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调控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从“痰”论治的研究进展

脑内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自噬-溶酶体途径(autophagy-lysosome pathway,ALP)是细胞内主要的降解途径,能够及时MRTX849使用方法降解错误折叠、聚集和损伤的蛋白质来维持细胞稳态。ALP降解功能的异常可导致机体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和磷酸化微管蛋白Tau的沉积,出现记忆、学习等多认知域的损伤,这种病理改变与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A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肾精亏虚,痰浊蒙窍”是AD发生的核心病机,“痰浊”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痰浊”与Aβ的生成与清除失衡以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有关,“化痰Immunomicroscopie électronique开窍”与降解异常蛋白聚集有着不谋而合之处。文章梳理近年国内外文献,对自噬与AD特征性神经病理改变的相互作用、自噬相关信号通路对AD的调控机制以及中医从“痰浊”论治的相关性研究作综述,旨在从调控自噬的角度为临床改善AD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靶ICI 46474体内实验剂量点。

“3+1”膀胱功能恢复法在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3+1”膀胱功能恢复法在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月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12例,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使用术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3+1”膀胱功能恢复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干预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尿常规白细胞计数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护理干预措施的满意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exidartinib-plx3397.html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进食时间、肛门排气evidence base medicine时间、下床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前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RAD001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最大尿流率(Qmax)高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224,P=0.022)。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1”膀胱功能恢复法可促进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恢复,缩短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尿动力学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在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在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骨外科收治的60例合并基础疾病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疾病治疗+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基础疾病治疗+常规治疗+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后2 d及术前1 d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和DVT检出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骨折后2 d APTT、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9、0.118,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 PLT、APTT、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0、0.248、0.163,P>0.05NSC 127716化学结构);治疗组患者DVT检出率低于对照组,检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4.320、3.410,P<0.05)。结论:术前开始按照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arfilzomib-pr-171.html患者体重进行个性化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对于合并基础疾病不能及时进行手术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预防DVT形成效果显著,Calakmul biosphere reserve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较小,降低血栓发生率,但未造成患者血小板过度减少,安全性较高。

CD47及TSP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整合素相关蛋白(integrin-associated protein,IAP/CD47)、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在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确诊的PCa患者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留取PCa组织病理标本共38例作为实验组,临床分期T1期、T2期及T3期分别为8例、15例、15例,病理标本为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或经腹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获取;BPH患者病理标本共20例作为对照组,病理标本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获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两组组织病理标本中CD47和TSP1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两种蛋白在不同分期PCa组织和BPH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应用SPSS2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组间两两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CD47和TSP1表达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D47在PCa组织中主要表达于PCa细胞的胞膜和胞浆中,在BPH组织中未见表达。CD47在BPH组织和PCa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65.79%(25/38)(p<0.05)。PCa临床分期为T1期的患者共8例,其中CD47高表达的病例占0,低表达的占25.00%(2/8),阴性表达的占75.00%(6/8);临床分期为T2期的患者共15例,其中CD47高表达的病例占33.33%(5/15),低表达的占26.67%(4/15),阴性表达的占40.00%(6/15);临床分期为T3期的患者共15例,其中CD47高表达的病例占60.00%(9/15),低表达的占33.33%(5/15),阴性表达的占6.67%(1/15)。在PCa不同分期中,CD47的阳性表达率及高表达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组内两两比较:T3期与T1期相比,CD47的阳性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均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期与T1和T3期相比,阳性表达率和高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PCa分期的增高,CD47的阳性表达率和高表达率有上升趋势。在实验组中,CD47在PSA≤20ng/m L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2.11%(8/19),在PSA>20ng/m L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9.47%(1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leason评分≤7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67%(17/30),在Gleason评分>7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SP1在BPH组织以及PCa组织中均可见阳性表达,主要表达部位是BPH组织腺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浆以及PCa组织细胞的胞膜nursing in the media和胞浆中。TSP1在BPH组织和PCa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00.00%(20/20)、89.47%(34/38)(p>0.05)。在实验组中,T1期的患者中TSP1高表达的病例占37.50%(3/8),低表达的占37.50%(3/8),阴性表达的占25.00%(2/8);TBMS-907351研究购买2期的患者中TSP1高表达的病例占46.67%(7/15),低表达的占33.33%(5/15),阴性表达的占20.00%(3/15);T3期的患者中TSP1高表达的病例占73.33%(11/15),低表达的占26.67%(4/15),阴性表达的占00.00%(0/15)。在PCa不同分期中,TSP1的阳性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PCa分期的增高,TSP1的阳性表达和高表达有上升趋势。在实验组中,TSP1在PSA≤20ng/m L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4.21%(16/19),在PSA>20ng/m L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9.47%(1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leason评分≤7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33%(25/30),在Gleason评分>7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0%(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PCa组织中,CD47与TSP1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p=0.020,Spearman系数:0.376)。结论:1、CD4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明显升高。在前列腺癌中,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CD47的表达有明显上升趋势;CD47在Gleason评分>7和PSA>20ng/m L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G leasonBemcentinib分子式评分≤7和PSA≤20ng/m L组。2、TSP1在前列腺癌组织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TSP1与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Gleason评分和PSA值无明显相关性。3、前列腺癌中CD47与TSP1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

