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铁死亡相关mRNA在膀胱癌中的潜在预后价值研究目的铁死亡是不同于传统凋亡和坏死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在多种恶性肿瘤发生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铁死亡这一新型机制与膀胱癌的潜在关系至今仍未明确。本研究拟初步探索铁死亡相关mRNA是否在膀胱癌中发挥潜在预后价值,并就研究中发现的重Immune reaction要靶点做进一步体外验证,以期探索靶向诱导铁死亡可否为继化疗、免疫治疗后的膀胱癌新型治疗方式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本研究首先借助当前VX-765采购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的优势,对膀胱癌大样本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和外部体系验证。根据膀胱肿瘤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间显著差异表达的铁死亡相关基因和单因素回归分析中筛选出的预后基因,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符(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cox regression,LASSO)回归方法构建出铁死亡相关mRNA最佳预后模型。研究进一步通过Kaplan-Meier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铁死亡预后模型的生存预后价值。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探索铁死亡相关mRNA在膀胱癌中所涉及的潜在生物学基础机制。研究进一步筛选出关键铁死亡相关mRNA靶点,培养并传代正常膀胱永生化上皮细胞(SV-HUC-1)和常见膀胱癌细胞系(HT-1376,BIU-87,T24),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以验证关键铁死亡相关mRNA在膀胱癌细胞和正常上皮细胞之间的表达差异。研究进一步借助CCK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愈合实验等方法验证了其潜在细胞学功能,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识别验证膀胱癌细胞线粒体铁死亡形态。同时收集北京医院膀胱癌临床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验证关键铁死亡相关基因在膀胱癌临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膀胱癌临床分期的潜在关联。最后,研究运用ESTIMATE肿瘤纯度分析和CIBERSORT免疫浸润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探索了目标靶点与膀胱癌免疫微环境的潜在关系。结果本研究首先识别出33种铁死亡相关mRNA在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间呈显著差异表达。(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仅8种铁死亡相关mRNA的表达水平在膀胱癌样本中具备显著预后价值。(p<0.05)借助交叉预后基因,LASSO回归分析成功构建出仅包含四种铁死亡相关mRNA(FADS2,HMGCR,FANCD2,ALOX5)的最佳模型。利用各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水平和回归系数将所有膀胱癌样本进行危险评分量化。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无论在分析组队列还是外部验证组队列,较高的铁死亡相关mRNA危险评分均预示着显著较差的生存预后。(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无论在分析组还是外部验证组,铁死亡相关mRNA危险评分均是膀胱癌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研究亦表明铁死亡相关mRNA危险评分与膀胱癌分子亚型分类D-Lin-MC3-DMA、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呈现显著相关性。qPCR和WB分析表明,模型中关键铁死亡相关mRNA靶点-FADS2,在多种膀胱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细胞。(p<0.05)CCK8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等结果表明,靶向敲低FADS2表达后,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均受到显著影响。膀胱癌细胞进一步经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处理,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优势,可观察到敲低组膀胱癌细胞的线粒体体积明显缩小,线粒体膜密度显著增高。此外,收集我院临床膀胱样本组织行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FADS2在膀胱癌组织中较正常膀胱组织显著高表达,且其表达量与膀胱癌临床分期呈现显著相关性。(p<0.01)本研究进一步借助FADS2单基因表达量和多种膀胱癌临床元素成功构建出膀胱癌临床预测模型-列线表,借助该列线表模型可高效、准确地预测出膀胱癌患者1年、3年和5年总体生存概率。最后,ESTIMATE和CIBERSORT等结果表明,FADS2可能通过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机制影响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结论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相关mRNA在膀胱肿瘤中显示出重要的潜在预后价值。