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达格列净激活自噬并抑制活性氧(ROS)-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方法 将30只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模型组与实验组喂养高脂饲料16周诱导AS。AS建模成功后,实验组予以达格列净(3 mg·kg~(-1))灌胃干预4周,正常组及模型组则灌胃等量的0.9%NaCl干预4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大鼠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ROS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MC3采购),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腹主动脉的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Ⅰ)、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和NLRP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的血清ox-LDL含量分别为(381.56±108.08)、(640.89±181.06)和(360.19±102.65)pg·mL~(-1),血清ROS含量分别为(8.01±1.39)、(15.47±2.65)和(7.89±1.07)ng·mL~(-1),血清IL-1β含量分别为(84.18±37.90)、(141.44±88.05)和(57.15±14.53)pg·mL~(-1),NLRPviral immunoevasion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9±0.39、1.55±0.06和0.83±0.16,LC3Ⅱ/Ⅰ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3±0.05、0.55±0.02和2.81±0.18,p6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97±0.02、1.56±0.07和0.59±0.01。模型组的上述指标与正常组和实验组相比,差异均获悉更多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达格列净可能通过激活自噬并抑制ROS-NLRP3通路,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与心房纤维化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左心房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收治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280例,术中根据左心房低电压区(LVAS)分组,LVAS<10%为对照组(171例),LVAS≥10%为纤维化组(10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MIF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MIF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心房纤维化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纤维化组持续性房颤、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二尖瓣selleck化学舒张晚期峰值流速(E/A)、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与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率(E/e’)高于对照组(均P<0.001);纤维化组患者MIF(t=20.124)、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t=31.95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t=7.48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8.058)、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t=42.405)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01);纤维化组患者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t=36.271)、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ⅠCP)(t=43.410)、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t=14.346)、Ⅲ型前胶原(PCⅢ)(t=248.718)、层粘连蛋白(LN)(t=38.058)表达高于对照组(均P<0.001);MIF与PⅠNP(r=0.513)、PⅠCP(r=0.663)、PⅢNP(r=0.591)、PCⅢ(r=0.643)、LN(r=0.585)等心房纤维化标记物呈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房颤、MIF、左心房内径、PⅠNP、PⅠCP、PⅢNP、PCⅢ、LN是左心GDC-0973 molecular weight房纤维化的危险因素(P<0.0anti-programmed death 1 antibody5)。结论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MIF水平与左心房纤维化密切相关,是左心房纤维化的危险因素。
葫芦[7]脲介导的超分子纳米药物递送载体的制备与应用
癌症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癌症多样性和复杂性是癌症治愈的阻碍,单一的癌症治疗手段无法实现癌细胞的完全去除。癌症的联合治疗是指使用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来同时或依次治疗癌症,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纳米载体递送药物不仅可以改善药物溶解度和稳定性,还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selleck Laduviglusib性和降低不良反应。纳米载体的生物相容性、药物装载能力、稳定性、智能性是影响其递送能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超分子化学和DNA纳米技术的发展,具有控制药物释放和刺激响应性、靶向性的纳米载体可以为药物递送提供更好的平台。基于此,本文基于葫芦[7]脲的主客体化学设计开发了三种不同的纳米药物递送载体,探索了药物的刺激响应性释放、靶向递送以及毒性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金纳米棒-葫芦[7]脲-DNA的超分子纳米载体的制备与研究基于金纳米棒优异的物化性质,通过葫芦[7]脲、DNA对金纳米棒表面进行改Fer-1半抑制浓度性,制备了具有热刺激性响应的超分子纳米载体。金纳米棒表面组装的葫芦[7]脲提供了药物装载空间。通过药物分子模型(7-二乙氨基-4-氨基-香豆素)实验,证实了纳米载体可用于药物的装载和刺激响应性释放。在808 nm激光照射下,超分子纳米载体表现出了优异的光热转化性质,为光热治疗提供了基础。