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急剧攀升,糖尿病的危害不仅仅是它本身,其并发症的危害更为严重。肌腱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结缔组织,在连接骨和肌肉、传递力、维持身体姿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selleck激酶抑制剂用。肌腱损伤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占所有损伤性疾病的30%。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因素往往与慢性肌腱病的发展和不良预后有关。糖尿病可以提高肌腱损伤的发生率,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降低了人类生活质量。本文对糖尿病对肌腱损伤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学是运用数学、统计学、文字学等方法,对学术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挖掘文献中的隐性知识,揭示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计量软件,以WOS核心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以”tendinopathy”or “tendinosis” or “tendinitis” or “tendon injuries” or”tendon repair”or”ligament injuries”and”diabetes mellitusRegorafenib抑制剂“or”diabetes”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按照排除标准进行排除后共纳入132篇原创性研究,绘制知识图谱,分析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期刊、机构及合作、作者及合作特征、关键词和研究热点。研究结果:从2003年到2023年糖尿病对肌腱损伤的影响的研究文献总体属于逐步增长的状态。期刊《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发表的文章数最多,该期刊发表的文章与药物对糖尿病肌腱的保护、运动对1型糖尿病跟腱的影响、糖尿病对肌腱细胞的蛋白和胶原表达的影响以及糖尿病对肩袖的影响相关。影响因子和CiteScore评分最高排在第一位的是《Arthroscopy-Journal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CiteScore评分为8.9,IF=5.975,属于Q1分区,该期刊发表的文献与临床的相关性较大,其发表的文章都与手术相关。骨科在学科方向中占比最高,非医学类的体育科学排位第三。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机构中伦敦大学和伦敦玛丽皇后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单位。最大的关系网络是以伦敦大学、伦敦玛丽皇后大学和萨勒诺大学为主形成的,其中伦敦大学和伦敦玛丽皇后大学属于英国,萨勒诺大学属于意大利,都属于欧洲,可以看出相邻的机构之间更容易进行合作。发表此类文献最多的作者单位是学校。Maffulli N的发文量排第一,并形成了最大的合作网络,该合作网络从早期到近期都对糖尿病对肌腱损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Maffulli N对跟腱的研究较多,研究了跟腱插入性钙化性肌腱病、跟腱断裂、跟腱手术后并发症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对于肩袖损伤、糖尿病对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肌腱产生的影响以及进行体外实验测试高血糖是否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该学者也有研究。Shiri, R发表的《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lateral and medial epicondylitis:A population study》被引用率最高,该文献估计外上髁炎和内上髁炎的患病率,并调查其危险因素,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患外侧和内侧上髁炎的风险增加。去除检索词”肌腱病”和”糖尿病”后,”跟腱”是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共出现31次,研究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跟腱可能表现出形态学异常,由于胶原蛋白的糖基化,糖尿病会影响胶原蛋白的滑动和离散的可塑性,糖尿病患者血清AGEs升高可能会影响跟腱健康。跟腱插入性钙化性肌腱病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患病率更高。同时研究药物、运动、激光等治疗方法对于糖尿病跟腱能否起到保护作用。排名前9的关键词中介中心性都大于等于0.1。除去检索词之外”跟腱”的中介中心性最高,其中介中心性为0.26。该领域研究治疗的人体部位主要是跟腱和肩部,研究主要观察其胶原、细胞等的改变,治疗效果关注其修复和减少并发症。时间线图在一条时间线上呈现了同一集群的关键词。第一条时间线代表集群标签”身体质量指数”,其相关的关键词在整个时间线中频繁出现,并分布在所有时间段。十二个聚类形成了十二条时间线。氧化应激、体外和风险是当前的研究趋势。