靶向诱导铁死亡可为膀胱癌未来治疗手段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第二部分铁死亡相关lncRNA在膀胱癌中的潜在预后价值研究目的铁死亡相关lncRNA在膀胱癌中的作用目前仍未知,本研究旨在第一部分基础上深入探索铁死亡相关lncRNA在膀胱癌中的潜在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首先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系统性下载整理所有膀胱癌样本的转录组测序数据以及临床信息数据。借助第一部分研究中整理出来的铁死亡相关mRNA数据矩阵,借助皮尔逊相关分析(|R|>0.5,p<0.001)识别出膀胱癌铁死亡相关lncRNA矩阵。将所有膀胱癌样本随机分成分析队列和验证队列,借助LASSO回归方法在分析队列中尝试建立铁死亡相关lncRNA最佳预后模型,并在验证队列中对其预后价值进行验证。本研究针对模型中回归系数值最高的关键靶点-AC006160.1,进行了多种细胞系体外实验验证,包括SV-HUC-1细胞、BIU-87细胞、HT-1376细胞、T24细胞、RT4细胞、RT-112细胞、5637细胞和UMUC3细胞。本研究进一步构建出过表达AC006160.1的质粒-pcDNA3.1-AC006160.1,并将其成功转染入膀胱癌细胞系T24细胞和BIU-87细胞,利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细胞划痕愈合实验等进一步验证其在膀胱癌中的生物学功能。此外,本研究借助药物敏感性分析法继续探索了 AC006160.1高、低表达组对不同抗肿瘤药物的潜在治疗反应。结果借助具有显著预后价值的铁死亡相关lncRNA行一致性聚类分析发现,在膀胱癌样本中存在两种显著不同的铁死亡相关肿瘤亚型。本研究运用LASSO回归法在分析队列中成功构建出铁死亡相关lncRNA最佳预后模型,其在分析队列和验证队列中,均具备出色的临床生存预测价值。根据铁死亡相关lncRNA表达水平可有效预测膀胱癌样本的总体生存期、肿瘤临床分期和肿瘤病理分级等多项重要指标。本研究分析结果亦表明,铁死亡相关lncRNA模型亦可用以预测膀胱癌免疫治疗临床疗效从而在临床免疫治疗中发挥潜在指导价值。此外,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SV-HUC-1,AC006160.1在膀胱癌BIU-87细胞、T24细胞、RT4细胞、RT-112细胞、5637细胞中表达量均明显下调。(p<0.01)细胞功能实验表明,在膀胱癌细胞中过表达AC006160.1可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迁移能力。(p<0.05)药物敏感性分析和体外实验验证表明,AC006160.1高表达患者可从二甲双胍或甲氨蝶呤药物治疗中显著获益。结论铁死亡相关lncRNA对膀胱癌多组学特征均具备理想的预后价值。AC006160.1被发现为膀胱癌细胞生长增殖的负性抑制因子。铁死亡诱导可为膀胱癌未来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大豆籽粒和茎秆相关性状的QTL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野生大豆向栽培大豆驯化过程中,大豆籽粒由小而黑逐渐趋向大而黄,茎秆由蔓生缠绕转变为直立生长。尽管已有相关研究报道了大豆籽粒和茎秆相关性状的驯化机制,但其影响因素仍未完全阐明。本研究以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间的遗传差异为切入点,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方法鉴定了与大豆籽粒和茎秆性状相关的重要遗传位点,并预测潜在的功能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以栽培大豆吉育47和野生大豆ZYD00321杂交的F_(10)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构建了基于多态性标记的大豆高密度遗传连锁图寻找更多谱,共包含9083个Bin标记,总遗传距离为2814.07 c M,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31 c M。2.籽粒相关性状(种皮颜色、百粒重、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和茎秆相关性状(茎粗、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平均节间长度、茎秆强度)在RIL群体中均呈现显著分离现象,且在三年间表现为一致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控制籽粒大小、调控茎秆相关性状间的遗传因素均密切相关。3.检测到两个与种皮颜色相关的QTL位点q SC08和q SC11,增效基因来自于野生大豆ZYD00321。经过筛选,在这两个位点内分别预测到2个和5个控制种皮颜色的候选基因。4.检测到三个与籽粒大小相关的一致性位点,其中一因多效位点q SS14在大豆百粒重、粒长、粒宽、粒厚的鉴定中被同时检测到;q SW17是与粒宽相关的一致性位点;q SLW02是与大豆长宽比相关的新位点。经过筛选,明确了4个可能控制大豆籽粒大小的候选基因。其中GLYMA_14G155100是一因多效位点q SS14的候选基Programed cell-death protein 1 (PD-1)因,主要通过影响植物胚珠发育来调节大豆籽粒大小。5.检测到四个与茎秆性状相关的一致性位点,其中一因多效位点q SRT10在大豆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株高CH-223191浓度和茎秆强度的鉴定中被同时检测到;q SRL13位点在株高和平均节间长度的鉴定中均被发现;q NMS07和q SP03分别是与大豆主茎节数和茎秆强度相关的新位点。经过筛选,挖掘了14个可能控制大豆茎秆相关性状的功能基因。其中细胞分裂素羟化酶基因GLYMA_10G234600和果胶乙酰酯酶基因GLYMA_10G234400是一因多效位点q SRT10的候选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解析了野生大豆向栽培大豆驯化过程中控制大豆籽粒和茎秆相关性状的遗传位点及功能基因,不仅丰富了大豆驯化性状的研究,也为后续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能够解除肿瘤致密基质屏障的靶向纳米药物制备及其疗效评估
