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治疗与肿瘤微环境监测对提高癌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单一化疗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将化学治疗与光热治疗联合可以显著提高化学治疗的效果。金、银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SPR),在纳米药物载体中引入这类材料,可以实现光热和化疗联合治疗,同时还可以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或荧光成像实现对细胞内环境及载体的实时监测。另外,利用二氧化硅结构可调和表面易功能化的特点,设计制备了不同形貌与结构的多功能二氧化硅纳米载体。利用透明质酸(HA)与肿瘤细胞高表达的CD44受体靶向结合的特点,对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进行HA包覆,可以实现化学药物在体内靶向递送、可控释放和癌细胞的高效摄取。为了实现肿瘤精准、高效治疗,本论文在二氧化硅纳米载体中引入金/银纳米材料,在载体表面包覆HA层,构建了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实现了肿瘤细胞靶向、药物控释、光热-化疗联合治疗及癌细胞内环境的实时监测方面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孔二氧化硅包覆金纳米星载体的制备及拉曼检测和联合治疗应用采用种子生长法合成了金纳米星(GNS),然后在其表面包覆介孔二氧化硅(m Si O_2)制备介孔氧化硅包裹金纳米星的纳米载体(GNS@m Si O_2)。GNS呈分枝状,尖端到尖端的直径为80-120 nm,核心为40-60 nm。在该系统中,GNS不仅可以作为光热剂,还可以作为表面增强拉曼的基底。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在GNS@m Si O_2载体内负载盐酸阿霉素(DOX)后,将HA包覆在GNS@m Si O_2的表面以封堵孔道中负载的药物。所制备的DOX-GNS@m Si O_2/HA体系具有良好的p H/酶响应性药物释放行为和光热化学治疗效果。(2)多孔二氧化硅负载硫化银量子点载体的制备及荧光成像和联合治疗应用以3-巯基丙酸(MPA)和硝酸银(Ag NO_3)为前驱体,在乙二醇溶液中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Ag_2S量子点(Ag_2S QDs)。Ag_2S QDs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和近红外(NIR)荧光发射性能(827 nm)。采用油水两相法制备了多孔二氧化硅(p Si O_2)纳米载体,BI 10773分子量该载体粒径小(~30 nm),孔道大,负载能力强(29.3%)。将Ag_2S QDs沉积在多级二氧化硅的孔道中以稳定量子点,构建硫化银量子点/多孔二氧化硅(Ag_2S/p Si O_2)载体。负载DOX后,接枝HA来封堵负载的药物,并赋予载体靶向癌细胞的能力。Ag_2S/p Si O_2/HA具有pH/谷Non-HIV-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胱甘肽/酶响应药物释放性能和良好的光热联合化疗效果。(3)金银/硫化银/多孔二氧化硅复合纳米载体的制备和联合诊疗应用构建了一种基于金包银三角形纳米片(SG TNS)、硫化银量子点和多孔二氧化硅的复合纳米药物载体(Ag_2S/p Si O_2/SG/HA)。金壳包覆的银纳米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热转换性能。Ag_2S/p Si O_2/SG纳米载体对DOX的载药率高达25.5%。负载DOX后,在载体表面包覆HA层,利用HA靶向癌细胞中高度表达的CD44受体,实现纳米药物载体肿瘤细胞靶向性。SG TNS保留了Ag纳米粒子优异的等离子体特性,可以作为表面增强拉曼的基底,实现DOX的释放监测。利用拉曼技术和荧光成像可以实现药物释放行为和载体细胞定位可视化。
2016—2020年安徽省手足口病相关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分子分型研究
目的 了解安徽省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相关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 CV-A16)基因型别分布情况。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INCB018424说明书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安徽省2016—2020年HFMD病例资料,并收集HFMD患儿咽拭子标本。对荧光定量PCR检出的CV-A16核酸阳性病例样本采用RT-PCR扩增VP1区基因片段并测序。运用肠道病毒在线分型工具确定基因型别,再利用MEGA6.0生物软件构建CV-A16 VP1区基因进化树并分析VP1区氨基酸变异位点。结果 2016—2020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FMD实验室确诊病例16 650例,其中CV-A16确诊病例3 809例(占22.88%),各年中CV-A16确诊病例占比依次为20.72%(219/1 057)、22.91%(677/2 955)、23.89%(1 004/4 202)、42.58%(1 687/3 962)、4.96%(222/4 474)。对获取的436份CV-A16阳性标本进行测序,获得290条VP1区基因序列,均属于B基因型,其中B1agenomic medicine基因亚型65条,B1b 225条。290条VP1区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86.80%~100.00%,与CV-A16原型株G-10核苷酸同源性为74.10%~76.80%。65条B1a毒株VP1区基因序列与B1a参考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3.00%~99.90%,225条B1b毒株VP1区基因序列与B1b参考株核苷酸同源性为88.40%~99.60%。B1a基因亚型流行株在遗传进化上分为4个分支簇,B1b基因亚型流行株在遗传进化上分为6个分支簇。与原型株G-10 VP1区编码氨基酸位点变异分析显示,290条VP1区基因selleckchem Emricasan存在多个位点变异。结论 2016—2020年安徽省HFMD CV-A16流行株B1a与B1b基因亚型二者共同流行,应持续关注安徽省肠道病毒病原监测与分子进化变异情况。