研究结论:糖尿病对肌腱损伤的影响在近20年发展快速,本研究对该领域的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方向和热点的相关参考。美国是该领域的引领者,其发文量显著高于其他国家。糖尿病对肌腱损伤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骨科,并呈现与体育科学等跨学科共同研究的态势。多数研究机构为大学,各研究机构和各作者之间的合作也较为密切,但多数作者之间的合作都是同一机构的作者合作较多,机构之间的合作也是相邻地区之间开展的。建议各作者和机构可以与不同地区的作者和机构开展合作。在现biomimetic channel阶段,糖尿病对肌腱损伤的影响依然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挑战,重点开展跨学科综合集成,推进多方协同创新。在研究方面,紧随研究趋势,进行体外实验,并对氧化应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头孢地尔异质性耐药流行现状和机制研究
背景近年来,细菌耐药日趋严峻,成为医学界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碳青霉烯耐药菌的最后一道防线“多粘菌素、替加环素”等相继出现耐药,碳青霉烯耐药菌被WHO列入第1类(严重)新型抗生素研发重点病原体清单,对感染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新型药物的研发需求日益迫切。头孢地尔(Cefiderocol,CFD)是2019年在美国上市但国内尚未进入临床的新型铁载体头孢菌素,可以模拟铁载体与铁离子结合,借助细菌Ton B依赖性外膜受体进入细胞周质,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对碳青霉烯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有更好疗效。然而,国外三期临床数据表明,CFD对部分碳青霉烯耐药菌治疗失败并伴随CFD异质性耐药(HR)菌流行,但国内CFD HR菌的流行现状报道少见,HR是细菌耐药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同一单克隆来源遗传背景相同的菌群中存在对抗生素敏感性不一致的亚群现象,亚群耐药水平不稳定,因其检测方法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HR对抗生素治疗失败的相对贡献仍然知之甚少,相关机制有待揭示。目的调查国内CFD HR菌流行现状,明确CFD HR菌能否导致治疗失败,探索CFD HR的独特机制。方法(1)收集中国南方地区两家综合三甲医院的临床菌株407株,标本来源主要为血液、痰液、尿液、腹水等。利用群体谱分析GNE-140化学结构(PAP)和微量滴定群体谱分析(MPAP)法对菌株进行HR检测。(2)采用对CFD敏感(MIC≤4mg/L)的碳青霉烯耐药菌株,包括鲍曼不动杆菌(CRAB)、大肠杆菌(CRE)、铜绿假单胞菌(CRPA),各菌种分别含非异质性耐药(NHR)菌1株和HR菌2株。通过体外时间杀菌曲线和体内小鼠感染模型探索HR菌与治疗失败的关联。(3)对HR菌株(CRAB、CRE、CRPA各2株),构建HR亚群回复模型,得到母菌、亚群和回复菌,进一步探索其耐药水平不稳定的机制。利用生长曲线评估母菌、亚群和回复菌的适应性代价改变。进一步对母菌、亚群和回复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检测三者间基因突变差异。结果(1)未应用CFD的医疗机构存在该抗生素HR菌流行,总体HR阳性率为14.5%(59/407)。HR菌在耐药、中介和敏感均有分布,分别为8.5%(5/59)、5.1%(3/59)和86.4%(51/59)。(2)时间杀菌曲线提示,NHR菌株(含CRAB、CRE、CRPA各1株)均能被4mg/L CFD完全被杀灭;而HR菌株(含CRAB、CRE、CRPA各2株)中,CFD最小杀菌浓度达16mg/L的菌株占33.3%(2/6),最小杀菌浓度达8 mg/L的菌株占33.3%(2/6),能被4mg/L CFD完全被杀灭的菌株占33.3%(2/6),提示治疗HR菌需要更高的杀菌浓度。小鼠感染模型中,NHR菌注入小鼠腹腔后,CFD治疗组的小鼠生存率均明显高于PBS对照组。而HR菌注入小鼠腹腔后,CFD组小鼠生存率高于PBS组的仅占16.7%(1/6),其余均无明显差异,提示HR菌可导致治疗失败。(3)在HR亚群回复模型中,亚群的耐药水平较母菌高,但经过多次无抗生素传代培养后,其耐药水平下降,逐渐回复至母菌水平(回复菌)。生长曲线分析发现,亚群生长速度低于母菌的菌株仅占33.3%(2/6),其中1株菌的回复菌生长速度能回复至母菌。提示适应性代价仅能部分解释亚群回复现象。全基因组测序发现母菌、亚群、回复菌间存在基因SNP差异,其中亚群中某些基因突变有别于母菌,且在回复菌中被修复,其功能主要与细菌Ⅵ型分泌系统、群体感应系统、铁载体受体等相关。提示基因的可修复性SNP改变可能是HR亚群耐药水平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其中HR亚群中存在铁载体受体Piu A和Ⅵ型分泌系统Vgr G相关基因SNP的可修复性突变FG-4592小鼠,可为CFD HR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结论未应用CFD的医疗机构存在该抗生素HR菌流行,药敏试验敏感的HR菌可能具有被忽视的耐药亚群,存在导致临床human infection治疗失败的风险。本研究的体内外实验提供了HR菌导致CFD治疗失败的证据。异质性耐药菌亚群耐药水平不稳定,能回复到母菌水平,适应性代价改变可解释部分亚群回复现象;基因的可修复性SNP改变可能是HR亚群耐药水平不稳定的机制之一。