研究背景: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肿瘤内药物递送屏障严重降低了药物的肿瘤基质转运效率及血管转运效率,从而阻碍了药物高效渗透到肿瘤细胞,导致药物递送效率低,不能有效杀死肿瘤细胞,反而容易引起肿瘤复发、进展和耐药。肿瘤药物递送障碍包括肿瘤病态血管及肿瘤内致密的细胞外基质。针对不同的肿瘤药物递送障碍陆续出现了相应的多种干预治疗方法,包括针对肿瘤病态血管的血管正常化策略,针对肿瘤内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如透明质酸)的抑制合成、促进分解策略以及一些机械破碎和热疗方法来破坏肿瘤内致密基质屏障作用等等。虽然不同治疗策略都在动物或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暴露出缺乏靶向性的问题,导致出现一些毒副作用而限制了部分药物的临床应用等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肿瘤内药物递送屏障问题以提升药物递送效率、减少毒副作用,仍是临床医生抗肿瘤治疗需要解决的巨大难题,有待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探究与检验。希望通过这些不断的努力以及新的改进、探索,肿瘤药物递送障碍问题最终能被解决,使得用更低的药物剂量就能达到较好的抗肿瘤治疗效果、毒副作用更低,最终使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研究目的:1.合成一种新型高效靶向previous HBV infection纳米化疗药物c(RGDyK)-HAase-IONP/DOX,靶向肿瘤并降解其致密基质中大量的透明质酸而解除肿瘤致密基质屏障作用,从根本上提高药物递送效率,以达到更好的抑瘤效果。对其进行一系列表征,并评估新型纳米化疗药物的水溶性、稳定性及酶活性,计算载药量和包封率等。2.评估比较c(RGDyK)-HAase-IONP/DOX在生理和酸性p H条件下的体外药物释放效率情况。3.评价c(RGDyK)-HAase-IONP纳米载体的肿瘤细胞靶向性,评估c(RGDyK)-HAase-IONP/DOX纳米药物及相应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作用。4.探讨c(RGDyK)-HAase-IONP的体内靶向性、生物分布及瘤内的递送效果,评价该新型高效靶向纳米化疗药物抗肿瘤治疗效果及体内生物安全性。研究方法:1.首先构建高效靶向纳米药物载体c(RGDyK)-HAase-IONP,再通过物理包埋的方式将疏水性化疗药物DOX装载到IONP两亲性聚合物涂层的疏水空间中,制备出能够解除肿瘤致密基质屏障的高效肿瘤靶向纳米化疗药物c(RGDyK)-HAase-IONP/DOX。应用TEM、DLS、电位分析仪及荧光分光光度计等表征其形态、粒径、电位及吸收和发射光谱。通过浊度法验证c(RGDyK)-HAase-IONP/DOX的酶活性。利用HPLC测定DOX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此外,我们还将其分别溶解到生理盐水、水、PBS和含10%FBS的DMEM培养基中,在室温静止存放7天后,测定其流体动力学尺寸及粒径分布,探究其在不同生理性分散介质中的可溶性及稳定性。2.将高效靶向纳米化疗药物c(RGDyK)-HAasVE-822体内e-IONP/DOX溶于p H分别为7.4和5.5的PBS缓冲溶液中,并将其转移至透析袋内。再将透析袋沉浸在装有20 m L相应p H的PBS溶液的离心管中,并用37℃恒温摇床轻微摇动。在每个预先设定的时间点,从20 m L PBS溶液中取出0.2 m L溶液待测,并用等量相应PBS补充。通过HPLC测定并计算出每个时间点DOX的累积释放量,并分析研究两组药物释放效率的变化情况,以评估c(RGDyK)-HAase-IONP/DOX在生理性和酸性p H条件下的体外药物释放效率。作为对照,单纯DOX和IONP/DOX的药物释放情况也用上述方法进行了研究。3.为了研究新型纳米载体c(RGDyK)-HAase-IONP的靶向性,我们选用鼠源结肠癌细胞MC38,分别用近红外荧光染料ICG标记的c(RGDyK)-HAase-IONP及ICG标记的IONP进行孵育。为了进一步验证c(RGDyK)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我们设置了c(RGDyK)阻断组。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靶向性结合情况。在细胞毒性实验的研究中,我们采用在对数生长期、生长状况良好的鼠源结肠癌细胞MC38进行了研究,毒性实验分为四组:单纯DOX组,IONP/DOX组,HAase-IONP/DOX组和c(RGDyK)-HAase-IONP/DOX组。我们分别用0.1、10、100、200、300和900 ng/m L的药物(DOX)浓度进行毒性研究,通过各组不同处理及孵育后,分别加入含10%Alamar Blue的培养基溶液100μL,培养约3小时后,用酶标仪测量590 nm处吸光度值。并计算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下细胞存活率。此外,各纳米载体对MC38的细胞毒性实验也用相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4.构建MC38荷瘤小鼠模型。首先,我们对MC38肿瘤组织进行透明质酸抗体染色以表明肿瘤ECM中大量透明质酸的存在,为HAase的引入干预策略提供实验依据。而后,为了进一步确定不同纳米载体在肿瘤内的作用效果及瘤内具体分布情况,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三组:ICG-IONP组、ICG-HAase-IONP和ICG-c(RGDyK)-HAase-IONP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ICG标记的相应纳米载体(IONP的量为400 pmole)100μL。尾静脉注射后24小时在异氟烷麻醉下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进行体内荧光信号检测,以观察比较三组纳米载体在荷瘤小鼠体内的肿瘤靶向性、瘤内累积和生物分布情况。在瘤内递送效果及定位分析研究中,我们对冷冻的肿瘤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以观察肿瘤的组织形态,并进行相关分子标记物(CD31、CK19)的免疫荧光染色以便于更直观地分析纳米载体与血管和肿瘤细胞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使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与近红外荧光信号共聚焦,以定位不同ICG标记的纳米载体的瘤内分布。