压力知觉对青少年抑郁症程度的影响:经验性回避与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
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MDD)患病率高,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之中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它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及社会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危害。目前,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尚存在较多问题,因此青少年抑郁症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的压力知觉被广泛认为是影响抑郁症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国内外对压力知觉如何影响抑郁症程度的内在机制探讨较少,若能发现其中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为识别、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症的方案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提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为此,本文探查了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的压力知觉、经验性回避、反刍思维和抑郁程度的现状及差异,分析抑郁症产生的可能风险因素,并探究压力知觉与抑bacterial microbiome郁程度的关系以及经验性回避和反刍思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一般GSK1349572体内实验剂量人口学资料问卷、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反刍思维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测量。最终收集251份有效数据,采用SPSS 26.0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所得结果如下: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压力知觉、经验性回避和反刍思维均处于较高水平。2、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个体的压力知觉、经验性回避、反刍思维和抑郁程度均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吸烟以及户籍所在上,四个变量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是否有留守经历上,仅抑郁程度显示出显著差异,有留守经历的个体的抑郁程度高于没有的;在所处年级上,仅经验性回避显示出明显差异,且大学生经验性回避水平高于初中和高中生;在与父亲关系和与母亲关系上,压力知觉和抑郁程度显示出显著差异,表现为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差的个体压力知觉和抑郁程度均高于关系一般和良好的个体。3、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压力知觉与经验性回避、反刍思维和抑郁程度显著正相关;经验性回避与反刍思维、抑郁程度显著正相关;反刍思维和抑郁程度显著正相关。4、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压力知觉可以直接影响抑郁症程度,也可以通过三条路径间接影响抑郁症程度,分别是经验性回避的单独中介作用、反刍思维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经验性回避、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8.2%、11.1%和22.4%。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压力知觉、经验性回避和反刍思维水平均处在较高水平;压力Telaglenastat MW知觉、经验性回避、反刍思维和抑郁程度不仅存在两两相关关系,压力知觉还能直接影响到抑郁症程度,也可以依次通过经验性回避和反刍思维影响到青少年抑郁症程度。因此,在未来的青少年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应重视青少年的客观压力源减少和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采取接纳承诺疗法和基于正念的干预来降低青少年的经验性回避和反刍思维水平,从社会和心理两层面着手,实现对青少年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
阳春砂TIDS基因的功能鉴定及BPPS转化烟草的研究
