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执行者,在抵抗病原感染、抵御肿瘤侵袭以及维持机体免疫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当接受抗原信号时,T细胞会迅速激活、增殖并分化为多种效应细胞,通过释放效应因子或激活其他免疫细胞,构建机体强有力的免疫防线。而支撑起T细胞效应应答的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调控网络,涉及到众多的信号通路、转录调节、表观修饰以及代谢程序等。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鱼类作为最此网站早具备T细胞的低等脊椎动物,尽管在栖息环境、饮食Laboratory biomarkers结构等方面和哺乳动物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它们的T细胞却呈现出极为相似的谱系构成和功能特性。然而,对于鱼类T细胞的活化信号及其免疫调控机制的解析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对象,揭示了鱼类T细胞在抵抗细菌感染中的动态应答过程,并解析了c-Myc驱动谷氨酰胺代谢和凋亡信号调控鱼类T细胞免疫的分子机制。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诱导了罗非鱼T细胞比例、数目以及效应因子的显著增加,并且通过增殖和凋亡的动态变化以实现免疫稳态的维持;而细菌的再次感染则触发了T细胞更快、更强的记忆应答,表明罗非鱼T细胞介导了初次和记忆免疫应答。环孢霉素A(Cy A)抑制了罗非鱼T细胞的增殖,降低了效应因子的表达,损害了T细胞的细胞毒性,进而削弱了病原清除能力,最终加剧了感染后罗非鱼的死亡率,确立了鱼类T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抗罗非鱼CD3ε单克隆抗体(CD3εmAb)诱导了罗非鱼T细胞的体外激活。CD3εmAb增强了TCR复合物下游分子LCK、ZAP70的磷酸化,并增加了T细胞内第二信使DAG和Ca~(2+)的浓度。此外,T细胞的激活受到TCR下游主要的激活通路,包括MAPK/ERK、NF-κB和mTOR通路的共同调控。CD3εmAb和CD28mAb的联合使用引发了罗非鱼T细胞的强烈增殖。此外,T细胞耗竭损害了罗非鱼IgM~+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分泌;而IgM~+B细胞为T细胞的激活提供必要的抗原信号,其耗竭抑制了T细胞的激活、增殖和效应功能。这些结果表明,罗非鱼T细胞的完全激活和增殖依赖TCR介导的第一信号以及CD28介导的共刺激信号的协同作用,以及和IgM~+B细胞的相互作用。对感染前后罗非鱼的T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研究结果揭示了活化T细胞发生了显著性的转录特征变化。约1/3的差异途径被富集到代谢程序上,并且对各种代谢相关基因的定量分析表明了细菌感染显著增强了T细胞中与氨基酸代谢、脂肪酸合成(FAS)、核苷酸合成、糖酵解、TCA循环和OXPHOS相关的基因转录,但降低了与脂肪酸氧化(FAO)相关的基因表达,提示T细胞激活诱导了明显的代谢重编程。鉴于组学分析和T细胞体外激活中关键代谢调控因子c-Myc的诱导性表达以及谷氨酰胺摄取和分解代谢的增加,c-Myc可能驱动谷氨酰胺代谢调控罗非鱼T细胞。体外谷氨酰胺剥夺处理严重削弱了CD3εmAb诱导的罗非鱼T细胞激活。而T细胞的激活障碍可能是谷氨酰胺代谢受损的结果,因为谷氨酰胺剥夺降低了T细胞激活诱导的GLS1和GLUD的表达。最重要的是,c-Myc或GLS1的阻断均削弱了T细胞激活诱导的GLUD的表达和酶活,降低了T细胞的增殖潜力,抑制了效应因子的表达,损害了T细胞的细胞毒性,最终导致机体病原清除能力的下降和死亡率的增加。而谷氨酰胺代谢产物α-酮戊二酸(α-KG)的回补部分挽救了c-Myc抑制导致的T细胞增殖和功能障碍。这些结果共同表明,c-Myc驱动谷氨酰胺代谢促进罗非鱼T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Myc的活性受到MAPK/ERK通路的调控。MAPK/ERK通路的阻断抑制了细菌感染或CD3εmAb诱导的c-Myc表达,进而损害了谷氨酰胺代谢,导致了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障碍,削弱了机体的病原清除能力,最终加剧了感染后罗非鱼的死亡率,意味着ERK/c-Myc轴驱动T细胞中的谷氨酰胺代谢,以促进罗非鱼T细胞免疫。本研究还发现c-Myc增强了凋亡诱导分子FasL的转录活性。罗非鱼FasL主要表达于激活的T细胞中,并且通过激活caspase8-caspase3轴诱导靶细胞凋亡。而利用FasL单克隆抗体(FasL mAb)封闭或使用caspase8的抑制剂均削弱了caspase3的表达,进而降低了靶细胞的凋亡。此外,FasL~+T细胞的过继转移强烈诱导了受体罗非鱼白细胞的凋亡,意味着FasL对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mTOR的抑制损害了c-Myc的转录活性,进而降低了细菌感染或PHA诱导的FasL的表达以及caspase3的活化,最终减少了靶细胞的凋亡。因此,以上结果表明,mTOR/c-Myc轴可以促进FasL的表达从而增强罗非鱼T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揭示了c-Myc通过驱动谷氨酰胺代谢以及促进FasL介导的凋亡信号来调控罗非鱼T细胞免疫。我们的研究揭示了硬骨鱼T细胞免疫的调控机制,为认知selleck SAHA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进化提供了新视角,并为推进养殖鱼类的病害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抗生素联合治疗慢阻肺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采用抗生素联合(阿莫西林钠克Baricitinib使用方法拉维酸钾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的临床效果Flow Cytometers。方法 100例慢阻肺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抗生素单一用药组与抗生素联合用药组,各50例。抗生素单一用药组采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治疗,抗生素联合用药组采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及症状评分,肺部病灶吸收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抗生素联合用药组WBC(6.41±1.03)×109/L、CRP(15.19±1.17)mg/L、PCT(0.41±0.11)μg/L均低于抗生素单一用药组的(9.31±0.11)×10~9/L、(21.12±0.12)mg/L、(0.71±0.1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elleck合成抗生素联合用药组发热、咳喘症状评分均低于抗生素单一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联合用药组肺部病灶吸收总有效率96.00%高于抗生素单一用药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阻肺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接受抗生素联合(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联合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能够快速降低患者炎性指标,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
神经肽Y/Y1受体激活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心肌细胞损伤
