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素通过调控SIRT1/PGC-1α/NLRP3途径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主要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脱髓鞘性疾病。全球有超过两百万人罹患此病,患者主要为年轻女性。其典型病理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脱髓鞘性斑块,轴突损伤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等。MS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的治疗手段无法治愈MS,常用的治疗药物,如富马酸二甲酯等,被报道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炎性小体是一种多分子信号复合体,可以感受损伤和压力信号,促进促炎细胞因子的成熟和分泌。其中,NLRP3炎性小体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炎性小体。研究表明,NLRPImmune landscape3炎性小体参与多种免疫炎症性疾病,并且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有相关报道。炎性小体的激活可以介导焦亡发生,这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在MS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脑内关键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在MS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黄素是一种来源于大黄等草本植物的天然产物,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作用。目前的研究发现,大黄素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模型—一种经典的MS动物模型,初步探讨大黄素对于EAE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潜在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一建立EAE大鼠模型及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探究大黄素对于EAE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对小胶质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1.建立EAE大鼠模型。从造模日开始,每日腹腔注射大黄素或相应溶剂,直到取材前一天。记录大鼠每日的体重及神经行为学评分;通过HE染色评价脑和脊髓内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通过LFB染色评价脊髓脱髓鞘的程度;q RT-PCR,NO检测和ELISA用于评价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NSC 127716说明书学染色评价脊髓内Iba-1和CD68的表达水平。2.建立小胶质细胞的炎症模型。通过CCK8法评价细胞的活力;通过NO检测和ELISA评价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通过荧光和流式实验检测ROS的水平。二探究大黄素对于EAE大鼠模型和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中NLRP3炎性小体及焦亡的影响1.在体内实验中,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LRP3,ASC和cleaved-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q RT-PCR和ELISA检测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通过LDH检测和GSDMD-N的Western blot检测,评价焦亡水平。2.在体外实验中,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LRP3,ASC和cleaved-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ELISA检测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通过LDH检测和GSDMD-N的Western blot检测,评价焦亡水平;通过Calcein-AM/PI染色评价细胞死亡程度。三大黄素影响NLRP3炎性小体和焦亡的机制研究1.通过网络药理学相关技术,预测大黄素影响MS的潜在作用靶点。2.通过分子对接,模拟大黄素与潜在作用靶点的结合;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体内外实验中,潜在作用靶点的蛋白表达水平。3.在体外实验中,使用siRNA转染小胶质细胞,敲减潜在作用靶点(荧光,q RT-PCR及Western blot用于转染效率的验证);使用靶点抑制剂,抑制潜在靶点的蛋白表达(CCK8法和Western blot用于抑制效率的验证)。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潜在作用靶点及其下游分子,NLRP3,ASC和cleaved-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ELISA检测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通过LDH检测和GSDMD-N的Western blot检测,评价焦亡水平。4.在体外实验中,通过使用抑制剂来抑制潜在靶点的下游分子的蛋白表达(CCK8法和Western blot用于抑制效率的验证)。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潜在作用靶点及其下游分子,NLRP3,ASC和cleaved-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ELISA检测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通过LDH检测和GSDMD-N的Western blot检测,评价焦亡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疾病模型IACS-010759使用方法组大鼠的体重显著减少,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脊髓内炎性细胞浸润和脱髓鞘的程度明显增加;脑内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显著增加;脊髓组织及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脊髓组织内Iba-1和CD68的表达增加。