1目的姜科植物阳春砂Wurfbainia villosa(旧学名:Amomum villosum)是岭南道地药材之一,寻找更多其入药部位为干燥成熟的果实,主要药效物质挥发油中富含乙酸龙脑酯、樟脑、龙脑等萜类化合物。前期研究已经从阳春砂中克隆并鉴定了龙脑基二磷酸合酶(bornyl diphosphate synthase,BPPS),该酶以香叶基二磷酸(geranyl diphosphate,GPP)为底物,经脱磷酸后生成龙脑,GPP由香叶基二磷酸合酶(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GPPS)催化产生,因此GPPS和BPPS都是阳春砂萜类下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GPPS属于反式异戊烯基二磷酸合酶家族(trans-isopentenyl diphosphate synthases,TIDS)。本研究一方面基于阳春砂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阳春砂中的TIDS家族进行全基因组范围鉴定,从中筛选候选基因并进行克隆和功能鉴定,以期获得产生GPP的GPPS,进一步解析阳春砂中PCI-32765种子团富含单萜的分子基础;另一方面利用本课题组已获得的具有种子表达特异性的Wv BPPS启动子、经过功能优化的突变体Wv BPPS-Y513A和Wv BPPS分别构建相应的真核表达载体,在烟草中进行种子特异表达或组成型表达,以期在烟草中引入龙脑的生物合成途径,为Wv BPPS应用于挥发性萜类代谢工程提供依据。2方法2.1基于阳春砂基因组和转录组的TIDS家族全基因组范围鉴定利用已经报道的TIDS家族基因氨基酸序列在阳春砂的全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本地BLAST;在Pfam蛋白数据库检索其对应的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HMM),整合本地BLAST和HMMER检索结果,上传NCBI进行Conserved Protein Domain Family(CDD)检索,结合MEME motif预测分析结果,以是否具备保守motif和全长开放阅读框为筛选条件,筛选阳春砂的TIDS家族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2.2阳春砂中候选TIDS家族基因的筛选、克隆与功能鉴定结合阳春砂TIDS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TIDS家族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转录组中的表达量,优先选择预测具有GPPS功能的基因作为候选Wv TIDS家族基因。以候选基因表达量较高的组织部位c DNA为模板进行基因克隆,采用原核表达体系进行融合蛋白诱导与表达,纯化后的蛋白按照文献中报道的方法进行体外酶促反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其催化产物,并对有功能的基因重新命名。2.3实时荧光定量PCR设计用于q PCR的引物,以阳春砂不同组织部位的根状茎、叶、花和果实(60DAF的果皮和种子团)的c DNA为模板进行q RT-PCR,基因表达水平以2-~(△△)CT进行归一化处理。2.4阳春砂BPPS转化烟草的研究将在pLB克隆载体上克隆成功的Wv BPPS与突变成功的Wv BPPS-Y513A质粒构建到切除GUS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使用p CAMBIA-1301自带的35S启动子;同时将克隆成功的包含截短的种子特异性启动子在内的Wv BPPS全长质粒构建到切除35S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使用Wv BPPS的种子特异性启动子。重组表达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用叶盘法侵染烟草,提取生根后的烟草叶片g DNA验证目的基因是否转入,提取成熟期烟草的叶片/种子RNA并反转录为c DNA验证目的基因是否表达,最后提取阳性烟草株系的挥发性成分,GC-MS检测产物。3结果3.1阳春砂中TIDS家族的全基因组范围鉴定结合已报道TIDS本地BLAST结果与PF00348在Pfam数据库检索结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果,从阳春砂基因组中鉴定到13个TIDS家族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13个Wv TIDS被分为5个分支:TIDS-a、TIDS-b、TIDS-c、TIDS-d和TIDS-e。基于上述基因在阳春砂转录组中的表达量和基因共线性分析,选择其中7条基因做为候选Wv TIDS基因,即Wv TIDS3、Wv TIDS4、Wv TIDS5、Wv TIDS7、Wv TIDS9、Wv TIDS10和Wv TIDS13。3.2阳春砂中候选TIDS家族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7个候选TIDS家族基因均克隆成功,其中Wv TIDS13构建双His标签p ET32a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其余6个TIDS基因均构建MBP标签p MAL-c5x重组原核表达载体。通过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成功获得7个基因的融合蛋白,其中Wv TIDS3、Wv TIDS5和Wv TIDS7鉴定为阳春砂中的同源二聚体GPPS,重新命名为Wv GPPS1、Wv GPPS2、Wv GPPS3;Wv TIDS13鉴定为阳春砂中的法尼基二磷酸合酶(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FPPS),其主产物为法尼基二磷酸(farnesyl diphosphate,FPP),同时可以产生少量GPP,重新命名为Wv FPPS;预测为阳春砂中异源二聚体香叶基二磷酸合酶大亚基(large subunit of 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GPPS.LSU)的Wv TIDS4和Wv TIDS9分别与预测为异源二聚体香叶基二磷酸合酶小亚基(small subunits of 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GPPS.SSU)的Wv TIDS10一起反应,均未检测到产物。