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踯躅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成分的筛选与鉴定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一种无明确病因的对称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主要侵害人体四肢关节,导致关节处明显可见的红肿、僵直,甚至关节严重畸形,功能完全丧失,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精神折磨。一线治疗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和皮质类固醇能够快速见效、短期效果好,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不可承受的毒副作用。寻找更有效安全的药物显得格外重要。许多传统中药材因具有多靶点、毒副作用小、药用历史悠久等特点而被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疾病,为治疗RA积累了巨大的药用样本和药用经验。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 G.Don),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的落叶灌木木本植物,其果实、根、花均可入药,具有麻醉镇痛、祛风除湿、散瘀杀虫等功效,在中医上具有治疗RA的悠久历史。现代药理学表明,它的果实、根、花都已具有良好的抗炎、抗RA活性。但对羊踯躅叶抗RA的研究十分有限,严重限制了羊踯躅的开发利用。本研究接着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围绕羊踯RAD001半抑制浓度躅叶替代传统药用部位治疗RA的潜力以及羊踯躅抗RA活性成分的筛选和鉴定展开实验。具体结果如下: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探究羊踯躅不同药用部位的毒性作用,并确定后续实验的浓度范围。结果显示,高浓度(≥150μg/mL)时,羊踯躅叶的毒性作用比花和果实的高。但浓度为100μg/mL时,其对RAW 264.7细胞的毒性与花和果实的相比,差异不明显。在GC-MS分析中,在羊踯躅叶中共检测到了834种化合物。其中萜类化合物最多,有224种,酮类化合物有72种。羊踯躅各药用部位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差别不大,但化合物含量占比不同。高效液相色谱显示,羊踯躅叶、花和果实的洗脱组分大致相同,说明它们的成分差异不大。从毒性和组分差异的角度来看,羊踯躅叶具有替代花和果实作为筛选抗RA活性成分的潜力。前期的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了羊踯躅叶的甲醇总提取物对细胞炎症模型具有很强的抗炎活性,而且能显著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爪关节肿胀、降低关节炎指数。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目标Biotin cadaverine组分对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使用脂多糖刺激RWA 264.7细胞构建炎症模型。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当目标组分浓度KPT-330使用方法为100μg/m L时,炎症相关基因(TNF-α、IL-6、IL-1β和COX-2)表达水平分别降低了63.82%,80.44%,71.22%,80.46%,NO的生成量则降低了78.93%,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炎活性。通过UHPLC-Q-TOF-MS分析,初步鉴定了目标化合物中含有11种黄酮类化合物和18种萜类化合物。接着,对目标组分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出了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质谱分析鉴定出了2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槲皮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都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与UHPLC-Q-TOFMS分析结果相一致。分子对接实验显示,槲皮苷与人源炎症蛋白(TNF-α、IL-6、IL-1β、COX-2和NF-κB)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IL-1β,这可能是其抗炎活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结果表明羊踯躅叶具有替代花和果实作为治疗RA药用部位的潜力,羊踯躅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是潜在的抗RA活性成分,为后续羊踯躅叶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提供了实验支持。

柚皮苷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柚皮苷通过调节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子与激活子3(STAT3)信号通路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生理盐水组、模型+柚皮苷组和模型+柚皮苷+白细胞介素(IL)-6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建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模型。术后24 h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测定脑梗死面积,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干/湿法检测脑水肿;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及Bax、Bcl-2蛋白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检测脑细胞凋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氧化应激因子[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6]。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肿指数升高,脑梗死面积增加,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变宽,细胞空泡增多,细胞变性,细胞染色不均匀,变性细胞指数(DCI)、Bax、凋亡指数(AI)表达、Bax/Bcl-2比值、MDA含量、血清TNF-α、IL-1β、IL-6、磷酸化JAK2(p-JAK2)、磷酸化STAT3(p-STAT3)表达升高,凋亡细胞呈深褐色,Bcl-2表达、CAT、SOD和GSH-Px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和模型+生理盐水组比较,模型+柚皮GNE-140供应商苷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肿指数降低,脑梗死面积减小,细胞排列有序,细胞间隙少,细胞空泡少,细胞变性和细胞染色不均有所缓解,DCI、Bax、AI表达、Bax/Bcl-2比值、MDA含量、血清TNF-α、IL-1β、IL-6、p-JAK2、p-STAT3表达减少,深褐色凋亡细胞较少,Bcl-2表达、CAT、SOD和GSH-Px活性升高(P<0.05);与模型+柚皮苷组比较,模型+柚皮苷+IL-6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肿指数升高,脑梗死面积增加,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和空泡增多,细胞变性且染色不均,DCI、Bax、AI表达、Bax/Bcl-2比值、MDA含量、血清TNF-α、IL-1β、IL-6、p-JAK2、p-STAT3表达升高,深褐色凋亡细胞增多,Bcl-2表达、CAT、SOD和GSH-Px活性降低(P<0.social impact in social media05)。结论:柚皮苷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PLX4032供应商STAT3信号通路及氧化应激、炎症和细胞凋亡有关。

