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赞刺法结合滋肾清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 探究火针赞刺法结合滋肾清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2月—2023年6月收治的带状疱疹selleck9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火针赞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滋肾清肝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疱疹皮损愈合评价指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2VX-445研究购买、3、5、10 d疼痛缓解情况[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以及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并记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45/47),高于对照组的80.85%(38/47)(P<0.05)。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2、3、5、10 d, 2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推移2组疼imaging biomarker痛VAS评分均呈不断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3、5、10 d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D4+/CD8+、CD4+、CD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CD4+/CD8+、CD3+、CD4+及CD8+水平升高或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10.64%(5/47),低于对照组的25.53%(12/47)(P<0.05)。结论 火针赞刺法结合滋肾清肝汤治疗带状疱疹可促进水疱收敛结痂,快速缓解神经痛症状,改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探讨小分子大豆肽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小分子大豆肽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115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原则对患者编号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治疗方式,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小分子大豆肽进行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血清和24h尿蛋白定量测定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67.74%,显著高于对照组49.06%,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水平(TC)、24h尿蛋白测定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数据对比无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的白蛋白(ALB)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TC)和24Barasertib作用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fetal immunity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BI 10773半抑制浓度5。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小分子大豆肽对尿蛋白缓解率,提高血白蛋白效果显著,值得推荐患者使用。

以DHCR24为靶点的新型降胆固醇天然产物的虚拟筛选及其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肥胖、糖尿病、癌症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高血脂已逐渐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其主要特征是血脂代谢异常,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此外,有研究表明胆固醇失衡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或与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以及多种癌症等疾病相关。患者可以通过调节饮食与加强锻炼,并服用一些降血脂药物来调节体内胆固醇水平从而治疗高脂血症及相关疾病。胆固醇代谢的稳态对维持细胞生理功能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中代谢异常会对细胞迁移、增殖等能力产生影响,这也为通过调控胆固醇代谢进而治疗癌症提供新的启发。由于人体内80%左右的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所以目前大部分降血脂药物的研发思路为抑制胆固醇的内源性合成。24-脱氢胆固醇还原酶(3β-hydroxysterol△24-reductase,DHCR24),是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作用是催化链甾醇还原为胆固醇,因而理论上可以通过抑制DHCR24蛋白的酶活性来达到降低细胞胆固醇水平,进而实现杀伤癌细胞发挥抗癌作用的目的。本研究首先利用组学数据筛选出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基因DHCR24,进而以DHCR24蛋白为靶Cellular immune response点,利用分子对接从中国天然产物数据库中筛选DHCR24抑制剂,接下来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评估其在模拟的自然状态下与DHCR24蛋白的结合情况,并利用人肝癌细胞株Hep G2细胞验证DHCR24天然产物小分子抑制剂的降胆固醇和抗癌生物活性,并初步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首先,本研究利用GEO数据库对数据集中的脂肪组织样本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GO和KEGG分析;从Gene Cards数据库、Pharm GKB数据库中分别收集高脂血症和胆固醇代谢的相关基因,将从3个数据库中收集到的基因取交集,筛选得到出关键基因之一为DHCR24。