3.3已鉴定功能Wv TIDS表达模式分析4个已鉴定功能Wv TIDS基因在阳春砂不同组织部位中表达量分析的结果表明,Wv GPPS1、Wv GPPS2、Wv GPPS3和Wv FPPS在种子团中均有表达量,而这4个基因均可以催化IPP和DMAPP生成GPP,这或许是阳春砂种子团富含单萜的分子基础之一,阳春砂种子团中单萜前体GPP的积累或许是3个同源二聚体GPPS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3.4阳春砂BPPS转化烟草的研究3种重组转基因载体转化烟草均获得相应的转基因阳性烟草,并且目的基因均成功表达。利用载体自带35S启动子的Wv BPPS在其中7株转基因烟草中表达,E-Wv BPPS(Wv BPPS-Y513A突变体)在其中5株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包含Wv BPPS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全长Wv BPPS在其中6株转基因烟草中表达。虽然上述Wv BPPS均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但GC-MS未检测到相应的龙脑产物。4结论本研究基于阳春砂基因组和转录组的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对阳春砂中的TIDS家族基因进行了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鉴定,有3个同源二聚体GPPS被鉴定,唯一1个FPPS可以催化底物生成FPP和GPP。阳春砂种子团中的单萜前体GPP是由同源二聚体GPPS催化生成的。Wv BPPS转化烟草的研究中,获得目的基因成功表达的阳性烟草植株,烟草阳性转化率较高,但未检测到目标产物。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在剖宫产产MS-275 molecular weight后translation-targeting antibiotics出血的治疗中,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的止血效果。方法 选取30例剖宫产产CP-690550 IC50后出血产妇,依据交替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治疗,研究组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临床疗效、产后出血量、泌乳时间及泌乳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310.25±31.47)ml、(59.65±5.57)ml、(397.65±13.27)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416.56±31.58)ml、(67.56±6.38)ml、(534.96±16.58)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泌乳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1 d、2 d的泌乳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止血,可有效降低产后2 h、24 h出血量,改善泌乳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IGFBP1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易感性及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子痫前期(PE)是一种严重影响母胎健康与安全的妊娠特异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因素是重要病因selleck Tamoxifen之一。IGFBP1在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易感性之间的关系迄今尚未被研究。[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IGFBP1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临床特征和生化指标表现出的妊娠结局和疾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探索IGFBP1基因oral anticancer medication多态性调控其蛋白表达的特征。[实验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中国汉族孕产妇590例,其中子痫前期病例组共229例,正常妊娠对照组361例,采集受试者临床表现及相关病史,收集临床生化检验指标,提取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应用Taqman探针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受试者IGFBP1三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从受试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进行分层分析,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基因型与子痫前期易感性的关系。2蛋白水平验证IGFBP1基因多态性对子痫前期易感性的影响。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IGFBP1的蛋白水平,分析其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免疫组化法(IHC)检测胎盘IGFBP1蛋白,分析蛋白在不同基因型下胎盘蜕膜滋养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1 IGFBP1 rs106578 A>G、rs9658194 C>A 和 rs4619 G>A 基因型分布均符合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定律(HWE,P>0.05)。rs9658194 C>A 和rs4619 G>A对子痫前期易感性无明显影响,基因型的分布在共显性、显性及隐性模型,以及等位基因频率中均无显著差异。