我们同样使selleckchem用MC38荷瘤小鼠模型进行新型高效靶向纳米化疗药物抗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估。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五组:(1)单纯DOX组,(2)IONP/DOX组,(3)HAase-IONP/DOX组,(4)c(RGDyK)-HAase-IONP/DOX组,(5)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5只。隔天监测肿瘤体积及小鼠体重,并在初次治疗后第16天处死小鼠,取各组小鼠的肿瘤及主要器官进行HE染色、Ki67、cleaved caspase-3及透明质酸抗体的组织学免疫荧光染色及分析,评估各组的抗肿瘤治疗效果及体内生物安全性。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能够解除肿瘤致密基质屏障作用的靶向纳米载体c(RGDyK)-HAase-IONP,并成功装载了疏水化疗药物DOX,制备出高效靶向纳米化疗药物c(RGDyK)-HAase-IONP/DOX。c(RGDyK)-HAase-IONP/DOX的水合粒径约为27nm,粒径较均一,Zeta电位约为6.5 m V,在不同生理性溶液中均展示出良好的稳定性,载药量为21.7%。我们也通过浊度法证明了c(RGDyK)-HAase-IONP/DOX的酶活性。2.在体外药物释放实验中我们发现,与单纯DOX相比,c(RGDyK)-HAase-IONP/DOX能够有效地缓释药物,并且在生理和酸性p H条件下展示出不同的药物释放效能。在p H为5.5的酸性条件下,药物释放速率更快,累积药物释放量更高,这将有利于在肿瘤酸性微环境下快速高效地释放药物。3.体外细胞靶向性摄取实验表明,新型高效靶向纳米载体c(RGDyK)-HAase-IONP对MC38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主动靶向作用,从而增加药物向肿瘤细胞的靶向递送,以提升抑瘤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中,我们证明了本研究中应用的纳米载体剂量对细胞没有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DOX封装在新型高效靶向纳米载体c(RGDyK)-HAase-IONP中不影响其细胞毒性作用,c(RGDyK)-HAase-IONP/DOX能够有效抑制MC38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肿瘤治疗应用前景。4.MC38肿瘤组织切片的透明质酸抗体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了肿瘤细胞外基质中有大量透明质酸存在,这将阻碍抗肿瘤药物高效递送到肿瘤细胞中,同时该实验结果也为本研究中引入HAase解除肿瘤致密屏障作用的策略提供了实验基础的支持。在体内荧光成像中,c(RGDyK)-HAase-IONP展示了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可以更多的在肿瘤部位聚集,并通过与血管染色的共定位,确定了c(RGDyK)-HAase-IONP不仅在肿瘤中高度积累,而且能够有效地渗透到远离血管的深层位置,从而可将药物递送到更多的肿瘤细胞中,有利于药物的全面起效,以改善抗肿瘤治疗效果。在体内疗效评估中,我们从多个角度证明了c(RGDyK)-HAase-IONP/DOX治疗组显著抑制了肿瘤的生长、抗肿瘤治疗效果最佳,并通过组织学实验证明了其能够有效降解肿瘤内致密透明质酸屏障,且具有良好的体内安全性。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c(RGDyK)的修饰提升了IONP的肿瘤靶向性,并引入HAase以降解肿瘤细胞外基质中大量的透明质酸屏障,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高效靶向纳米载体c(RGDyK)-HAase-IONP,并装载疏水性化疗药物DOX,获得了能够解除肿瘤致密基质屏障的靶向纳米药物c(RGDyK)-HAase-IONP/DOX。我们通过一系列表征实验证明了c(RGDyK)-HAase-IONP/DOX的成功构建,且展示了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并通过体外、细胞及动物实验研究了其靶向性、瘤内递送情况、抗肿瘤治疗效果及体内生物安全性。该新型高效靶向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能够有效降解肿瘤内致密透明质酸、破除其药物递送屏障作用,提升肿瘤部位、尤其是远离血管的肿瘤深部的药物递送效果,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抗肿瘤疗效。
钬激光剜除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性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EP)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11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58,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和观察组(n=58,HoLEP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后性功能、前列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组间各围术期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为观察组更低(P<0.selleck NMR05)LGK-974核磁;两组患者逆行射精率、勃起功能障碍率对比,为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IEF-5评分、CIPE评分对比,为观察组更高(P<0.05);两Rational use of medicine组患者IPSS评分对比,为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接受HoLEP治疗获得了较佳的围术期指标,手术对患者的性功能影响更小,术后患者前列腺功能显著恢复。
