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镁合金表面静电纺丝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镁合金因其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可降解性,近年来,在骨植入材料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镁合金的性质过于活泼,作为植入材料时在人体内的降解速度太快,使其无法在完整的服役周期内持续地提供力学支撑作用。除此之外,镁合金的高降解速率也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皮下气肿和局部碱化等。这大大限制了镁合金在临床上的应用。针对这一问题,对镁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是解决其降解速率过快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首先利用水热法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了层状双氢氧化物(LDH)涂层,对不同水热反应时间下制备的LDH涂层的耐腐蚀性进行分析和比较。然后,选出其中耐腐蚀性最好的镁合金涂层样品,在其基础上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一层多孔的静电纺丝聚己内酯(PCL)涂层,与LDH涂层一起形成纳米复合涂层。同时,用不同浓度负载锌离子的聚多巴胺(PDA)对该复合涂层进行修饰,进一步提高涂层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赋予其抗菌能力。通过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PLX-4720体内实验剂量镜、傅里叶红外光谱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b-839.html、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涂层的组成成分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接触角测试、电化学测试、体外模拟浸泡测试、细胞毒性实验以及抗菌实验等手段对涂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水热反应制备出的LDH涂层的主要成分为Mg-Al LDH和Mg(OH)_2,并且当水热反应时间为12 h时,涂层样品具有最好的耐腐蚀性。进一步在LDH涂层上制备PCL静电纺丝涂层,当选用的溶剂体系为二氯甲烷(DCM):二甲基甲酰胺(DMF)=7:3、PCCalakmul biosphere reserveL纺丝液浓度为13%、纺丝电压为12 k V、推注速度为1 m L/h时,所制备出的涂层纤维光滑、连续且无珠粒。纤维直径主要分布在100 nm-500 nm之间,纤维整体较为均匀。电化学测试和浸泡实验结果表明,该涂层进一步提高了镁合金的耐腐蚀性。使用不同浓度的负载锌离子的聚多巴胺对PCL静电纺丝复合涂层进行修饰,结果表明,聚多巴胺螯合锌离子成功附着在PCL静电纺丝复合涂层上。随着聚多巴胺浓度提高,复合涂层上负载的锌离子就越多,并且涂层的亲水性也越好。涂层的耐腐蚀性虽比未修饰的PCL静电纺丝涂层略微下降,但仍旧高于单一的LDH涂层。抗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负载锌离子的聚多巴胺对PCL复合涂层进行修饰,有效提高了复合涂层的抗菌能力。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涂层有效提高了镁合金样品的生物相容性。使用负载锌离子的聚多巴胺对涂层进行修饰后,在低浓度下,涂层的细胞相容性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当聚多巴胺浓度过高时,其负载的大量锌离子会对细胞的增殖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DCIP通过维持线粒体稳态调控巨噬细胞在急性炎症中的免疫应答

背景:在细菌感染急性期的病理过程中,炎症的转归是消退还是扩大,不仅是机体和入侵病原体动态博弈的过程,也是一系列复杂免疫调控的结果,但是上述机制尚未得到充分阐明。本课题旨在寻找新的急性炎症相关分子,完善炎症调控机制理论,探索潜在治疗靶点。树突状细胞来源干扰素γ诱导蛋白(dendritic cell-derived interferon-gamma induced protein,DCIP)是本实验室团队于2000年在首次在人类树突状细胞中克隆并鉴定的天然免疫相关蛋白,已有研究证实,DCIP具有如下功能:1.抵御肿瘤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2.参与了抗多种病毒的免疫应答;3.维持细胞基因组的稳定。上述功能的发挥,均同其脱氧核苷三磷酸酶(d NTPase)活性相关,即将d NTP(Deoxyribonucleoside triphosphates)水解为d Ns(脱氧核苷)和PPPi(三磷酸基团)的能力。另外,人源DCIP有一个被认为和抗病毒活性有关的磷酸化位点T59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调控该位点的磷酸化,但其是否影响DCIP的d NTP酶活性尚存在争议。在鼠源DCIP与T592对应的同源磷酸化位点为T634,但是对于T634磷酸化是否同样影响DCIP的抗病毒功能目前尚不明确。尽管目前针对DCIP在抗病毒、抗自身免疫和抗肿瘤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深入,但是其是否具有抗细菌感染性炎症的免疫功能及其详细机制,目前尚未有相关报道。本课题的预实验结果表明,在LPS刺激的野生型小鼠巨噬细胞中,DCIP的表达呈时间相关性先升高后降低,提示其可能参与了炎症的天然免疫调控,因此我们决定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方法:我们利用Cas9基因编辑技术,分别构建了髓系Dcip条件性敲除(Dcip~(-/-))小鼠品系和Dcip~(-/-)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系作为本课题的研究模型,以评估DCIP在LPS诱导急性炎症中的作用。