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表达IL-7和CCL19的VSVΔ51溶瘤病毒在肝癌中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目的:构建共表达白细胞介素7(interleukin-7,IL-7)和趋化因子配体19[chemokine(C-C motif) ligand 19,CCL19]的溶瘤病毒VSVΔ51(7×19 VSVΔ51),并探索其在肝癌中的抗肿瘤活性。方法:细胞的活力测定(MTS法)检测溶瘤病毒对肿瘤细胞的细Gefitinib-based PROTAC 3 molecular weight胞毒性;ELISA法检测病毒感染上清及肿瘤组织匀浆中的IL-7和CCL19的含量;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溶瘤病毒的肿瘤抑制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浸润T细胞的表型;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浸润T细胞及IFN-γ的含量。结果:VSVΔ51和7×19 VSVΔ51病毒均可以在小鼠肝癌细胞H22和Hepa1-6中复制,在2 PFU时裂解细胞的效率接近100%;VSVΔ51和7×19 VSVΔ51病毒均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且7×19 VSVΔ51病毒较VSVΔ51病毒抑制能力更强[瘤质量(232.7±13.72) mg vs.(603.8±20.3) mg,P<0.000 1];7×19 VSVΔ51病毒组治疗后肿瘤组织中IL-7[(673.5±62.6)pg·ml~(-1)vs.(383.1±108.3) pg·ml~(-1),P<0.01]和CCL19[(756.2±41.6)pg·ml~(-1)vs.(356.2±50.2) pg·ml~(-1)medication history,P<0.001]的含量较VSVΔ51病毒组显著升高,肿瘤浸润T细胞的数目增多(805±133 vs. 392±21,P<0.05),干细胞样记忆TCeralasertib说明书细胞的比例显著提升[(72.5±9.8)%vs.(49.3±8.5)%,P<0.001)],肿瘤组织中IFN-γ的含量也明显升高[(817±52) pg·ml~(-1)vs.(227±63) pg·ml~(-1),P<0.001)]。结论:7×19 VSVΔ51病毒可在肝癌小鼠模型中激发出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发挥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密胡杨响应NaCl胁迫的解剖结构、生长生理特性及转录组与代谢组分析

为了探究盐胁迫下密胡杨耐盐解剖结构特征、生理响应以及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选用已在盐碱地推广种植的品种密胡杨为试验材料,以盆栽土壤基础含盐量0.49 g/kg作为对照(CK),另外设置200和400 mmol/L 2个Na Cl浓度梯度,共3个处理。在生长、生理响应基础上,对其进行转录组与代谢组分析。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盐胁迫条件下密胡杨根、茎、叶解剖结构发生与环境相适性的变化。在Na Cl处理条件下,密胡杨幼苗通过增加根次生韧皮部厚度、次生木质部厚度以及木质部导管孔径,茎皮层厚度、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厚度以及髓直径和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以及叶片结构紧密度等结构参数来保持体内水分,进一步适应外界盐环境。2、NaCl处理条件下密胡杨幼苗的生长、生理特性发生显著变化,200 mmol/l Na Cl处理较CK显著提高了株高、地径、根长和生物量等生长参数,但平均叶面积较CK显著下降(P<0.05)。随Na Cl浓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400 mmol/l Na Cl处理条件下密胡杨幼苗各项生长参数均显著低于CK(P<0.05)。此外,与CK相比,Na Cl处理显著降低了密胡杨叶片相对含水量(RAdavosertib价格WC)和水势,且水势日变化呈现出早晚高中午低的趋势。Na Cl处理较CK显著降低密胡杨叶片气孔密度、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以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但显著提高了胞间CO_2浓度(P<0.05)。同时,在不同盐分的影响下,胁迫加剧,相对电导率增大,渗透调节以及活性氧代谢也有一定的响应。与CK相比,400 mmol/L Na Cl处理显著增加了密胡杨叶片中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Na Cl浓度的升高,3种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较CK相比,Na Cl处理显著增加密胡杨根、茎、叶中Na~+含量以及Na~+/K~+,但显著降低根、茎、叶中K~+含量。各器官Na~+含量总体表现为:叶>根>茎,K~+含量分布总体表现为:叶>茎>根,Na~+/K~+总体表现为:根>叶>茎。3、在对密胡杨耐盐生长、生理特性以及解剖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Na Cl处理后的密胡杨幼苗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以|log_2(fold change)|≥1,padj≤0.05作为筛选标准,在密胡杨根、茎、叶中总共鉴定出4161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1603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20014个差异表达基因下调。