纳米气泡行为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研究

在化工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伴随着纳微流体结构的形成与消失,如微流控中纳米气泡的产生、雾霾中微液滴的成核和潜水病中微细气泡的形成。这些细微流体结构对相关的化学、物理、生物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纳米尺寸的气态结构,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广泛应用。尽管大量的实验都观测到长时间(几小时到几周)稳定的纳米气泡,但是其热力学稳定性却与经典理论相冲突。这说明与纳米气泡有关的理论和性质,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人们所理解。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些尚未被发掘的纳米气泡相关的基本规律,本文采用热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纳米尺度下气泡的形成、稳定与溶解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理论上探究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气泡稳定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热力学分析法,构建演化路径,利用自由能取极值的方法寻找纳米气泡稳定态的可能。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在气泡气-液界面上的吸附不仅会改变气泡的界面张力,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导致自由能局部极小的出现。这说明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对纳米气泡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热力学方法,论文还采用了E-P方程探究气泡演化的动力学过程。结果发现,当存在表面活性剂吸附,纳米气泡也存在动力学稳定解。此外,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也证实了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在气泡界面上的吸附可以稳定体相纳米气泡,这再次证明了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气泡稳定性的重要影响。2.表面活性剂单层对纳米气泡稳定性的影响。尽管之前的理论研究表明,一定的气体过饱和度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可以稳定纳米气泡。但在很多实验条件下,纳米气泡的稳定却不需要气体过饱和的环境,例如在敞开的大气环境下,长时间稳定的纳米气泡也能被观测到。根据纳米气泡和微乳液的实验观测中出现的诸多相似性,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稳定的体相纳米气泡可视为微乳液的气态类似物。论文指出,在低气体过饱和的环境中,气泡界面形成了一层紧密的表面活性剂单层,也称之为压缩单层。这种压缩单层具有超低(接近0)的界面张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稳定纳米气泡不需要气体的过饱和。这种压缩单层模型,也存在于稳定的微乳液体系中,只是把微乳液中的油相换成了纳米气泡中的气相。所以,可将体相纳米气泡视为微乳液的气态类似物。其中,压缩单层很可能来源于大气泡的收缩,并且压缩单层的刚度对纳米气泡的尺寸有重要影响。基于这个观点,论文对纳米气泡稳定性的进行了详细地热力学分析。3.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在降低气-液界面张力中的协同机制。论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了双组分表面活性剂如何协同降低气-液界面的界面张力。模拟结果表明,在给定主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加入第二种表面活性剂要么进一步降低界面张力,表现出正的协同效应,要么增加界面张力,表现出负的协同效应。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在降MC3低表面张力上的协同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表面活性剂成分之间的结构互补,而不同的互补结构决定了表面活性剂单层的自发曲率。通过分析表面活性剂单层自发曲率与表面活性剂头部和尾部的平衡分布,结果显示,表面张力降低的正协同效应总是伴随着头部和尾部分布对称性增强;而负协同效应对应于头部和尾部分布的不对称趋势增强。此外,模拟结果表明,自发曲率接近零通常伴随着非常低的气-液界面张力。4.纳米尺度的软受限空间中的流体气液相变和相间振荡行为。纳米气泡构成了一个典型的软受限体系。在这个特别的体系中体积和压力都不是固定的,而且它们的变化依赖于受限空间的刚度α_K。因此流体在软受限空间中的相变行为不同于等体积(NVT)和等压力(NPT)空间。论文通过自由能分析研究了软受限空间中流体的相变行为。结果表明,在具有适中软硬度α_K(α_K是受限空间墙壁的弹性常数,与抵抗变形的能力成正比)时,体系的相变行为更丰富。在非常软的受限体系中只有两相(纯气相和纯液相),此时α_K→0,类似于NPT系综。而在适度软的受限体系中,出现了三相(纯气相、气相-液滴共存、纯液相)。此外,P-V曲线中的压力下降随着α_K的减小从不连续变为连续,并且P-V曲线在非常小的α_K时出现平台。随着α_K的降低,发生相变的〈V〉的宽度逐渐增加;α_K增大时(约束增强),体积的波动又会减弱。5.基底硬度对界面纳米气泡稳定性的影响。解释界面纳米气泡稳定的“接触线锚定-过饱和”机制引起了实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有些实验表明有些情况下接触线锚定不是必需的。为解释这一现象,论文通过理论分析表明,软基底变形时产生的自锚定效应可以诱导界面纳米气泡的稳定。通过调节基底的软硬度,界面纳米气泡形成后可能在其接触线附近诱导基底产生不同变形的凸起。根据这种变形的大小,分析得出,在硬基底和液态(特别软)基底上,界面纳米气泡形成时自由能曲线只有局部极大值。但气泡在具有适中软硬度的基底上形成时,可能出现自由能局部极小值,这主要是由自锚定效应引起的。因此,通过改变基底的软硬度可以调节表面纳米气泡的稳定性。除了基底本身的软硬度之外,基底上吸附的表面3-MA浓度活性物质分子也可能诱导三相接触线处的自锚定效应,从而影响纳米气泡的稳定性。6.界面纳米气泡溶解行为的动力学研究。论文采用Onsager变分原理并结合E-P方程来研究界面纳米气泡演化过程,同时探究了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对界面纳米气泡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量纲系数k_(di)(k_(di)=τ_(re)/τ_(di),其中τ_(re)为弛豫时间,τ_(di)为溶解时间)可plant bacterial microbiome以决定气泡的溶解模型;化学上的非均一性可以使气泡溶解过程出现stick-slip行为;表面活性剂吸附或接触线锚定都可以单独来稳定界面纳米气泡。