与疾病模型组相比,在大黄素治疗组中,这些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此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大黄素对照组中这些指标无显著改变。2.与对照组的小胶质细胞相比,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组中促炎因子表达增加,抗炎因子表达减少,ROS水平升高。而大黄素处理后可以显著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增加抗炎因子的表达,并且降低ROS的水平。3.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疾病模型组大鼠的脊髓组织内NLRP3,ASC,cleaved-caspase-1和GSDMD-N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脊髓组织内IL-1β和IL-18的m RNA的表达明显增加;血清中IL-1β,IL-18和LDH的水平显著升高。在大黄素治疗组中,这些指标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大黄素对照组中这些指标无明显改变。4.与对照组的小胶质细胞相比,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组的NLRP3,ASC,cleaved-caspase-1和GSDMD-N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18和LDH的表达明显增加;细胞死亡程度加重。大黄素处理后可以显著抑制这些指标的增加。5.结合网络药理学的结果和现有文献,SIRT1可能是大黄素影响MS的潜在作用靶点,PGC-1α是SIRT1的可能下游;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大黄素与SIRT1之间的结合可能性很大;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在体内外模型组中,SIRT1和PGC-1α的表达水平下降,而大黄素处理之后可以增加它们的表达。6.在体外实验中,使用SIRT1的siRNA转染和抑制剂(EX527)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内SIRT1的表达。与治疗组相比,转染后细胞内SIRT1和PGC-1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转染组细胞的NLRP3炎性小体和焦亡的相关指标表达显著增加,提示大黄素通过SIRT1调控NLRP3炎性小体活化和焦亡。然而,抑制剂组对于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7.在体外实验中,使用PGC-1α抑制剂(SR-18292)可以明显降低细胞内PGC-1α的表达水平。与治疗组相比,抑制剂组细胞的PGC-1α的表达显著减少,但是SIRT1的表达水平并无明显改变,结合前面的结果,提示PGC-1α可能是SIRT1的下游因子;此外,抑制剂组细胞的NLRP3炎性小体和焦亡的相关指标表达显著增加,说明PGC-1α参与了大黄素对NLRP3炎性小体活化和焦亡的调控。因此,大黄素可能是通过SIRT1/PGC-1α途径调控NLRP3炎性小体活化和焦亡。结论:1.大黄素可以改善EAE大鼠模型的临床症状,抑制脊髓内炎性细胞浸润和脱髓鞘的程度,抑制脑内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减轻炎症水平,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大黄素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的炎症水平。2.在EAE大鼠模型和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中,大黄素可以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和焦亡的水平。3.大黄素通过SIRT1/PGC-1α途径调控NLRP3炎性小体活化和焦亡。

光动力治疗联合吡柔比星对膀胱癌细胞协同杀伤作用及抑制其侵袭能力的研究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六氨基乙酰丙酯(Hexylaminolaevulinate,HAL)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hoto Dynamic Therapy,PDT)联合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在体外对膀胱癌细胞系的杀伤作用及抑制侵袭和迁移作用,并阐明其机理。方法:将膀胱癌细胞株RT4和T24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光动力治疗组(PDT组)、吡柔比星组(THP组)、光动力治疗联合吡柔比星组(PDT+THP组),利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利用Hochest33342/PI双染检测各组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耐药蛋白P-gp蛋白的变化,RT-q 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变化;通过正常尿路上皮细胞SV-HUC-1和膀胱癌细胞构建3D共培养模型,利用细胞迁移实验与细胞侵袭实验检测各组对膀胱癌细胞侵袭与迁移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整合素integrinα3β1、上皮-间充质转变标记物E-cadherin、N-cadherin、基质蛋白MMP2和MMP9和Smad2/3蛋白的表达,研究可能参与的机制。研究还通过膀胱癌类器官进行验证,观察类器官的生长情况、形态结构的变化、HE染色情况以及整合素integrinα3β1、N-cadherin的表达。结果:1.膀胱癌细胞株RT4和T24细胞经PDT(12.500μg/ml,10 min)、THP(RT4:0.500μg/ml,T24:1.25μg/ml)以及PDT+THP处理24 h后,T24细胞PDT组、THP组、PDT+THCompound C分子式P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5.79±6.33%、64.42±8.72%、27.52%±6.46,RT4细胞各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2.38±2.39%、60.09±3.55%、17.72±4.23%。