MDS与MA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及胆红素、α-HBDH、CA153、乳酸脱氢酶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究胆红素(BILI)、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糖类抗原153(CA153)、乳酸脱氢酶(LDH)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幼细胞性贫血(MA)鉴别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漯河市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MDS(43例)与MA(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60例患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BILI、α-HBDH、CA153、LDH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MDS组较MA组感染、出血的发生率高,贫血发生率低(P<0.05)。MDselleck 3-MethyladenineS组与MA组BILI、α-HBDH、CA153及LDH水平高于对照组,MA组BILI、α-HBDH、CA153及LDH水平高于MDS组(P<0.05)。BILI、α-HBDH、CA153及LDH诊断MD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0、0.988、0.995、AZD9291细胞培养0.947,表明BILI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α-HBDH、CA153及LDH的诊acute pain medicine断准确性较高。BILI、α-HBDH、CA153及LDH诊断MA的AUC分别为0.921、0.925、0.994、0.991,均处于准确性较高的水平。BILI、α-HBDH、CA153及LDH区分MDS与MA的AUC分别为0.722、0.801、0.847、0.962,表明BILI、α-HBDH、CA153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而LDH诊断准确性较高。结论 BILI、α-HBDH、CA153及LDH在MDS和MA患者中表达异常,且均对鉴别MDS与MA具有较好的敏感度,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中期因子和血小板第四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分析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中期因子(MK)和血小板第四因子(PF4)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抽签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23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61例给予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观察组62例给予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血清MK和PF4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χ~2=4.673,P=0.031,χ~2=7.045,P=0Trichostatin A配制.008)。治疗后PF-03084014试剂,观察组血清MK和PF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10.397,P<0.001;t=2.138,P=0.034)。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且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或自行缓解,未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结论 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对Pathologic response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效果显著,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内皮因子的生成,有效降低肿瘤细胞的发展和转移,延缓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且安全性高,临床上可以推广使用。

