢痕实现24小时连续加压,持续6个月以上。将推荐的治疗和预防瘢痕增生压力的范围24~40mmHg进行分段,研究对象分为:低压组(24~30mmHg)、中压组(30~35mmHg)、高压组(35~40 mm Hg),每组10人进行加压塑形观察。观察并记录1周内耳廓的加压塑形情况:加压塑形区疼痛程度,有无并发症(红肿、水泡、缺血、破溃),加压塑形装置是否容易脱落。统计分析,寻找耳廓瘢痕疙瘩加压治疗的合适压力范围。根据耳廓解剖亚单位的特点及耳廓瘢痕疙瘩易发部位在耳垂、耳轮处,设计耳垂、耳轮持续加压塑形的实现方法[即耳垂前后用圆形磁铁片吸附加压;耳轮处瘢痕疙瘩增生期用磁吸式加压(已设计出该装置,尚未应用于本临床研究),瘢痕疙瘩稳定期根据形态特点采用“C”形钢圈塑形以限制瘢痕疙瘩生长]。第二部分:选取2018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整形外科收治的诊断为耳廓瘢痕疙瘩患者,根据手术切除后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注射组30例(48耳)和手术注射加压塑形组30例(50耳),手术注射加压塑形组的压力选择24~30mmHg参考本研究第一部分结论。长期随访18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满意度、瘢痕疙瘩复发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评价加压塑形对耳廓瘢痕疙瘩术后复发的防治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三组受试者连续加压7天均呈现疼痛程度逐渐升高的趋势,各组加压区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组加压7天的疼痛程度低于其他两组,且受试者可耐受。2.三组受试者加压1周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2,P<0.05)。压力越大红肿、水泡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均未出现缺血或破溃情况。3.三组受试者加压塑形过程中,装置脱落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加压2=0.577,P加压>0.05;χ塑形2=0.000,P塑形>0.05)。第二部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plant immune syste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手术注射加压塑形组有效率(46耳,92.00%)高于手术注射组(28耳,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90,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手术注射加压塑形组VSS评分低于手术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037,P<0.05;Z12=-4.463,P<0.05)。3.手术注射加压塑形组满意率(43耳,86.00%)高于手术注射组(23耳,4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65,P<0.05)。4.手术注射加压塑形组复发率(4耳,8.00%)较手术注射组(20耳,41.6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10,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均各出现1耳,其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结论:压力治疗是selleck产品耳廓瘢痕疙瘩防治的重要手段,压力范围在24~30mmHg之间时疗效显著且患者易于耐受。磁吸式加压和“C”形钢圈塑形基于耳廓解剖特点设计,实现了可量化压力的加压及塑形目的,同时佩戴方便美观、舒适度高、患者乐于接受治疗。临床研究表明,结合耳廓解剖特点的加压塑形能够显著降低术后瘢痕疙瘩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高。结合耳廓解剖特点的加压塑形装置解决了因耳廓结构复杂、突出于颅侧、无合适加压装置不能及时有NSC 127716价格效加压预防瘢痕疙瘩复发的难题,有极大地临床推广价值。

紫外/过二硫酸盐对组胺H_2受体拮抗剂的降解特性及自由基模拟

研究了基于硫酸根的高级氧化技术UV/过二硫酸盐(UV/PDS)对水体中组胺H_2受体拮抗剂(HRAs)的降解,并选取HRAs中的典型物质西咪替丁(CMTD)为目标污染物.采用竞争动力学方法得到了HRAs和·OH及SO_4-·反应的二级速率常数,k_(·OH/HRAs)为(2.8—14.6)×10~9 L·mol~(-1)·s~(-1),k_(SO_4~-·/HRAs)为(0.81—8.10)×10~9 L·mol~(-1)·s~(-1).研究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UV/PDS的自由基拟稳态模型,模拟结果表明,UV/PDS对污染物的降解,其间接光解起主要作用,体系中·OH和SOIodinated contrast media_4~-·是间接光解的主导自由基.在(0.1—0.5) mmol·L~(-1) PDS投加量下,·OH和SO_4~-·的浓度分别为(3.85—5.16)×10~(-16) mol·L~(-1),(1.21—1.68)×10~(-13) mol·L~(-1),SO_4~-·对污染物的降解起主导作用.酸性条件下自由基浓度相对更高,从而促进了CMTD更多的去除.水体基质(Cl~-、HCO_3~-和NOM)存在条件下,CMTD的降解受到一定的抑制,VE-822使用方法模拟结果表明自由基浓度显著降低;但是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有一定偏差,主要是基质存在下生成了衍生自由基,由于衍生自由基的复杂性而未计入模型计算中导致.在实际水样中应用的研究表明,UV/PDS可以有效降解地表水(SW)和实际废水(WW)中的CMTD,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