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mine是于骆驼蓬种子中提取的三环β-咔啉类生物碱,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分布、抑制肿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等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活性。但是,对肿瘤细胞选择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限制了Harmine的临床应用,需要进一步优化。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的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是肿瘤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主要通道。2-氨基-2-脱氧-D-葡萄糖(2-DG)可被GLUT1识别,并且其磷酸化代谢产物无法继续参与糖酵解为肿瘤细胞提供能量,是抗肿瘤药物修饰的有效工具。本课题设想利用2Bemcentinib价格-DG修饰Harmine,提高Harmine的肿瘤细胞选择性和成药性。已有研究表明,Harmine的C7、N9、N2位是其结构改造的主要位点。本课题通过直链烷烃在HLY2157299供应商armine N9位上引出羧基并偶联甲基2-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苷,合成了一系列Harmine糖基偶联物。首先,通过较短的直链烷烃在Harmine N9位上偶联糖基,考察Harmine C7位氧上取代基对偶联物活性的影响,从甲基、异戊基、环己基甲基和苄基中筛选出最佳的C7位修饰基团;随后,固定C7位修饰基团,系统考察连接臂长度(1~9个直链烷烃)与偶联物抗肿瘤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确定最优连接臂;最后,对上述两步优选出的偶联物进行N2位烷基化成盐修饰,以期进一步提升其抗肿瘤活性。按上述思路,本课题分三个步骤共合成1Analytical Equipment6个Harmine糖基偶联物,其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认。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环己基甲基是Harmine C7位氧上的最佳修饰基团;偶联物抗肿瘤活性随N9位连接臂长度延长而提高;但是,Harmine N2位成盐并未进一步提高偶联物的抗肿瘤活性。C7位环己基甲氧基修饰、N9位直链烷烃长度为9的糖基偶联物24c-9的抗肿瘤活性最佳,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IC_(50)=12.79μM)增殖抑制活性显著优于Harmine(IC_(50)=28.30μM)。与Harmine相比,2-DG的引入改善了24c-9的水溶性,在水中的溶解度是Harmine的4.5倍;并通过Warburg效应提高了24c-9的肿瘤细胞选择性,20μM的24c-9处理后,正常细胞MCF-10A的存活率是MDA-MB-231细胞的6.1倍。流式细胞术研究发现24c-9可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和G0/G1期细胞阻滞。Western blot和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24c-9可影响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进程中关键蛋白的表达并抑制肿瘤细胞迁移。MMP-3蛋白与肿瘤细胞的EMT、迁移及侵袭密切相关,蛋白模拟对接进一步提示,偶联物24c-9中Harmine片段与MMP-3蛋白活性位点的结合能力可能是其抑制肿瘤细胞EMT及迁移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综上,本研究利用Warburg效应设计了Harmine的N9位糖基偶联物。通过药物化学手段,对偶联物中Harmine的C7、N9、N2位进行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筛选出抗肿瘤活性最优的化合物24c-9,其对乳腺癌细胞的活性优于Harmine,并且由于糖基的引入具有更高的肿瘤细胞选择。本研究为基于Harmine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调控与生物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生物膜是selleckchem很多食源性致病菌应对各种极端环境、杀菌理化因子以及维持菌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基质屏障。数据显示,有超过80%的细菌感染由生物膜引起,尤以金黄色DS-3201葡萄球菌感染多见。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食品安全事故的重要风险源,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与生物膜复杂的三维结构有重大关系。由于生物膜结构基因和调控因子结构相对保守,现已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防控新的重要的效应靶点。本文从多糖细胞间黏附素、胞外DNA和生物膜形成相关蛋白等角度阐明了生物膜形成机制,从群体感应系统(如Agr系统和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全局性调控因子(如附属调节因子Sar和转录因子SigB)及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如SrrAB系统、SaeRS系统、ArlRS系统、LytRS系统和WalKR系统)等角度系统阐述了生物膜形成调控机制。最后,从抗菌肽(蛋白)、植物源化合物、生物酶、抗菌药物等角度提出新的防控策略biomarkers tumor,以期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防控提供指导。
外用应急软膏联合活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外用应急软膏联合活血解毒汤治疗静止期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69例静止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外用应急软膏外涂),对照组33例(卡泊三醇软膏外涂),涂抹每日2次,共8周,2selleckchem DS-3201组均口服活血解毒汤。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对患者皮损按照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进行评分;对患者的瘙痒症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价;对患者生活质量参照皮肤病生活质量urogenital tract infection指数(DLQL)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2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与观察组PASI评分差异有统Crizotinib MW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PA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红斑、鳞屑、浸润各项评分和VAS及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用应急软膏和卡泊三醇软膏临床治疗静止期银屑病疗效相当。外用应急软膏可减轻银屑病皮损情况,缓解瘙痒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青年(18~40岁)非透明细胞型肾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目的 分析总结单中心青年(18~40岁)非透明细胞型肾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为同类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3例青年非透明细胞型肾恶性肿瘤手selleckchem CX-5461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7例(50.4%),女性56例(49.6%);平均发病年龄(31.6±5.8)岁;左侧57例(50.4%)immune cytolytic activity、右侧56例(49.6%)。青年肾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约占同期所有年龄段肾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总数的12.4%,其中青年非透明细胞型肾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占同期青年肾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总数的34.8%。结果 102例(90.3%)患者行微创手术(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另外11例(9.7%)行开放手术;肾部分切除术55例(48.7%),根治性肾切除术58例(51.3%),肾癌瘤栓患者11例(9.7%)。手术均顺利完成,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类型包括肾嫌色细胞癌32例(28.3%)、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25例(22.1%)、乳头状肾细胞癌20例(17.7%)、3种病理亚型合计占总体的68.1%。术后随访46(2~115)个月,8例(7.8%,8/102)出现肿瘤转移LXH254纯度,2例死亡。结论 青年非透明细胞型肾恶性肿瘤相对少见,病理类型以嫌色细胞癌为主,微创手术仍是该类肾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多数病理类型远期预后较好,合并瘤栓患者转移风险高、预后较差。