另外,我们构建了全长野生型鼠源DCIP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如下突变体:1.使DCIP的d NTP酶失活的突变体H238A/D239A;2.使T634位点磷酸化缺失的突变体T634A;3.使T634位点模拟磷酸化的突变体T634D。通过将上述全长DCIP或DCIP突变体在Dcip~(-/-)RAW264.7细胞内过表达并观察表型回复,进一步明确DCIP在急性炎症中的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d NTP酶活性和T634磷酸化位点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腹腔注射LPS的Dcip~(-/-)小鼠相比于对照小鼠血清中IL-6、TNFα、乳酸等炎症因子水平更高;HE染色显示,Dcip~(-/-)小鼠肺组织内有更多炎性细胞浸润,伴有肺泡腔狭窄,肺泡壁增厚等病理特征。在致死量LPS注射下,Dcip~(-/-)小鼠相比于对照小鼠,在60小时观察时间内的存活率显著降低。体外实验结果,LPS刺激的Dcip~(-/-)腹腔巨噬细胞相比于对照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IL-6、TNFα、IFNβ,对LPS-TLR4通路上的关键蛋白总量和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发现Dcip~(-/-)腹腔巨噬细胞的TLR4通路活化更显著;在经过M1极化诱导后,Dcip~(-/-)腹腔巨噬细胞相比对照细胞有更高的M1极化比例;另外,在静息和M1极化诱导状态下,Dcip~(-/-)巨噬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线粒体来源ROS升高,线粒体有氧呼吸受抑制,而糖酵解代偿性增加。尽管Dcip~(-/-)巨噬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受损,但是并未观察到显著的细胞凋亡,在静息状态的Dcip~(-/-)巨噬细胞中,观察到了线粒体自噬,而对照细胞则无此表型。在Dcip~(-/-)RAW264.7中分别转染全长野生型DCIP及其突变载体,用LPS刺激后检测细胞的IL-6分泌,或诱导细胞向M1极化后,分别检测细胞的膜电位水平、M1细胞极化比例。结果表明,DCIP能够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维持线粒体膜电位和抑制细胞的M1极化,上述功能依赖于DCIP的d NTP酶活性,并且受到磷酸化位点T634的调控。最后,我们探索了DCIP调控线粒体功能的潜在互作分子。co-IP和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证实DCIP与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oltage Dependent Anion Channel 1,VDAC1)存在相互作用。VDAC1是一个定位于线粒体外膜的通道蛋白,能够转运多种物质通过线粒体外膜,因此可能参与到DCIP介导的线粒体内dNTP池调控,从而影响线粒体基因组的稳定。VDAC1寡聚化将使线粒体外膜上形成孔洞,使细胞色素c泄露至胞浆引发细胞凋亡。另外有研究表明,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VDAC1泛素化可招募蛋白p62和LC3B,形成线粒体自噬。因此,DCIP-VDAC1相互作用可能通过上述机制影响线粒体的状态。IP联用蛋白鉴定质谱的结果提示,内质网脂筏相关蛋白1(ER Lipid Raft Associated 1,ERLIN1)也和DCIP存在相互作用。在细胞内存一种叫做“线粒体相关内质geriatric oncology网膜”(Mitochondrial Associated ER Membrane,MAM)的微观结构,是内质网和线粒体进行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的部位,而内质网脂筏是MAM的组成之一。ERLIN1作为内质网脂筏上的关键蛋白,帮助稳定了MAM,同时ERLIN1被证实通过和AMBRA1、VDAC1的相互作用,调控线粒体自噬。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DCIP和ERLIN1、VDAC1同时存在互作,提示其可能通过MAM结构调控线粒体的功能。结论:本课题发现了LPS-TLR4信号传导新的调节PR-171 IC50机制,DCIP通过与VDAC1、ERLIN1等分子的相互作用,维持线粒体功能、抑制LPS-TLR4通路诱导的急性炎症和巨噬细胞BIBW2992溶解度M1极化。

绿僵菌抵御果蝇抗真菌免疫的效应机理研究

昆虫病原真菌是昆虫种群自然调节的重要因子之一,其中代表性种类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等已被开发为环境友好型的真菌杀虫剂。为了研究昆虫病原真菌拮抗宿主天然免疫的互作机制,本课题利用酵母文库筛选技术,筛选了罗伯茨绿僵菌与果蝇Toll免疫信号通路上Spatzle蛋白互作的基因,获得了Spatzle蛋白互作的9个罗伯茨绿僵菌蛋白,这些蛋白均具有分泌信号肽。这些蛋白大BMS-907351核磁致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中5个蛋白编码基因是潜在的降解酶类,另外4个蛋白为不含保守结构的功能www.selleck.cn/products/empagliflozin-bi10773未知蛋白。为深入研究鉴定到的罗伯茨绿僵菌基因功能,我们分别开展了以下工作:1.基因表达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在绿僵菌侵染寄主时均会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dex被水平不同地诱导表达;2.发现这些基因在不同病原真菌中多具有同源基因,即进化保守;3.分别进行基因敲除及果蝇生物测定表明,多数基因的缺失显著影响绿僵菌的杀虫毒力;4.证明了杀虫毒力相关的绿僵菌蛋白均具有分泌性。这些数据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绿僵菌抵御昆虫寄主的抗真菌免疫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预期可以揭示新型的真菌—昆虫互作机制。