PDT+THP使膀胱癌细胞株RT4和T24细胞的P-gp蛋白表达下调、Bcl-2rapid 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s基因表达上调以及Bax基因表达下调。2.采取Transwell实验以及划痕实验检测各组对膀胱癌细胞株RT4和T24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膀胱癌细胞株RT4和T24细胞经PDT(12.500μg/ml,5 min)、THP(0.125μg/ml)以及PDT+THP处理24 h后,T24细胞Control组,PDT组、THP组、PDT+THP组OD值分别为1.24±2.65、0.74±1.98、0.87±0.93、0.25±2.32,RT4各组OD值分别为0.89±3.23、0.48±0.39、0.65±1.98、0.19±2.39;T24细胞Control组、PDT组、THP组和PDT+THP组伤口愈合率分别为60.54±2.32%、68.98±3.43%、13.87±4.32%,RT4各组伤口愈合率分别为45.92±5.34%、48.23±4.33%、10.23±3.49%。PDT+THP组使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integrinα3β1、N-cadherin、MMP2、MMP9表达减少,p-Smad2/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Smad2/3转录因子在细胞核的荧光信号减弱。3.膀胱癌类器官经PDT(12.500μg/ml,10 min)、THP(RT4:0.500μg/ml,T24:1.250μg/ml)以及PDT+THP处理72 h后,Control组、PDT组、THP组和PDT+THP组膀胱癌类器官最大生长尺寸(n=5)分别为(95.76±2.11)nm、(73.83±3.21)nm、(70.22±3.98)nm、(36.77±3.21)nm;各组的膀胱癌类器官表面积(n=5)分别为(6.92±3.21)nm~2×1000、(4.12±2.11)nm~2×1000、(4.58±3.76)nm~2×1000、(2.32±2.78)nm~2×1000。联合治疗能够抑制类器官的生长、降低类器官最大尺寸和表面积,使类器官边缘毛糙selleckchem SB203580、缺损,使整合素integrinα3β1以及间充质标记物N-cadherin表达减少。结论:1.PDT+THP对膀胱癌细胞株RT4和T24细胞有协同杀伤作用,机制可能与联合治疗后膀胱癌细胞的P-gp蛋白下调、Bcl-2基因表达上调以及Bax基因表达下调,从而降低了癌细胞的耐药性以及促进了癌细胞的凋亡有关。2.低剂量的PDT+THP对膀胱癌细胞株RT4和T24细胞以及膀胱癌类器官迁移和侵袭能力有协同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Smad2/3信号通路有关。

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UE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BYL719说明书03—2022-11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高危BPH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TUEP组和TURP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的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UV)、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selleck产品)水平。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86例患者,每组43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E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列腺切除质量、膀胱冲洗时间,以及尿管留置时间等手术指标均优于TU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的Qmax、RUV、QOL评分,以及血清VEGF、Bioclimatic architectureIGF-1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TUEP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TU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EP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U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危BPH患者,TUEP在优化手术指标,改善Qmax、RUV、QOL评分和血清VEGF、IGF-1水平,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较TURP更具优势。

新鲜马铃薯片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和实验研究

化疗性静脉炎(Chemotherapy induced phlebitis,CIP)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静脉输液痛苦,同时也影响到有序的临床诊疗护理工作进程,所以静脉输液治疗中CIP的防治工作十分必要。马铃薯片外敷作为临床最常使用的植物外敷治疗CIP方法,因其使用操作经济、简便、有效、易于接受,应用较为普遍广泛,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1)对新鲜马铃薯片外敷和50%硫酸镁湿敷,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有效率进行系统评价。根据设定的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将文献收集分成两个时间阶段,开展了两次Meta分析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按照Meta分析的PICO原则。第一阶段,文献检索时间:建库到2017年12月。研究对象:化疗性静脉炎患者以及静脉输注高浓、高渗、高强刺激性药液患者。观察组为马铃薯片外敷患者,试验组为硫酸镁湿敷患者。Meta分析,第一阶段研究,涉及临床964例病例患者,其中马铃薯片组486例,硫酸镁组478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总体效应检验Z=5.37,P<0.01。第一阶段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马铃薯片外敷组防治总有效率优于硫酸镁湿敷组,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阶段,文献检索时间范围:建库到2022年1月。