这一结果暗示,DHCR24是高脂血症和胆固醇代谢的关键基因,具有成为降胆固醇药物开发新靶点的极大潜力。然后,我们以DHCR24蛋白为靶点,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的方法,从包含五万多种中药单体成分小分子的中国天然产物数据库中筛选可能具有抑制DHCR24酶活性的小分子抑制剂。通过与DHCR24的底物链甾醇(Desmosterol)结合能值进行比较,将对接后的小分子的结合能值进行排序,初步筛选出排序靠前的533个候选天然产物小分子。对筛选出的候选小分子进行类药性筛选,将再次筛选得到的小分子进行下一步的精确对接,根据对接结果以及药物的易获得性等因素,最终确定3种候选天然产物小分子用于后续研究,分别为19990、36066和40441。为了评估对接体系的稳定性,并研究3种候选天然产物小分子与DHCR24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来评估3种候选天然产物小分子在计算机模拟的自然状态下与DHCR24蛋白的结合情况。均方根偏差结果显示3种候选天然产物小分子在100 ns的体系下趋于稳定。根据MMPBSA算法计算配体-受体的结合自由能,结果显示3种候选天然产物小分子的结合能力均强于底物链甾醇,并对动力学模拟后的小分子与DHCR24蛋白的结合位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种候选天然产物小分子均结合在DHCR24受体的链甾醇区域。以上结果均表明3种候选天然产物小分子能够竞争性地抑制链甾醇与DHCR24受体的结合。最后,我们利用人肝癌细胞株Hep G2细胞,在细胞水平对筛选出的3种候选小分子的降胆固醇和抗癌效果进行验证。在降胆固醇效果方面,通过胆固醇荧光染料非律平对细胞膜胆固醇进行染色;细胞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积聚情况;检测试剂盒测量细胞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利用高效液相仪器检测细胞内胆固醇。结果显示候选小分子36066和40441的降胆固醇效果优于DHCR24抑制剂U18666A,而19990的降胆固醇效果欠佳。在抗癌效果方面,通过培养细胞进行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其增殖活性;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在有血清状态下给药后脂滴积聚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检获悉更多测对AKT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药物19990、36066和40441均会抑制Hep G2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且在有血清的情况下细胞内胆固醇水平下降,并对GDC-0973分子量效果最好的36066和40441药物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到可降低细胞中p-AKT的水平,推测可能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组学分析获取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基因DHCR24,明确了DHCR24基因在胆固醇代谢调节中的重要性,然后以DHCR24蛋白为靶点进行计算机虚拟筛选,初步得到DHCR24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候选天然产物小分子,随后通过细胞实验对候选天然产物小分子降胆固醇和抗癌的效果进行初步探索和确认。因天然产物小分子成分的结构差异性,我们的研究发现了DHCR24的候选天然产物小分子抑制剂,为以其为先导化合物开发一系列新药,并快速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降血脂新药,以及以DHCR24为靶点进行抗肿瘤新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食源性致病菌天然抗生物被膜剂的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是罹患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在食品工业中,食源性致病菌易黏附在食品原料和加工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这导致其难以被彻底清除,给公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近些年,研究学者不断挖掘新的天然抗生物被膜剂,如噬菌体、植物提取物、酶、抗菌肽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并针对这些天然抗菌剂对生物被膜的控制效果和作用机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期望替代或弥补物理、化学方法的不足。文章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天然抗生物被膜剂及其对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并从降低细菌表面黏附能力、selleckchem Elexacaftor调控群体感应信号通路、降解胞外聚合物组分及GSI-IX破坏细菌细胞膜等角度总Cardiac biomarkers结了天然抗菌剂抑制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旨在为食品工业中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提供依据。

番茄红素纳米微乳对Aβ损伤诱导A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渐进性记忆能力、认知功能减退、运动功能丧失以及人格精神异常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逐渐失去说话、行动、吞咽功能等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给病人本身和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少数的AD患者呈现出以β类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和早老素(presenilin,PS)突变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多数AD患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关于AD的发病机制,目前有多种学说:β类淀粉样蛋白(β amyloid peptide,Aβ)级联假说(the amyloid cascade hypothesis)、Tau蛋白学说、糖代谢学说被广泛认可,其中影响最广的是Aβ级联假说,该学说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成为AD发病机制的核心和主流学说。