MHR、PLR、脑钠肽及心肌梗死溶栓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脑钠肽及心肌梗死溶栓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4例,根据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29例)、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115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情况,冠脉支架植入术(PCI)情况,入院时心率,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情况,服用β受体阻滞剂情况.入院48 h内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房内径.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检测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脑钠肽水平,计算MHR、PLR,进行心肌梗死溶栓危险评分.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1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新发房颤29例(20.14%),房颤组患者中男性比例、吸烟史比例、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年龄、入院时心率、左心房内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MHmedieval European stained glasses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房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房颤组患者脑钠肽selleckchem水平、心肌梗死溶栓危险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心率、MHR、PLR、脑钠肽水平、心肌梗死溶栓危更多险评分是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HR、PLR、脑钠肽水平、心肌梗死溶栓危险评分单独和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P<0.05),其中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42),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患者MHR、PLR、脑钠肽水平及心肌梗死溶栓危险评分高表达,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同力学环境下骨功能适应性的多尺度实验研究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以骨量降低、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易发生脆性骨折为主要特征。骨折会大幅度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率。选择合适的活动强度(力学环境)可以提高青壮年时期峰值骨量,延缓老龄时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进程。因此,迫切需要确定力学环境与骨质量关系,为提高青壮年时期峰值骨量提供指导意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力学环境下长骨功能适应性响应,分析力学刺激与骨质量关系,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推进力学刺激提高骨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包括以下3个部分:(1)探究不同强度的跑步运动对青壮年雄性大鼠长骨功能适应性和肌肉性能的影响。不同强度跑步运动产生的力学环境不同,选取48只5月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平均分为4组:无跑步对照组(0m/min,SED组);跑步强度12m/min组(EX12组);跑步强度16m/min组(EX16组);跑步强度20m/min组(EX20组)。实验4周后,处死大鼠,取双侧股骨进行显微计算机断层(Micro computed tomorgraphy,Micro-CT)扫描评估其三维微观结构;三点弯曲力学实验和纳米压痕力学实验测量股骨宏观和纳观力学性能;拉伸力学实验评估比目鱼肌力学性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含量,分析骨形成和骨吸收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强度跑步运动对长骨质量影响不一致。在本部分研究中,经过4周的跑步运动,三种强度中12m/min能显Bucladesine分子量著改变骨的微观结构和力学特性,显著提高比目鱼肌的极selleck Ipatasertib限载荷。本部分研究为成年男性选取合适的力学环境以提升骨量提供理论依据。(2)探究不同强度峰值应变和实验时长的力学刺激对青壮年雌性大鼠胫骨功能适应性的影响。选取60只5月龄雌性SD大鼠平均分为6组:低应变水平短周期组(10N,2周;LS组);低应变水平长周期组(10N,4周;LL组);中应变水平短周期组(20N,2周;MS组);中应变水平长周期组(20N,4周;ML组);高应变水平短周期组(40N,2周;HS组);高应变水平长周期组(40N,4周;HL组)。每组实验结束后,对双侧胫骨进行Micro-CT扫描,分析其三维微观结构;取中段皮质骨进行压缩实验,评估其压缩力学性能;最后选取胫骨近端进行骨组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和ALP/TRAP染色,分析其微观结构以及观测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结果表明,高水平应变可以在短时间内显著刺激胫骨松质骨和皮质骨发生成骨响应。但是中应变水平下,延长实验时长也能显著改善骨的微观结构、提高骨宏观力学性能、增加成骨细胞数量,达到改善骨质量的目的。