rs106578 A>G显著降低子痫前期易感性。在共显性模型中,相较于AA,携带GG或AG的孕产妇子痫前期易感性较低,GG vs.AA,P=0.027,OR=0.565,经年龄及BMI校正后,adj.P=0.009,OR=0.470,AG vs.AA,adj.P=0.023,OR=0.615。在显性模型中,相较于AA,携带GG和AG的孕产妇子痫前期易感性较低,GG+AG vs.AA,adj.P=0.006,OR=0.575。在等位基因模型中,等位基因G子痫前期易感性较低,G vs.A,P=0.026,OR=0.763,adj.P=0.005,OR=0.684。在联合分析中,相较于0-2个位点携带保护性基因,3个位点均携带保护性基因的子痫前期易感性较低,P=0.030,OR=0.682,95%CI=0.483~0.964,adj.P=0.003,OR=0.545。2在rs106578 A>G对子痫前期的临床特征和生化指标的影响中,更多在隐性模型中,相较于GA+AA,携带GG的患者胎儿出生体重(FBW)更高,以及在等位基因模型中,G的FBW更高。在隐性模型中,携带GG的患者舒张压更低、ALT及AST更低,以及在等位基因模型中,G的ALT更低。在全部受试者中,在共显性模型中,相较于AA,携带GG的FGR的发病风险更低,P=0.025,OR=0.354;在等位基因模型中,相较于A,G的FGR发病风险更低,P=0.013,OR=0.609,并且这种保护效应在子痫前期病例组中仍有所体现,但在正常组中没有差异表现。在 rs1065780 A>G、rs9658194 C>A 和 rs4619 G>A 三个位点的单倍型分析结果提示相较于GCA,AAA的子痫前期发病风险显著增高,P=0.001,OR=12.228。3对于全部妊娠期受试者,携带基因型AG的外周循环IGFBP1蛋白水平较AA 显著增高,305.096(260.505-328.498)vs.251.755(220.805-291.046),P=0.035,并且这种差异在子痫前期病例组仍有体现[316.683(289.279-348.510)vs.251.755(224.195-291.046),P=0.014]。非妊娠期组没有这种差异表现。在胎盘组织,正常组和子痫前期组蜕膜组织IGFBP1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P-0.280;对于子痫前期组,相较于AA,携带AG或GG基因型的蜕膜 IGFBP1 蛋白显著高水平[AG vs.AA:0.072±0.015 vs.0.021±0.004,P=0.032;GG vs.AA:0.105±0.021 vs.0.021±0.004,P=0.001]。在胎盘滋养细胞中,无论正常组和子痫前期组的IGFBP1蛋白水平的比较还是不同基因型分布的比较,都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中国汉族女性,IGFBP1基因多态性rs1065780 A>G可能是子痫前期的保护性因素,并可能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可能是通过上调外周循环和胎盘蜕膜组织IGFBP1蛋白水平起作用。
何首乌蒽醌类单体成分致HK-2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 采用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系HK-2Docetaxel抑制剂细胞明确何首乌中主要蒽醌类成分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与肾毒性的相关性。方法 HK-2细胞经2.5、10、20、40、80、120、160μmol·L~(-1)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3.125、12.5、25、50、100、150、200μmol·L~(-1)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作用24、48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法(CCK-8)测定这些单体对HK-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HK-2细胞经6.25、12.5、25、50、100μmol·L~(-1)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作用24、48 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肾损伤分子-1(Kim-1)蛋白表达水平;以JC-10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并以流式检测法测定5种蒽醌类化合物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 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酚致HK-2细胞存活率随给药时间和给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200μmol·L~(-1)给药48 h后细胞存活率仍大于75%。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100μmol·L~(-1)给药48 h后,LDH释放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5种何首乌precise medicine蒽醌类单体成分对HK-2细胞给药后细胞上清中Kim-1水平未呈现出随浓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仅在100μmol·L~(-1)给药后,Kim-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5种何首乌蒽醌类单体成分给药后,HK-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大和给药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仅25、50、100μmol·L~(-1)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50、100μmol·L~(-1)的大黄酸给药48 h后检测到显selleck著的细胞凋亡(P<0.05)。结论 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是导致何首乌肾毒性的潜在蒽醌类成分。何首乌中其他成分的肾毒性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安全合理用药水平。