目的:研究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Y1受体信号转导在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构建心肌损伤模型,腹腔注射Y1受体特异性拮抗剂BIBO3304干预。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ISO组[20 mg/(kg·d)ISO]、BIBO3304+ISO组[0获悉更多.1 mg/(kg·d)BIBO3304+20 mg/(kg·d)ISO]、BIBO3304组[0.1 mg/(kg·d)BMirdametinib抑制剂IBO3304],每组10只,连续给药14 d。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NPY表达。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心肌纤维结构变化和纤维化程度;定量PCR检测小鼠心肌肥大基因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β-肌球蛋白重链(β-myosin heavy chain,β-MHC)mRNA表达。采用Y1受体特异性激活剂[Leu31,Pro34]-NPY刺激H9C2细胞,检测ANP、β-MHC mRNA表达;CCK-8检测心肌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组织和H9C2细胞中active β-catenin、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hospho-glycogen synthesis kinase 3β,p-GSK3β)、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total glycogen synthesis kinase 3β,t-GSK3β)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细胞β-catenin入核情况。利用β-catenin特异性抑制剂ICG001处理细胞,检测[Leu31,Pro34]-NPY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和细胞活力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SO组小鼠心肌组织NPY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 <0.05),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化程度高,心肌肥大基因表达增加。与ISO组比较,BIBO3304+ISO组小鼠心肌损伤和纤维化得到有效缓解,心肌肥大基Repeated infection因表达下降(P <0.01)。与对照组比较,[Leu31,Pro34]-NPY增加H9C2细胞ANP、β-MHC mRNA表达,降低心肌细胞活力(P <0.01)。与对照组比较,ISO组小鼠心肌组织active β-catenin、p-GSK3β表达明显上调,p-GSK3β/t-GSK3β增加;与ISO组比较,BIBO3304+ISO组心肌组织active β-catenin、p-GSK3β表达降低(P <0.05)。与对照组比较,[Leu31,Pro34]-NPY显著增加心肌细胞active β-catenin、p-GSK3β表达(P <0.05),促进细胞核β-catenin积累。与[Leu31,Pro34]-NPY组比较,BIBO3304抑制细胞核β-catenin表达,ICG001显著缓解[Leu31,Pro34]-NPY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和细胞活力下降(P <0.01)。结论:NPY通过Y1受体转导激活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心肌细胞损伤和心肌纤维化。
长短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提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优良率
目的:比较长短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G-CSF]、化疗联合短效G-CSF以及单用短效G-CSF动员方案在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差异,以期获得更有效的动员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2年2月我院血液科71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前瞻性研究。将长短效G-CSF联合(PEG-rhG-CSF+G-CSF组,12例)、化疗联合短效G-CSF(化疗+G-CSF组,34例)以及单用短效G-CSF(单用G-CSF组,25例)3种动员方案对采集细胞数、成功率、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影响动员疗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在采集CDINCB28060抑制剂34~+细胞数、采集优良率、造血重建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rhG-CSF+G-CSF组采集CD34~+细胞数[(15.77±5.44)×10~6/kg vs (4.30±0.59)×10~6/kg,P=0.001]、采集优良率(100.0%vs 32.0%,P=0.001)显著优于单用G-CSF组,且PEG-rhG-CSF+G-CSF组采集CD34~+细胞数[(15T immunophenotype.77±5.44)×10~6/kg vs (8.34±0.94)×10~6/kg,P=0.034]、采集优良率(100.0%vs 73.5%,P=0.049)明显优于化疗+G-CSF组。在造血重建方面,PEG-rhG-CSF+G-CSF组粒细胞恢复时间[(10.25±0.78) d vs (12.56±0.69) d,P=0.042]及血小板恢复时间[(10.42±0.41) d vs (12.68±0.70) d,P=0.035]明显优于单用G-CSF组,且PEG-rhG-CSF+G-CSF组粒细胞恢复时间[(10.25±0.78) d vs (13.68±0.42) d,P=0.001]及血小板恢复时间[(10.42±0.41) d vs (13.15±0.41) d,P=0GNE-140试剂.007]明显优于化疗+G-CSF组。3组间采集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顺利获得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长短效G-CSF联合动员方案与化疗+G-CSF及单用G-CSF动员方案相比,CD34~+细胞采集数及采集优良率更高,造血重建时间明显缩短,该动员方案可作为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自体外周血动员的一项较好选择。
益气活血养阴清热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自噬信号通路AMPK/mTOR/ULK1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养阴清热方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损伤及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UNC-51样激酶1(ULK1)(AMPK/mTOR/ULK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DN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益气活血养阴清热方治疗DN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将9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造模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 w后造模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N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益气活血养阴清热方7.7、15.3、30.6 g/kg组、厄贝沙坦0.017 g/kg组。