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CFD HR菌的监测、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异质性耐药机制探讨可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石菖蒲有效成分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石菖蒲主要成分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D)的作用靶点和机制。方法 利用TCMSP(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数据库检索和既往文献PD-0332991浓度证明得到石菖蒲的主要有效成分。在GeneCards, OMIM(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TTD(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数据库检索ND的相关靶点,并用Uniprot数据库进行标准化。构建ND和石菖蒲有效成分的共有靶点韦恩图和PPI网络图,进行GO(Gene ontology)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展示石菖蒲有效成分在治疗ND过程中疾病-靶点的关系。结果 Arsenic biotransformation genes石菖蒲和ND的共有靶点总计为41个,关键靶点主要有FOS、ACHE、SLC6A4、ADRA1B、ADRA2A、MAOB、PTGS2、ADRA1A等。这些靶点涉及G蛋白偶联的胺受体活性、肾上腺素受体活性、儿茶酚胺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突触后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等与突触间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密切相关的生物过程、钙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和唾液分泌通路等信号通路。结论 石菖Liproxstatin-1供应商蒲的主要有效成分可能通过对FOS、ACHE、SLC6A4、ADRA1B、MAOB等蛋白及相关通路的影响进而对神经神经递质受体或突触的损伤修复发挥治疗ND的作用,这为石菖蒲有效成分治疗ND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方向。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目的 综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耐药机制及可能解决方案以及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drug Vorinostat小鼠resistanc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为英文关键词,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耐药、免疫微环境”为中文关键词,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12-01-2022-12-31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相关临床试验;(2)FGFR与肿瘤发生、进展和耐药相关机制研究;(3)FGFR与免疫微环境相关研究。排除标准:(1)内容相似或重复的文章;(2)研究机制模糊及存SBE-β-CD配制在争议的文章。最终共纳入文献50篇(中文2篇,英文48篇)。结果 FGFR抑制剂已被纳入胆管癌和泌尿上皮恶性肿瘤治疗指南,多项治疗bone and joint infections实体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FGFR抑制剂耐药可能与gatekeeper基因突变、溶酶体隔离机制以及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相关。目前研究认为FGFR抑制剂可改善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协同增效。结论 随着多项临床试验的开展以及对FGFR抑制剂的耐药机制和与免疫治疗联合使用研究的不断深入,FGFR抑制剂将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与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与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对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HCC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分为两组,各4medical faculty2例。对照组行ENBD,观察组行PTCD,两组均随访1周。