该学说认为Aβ的异常沉积是形成老年斑的核心,Aβ可以触发神经变性导致神经元丢失,激活胶质细胞,诱发神经炎症反应,可以激活细胞凋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理论上来说,如果药物能能够减轻Aβ对神经元的损伤,促进神经再生以补充丢失的神经元、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减少或阻断细胞凋亡,将对AD的治疗切实有效。但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针对许多潜在靶点的AD新药研发,临床效果收效甚微。深入研究寻找新的针对AD有效的治疗药物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天然植物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类、皂苷类、黄酮类、多酚类和多糖类等,因其来源丰富、易摄取、天然无毒或低毒,且往往为多靶点、多机制发挥作用,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预防、保护和治疗方面的研究热点。探索多靶点、多机制作用药物是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的研究方向。新近研究证明,番茄红素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亨廷顿病(HD)、血管性痴呆、癫痫、抑郁症的认知功能,还能改善不同病理条件下的认知和记忆功能,如糖尿病、高脂饮食(HD)和衰老。大量实验室研究表明,番茄红素能够拮抗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神经元,改善实验动物的学习、记忆功能等。我们的团队以往的研究也证明,番茄红素具有抑制氧化应激、降低神经炎症反应、阻断神经细胞凋亡、恢复线粒体功能等多靶点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由于番茄红素本身不溶于水,在大部分油相中的溶解度也很低,在自然环境中极易氧化、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非常低,番茄红素在临床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的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可以承载番茄红素的一个稳定体系,终于2020年初研制出特定组成的微乳——番茄红素纳米微乳(LME),它具有更高的溶解度、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更好的脑靶向性。研究过程中还发现番茄红素纳米微乳能降低胰岛素抵抗大鼠脑组织GSK3β活性,抑制β-淀粉样蛋白的生成及Tau购买GSI-IX的异常磷酸化,从而改善大鼠认知功能。GSK3β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重要信号因子,且已有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够调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是,番茄红素纳米微乳是否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促进神经再生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我们前期通过侧脑室注射Aβ建立AD大鼠模型,番茄红素纳米微乳灌胃治疗,结果显示番茄红素纳米微乳促进海马区神经再生,并惊喜的发现番茄红素纳米微乳上调 wnt3a、β-catenin 的蛋白表达,wnt3a、β-catenin 是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传导中重要的信号因子,提示番茄红素solitary intrahepatic recurrence纳米微乳可能通过促进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对AD的神经保护作用。由此我们假设,番茄红素纳米微乳能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对AD的神经保护作用,改善AD的症状。在课题组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本实验采用大鼠侧脑室立体定位技术建立Aβ损伤诱导AD大鼠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通过qRT-PCR、组织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对脑组织进行神经再生指标、神经炎症指标、神经细胞凋亡指标的检测,深入探究番茄红素纳米微乳对AD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信号因子的表达,进一步探究番茄红素纳米微乳对AD神经保护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1.本实验拟在课题组前期实验的基础上,从行为学、神经再生、神经炎症、神经凋亡方面,全面深入探究番茄红素纳米微乳对AD的神经保护作用。2.通过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信号因子的表达,进一步探究番茄红素纳米微乳发挥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大鼠Aβ损伤诱导AD认知障碍模型的建立本实验通过大鼠脑立体定位仪对Wistar大鼠经过麻醉、固定、暴露颅骨、确定位置、钻孔、微量注射、缝合等步骤制备Aβ损伤诱导AD模型大鼠。2.动物分组及干预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1)空白对照组(CON组):常规颅骨钻孔,不做Aβ溶液注射,鼻饲等量生理盐水。(2)AD对照组(AD组):侧脑室注射Aβ溶液,鼻饲等量生理盐水。(3)传统番茄红素组(LOO组):侧脑室注射Aβ溶液,鼻饲传统番茄红素。(4)番茄红素纳米微乳组(LME组):侧脑室注射Aβ溶液,鼻饲番茄红素纳米微乳。3.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本实验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实验过程中系统将全面记录大鼠运动各项数据,其中包括各组大鼠运动轨迹变化、各组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 time)、原始平台象限停留时间(Residence time of the original platform quadrant)、跨越平台频率(Across platform frequency)、每个象限停留时间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residence time in each quadrant)等,实验人员将各项数据汇总后行统计学分析。4.