本部分研究深入探讨了不同强度峰值应变和实验时长对胫骨的功能适应性影响,为通过力学刺激提高骨质量、预防老龄骨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3)探究过载力学环境对大鼠胫骨的微损伤累积过程以及骨多尺度性能的影响。选取60只5月龄雌性SD大鼠平均分为3组:短期过载组(3000με,7天;G7组)、中期过载组(3000με,14天;G14组)和长期过载组(3000με;30天;G30组)。实验结束后,取胫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其三维微观结构,然后进行三点弯曲力学实验、准静态断裂韧性力学实验以及蠕变力学实验,评估其弹塑性力学特性、断裂韧性力学特性与粘弹性力学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其断裂面形貌特征;最后取胫骨近端干骺端以及骨干中段进行品红染色和骨组织ALP/TRAP染色,统计其微损伤参数以及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结果表明,相较于自身对照组,在轴向循环过载作用下,3个过载组的松质骨和皮质骨微观结构参数和BMD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程度和实验时长有关;SEM结果也发现,过载导致皮质骨晶体结构杂乱,细长的微裂纹夹杂其中,而松质骨断裂面出现大量断裂纤维,以及较大的晶体脱落。在力学性能方面,3组胫骨皮质骨的弹塑性、断裂韧性和immunity innate粘弹性下降,其中G30组损伤最为严重;微损伤的累积主要发生在疲劳加载的前14天,即裂纹密度在第14天时达到峰值,在加载的第14天也观察到了成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破骨细胞数量也是三个时间点中的最大值;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峰值靶向骨重建主要发生在第14天到第30天之间。本部分研究深入探讨了不同时间点过载力学环境对骨质量的影响,对研究应力性骨折的病因以及治疗方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段小肠旷置术后肠道菌群介导胆汁酸代谢调控糖尿病大鼠肝脏糖异生的机制研究
目的:小肠旷置术(small intestinal bypass,SIB)在改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具有较好的降脂效果;同时我们还发现胆汁酸(Bile acids,BA)水平的升高与糖代谢改善密切相关。然而SIB是如何通过BA代谢来调控血糖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结合前期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SIB术后肠道菌群的改变与BA代谢相互作用,调控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肝脏糖异生,进而改善糖代谢。本研究选择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STZ-DM)大鼠为研究对象,以中段小肠旷置术(Middle small intestinal bypass,MSIB)为手术模型开展实验,明确MSIB术后肠道菌群调节BA代谢的作用,阐明BA抑制肝脏糖异生的关键机制。为DM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方法:选择4-6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体重180-220g,采用STZ(6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3天后选取成模大鼠(随机血糖>16.7mmol/L)作为进一步实验对象。将成模STZ-DM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分别进行MSIB和Sham(假手术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2、3、4、5、6周,测量大鼠的体重(Body weight,BW)、进食量(Food Intake)、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于术前、术后第2和第6周分别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和胰岛素耐量试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于术后第6周将大鼠处死,从大鼠门静脉取血,测定血脂及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e-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血清中胰岛素(Insulin)、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肽YY(Peptide YY,PYY)、瘦素(Leptin)、饥饿素(Ghrelin)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等激素水平;搜集肝脏标本,采用高碘酸希夫氏(Periodic acid-Schiffs,PAS)染色法检测肝糖原,通过光密度分析测定糖原含量,采用q PCR测定肝脏组织中糖异生关键酶及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搜集粪便标本,利用16s r RNA测序分析大鼠粪便中肠道菌群;采用靶向代谢组学测定大鼠粪便中BA成分及含量;搜集回肠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测定末端回肠中胆汁酸代谢相关蛋白(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和G蛋白偶联受体5(Taked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TGR5))表达水平。结果:1、两组大鼠存活率:MSIB组大鼠在术后第1周死亡1只,Sham组大鼠在术后第2、5周各死亡1只,其余大鼠均存活至实验结束。