g-C_3N_4与ZnIn_2S_4光催化剂制备及其选择性氧化HMF制备DFF研究

木质纤维素解聚制备的5-羟甲基糠醛(HMF)可氧化生成2,5-呋喃二甲醛(DFF),2,5-呋喃二甲醛是一种高附加值的生物质衍生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多采用热催化及电催化等能量密集型途径进行HMF到DFF的转化,反应成本高且选择性难以控制。基于此,本文利用光催化这种绿色、温和的技术,制备氧掺杂石墨相氮化碳与硫空位硫化铟锌光催化剂,通过考察光催化剂结构、工艺条件对HMF选择性氧化制备DFF的作PR-171作用用,探讨了两种催化剂体系中的反应过程。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纯水体系中,分别对常见的直接带隙半导体光催化剂金红石相二氧化钛(TiO_2)、硫化镉(CdS)、钨酸铋(Bi_2WO_6)、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和硫化铟锌(ZnIn_2S_4)选择性氧化HMF制备DFF反应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7 h,催化剂用量为1.00 g·L~(-1),底物HMF浓度为1.0 m M,溶液体积为20 m L,紫外光催化的纯水体系中,HMF光催化选择性转化为DFF效果较好的两种催化剂为g-C_3N_4、ZnIn_2S_4。在氧掺杂g-C_3N_4体系中,HMF转化率为85.6%、DFF产率为29.1%;在硫空位ZnIn_2S_4的光催化体系中,HMF转化率为97.9%,此时DFF产率为46.4%。(2)在乙腈体系中,利用乙酸铵与尿素混合煅烧制备了氧掺杂g-C_3N_4催化剂(OCNN),通过调节乙酸铵与尿素的比例与体系工艺条件,研究了氧掺杂量、反应时间等工艺条件对其紫外光下选择性氧化HMF制备DFF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乙酸铵/尿素比例为1/25时,g-C_3N_4催化剂表现出最好的反应性能。在380 nm紫外光照射下,反应时间为7 h,催化剂用量为1.0UTI urinary tract infection0 g/L,HMF浓度为1.0 m M,底物体积为20 m L的乙腈体PS-341体内实验剂量系中,HMF转化率为99.9%,DFF产率为64.8%。氧以C=O的形式进入3-s-三嗪结构,调节了g-C_3N_4能带位置,同时增大比表面积,增加活性位点,提高体系光催化活性,促使g-C_3N_4激发光生载流子能力增强,同时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提高其光催化氧化HMF制备DFF的活性和选择性。(3)在纯水体系中,利用本征缺陷调控原位制备了硫空位ZnIn_2S_4可见光催化剂(V_S-ZIS),研究了空位含量、反应时间等工艺条件对其可见光催化氧化HMF制备DFF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时间为6 h的V_S-ZIS-6催化剂是最佳催化剂,在反应时间为4 h,V_S-ZIS/HMF质量比为3.2,底物HMF浓度为1.0 m M,底物体积50 m L,空气流量20 m L/min反应条件下,DFF的产率为61.8%,HMF转化率为95.2%。硫空位降低ZnIn_2S_4能带带隙,促使ZnIn_2S_4被可见光激发产生更多光生电子,减少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光生电子与O_2生成·O_2~-,进而促进HMF选择性氧化为DFF。

CHARGE综合征致病基因突变筛选及突变蛋白研究

【目的】CHARGE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且临床表型极为复杂的先天性异常综合征,发病率约为1/8,500-1/15,000,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且无有效的治愈方法,临床上仅能给予对症治疗。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针对一个CHARGE综合征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筛查,明确其致病基因,并探索突变对相关致病基因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明确其致病机制,为临床上CHARGE综合征的产前筛查、诊断及研发可靠的治疗药物提供关键性依据。【方法】(1)收集一CHARGE综合征家系,依据CHARGE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及诊治指南,确诊为CHARGE综合征,绘制家系图谱,在获得每位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后,收集患者及家属的临SAG半抑制浓度床资料并抽取外周血。(2)经全外显子组测序,基于变异有害性、隐性遗传及新生突变等方式筛选致病基因,通过显著性富集分析确hepatic cirrhosis定突变致病基因参与的最为重要的生化代谢途径及信号转导途径,Sanger测序验证候选致病基因突变位点。(3)通过蛋白水平分析研究候选致病基因突变蛋白的理化性质、疏水性质、亚细胞定位、信号肽、跨膜螺旋结构以及蛋白二级结构及其与野生型的差异。(4)构建候选致病基因所在的核心区域蛋白三维模型,并利用所建蛋白三维结构模型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突变蛋白三维结构建模,分析突变对蛋白结构功能的影响。(5)依据蛋白-蛋白互作预测结果,进行蛋白-蛋白对接,比较突变前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变化及影响,推测在CHARGE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致病机制。【结果】(1)本研究筛选出4个致病基因CUBN(c.1952G>C)、AMOT(c.1412G>A)、TRPM4(c.1169A>T)及CHD7(c.3089A>G),然后进行 Sanger验证。(2)致病基因突变蛋白的蛋白理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3)CUBN(Arg651Pro)、AMOT(Arg471His)、TRPM4(Lys390Met)和CHD7(Asn1030Ser)突变蛋白疏水性升高,其中以TRPM4(Lys390Met)升高最为显著。(4)TRPM4(Lys390Met)突变引起其8个跨膜螺旋结构区中的5个发跨膜螺旋结构区发生改变。(5)CUBN(Arg651Pro)、AMOT(Arg471His)、TRPM4(Lys390Met)和CHD7(Asn1030Ser)突变蛋白对蛋白二级结构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6)致病基因突变位点使蛋白的三维构象发生显著变化。(7)突变位点致CUBN-AMOT、CHD7-AMOT、CUBN-AMOTCHD7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变化。【结论】(1)经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出候选基因致病位点为CUBN(c.1952G>C)、AMOT(c.1412G>A)、TRPM4(c.1169A>T)以及CHD7(c.3089A>G)基因错义突变。(2)通过蛋白理化性质分析表明Arg651Pro、Arg471His、Lys390Met以及Asn1030Ser突变蛋白理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3)经过蛋白疏水性分析发现CUBN(Arg651Pro)、AMOT(Arg471His)、TRPM4(Lys390Met)和CHD7(Asn1030Ser)突变蛋白疏水性升高,其中以TRPM4(Lys390Metselleck化学)升高最为明显。疏水性变化可能对蛋白三维结构产生影响。(4)跨膜结构分析软件表明TRPM4(Lys390Met)突变引起其8个跨膜螺旋结构区中的5个发跨膜螺旋结构区发生构象变化。考虑是由于突变蛋白疏水性质的改变而导致跨膜螺旋区位置的改变。(5)经蛋白二级结构预测发现CUBN(Arg651Pro)、AMOT(Arg471His)、TRPM4(Lys390Met)和CHD7(Asn1030Ser)突变蛋白使其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6)利用同源建模软件成功构建野生型及突变型CUBN、AMOT、TRPM4及CHD7蛋白三维模型,经过各自野生型与突变型蛋白三维结构叠加对比分析,发现CUBN及CHD7突变蛋白存在重要结构域的变化,AMOT、TRPM4及CHD7突变蛋白也导致了蛋白三维结构的显著变化。(7)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表明,CUBN-AMOT、CHD7-AMOT、CUBN-AMOT-CHD7蛋白之间可以互相作用,并且突变后的蛋白互作接触面积、疏水相互作用、氢键、盐桥及阳离子-π相互作用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结果提示以上突变蛋白相互作用模式极大可能是CHARGE综合征致病的关键机制之一。