白藜芦醇在烟曲霉菌角膜炎中的作用与机制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烟曲霉菌角膜炎的抗真菌、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采用细胞毒性试验和Draize眼表毒性试验评估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对永生化的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s)的毒性;2.通过最小抑制浓度、扫描或透射电子显微镜、碘化丙啶吸收试验和Calcofluor white染色评估白藜芦醇的抗真菌作用;3.建立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分别给予0.8m M的白藜芦醇、12μM那他霉素和0.1%DMSO点眼处理。感染后第1、3、5天通过裂隙灯观察角膜炎症情况,进行临床评分并拍照,在第3天处死小鼠,进行HE染色、平板菌落计数和MPO检测白藜芦醇对角膜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和真菌负荷的影响;4.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感染后第3天和第5天角膜中p38 MAPK蛋白磷酸化以及炎症因子IL-1β、IL-6和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5.用白藜芦醇预处理HCECs2小时,加入灭活的烟曲霉菌菌丝刺激后收集细胞,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以及炎症因子IL-1β、IL-6和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的mRNA和蛋白水平;6.HCECs用白藜芦醇预处理2小时,加入Dectin-1特异性激动剂Curdlan刺激后收集细胞,用q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p38 MAPK磷酸化情况以及炎症因子IL-1β、IL-6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情况;7.使用免疫荧光染色、qRT-PCR和Von Frey试验来评估白藜芦醇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1.白藜芦醇浓度≤100μM时对HCECs无细胞毒性,白藜芦醇在浓度为0.2m M和0.8m M是对小鼠角膜无毒性;2.白藜芦醇endocrine-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抑制了烟曲霉菌丝的生长并改变了体外菌丝的形态;3.0.8m M的白藜芦醇治疗降低了小鼠的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感染第3天的临床评分,减轻角膜炎的严重程度,白藜芦醇还减少了炎症细胞浸润,降低了中性粒细胞活性和真菌负荷;4.白藜芦醇降低了烟曲霉菌感染小鼠角膜中Dectin-1、IL-1β、IL-6表达以及灭活的烟曲霉菌菌丝刺激的HCECs中IL-1β、IL-6以及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的表达,同时白藜芦醇降低了真菌感染小鼠角膜中和HCECs中p38 MAPK通路的磷酸化激活水平。白藜芦醇预处理降低了Dectin-1特异性激动剂C购买Panobinostaturdlan刺激的HCECs中p38 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炎症因子IL-1βIL-6的表达;5.白藜芦醇增加感染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下调机械敏感阈值,并增加CGRP和TRPV-1的表达。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抑制烟曲霉菌生长,破坏烟曲霉菌形态,还可以减轻烟曲霉菌性角膜炎的小鼠角膜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真菌负荷,从而在角膜炎中发挥保护作用,同时白藜芦醇下调炎症因子以及模式识别受体的表达,抑制促炎通路p38 MAPK磷酸化,并且白藜芦醇更多是通过抑制Dectin-1/p38 MAPK通路来发挥其抗炎作用,白藜芦醇还对烟曲霉菌角膜炎中小鼠角膜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目的 研讨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Alpelisib生产商月经本院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完成分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疗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QSA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CSQ积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F-6463922溶解度干预后,观察组GQOLI-74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其Trimmed L-moments自杀意念,促使其以积极的方式应对自身病情,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中老年乙肝肝硬化合并肾损伤的横断面研究