脑组织标本的处理大鼠灌胃3w结束后,每实验组取KD0253只大鼠,将大鼠麻醉后,先后使用0.9%生理盐水、4%多聚甲醛溶液行心脏灌注,灌注完全后,取出完整鼠脑,将脑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48h以上,对大鼠脑组织进行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处理,将蜡块组织冠状位切片,用于HE染色、组织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其余大鼠麻醉处死后,直接取出鼠脑,分离海马,于-80℃下保存,用于qRT-PCR、神经炎症反应、Tunel染色、Western Blotting等实验方法检测。5.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本实验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DG区病理改变,以观察LME对Aβ损伤诱导AD模型大鼠海马影响的病理表现。6.神经再生标志物检测本实验采用qRT-PCR方法进行检测大鼠海马Nestin、Reelin、Pax6,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海马DG区及SVZ区Brdu、Neun、Dcx的表达以及Brdu/Neun、Brdu/Dcx共表达,观察LME对对Aβ损伤诱导AD模型大鼠神经再生的作用。7.神经炎症反应指标检测脑组织主要的炎性反应细胞是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离子钙接头分子1(Iba1)分别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故GFAP和Iba1的表达可作为衡量神经炎症反应的指标。本实验采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IF)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检测海马组织GFAP、Iba1的表达水平,分析LME对Aβ损伤诱导AD模型大鼠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8.脑组织凋亡标志物检测本实验采用Tunel试剂盒对海马组织进行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凋亡细胞,以探讨LME对Aβ损伤诱导AD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9.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相关信号因子的表达检测本实验采用 Western blotting 方法检测 wnt3a、β-catenin、p-β-catenin、GSK3α、GSK3β、p-GSK3β、LRP、p-LRP、DVL 蛋白及 WIF1 的表达,以探讨 LME 对AD模型大鼠发挥作用的可能通路机制。研究结果1.各组大鼠行为学检测(Morris水迷宫)1.1各组大鼠运动轨迹变化通过前4天的学习和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大鼠的运动轨迹不断在发生变化。第5天的空间探索实验结果可见,CON组大鼠入水后即表现出极强的目的性,可快速寻找到目标平台;AD组大鼠的运动轨迹以随机、无规律为特点,大鼠表现为无目的性游动探索;LOO组大鼠运动轨迹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更多地在目标象限寻找目标平台;LME组大鼠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更多更快地在目标象限内寻找到目标平台。1.2 各组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 time)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与AD组相比,LOO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LME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LOO组相比,LME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与CON组相比,LOO组逃避潜伏期仍长于CON组,且LME组与CON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1.3 原始平台象限停留时间(Residence time of the original platform quadrant)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AD组相比,LOO组与LME组均明显延长(P<0.05)。与LOO组相比,LME组较LOO组明显延长(P<0.05)。LOO组与CON组相比,停留时间仍小于CON组,且LME组与CON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1.4 跨越平台频率(Across platform frequency)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跨越平台频率明显减少(P<0.05)。与AD组相比,LOO组与LME组均明显增加(P<0.05)。与LOO组相比,LME组较LOO组明显增加(P<0.05)。LOO组与CON组相比,跨越平台频率仍低于CON组,而LME组与CON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1.5 每个象限停留时间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residence time in each quadrant)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停留在平台象限的时间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与AD组相比,LOO组与LME组均明显增大(P<0.05)。与LOO组相比,LME组较LOO组停留时间百分比明显增大(P<0.05)。LOO组与CON组相比,停留时间百分比仍小于CON组,而LME组与CON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2.病理改变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余3组神经元数量均与一定程度上减少(P<0.05),尤其AD组可见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神经元萎缩、细胞空泡化,细胞稀疏。与AD组相比,LOO组与LME组神经元数量减少、萎缩等情况均有一定好转,神经元数量较AD组增加(P<0.05),细胞空泡化程度减轻,LME组较LOO组神经元数量增多更加明显(P<0.05)。3.神经再生标志物检测3.1 qRT-PCR方法检测海马Reelin基因相对表达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Reelin相对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AD组相比,LOO组显著提高Reelin基因的表达(P<0.01)。