对比两组手术效果、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胆汁引流量为(366.78±31.79)mCanagliflozin体内l,多于对照组的(334.59±30.3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水平分别为(177.73±29.79)U/L、(37.72±5.20)μmol/L、(32.05±4.32)U/L、(112.24±20.79)μ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95.86±32.05)U/L、(42.46±6.95)μmol/L、(37.74±5.59)U/L、(121.26±20.21)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elleck GSKJ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ENDB,PTCD在HCCA治疗中效果更佳,术后胆汁引流量更多,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槐提取物和维生素C组合物对紫外照射诱导的HaCaT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槐提取物和维生素C(Vitamin C,VC)对紫外线照射引起的HaCaT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体外培养HaCaT细胞并将其分为不同组别:对照组(未接受紫外辐照,无槐提取物、VC或二者组合物处理)、紫外线辐射组、125μg/mL槐提取物(接受紫外辐照及槐提取物处理)、125μg/mL维生素C(接受紫外辐照及维生素C处理)以及125μg/mL组合物组(接受紫外辐照及组合物处理,槐提取物和VC质量比为1:1)。采用荧光染色和酶标仪检测技术来评估槐提取物、VC及二者组合物对紫外照射引起的HaCaT细胞产生的活性氧物质(ROS)和线粒体ROS的抑制率。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槐提取物、VC和组合物对紫外照射引起的HaCaT细胞中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ycCL 318952浓度lobutane pyrimidine dimers,CPDs)和细胞Immune check point and T cell survival炎症因子IL-6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槐提取物、VC和组合物对UVA处理后HaCaT细胞生成的总ROS抑制率分别为38.23%±9.23%、27.20%±6.87%及64.13%±4.08%,与单独使用槐提取物或VC处理相比,组合物显著提高总ROS抑制率(P<0.01)。槐提取物、VC和组合物对线粒体ROS(Mitochondrial DNA,mtROS)的抑制率分别为50.29%±4.92%、38.81%±8.66%及84.74%±3.68%,与单独使用槐提取物或VC处理相比,组合物极显著提高mtROS抑制率(P<0.01)。此外,在UVB照射后,槐提取物、VC及组合物可极显著减少CPDs的生成(P<0.01),这种效应在组合物组效果更为显著(与槐提取物组比较P<0.05;与VC组比较P<0.01)。同时,槐提取物和组合物显著降低UVA照射后炎症因子IL-6的分泌(P<0.01;P<0.05),表明槐提取物及组合物具有抗炎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槐提取物和维生素C组合物能减轻紫外线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为未来体内研究和开MAPK抑制剂发具有健康益处的槐提取物和VC组合物提供实验支持。
基于PGC-1α和Keap1/Nrf2探讨达格列净改善高脂诱导小鼠肾脏氧化应激的机制
目的:本实验以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野生小鼠为研究对象,给予达格列净及安慰剂治疗,对比实验后各组小鼠的体质量、糖脂代谢及氧化指标,检测肾脏Nrf2及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达格列净改善胰岛素抵抗导致的肾脏氧化应激的初步作用机制。(1)通过高脂饮食喂养建立肥胖动物模型,系统评价达格列净对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2)通过测定血浆及肾脏组织中氧化酶水平,评价达格列净对肥胖小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3)探讨达格列净通过对PGC-1α、Keap1、Nrf2表达的影响来改善肾脏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挑选24只7~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将所有小鼠置于温度为23-27℃、湿度45-55%的洁净环境中分笼饲养。选用标准颗粒小鼠饲料喂养,无限制饮用纯净水。该环境及喂养方式适应1周后所有小鼠开始实验。按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小鼠划分为正常对照(NC)组、肥胖模型对照(OC)组和达格列净组。NC组低脂饮食喂养,其他小鼠高脂饲料喂养16周以建立肥胖小鼠模型。药物干预组予达格列净10mg/kg/d连续灌胃21天,NC组和OC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给药。给药期间,根据实验安排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及空腹血糖,完善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耐量试验检测。药物干预21天结束后,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浆胰岛素及脂质浓度;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浆及肾脏组织中氧化指标SOD、MDA、CAT、GSH-Px含量;利用Real-time PCR 及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小鼠肾脏 PGC-1α、Keap1 和 Nrf2 通路的 mRNA及蛋白表达水selleck激酶抑制剂平。结果:(1)相较于模型对照组,达格列净组小鼠用药21天后,体重及脂肪质量显著下降(P<0.05),表明达格列净能够抑制肥胖小鼠的脂肪堆积,降低体质量。