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D68与宿主TDP-43蛋白相互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EV-D68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一种新兴病原体,于1962年首次从四名因严重急性下呼吸道疾病住院的儿童咽拭子中分离并鉴定。EV-D68是一种小型、无包膜二十面体病毒,基因组为一个约7.4 kb的正义单链RNA。EV-D68的生物学特征与传统肠道病毒不同,包括对酸敏感,喜欢较低的生长温Dorsomorphin浓度度,在呼吸道中增殖,以及主要通过呼吸道而不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尽管在EV-D68被鉴定之后的40余年中,全球仅报道了26个零星散发病例,但在2005年以来,它经历了全球性暴发性增长,更于2014年在美国发生了感染大暴发,此后以季节性、两年一次的模式发生感染。鉴于此,EV-D68感染已Dolutegravir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EV-D68感染除引起轻度到重度的呼吸道疾病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关系密切,在这其中以AFM报道最多。AFM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儿童中的麻痹性疾病,与脊髓灰质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表现为患肢僵硬或疼痛,之后出现神经反射减弱或缺失,如累及更为广泛的肢体,将出现四肢瘫痪,虽然患肢不会发生肌肉萎缩,但会遗留明显的肌无力症状。然而,EV-D68导致神经毒性的机制仍不清楚。因此,阐明EV-D68毒性机制对于开发新的策略来预防EV-D68感染非常重要。TDP-43蛋白是一种普遍表达的hn RNP,由1号染色体的TARDBP基因编码。该蛋白于1995年以一种能够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基因表达的细胞因子被首次鉴定,并于2006年发现其是FTLD和ALS患者神经细胞胞质中异常蛋白聚集的主要成分。TDP-43在RNA剪接、转录、m RNA运输和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生理功能,并调节mi RNA的生物发生。TDP-43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主要定位于细胞核,这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前提。但在病理情况下,TDP-43会转移到细胞质中,经历多种翻译后修饰,包括磷酸化、泛素化和切割,导致其在胞质中的积累。TDP-43的异位分布和聚集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等。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旨在分析EV-D68感染对呼吸道及神经细胞中TDP-43切割、亚细胞定位和致病性聚集的影响,以期为EV-D68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证据。研究方法:1.EV-D68感染对TDP-43的影响。(1)EV-D68感染对TDP-43定位的影响: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产生TDP-43-m Cherry融合荧光蛋白的pm C1-m Cherry-TDP-43质粒,转染后24 h应用EV-D68(MOI=0.04)感染细胞,并于24 h后进行荧光成像。为了进一步证实研究结论,于T98G细胞中用EV-D68(MOI=0.08)进行感染,48 h后将细胞固定进行免疫荧光成像。(2)EV-D68感染对TDP-43的切割作用:在HEK293T细胞中进行EVD68(MOI=0.04)感染,24 h后收获细胞样品通过免疫印迹分析TDP-43的蛋白表达。随后在呼吸道细胞A549、BEAS-2B及神经细胞T98G、SH-SY5Y细胞中进行EV-D68感染(MOI分别为0.008和0.08),收获细胞样品后进行免疫印迹分析。为了排除caspase系统激活在EV-D68感染诱导TDP-43切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应用caspase抑制剂Z-VAD抑制caspase活性以明确EV-D68对TDP-43的切割作用。(3)EV-D68感染对TDP-43溶解度的影响: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TDP-43全长和截短体蛋白,72 h后收获细胞样品,应用RIPA和尿素缓冲液顺序提取细胞蛋白并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同样实验方法下于转染后48 h进行免疫荧光,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DP-43全长及截短体蛋白的亚细胞定位。2.EV-D68感染对TDP-43蛋白影响的作用机制。(1)在HEK293T细胞中共表达pm C1-m Cherry-TDP-43与EV-D68非结构蛋白2A、2B、2C、3A、3C及3D,转染后48 h进行荧光成像,明确EV-D68非结构蛋白在TDP-43亚细胞定位中发挥的作用。(2)在HEK293T细胞中共转染HA-TDP-43与EV-D68结构蛋白及非结构蛋白质粒,48 h后收获细胞样品进行免疫印迹分析,鉴定EV-D68中何种组分介导了TDP-43的病理性切割。