目的通过对中老年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探讨中老年乙肝肝硬化患者合并肾损伤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有效预防中老年乙肝肝硬化患者肾损伤及早期治疗,并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是否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延缓病情进展和并发症发生。方法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疾病科的患者,选取明确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36例为研究对象,收DS-3201浓度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根据患者肾功能指标分为肾损伤组共75例作为研究组,非肾损伤组共231例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与推断,选取检验水准α=0.05。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37例,肾损伤发生率11.0%,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06例,肾损伤发生率24.5%,两组肾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5岁乙肝肝硬化患者有30例,肾损伤发生率为6.7%,≥45岁乙肝肝硬化患者有306例,肾损伤发生率为24.5%,两组肾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用ETV疗程≥10年患者肾损伤发生率为13.5%,ETV疗程<肾损伤发生率为5.1%,两组肾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腹膜炎、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HBV DNA>10~7(IU/ml)与肾损伤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1.中老年乙型肝硬化患者相比较青年乙肝肝硬化患者、慢乙肝患者更容易Hereditary skin disease合并肾损伤。2.中老年乙肝肝硬化有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出现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selleck激酶抑制剂、电解质紊乱是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3.中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服用恩替卡韦≥10年疗程的,治疗过程中也会引起肾损伤。

氧化铁纳米颗粒对巨噬细胞极化效应影响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www.selleck.cn/products/s-gsk1349572重要的免Liraglutide生产商疫效应细胞,具有显著的可塑性和异质性,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和炎症反应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巨噬细胞极化涉及多种细胞因子,是免疫调控的关键环节。纳米颗粒靶underlying medical conditions向巨噬细胞可对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氧化铁纳米颗粒因其特性被作为癌症诊断和治疗的介质与载体,可充分利用肿瘤的特殊微环境,将药物主动或被动地聚集于肿瘤组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利用氧化铁纳米颗粒重编程巨噬细胞的具体调控机制仍需深入探究。本文首先阐述了巨噬细胞的分类、极化效应及代谢机制,其次对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应用以及诱导巨噬细胞重编程进行综述,最后讨论了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研究前景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进一步探讨纳米颗粒对巨噬细胞极化效应的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癫痫患儿丙戊酸剂量校正血药浓度的非遗传变异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癫痫患儿丙戊酸剂量校正血药浓度[C/D,单位(μg/mL)/(g/d)]的影响因素,为癫痫患儿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1年166例癫痫患儿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及临床资料,考察性别、年龄、体质量、药物剂型及联合用药对丙戊酸C/D的影响。结果:癫痫患儿丙戊酸的血药浓度为(66.53±21.02)μg/mL,剂量为(0.53±0.23)g/d,C/D为E-616452使用方法(148.77±82.91)(μg/mL)/(g/d)。年龄≤3、>3~6、>6~16岁患儿的丙戊酸C/D分别为(256.59±122.62)、(157.17±45.86)、(112.46±49.68)(μg/mL)/(g/d)(P<0.05);体质量≤20、>20~40、>40 kg患儿的丙戊酸C/D分别为(204.80±97.24)、(124.05±42.84)、(LY-18801190.88±36.00)(μg/mL)/(g/d)(P<0.05);性Clinical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别及联合用药对患儿丙戊酸C/D无显著影响。结论:对于年龄≤3岁以及体质量≤20 kg的癫痫患儿,临床医师应注意适当减少丙戊酸给药剂量,以预防因血药浓度过高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过氧化氢和汞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近年来,对健康问题的关注迫使人类对环境污染问题更加重视。过氧化氢(H_2O_2)和汞离子(Hg~(2+))是环境中常见的两种有毒有害物质,过量的H_2O_2和Hg~(2+)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还会破坏生物体内氧化还原平衡,导致细胞氧化损伤,或者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成多器官衰竭,引起阿尔兹海默症、肿瘤、心血管疾病、亨廷顿病和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因此,精确监测环境中的H_2O_2和Hg~(2+)显得尤为紧迫。