给药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24 h尿蛋白(24 h-UTP)、肌酐(Scr)、尿素氮(BUN)含量;HE染色、Masson染色、碘酸六胺银(PASM)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大鼠肾组织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Baricitinib白1轻链3Ⅱ(LC3Ⅱ)、肌球蛋白样BCL2结合蛋白(Beclin medicare current beneficiaries survey1)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组织AMPK、p-AMPK、mTOR、p-mTOR、ULK1、p-ULK1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肾组织Ampk、Mtor、Ulk1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FBG、Scr、BUN、24 h-UTP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小球增大,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足突融合,LC3Ⅱ、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AMPK、p-AMPK、ULK1、p-ULK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或P<0.01),p-mTOR、mTOR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Ampk、Ulk1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Mtor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气活血养阴清热方30.6 g/kg组大鼠FBG、Scr、BUN、24 h-UTP含量显著降低(P<0.01);肾小球增大减轻,肾组织病理变化改善,同时可见明显的自噬溶酶体,LC3Ⅱ、Beclin 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AMPK、p-AMPK、ULK1、p-ULK1表达显著上调(P<0.01),mTOR、p-mTOR表达显著下调(P<0.01);Ampk、Ulk1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Mtor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益气活血养阴清热方能够缓解DN大鼠肾组织损伤,其机制C59抑制剂可能与调控AMPK/mTOR/ULK1信号通路介导的肾组织自噬有关。
消疹止痛汤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消疹止痛汤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CX-5461半抑制浓度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静滴更昔洛韦、口服甲钴胺片、外用复方黄柏液涂剂的基础上,治疗组30例予消疹止痛汤口服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30例予口服消疹止痛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天。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及综合症状评分,记录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及带状疱疹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并于治疗结束后第30天、第60天进行随访,记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在缓解疼痛、改善带状疱疹皮损、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综合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疼痛缓解时间均Severe and critical infections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疱疹VX-661研究购买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和脱痂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愈显率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100.00%,愈显率50.00%。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0%,两者无差异;愈显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经随访,治疗组共2例发生后遗神经痛,对照组共4例发生后遗神经痛,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疹止痛汤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沙利度胺预防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
卡瑞利珠单抗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比于其它同类型的药物,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reactive cutaneous capillary endothelial proliferation,RCCEP)是该药相对特有、也是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各种类型肿瘤的临床研究结果都显示RCCEP的发生率在60%~80%。虽然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制定的RCCEP严重程度分级标准,临床上绝大多数RCCEP都是1~2级,目前还没有RCCEP引起死亡的报道,但即便是轻度的RCCEP也容易引起出血,而且RCCEP好发于头面颈部的皮肤,更容易带来美容方面的问题。临床医生往往更关注RCCEP是否对脏器功能造成影响,而忽略了因RCCEP病灶反复出血、面部病灶对容貌的损害而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以及心理上造成的痛苦,因此RCCEP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RCCE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和标记内皮细胞的CD31强染色,推测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卡瑞利珠单抗诱导免疫激活后,经VEGF、VEGFR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目前RCCEP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局部症状重时可手术切除或冷冻治疗,其对常用于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差,而针对VEGF、VEGFR的新靶点药物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化疗药对RCCEP有一定效果,但因价格、副作用等因素均不适宜作为处理RCCEP的辅助用药,故需寻找治疗RCCEP安全有效的药物。沙利度胺作为一种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可抑制VEGF的分泌、降低血浆VEGF浓度,已广泛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多种实体瘤及血管畸形引起的出血,对部分类型的血管瘤也有一定疗效。此外沙利度胺还有免疫调节的作用,从作用机制上来说本身即可作为处理免疫相关毒性的药物,因此我们推测沙利度胺也可用来治疗RCCEP。沙利度胺的不良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其剂量高低直接相关,已有研究表明50mg/天的沙利度胺即可有效治疗毛细血管畸形引起的出血,且不良反应轻微。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将沙利度胺用于治疗RCCEP的研究。