(3)对EV-D68 3C蛋白酶已知切割位点进行序列标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构建TDP-43点突变体;将3C与TDP-43突变体表达载体共转染,48 h后进行免疫印迹分析考察3C蛋白酶的切割位点。3.病理性TDP-43的细胞毒性作用。(1)在HEK293T和T98G细胞中瞬时转染TDP-43全长蛋白及TDP-43截短体蛋白,72 h后收取细胞培养上清,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衡量细胞毒性作用。(2)在HEK293T细胞中瞬时转染3C,并应用3C样蛋白酶抑制剂GC376处理细胞,72 h后检测培养上清LDH释放。4.通过新药候选系统筛选靶向3C酶活性的抗EV-D68药物。在HEK293T细胞中应用EV-D68感染,并用两种候选药物洛匹那韦及奈非那韦处理细胞,24 h后通过免疫印迹分析检测TDP-43的表达情况。5.TDP-43对EV-D68复制的影响。于A549细胞和T98G细胞中转染靶向TDP-43 m RNA的特异性si RNA,下调TDP-43蛋白表达量,24 h后用EV-D68(MOI分别为0.008及0.08)进行感染。于感染后48 h收获细胞样品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另收获培养上清进行子代病毒滴度测定。结果:1.EV-D68感染导致TDP-43胞质异位、切割和聚集。(1)在感染EV-D68的HEK293T及T98G细胞中,与未感染的细胞相比较,TDP-43的亚细胞定位自细胞核异位至细胞质中,并于细胞质中形成点状聚集。(2)在HEK293T、A549、BEAS-2B、T98G及SH-SY5Y细胞中,EVD68感染将TDP-43切割为35 k Da的病理性截短体;应用Z-VAD抑制caspase酶活性后不影响EV-D68诱导的TDP-43切割作用。(3)于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TDP-43全长及截短体蛋白的细胞分级分离结果显示,TDP-43截短体蛋白主要分布于RIPA不溶性组分中,提示其溶解度下降。免疫荧光结果亦表明,与分布于细胞核中的TDP-43全长蛋白相比较,TDP-43截短体蛋白异位至胞质中并形成点状聚集。2.EV-D68 2A及3C蛋白酶分别介导了TDP-43的胞质异位、切割和聚集。(1)EV-D68非结构蛋白与pm C1-m Cherry-TDP-43共转染后,于2A与TDP-43共转染细胞中观察到TDP-43自核内异位至胞质中。(2)EV-D68结构蛋白及非结构蛋白与HA-TDP-43共转染后,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3C将TDP-43切割为35 k Da的截短体。(3)根据3C蛋白酶已知切割位点的序列标识分析,我们构建了TDP-43点突变体TDP-43-Q327L及TDP-43-Q331A,在表达野生型及突变体TDP-43的HEK293T细胞中共转染EV-D68 3C或感染EV-D68,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TDP-43-Q327L无法被EV-D68和3C蛋白酶切割。证实EV-D68在TDP-43的Q327残基处诱导切割。3.TDP-43截短体具有细胞毒性作用。(1)与过表达TDP-43全长蛋白相比较,在过表达TDP-43截短体蛋白的HEK293T和T98G细胞培养上清中LDH释放显著增加,提示TDP-43截短体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2)过表达3C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GC376的应用抑制了3C蛋白酶的细胞毒性作用,显著恢复了细胞活力。4.洛匹那韦显著抑制了3C诱导的TDP-43切割,提示其能够通过靶向3C酶活性作为抗EV-D68感染的新型候选药物。5.敲低TDP-43不影响EV-D68的复制。于A549细胞和T98G细胞中应用靶向TDP-43 m RNA的si RNA转染致TDP-4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感染EV-D68之后的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EVD68病毒结构蛋白VP1的表达与对照组细胞没有差异,上清中子代病毒的滴度与对照组亦无差异。结论:1.EV-D68感染导致TDP-43细胞质异位、切割及聚集,其transboundary infectious diseases中病毒2A蛋白酶介导TDP-43的胞质异位,3C蛋白酶介导TDP-43的切割及聚集;2.3C介导的TDP-43切割依赖于其蛋白水解酶活性,并在Q327残基处切割TDP-43;3.3C介导的TDP-43切割产物具有细胞毒性,GC376能够通过阻断3C酶活性进而改善3C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提示3C可作为治疗其所诱导细胞毒性的潜在靶点;4.洛匹那韦能够抑制3C介导的TDP-43切割,在通过直接抑制3C的酶活性来控制EV-D68大流行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5.TDP-43的表达水平不影响EV-D68病毒复制。

纳米聚苯乙烯影响不动杆菌毒力研究