(2)相较于模型对照组,达格列净组空腹血糖降低(P<0.05)、血浆胰岛素浓度明显降低(P<0.05),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耐量试验中血糖曲线下面积显著降低(P<0.05),表明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达格列净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3)相较于模型对照组,达格列净组小鼠购买Bemcentinib的血浆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均明显降低(P<0.05),表明达格列净能够改善全身脂代谢水平。(4)相较于模型对照组,达格列净小鼠的血浆SOD、CAT、GSH-Px水平升高(P<0.05),MDA水平降低(P<0.05),表明达格列净能改善机体氧化应激状态。(5)相较于模型对照组,达格列净小鼠肾脏SOD、CAT、GSH-Px水平升高(P<0.05),MDA水平降低(P<0.05),表明达格列净能减轻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6)相较于模型对照组,达格列净组小鼠的肾脏PGC-1α基因及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Keap1基因及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Nrf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表明达格列净可调节肾脏PGC-1α和Keap1/Nrf2通路,可能通过影响该通路来对抗肾脏氧化应激。结论:达格列净能够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糖代谢和脂质水平,减轻体质量、降低胰岛素抵抗;同时达格列净能够改善肥胖小鼠循环及肾脏组织高氧化水平;通过分子水平检测,发现达格列净可调节肾脏PGC-1α和Keap1/Nrf2抗氧化应激通路,可能通过该通路减轻肾脏氧化损伤,达到肾脏保护作用。
细辛挥发油“成分-毒/效”相关规律及陈化减毒研究
中药挥发油是芳香药物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理化性质独特、生物活性显著,易随时间自发陈化,改变物质组成,影响品质。阐明其陈化规律与机制,是科学认识、优效应用与系统开发挥发油的关键。部分中药挥发油陈化后可起到减毒存效、缓性增香的作用,极具研究价值。由于细辛挥发油“量效”和“量毒”关联规律不明确,“减毒存效”方法缺失,影响临床安全用药。本课题以细辛挥发油(Asarum essential oils,AEO)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成分-毒/效的相关规律,建立细辛挥发油安全评价标准,确定细辛挥发油“减毒存效”的安全治疗窗,证实“减毒存效”的客观实效。研究不同形态催陈方法的适宜性和可行性,为快速制备高品质挥发油提供技术参考。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细辛挥发油成分与镇痛、神经毒性的相关靶点和通路的预测采用网络药理学和网络毒理学对PubChem、NCBI、GEO、GeneCards、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进行关键词为“细辛与牙痛”,“细辛与神经毒性”的数据挖掘,建立AEO与牙痛,AEO与神经毒性相关的网络关系,揭示AEO治疗牙痛和产生神经毒性的相关靶点和通路。通过网络图分析发现AEO通过肉豆蔻醚、γ-细辛醚和甲基丁香酚等关键成分影响PPARA、ACHE、SLC6A4、NOS3和HTR2A等靶点进而影响HIF-1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及5-羟色胺能突触,以实现治疗牙痛的目的。通过网络图分析发现细辛挥发油通过榄香素、γ-细辛醚和肉豆蔻醚等关键成分影响ACHE、ESR1和PARP1等靶点进而影响催乳素信号通路,出现神经毒性。2、细辛挥发油抗炎镇痛作用研究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模型进行细辛挥发油镇痛实验,以小鼠扭体次数作为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细辛挥发油低中高(107.92、161.88、215.84 mg/kg)剂量均有效减少了因醋酸造成的小鼠扭体现象,由44次减少至23次,证明AEO确实具有明显镇痛作用。通过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进行细辛挥发油抗炎活性研究,以炎症因子IL-6和TNF-α作为抗炎水平评价指标。实验证明,LPS诱导后RAW264.7细胞中TNF-α和IL-6的表达显著增加,AEO干预后,可降低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增加(P<0.01),证明AEO确实具有抗炎活性。通过抗炎活性和镇痛作用证实AEO是细辛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3、细辛挥发油的毒性及机制研究使用AB系斑马鱼模型进行AEO急性毒性实验,给药后观察胚胎形态和生存率,实验证明AEO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为0.174μL/mL(相当于170.346mg/L),根据鱼类急性毒性分级标准(GB/T21281-2207),LC_(50)>100 mg/L为低毒,表明细辛挥发油具有低毒性,高剂量给药可观察到其具有致畸性。使用KM小鼠进行AEO急性毒性实验,LD_(50)为1.9116 g/kg,根据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细辛挥发油口服具有低毒性。给药后观察到小鼠出现走路摇晃现象,呈醉酒状,分析其产生神经毒性。