与LOO组相比,LME组Reelin基因的表达明显提高(P<0.05)。3.2 qRT-PCR方法检测海马Nestin基因相对表达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Nestin相对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AD组相比,LOO组明显提高Nestin的表达(P<0.05)。与AD组相比,LME组的Nestin表达显著提高(P<0.01),与LOO组相比,LME组Nestin的表达明显提高(P<0.05)。3.3 qRT-PCR方法检测海马Pax6基因相对表达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Pax6相对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AD组相比,LOO组明显提高Pax6的表达(P<0.05)。与AD组相比,LME组Pax6的表达显著提高(P<0.01)。与LOO组相比,LME组Nestin的表达提高更加显著(P<0.05)。3.4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SVZ区Brdu的表达(BrdU+-SVZ)结果表明SVZ区,CON组、AD组可见BrdU+标记细胞数目很少,阳性标记细胞零星散在,与AD组相比,LOO组可见少量BrdU+标记细胞散在分布,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与LOO组相比,结果可见LME组BrdU+标记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BrdU+标记细胞密集分布。3.5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海马DG区DCX的表达(DCX+-DG)结果表明海马DG区,CON组DCX+标记细胞几乎不可见,阳性标记细胞极少数,零星散在分布。与CON组相比,AD组可见少量DCX+标记细胞。与AD组相比,LOO组、LME组均可见大量DCX+标记细胞,分布密集(P<0.05,P<0.01)。与LOO组相比,LME组DCX+标记细胞数增加更加显著(P<0.05)。3.6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海马DG区BrdU+/Dcx+共表达(BrdU+/Dcx+-DG)结果表明海马DG区,CON组BrdU+/Dcx+共标记细胞几乎不可见,阳性共标记细胞极少数,零星散在分布。与CON组相比,AD组可见少量BrdU+/DCX+共标记细胞。与AD组相比,LOO组、LME组均可见大量BrdU+/Dcx+共标记细胞(P<0.05),分布密集。与LOO组相比,LME组BrdU+/Dcx+共标记细胞数增加更加显著(P<0.05)。3.7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海马DG区BrdU+/Neun+共表达(BrdU+/Neun+-DG)结果表明DG区,CON组可见BrdU+/Neun+共标记细胞数目很少,阳性共标记细胞零星散在。与CON组相比,AD组可见少量BrdU+/Neun+共标记细胞。与AD组相比,LOO组可见少量BrdU+/Neun+共标记细胞散在分布(P<0.05)。与LOO组相比,结果可见LME组BrdU+/Neun+标记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4.神经炎症反应指标检测4.1组织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G区GFAP的表达(GFAP+-DG)结果表明海马DG区,CON组可见少量GFAP+标记细胞,零星散在分布。与CON组相比,AD组GFAP+标记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阳性细胞密集成簇分布。与AD组相比,LOO组可见GFAP+标记细胞数较AD组减少(P<0.05)。与AD组相比,LME组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与LOO组相比,结果可见LME组GFAP+标记细胞数减少更加显著(P<0.05)。4.2组织荧光染色方法检测SVZ区GFAP的表达(GFAP+-SVZ)结果表明SVZ区,CON组可见少量GFAP+标记细胞,零星散在分布。与CON组相比,AD组GFAP+标记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阳性细胞密集成簇分布。与AD组相比,LOO组可见GFAP+标记细胞数较AD组减少(P<0.05)。与AD组相比,LME组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与LOO组相比,结果可见LME组GFAP+标记细胞数减少更加显著(P<0.05)。4.3Western Blotting 检测大鼠海马内 GFAP 的表达(GFAP-WB)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GFAP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CON组相比,LOO、LME组GFAP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LOO组相比,LME组GFAP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4.4组织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G区Iba1+的表达(Iba1+-DG)结果表明海马DG区,CON组可见少量Iba1+标记细胞,零星散在分布。与CON组相比,AD组Iba1+标记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阳性细胞密集成簇分布。与AD组相比,LOO组可见Iba1+标记细胞数较AD组减少(P<0.05)。与AD组相比,LME组Iba1+标记细胞明显减少(P<0.01)。与LOO组相比,结果可见LME组Iba1+标记细胞数减少更加显著(P<0.05)。4.5组织荧光染色方法检测SVZ区Iba1+的表达(Iba1+-SVZ)结果表明SVZ区,CON组可见少量Iba1+标记细胞,零星散在分布。与CON组相比,AD组Iba1+标记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阳性细胞密集、相对均匀分布。与AD组相比,LOO、LME组均可见Iba1+标记细胞数较AD组减少(P<0.05,P<0.01)。与LOO组相比,结果可见LME组Iba1+标记细胞数减少更加显著(P<0.05)。4.6组织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G区BrdU+/Iba1+共表达(BrdU+/Iba1+-DG)结果表明海马DG区,CON组可见极少量BrdU+/Iba1+共标记细胞。与CON组相比,AD组BrdU+/Iba1+共标记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阳性细胞密集分布。与AD组相比,LOO、LME组可见BrdU+/Iba1+共标记细胞数较AD组减少(P<0.05,P<0.01)。与LOO组相比,结果可见LME组BrdU+/Iba1+共标记细胞数减少更加显著(P<0.05)。