奥氮平联合氟伏沙明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的效果
目的 研究探讨奥氮平联合氟伏沙明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其奥氮平使用剂量、N-去甲基奥氮平浓度、血清泌乳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本院收治的96例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奥氮平治疗48例(对照组),奥氮平联合氟伏沙明治疗48例(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奥氮平使用剂量、N-去甲基奥氮平浓度、血清泌乳素水平、治疗安全性等。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中阴性和一般精神病理评分低ribosome biogenesis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奥氮平使用剂量、N-去甲基奥氮平、血清泌乳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 ABT-199价格奥氮平联合氟伏沙明治疗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的阴性症状和抑郁症状,奥Ipatasertib IC50氮平使用剂量更低,降低N-去甲基奥氮平和血清泌乳素水平,治疗安全性良好。
PLGA-PEG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跨胎盘屏障细胞模型的转运机制研究
目的:目前,一些普遍存在的妊娠并发症,例如胎儿生长受限、先兆子痫、早产等,影响超过1/6的妊娠,对母体和胎儿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但由于孕妇用药的特殊性,在过去20年中只有少数药物被批准用于孕期病症。纳米医学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和靶向药物输送等优势,在围产期医学领域表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由于纳米材料可能会蓄积于胎盘或通过胎盘屏障对胚胎发育产生影响,限制了其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关于PLGA纳米粒子是如何经胎盘转运仍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利用人绒毛膜癌BeWselleck产品o b30细胞建立胎盘屏障细胞模型,探讨PLGA纳米粒子在该模型中的转运情况及其可能涉及的机制,为调控纳米粒子跨胎盘转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PLGA-PEG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PLGA-PEG纳米粒子,并利用化学反应和物理吸附的方法将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在其表面。通过纳米粒度电位仪测定PLGA-PEG纳米粒子的粒径、PDI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形貌,并考察其稳定性。(2)胎盘屏障细胞模型的构建:对BeWo b30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考察在不同接种量下BeWo b30细胞的HCG分泌。将BeWo b30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构建胎盘屏障细胞模型。通过检测跨膜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荧光素钠(sodium fluorescein,Na-Flu)表观通透率以及紧密连接蛋白(zona occludens 1GW-572016小鼠,ZO-1)染色等方法,对单层模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3)PLGA-PEG纳米粒子及内吞抑制剂对BeWo b30细胞的毒性:通过体外培养BeWo b30细胞,使用MTT法评估在不同浓度梯度下PLGA-PEG纳米粒子及内吞抑制剂对细胞的毒性。(4)通过荧光测定法量化PLGA-PEG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并研究纳米粒子浓度、温度和孵育时间对摄取的影响,同时利用胎盘屏障细胞模型探究前期制备的PLGA-PEG纳米粒子是否能够穿越该模型。(5)探究内吞抑制剂制霉菌素(nystatin,NY)、菲律宾菌素III(Filipin III)、甲基-β-环糊精(methyl-β-cyclodextrin,MβCD)、氯丙嗪(chlorpromazine,CPZ)、秋水仙素(colchicine,CAortic pathologyol)和阿米洛利(amiloride,AMR)对BeWo b30细胞摄取和转运PLGA-PEG纳米粒子的影响,并检测PLGA-PEG纳米粒子和Col对BeWo b30细胞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hosphoinositide-3-Kinase/protein kinase B/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PI3K/AKT/GSK3β)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我们成功制备了标记有FITC的PLGA-PEG纳米粒子。该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86.60±7.46 nm,PDI为0.16±0.07,电位为+16.4±3.36 m V。