进一步,表面修饰的DNA链,可通过DNA碱基互补配对性质为纳米载体提供功能化途径。该纳米载体在药物递送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力。2.基于葫芦[7]脲主客体作用的超分子DNA纳米凝胶的制备及化疗/光动力治疗药物的靶向共递arsenic remediation送研究基于葫芦[7]脲主客体作用以及DNA四面体结构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等特点,设计并制备了一种超分子DNA纳米凝胶用于共递送化疗/光动力治疗药物。超分子DNA纳米凝胶是以DNA四面体为骨架,通过葫芦[7]脲主客体作用形成的DNA Linker组装形成,基于不同药物结合模式实现了化疗药物(Dox)和光动力治疗药物(MB)的可控负载和递送。该超分子DNA纳米凝胶具有尺寸可控性、主客体竞争响应性、酶响应性。抗酶解实验评估了超分子纳米凝胶的抗酶解能力,证明超分子纳米凝胶显著提高了对核酸酶的耐受性。通过细胞摄取实验证明了超分子DNA纳米凝胶具有优异的靶向能力。进一步,通过MTT实验以及细胞凋亡实验评估了超分子纳米凝胶的药物递送以及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能力,发现超分子纳米凝胶具有药物缓释以及药物富集作用。相比单一药物,两种药物共递送表现出了更好的癌细胞杀伤作用。3.葫芦[7]脲介导的功能核酸纳米凝胶递送si RNA协同化学动力学治疗研究在超分子DNA纳米凝胶的基础上,将客体分子金刚烷替换为具有催化作用的功能分子二茂铁,同时设计了具有八条悬挂链的新型DNA四面体用以携带si RNA,进一步通过主客体作用组装形成具有协同治疗作用的多功能核酸纳米凝胶。催化实验结果显示核酸纳米凝胶具有良好的过氧化氢催化能力。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显示多功能核酸纳米凝胶携带的si RNA表现出了良好的蛋白表达沉默效果。细胞代谢相关蛋白的检测实验证实了基于二茂铁的化学动力学治疗与si RNA治疗的协同作用,基因治疗促进了化学动力学治疗的效果。本设计避免了物理作用负载药物在递送过程中泄露的风险。
氧化锌纳米颗粒对乳腺癌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氧化锌纳米粒子(zinc oxide nanoparticles,ZnO NPs)是最常用的纳米材料之一,它在磁性、光学特性、导电性、抗菌性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性能,因而被应用于化妆品、纺织、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袋等领域。此外,有多项研究表明ZnO NPs对肿瘤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同时还可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有效递送载体和生物成像剂,因而在肿瘤诊断与治疗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正是由于ZnO NPs具有诸多优良性能,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已成为年生产量居前三位的纳米材料,这也不可避免的导致其暴露人群和暴露量日趋增加,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有研究发现粒径大于100 nm的ZnO NPs缺乏上述优良性能,因而在实际应用或科学研究中通常选用粒径在100 nm以下的ZnO NPs。研究大多只是关注于ZnO NPs对于某种组织器官的直接影响作用,并未进一步研究组织器官受损后所引发的后续生理、病理变化。因此,我们选用粒径分别为20Infectious causes of cancer nm(ZnO NPs-20)、60 nm(ZnO NPs-60)和100 nm(ZnO NPs-100)三种ZnO NPs,研究其对乳腺癌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纳米粒径电位分析仪对ZnO NPs的微观形貌、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表征;利用CCK-8细胞试剂盒检测不同粒径、不同浓度的ZnO NPs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细胞毒性作用;使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评价ZnO NPs对HUVECs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用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ZnO NPs对HUVECs产生ROS的www.selleck.cn/products/SB-203580含量;通过transwell实验观察不同粒径、不同浓度的ZnO NPs对HUVECs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HUVECs成管实验检测ZnO NPs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ZnO NPs对HUVECs细胞间连接的影响;通过内皮细胞渗漏实验检测ZnO NPs对内皮细胞层完整性的影响;将萤火虫荧光素酶标记的小鼠乳腺癌细胞(4T1-LUC)接种于Balb/c裸鼠乳腺的脂肪垫内,构建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经尾静脉注射ZnO NPs后,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小鼠体内乳腺癌肿瘤细胞的转移情况,并对肺和肝脏进行H&E染色以观察肿瘤细胞在脏器内的转移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肺和肝脏组织中V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TEM图片和粒径检测结果可知ZnO NPs大小均一,分散均匀。三种不同粒径的ZnO NPs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降低了HUVECs的细胞活力,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了LDH的释放,ZnO NPs的粒径越小毒性越强。三种粒径的ZnO NP此网站s都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增加了HUVECs内ROS的生成,而且相较于ZnO NPs-60和ZnO NPs-100,ZnO NPs-20诱导细胞产生的ROS水平更高。三种粒径的ZnO NPs都可明显抑制HUVECs的迁移和成管能力,呈浓度依赖性,而且粒径越小抑制程度越高。内皮渗漏实验结果显示,ZnO NPs破坏了内皮细胞层的完整性,导致内皮渗漏,而且粒径越小影响越大。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ZnO NPs破坏了细胞间连接蛋白,血管内皮间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完整性,并诱导HUVECs中的F-肌动蛋白(F-actin)的重组,因而使得细胞间产生较大缝隙。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活体成像结果显示,一定剂量的ZnO NPs-20和ZnO NPs-60可加速乳腺癌的转移,H&E染色结果也证实了肺部和肝脏组织内有肿瘤转移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ZnO NPs可明显抑制肺部和肝脏组织中VE-Cadherin的表达,进而影响血管内皮层的屏障作用。