4.7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内Iba1的表达水平(Iba1-WB)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Iba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AD组相比,LOO组Iba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LOO组相比,LME组Iba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5.脑组织细胞凋亡标志物检测(Tunel)5.1组织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G区Tunel标记细胞的表达(Tunel+-DG)结果表明海马DG区,CON组可见少量TUNEL阳性标记细胞。与CON组相比,AD组TUNEL阳性标记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密集分布。与AD组相比,LOO组可见Tunel阳性标记细胞数较AD组减少(P<0.05),LME组Tunel阳性标记细胞数减少更多(P<0.01)。与LOO组相比,结果可见LME组Tunel阳性标记细胞数减少更加显著(P<0.05)。5.2组织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G区Tunel+/Neun+共表达(Tunel+/Neun+-DG)结果表明海马DG区,CON组可见少量Tunel/Neun阳性共标记细胞。与CON组相比,AD组Tunel/Neun阳性共标记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密集分布。与AD组相比,LOO组可见Tunel/Neun 阳性共标记细胞数较AD组减少(P<0.05),LME组Tunel/Neun共标记阳性标记细胞数减少更多(P<0.01)。与LOO组相比,结果可见LME组Tunel/Neun阳性共标记细胞数减少更加显著(P<0.05)。6.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相关信号因子的表达检测6.1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内Wnt3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wnt3a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AD组相比,LOO、LME组wnt3a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LOO组相比,LME组wnt3a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6.2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内β-catenin、p-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p-β-catenin/β-catenin的相对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与AD组相比,LOO组p-β-catenin/β-catenin的相对比值明显减小(P<0.05)。与LOO组相比,LME组p-β-catenin/β-catenin的相对比值减小(P<0.05)。6.3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内GSK3α、GSK3β、p-GSK3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GSK3α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AD组相比,LOO组GSK3α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LOO组相比,LME组GSK3α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CON组相比较,AD组p-GSK3β/GSK3β的相对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与AD组相比,LOO组p-GSK3β/GSK3β的相对比值明显增大(P<0.05)。与LOO组相比,LME组p-GSK3β/GSK3β的相对比值增大(P<0.05)。6.4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内Dv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DVL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AD组相比,LOO、LME组Dvl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LOO组相比,LME组Dvl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6.5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内LRP、p-LR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AD组LRP、p-LRP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AD组相比,LOO组LRP、p-LRP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LOO组相比,LME组LRP、p-LRP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6.6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内WIF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较,WIF1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AD组相比,LOO组WIF1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LOO组相比,LME组WIF1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研究结论1.各组大鼠行为学检测(Morris水迷宫)根据各组大鼠运动轨迹变化、各组逃避潜伏期、原始平台象限停留时间、跨越平台频率以及每个象限停留时间的百分比的数据分析表明,LME组各指标均优于AD组,表明LME对Aβ损伤所致的认知障碍有显著的改善效果。LME可显著改善Aβ损伤诱导AD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2.各组大鼠海马区病理改变研究表明LME组可改善Aβ损伤后的神经元萎缩、减少,细胞空泡、稀疏。LME可促进Aβ诱导AD模型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再生,减轻神经元萎缩、细胞空泡化。3.