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密胡杨根、茎、叶中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过程中的“细胞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和“细胞葡聚糖代谢过程”,细胞组分中的“质外体”和“细胞壁”以及分子功能中的“水解酶活性”以及“转移酶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碳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互作”等途径中。结合GO富集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从根、茎、叶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WRKY、NAC(NAM,ATAF1,2,CUC)、AP2/ERF、b ZIP”转录因子家族的“LOC105131256、LOC105124563、LOC10WPB biogenesis5129452、LOC105134637、LOC105112947”等一些可能与密胡杨耐盐性相关的高表达侯选基因。这些基因参与了密胡杨对盐胁迫的应答反应。4点击此处、由于差异表达基因在密胡杨根、茎中高度表达,所以本试验选取密胡杨幼苗根、茎共18个样品,分为6组进行代谢组研究。基于UPLC-MS/MS检测平台和自建数据库在密胡杨根、茎中共检测到1298个代谢物。以FC>2.0或FC<0.5、同时VIP>1.0及T-test的P value<0.05为筛选标准,在密胡杨根、茎中共筛选出差异代谢物583个,其中上调的有201个,下调的有251个。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密胡杨根、茎中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类黄酮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中。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黄酮、有机酸、酚酸以及生物碱类物质,这些代谢产物可作为密胡杨耐盐特征代谢物。5、基于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共同富集到的通路主要为“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碳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ABC转运蛋白”以及“类黄酮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这些代谢途径与密胡杨耐盐性密切相关。筛选出与转录组学关联程度最强的10个基因分别为LOC105115394、LOC105128125、LOC105115927、LOC105134725、LOC105124002、LOC105122358、LOC105112769、LOC105110065、LOC105120036、LOC105129277。对转录组学影响较大的前10个代谢物质分别为黄苷、胞磷胆碱、鸟苷3',5'-环单磷酸、尿苷5'-二磷酸、茉莉酰-L-异亮氨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胞苷-5'-单磷酸、蔗果四糖、花生酸(C20:0)以及水苏糖。这些代谢物均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脂质以及有机酸类物质。总体而言,NaCl处理改变了密胡杨根、茎、叶解剖结构特征,这是密胡杨响应盐胁迫的结构适应性机制。此外,密胡杨能通过降低叶片生长速度促进主根生长来适应外界盐环境。同时,密胡杨还可通过自身渗透物质调节、激素调节、水分调节、光合途径、蛋白质合成、离子分布以及活性氧清除等一系列生理途径来增强耐盐适应性。盐胁迫诱导与生理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产生差异,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碳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ABC转运蛋白”以及“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黄酮、有机酸、酚酸以及生物碱类等类物质。

强心方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症候、心室重构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目的:探究强心方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气虚阳衰证患者中医症候、心室重构及运GABA-Mediated currents动耐力的MK-1775作用影响。方法:将92例慢性心力衰竭气虚阳衰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西医规范治疗,对照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观察组采用强心方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中医症候积分、心室重构情况[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血清心肌损伤因子[血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心肌钙蛋白(cTnI)、核转录因子(NF-κB)]、运动耐力[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LVEDD、LVESD、血清NT-proBNP、cTnI、NF-κB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LVELiproxstatin-1半抑制浓度F、6MWT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强心方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改善CHF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减轻心室重塑和心肌损伤。