监测小鼠体重和脏器比,表明高剂量给药组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小鼠血清和组织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小鼠血清和组织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肝组织中AEO组的AKP、ALT、AST和MDA的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心脏组织中AEO组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给药后各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核排列及走向紊乱,有炎性浸润等现象。小鼠毒性实验观察分析AEO对小鼠产生神经毒性,为进一步考察其毒性机制,对小鼠脑组织进行转录组学检selleck抑制剂测与分析,预测细辛挥发油产生毒性的相关蛋白及通路。GO和KEGG的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酶活性(Oxidoreductase activity)、细胞凋亡(Apoptotic process)、线粒体内膜蛋白复合物(Inn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rotein complex)、钙信号通路(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和催产素信号通路(Oxytocin signaling pathway)等,推测AEO神经毒性与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相关。4、细辛挥发油成分分离与毒效研究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细辛挥发油具有较好抗炎活性和镇痛作用,但同时存在低毒性,毒性存在影响其临床广泛应用,因此实现减毒至关重要。减毒的本质即物质基础改变,需首先了解细辛挥发油中影响毒效的相关成分。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对AEO进行成分分离和富集,研究不同馏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抗炎活性和毒性。分子蒸馏将细辛原油(Crude oil,C)genetic counseling分离为3个馏分:重馏分(Heavy Fraction,H)、中馏分(Medium Fraction,M)和轻馏分(Light Fraction,L),H实现了甲基丁香酚和醚类成分富集,甲基丁香酚由原油中的24.0203%增加至31.3644%,醚类成分由69.4369%增加至86.2078%;而M和L中单萜烯类成分实现富集,L中α-蒎烯和β-蒎烯相对百分含量之和为39.5302%,是原油的5倍,醚类成分仅含有5.8280%,是原油的0.08倍。通过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实验研究表明,与模型组相比,AEO及3个馏分TNF-α和IL-6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发挥抗炎作用,抗炎活性大小为L>M>H/C。根据成分-抗炎活性相关性分析可知,影响AEO抗炎活性的物质主要包括:甲基丁香酚、肉豆蔻醚、α-蒎烯和β-蒎烯。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C、H和M的LD_(50)分别为:1.8852、1.9566和3.6741 g/kg,而L在给药剂量升至为5.1349 g/kg时,小鼠死亡率为0。证明L的毒性远小于C、H和M,M毒性与C相比明显降低(P<0.01),H与C毒性相近。根据成分-毒性相关性分析可知,与AEO产生毒性相关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樟醚、甲基丁香酚和肉豆蔻醚等醚类物质。利用PC12细胞进行细辛挥发油神经毒性分析,结果证实细辛挥发油可诱导PC12细胞线粒体发生氧化损伤和功能障碍,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核异常,凋亡细胞增多。采用Annexin V-FITC双染法检测了AEO处理的PC12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AEO处理后,PC12细胞凋亡率增加,表明AEO能诱导PC12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AEO产生神经毒性与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相关。AEO中甲基丁香酚和肉豆蔻醚等是发挥药效和毒性的共性成分,正确把握其比例变化是实现“减毒存效”的关键。5、阐明细辛挥发油“成分-毒/效”的关系,建立“醚/烯比值”安全评价标准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辛挥发油中甲基丁香酚、黄樟醚和肉豆蔻醚不仅是细辛挥发油中有效成分,也是其主要的毒性成分。因此,需要控制AEO毒-效相关性成分含量,建立符合AEO安全评价标准,从而实现“减毒存效”的目标。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分离制备8个含有AEO特征性成分的组分(A-H)。使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斑马鱼急毒考察挥发油毒性,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研究挥发油抗炎活性。