神经再生标志物检测3.1 qRT-PCR方法进行检测大鼠海马组织Reelin、Nestin、Pax6基因相对表达水平LME可提高Reelin、Nestin、Pax6基因的表达,LME很可能通过促进Pax6的表达促进Aβ损伤AD模型大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发生,以促进Aβ损伤AD模型大鼠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及修复。3.2组织免疫荧光(IF)染色方法检测海马DG区及SVZ区内Brdu+、Neun+、Dcx+以及 Brdu+/Neun+、Brdu+/Dcx+的共表达LME可显著增加各区域神经再生标志物的表达。研究可表明LME可促进Aβ诱导损伤AD模型大鼠SVZ区和海马DG区的神经再生。4.神经炎症反应指标检测分别通过组织荧光染色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GFAP+-DG、GFAP+-SVZ、GFAP-WB、Iba1+-DG、Iba1+-SVZ、BrdU+/Iba1+-DG、Iba1-WB 的表达,LME可显著降低AD大鼠海马DG及SVZ区GFAP、Iba1的表达。综上所述LME可降低Aβ诱导损伤AD模型大鼠的神经炎症反应。5.脑组织细胞凋亡标志物检测(TUNEL)结果可见LME可减少Tunel阳性标记细胞数,LME可减轻Aβ诱导损伤AD模型大鼠的神经细胞凋亡。6.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相关信号因子的表达检测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结果显示,LME可使海马wnt3a、β-catenin、p-GSK3β、Dvl、LRP、p-LRP 蛋白表达量相对增加,p-β-catenin、GSK3α、GSK3β、WIF1蛋白表达量相对减少。该结果表明Wnt通路很可能参与了 LME对Aβ损伤诱导AD模型大鼠认知改善、神经再生、神经凋亡等作用,LME很可能通过调控Wnt通路发挥作用。研究意义本实验通过Morris水迷宫、qRT-PCR、组织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证明了番茄红素纳米微乳对Aβ损伤诱导AD模型大鼠的积极作用,包括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促进神经再生、减轻神经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该实验还进一步探讨了番茄红素纳米微乳可能的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为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其他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新的治疗途径,具有临床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患儿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RSVP)患儿辅助性T细PR-171试剂胞(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河北省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117例RSVP患儿为研究组,按性别相同、年龄±2周和1∶1的原则选择我院117名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对照组。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将研究组分为轻症组(73例)和中重症组(44例)。比较各组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获悉更多素(IL)-2、γ干扰素(IFN-γ)、IL-4和IL-6水平及Th1、Th2、Th1/Th2表达。结果 研究组血清Cor、IL-4、IL-6水平高于Medicare Part B对照组,IL-2、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h1、Th1/Th2表达低于对照组,Th2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症组血清Cor、IL-4、IL-6水平高于轻症组,IL-2、IFN-γ水平低于轻症组(P<0.05);中重症组Th1、Th1/Th2表达低于对照组,Th2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 RSVP患儿存在Th1/Th2失衡,并向Th2偏移。

2003—2022年北京市房山区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及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2003—2022年北京市房山区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Staurosporine析2003—2022年房山区户籍人口死因监测数据资料,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进行时间趋势分析。结果 2003—2022年房山区居民6种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8 452例,粗死亡率为54.3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39/10万,粗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度为2.640%(AAPC=2.640,P<0.05)。男性粗死intestinal microbiology亡率高于女性(χ~2=862.304,P<0.05)。肝癌、胃癌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5),其他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不含食管癌)的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房山区近20年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结直肠和肛门selleck HPLC癌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应针对不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加强综合防控措施。