结论:ZnO NPs诱导HUVECs产生大量的ROS,从而破坏细胞膜完整性,且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此外,ZnO NPs还导致细胞膜间VE-Cadherin表达降低,使得内皮细胞间产生大量缝隙,进而破坏了内皮层屏障作用,为乳腺癌细胞内渗进入循环系统提供了便利,最终促进了乳腺癌的转移。ZnO NPs的上述效应与纳米粒子大小、剂量和暴露时间有关。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及其类似物在帕金森病中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一线治疗药物以左旋多巴为主,但患者长期服用疗效欠佳,甚至出现oncology staff“开关”现象和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及其类似物是一点击此处种内源性肽激素,释放至血液中可穿越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表明,GLP-1RA可改善PD的运动障碍并恢复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但其起效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归纳总结了GLP-1RA及其类似物改善PD运动障碍、恢复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的作用机制,从减少神经炎症、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调节线粒体形态、增加神经元突起、增强自噬、调节肠道菌Imidazole ketone erastin群稳态等方面作一综述,为PD机制的研究和GLP-1RA相关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河南省漯河市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人博卡病毒检出情况及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河南省漯河市急性呼吸道感染(ARIendocrine-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病例中人博卡病毒(HBoV)的检出情况及病毒基因特征。方法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对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集的1 185例ARI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呼吸道多病毒检测。对HBoV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VP1基因巢式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同时结合GenBank下载的中国地区HBoV1 VP1基因序列,进行病毒基因特征分析。结果 在1 185例ARI病例标本中,共有32例(2.70%)为HBoV阳性,其中17例(53.13%)同时检出≥2种病毒VP-16。96.88%(31/32)HBoV阳性病例为5岁以下的儿童,其中以12~23月龄患儿的检出率最高(5.52%),其次是6~11月龄(3.39%)。HBoV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夏、秋、冬3个季节,但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V的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均可引起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所获得的21条HBoV序列均属于HBoV1。Ⅰb分支是2018—2020年河南省漯河市HBoV1主要优势流行株,与我国其他地区一致。VP1基因平均分子进化速率约为2.59×10~(-4)替换/位点每年,在影响病毒抗原的主要区域中存在着多个氨基酸变异。结论 HBoV是河南省漯河市ARI病例中LXH254体内实验剂量检出的重要病毒之一。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HBoV感染的主要人群。包括河南漯河株在内我国流行HBoV1 VP1基因序列相对保守,但有个别抗原相关位点发生了变异。
水稻脆秆突变体bc86的理化特性分析与基因定位
秸秆是粮食生产过程selleck 3-MA中产生的主要副产品,秸秆中富含钾、钙、氮、磷、镁和有机质等,GSK J4浓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资源,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秸秆的回收以及综合利用不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突变体在作物品种改良、功能基因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茎秆脆性突变体是研究茎秆机械强度和细胞壁形成代谢机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优良粳稻品种稻花香及利用其诱变得到的1个脆秆突变体bc86为材料,通过表型的观察、农艺性状的调查、茎秆细胞壁成分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组织化学染色、茎秆细胞壁结构的观察、产糖效率的测定以及突变体基因定位对脆秆突变体bc86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水稻秸秆的整合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叶期时,脆秆突变体bc86的叶片、叶鞘、茎秆均表现出脆性,之后一直表现为脆性。与野生型稻花香相比,突变体bc86的叶片表现出明显的叶片尖部干枯、晚熟,穗长、穗重均极显著降低,且没有二次枝梗。2.与野生型稻花香相比,脆秆突变体bc86的株高和分蘖都极显著降低(P<0.01);突变体bc86的茎、穗及叶片的干物质量均极显著地降低(P<0.01),不同生育时期的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均呈现显著差异。与野生型稻花香相比,突变体bc86的各节间长以及各节间粗均显著降低,倒三和倒四节间壁厚均显著增加。突变体bc86的倒一节间至倒Carcinoma hepatocellular四节间的穿透力、抗折力均显著低于稻花香的。3.与野生型稻花香相比,突变体bc86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的含量分别极显著地降低了67.08%、67.91%、64.66%和67.31%。4.台盼蓝染色实验表明,突变体bc86叶尖部位的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NBT染色试验证明突变体bc86的叶尖部位存在O_2~-的沉积,DAB染色试验证明突变体bc86的叶尖部位存在H_2O_2的沉积。5.与野生型稻花香相比,脆秆突变体bc86的纤维素含量和晶体纤维素含量均极显著降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极显著增加。其中纤维素含量下降了28.69%,晶体纤维素降低了54.69%,半纤维素增加了14.45%,木质素含量增加了20.29%。与野生型稻花香相比,脆秆突变体bc86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增加了27.86%。6.与野生型稻花香茎秆的组织相比,脆秆突变体bc86的厚壁组织变薄,薄壁组织细胞较小,大维管束和小维管束数量增加;与稻花香相比,突变体bc86的大维管束的面积和小维管束面积分别极显著降低了34.64%和18.53%。与野生型稻花香叶片的组织相比,突变体bc86的两个大维管束之间的小维管束数目极显著降低了40.74%,这导致了突变体bc86的叶片较野生型的窄。7.在生物质降解效率方面,通过不同浓度的Na OH和H_2SO_4预处理后,突变体bc86的生物质酶解的效率均有所增加,Na OH处理后的己糖释放量比H_2SO_4处理后的多。8.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突变体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将基因bc86定位在第1号染色体,位于标记Indel-1和Indel-3之间,区间物理距离约为83 kb,对该区间的候选基因进行分析及测序发现,第三个ORF的CDS上的一个碱基G突变成A,由天冬氨酸变成天冬酰胺。