研究对象:静脉炎患者,涵盖化疗性静脉炎的患者。限定观察组Navitoclax核磁是新鲜马铃薯片外敷患者,试验组是50%硫酸镁湿敷患者。排除非随机对照研究或两个以上对照组,不限定静脉输液用药,以及患者年龄、病种和性别及外敷观察天数。第二阶段研究,临床病例患者1557例。新鲜马铃薯片组808例,50%硫酸镁组749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总体效应检验Z=10.34,P<0.01,第二阶段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鲜马铃薯片外敷组防治化疗性静脉炎总有效率优于50%CH-223191生产商硫酸镁湿敷组,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研究,探讨α-茄碱(α-Solanine)对临床常用的抗肿瘤化疗性药物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在进行Meta分析研究的过程中,通过采集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发现马铃薯内含有的马铃薯糖苷生物碱(Glycoalkaloid)具有良好的消除局部炎症,缓解疼痛、抗组织胺和抗变态反应作用。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能够明显抑制和缓解实验动物的水肿及炎症,有抗病原微生物、消炎镇痛、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药理学作用活性。分析马铃薯糖苷生物碱的有效成分,α-茄碱(α-solanine)和α-查茄碱(α-chaconine)占其总含量的90%以上,是其主要形式。其中α-茄碱具有抗肿瘤、抗微生物和抗寄生虫等广泛多样生物活性,但其潜在的药物活性和协同作用机制还不够深入,具有一定的研究应用前景。本实验研究中,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因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功能上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似且较易获得。实验研究分成四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5-氟尿嘧啶组、α-茄碱组、5-氟尿嘧啶+α-茄碱组。空白对照组不加入任何刺激物,5-氟尿嘧啶组用终浓度为10 mmol/L的5-氟尿嘧啶刺激细胞24h,α-茄碱组用终浓度为5μmol/L的α-茄碱刺激细胞24h,5-氟尿嘧啶+α-茄碱组用终浓度为10 mmol/L的5-氟尿嘧啶和终浓度为5μmol/L的α-茄碱刺激细胞24h。24h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实验(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空白对照组和5-氟尿嘧啶组中GSDME和GSDMD的表达。24h后收集各组细胞,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将各组中GSDME、GSDMD和IL-1β进行表达。在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的结果中显示,5-氟尿嘧啶刺激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胞浆中的GSDME明显增多,但GSDMD并无明显变化。在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中结果显示,5-氟尿嘧啶刺激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GSDME和IL-1β的表达明显增多,但GSDMD的表达并无明显变化,α-茄碱可以抑制5-氟尿嘧啶刺激导致的GSDME、IL-1β的表达增多。综上所述,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新鲜马铃薯片外敷有效预防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优于50%硫酸镁湿敷。实验研究中,5Biosorption mechanism-氟尿嘧啶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表现为GSDME而非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增加;α-茄碱可以抑制5-氟尿嘧啶刺激导致的GSDME和IL-1β信号通路,减轻细胞炎症反应。α-茄碱的药用功效正在医药领域被进一步研究,深度挖掘,新鲜马铃薯片外敷防治化疗性静脉炎,既减轻患者的痛苦,又降低医疗费用,是中药经典传统方法在静脉炎防治方向的探讨。

健脾补肾法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乏力临床观察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健脾补肾方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乏力的疗效以及外周血各项指标的影响,分析健脾补肾方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将30例骨髓增生emerging pathology异常综合征患者随机分确认细节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输血、促生血或去甲基化等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补肾健脾方。治疗8周后,利用Piper疲乏量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并分析外周血细胞计数、细胞因子以及生化指标。结果1.Piper疲乏量表评分:治疗后对照组认知维度评分较前降低(P<0.05),总体评分、行为维度、情感维度及感知维度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总体评分及行为维度、情感维度、感知维度及认知维度相比治疗前均下降(P<0.05),情感维度及认知维度的改善更为明显。2.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治疗后对照组的食少纳呆、浮肿、腰膝酸软及畏寒肢冷4个证候均未见改善(P>0.05),实验组的食少纳呆和腰膝酸软有明显改善(P<0.05)。3.外周全血细胞计数:对照组患者的三系血小板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实验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相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selleck NMR),白细胞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细胞因子水平:对照组治疗前后IL-2、IL-4、TNF-α、IL-10、IL-6、IL-8、IL-17A、IL-γ、IL-α、IL-5、IL-12p70、IL-1β未见明显改善,实验组治疗后IL-4、IL-5及IL-17A在正常范围内可见明显升高(P<0.05)。