2、体重、进食量和FBG水平:MSIB组术前体重和进食量较Sham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MSIB组术后1至2周体重均低于Sham组(P<0.05),而术后3至6周两组间大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至6周,MSIB组进食量低于Sham组(P<0.05),FBG水平均明显低于Sham组(P<0.01)。3、OGTT:术前MSIB组和Sham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2周和第6周,MSIB组大鼠葡萄糖耐量均较Sham组大鼠明显改善,表现为OGTT中峰值血糖(30min或者60min)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1);另外,术后第2和6周,MSIB组AUC_(OGTT)均明显低于Sham组(P<0.001)。4、ITT:术后第2周,腹腔注射胰岛素后MSIB组大鼠血糖下降速率在45min时高于Sham组(P<0.05);术后第6周,腹腔注射胰岛素后MSIB组大鼠血糖下降速率在60min时高于Sham组(P<0.05);术后第2周,MSIB组大鼠AUC_(ITT)低于Sham组(P<0.05),而术后第6周两组AUC_(ITT)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清总胆汁酸、血脂水平变化:术后6周,MSIB组大鼠血清空腹TBA水平高于Sham组大鼠(P<0.05)。MSIB组大鼠空腹血清的TG、CHOL、HDL、LDL、NHDL和FFA水平均低于Sham组(P<0.05)。6、血清激素水平变化:术后6周,MSIB组空腹血清Insulin和Leptin水平高于Sham组(P<0.05),MSIB组大鼠血清Ghrelin水平低于Sham组(P<0.05),两组大鼠血清GLP-1、PYY、FGF-2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7、肝糖原含量:术后6周,镜下观察两组肝脏PAS染色,两组肝脏组织结构清晰,MSIB组糖原颗粒丰富,呈紫色,糖原颗粒保持较好的原位状态,Sham组肝细胞内有较多空泡,糖原流失较多,颜色淡染。MSIB组糖原光密度值明显高于Sham组(P<0.05)。8、荧光定量PCR:术后第6周,MSIB组大鼠肝脏糖异生关键酶PCK1、G6PC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水平较Sham组显著降低(P<0.01);MSIB组大鼠肝脏组织中转录因子FOXO1、PGC-1α水平较Sham组降低(P<0.05);CREB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9、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术后6周,搜集两组大鼠粪便,采用16s r RNA测序分析大鼠粪便中肠道菌群。MSIB术后STZ-DM大鼠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变化,MSIB组菌群多样性较Sham组升高(P<0.05)。在属的水平上,MSIB组中拟杆菌(Bacteroides)、梭状杆菌(Clostridium)、大肠杆菌(Eschmaternally-acquired immunityerichia)、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志贺氏菌(Shigella)丰度均较Sham组升高(PCompound 3<0.05)。10、粪便中胆汁酸成分变化:术后6周,搜集两组大鼠粪便,采用GC/MS法测定粪便中各胆汁酸含量成分。TBA水平:MSIB组较Sham组升高(P<0.05)。初级胆汁酸水平:甘氨胆酸(GCA)、牛磺胆酸(T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水平MSIB组较Sham组下降(P<0.05),鹅去氧胆酸(CDCA)水平MSIB组较Sham组升高(P<0.05)。次级胆汁酸水平:MSIB组大鼠粪便组织中脱氧胆酸(D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石胆酸(LCA)、甘氨石胆酸(GLCA)、熊selleck NMR去氧胆酸(UDCA)水平较Sham组均升高(P<0.05)。11、相关性分析:MSIB术后大鼠粪便中梭状杆菌Clostridium丰度与血清总胆汁酸TB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粪便中LCA和GLCA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大鼠进食量、FBG、OGTT和PCK1表达负相关。粪便中次级胆汁酸含量与大鼠进食量、FBG、OGTT和PCK1、G6PC表达负相关。12、回肠中FXR和TGR5水平变化:术后6周,收集两组大鼠回肠组织,采用WB法测定末端回肠中FXR和TGR5蛋白表达水平。MSIB组末端回肠中FXR和TGR5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Sham组(P<0.05)。结论:1、MSIB可以降低肝脏糖异生酶PCK1和G6PC的表达;2、MSIB术后梭菌Clostridium丰度升高与血糖下降密切相关;3、MSIB通过升高次级胆汁酸(LCA和GLCA),抑制肝脏糖异生改善血糖。
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8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接受多点反馈护理AZD2281价格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术后住院Airborne infection spread时间均明LEE011生产商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围术期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65%(2/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室内环境维持、隔离消毒得当、人性化关怀、监测评估及安全保障5个维度的护理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将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TURP患者,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相关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环状RNA差异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Oncology Care Modelysplastic syndrome, MDS)中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差异表达的模式和作用。