纳米塑料污染对生态环境和生物体的潜在危害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高浓度纳米塑料能抑制细菌生长,但低浓度纳米塑料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尚不明确。本文以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条件致病菌约翰逊不动杆菌为研究对象,以低浓度(μg/L)纳米聚苯乙烯暴露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用扫描电镜(SEM)、稀释涂布平板法、结晶紫染色法和荧光定量PCR(q RT-PCR)等方法研究纳米聚苯乙烯暴露对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生长发育、生物膜形成、血清抗性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在环境预测浓度下联合暴露纳米聚苯乙烯和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是否会加剧对模式生物秀丽线虫的毒效应。以秀丽线虫的寿命、运动行为、活菌数、抗菌肽和信号通路基因q RT-PCR等方法对联合暴露纳米聚苯乙烯和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对秀丽线虫毒效应的评估。根据SEM分析,纳米聚苯乙烯在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表面的聚集,表明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可selleck Berzosertib作为纳米聚苯乙烯的载体。并发现细菌在生长中比在4℃静置时更容易聚集纳米聚苯乙烯,电位测定结果显示这种聚集不是由于静电相互作用引起。还发现100和1000μg/L纳米聚苯乙烯颗粒会促进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的生长和活菌数量。根据生物被膜实验,100和1000μg/L纳米聚苯乙烯能增加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的生物被膜形成量,1000μg/L纳米聚苯乙烯会使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的生存基因(zig A、bas D和zur)、生物膜形成基因(omp A、bap、ade G、csu C和csu D)和血清抵抗性基因(lpx C、lpx L和pbp G)表达显著上调。1-1000μg/L纳米聚苯乙烯提高在正常人血清(NHS)中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存活率。添加NHS后,1000μg/L纳米聚苯乙烯能使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的生存基因(zig A,bas D和zur)、生物膜形成基因(omp A,bap,ade F,ade G,csu A/B,csu C,csu D,csu E和hly D)和血清抗性基因(lpx C,lpx L和pbp G)的表达显著上调。添加NHS后,10μg/L纳米聚苯乙烯使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生存基因(zig A)、生物被膜形成基因(bap,ade G,csu C,csu D和csu E)、血清抗性基因(lpx C、lpx L和pbp G)表达上调。环境预测浓度(0.1-10μg/L)纳米聚苯乙烯联合暴露显著增强了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感染对秀丽线虫的寿命和运动行为的毒性,对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的毒性具有协同作用。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加强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在肠道的积累以及抑制线虫感染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免疫应答。感染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后,线虫基因lys-7、dod-6、F55G11.4和lys-8的表达显著上调。与仅感染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的线虫中的表达相比,联合暴露于10μg/L纳米聚苯乙烯显著降低了线虫基因lys-7、dod-6、F55G11.4和lysGSK1120212细胞培养-8的表达。此外,线虫基因(pmk-1、daf-16、bar-1、dbl-1、egl-1和elt-2)表达可以被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感染显著上调。暴露于10μg/L纳米聚苯乙烯后抑制了感染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的线虫中基因(pmk-1、daf-16、bar-1、dbl-1、egl-1和elt-2)表达上调。进一步研究发现,在daf-16、pmk-1、bar-1、dbl-1、egl-1和elt-2的RNAi条件下,约翰逊不动杆菌AC15感染突变体线虫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显著缩短寿命和降低运动行为。因此,10μg/L纳米聚苯乙烯可以通过影响胰岛素、p38MAPK、Wnt、DBL-genetic correlation1/TGF-β、ELT-2和PCD相关信号通路来增强约翰逊不动杆菌感染引起的毒效应。总之,μg/L范围内的纳米塑料通过增加约翰逊不动杆菌在环境中的存活、生物被膜形成和血清抗性来增强约翰逊不动杆菌的毒效应。环境预测浓度纳米塑料与约翰逊不动杆菌联合暴露存在增强约翰逊不动杆菌感染生物的毒效应的风险。研究结果为了解纳米塑料和环境致病菌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及其联合暴露风险提供研究证据。