电针对肥胖大鼠血脑屏障及中枢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肥胖大鼠中枢性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肥胖的中枢神经炎性反应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其余予以高脂饲料喂养8周进行肥胖造模。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经穴组,每组10只。电针组取“中脘”“关元”及双侧“足三里”“丰隆”进行电针治疗;非经穴组取“关元”和“中脘”向左旁开约5 mm,“足三里”和“丰隆”向外旁开约5 mm处浅刺并夹持电极,不予通电。两组均每次治疗15 min,每周1、3、5进行治疗,共8周。测量各组大鼠干预前后的体质量及肛鼻长。HE染色法比较各组大鼠附睾脂肪细胞面积;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游离性脂肪酸(NEFA)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组织中TNF-α、IL-6、IL-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下丘脑小胶质细胞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的表达情况;用伊文斯蓝法检测脑组织样本中伊文思蓝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脂肪细胞形态变大,体质量、血清TNF-α、IL-6、NEFA含量显著升高,血清IL-10含量下降(P<0.01),下丘脑中TNF-α、IL-6、iNselleckchem MRTX1133O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IL-10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下丘脑Iba-1阳性表达升高(P<0.05),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Radiation oncology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和非经穴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脂肪细胞形态缩小,体质量、血清TNF-α、IL-6、NEF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P<0.05),血清IL-10含量上升(P<0.01),下丘脑中TNF-α、IL-6、iNOS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下丘脑IL-10的表达水平上升(P<0.01),下丘脑Iba-1阳性表达下降(P<0.01),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下降(P<0.05)。结论:肥胖会伴有神经炎性的发生,电针可以治疗肥胖并改善因肥胖引起的机体炎性反应,还能通过修复血脑屏障来缓解中selleck产品枢炎性反应。
血液透析通量方式对终末期肾病患者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通量方式对终末期肾病患者钙磷以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1月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低通量血液透析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钙、磷以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血清钙、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血清钙、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组内、组MK-4827间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治疗后血清钙、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selleck BMN 673照组,均具有显著差异(PMedical physics<0.05)。结论针对终末期肾病患者,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清钙、血清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CsBRC基因的功能分析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一种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物种,是重要的木本经济作物。目前,国内外对茶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叶的品质成分、茶叶加工和感官审评等方面,但有关茶树树型方面的研究较少。前期通过对乔木型古茶树和灌木型古茶树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在TEA029928基因座上鉴定了一个与茶树树型有关的GWAS信号,在乔木型茶树和灌木型茶树中该基因的CDS序列中存在一个碱基的不同,推测该基因与茶树的分获悉更多枝发育相关,通过NCBI比对发现该基因属于F-box家族。我们将调控茶树灌木型树型的基因命名为CsBRC1,调控乔木型树型的基因命名为CsBRC2。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遗传转化和转录组测序进一步分析了CsBRC1和CsBRC2基因的功能,主要结果研究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CsBRC1和CsBRC2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成分、理化性质、亲疏水性和二级结构。在拟南芥、水稻、茶树和杨树的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找到与CsBRC1和CsBRC2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相似度较高的序列并构建系统进化树。CsBRC1和CsBRC2基因编码蛋白序列与茶树(CSS0023210.1)同源性最高,其次与水稻(LOC_Os11g05660.1)、杨树(XP_034926764.1、XP_034915039.1、XP_034931130.1)的同源性较高。随后进行多序列比对,都存在同一个F-box结构域,说明这个结构域在进化过程中保守性较高,其他的区域保守性较低。(2)构建pCAMBIA1300-CsBRC2-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瞬时转化烟草,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烟草叶片下表皮细胞,结果显示CsBRC2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3)构建pSH-35S-CsBRC1和pSH-35S-CsBRC2过表达载体,遗传转化烟草,通过GUS染色和PCR鉴定,分别获得了16个35S::CsBRC1和13个35S::CsBRC2转基因株系,分析了各个株系的分枝数量。通过q RT-PCR鉴定CsBRC1和CsBRC2基因在烟草中分枝处茎段的表达量,发现基因的表达量和烟草株系产生分枝的数量成正相关,说明CsBRC1和CsBRC2基因正调控植株的分枝数量。对转基因Empagliflozin说明书烟草的分枝点高度进行统计分析,超量表达CsBRC2基因烟草的分枝点高度高于超量表达CsBRC1基因烟草的分枝点高度,间接说明CsBRC2基因具有调控茶树乔木型树型的功能,CsBRC1基因具有调控茶树灌木型树型的功能。(4)构建pBWA(V)HU-CsBRC1和pBWA(V)HU-CsBRC2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遗传host immune response转化水稻。发现超量表达CsBRC1和CsBRC2基因引起水稻分蘖数增加、籽粒粒型变长变宽及千粒重增加。说明超量表达CsBRC1和CsBRC2基因影响水稻的分蘖数量和产量。(5)以CsBRC1过表达株系和CsBRC2过表达本氏烟株系为处理组,野生型烟草为对照组构建RNA-seq文库。