方法 对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的circRNA表达谱数据集GSE163386、GSE94591和GSE81173进行预处理及差异分析,利用circBank数据库与ENCORI、miRDB、miRWalk数据库分别预测与差异表达circRNA和差异表达信使RNA(messenger RNA, mRNA)相互作用的微RNA(microRNA, miRNA),构建circRNA-miRNA-mRNA轴。于PubMed中检索得到与MDS有关的miRNA,取交集进一步得到MDS相关的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 ceRNA)网络。结果 通过分析得到128个差异表达circRNA,48个高表达,80个低表达。差异倍数>10的差异表达circRNA中3个表达上调,11个表达下调。通过分析得到101个差异表达mRNA,9个表达上调,92个表达下调。与PubMedEmpagliflozin浓度检索得到的MDS相关miRNA取交集进一步得购买MG132到MDS相关的ceRNA网络,即circRNA(has_circ_0061137)-miRNA(has-miR-16-5p)-mRNA(RUBCNL、TBC1D9、SLC16A6)和circRNA(has_circ_0061137)-miRNA(has-miR-125b-5p)-mRNA(CCR5、SLC16A6、IRF4),这些网络均为下调表达。结论 该研究揭示的ceRNA网络可能有助于阐明MDS中的circRNA机制。
高温胁迫下电子束辐照对储藏籼稻脂质变化规律的影响机制研究
稻谷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储藏性质与我国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籼稻生长相比与粳稻需要更高的温湿度,因此多种植于我国东南部地区。由于高温下稻谷品质易于劣变,如何保证南方高温的环境下籼稻在储藏中能维持良好品质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温条件下稻谷的品质劣变主要由稻谷内脂质氧化代谢引起,电子束辐照作为一项环保、便捷的技术在抑制稻谷储藏过程中脂质氧化代谢以及延缓稻谷品质劣变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而在储藏过程中高温高湿情况下的稻谷品质劣变速率要高于高温低湿储藏的稻谷。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对两种储藏条件下稻谷的品质劣变均有良好的改善效果。本研究以丰良优为原料研究了电子束辐照延缓籼稻脂质劣变的机理,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更多1.对稻谷储藏过程中水分含量、水分分布、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值、过氧化值、丙二urogenital tract infection醛、电导率、微观结构以及稻谷储藏过程中脂质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和关联m RNA表达等指标进行测定。电子束辐照优化了稻谷储藏期间水分含量和分布。电子束辐照延缓了稻谷高温储藏过程中丙二醛含量上升速率和粗脂肪含量下降速率,同时辐照使过氧化值保持稳定。稻谷储藏100天后,高温低湿和高湿条件下辐照组脂肪酸值较未辐照组低24.58%和32.21%。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储藏结束后辐照组淀粉颗粒更加清晰。储藏结束后,辐照组稻谷电导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辐照有益于保持储藏过程中稻谷细胞膜稳定性。电子束辐照后稻谷脂肪酶和磷脂酶D活性下降24.64%和45.34%,降低了储藏过程中稻谷脂肪氧合酶活性,保持了过氧化物酶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减缓稻谷脂质劣变。2.储藏期间利用气相色谱对稻谷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稻谷各脂肪酸组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经过辐照稻谷的各脂肪酸组上升更慢。同时电子束辐照使稻谷内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从1.95上升至2.96,提升稻谷营养价值。利用气质联用技术对稻谷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测定。初始样品中,未辐照组烃类、醛类、醇类和酮类占比为39.10%、12.54%、8.07%和8.82%。辐照组烃类、醛类、醇类和酮类占比为30.90%、20.72%、6.82%和12.71%。电子束辐照后烃类和醇类占比下降,醛类和酮类上升。辐照后醛类物质在储藏过程中的增加量减少,醇类物质的检出种类增加。辐照使酯类物质随储藏时间下降,增加了酚类和醌类的含量。同时,电子束辐照降解了甲氧基苯肟等污染物,使其含量大幅度下降。综上电子束辐照有助于降低脂质代谢后产生的不良风味,起到延缓稻谷风味劣变的作用。3.储藏期间稻谷品质劣变购买KPT-330与稻谷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轨道阱质谱(UHPLC-Q-Extractive Orbitrap Mass)技术,对高温储藏中不同处理稻谷进行脂质组学分析,鉴定和分析稻谷储藏中差异代谢物,并对相关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以揭示稻谷储藏过程中脂质代谢规律以及电子束辐照对其调控机理。结果表明稻谷储藏过程中稻谷膜脂受相关水解酶水解产生脂肪酸,脂肪酸进一步氧化分解成各种过氧化物以及不良挥发性风味物质。而电子束辐照可以有效抑制脂质代谢相关通路,延缓膜脂代谢,减少脂肪酸的产生,从而达到保持稻谷品质,延缓稻谷品质劣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