基于此,我们选择低剂量的沙利度胺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评估沙利度胺预防RCCEP的效果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否对患者心理痛苦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第一部分沙利度胺预防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的研究背景和目的:RCCEP是卡瑞利珠单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且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痛苦均有影响,目前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卡瑞利珠单抗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观察沙利度胺对RCCEP的预防效果并评估该方案的安全性,以及能否减轻RCCEP对患者心理痛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入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方案:卡瑞利珠单抗200mg静脉滴注1小时,每3周重复,同时给予沙利度胺50mg每晚口服一次;对照组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用法同上。用药时间持续至毒副反应不能耐受、肿瘤病情进展、患者撤回知情同意或死亡,试验组患者如发生RCCEP则停用沙利度胺。2、在首次用药前对患者做全面的皮肤检查,可及的黏膜区域也应检查,以了解有无业已存在的血管瘤或形态与血管瘤类似的病变以免干扰后续治疗期间对RCCEP的诊断。此后每3周在患者回院治疗时再次检查皮肤和黏膜了解有无RCCEP或其它皮肤病变发生,患者居家时也每周一次自行检查皮肤,如发现可疑RCCEP的病变则来院由研究医生进一步确诊,或拍照经微antiseizure medications信发给研究医生,如研究医生认为RCCEP诊断存疑可请皮肤科医生会诊,对于有意愿明确病理诊断者可手术切除活检。3、研究医生对RCCEP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干预措施及转归进行记录,并观察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4、在基线期、RCCEP发生及RCCEP消退时均对相关患者进行血VEGF检测、心理痛苦温度计(distress thermometer,DT)评估、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评估以及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量表(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EORTC QLQ-C30)评估,比较其变化。结果:自2019年11月至2022年12月共筛选61名晚期肿瘤患者,其中6人不符合入选标准,55人随机进入沙利度胺组(28人)和卡瑞利珠单抗单药组(27人)。两组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疗程范围分别为3~10次和3~8次,在沙利度胺组有7名(7/28,25%)患者发生RCCEP,其中1级5人(5/28,17.9%)、2级2人(2/28,7.1%);而卡瑞利珠单抗组共有22名(22/27,81.5%)患者发生RCCEP,其中1级RCCEP为15人(15/27,55.5%),2级为5人(5/27,18.5%),3级为2人(2/27,7.4%),有2人因病灶反复出血而接受手术切除RCCEP病灶。沙利度胺组RCCE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卡瑞利珠单抗组(p<0.001Regorafenib核磁)。沙利度胺组和卡瑞利珠单抗组发生RCCEP的中位时间分别为5周和4周。沙利度胺组患者中3人发生1级的疲劳、3人发生1级便秘、2人发生1级的下肢浮肿、3人发生1级的斑丘疹,均考虑与沙利度胺相关;另有7人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3人1级、4人2级)、2人发生1级发热,考虑为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不良反应。卡瑞利珠单抗组有6人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3人1级、3人2级)、4人发生乏力(3人1级、1人2级)。2名发生3级RCCEP的患者暂停治疗,待病灶好转后继续用药,没有患者因沙利度胺的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对于29名发生RCCEP的患者,血VEGF浓度较基线期明显升高,在RCCEP消退时下降;RCCEP发生时,患者DT、PHQ-9和EORTC QLQ-C30评分恶化,在RCCEP消退后评分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沙利度胺在预防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RCCEP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治疗前景,且安全性良好;预防RCCEP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第二部分 沙利度胺对比阿帕替尼预防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的回顾性研究背景和目的:阿帕替尼作为常用的抗血管生成类药物之一,可有效抑制VEGFR-2,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可将RCCEP的发生率降至20%~50%,但其相对高昂的价格以及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该药在预防RCCEP方面的应用。我们已有研究表明沙利度胺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RCCEP的发生,而且其价格低廉、安全性好,因此我们开展回顾性分析比较沙利度胺和阿帕替尼预防RCCEP的效果。材料和方法:1、回顾性分析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沙利度胺和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资料,沙利度胺组治疗方案:卡瑞利珠单抗200mg静脉滴注1小时,每3周重复,同时给予沙利度胺50mg每晚口服一次;阿帕替尼组卡瑞利珠单抗用法同上,同时给予阿帕替尼250mg每日口服一次。2、对患者皮肤黏膜的检查及RCCEP的诊断、并发症处理同第一部分研究。结果:自2017年6月至2023年3月共筛选101名晚期肿瘤患者,其中8人临床资料不详细,另有3人在初次评估前即停止用药,结果可评估的90人被纳入沙利度胺组(38人)和阿帕替尼组(52人)。在沙利度胺组有11名(11/38,28.9%)患者发生RCCEP,其中8人为1级、3人为2级;而在阿帕替尼组共有17名(17/52,32.7%)患者发生RCCEP,其中12人为此网站1级、5人为2级。沙利度胺组RCCEP的发生率虽然低于阿帕替尼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两组患者发生RCCEP的中位时间均为5周。沙利度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5人发生1级的疲劳,5人发生1级的便秘,4人发生1级浮肿,还有4人发生1级的斑丘疹;阿帕替尼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28人发生高血压(18人1级,10人2级)、20人发生蛋白尿(14人1级,6人2级)、16人发生手足皮肤反应(14人1级、2人2级)、12人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10人1级、2人2级)、11人发生1级纳差、8人1级腹泻、6人发生1级转氨酶升高、3人发生1级血小板减少。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或停止治疗。结论:沙利度胺可安全有效地预防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RCCEP,相比于阿帕替尼,沙利度胺预防RCCEP的有效率似乎更高,但尚需大样本研究评估。