5.生化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均未见变化,钠离子及血清铁水平也无明显改善。实验组治疗后血清钾水平有所提升,乳酸脱氢酶水平有所下降,对照组则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健脾补肾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改善患者的乏力症状及中医证候,提髙生命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并能提高部分血细胞计数、调节细胞因子含量、改善血清钾水平及降低乳酸脱氢酶。

基于青蒿琥酯/紫杉醇纳米递送系统的构建及抗乳腺癌研究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病症之一,其中乳腺癌居于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如何高效治疗乳腺癌并且降低对患者身体的损伤是每位研究者所面临的难题。研究者不断深入对中药的认识,因此发现众多中药活性成分可用于肿瘤治疗,并且由于中药提取物为天然成分,使其具备毒副作用小的优势。但是,应用中药活性成分还面临不溶于水、代谢快以及易被清除等问题。于是临床上将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作为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或是放疗、手术等手段配合进行抗癌治疗,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基于纳米技术发展起来的多功能纳米平台可以装载中药活性成分,然后通过渗透和滞留增强(EPR)效应被动富集到肿瘤部位,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水溶性,实现体内长循环,从而提高抗肿瘤的效率,并且可以进一步的降低随机分散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现阶段已有研究将纳米材料与中药活性成分联系起来,期望实现体内长循环、靶向癌细胞、特定环境响应性等目的。因此我们设计了两种用于递送中药活性成分的功能化纳米药物递送体RAD001核磁系,通过主动靶向癌细胞表面受体,从而富集在病灶肿瘤部位,并且具备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性能,可以有效将中药活性成分释放于癌细胞内,提高抗肿瘤活性,同时避免了其代谢快和易被清除的缺点。本论文基于光热纳米材料和铁基金属有机框架两种纳米载体,分别用于负载中药活性成分(青蒿琥酯/紫杉醇),结合铁死亡效应多途径治疗乳腺癌,以此设计了两种纳米制剂用于癌症的协同治疗。具体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的工作:第一部分:基于青蒿琥酯的介孔聚多巴胺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及抗乳腺癌应用研究。首先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得到介孔聚多巴胺(MPDA),并与氨基化聚乙二醇连接得到NH_2-PEG-MPDA,再连接转铁蛋白制备所得Tf-PEG-MPDA,随后共载中药活性成分青蒿琥酯(ART)和Nrf2抑制剂(ML385),最终得到纳米药物TPM@AM NPs。通过紫外、红外、高效液相、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实验结果,验证ART和ML385的药物被成功装载,并通过计算得出青蒿琥酯和ML385的载药率分别为34.5%和2.9%。体外模拟不同生物环境的p H值,利用释药实验证明TPM@AM NPs可在酸性环境与光照条件下释放药物。随后我们通过体外细胞摄取实验发现TPM@AM NPs可被肿瘤细胞有效摄取。CCK8细胞存活率实验表明TPM@AM NPs在光照下具有最大的细胞毒性,细胞活性仅为28.1%;PCR、WB、MDA/GSH试剂盒等实验表明ART与ML385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Nrf2通路以及下游相关抗氧化因子的表达,从而增强ART诱导肿瘤细胞发生铁死亡,提高抗肿瘤活性。选择以4T1乳腺癌肿瘤模型鼠为体内实验研究对象,荧光成像结果可说明给药6小时后肿瘤部位达到最大蓄积量,并且经光照肿瘤部位5分钟后可以升高肿瘤温度从而发挥光热治疗效果。最后通过给药治疗后能够有效抑制肿瘤体积生长,并且利用切片H&E染色技术,发现肿瘤组织被破坏。Nrf2和GPX4的免疫荧光结果告诉我们TPM@AM NPs可以有效诱导铁死亡的发生,利用小鼠体重、血常规以及血清检测实验结果证明TPM@AM NPs具有体内生物安全性。体内与体外结果共同说明TPM@AM NPs该纳米体系可以靶向肿瘤部位释放ART诱导铁死亡,ML385抑制肿瘤细胞抗氧化机制(Nrf2通路)而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联合光热治疗实现多途径治疗肿瘤,为ART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第二部分:基于紫杉醇的金属有机框架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及抗乳腺癌多药耐药研究。首先我们选择用三氯化铁和苯甲酸合成了一种GSH响应型金属有机框架MIL-100(Fe)作为药物载体,然后通过溶剂挥发法,共载紫杉醇(PTX)与FSP1抑制剂(i FSP1),最后在表面修饰氨基化聚乙二醇功能化透明质酸(NH_2-PEG-HA),获得HPM@Pi NP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紫外、高效液相、电势变化、晶体衍射等实验方法验证了紫杉醇和FSP1的成功负载,并计算得出PTX和i FSP1的载药率分别为13.8%和2.3%。体外释药实验表明该HPM@Pi NPs具备GSH响应性。后续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评估HPM@Pi NPs的靶向性,发现HPM@Pi NPs更容易被肿瘤细胞所内吞而不是正常细胞摄取,再选择以CCK-Technological mediation8试剂证明HPM@Pi NPs与其他纳米制剂相比具有最强的肿瘤细胞抑制率,可达75.6%。并且通过流式检测凋亡Wnt-C59 MW现象,证明通过纳米载体的装载能够使PTX更有效进入细胞从而发挥凋亡作用,而WB实验和GSH试剂盒实验结果也同时证明了铁死亡的发生,以此说明凋亡与铁死亡共同作用以实现抑制多药耐药乳腺癌细胞增殖。后续选择以裸鼠造模进行体内研究,荷瘤小鼠的体内荧光成像结果表明HPM@Pi NPs比没有HA修饰的纳米制剂更有效富集在肿瘤部位,并延长滞留时间。