几种二苯乙烯类C-糖苷单体的选择性合成

二苯乙烯糖苷属于天然多酚类化合物,是二苯乙烯和葡萄糖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的二苯乙烯类天然产物,主要分布于葡萄属、廖属、豆科属、藜芦属等植物中。二苯乙烯的水溶性很差而且还容易发生氧化,在二苯乙烯单体上引入糖基供体后其稳定性、水溶性、抗氧化性和生物活性都有所提升。因为二苯乙烯糖苷复杂多样的生物活性,使其在医药、化妆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些年,研究发现二苯乙烯糖苷类化合物具有脑组织的保护、抗炎、抗糖尿病、抗衰老、抗肿瘤、降血脂、调节心血管活性和调节免疫力等药理活性,因此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其中二苯乙烯C-糖苷具有比二苯乙烯O-糖苷更好的选择性、稳定性、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但目前二苯乙烯C-糖苷单体的获取方法主要还是从植物中直接分离获取,关于它的合成报道很少。因此,我们课题组拟通过对反应中底物和催化条件的筛选,合成过程中保护基的选择进行比较,反应物用量的优化,脱保护反应条件的探索,高选择性的合成几种二苯乙烯类C-糖苷单体。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章节进行研究分析及讨论:第一章对二苯乙烯、糖苷、二苯乙烯C-糖苷单体及其二聚物的天然来源和结构类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综述了近些年来部分天然C-糖苷产物的药理活性和合成方法,总结了二苯乙烯类糖苷单体及其氧化偶联二聚物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对二selleck STM2457Regorafenib半抑制浓度乙烯C-糖苷合成路线中的糖基受体、糖基供体、糖苷化反应的催化条件进行了筛选,确定以全保护的二苯乙烯单体作为糖基受体,全苄基保护的乙酰基糖2-6作为糖基供体,在BF_3·Et_2O/CH_2Cl_2的反应催化体系下进行糖苷化反应。采取醛的保护-Wittig反应-碳糖苷化-脱保护的合成策略,运用甲基对二苯乙烯上的酚羟基进行保护有效占位,使糖苷化反应发生在所期望的位置,区域选择性的合成二苯乙烯C-糖苷单体。将全甲基保护的白藜芦醇、丹叶大黄素、氧化白藜芦醇作为糖基受体与糖基供体2-6在BF_3·Et_2O/CH_2Cl_2的反应催化体系下反应,合成了两种白藜芦醇C-糖苷单体2-25、2-26和两种丹叶大黄素C-糖苷单体2-33、2-34,氧化白藜芦醇结构特殊,未得到糖苷化产物。在三溴化硼条件下脱除化合物2-25、2-26的保护基团,得到了一个甲基未脱除的产物2-27、2-28。在本章节中共合成到了六种二苯乙烯类C-糖苷单体。第三章综述了近些年酚羟基保护基团的引入与脱除方法。由于甲基保护基不易脱除,所以本章将二苯乙烯上的酚羟基保护基更换为甲氧基甲基(MOM)、乙酰基(Ac)、苄基(Bn)、烯丙基(All)、叔丁基二甲基硅基(TBDMS)保护基,降低后期脱保护的难度。实验结果发现,BF_3·Et_2O催化的糖苷化反应条件并不适用于MOM或Ac全保护的白藜芦醇单体,在反应过程中出现了脱除保护的现象,使得反应体系复杂。而Bn、All和TBDMS全保护的白藜芦醇单体在该糖苷化反应条件下,生成了相应的白藜芦醇C-糖苷单体3-21、3-24、3-25、3-30;两个TBS保护的白藜芦醇单体在该糖苷化反应条件下,生成了一种白藜芦醇O-糖苷单体3-27和一种白藜芦醇C-糖苷单体3-28。本章节共成功合成了五种二苯乙烯C-糖苷单体和一种二苯乙烯O-糖苷单体。第四章简要介绍了烯丙基(All)、叔丁基二甲基硅基(TBDMS)、苄基(Bn)作为保护基团Medical officer时的脱除反应条件。对第三章合成的二苯乙烯C-糖苷化合物3-24、3-27、3-28和3-30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脱保护反应,发现各种保护基在反应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脱除,使最终反应产物变得非常复杂,不易分离纯化得到目标产物。最终在Al Cl_3-CH_2Cl_2的条件下对化合物3-30进行脱保护反应,以40%的产率得到了目标产物1-8。综上所述,本文合成了13种二苯乙烯类C-糖苷单体。其中包括一种天然白藜芦醇C-糖苷单体、九种白藜芦醇C-糖苷单体、一种白藜芦醇O-糖苷单体和两种丹叶大黄素C-糖苷单体。本文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不断优化,高效的选择性合成了几种二苯乙烯类C-糖苷化合物,我们期望该合成方法可以应用于更多结构相似的二苯乙烯类C-糖苷单体及其低聚物的合成,以期将来开展它们的药理作用与生物活性的研究。

黄芪对氯化钾诱导的高钾血症家兔模型的影响