P2Y_(12)介导脑梗死气虚血瘀证血小板功能及补阳还五汤干预的机制研究
血小板功能障碍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抗血小板治疗一直是防治CI的重要举措。P2Y12受体在CI中扮演多种角色,激活P2Y12会触发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进一步引起血栓炎症,扩大梗死面积,加重CI病理损伤。因此,长期以来血小板P2Y12受体一直是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靶标,血小板P2Y12拮抗剂如氯吡格雷应用广泛。然而,P2Y12拮抗剂在临床应用当中时有出血、梗死后复发、药物抵抗等副作用,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共同发挥,成为当前血栓性疾病防治的重难题。活血化瘀类传统药物因其多靶点、多效应和多通路的协同效应,日渐成为中医药研究的焦点,前景广阔。血瘀证是指体内血流不畅,经脉受阻,血液瘀滞所引起的证候,在中医心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但临床发病具有多证夹杂的普遍特点,其中以气虚血瘀证致病最广。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YHW)以“气血之荣枯、经络之通滞”立方,是治疗CI气虚血瘀证的经典名方。既往研究表明,BYHW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抗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针对CI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小板的具体改变及是否存在差异表达基因,同时,有明确临床疗效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复方BYHW,又能否对P2Y12受体和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进行调控,从而起到抗血小板活化聚集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亟待结合临床与基础实验进一步挖掘探讨。第一部分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对血小板在脑梗死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计量学分析目的:通过对近10年国内外CI领域血小板相关文献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宏观挖掘该领域热门研究及前沿方向。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CNKI及WOS中、英文数据库,分别获得中、英文文献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获取网络可视化(研究机构、作者、参考文献)的地图,聚类分析和时间线可视化分析(关键词)和引用突发(参考文献、关键词),包括期刊的双映射图谱(dual-map);采用VOSviewer获取网络可视化(国家/地区、关键词)地图,年份叠加可视化(国家/地区、关键词)地图,密度可视化(国家/地区、关键词)地图。结果:(1)根据检索策略,共筛选收录1974篇文献。有关CI中血小板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爬坡式稳定增涨的整体趋势。(2)这些中、英文出版物主要来自中国和美国,尤以中国学者的贡献量最大。(3)主要研究机构为吉林大学、河北医科大学、Capital Med University、Wurzburg University。(4)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中国医药指南、CIRCULATION和NEW ENGL J MED是研究最多的期刊和共同引用的期刊。(5)研究作者中,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德阳市人民医院的易兴阳、维尔茨堡大学的Bernhard Nieswandt和Guido Stoll,其出版物数量排名靠前。(6)关键BIBW2992分子量词中,中、英文文献最强引用突现分别为氯吡格雷、预防、不良反应、机械取栓以及intravenous thromboly sis、thrombectomy、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等;聚类分析形成#0 氯吡格雷,#1卒中.#2脑梗死,#3心房颤动,#4血小板,#5抗血小板,#6二级预防以及#0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1 Clopidogrel,#2 acute ischemic stroke,#3 pl atelet activation#4 atrial fibrillation,#5 eicosanoic acids 等簇集圈;时间轴上最新的聚类关键词为神经因子、神经功能恢复、炎症指标、降纤治疗、二级预防、脑血流量、免疫功能、预测价值以及early management、dual anti-platelet therap y、cell death、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intracerebral hemorrhage、predicts 等。结论:近10年国内外CI中血小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功能、取栓、早期管理及二级预防、预测、神经细胞修复、免疫炎症、生物标志物和生物组学技术等方面,作为本领域的研究热门及前沿方向。第二部分脑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变化的临床研究目的:基于临床研究,观察CI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小板相关生物学指标及微观形态变化。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CI气虚血瘀证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比较两组受试者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凝血功能、基础参数等临床生物学指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PAC-1及12项炎性细胞因子,观察血小板活化程度及炎性反应;运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沉淀物的微观形态变化。结果:(1)研究组气虚血瘀证候平均积分34.55±3.95分;研究组NIHSS平均积分为10.87±3.86 分;研究组 TG(t=3.17,P<0.01)、GGT(t=2.39,P-0.0187)、GLU(t=3.74,P<0.01)、UA(t=2.77,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2)血小板聚集率指标中,研究组PAg-AA、PAg-ADP、PAg-COL明显高于对照组(tPAg-AA=3.213,P<0.01;tPAg-ADP=7.682,P<0.01;tPAg-COL=2.766,P<0.01);凝血功能指标中,研究组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tAPTT=2.22,P<0.05;tTT=2.57,P<0.05),研究组FIB显著高于对照组(tFIB=3.15,P<0.01);血小板参数指标中,研究组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tPLT=2.27,P<0.05;tPCT=3.10,P<0.01)。(3)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小板活化指标C D62P、PAC-1表达水平呈现显著升高(P<0.01)。(4)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中炎性因子IL-4、IL-8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1);而IL-5、IL-10、IFN-γ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P<0.05)。