丁香酚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大肠杆菌的作用研究

丁香酚(eugenol,Eug)是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淡黄色酚类化合物,也是丁香油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表明,Eug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免疫调节、镇痛、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将其纳入食品添加剂目录。但Eug存在挥发性高、水溶性差、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限制了其功效的发挥,因此亟需研发新的剂型来提高其应用效果。脂质体是一种可在水性介质中通过两性基团而发生自组装的双层囊泡载体系统。药物包CP-456773采购裹在脂质体囊泡后可增强其溶解度和稳定性,并减少药物降解。此外,脂质体的控释特性可以延长药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同时减小副作用,降低各类药物的靶向毒性。本研究采用薄膜水合超声法将Eug装载于脂质体中,制备了丁香酚纳米脂质体(eugenol nano-liposome,ENL),采用 Box-behnken 设计(BBD)响应面法优化了其制备工艺,对ENL形态结构和释放等性能进行了表征;然后评价了其对大肠杆菌(Eschericha coli,E.coli)的体内外抑菌效果,为Eug新型制剂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1.ENL的制备及BBD响应面法优化为解决Eug易挥发、难溶于水和不稳定等问题,采用薄膜水合超声法将其制备成ENL,并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破乳法计算ENL的实际包封率。为确定其制备条件,对ENL进行五因素五水平的单因素分析,分别为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W/W)、Eug浓度(%)、吐温-80质量(mg)、水化温度(℃)、超声时间(min)。选取其中对包封率影响最大的前三个因素,以BBD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显示:最佳制备工艺是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5.4:1、Eug浓度为1.5%、超声时间为10 min。据此获得的包封率平均值为72.42±0.22%,与预测包封率72.51%接近。这表明,单因素分析结合BBD响应面法优化可以获得较高包封率的ENL。2.ENL的性能表征为表征ENL的性能,对其形态、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购买BYL719)、缓释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考察。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ENL的超微结构;使用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以溴化钾(KBr)压片法扫描获得其红外光谱;模拟体内胃肠环境,采用透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ENL中Eug的体外释放量;将ENL分别置于4℃、25℃两种条件下45 d,分别测定其粒径及PDI变化来测定ENL的储存稳定性。结果表明:ENL的形态近似球形,大小均一;平均粒径为 203.97±8.66nm,PDI 为 0.23±0.03、Zeta 电位为-2.18±0.18mV;Eug 的特征峰在ENL中进行了红移和蓝移,可能是氢键相互作用;ENL在胃、肠模拟液中缓慢释放;并且在4℃和25℃两种条件下可稳定储存45 d。以上结果表明,薄膜水合超声法制备的ENL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缓释性。3.ENL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为探究ENL对E.coli的体外抑菌作用,本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测定ENL对E.coli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将ENL分别在4℃和25℃两种条件下放置0d、7d、15 d、30 d和45 d,检测其对E.coli的抑菌作用变化;通过酶标仪测定不同浓度药物处理后E.coli在不同时间段的OD600,并绘制生长曲线;使用2MIC、4MIC浓度的ENL在不同时间点分别处理E.coli,测定其菌落数,并绘制时间-杀菌曲线;使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药物处理后E.coli的形态结构变化;将不同浓度药物处理后的E.coli与荧光探针1-N-苯基萘胺(NPN)、碘化丙啶(PI)共同处理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Ecoli细胞外膜和内膜的变化。