该纳米粒子呈球形,分散性良好,粒径均匀,且具有良好的贮存和稀释稳定性。(2)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当以1×10~5个/cm~2的细胞密度接种后,在第2~6天,细胞处于增长趋势,与文献报道相符,并以此作为建模的接种密度。HCG分泌实验表明,随着细胞的分裂,HCG分泌量逐渐升高,其中以8万个/孔组HCG升高最为明显。TEER检测结果显示,在接种后的第5天,TEER值符合细胞单层模型的要求并在之后的48 h维持稳定(80Ω·cm~2?TEER?100Ω·cm~2);而Na-Flu表观通透率则在第5天降至极低水平,并在之后的48 h持续减少;ZO-1染色结果显示生长至第6天的细胞单层ZO-1表达完整连续,细胞骨架结构清晰。(3)PLGA-PEG纳米粒子在25~400μg/m L的浓度范围内对BeWo b30细胞没有明显细胞毒性(P?0.05)。NY(50μg/m L)、Filipin III(1μg/m L)、MβCD(5 m M)、CPZ(7μg/m L)、Col(10μg/m L)和AMR(50μM)对BeWo b30细胞孵育4 h后结果表明没有明显细胞毒性(P?0.05)。(4)BeWo b30细胞对PLGA-PEG纳米粒子的摄取具有浓度/温度/时间依赖性。PLGA-PEG纳米粒子能够跨越胎盘屏障细胞模型,转运量与孵育时间呈正相关。(5)在摄取实验中,Col、AMR和MβCD对PLGA-PEG纳米粒子的摄取抑制率分别为68.13%、60.15%和46.44%,它们对PLGA-PEG纳米粒子的摄取的影响显著(P<0.01或P<0.001),激光共聚焦图像提供了可视化证实。在转运实验中,Col、AMR和MβCD对PLGA-PEG纳米粒子的转运抑制率分别达到37.34%、15.32%和14.26%,它们对PLGA-PEG纳米粒子的转运的影响显著(P<0.001)。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显示,在PLGA-PEG纳米粒子刺激下,BeWo b30细胞中p-PI3K/PI3K、p-Akt/Akt和p-GSK3β/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而Col可以抑制BeWo b30细胞对于PLGA-PEG纳米粒子刺激引起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结论:制备的PLGA-PEG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186.60 nm,呈球形,分散性良好,粒径均匀,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BeWo b30细胞具有胎盘滋养层细胞的特性,利用其构建的胎盘屏障细胞模型阻滞效果好,连接紧密。BeWo b30细胞摄取PLGA-PEG纳米粒子呈浓度、温度、时间依赖性。PLGA-PEG纳米粒子能够穿过胎盘屏障细胞模型,其进入BeWo b30细胞主要通过巨胞饮作用,其次是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并受到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调节。本研究对于调控制纳米药物的经胎盘转运,提高孕妇用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酵过程中腐乳鲜味物质快速定量检测方法及其品质分析
腐乳作为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风味独特、滋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5′-肌苷酸(5′-IMP)、5′-鸟苷酸(5′-GMP)是腐乳呈鲜味的重要氨基酸和核苷酸,对腐乳的滋味品质有重要影响。常见鲜味物质的检测方法存在样品前处理复杂、仪器检测条件苛刻、价格昂贵、检测时间长等缺点。因此,寻找快速定量检测发酵食品鲜味物质的方法变得尤为重要。此外,消费者对腐乳的接受度依赖于外在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有价格和品牌信誉等,内在因素如营养、口味、外观等,则与腐乳的物理化学等特性有关。食品的物理化学特性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生产工艺、生产和贮藏环境条件等。发酵是腐乳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伴随着多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为了更好地对腐乳品质进行分析和控制,需要系统而全面地了解腐乳发酵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关Immune trypanolysis系。因此,本研究基于电化学机理以及鲜味物质结构分析,分别制备能够对鲜味氨基酸和核苷酸进行快速定量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装置,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腐乳样品鲜味物质的检测中。同时,对发酵过程中腐乳的理化品质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腐乳品质分析及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针对发酵过程中腐乳鲜味氨基酸检测的N,N’-二苯基硫脲(DPTU)膜修饰传感器的应用研究。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对腐乳发酵过程中的氨基酸进行检测,结果共检测到16种游离氨基酸(FAAs),其中鲜味氨基酸占FAAs总量的40.51%。基于DVX-661 MWPTU类似路易斯碱结构和能够吸收电子云或者相应的原子团的特性,采用DPTU膜修饰传感器,探究开路电位值与标准品鲜味Glu和Asp浓度之和的数学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腐乳发酵过程中鲜味氨基酸的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对腐乳中的鲜味Glu和Asp浓度之和进行定量检测。