本论文针对H_2O_2和Hg~(2+)的仪器分析技术存在的诸如需要昂贵的仪器、复杂的样品前处理程序、检测时间长、无法实现生物成像等缺点,分别设计开发了能用于H_2O_2和Hg~(2+)特异性识别的分子荧光探针HBTH和MTRH,并将其应用于目标物的宏观环境检测和微观内环境生物成像等应用研究。探针具有合成简单、响应迅速、灵敏度高、生物相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ch772984.html容性好等特点,适于环境和人体微环境中H_2O_2和Hg~(2+)选择性检测。首先,基于ESIPT机理,开发了一种具有大Stokes位移的比率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TH用于H_2O_2的检测。在PBS与乙腈的混合溶液中(7:3,v/v,10 m M,p H=7.4),探针HBTH对H_2O_2具有较高的荧光检测灵敏度(检出限2.9×10~(-8)M)和选择性,其他共存的干扰离子、生物硫醇和活性氧成分不会对荧光检测产生干Ipatasertib使用方法扰;响应迅速,可在15分钟内完成对H_2O_2的检测;较大的Stokes位移有利地降低了荧光自猝灭带来的影响,提升检测准确度。通过高分辨质谱和DFT理论计算,研究了该探针对H_2O_2的识别机理;利用该探针,实现了真实水样中H_2O_2的检测并获得良好的回收率(93.3%~110.5%),相对标准偏差介于(0.55%Experimental Analysis Software~7.50%)。同时,将该探针成功应用于细胞中和斑马鱼中外源性和内源性H_2O_2的荧光成像以及小鼠组织中的H_2O_2成像,说明HBTH作为H_2O_2的特异性检测探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其次,通过简单的两步反应设计并合成了一种能选择性检测Hg~(2+)的“OFF-ON”型荧光探针MTRH。该探针在纯水体系中对Hg~(2+)表现出良好的荧光选择性和检测灵敏度,检出限达到1.3×10~(-9) M。同时,探针与Hg~(2+)共存体系的颜色从无色变为粉红色,可以实现对Hg~(2+)的肉眼识别;通过Job’s plot曲线和DFT理论计算验证了MTRH对Hg~(2+)的识别机理。在通过MTT细胞毒性实验,验证了MTRH具有低细胞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基础之上,将MTRH成功应用于Hela细胞中Hg~(2+)的成像,证实了MTRH在复杂生物内环境中Hg~(2+)成像的能力。

ε-聚赖氨酸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控制及其机制研究

苹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受到损伤,从而被病Ubiquitin抑制剂原真菌侵染。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引起的青霉病是苹果最主要的采后病害之一,造成的腐烂损失也非常严重。目前,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菌剂,虽然防治效果好,但存在着食品安全、诱导抗药性菌株产生和环境药物残留污染等问题。因此,研发安全性高、控制效果好的病害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ε-聚赖氨酸(Epsilon-poly-L-lysine,ε-PL)是一种天然的食品防腐剂,进入人体后可分解为人体必需的赖氨酸,安全无毒。ε-PL在柑橘、冬枣和番茄等果实采后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已开展,但其对苹果采后病害防治效果的研究较为罕见。为探索安全、高效的苹果采后青霉病控制方法,本论文研究了ε-PL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防治效果,揭示了ε-PL体外抑制P.expansum的可能机制,并在生理生化、组学水平结合基因功能验证,揭示了ε-PL控制苹果采后青霉病的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可为苹果采后青霉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ε-PL对苹果的诱导处理能有效控制苹果的自然腐烂及由苹果损伤接种引起的腐烂,且对苹果的贮藏品质无不良影响。体外试验表明,ε-PL对P.expansum的抑制效力与其浓度呈正相关,浓度在200 mg/L以上对P.expansum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及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体内试验表明,600 mg/L的ε-PL对苹果采后青霉病具有最佳的控制效果。ε-PL诱导处理效果优于直接处理,最佳诱导浓度为600 mg/L,最佳诱导时间为24 h。ε-PL在苹果体内对P.expansum的控制效果与接种孢子的浓度呈负相关,600 mg/L的ε-PL诱导处理苹果可以显著控制由低浓度孢子引起的青霉病,但对高浓度孢子引起的青霉病控制效果减弱。(2)ε-PL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控制是由ε-PL对P.expansum孢子完整性的破坏、诱导苹果分泌的抗性酶和抗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ε-PL体外处理P.expansum会导致其孢子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迸发,过量的ROS会氧化损伤孢子细胞膜,使大量胞内物质泄漏,从而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在苹果体内,ε-PL既能有效抑制P.expansum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也能激发苹果组织的系统抗性反应,600 mg/L的ε-PL能诱导苹果抗性相关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和几丁质酶(Chitinase,CHI)活性的提高及其编码基因的上调表达,也能诱导苹果分泌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等抗性相关物质,增强其对青霉病的抗性。