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血清miR-193b、miR-330-5p水平与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血清微小RNA-193b(miR-193b)、miR-330-5p水平与新辅immune monitoring助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180例,qRT-PCR法检测患者血清miR-193b、miR-330-5p。于新辅助放化疗后评估放化疗疗效,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定义为放化疗有效者,疾病进展+稳定患者定义为放化疗无效者。比较新辅助放化疗有效与无效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取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资料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无效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93b、miR-330-5p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无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180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中行新辅助放化疗有效者84例、无效者96例,新辅助放化疗有效与无效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肿瘤分化程度、肿瘤N分期、血清miR-193b、血清miR-330-5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清miR-193b、低血清miR-330-5p是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HDAC抑制剂果显示,血清miR-193b、血清miR-330-5p预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无效的AUC依次为0.752、0.777,两项指标联合预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新辅助放selleck NVP-TNKS656化疗无效的AUC为0.829。结论 行新辅助放化疗有效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血清miR-193b、miR-330-5p水平高于放化疗无效的患者,血清miR-193b、miR-330-5p低水平是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黄精枸杞胶囊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作用研究

目的 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探讨黄精枸杞胶囊的抗衰老RP56976使用方法活性。方法 将野生型N2秀丽隐杆线虫同步化处理后分为对照组和药物干预组,观察黄精枸杞胶囊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应激抵御能力、生殖能力、咽部泵送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同时对抗氧化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进行检测,考察对突变体线虫TJ356 DAF-16基因核CP-456773 MW转位和对线虫AM141多聚谷氨酰胺(polyQ)聚集的影响。结果 黄精枸杞胶囊能显著延长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增强其抗氧化应激polyphenols biosynthesis和热应激、咽部泵送和运动能力,提高秀丽隐杆线虫体内SOD活性并降低其体内MDA水平,但对其生殖能力无明显影响;可促进TJ356线虫体内DAF-16的核转位,抑制polyQ在AM141线虫体壁细胞中聚集。结论 黄精枸杞胶囊能延长线虫的健康寿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控DAF-16/FOXO通路,增强应激抵御能力有关。

凉血祛风汤联合火针治疗血热风燥型牛皮癣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凉血祛风汤联合火针治疗血热风燥型牛皮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infection marker血热风燥型牛皮癣7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的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均以凉血祛风汤口服治疗,治疗组加用火针治疗。两组中凉血祛风汤每日口服一剂,早晚分服,治疗组中火针治疗为每周一次。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二个疗程。分别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4周后、8周后的客观症状及主观症状(包括瘙痒程度)中的各项分数,并记录不良反应,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做出分析和评价。结果:1、研究完成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共脱落6例,有64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2、疗效评价(1)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前进行组间比较,两组在瘙痒程度(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客观症状总积分、主观症状总积分及总积分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8周后分别与各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两组在4周及8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在瘙痒程度、客观症状各积分、主观症状积分及总MEK抑制剂积分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8周后进行组间比较,两组在瘙痒程度(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客selleck激酶抑制剂观症状总积分、主观症状总积分及总积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2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5%,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评价: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凉血祛风汤联合火针治疗血热风燥型牛皮癣,患者的瘙痒程度、伴随症状均能得到明显改善,且一定治疗时间内皮损修复程度优于单独使用口服中药治疗方法,能进一步增强疗效,治疗效果显著。2、凉血祛风汤联合火针治疗血热风燥型牛皮癣有效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