(2)针对5′-IMP检测的聚甲硫氨酸(P Met)膜修饰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采用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利用氨基酸化合物之间的特异性吸附,制备针对5′-IMP检测的P Met膜修饰传感器。通过物理和电化学表征,试验结果表明P Met膜修饰传感器可以实现对5′-IMP的特异性吸附。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循环伏安法(CV)对P Met膜修饰传感器检测5′-IMP的条件参数进行优化,并对不同浓度的5′-IMP标准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 Met膜修饰传感器对5′-IMP响应的氧化峰电流值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具体为:在1~15μmol/L的5′-IMP浓度范围内,线性方程为I_1=0.1036(±0.0049)C_1+2.8035(±0.0235),相关系NSC 127716使用方法数为0.9926;在15~500μmol/L的5′-IMP浓度范围内,线性方程为I_2=0.0023(±0.0001)C_2+4.3135(±0.0267),相关系数为0.9938。检测下限为0.3367μmol/L(S/N=3)。试验结果表明,P Met膜修饰传感器在抗干扰性、重现性和稳定性方面性能良好,可用在腐乳样品5′-IMP的特异性检测中。(3)针对5′-GMP检测的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以5′-GMP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单体,通过电化学聚合OPD和沉积纳米银(Ag NPs)的方法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SMWCNTs)修饰的玻碳电极(GCE)上构建针对5′-GMP检测的分子印迹传感器(Ag NPs/SMWCNTs/MIP/GCE)。通过物理和电化学表征,试验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传感器可以实现对5′-GMP的特异性检测。采用DPV法对该传感器检测条件参数进行优化,并对不同浓度的5′-GMP标准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传感器对5′-GMP响应的氧化峰电流值与其浓度对数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具体为:线性方程为I_3=0.5557(±0.0197)lg C_3+8.3996(±0.1995),检测范围为0.05~50.00 mmol/L,相关系数为0.9938,检测下限为0.009 mmol/L(S/N=3)。试验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传感器在抗干扰性、重现性和稳定性方面性能良好,可用在腐乳样品5′-GMP的特异性检测中。此外,该传感器将分子印迹与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不仅实现了传感器对5′-GMP的特异性检测,同时还使用快速简便的电化学聚合单体方法,增加了模板分子的结合位点,从而间接提高了传感器的检测效率。(4)发酵过程中腐乳理化成分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对发酵过程中腐乳的多项理化指标如营养指标(粗蛋白、粗脂肪、还原糖、氨基酸态氮、总酸、盐分和水分)、鲜味指标(Glu、Asp、5′-IMP和5′-GMP)、质构指标(硬度、粘性、弹性、内聚性、胶着性和咀嚼性)、颜色指标(明度、红度和黄度)和其他指标(电导率、浊度和p H值)等进行了动态的测定及分析,揭示了腐乳在发酵过程中的成分变化规律及原因,并对腐乳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阶段腐乳坯的营养组分与鲜味、质构、颜色、电化学等特征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具体为Glu与总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Asp与总酸、还原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粗蛋白、粗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5'-IMP与食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5'-GMP与食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硬度、粘性、弹性、内聚性、胶着性、咀嚼性与粗蛋白和粗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氨基酸态氮和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还原糖呈负相关。L*与粗蛋白、粗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氨基酸态氮、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a*与水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b*与氨基酸态氮、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粗蛋白、粗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浊度与水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电导率与食盐、氨基酸态氮、总酸呈正相关,与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呈负相关;p H值与食盐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