GC-MS结果表明在8个组别中,醚类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61.11、67.11、71.36、37.03、68.25、70.63、68.59和53.79%;单萜烯类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16.12、4.25、13.91、52.45、6.10、5.50、9.46和33.49%。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表明与LPS诱导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A-H组3种浓度(0.5、0.25和0.125μL/mL)的释放量呈下降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斑马鱼毒性实验结果得到8个组分斑马鱼毒性大小为:F、G>E>B>C>A>H>D。将斑马鱼的毒性结果与6种形式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醚类百分含量;?单萜烯类相对百分含量;?醚类和单萜烯类相对百分含量之比;?甲基丁香酚、黄樟醚、3,5-二甲氧基甲苯、3,4,5-三甲氧基甲苯和肉豆蔻醚相对百分含量之和;?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相对百分含量之和;?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相对百分含量比值。寻找“安全有效”的细辛挥发油组分为后续减毒实验提供目标组分。结果表明毒性与6种评价指标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AEO药效与单萜烯类成分、甲基丁香酚含量呈正相关,毒性与醚类成分黄樟醚和甲基丁香酚含量呈正相关。因此为同时兼顾AEO的毒性和药理活性,避免出现毒减效减的现象,选择醚类与单萜烯类比值作为AEO质量评价指标,比值降低即毒性下降,初步确定其理想比值范围为1.61~3.79。6、细辛挥发油陈化规律及机制的研究采用自然陈化、物理催陈和炮制催陈等方法进行细辛挥发油减毒研究,使用GC-MS进行成分检测,电子鼻、旋光仪、折射仪用于测定细辛挥发油的香气、旋光度和折光度。自然陈化对挥发油理化性质的影响:将提取的细辛挥发油放置在阴凉柜中(2-8℃),分别在第0、30、60、90、180和360天取样储存在-20℃冰箱中备用。通过GC-M成分分析表明,细辛挥发油自然陈化过程各成分相对含量无明显变化,而绝对含量在减少。斑马鱼的急毒实验表明,陈化360天后细辛挥发油LD_(50)为0.195μL/mL,与提取当天细辛挥发油LD_(50)相比(0天,0.174μL/mL)无显著性差异。小鼠的急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陈化360天后细辛挥发油LD_(50)与提取当天的细辛挥发油LD_(5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物理催陈对细辛挥发油理化性质影响:用红外光、紫外光、白炽光、高温和微波对细辛挥发油陈化进行干预,检测不同催陈条件下挥发油的理化性质,探讨催陈对细辛挥发油理化性质的影响,寻找实现“减毒存效”的催陈工艺。结果表明微波催陈对细辛挥发油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900W密闭催陈后细辛挥发油单萜烯类成分减少,而醚类成分增加。AEO经微波催陈后醚类和单萜烯类比值呈增加趋势,与目标趋势相反。密度和折光率也随着成分的变化发生改变。紫外、高温和白炽灯光照条件下AEO的理化性质均未发生明显改变。在红外光线的照射下,生成2种新物质β-罗勒烯和桧烯,同时AEO中发生成分结构转变,由左旋-α-蒎烯转化为右旋-α-蒎烯,2-甲基-5-(1-甲基乙基)-1,3-环己二烯转化为1-甲基-4-(1-甲基乙基)-1,4-环己二烯,1,8-萜二烯转化为1-亚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己烷。成分的转变改变AEO物质基础进而影响其药理活性和毒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红外光照对挥发油的影响。炮制催陈对细辛挥发油理化性质影响:使用传统的炮制手段盐炙、醋制、蜜炙、碱制、碱醋制、蜜制、炒制以及微波炮制对细辛药材进行处理,提取细辛挥发油,测定其理化性质,比较成分的差异性,探索炮制减毒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炮制会对细辛挥发油理化性质产生影响。未经炮制直接提取的细辛挥发油醚类和单萜烯类的比值为5.66,多种炮制工艺均可使比值降低,表明减小毒性。其中酒炙(3.37)和盐炙(4.03)可显著降低AEO的毒性,研究两种炮制工艺的条件对AEO成分变化的影响,考察其作为减毒方法的可行性,为细辛挥发油安全有效的使用和开发利用奠定实验基础。进一步证明中药炮制的意义与价值,猜测古人使用细辛炮制实现减毒机理可能与降低“醚烯selleck PLX5622比”相关。综上,通过细辛挥发油成分-毒/效相关性研究,建立以“醚/烯比”为指标的细辛挥发油安全评价标准。探讨陈化方法对细辛挥发油“减毒存效”可行性分析,阐明炮制催陈减毒的机理,为有毒芳香中药提供减毒的新思路。
从JAK1/2-STAT1信号通路探讨A型流感病毒对巨噬细胞的影响及麻杏石甘汤含药血清的干预作用