结果显示:ENL对 E.coli菌株的MIC为0.31 mg/mL,MBC为0.63 mg/mL,抑菌效果比Eug增强了 2~4倍;45 d内ENL具有较好的抑菌稳定性,两种储存条件下的ENL对E.coli的MIC、MBC几乎没有变化;2MIC的ENL处理2 h可杀灭标准株ATCC25922,12 h可杀灭临床分离耐药株E.coliAHM5C23;4MIC的ENL处理4 min可杀灭标准株ATCC25922,10 min可杀灭临床分离耐药株E.coli AHM5C23。SEM和TEM结果发现,ENL处理后会引起菌体发生严重的皱缩、细胞膜破损、细胞壁和菌毛等结构消失;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ENL可破坏E.coli的细胞外膜和内膜,增加其通透性,并呈现一定的药物浓度依赖性。以上结果表明,ENL对E.coli具有明显的抑杀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其细胞膜而引起的。4.ENL对E.coli性肠炎的治疗作用研究为探究ENL对E.coli性肠炎的体内治疗效果,本试验首先通过给BALB/c小鼠灌服临床分离耐药株E.coli(AHM5C23)建立肠炎模型,建模后使用不同浓度的ENL(5、10、20mg/kg)对其进行治疗,4d后将小鼠处死,病理解剖并采样,然后通过死亡率、体重和脏器指数、肠道组织病理变化和小肠吸收能力、肠道组织炎性细胞因子以及肠道组织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来判定ENL对E.coli感染性肠炎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存活率为80%,体重明显下降,肝脾指数显著增加,回肠和结肠HE染色结果呈现明显的肿胀、肠壁变薄、绒毛萎缩、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绒隐比(V/C)显著降低等病理变化;ENL治疗组小鼠未出现死亡情况,上述症状明显改善。RT-qPCR检测发现,ENL治疗可明显抑制肠道组织炎症细胞因子NLRP3、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证明,ENL治疗可显著抑制肠道组织炎症相关蛋白TLR4、MyD88、p-P65、p-IκB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ENL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显著抑制细菌性肠炎所引起的NF-κB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而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综上所述,BBD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条件后,可以得到较高包封率的ENL,其为大小均一的球形,具有较小的粒径、缓释性和储存稳定性。同时,ENL对多株耐药E.coli菌株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在几分钟内杀灭细菌;这与其破坏菌体细胞膜使菌体发生皱缩和破lethal genetic defect损有关。此外,ENL抑制E.coli感染诱导的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活化,下调炎症细胞因子NLRP3、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而对E.coli感染性肠炎具有治疗作用。以上结果表明,ENL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抑菌抗炎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替抗药物。

五禽戏在孤独症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五禽戏对孤独症患儿的自闭程度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招募的20例孤独症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人。对照组实施常规教育干预,实验组实施五禽戏训练。实验前进行基线数据的采集,并且通过孤独症行为量表(ABC)、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比较实验前以及干预3个月后孤独症患儿的自闭程度和运动能力。结果:实验前两组患儿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无统计学意义。在干预3个月后,评价两组孤独症患儿自闭程度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5);评价孤独症患儿运动能力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五禽inappropriate antibiotic therapy戏在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治疗疗效较NN2211溶解度好,可改善自闭程度,提高运Torin 1体内动能力,促进孤独症患儿的社交能力发展,有利于减轻孤独症给患儿带来的不利影响。