后续通过给药治疗实验发现HPM@Pi NPs能有效抑制肿瘤增长,并实现治疗耐药乳腺癌的目的,并且利用切片H&E染色技术,发现肿瘤组织被破坏,说明HPM@Pi NPs可以有效破坏肿瘤组织抑制其生长,最后利用小鼠体重、血常规以及血清检测实验结果证明HPM@Pi NPs具有体内生物安全性。体内与体外结果共同说明HPM@Pi NPs该纳米体系可以靶向肿瘤部位释放PTX,并联合i FSP1诱导铁死亡作用实现多途径治疗肿瘤,为PTX用于克服乳腺癌多药耐药提供了实验基础。通过两部分工作,成功构建了两种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纳米递药系统,其中第一个工作通过级联反应解决ART体内Fe~(2+)利用率不足问题,同时抑制Nrf2抗氧化作用,增强铁死亡从而高效抑制乳腺癌;第二个工作通过利用铁死亡提高耐药细胞对PTX的敏感度,为解决PTX的应用困境提出新的建议。两个工作内容均从体内外说明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和生物安全性,为中药活性成分应用开发提供了参考。

经尿道等离子切除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切除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82例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患者,将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切除术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治疗的40例患者归为参照组,42例应用经尿道等离子切除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手术指标均优于参照组,术后两组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均明显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 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比参照组低,研究组结石排净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参照组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参照组高(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切除术联合钬激光碎石可有selleck合成效改善前列腺增点击此处生症合并膀胱结石患者临床症状,且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手术指标较优,治疗效果值得genetic transformation肯定,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磷脂酰乙醇胺促进心房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严重型心律失常之一,主要表现为心房无序激动以及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AF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脏功能,导致更高的医疗费用Adezmapimod分子式和死亡风险。目前有报道提出脂质代谢在AF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了更深地探究脂质代谢在AF中所扮演的角色,识别脂质代谢物整体变化的脂质组学方法可被应用于AF的相关研究中,以系统性探究AF中脂质组成与含量变化的模式。既往研究强调了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在AF中的意义,而我们前期探索也发现PE在AF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显著上调,然而其具体的作用和机制仍未明确。AF的启动和维持与引发心房异常活动的触发物以及维持基质密切相关,而维持基质改变将导致心房重构。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与结构重构,且电重构将逐渐进展为结构重构,最终导致持续性或永久性心律失常。心房纤维化是心房结构重构的最为显著的标志,抑制心房纤维化对于预防AF进展至关重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导致心房纤维化的重要信号通路,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是主要的效应因子。AngⅡ通过负调节AngⅡ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Ⅰ型,导致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促心肌肥大和成纤维细胞增殖等。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将Ang Ⅱ应用于诱导心房纤维化的动物模型。由于PE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在线粒体中含量更为丰富,其含量将影响线粒体形态及细胞生命活动,从而参与疾病的病理过程。既往研究表明,修饰后的PE是细胞内产生的铁死亡信号。而铁死亡作为一种铁依赖性过氧化导致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已被证实在心肌纤维化中起到重要角色。但PE与铁死亡在心房纤维化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探究PE与铁死亡是否参与心房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助于阐明脂质代谢在AF进展和心房重构中的作用以及探寻预防AF进展的潜在治疗手段。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收集的AF患者的血浆样本进行脂质组学分析,明确AF患者中的脂质组成、表达和分布差异,确定具体差异脂质。采用Ang Ⅱ腹腔注射小鼠诱导心房纤维化动物模型及分离原代心房成纤维细胞和心房肌细胞等样本,通过观察纤维化发生程度探究PE对Ang Ⅱ诱导的心房纤维化及其自身对心房影响。