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贫血的多种病因及其相关性。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52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建议将患者目标血红蛋白水平分成两组,即贫血组(n=26,血红蛋白<110 g/L)与非贫血组(n=26,血红蛋白≥110 g/L)。采用单因素分析总结患者贫血的危险因素,之后使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归纳MHBioconcentration factorD患者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81±5.34)岁,平均透析时间为(48.25±4.57)个月,其中贫血患者26例,占有比率为50.00%,贫血组中高血压发病率、铁蛋白、甲状旁腺激素均比非贫血组高,α-骨化醇占有比率、钙离子、白蛋白均比非贫血组低,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selleck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可知,高血压、高水平铁蛋白是MHD患者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α-骨化醇占有比率、高水平白蛋白是MHD患者贫血的保护因素。结论:通过对MHD患者贫血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可知,高血压、高水平铁蛋白是独立危险因素,高α-骨化醇占有比PUN30119纯度率、高水平白蛋白是保护因素,为此,临床应予以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贫血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iORFV在阻断SARS-CoV-2气溶胶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大流行目前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基于流行病学数据和实验动物的研究表明,气溶胶传播在推动SARS-CoV-2大流行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多种类型SARS-CoV-2疫苗已被大规模用于接种,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现有疫苗预防SARS-CoV-2变异株的效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只有少数药物被批准用于COVID-19临床治疗,研究人员仍在努力发现新的抗病毒药物以阻断SARS-CoV-2传播。羊传染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是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代表种,具有显著的免疫逃逸特性,可以重复感染同一宿主,使其成为免疫调节剂的潜在候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灭活的ORFV(inactivated ORFV,iORFV)在多个物种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此外,基于ORFV的免疫调节作用也可以降低动物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非特异性免疫调节策略可能是保护COVID-19患者的潜在途径。因此,本研究围绕iORFV在阻断SARSCoV-2气溶胶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试验研究。1.iORFV对SARS-CoV-2(WT毒株、Beta毒株、Delta毒株和Omicron毒株)在金黄地鼠模型中传播的影响研究:192只金黄地鼠被分成了16组,分别进行直接接触传播试验和气溶胶传播试验。然后使用48只金黄地鼠(6只/组)对呼出病毒气溶胶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发现,iORF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sk-j4-hcl.htmlV处理不能阻断SARSCoV-2直接接触传播,但可以显著降低金黄地鼠鼻洗液中病毒滴度。此外,iORFV处理可以通过减少鼻洗液中病毒滴度、降低呼出病毒气溶胶总量和清除小颗粒气溶胶中感染性病毒粒子来阻断SARS-CoV-2在金黄地鼠模型中的气溶胶传播。同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时,iORFV处理的金黄地鼠血清中和抗体水平相较于对照组表现出了增高趋势,虽然未见明显差异,但是也说明iORFV发挥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2.iORFV对SARS-CoV-2(WT毒株、Beta毒株、Delta毒株和Omicron毒株)在金黄地鼠模型中治疗作用的研究:首先对45只金黄地鼠(5只/组)存活率与体重进行了监测,之后使用360只金黄地鼠(10只/组)对iORFV的治疗作用进行了深入解析。研究结果显示,iORFV治疗缓解了金黄地鼠体重降低,并且加快了体重恢复。iORFV治疗加快清除了鼻甲中感染性病毒粒子,同时显著降低了气管和肺脏中病毒滴度和肺指数,缓解了肺脏病理变化,降低了肺脏病毒载量。3.iORFV在金黄地鼠SARS-CoV-2感染模型中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分析:使用75只金黄地鼠,对在金黄地鼠感染模型中的治疗作用进行重复。首先对15只金黄地鼠(5只/组)存活率与体重进行了监测。然后采集了36只金黄地鼠的鼻甲与肺脏组织,其中18只金黄地鼠的组织用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测序,其余用于验证。