柱[5]芳烃和含铂金属大环的构筑及应用

大环分子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柱芳烃和金属大环化合物是大环分子重要组成部分。大环分子由于具有良好的主客体性质,开发功能化的主客体化合物,构建各类新材料是近几年的热点。本文设计合成了柱[5]芳烃席夫碱和有机铂金属大环,组装成具有pH响应性的超分子纳米材料,研究其在细胞成像和癌症治疗方面的运用。依据柱[5]芳烃的主客体分子识别和金属离子配位构建荧光超分子聚合物,研究其在催化还原硝基苯酚类化合物的运用。具体内容如下:1.复合物疗法是治疗一些复杂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此,通过柱[5]芳烃席夫碱(P5SB)与亚甲基蓝(MB)组装成中等强度的pH响应超分子复合物给药系统。分子模型研究表明,MB和P5SB的席夫碱基侧链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是影响复合物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两亲性P5SB?MB复合物在常规生理环境(pH=7.4)下组装成平均直径为244.1 nm的稳定囊泡。在660 nm激光的照selleck合成射下,产生1O2,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同时与MB(ΦΔMB=0.5)的量子产率相比,P5SBD?MB的量子产率更高,P5SB?MB复合物可提高光动力治疗的效率。载药实验表明,阿霉素(DOX)可以有效地封装在中空囊泡中,在酸性环境(pH=6.0)下可迅速释放药物。此外,由于P5SB、MB和DOX的协同作用,装载DOX的P5SB?MB囊泡的抗癌效果显著提高。尽管如此,在封装后,DOX的活细胞成像特性仍保持不变。2.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在可见光下释放O2的过程。基于正交柱芳烃分子识别和金属离子配位,成功构建了荧光超分子聚合物(P5Py2/Zn/Gen)n来模拟这一过程。在超分子聚合物中,由于客体Gen的聚集导致发光猝灭(ACQ)效应被主客体相互作用抑制,Gen单元可以作为光捕获部分,而(Py)2/Zn中心可以作为催化位点。这种正交自组装策略增强了供体和受体在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为对氨基酚时的稳定性,该光催化剂可重复使用至少5次。本研究为构建循环人工捕光系统模拟整个光合作用过程提供了途径。3.通过对位吡啶卟啉与有机铂合成金属大环,与两亲性客体TPE-PEG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NPs)TPE-PEG@1,同理对位吡啶卟啉与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两亲性客体TPE-PEG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TPE-PEG@2,通过TEM和SEM对NPs的形貌进行表征。单线态氧的检测实验表明,两种纳米粒子在660 nm激光的照射下都能产生单线态氧,但TPE-PEG@1有更强的产生能力。MTT实验与粒径分析表明在低pH条件下,纳米粒子遭到破坏,TPE-PEG@1能够释放铂药物,与TPE-PEG@2相比有更强的肿瘤杀伤力,化疗与光动力治疗的协同治疗显著提高了抗肿瘤特性。TPE-PEG具有强的荧光,在细胞中能够进行细胞selleck GSKJ4成像。化疗、光动力治疗和成像的一体化,为开发超分子材料提供新思路。

TPM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蛋白组学筛选到的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组织高表达基因TPM2已被证明在多种肿瘤的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肝癌中的作用,尚未被探讨。方法:利用TCGA、HCCDB和HPA数据库和免疫组化,验证TPM2的表达情况;采用Cox回归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TPM2的预后价值;Go和KEGG富集分析探究TPM2的潜在机制;基于TCGA基因组突变数据进行TPM2与基因突变相关性分析;利用ss GSEA、ESTIMperipheral blood biomarkersATE算法和TISIDB、TISCH2数据库进行肿瘤免疫分析;使用TIDE评分和R包“p RRophetic”进行免疫治疗疗效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通过蛋白组学分析和文献调研,我们筛选出TPM2作为本研究的肝Lorlatinib癌靶点。TPM2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表达具有组织异质性,而在肝癌组织中,TPM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织。同时,TPM2与肝癌的病理分级和总体生存率有关,可能通过影响肿瘤转移和免疫等方面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此外,虽然TPM2在肝癌中很少发生突变,但与CTNNB1基因突变和TMB有关;免疫分析显示,TPM2在肝癌组织中与巨噬细胞浸润、免疫调节和肿瘤基质成分相关;且TPM2高表达组可能更容易发生肿瘤的免疫排斥和药物敏感。结论:作为肝癌组织高表达基因TPM2在肿瘤转移、免疫调节等方面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并可selleck Trichostatin A作为预测免疫治疗和药物治疗疗效的潜在靶点。