(5)透射电镜显示,对照组血小板呈椭圆形,细胞膜边界清晰,血小板内颗粒清晰可见,细胞结构完整。CI气虚血瘀证研究组患者的血小板细胞膜破损,出现大面积空泡现象,细胞内颗粒破坏程度高,线粒体峭出现断裂,细胞结构紊乱,同时有伪足伸出倾向。结论:CI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小板结构破损明显,存在高度血小板活化聚集及凝血功能障碍,同时伴有炎性反应。第三部分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病证严重程度与血小板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目的:探索CI气虚血瘀证患者病证严重程度与血小板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挖掘CI气虚血瘀证发生的临床预测指标。方法:应用一般线性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等临床血小板生物学相关指标与气虚血瘀证候(QDBSS积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Enter法)分析气虚血瘀证候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生存曲线(ROC)检验各指标水平预测气虚血瘀证候及神经功能重度缺损的临床价值。结果:(1)QDBSS积分与NIHSS评分(r=0.786,P<0.01)存在直线正相关性,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19.29+1.43X。(2)气虚血瘀证严重程度与PAg-A A(r=0.448,P=0.013)、FIB(r=0=0.362,P=0.008)呈正相关,与 APTT(r=-0.331,P=0.015)呈负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PAg-AA(r=0.420,P=0.021)、PAg-A DP(r=0.528,P=0.005)、FIB(r=0.276,P=0.047)呈正相关,与 APTT(r=-0.338,P=0.013)呈负相关(P<0.05)。(3)PAg-ADP(OR=1.306,95%CI 1.014~1.684,P=0.039)、FIB(OR=17.749,95%CI 1.834~17.178,P=0.013)、PLT(OR=0.760,95%CI 0.617~0.936,P=0.010)、PCT(OR=5.920,95%CI 4.027~8.703,P=0.015)、PDW(OR=12.645,95%CI 1.322~12.092,P=0.028)指标是 CI 气虚血瘀证证候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4)PAg-ADP(OR=1.589,95%CI 1.076~2.348,P=0.020)、TT(OR=8.711,95%CI 1.204~63.010.P=0.032)、FIB(OR=7.216,95%CI 1.135~45.870,P=0.036)、PLT(OR=0.739,95%CI 0.581~0.940,P=0.014)、PCT(OR=5.832,95%CI 8.631~3.940,P=0.020)指标是CAutoimmune kidney diseaseI气虚血瘀证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5)PAg-ADP、FIB、PLT、PCT用于预测CI气虚血瘀证的AUC分别为0.9310、0.7196、0.6273、0.6608,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以PAg-ADP及FIB预测价值最显著。结论:CI气虚血瘀证存在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异常,PAg-ADP、FIB水平是影响病证严重程度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相关性突出,长期监测对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和评估价值。第四部分脑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血小板转录组学分析目的:寻找CI气虚血瘀证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揭示导致CI气虚血瘀证发生的分子机制,为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提供证据链。方法:分别采集研究组和对照组肘静脉血并分离血小板,进行总RNA提取,检测血小板沉淀物的总RNA,建立转录组学文库,使用Illumina HiSeqTM 2500测序仪进行测序,通过GO富集、KEGG富集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挖掘CI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小板的差异表达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并进行RT-qPCR验证。结果:(1)两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共2253个,上调的基因有1731个,下调的基因有522个。(2)两组间GO富集总条目5492条,其中BP类别3790个,CC类别656个,MF类别1046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extracellular exos ome(细胞外外泌体)、neutrophil degranulation(中性粒细胞脱颗粒)、platelet degranulation(血小板脱颗粒)、blood coagulation(血液凝固)、inflammator y response(炎症反应)、nucleosome assembly(核糖体组装)、platelet alpha granule lumen(血小板α颗粒腔)、focal adhesion(黏着斑)、tertiary granule 1 umen(三级颗粒管腔)、platelet aggregation(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ctivation(血小板活化)等。(3)两组间KEGG富集总条目319条,其中HD类别91个,OS类别82个,CP类别21个,EIP类别32个,GIP类别19个,M类别74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主要途径为Gap junction(缝隙链接)、Focal adhe sion(黏着斑)、Necroptosis(坏死吞噬作用)、Rap1 signaling pathway(Rapl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P13K-Akt 信号通路)、IL-17 signali ng pathway(IL-17 信号传导通路)、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信号途径)、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Toll 样受体信号通路)、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NOD 样受体信号通路)、Fluid shear str ess and atherosclerosis(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硬化)、Platelet activation(血小板激活)、Vascular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血管平滑肌收缩)、Human cyto megalovirus infection(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等。(4)通过RT-qPCR验证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I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小板中的关键枢纽mRNA(GP1BA、GP1B B、VWF、IGF2、ITGA2B)及差异表达的 P2Y 受体家族 mRNA(P2RY1、P2R Y2、P2RY10、P2RY12、P2RY13、P2RY14)的表达趋势与 RNA-seq 结果趋势一致,说明RNA-seq的测序结果准确可信。