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表明共有5个基因(Slamf9、Mmp13、Spock2、Prg3和Prg2)和2个蛋白(Ido1和Plaur)可能与iORFV治疗SARS-CoV-2过程有关,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iORFV作为抗SARS-CoV-2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开展了针对iORFV阻断SARS-CoV-2气溶胶传播作用研究,首次证实了iORFV处理可INCB018424小鼠以通过减少鼻洗液中病毒滴度、降低呼出病毒气溶胶总量和清除小颗粒气溶胶中感染性病毒粒子来阻断SARS-CoV-2在金黄地鼠模型中的气溶胶传播。此外,本研究首次明确了iORFV在金黄地鼠感染模型中的治疗作用,iORFV对SARS-CoV-2变异株表现出了良好治疗效果。同时,本研究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并验证了5个基因(Slamf9、Mmp13、Spock2、Prg3和Prg2)和2个蛋白(Ido1和Plaur)在iORFV治疗过程中可能发挥作用。本研究抑制SARS-CoV-2传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基因组挖掘指导天然药物分子的发现

天然产物是临床药物的主要来源,也是新药研发过程中先导化合物结构设计和优化的灵感源泉。但传统策略天然药源分子的发现却遭遇了瓶颈,新颖天然产物的数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药物开发的需求和应对全球多药耐药的威胁。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迭代,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基因组时代,基因组挖掘指导天然产物定向发现的策略得以确立,成功摆脱了传统天然产物发现策略对于生物样本生物量的依赖,极大地提高了活性天然产Blebbistatin抑制剂物发现的特异Worm Infection性和成功率。本文简述了基因组挖掘以及相关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工具的发展,详细介绍了包括基于核心基因或后修饰基因的经典挖掘手段,自抗性机制、进化理论指导的基因组挖掘和人工智能在活性天然产物发现中的具体应用,并对基因组挖掘在药物发现和Staurosporine价格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影响和发展进行了展望。基因组信息中蕴藏着无可估量的化学潜能,促进基因组挖掘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升对遗传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增强下游基因簇表达通量和产物结构预测能力,可实现天然小分子高通量、高新颖性和高效率的发现,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物、新化学品和新型酶催化剂服务。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寻常型银屑病病人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应用效果

目的: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寻常型银屑病病人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将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72例寻常型银屑病病人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皮肤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于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和2个月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寻常型银屑病病人自我管理、疾病知识、自我效能感、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及瘙痒得分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人疾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评分在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INCB018424)。结论: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oncology (general)寻常型银屑病病人自我管理干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作用预方案可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银屑病知识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疾病症状。