通过应用免疫染色、Masson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RT-qPCR等实验技术,探究了 PE通过促进心房肌细胞铁死亡加重Ang Ⅱ诱导的心房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脂质组学分析得出AF患者具有和健康对照明显不同的血浆脂质组成及含量,通过筛选差异脂质得出PE为AF患者中显著上调的脂质分子;(2)腹腔注射Ang Ⅱ可诱导小鼠心房纤维化,而给药PE则加重了 Ang Ⅱ诱导的心房纤维化;(3)PE不能促进Ang Ⅱ诱导的心房成纤维细胞中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但可以促进Ang Ⅱ诱导的心房肌细胞死亡,并导致过氧化发生及纤维化相关蛋白上调,且呈浓度依赖性;(4)在体水平,PE促进小鼠心房组织中过氧化指标及铁含量升高,影响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离体水平,PE可促进心房肌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异常,并促进过氧化现象及铁死亡的发生,且呈浓度依赖性;(5)在Ang Ⅱ诱导的心房纤维化小鼠模型中,PE通过增加心房组织过氧化及促进Apoptosis抑制剂铁死亡进一步促进心房纤维化;在Ang Ⅱ处理的心房肌细胞中,PE促进线粒体损伤,诱导心房肌细胞铁死亡,并促进过氧化及纤维化蛋白表达。研究结论(1)脂质组学表明AF患者有特异的血浆脂质构成与含量,且PE为AF患者中差异占比最高的脂质分子;(2)PE促进Ang Ⅱ诱导的心房纤维化,增加心房组织的过氧化,促进心房肌细胞线粒体结构异常和铁死亡发生。而铁死亡抑制剂可以减轻Ang Ⅱ对心房的负性影响;(3)应用铁死亡抑制剂可Biologic therapies拮抗PE对心房纤维化的促进作用,并降低氧化产物的产生和线粒体损伤,减少心房肌细胞铁死亡。

铁死亡相关mRNA和lncRNA在膀胱癌中的潜在预后价值研究

第一部分 铁死亡相关mRNA在膀胱癌中的潜在预后价值研究目的铁死亡是不同于传统凋亡和坏死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在多种恶性肿瘤发生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铁死亡这一新型机制与膀胱癌的潜在关系至今仍未明确。本研究拟初步探索铁死亡相关mRNA是否在膀胱癌中发挥潜在预后价值,并就研究中发现的重Immune reaction要靶点做进一步体外验证,以期探索靶向诱导铁死亡可否为继化疗、免疫治疗后的膀胱癌新型治疗方式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本研究首先借助当前VX-765采购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的优势,对膀胱癌大样本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和外部体系验证。根据膀胱肿瘤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间显著差异表达的铁死亡相关基因和单因素回归分析中筛选出的预后基因,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符(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cox regression,LASSO)回归方法构建出铁死亡相关mRNA最佳预后模型。研究进一步通过Kaplan-Meier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铁死亡预后模型的生存预后价值。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探索铁死亡相关mRNA在膀胱癌中所涉及的潜在生物学基础机制。研究进一步筛选出关键铁死亡相关mRNA靶点,培养并传代正常膀胱永生化上皮细胞(SV-HUC-1)和常见膀胱癌细胞系(HT-1376,BIU-87,T24),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以验证关键铁死亡相关mRNA在膀胱癌细胞和正常上皮细胞之间的表达差异。研究进一步借助CCK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愈合实验等方法验证了其潜在细胞学功能,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识别验证膀胱癌细胞线粒体铁死亡形态。同时收集北京医院膀胱癌临床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验证关键铁死亡相关基因在膀胱癌临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膀胱癌临床分期的潜在关联。最后,研究运用ESTIMATE肿瘤纯度分析和CIBERSORT免疫浸润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探索了目标靶点与膀胱癌免疫微环境的潜在关系。结果本研究首先识别出33种铁死亡相关mRNA在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间呈显著差异表达。(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仅8种铁死亡相关mRNA的表达水平在膀胱癌样本中具备显著预后价值。(p<0.05)借助交叉预后基因,LASSO回归分析成功构建出仅包含四种铁死亡相关mRNA(FADS2,HMGCR,FANCD2,ALOX5)的最佳模型。利用各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水平和回归系数将所有膀胱癌样本进行危险评分量化。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无论在分析组队列还是外部验证组队列,较高的铁死亡相关mRNA危险评分均预示着显著较差的生存预后。(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无论在分析组还是外部验证组,铁死亡相关mRNA危险评分均是膀胱癌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研究亦表明铁死亡相关mRNA危险评分与膀胱癌分子亚型分类D-Lin-MC3-DMA、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呈现显著相关性。qPCR和WB分析表明,模型中关键铁死亡相关mRNA靶点-FADS2,在多种膀胱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细胞。(p<0.05)CCK8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等结果表明,靶向敲低FADS2表达后,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均受到显著影响。膀胱癌细胞进一步经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处理,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优势,可观察到敲低组膀胱癌细胞的线粒体体积明显缩小,线粒体膜密度显著增高。此外,收集我院临床膀胱样本组织行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FADS2在膀胱癌组织中较正常膀胱组织显著高表达,且其表达量与膀胱癌临床分期呈现显著相关性。