水稻叶绿体发育基因OsALB3功能解析及应用研究

水稻产量大部分来自于叶片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进行依赖于叶绿体的正常发育。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通常被认为是光合细菌内共生而来。在内共生过程中,大多数原核生物基因组丢失或转移到核基因组中,因此,大部分叶绿体蛋白是由核基因编码的。只有当叶绿体蛋白转运至特定的功能位点并发挥其功能,才能进一步进行光合作用供植物生长发育。首先核编码的叶绿体蛋白由叶绿体内外膜上的复合物转运至叶绿体中,其次通过不同的转运途径运输至类囊体中发挥功能。因此,对叶绿体发育和叶绿体蛋白转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稻光合作用调控机制,为进一步培育高产水稻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一个叶片黄化突变体yll1(yellow leaf andlethal 1)克隆到目的基因OsALB3(ALBINO3),并对OsALB3的功能进行初步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突变体yll1是从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粳稻品种日本晴后代获得。yll1苗期叶片为淡黄色,生长24天左右死亡。突变体yll1中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突变体yll1中的叶绿体结构异常,类囊体膜数量大量减少。2.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yll1叶片黄化性状是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选取同一家系中30株野生型与突变体yNeuropathological alterationsll1的DNA等比例混合,分别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并将有效的样本数据通过MutMap+技术筛选,根据突变体池中SNP/Indel-index=1和野生型池中SNP/Indel-index<0.5的特定规则,最后获得唯一候选目的基因LOC_O更多s01g05800。3.突变体yll1中LOC_Os01g05800基因发生单碱基替换,由C突变成T,导致编码的第140位氨基酸由丙氨酸(Ala)突变为缬氨酸(Val)。根据水稻基因组注释LOC_Os01g05800与拟南芥中的内膜蛋白编码基因ALBINO3相似,因此,我们将该基因命名为OsALB3。OsALB3包含12个外显子,在其中间部位含有一个60Kd的内膜蛋白结构域。BLAST可以发现OsALB3在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中均存在同源物。多重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在不同物种间的ALB3同源蛋白在60Kd内膜蛋白结构域之间高度保守。利用CRISPR/Cas9系统编辑OsALB3基因,得到目的基因敲除突变体,其表型与突变体yll1一致,进一步证明OsALB3(LOC_Os01g05800)的突变是致使水稻叶片黄化基因。4.OsALB3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水稻各组织均有表达,且在叶中表达量较高。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OsALB3蛋白定位在叶绿体。5.拟南芥中MLN8237体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叶绿体信号识别粒子途径中,ALBINO3主要负责将捕光叶绿素结合蛋白整合至类囊体膜上,从而进一步参与光合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Western-Blot实验分析相关色素蛋白在yll1中的表达量是否发生变化,结果表明光系统Ⅰ(PS Ⅰ)的捕光色素蛋白Lhca1、Lhca2、Lhca3和Lhca4和光系统Ⅱ(PSⅡ)的捕光色素蛋白Lhcb1、Lhcb2、Lhcb4和Lhcb5的含量在突变体yll1中大量减少。因此OsALB3对捕光叶绿素结合蛋白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对叶绿体蛋白的运输机制提供参考,为调控水稻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有机磷酸酯及全(多)氟烷基化合物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与机制研究