目的 研究黄芪注射液对高钾血症家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黄芪注射液对高钾血症家兔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将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葡萄糖酸钙组和黄芪注射液组,分别用药物做预处理,注射氯化钾造高钾血症模型,观察三组家兔心率、心电图的变化,并记录氯化钾的消耗量。结果 预处理前,家兔心率较稳定,心电图无明显异常波形。预处理10 min后PLX4032小鼠,三组家兔较预处理前出现基线不稳,生理盐水组和黄芪注射液组心率加快,葡萄糖酸钙组心率减慢;预处理20 min后,三组家兔心率均减慢,生理盐水组出现了室性颤动(正弦波),黄芪注射液组Protein antibiotic和葡萄糖酸钙组均出现QRS波增宽和高尖的T波,且黄芪注射液组更明显。三组心率、氯化钾的消耗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对高钾血症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保护作用接近葡萄糖selleck酸钙,这为临床预防高钾血症开拓了新的思路。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与电解液相容性研究

由于钠资源成本低廉且分布均匀,所以钠离子电池成为了新型储能电池的研究热点之一。钠离子电池虽然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更好的低温性能及更高的安全性,但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前仍需要克服一些关键障碍。首先就是需要开发出具有高比容量和良好循环稳定性的正极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铁基普鲁士蓝类似物(Fe HCF)因为具有开放式框架结构、对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及理论比容量高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但是,在该类材料中通常会存在较多的空位缺陷及结晶水,且无法完全去除,使得其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会表现出较差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这将严重限制其应用前景。本文重点针对Fe HCF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表现出较差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学术研究进展,分别通过添CB-839加钠盐辅助合成、碳包覆及优化电解液体系这三类不同原理的方法对其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改善。通过对添加钠盐辅助合成和碳包覆后样品的形貌结构表征及动力学测试来分析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得到改善的原因。最后通过适配电导率和钠离子迁移数更高的Na PF_6基碳酸酯类电解液进一步提高Fe HCF的循环稳定性和电化学动力学。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添加硫酸钠辅助合成出低空位缺陷的Fe HCF,有效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通过对产物进行动力学测试,并结合循环后电极的非原位SEM、HRTEM和XRD表征测试,进一步分析了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得到提高的原因。最后还讨论了不同补钠化合物及不同添加量对正极材料Fe HCF储钠性能的影响。(2)通过室温共沉淀法将Fe HCF原位生长在氧化石墨烯的基底上。对比研究不同碳材料包覆后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差异发现,氧化石墨烯包覆可以降低低自旋铁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性,从而缓解在充放电过程中低自旋铁所带来的晶格畸变,继而实现循环稳定性的显著提高。最后进一步讨论了不同氧化石墨烯添加量对包覆后样品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3)基于正极材料Fe HCF和Na PF_6基碳酸酯类电解液的相容性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溶剂配方下的充放电电压曲线分析了正极材料Fe HCF在Na PF_6基电解液中充电异常的原因,进而提出在EC/PC(1:1)的混合溶剂中添加10%的DMC以抑制在充电过程中Na PF_6的分解。最后通过对电解液物化性质的测试,并结合循环后电极的表征测试,分析了正极材料Fe HCF在1M Na PF_6+EC/PC/DMC(0.45:0.45:0.1)+5%F寻找更多EC电解液体系中电化学性能得以提高的原因。该论文共有图48幅,表5个,参考文献134篇。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新孢子虫NcSRS2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