基于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通路介导的细胞因子表达研究ACommunity-Based Medicine型流感病毒(IAV)对巨噬细胞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麻杏石甘汤含药IDN-6556浓度血清的干预作用。RAW264.7分为正常对照组、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剂组、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剂组、模型对照组、奥司他韦组、抗病毒颗粒组、麻杏石甘汤组。经IAV干预后,换为相应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48h后收集样本,检测与分析指标:以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nterleukin-1β,IL-1β)、CXCL2(CXC chemokine ligand 2,CXCL2)的分泌水平;以RT-qPCR法检测细胞中流感病毒核蛋白(Nuclear Protein,NP)、JAK1/2、STAT1的mRNA表达水平;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JAK1/2、STAT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磷酸化STAT1(phosphorylated STAT1,p-STAT1);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评估p-STAT1蛋白表达水平与IL-1β、CXCL2分泌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CXCL2分泌水平、流感病毒NP及细胞JAK1/2、STAT1 mRNA表达水平、细胞JAK1/2、STAT1、p-STAT1 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细胞p-STAT1与IL-1β、CXCL2分泌水平呈现正相关。麻杏石甘汤能下调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此网站、CXCL2分泌水平、下调流感病毒NP及细胞JAK1/2、STAT1 mRNA表达水平、下调细胞中JAK1/2、STAT1、p-STAT1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0.01)。JAK1/2-STAT1信号通路激活及其介导的炎症因子失衡可能是IAV所致巨噬细胞免疫病理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麻杏石甘汤可能通过调控该信号通路缓解IAV的致病作用。
肝细胞癌m6A相关免疫基因预后模型构建及DDX1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目的 筛选肝细胞癌中N6-甲基腺苷(m6A)相关免疫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并探讨其关键基因DDX1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选取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368例肝癌样本数据作为训练数据集,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GSE 14520数据集中242例肝癌样本数据作为验证数据集,并基于表达相关性进行m6A相关的免疫基因筛选。通过LASSO Cox回归模型筛选与预后相关的m6A免疫基因,并构建风险评分(RS)模型。根据RS中位数值,分别将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所有样本分为高与低风险组,Kaplan-Meier法评估高低风险组的生存预后差异。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肝癌细胞系(HuH-7、SK-HEP-1、PLC/PRF/5和SNU-449)以及人正常肝细胞系THLE-2中筛选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挑选表达变化较显著的基因,运用功能加强和缺失实验对其功能进行细胞验证。one-way ANOVA法比较多组间统计学差异,其中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 基于共表达分析共获得130个m6A相关免疫基因,最终筛选了5个基因(DDX1、HDAC1、HDAC2、NRAS和PLK1)用于RS模型构建。构建的模型显示,与低风险组比较,高风险组的生存率较低,在TCGA (P<0.001)Adezmapimod浓度和GSE 14520数据集(P=0.003)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基因相比,DDX1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CCK-8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DDX1可促进PLC/PRF/5和SNU-449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DDX1过表达可促进PLC/PRF/5和SNU-449细胞的迁移(105.00±12.53 vs 173.67±12.22;10AZD92910.00±10.15 vs 147.33±12.10)和侵袭(83.00±10.81 vs 131.00±13.23;85.33±10.01 vs 135.00±12.49)。DDX1过表达可升高细胞丙二醛(1.01±0.10 vs 1.73±0.13)和活性氧(17.54±1.30 vs 25.97±2.24)水平,但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1.03±0.12 vs 0.52±0.12)的水平。DDX1敲除得到了相反的结果。结论 本研究基于5个m6A相关免疫基因构建的预后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肝癌患者的预后以及对免疫治疗的反social immunity应。其中DDX1可促进肝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