通过KEGG富集分析,在细胞分裂素和油菜素内酯合成与信号转导通路中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推测CsBRC1和CsBRC2基因可能通过调控植物激素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影响植物的分枝发育。综上所述,本论文初步研究茶树CsBRC1和CsBRC2基因在分枝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但是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WSC1在扩展青霉侵染梨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梨果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水果之一,营养丰富,全球需求量高。然而,梨果在收获、包装、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病原真菌的影响。梨果采后由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引起的青霉病是梨果腐烂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P.expansum对梨果的侵染机制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因此研究P.expansum对采后梨果的侵染机制尤为重要。WSC1主要编码细胞壁完整性和应激反应WSC蛋白,作为MAPK信号通路中的信号接收器,在真菌细胞对外界环境压力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将WSC1基因进行敲除和回补,进而分析敲除突变株和回补突变株在生长发育、致病过程等方面的表型变化,再通过转录组学及生物信息Tofacitinib临床试验学技术分析研究WSC1敲除菌株侵染梨果的机制以及梨果对WSC1敲除菌株侵染的防御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WSC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2 k Da,共有318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8.09,不稳定系数为48.16,脂肪系数为63.27,亲水性评估为-0.116,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通过信号肽预测发现该蛋白在第1-20位氨基酸残基有一段信号肽序列。亚细胞定位于质膜上且该蛋白在205-225位氨基酸之间形成典型的跨膜螺旋区。(2)通过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Nolvadex.html农杆菌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构建WSC1敲除突变株ΔWSC1及回补突变株ΔWSC1-C。功能性验证试验显示WSC1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减缓了WSC1敲除菌株的生长速度,减少了P.expansum的菌丝产量和孢子产量;降低了P.expansum侵染梨果的致病力;降低了P.expanmedial rotating kneesum体外体内产PAT的能力以及产毒活性。同时,WSC1的缺失使得敲除株对细胞壁胁迫因子耐受性降低、抗氧化能力增强、高渗敏感性下降、抗盐胁迫能力下降、多数金属离子较为敏感。(3)利用转录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研究WSC1敲除菌株侵染梨果的机制,发现一些与细胞壁完整性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及产毒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细胞壁完整性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病原菌响应胁迫更敏感;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下调降低了病原菌侵染能力;产毒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致产毒能力下降,造成其侵染能力的降低。(4)利用转录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研究梨果对WSC1敲除菌株侵染的应答调控机制,发现一些与响应胁迫信号转导相关基因、防御抗性相关基因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响应胁迫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梨果响应胁迫做出系列反应;防御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提高了梨果的防御能力;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提高了梨果抗氧化能力。
火针赞刺法结合滋肾清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 探究火针赞刺法结合滋肾清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2月—2023年6月收治的带状疱疹selleck9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火针赞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滋肾清肝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疱疹皮损愈合评价指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2VX-445研究购买、3、5、10 d疼痛缓解情况[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以及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并记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45/47),高于对照组的80.85%(38/47)(P<0.05)。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2、3、5、10 d, 2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推移2组疼imaging biomarker痛VAS评分均呈不断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3、5、10 d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D4+/CD8+、CD4+、CD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CD4+/CD8+、CD3+、CD4+及CD8+水平升高或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10.64%(5/47),低于对照组的25.53%(12/47)(P<0.05)。结论 火针赞刺法结合滋肾清肝汤治疗带状疱疹可促进水疱收敛结痂,快速缓解神经痛症状,改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探讨小分子大豆肽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小分子大豆肽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115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原则对患者编号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治疗方式,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小分子大豆肽进行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血清和24h尿蛋白定量测定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67.74%,显著高于对照组49.06%,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水平(TC)、24h尿蛋白测定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数据对比无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的白蛋白(ALB)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TC)和24Barasertib作用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fetal immunity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BI 10773半抑制浓度5。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小分子大豆肽对尿蛋白缓解率,提高血白蛋白效果显著,值得推荐患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