【目的】筛选与鉴定与新孢子虫NcSRS2蛋白相互作用的Vero细胞蛋白。【方法】从Nc1株犬新孢子虫速殖子中提取DNA作为模板,PCR扩增NcSRS2基因,克隆于pGBKT7表达载体,构建诱饵载体pGBKT7-NcSRS2,转化入Y2H酵母感受态细胞,进行自激活活性验证和细胞毒性检测。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以转化诱饵载体pGBKT7-NcSRS2的Y2H酵母菌株与Vero细胞cDNA文库进行酵母双杂交,筛选与NcSRS2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用BLAST分析,筛选出与Ncbacterial infectionSRS获悉更多2存在相互selleck抑制剂作用的Vero细胞蛋白质。【结果】诱饵载体pGBKT7-NcSRS2无自激活活性和细胞毒性,可用于文库筛选。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2个与NcSRS2相互作用的Vero细胞成分,分别是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1和STMN2。【结论】本研究首次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与新孢子虫NcSRS2相互作用的Vero细胞蛋白质,为进一步研究犬新孢子虫NcSRS2参与黏附及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奠定基础。

共情护理联合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抑郁症的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病发抑郁症患者在接受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的同时,辅以共情护理干预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68例,选取时间介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时间段内,按照奇偶分组法开展分组操作。对照组34例在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基础上,联合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34例在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基础上,联用共情护理方案。就两组的临床疗效统计值、心理状态检获悉更多测情况、生活质量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风险情况展开对比。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获悉更多x~2检验。结果biodiesel waste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值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值略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病发抑郁症患者在接受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的同时,辅以共情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其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效果明显。

川陈皮素对哮喘大鼠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川陈皮素(NOB)对哮喘大鼠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卵清蛋白诱导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将5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灌胃100,200和400 mg·kg~(-1)·Personal medical resourcesd~(-1) NOB)、对照组(灌胃5 mg·kg~(-1)·d~(-1)地塞米松)、模型组(灌胃等量0.9%NaCl),每组各10只;另选取10只正常大鼠为空白组(灌胃等量0.9%NaCl)。6组大鼠每天灌胃1次,连续10 d。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p-JNK)、C/EBP同源蛋白(CHOP)和NLRP3的表达水平。结果 低、高剂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空白组的血清IL-1β分别为(127.25±10.07),(74.32±4.53),(75.64±4.25),(152.33±10.23)和(56.43±3.12)pg·mL~(-1);TNF-α分别为(114.32±10.14),(85.21±5.08),(87.13±5.13),(135.24±10.04)和(32.16±3.12)pg·mL~(-1);肺部组织中p-JN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4±0.02,0.36±0.01,0.37±0.03,0.64±0.02和0.30±0.01;CHOP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49±0.05,0.32±0.04,0.35±0.03,0.71±0.05和0.32±0.04;NLRP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4±0.04,0.74±0.03,0.75±0.03,1.06±0.02和0.6PLX-4720纯度5±0.05;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Cobimetinib生产商为0.85±0.05,0.64±0.01,0.65±0.03,1.04±0.05和0.57±0.04。低、高剂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OB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进而改善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状态。