结论:CI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小板中存在异常表达的mRNA表达谱,P2Y受体家族表达的mRNA可能参与CI气虚血瘀证血小板病理改变的发生。第五部分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的病理改变及补阳还五汤的作用研究目的:观察CI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的病理改变,以及通过BYHW干预后的作用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自由喂养3天,先睡眠剥夺2周,通过微球诱导多发性脑梗模型,结合水平台不完全睡眠剥夺法建立气虚血瘀证候,共同构建CI气虚血瘀病症相结合的动物模型,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个月后采集标本。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氯吡格雷阳性药组(CL,6.75g/kg/d)、ADP 激动剂组(ADP,0.5ml 生理盐水稀释 0.2mg/kg ADPβS,尾静脉注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BYHW-H,1.8g/kg/d)、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BYHW-L,0.9g/kg/d),每组15只。日常监测大鼠一般表征,造模术后6h及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于造模前、术后7天、14天、28天四个时间点称重后采用大鼠抓力测定仪记录最大抓力值;PeriCam PSI HR激光散斑血流视频监测大鼠尾部末梢循环血流灌注情况;利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海马区病理改变情况。结果:(1)Model组较Sham组大鼠体型消瘦,肢体偏瘫,反应迟钝,毛发枯黄无光泽;BYHW组大鼠状态稍好,体型发育相对正常。(2)造模前至第7天Model组较Sham组大鼠体重变化差异不显;第14天Model组较Sham组大鼠的体重呈现下降趋势(P<0.01);第28天Model组较Sham组大鼠体重也出现降低(P<0.01),与Model组相比,CL、BYHW-H组体重趋势相对较高,同时期AD P组最低。(3)造模前各组大鼠最大抓力值差异不显;第7、14天Model组较Sham组大鼠抓力出现明显减轻(P<0.01),与Model组相比,BYHW-H组大鼠最大抓力值呈现升高趋势(P<0.05);第28天Model组较Sham组大鼠抓力则表现降低(P<0.01),与Model组相比,其他各给药组均相对升高,该时期以CL、BYH W-H组抓力值最高而BYHW-L、ADP组相对较低。(4)大鼠尾部表面红色像素点密集且显色度高,提示血流循环良好;Model组较Sham组红色像素点稀疏且显色度较低,血循环较差;与Model组相比,CL灌注量最高,BYHW-H次之,ADP组相对较低,提示BYHW-H组给药后尾部微血流灌注情况有所改善。(5)Model组大鼠在造模术后6h及24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Sham高(P<0.01);与Model组比较,各给药组间大鼠术后24h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Model组(P<0.05)。(6)镜下可见Model组较Sham组结构损伤明显,表现为海马CA 1区神经元排列稀疏且散乱,神经元水肿、变性,细胞层次明显减低,存在炎细胞淋巴细胞聚集团,且部分细胞可见空泡变性,有核固缩甚至坏死现象;与Mo del组相比,BYHW-H组结构变化相对较轻,病理改变少于其他给药组而接近S获悉更多 ham 组。结论:1.CI气虚血瘀证大鼠存在体弱乏力、末梢微循环障碍等症状,同时合并神经功能缺损及海马区病理结构破坏等改变;2.BYHW可改善CI气虚血瘀证大鼠的气虚血瘀证候严重程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及病理损伤。第六部分基于AC/PKA信号通路观察BYHW在P2 Y12受体介导下对CI气虚血瘀证血小板及神经炎症的调节机制目的:探索在P2Y12受体介导下对CI气虚血瘀证血小板功能及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响,并探索BYHW调控的机制所在。方法:60只SD大鼠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 del)、氯吡格雷阳性药组(CL,6.75g/kg/d)、ADP激动剂组(ADP,0.5ml生理盐水稀释0.2mg/kg ADPβS,尾静脉注射)、补阳还五汤组(BYHW,1.8g/kg/d),每组15只。采用免疫荧光双标共定位P2Y12与小胶质细胞Iba-1;Micro PET/CT扫描评估大鼠脑部TSPO炎性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62P、CD61表达水平;采用PL-12型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凝仪检测血液凝血功能;甘氨酸银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原纤维缠结(NFT s)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及小胶质细胞微观形态;ELISA检测脑组织cAM P、cGMP水平;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记忆认知能力;Western-Blot检测P 2Y12、AC、PKA、p-VASPser157 蛋白表达。结果:(1)免疫荧光双标结果表明P2Y12受体与小胶质细胞Iba-1出现共表达,并特异性表达在小胶质细胞上;与Sham组相比,Model组P2Y12表达明显增多,小胶质细胞活化显著;与Model组相比,CL组P2Y12表达量最低,BYHW组小胶质细胞活化程度最低。表明中药复方BYHW可以协同发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脑损害的优势。(2)Model组较Sham组TSPO表达量明显升高,于第7天达到峰值,后逐渐小幅度下降,并在第14天后趋于平稳;与Model组比较,BYHW组在第1天相差无几,同样在第7天出现峰值,但其表达量仍低于Model组,后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趋势,在第14天后趋于平稳。(3)Model组相比于Sham组而言,大鼠血小板CD62P、CD6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CL、BYHW组的大鼠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比Model组有所降低(P<0.01)。表明BYHW均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4)与Sham组相比,由ADP诱导剂诱导的Model组大鼠血小板最大、平均聚集率(MAR、AAR)均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BYHW组可明显降低由ADP诱导的CI气虚血瘀证大鼠血小板 MAR(P<0.05)和 AAR(P<0.05)。(5)与 Sham 组比较,Model 组大鼠 PLT 显著降低(P<0.05),PT、PTA、Fbg 明显增高(P<0.05,P<0.01,P<0.05)。与 Model组相比,BYHW组PLT增高(P<0.01),Fbg显示下降(P<0.05)。提示BYHW可以改善血小板活化聚集,增加PLT水平,同时降低CI气虚血瘀证大鼠的Fbg表达。(6)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大鼠脑组织中cAMP水平存在降低(P<0.01),cGMP水平则有升高趋势(P<0.01);与Model组比较,CL、BYHW组大鼠脑组织中cAMP水平有所升高(P<0.05),CL组大鼠脑组织中cGMP水平有所下降(P<0.05)。提示BYHW通过提高缺血后大鼠脑组织cAMP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神经再生。(7)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大鼠总行动轨迹距离显著增加(P<0.05),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平均速度显示下降趋势(P<0.01),穿越平台次数有所降低(P<0.01);BYHW组大鼠游泳总距离和逃避潜伏期时长均比Model组减少(P<0.05),而平台穿越次数有所增多(P<0.05)。