四川省内江市白纹伊蚊野外群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内江市3个白纹伊蚊野外群AG-221半抑制浓度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VGSC)基因检测分析,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方法 2021年6-7月,在内江市3个县(市、区)白纹伊蚊孳生地使用诱蚊灯法采集野外成蚊,鉴定为白纹伊蚊后,提取基因组DNA,扩增VGSC基因片段,检测VGSC基因抗药性NSC 125973浓度相关位点(1016、1532和1534)的突变类型及其分布频率。结果 共收集并成功测序107只白纹伊蚊,检测到1016G突变的有28只,占26.17%,发生1532T突变的有6只,占5.61%,1534位点发生突变(1534C/S)的共100只,占93.46%。对1016、1532、1534位点组合分析发现,仅1个位点为突变型的个体为76个(73.08%),2个位点为突变型的个体共25个(24.04%),其中1016位点为野生型、1532和1534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为2个(1.92%),1532位点为野生型、1016和1534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为22个(21.15%),1534位点为野生型、1532cachexia mediators和1016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共1个(0.96%)。本次现场未发现3个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结论 内江市3个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存在较高频率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靶标突变,其中1534位点抗性频率较高,1534S是优势抗性等位基因,提示在化学防治蚊虫时,宜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提高蚊媒控制效果。

四川省内江市白纹伊蚊野外群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内江市3个白纹伊蚊野外群AG-221半抑制浓度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VGSC)基因检测分析,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方法 2021年6-7月,在内江市3个县(市、区)白纹伊蚊孳生地使用诱蚊灯法采集野外成蚊,鉴定为白纹伊蚊后,提取基因组DNA,扩增VGSC基因片段,检测VGSC基因抗药性NSC 125973浓度相关位点(1016、1532和1534)的突变类型及其分布频率。结果 共收集并成功测序107只白纹伊蚊,检测到1016G突变的有28只,占26.17%,发生1532T突变的有6只,占5.61%,1534位点发生突变(1534C/S)的共100只,占93.46%。对1016、1532、1534位点组合分析发现,仅1个位点为突变型的个体为76个(73.08%),2个位点为突变型的个体共25个(24.04%),其中1016位点为野生型、1532和1534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为2个(1.92%),1532位点为野生型、1016和1534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为22个(21.15%),1534位点为野生型、1532cachexia mediators和1016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共1个(0.96%)。本次现场未发现3个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结论 内江市3个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存在较高频率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靶标突变,其中1534位点抗性频率较高,1534S是优势抗性等位基因,提示在化学防治蚊虫时,宜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提高蚊媒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