(3)ε-PL处理增强苹果对青霉病的抗病能力,与其调节苹果的呼吸代谢、ROS代谢和膜脂代谢有关。ε-PL处理能提高苹果呼吸代谢关键酶的活性,主要包括EMP和TCA途径中限速酶的活性以及呼吸链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CO)的活性,加速EMP、TCA及呼吸链进程,从而提高苹果的ATP、ADP含量和能荷(Energy charge,EC)水平,增强苹果对青霉病的抗病能力。ε-PL处理可以诱导提高苹果ROS代谢相关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清除苹果机体内过多的超氧阴离子(O_2~(-·))、H_2O_2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减少ROS对苹果细胞膜的氧化损伤。此外,ε-PL处理能有效抑制膜脂代谢中促进膜脂降解的磷High-Throughput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和酯酶的活性,降低磷脂的水解程度,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4)ε-PL可以通过调节苹果代谢通路中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提高苹果对青霉病的抗性。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结果分析表明,ε-PTamoxifen化学结构L可以诱导苹果在ROS信号转导、Ca~(2+)信号转导、PAMP触发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和效应蛋白触发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启动过程中以及ROS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从而促进ROS爆发,产生局部抗性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引起细胞加固及气孔关闭,以提高苹果对外源胁迫的抵御能力。ε-PL也可以诱导抗性物质合成基因和抗氧化酶POD、PPO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编码基因的上调表达,增强果实的抗病能力。此外,ε-PL可以调节细胞强度相关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来提高苹果细胞壁、角质层强度。在未接种P.expansum情况下,ε-PL诱导苹果果胶水解酶、纤维素水解酶编码基因的下调表达,木质素、角质蜡合成基因的上调表达。而在接种P.expansum情况下,ε-PL可诱导苹果果胶酯酶、纤维素水解酶编码基因的下调表达,木质素、果胶合成酶、角质蜡合成基因的上调表达。(5)ε-PL可以激发苹果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at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其对苹果抗性诱导依赖于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途径,且与MAPK级联信号转导密切相关。RNA-seq结果表明,在未接种P.expansum情况下,ε-PL可直接激活SA途径中防御相关基因NPR1、TGA10和PR1的上调表达,启动SAR。在接种P.expansum情况下,ε-PL诱导PAL1基因的上调表达积累SA,进而激发TGA9、TGA4和PR1的上调表达,促进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s)在整果范围内的表达,提高果实对青霉病的抗病能力。此外,MAPK级联在ε-PL诱导苹果抗性的信号转导中发挥着枢纽作用,ε-PL可以激活苹果细胞MAPK级联途径来响应外界胁迫及P.expansum的侵染,参与抗病基因的转录激活、植保素(Phytoalexins,PA)的合成、细胞壁加强、HR、ROS迸发、气孔闭合及植物激素信号的转导。(6)ε-PL在苹果体内可抑制P.expansum抗氧化基因、致病基因、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及细胞功能和细胞完整性相关基因的表达。ε-PL在苹果体内可有效抑制P.expansum细胞的抗氧化酶编码基因SOD2、CAT、tpc F、hx A、dao1的表达,降低其细胞清除ROS的能力。也可抑制P.expansum细胞壁水解酶(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s,CWDEs)编码基因pme A、ply A和bgl G的表达,减弱其对细胞壁的降解能力;还使EMP、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能量代谢途径的限速酶编码基因下调表达,导致ATP合成量不足,减弱P.expansum对逆境的抵御能力。此外,ε-PL在苹果体内可抑制P.expansum细胞膜脂合成酶、麦角甾醇合成酶和多药物转运蛋白等编码基因的表达,阻碍了分生孢子的分化,破坏了其细胞膜的完整性。(7)基于农杆菌介导转化(Agrobactirium tumfacience mediated-transformant,ATMT)的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hx A基因敲除突变株Δhx A和回补株Δhx A-C,并验证了hx A为P.expansum对苹果的关键侵染基因,进一步解释了ε-PL控制苹果采后青霉病与hx A在苹果体内的表达受到抑制有关。利用Cytoscape软件分析P.expansum中与hx A具有互作关系的基因,发现与hx A关联度高的基因共有702个(|Cor|>0.8且P<0.05),而高度关联且下调表达的基因有19个,这些基因与P.expansum的抗氧化能力、侵染力、ATP合成能力及细胞功能和完整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