近年来,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TPHP)及其肝脏代谢产物磷酸二苯酯(Diphenyl phosphate,DPHP)、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ic acid,PFOS)及其替代品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酸钠(Sodiumρ-perfluorous nonenoxybenzene sulfonate,OBS)是环境介质及人体中最常检出的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Alpelisib临床试验)和全(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已有研intensive lifestyle medicine究表明,肝脏是OPEs及PFASs的主要富集或代谢器官,但目前OPEs及PFASs对肝细胞的毒性效应和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还很匮乏。本实验以人正常肝细胞(L02)为实验对象,从细胞水平研究TPHP、DPHP、PFOS及OBS对肝细胞的损害,并通过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e,RNA-seq)全面分析并比较目标污染物对肝细胞造成的系统毒性。此外,在活体水平上验证了TPHP对selleck Z-VAD-FMK肝脏的毒性及机制。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TPHP比DPHP表现出更强的肝细胞毒性。胰岛素抵抗是TPHP引起肝细胞最显著的毒性之一,TPHP暴露后能够显著降低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摄取与糖原合成,并且使内质网应激标志基因的m RNA显著上调,而DPHP暴露后没有显著变化。内质网应激的特异性抑制剂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可明显逆转TPHP引起的毒性效应。与DPHP相比,TPHP暴露可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更强的胰岛素抵抗。(2)高浓度(80 mg/kg)的TPHP能够显著降低C57BL/6J小鼠体重及肝糖原的含量,并且导致小鼠餐后血糖显著上升,干扰机体内的糖代谢;同时TPHP暴露可引起实验小鼠肝脏的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m RNA显著上调。添加4-PBA后会逆转TPHP暴露引起的毒性效应,所以TPHP暴露能够诱导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和胰岛素抵抗。(3)OBS具有与PFOS不完全相同的肝细胞毒性机制。PFOS和OBS诱导的肝细胞毒性分别集中在类固醇合成和ECM-受体相互作用等相关通路,PFOS暴露后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显著下降,而OBS暴露后细胞外基质标志基因m RNA水平显著升高。OBS比PFOS造成的L02细胞凋亡、铁死亡水平以及促炎细胞因子的含量更高。这些均表明OBS具有比PFOS更强的肝细胞毒性,并不是理想的PFOS替代品。

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前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变化的观察与分析

目的:评估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患者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12月大连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被确诊BRVOME的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5人(25眼)设为实验组。选取同期于我科就诊的年龄、性别相当的无相关性眼病的健康人共30人(30眼)设为对照组。所有实验组患者均采用“3+PRN”方案(即前三个月每月注药一次,后续按需治疗)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采集黄斑及视盘数据。黄斑区图像由仪器自带分析软件自动定义将黄斑区分为3个同心圆,4个象限,共形成9个分区(如图3)。本研究将9个分区合并为(如图4)黄斑中心凹(macular fovea,M0)、中心凹上方(macular superior,MS)、中心凹鼻侧(macular nasal,MN)、中心凹下方(macular inferior,MI)、中心凹颞侧(macular temporal,MT)。视盘区图像由仪器自带分析软件自动分为4个象限(如图1、图2):上方(superior,S)、鼻侧(nasal,N)、下方(inferior,I)和颞侧(temporal,T)。实验组(25眼)按照阻塞部位将颞下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设为A组(15眼)、将颞上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设为B组(10眼),分析对比注射前后的A、B组、正常对照组的黄斑区GCC厚度变化。分析对比注射前后的实验组、正常对照组的视盘周围RNFL厚度selleck LGX818变化。结果:1、黄斑区GCC变化:1.1两组患者注射前各个区均比对照组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区注射1、2、3针后与注射前相比GCC厚度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A组(下颞Human biomonitoring区BRVO)的M0、MS、MN区及B组(上颞区BRVO)的M0、MN区注射2针后与对照组相比,GCC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 A组(下颞区BRVO)的MI、MT区及B组(上颞区BRVO)的MS、MT区注射3针后GCC厚度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A组(下颞区BRVO)的MS、MN区及B组(上颞区BRVO)的M0、MN区注射3针后与对照组相比GCC厚度有变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视盘周围RNFL厚度变化:2.1实验组注射前与对照组相比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实验组注射3针后视盘周围RNFL各个象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实验组注射3针后较治疗前相比视盘周围RNFL厚度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RVO-ME患者黄斑区GCC厚度较正常人显著增厚。2、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可快速降低BRVO-ME患者黄斑区GCC厚度,有助于恢复GCC结构。3、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后黄斑区GC确认细节C厚度的下降程度与BRVO发生的解剖位置相关,非病变区雷珠单抗注射2针后GCC已基本恢复正常。4、BRVO病变发生区域的GCC厚度在雷珠单抗注射3针后仍未恢复正常,提示继续治疗的必要性。5、雷珠单抗注射3针后GCC的厚度(非病变发生区域)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有变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雷珠单抗短期内对视网膜内层结构无显著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