肺部超声联合血清sCD163对小儿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估肺部超声(LUS)联合血清可溶性单核巨噬细胞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对小儿重症肺炎(S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SP患儿82例(SP组),SP并发ARDS患儿79例(ARDS组)。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ARDS组分为轻、中、重度组。比较SP组、ARDS组LUS评分、血清sCD163水平;比较不同严重程度ARDS患儿LUS评分、血清sCD163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LUS评分、血清sCD163水平与ARD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US评分联合血清sCD163水平对ARDS的诊断效能。结果 ARDS组LUS评分、血清sCD163水平均高于SP组(P <0.05)。中、重度组LUS评分、血清sCD163水平均高于轻度组(P <0.05),重度组LUS评分、血清sCD163水平均高于中度组(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US评分、血清sCD163水平与ARD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0.809和.8GSK12605,均P=0.000)。ROC曲线结果显示,LUS评分、血清sCD163水平诊断ARDS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分、72.79 ng/mL。LUS评分诊断ARDS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4.56%(95%CI:0.595,0.697)、78.05%(95%CI:0.693,0.868)、71.43%(95%CI:0.632,0.796),曲线下面积(AUC)为0.768;血清sCD163水平诊断ARDS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7.09%(95%CI:0.612,0.729)、78.05%(95%CI:0.685,0.876)、72.67%(95%CI:0.646,0.808),AUC为0.738;Genetic research两者联合诊断ARDS的敏感性、特Roxadustat细胞培养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4.81%(95%CI:0.755,0.941)、63.41%(95%CI:0.584,0.684)、73.91%(95%CI:0.651,0.827),AUC为0.778。结论 LUS联合血清sCD163对小儿SP并发ARD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为ARDS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提供有效参考。

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根除老年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目的 评估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根除老年患者H.pylori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取≥65岁H.pylori感染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伏诺拉生二联组及质子泵抑制剂四联组。伏诺拉生二联组BMS-907351配制给予伏诺拉生20 mg bid联合阿莫西林500 mg tid,持续治疗7 d;质子泵抑制剂四联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 bid、枸橼酸铋钾110 mg tid,阿莫西林1 000 mg bid,克拉霉素500 mg bid,持续治疗14 d。服药结束后4~8周复查~(13)C呼气试验。结果 ITT分析显示,伏诺拉生二selleckchem S63845联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质子泵四联组(88.3%vs 73.3%,P=0.04);PP分析显示,伏诺拉生二联组治疗成功率不低于质子泵IGZO Thin-film transistor biosensor四联组(91.4%vs 89.6%,P=0.75)。且伏诺拉生二联组患者治疗依存性更高(98.3%vs 84.7%,P=0.01),味觉异常发生率更低(1.7%vs 11.9%,P=0.03)。结论 对于需要根除H.pylori的老年患者,伏诺拉生二联方案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