(p<0.01)本研究进一步借助FADS2单基因表达量和多种膀胱癌临床元素成功构建出膀胱癌临床预测模型-列线表,借助该列线表模型可高效、准确地预测出膀胱癌患者1年、3年和5年总体生存概率。最后,ESTIMATE和CIBERSORT等结果表明,FADS2可能通过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机制影响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结论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相关mRNA在膀胱肿瘤中显示出重要的潜在预后价值。靶向诱导铁死亡可为膀胱癌未来治疗手段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第二部分铁死亡相关lncRNA在膀胱癌中的潜在预后价值研究目的铁死亡相关lncRNA在膀胱癌中的作用目前仍未知,本研究旨在第一部分基础上深入探索铁死亡相关lncRNA在膀胱癌中的潜在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首先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系统性下载整理所有膀胱癌样本的转录组测序数据以及临床信息数据。借助第一部分研究中整理出来的铁死亡相关mRNA数据矩阵,借助皮尔逊相关分析(|R|>0.5,p<0.001)识别出膀胱癌铁死亡相关lncRNA矩阵。将所有膀胱癌样本随机分成分析队列和验证队列,借助LASSO回归方法在分析队列中尝试建立铁死亡相关lncRNA最佳预后模型,并在验证队列中对其预后价值进行验证。本研究针对模型中回归系数值最高的关键靶点-AC006160.1,进行了多种细胞系体外实验验证,包括SV-HUC-1细胞、BIU-87细胞、HT-1376细胞、T24细胞、RT4细胞、RT-112细胞、5637细胞和UMUC3细胞。本研究进一步构建出过表达AC006160.1的质粒-pcDNA3.1-AC006160.1,并将其成功转染入膀胱癌细胞系T24细胞和BIU-87细胞,利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细胞划痕愈合实验等进一步验证其在膀胱癌中的生物学功能。此外,本研究借助药物敏感性分析法继续探索了 AC006160.1高、低表达组对不同抗肿瘤药物的潜在治疗反应。结果借助具有显著预后价值的铁死亡相关lncRNA行一致性聚类分析发现,在膀胱癌样本中存在两种显著不同的铁死亡相关肿瘤亚型。本研究运用LASSO回归法在分析队列中成功构建出铁死亡相关lncRNA最佳预后模型,其在分析队列和验证队列中,均具备出色的临床生存预测价值。根据铁死亡相关lncRNA表达水平可有效预测膀胱癌样本的总体生存期、肿瘤临床分期和肿瘤病理分级等多项重要指标。本研究分析结果亦表明,铁死亡相关lncRNA模型亦可用以预测膀胱癌免疫治疗临床疗效从而在临床免疫治疗中发挥潜在指导价值。此外,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SV-HUC-1,AC006160.1在膀胱癌BIU-87细胞、T24细胞、RT4细胞、RT-112细胞、5637细胞中表达量均明显下调。(p<0.01)细胞功能实验表明,在膀胱癌细胞中过表达AC006160.1可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迁移能力。(p<0.05)药物敏感性分析和体外实验验证表明,AC006160.1高表达患者可从二甲双胍或甲氨蝶呤药物治疗中显著获益。结论铁死亡相关lncRNA对膀胱癌多组学特征均具备理想的预后价值。AC006160.1被发现为膀胱癌细胞生长增殖的负性抑制因子。铁死亡诱导可为膀胱癌未来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大豆籽粒和茎秆相关性状的QTL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野生大豆向栽培大豆驯化过程中,大豆籽粒由小而黑逐渐趋向大而黄,茎秆由蔓生缠绕转变为直立生长。尽管已有相关研究报道了大豆籽粒和茎秆相关性状的驯化机制,但其影响因素仍未完全阐明。本研究以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间的遗传差异为切入点,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方法鉴定了与大豆籽粒和茎秆性状相关的重要遗传位点,并预测潜在的功能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以栽培大豆吉育47和野生大豆ZYD00321杂交的F_(10)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构建了基于多态性标记的大豆高密度遗传连锁图寻找更多谱,共包含9083个Bin标记,总遗传距离为2814.07 c M,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31 c M。2.籽粒相关性状(种皮颜色、百粒重、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和茎秆相关性状(茎粗、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平均节间长度、茎秆强度)在RIL群体中均呈现显著分离现象,且在三年间表现为一致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控制籽粒大小、调控茎秆相关性状间的遗传因素均密切相关。3.检测到两个与种皮颜色相关的QTL位点q SC08和q SC11,增效基因来自于野生大豆ZYD00321。经过筛选,在这两个位点内分别预测到2个和5个控制种皮颜色的候选基因。4.检测到三个与籽粒大小相关的一致性位点,其中一因多效位点q SS14在大豆百粒重、粒长、粒宽、粒厚的鉴定中被同时检测到;q SW17是与粒宽相关的一致性位点;q SLW02是与大豆长宽比相关的新位点。经过筛选,明确了4个可能控制大豆籽粒大小的候选基因。其中GLYMA_14G155100是一因多效位点q SS14的候选基Programed cell-death protein 1 (PD-1)因,主要通过影响植物胚珠发育来调节大豆籽粒大小。5.检测到四个与茎秆性状相关的一致性位点,其中一因多效位点q SRT10在大豆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株高CH-223191浓度和茎秆强度的鉴定中被同时检测到;q SRL13位点在株高和平均节间长度的鉴定中均被发现;q NMS07和q SP03分别是与大豆主茎节数和茎秆强度相关的新位点。经过筛选,挖掘了14个可能控制大豆茎秆相关性状的功能基因。其中细胞分裂素羟化酶基因GLYMA_10G234600和果胶乙酰酯酶基因GLYMA_10G234400是一因多效位点q SRT10的候选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解析了野生大豆向栽培大豆驯化过程中控制大豆籽粒和茎秆相关性状的遗传位点及功能基因,不仅丰富了大豆驯化性状的研究,也为后续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