黑水虻幼虫抗菌肽HI-3对结肠癌HCT-8细胞凋亡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黑水虻作为一种全球广泛分布的昆虫,因生长环境决定了其丰富的抗菌肽来源,目前针对黑水虻抗菌肽的研究已逐渐从抗菌转向了抗癌。本文研究黑水虻抗菌肽HI-3对HCT-8细胞凋亡影响,探索其可能的抑癌机制,旨在为后续黑水虻抗菌肽抗肿瘤应用的研究提供作用靶点。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抗菌肽HI-3对HCT-8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钙离子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PHHs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平变化的影响;酶标仪检测抗菌肽HI-3对半胱天冬酶(CaspaAG-221se)-3和Caspase-9活力的影响;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和蛋白芯片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抗菌肽HI-3可以诱导HCT-8细胞凋亡,且随处理浓度增加,凋亡率亦增加,当浓度达到400μg/mL时,HCT-8细胞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I-3处理后HCT-8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钙离子浓度及ROS水平均随处理浓度增加而升高,当浓度达到400μg/mL时达到最高,各处理浓度下3组数值与阴NSC 127716 IC50性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HI-3处理浓度增加HCT-8细胞内Caspase-3、Caspase-9活力均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200μg/mL抗菌肽HI-3对HCT-8细胞内Caspase-3、Caspase-9的活力影响均较强,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200μg/mL抗菌肽HI-3可以上调凋亡因子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和Fas的基因表达;下调凋亡因子P53、P21、XIAP、Bcl-2、Bax和FasL的基因表达。而蛋白芯片结果显示:Caspase-3、P21的蛋白表达上调,P53、XIAP、Bcl-2、Bax、Fas、FasL的蛋白表达下调。因此,黑水虻抗菌肽HI-3可以诱导HCT-8细胞发生凋亡,其凋亡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和钙离子信号途径进行,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钙离子内流、ROS产生和Caspase-3、Caspase-9活力的增强及凋亡相关因子XIAP、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相关。

雷公藤多苷通过miR-146/NF-κB通路调控肺纤维化大鼠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博来霉素构建肺纤维化大鼠模型,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围绕miR-146/NF-κB信号通路,深入探讨雷公藤多苷(TWP)对肺纤维化大鼠的干预机制,为TWP在肺纤维化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空白组,剩余34只大鼠均采用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7d剔除死亡4只,将剩余30只大鼠分为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组、雷公藤多苷低(L-TWP)、中(M-T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WP)、高(H-TWP)剂量组。TWP各组给药剂量分别为1mg/kg·d(L-TWP组)、3mg/kg·d(M-TWP组),6mg/kg·d(H-TWP组),醋酸泼尼松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1.17mg/kg·d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给药21d,在第28d将全部大鼠处死,同时进行标本采集。第一部分:大鼠肺纤维化模型构建及TWP对大鼠肺组织形态和病理学的影响1.观察大鼠的一般表征情况和肺组织形态学,根据大鼠肺湿重和体质量计算肺系数;2.将肺组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通过HE、Masson染色结果,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及病理学改变,通过纤维化评分结果,评估大鼠肺纤维化严重程度。第二部分:TWP对miR-146/NF-κB信号通路和肺纤维化大鼠免疫调控的影响1.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HYP、TNF-α、IL-1β、IL-6、IFN-γ和IL-4的含量。2.用RT-qPCR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miR-146a、Col-I、NF-κB和TGF-β1的基因表达量。3.用Western Blot对各组大鼠肺组织中NF-κB、IRAK1、TRAF6、TGF-β1和α-SMA蛋白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1)大鼠一般表征:造模后,空白组大鼠整体状态较好,活动灵敏,饮食饮水尚可,皮毛色泽光亮,体重均逐渐增加。模型组大鼠整体状态较差,喜抱团蜷缩,聚集于鼠笼角落,皮毛杂乱,色泽暗淡,气促喘息,少许口鼻出血,体重增长缓慢,7d内陆续死亡4只。药物干预后,模型组大鼠状态整体较前更差,体型消瘦,精神不振,活动度下降,不同程度出现摄食饮水变少,体重增加缓慢等情况。其余4组大鼠整体状态逐渐有所改善,精神尚可,体重开始增长,总体以M-TWP组、H-TWP组状态最佳。(2)肺组织情况:空白组大鼠双肺红润,大小正常,弹性良好,无陈旧性出血点。模型组大鼠双肺呈暗红色,体积缩小,表面粗糙,可见不同程度的结节样、条索状和凹沟样苍白灶,质地较硬,弹性差,局部可见陈旧性出血点。与模型组相比,醋酸泼尼松组和TWP各组大鼠在肺组织色泽、弹性、质地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改善,以M-TWP组、H-TWP两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醋酸泼尼松组略好于L-TWP组。