表明BYHW可改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8)甘氨酸银染色(镀银)染色镜下可观察Model组较Sham组大鼠海马区染色明显加重,镜下可见大量黑色条状染色,可见大量皱缩的神经元并且被染成深褐色,神经元轴突呈黑色并且形态较粗,尤其以CA3区最为明显;BYHW组大鼠海马区分布黑色条状染色相对较浅,黑色的神经元轴突分布有所减少。(9)大鼠血小板透射电镜观察发现,Model组较Sham组大鼠血小板黏附聚集成团,细胞结构严重破损,有伪足伸出倾向。BYHW组大鼠血小板微观结构改善明显,胞膜边缘比较完整,未见明显伪足。脑组织小胶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发现,Model组较Sham组小胶质细胞破碎,细胞核呈不规则形,局部明显凹陷;CL、BYHW组小胶质细胞结构破坏程度较Model组减轻;ADP组则破坏明显。提示CI气虚血瘀证会出现小胶质细胞炎性表达提高,BYHW能减轻缺血后小胶质细胞损伤程度。(10)WB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血小板P2Y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AC、PKA、p-VASPser157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P<0.01),ADP 组 AC、PKA、p-VASPser157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P<0.05);与Model组比较,CL、BYHW组大鼠的血小板P2Y1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同时AC、PKA、p-VASPser157蛋白含量不同程度升高(P<0.05)。表明BYHW能够提高CI气虚血瘀证血小板中AC、PKA蛋白表达水平,促进磷酸化的VASP(p-VASPSer157)去磷酸化,发挥抗血小板活化作用。结论:1.CI气虚血瘀证大鼠脑组织存在P2Y12与小胶质细胞Iba-1共表达,血小板活化、聚集水平明显增高,凝血功能障碍,电镜微观结构破损变形,同时脑组织出现炎性反应水平高表达,空间学习及认知记忆能力降低明显;2.BYHW可抑制P2Y12受体介导的血小板功能改变,并通过调控AC/PKA信号通路,提升p-VASPSer157蛋白表达抑制CI气虚血瘀证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与西药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相比,BYHW同时还可以协同发挥减轻神经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
牦牛DEFB121蛋白抗烟曲霉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β防御素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广谱抗菌和免疫调节等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扩增和原核表达获得牦牛β防御素121(βdefensin 121,DEFB121)蛋白,采用抑菌试验、细胞毒性试验、体外细胞试验和动物感染模型治疗试验等分析其抑菌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牦牛DEFB121基因CDS区为228 bp,编码75个氨基酸,带正电荷,N端含有一段信号肽序列,是疏水性的分泌蛋白。在体外,牦牛DEFB121蛋白可抑制烟曲霉生长和生物膜形成(P<0.05),浓度达到32μg/m L时抑菌率达80%。DEFB121蛋白与牦牛巨噬细胞共培养,提高细胞吞噬活性和核酸荧光强度(P<0.05)。DEFB121蛋白处理后,灭活烟曲霉孢子刺激的牦牛巨噬细胞表现为活性增强和NO释放减少,且selleck MK-4827相关基因γ-actin、Lgals、Man2b和Capg表达增加(Pselleck GNE-140<0.05)。DEFB121蛋白未造成小鼠红细胞发生明显溶血,对小鼠巨噬细胞无细胞毒性(P<0.05)。动物试验中,模型组小鼠发病率为93%,具体表现为采食和活动减少、精神沉郁甚至腹式呼吸,剖检后肺有出血点且表面有灰白色病灶出现,肺脏器系数上升(P<0.05);DEFB121组小鼠发病率为27%,表现为临床症状缓解,各器官组织眼观正常,肺脏器系数下降(P<0.05);各组小鼠均未见死亡。取肺组织切片HE染色,模型组呈现为肺泡壁增厚,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出血,部分肺泡腔可见红细胞充盈;而DEFB121组肺呈现清晰的肺泡结构,肺泡壁为单层上皮细胞围绕。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白细胞数目、单核细胞数目和中性粒细胞数目上升(P<0.05),淋巴细胞数目下降(P<0.05);总蛋白、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含量上升(P<0.05),白球比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DEFB121组白细胞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数目、单核细胞数目和中性粒细胞数目下降(P<0.05),淋巴细胞数目上升(P<0.05);总蛋白、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含量下降(P<0.05),白球比上升(P<0.05)。肺组织q PCR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模型组NOD1、NOD2、RIP2、ATG16L1(P<0.05)和NF-κB(P>0.05)转录水平上升,ATG16L1蛋白表达增多(P<0.05),DEFB121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牦牛DEFB121蛋白抑制烟曲霉并对烟曲霉感染具有治疗作用。这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抗真菌的β防御素蛋白积累资料。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Gefitinib-based PROTAC 3分子量年零食消费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制定预防和控制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2018年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6~17岁儿童青少年共1 882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调查零食消费状况,通过聚类分析法探索零食消费模式,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零食消费与超重肥胖的关联。结果 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率为60.6%,供能比为2.4%。零食消费特征可分为4个模式,模式AZD92911以每天只摄入中等量水果为特征,模式2以每天摄入少量水果和焙烤类为特征,模式3以每天只摄入少量水果为特征,模式4以每天摄入中等量奶类和少量水果为特征。调整能量摄入等相关协变量后,与不吃零食者相比,不同零食消费模式组发生超重肥胖风险的OR值(95%CI)分别为1.56(0.93~2.58),0.81(0.51~1.24),1.24(0.94~antibiotic targets1.63),1.00(0.60~1.63),零食供能比自低至高四分位分组超重肥胖风险的OR值(95%CI)分别为1.17(0.81~1.68),1.32(0.92~1.89),1.12(0.77~1.61),1.00(0.69~1.45),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消费零食比例较高,种类以水果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和焙烤类为主,未发现零食消费与超重肥胖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