(3)肺系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系数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及TWP各剂量组大鼠肺系数均有不同程度减低(P<0.01);其中,L-TWP组、M-TWP组和醋酸泼尼松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H-TWP与醋酸泼尼松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肺组织病理学情况: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肺组织结构完整,无明显病理学变化和纤维化灶。模型组大鼠可见肺组织结构破坏、肺泡间隙增厚、胶原沉积等病理学改变,大量纤维化灶形成,纤维化评分显著升高(P<0.01);醋酸泼尼松组和TWP各剂量组肺泡组织结构、炎性细胞浸润均有不同改善,纤维化程度也有所减轻,且M-TWP组、H-TWP组评分显著低于醋酸泼尼松组(P<0.05),L-TWP组与醋酸泼尼松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第二部分:1.Elisa检测结果:(1)各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表达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6、IL-1β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和TWP各剂量组TNF-α、IL-6、IL-1β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其中,L-TWP组TNF-α、IL-6表达均高于醋酸泼尼松组(P<0.01),IL-1β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差异(P>0.05);M-TWP组和H-TWP组TNF-α、IL-6、IL-1β表达显著降低,均低于醋酸泼尼松组(P<0.01)。(2)各组大鼠血清中HYP因子水平表达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内HY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醋酸泼尼松组、TWP各剂量组大鼠血清内HYP水平均有显著的下降(P<0.01)。其中,M-TWP组和H-TWP组HYP水平均明显低于醋酸泼尼松组(P<0.01),L-TWP组与醋酸泼尼松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别(P>0.05)。(3)各组大鼠血清中IFN-γ、IL-4因子水平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FN-γ表达显著降低(P<0.01),IL-4表达显著升高(P<0.01),IFN-γ/IL-4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和TWP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FN-γ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IL-4表达显著降低(P<0.01),IFN-γ/IL-4升高(P<0.01);其中,M-TWP组和H-TWP组与醋酸泼尼松组相比,大鼠血清中IFN-γ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IL-4表达显著降低(P<0.01),IFN-γ/IL-4升高(P<0.01);L-TWP组IFN-γ表达与醋酸泼尼松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IL-4表达则高于醋酸泼尼松组(P<0.01),IFN-γ/IL-4降低(P<0.01)。2.RT-qPCR检测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购买Tamoxifen鼠肺组织中miR-146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NF-κB、TGF-β1、Col-Ⅰ表达趋势与miR-146a相反,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与模型组比,醋酸泼尼松组与TWP各剂量组大鼠肺组织中miR-146a表达逐渐升高(P<0.01),NF-κB、TGF-β1、Col-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与醋酸泼尼松组相比,M-TWP组和H-TWP组miR-146a表达显著上升(P<0.01),NF-κB、TGF-β1、Col-Ⅰ表达水平显著下降Captisol体外(P<0.05或P<0.01),各基因表达量在L-TWP组与醋酸泼尼松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3.Wb检测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内NF-κB、IRAK1、TRAF6、TGF-β1和α-SM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醋酸泼尼松组和TWP各剂量组NF-κB、IRAK1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TRAF6、TGF-β1和α-SMA表达水平在M-TWP组和H-TWP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在醋酸泼尼松组和L-TWP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H-TWP组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醋酸泼尼松组(P<0.05或P<0.01)。研究结论:TWP可通过上调miR-146a表达抑制其靶基因表达,从而阻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下游炎症因子的释放,以达到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此过程中减缓了大鼠肺组织中ECM的过度合成,有效改善了胶原蛋白积聚,延缓肺纤维化进程。

转录因子c-Myc调控罗非鱼T细胞免疫的分子机制

T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执行者,在抵抗病原感染、抵御肿瘤侵袭以及维持机体免疫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当接受抗原信号时,T细胞会迅速激活、增殖并分化为多种效应细胞,通过释放效应因子或激活其他免疫细胞,构建机体强有力的免疫防线。而支撑起T细胞效应应答的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调控网络,涉及到众多的信号通路、转录调节、表观修饰以及代谢程序等。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鱼类作为最此网站早具备T细胞的低等脊椎动物,尽管在栖息环境、饮食Laboratory biomarkers结构等方面和哺乳动物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它们的T细胞却呈现出极为相似的谱系构成和功能特性。然而,对于鱼类T细胞的活化信号及其免疫调控机制的解析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对象,揭示了鱼类T细胞在抵抗细菌感染中的动态应答过程,并解析了c-Myc驱动谷氨酰胺代谢和凋亡信号调控鱼类T细胞免疫的分子机制。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诱导了罗非鱼T细胞比例、数目以及效应因子的显著增加,并且通过增殖和凋亡的动态变化以实现免疫稳态的维持;而细菌的再次感染则触发了T细胞更快、更强的记忆应答,表明罗非鱼T细胞介导了初次和记忆免疫应答。环孢霉素A(Cy A)抑制了罗非鱼T细胞的增殖,降低了效应因子的表达,损害了T细胞的细胞毒性,进而削弱了病原清除能力,最终加剧了感染后罗非鱼的死亡率,确立了鱼类T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抗罗非鱼CD3ε单克隆抗体(CD3εmAb)诱导了罗非鱼T细胞的体外激活。CD3εmAb增强了TCR复合物下游分子LCK、ZAP70的磷酸化,并增加了T细胞内第二信使DAG和Ca~(2+)的浓度。此外,T细胞的激活受到TCR下游主要的激活通路,包括MAPK/ERK、NF-κB和mTOR通路的共同调控。CD3εmAb和CD28mAb的联合使用引发了罗非鱼T细胞的强烈增殖。此外,T细胞耗竭损害了罗非鱼IgM~+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分泌;而IgM~+B细胞为T细胞的激活提供必要的抗原信号,其耗竭抑制了T细胞的激活、增殖和效应功能。这些结果表明,罗非鱼T细胞的完全激活和增殖依赖TCR介导的第一信号以及CD28介导的共刺激信号的协同作用,以及和IgM~+B细胞的相互作用。对感染前后罗非鱼的T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研究结果揭示了活化T细胞发生了显著性的转录特征变化。约1/3的差异途径被富集到代谢程序上,并且对各种代谢相关基因的定量分析表明了细菌感染显著增强了T细胞中与氨基酸代谢、脂肪酸合成(FAS)、核苷酸合成、糖酵解、TCA循环和OXPHOS相关的基因转录,但降低了与脂肪酸氧化(FAO)相关的基因表达,提示T细胞激活诱导了明显的代谢重编程。鉴于组学分析和T细胞体外激活中关键代谢调控因子c-Myc的诱导性表达以及谷氨酰胺摄取和分解代谢的增加,c-Myc可能驱动谷氨酰胺代谢调控罗非鱼T细胞。体外谷氨酰胺剥夺处理严重削弱了CD3εmAb诱导的罗非鱼T细胞激活。而T细胞的激活障碍可能是谷氨酰胺代谢受损的结果,因为谷氨酰胺剥夺降低了T细胞激活诱导的GLS1和GLUD的表达。最重要的是,c-Myc或GLS1的阻断均削弱了T细胞激活诱导的GLUD的表达和酶活,降低了T细胞的增殖潜力,抑制了效应因子的表达,损害了T细胞的细胞毒性,最终导致机体病原清除能力的下降和死亡率的增加。而谷氨酰胺代谢产物α-酮戊二酸(α-KG)的回补部分挽救了c-Myc抑制导致的T细胞增殖和功能障碍。这些结果共同表明,c-Myc驱动谷氨酰胺代谢促进罗非鱼T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Myc的活性受到MAPK/ERK通路的调控。MAPK/ERK通路的阻断抑制了细菌感染或CD3εmAb诱导的c-Myc表达,进而损害了谷氨酰胺代谢,导致了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障碍,削弱了机体的病原清除能力,最终加剧了感染后罗非鱼的死亡率,意味着ERK/c-Myc轴驱动T细胞中的谷氨酰胺代谢,以促进罗非鱼T细胞免疫。本研究还发现c-Myc增强了凋亡诱导分子FasL的转录活性。罗非鱼FasL主要表达于激活的T细胞中,并且通过激活caspase8-caspase3轴诱导靶细胞凋亡。而利用FasL单克隆抗体(FasL mAb)封闭或使用caspase8的抑制剂均削弱了caspase3的表达,进而降低了靶细胞的凋亡。此外,FasL~+T细胞的过继转移强烈诱导了受体罗非鱼白细胞的凋亡,意味着FasL对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mTOR的抑制损害了c-Myc的转录活性,进而降低了细菌感染或PHA诱导的FasL的表达以及caspase3的活化,最终减少了靶细胞的凋亡。因此,以上结果表明,mTOR/c-Myc轴可以促进FasL的表达从而增强罗非鱼T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揭示了c-Myc通过驱动谷氨酰胺代谢以及促进FasL介导的凋亡信号来调控罗非鱼T细胞免疫。我们的研究揭示了硬骨鱼T细胞免疫的调控机制,为认知selleck SAHA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进化提供了新视角,并为推进养殖鱼类的病害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