基于线粒体D-loop序列的不同群体刀鲚遗传多样性研究
以线粒体DNA D-loop部分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辽河群体(LH)、大洋河群体(DYH)、鸭绿江群体(YLJ)、太湖群体(TH)4个地理群体的刀鲚(Coilia nasus)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辽河群体、大洋河群体和鸭绿江群体刀鲚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57 00、0.844 00和0.857 00,明显高于太湖刀鲚群体购买Blebbistatin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417 00(P<0.05);核苷酸多样性指Surveillance medicine数分别为0.002 63、0.003 18和0.003 51,明显高于太湖群体刀鲚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0 91(P<0.05)。以上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刀鲚的遗传多样性较太湖群体丰富,其中鸭绿江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丰富,从侧面证明辽宁沿海地区适合刀鲚种群生长。此外,辽河、大洋河和太湖刀鲚群体的Tajima′s D值分别为-0.726 73、-1.102 77和-1.362 40,鸭绿江刀鲚群体的Tajima′s D值为-1.761 79,显著偏离中性(P<0.05),表明其种群史上可能经历过扩张。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 77~0.003 23,明显低于刀鲚与selleck Vorinostat七丝鲚(Coilia grayi)、刀鲚与凤鲚(Coilia mystus)种间的遗传距离,Fst值为0.005 43<0.050 00,说明4个群体间未发生分化。以NJ和MP两方法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4个群体刀鲚间未发生分化这一结果。[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13(4):16-23]
肿瘤微环境中TAMs及PD-1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80例,取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中TAMs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CD163、CD206和PD-1的表达情况,分析肿瘤组织中CD163、CD206表达与PD-1的相关性;分selleck激酶抑制剂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CD163、CD206和PD-1的关系;进一步用COX回归分析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NSCLC患者肿瘤组织CD163、CD206和PD-1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χ~2=36.764,P<0.001;χ~2=39.353,P<0.001;χ~2=32.028,P<0.001)。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TAAnaerobic hybrid membrane bioreactorMs特异性分子标志物CD163、CD206与PD-1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0.281,P=0.030;r=0.339,P=0.008)。NSCLC肿瘤组织中PD-1、CD163、CD206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χ~2=9.643,P=0.002;χ~2=3.958,P=0.047;χ~2=4.909,P=0.027)、肿瘤分期(χ~2=13.500,P<0.001;χ~2=13.518,P<0.001;χ~2=116.855,P<0.001)有关。COX回归分析显示:C确认细节D163、CD206、PD-1高表达、肿瘤分期晚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056,P=0.032;HR=1.910,P=0.038;HR=1.799,P=0.042;HR=1.853,P=0.025)。结论 CD163、CD206、PD-1在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高,且与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有关,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NSCLC患者预后评定的潜在指标。
胡麻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及抗ALS类除草剂与高油酸突变体的鉴定分析
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2n=30)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种子含油率高达35-45%,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重要的食用与工业价值。我国是第二大胡麻籽生产国,提高油酸或亚麻酸含量是胡麻育种的主要目标。此外胡麻生产中缺乏安全高效的阔叶类除草剂,因此,培育抗除草剂胡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胡麻主栽品种陇亚10号为材料,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 sulfone,EMS)化学诱变方法,构建了胡麻突变体库,筛选到了一批重要农艺性状变异的突变体,解析了抗除草剂突变体的抗性机理,并通过多组学预测了与高油酸性状相关联的突变基因,为胡麻新品种培育和功能基因挖掘提供了基础材料与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EMS诱变构建了约100,000个单株的M_1群体。在M_2群体(约4400个株系)中观察到株型、花型、叶型及花期等多种变异类型。通过三代(M_3代1185份、M_4代367份、M_5代108份)连续筛选,获得了32份稳定遗传的脂肪酸极值突变体。在胡麻主产区(甘肃兰州)的田间验证结果表明,其中9个突变体材料具有育种价值,包括2个高含油率突变体(增加2.95-3.33%)、2个高油酸突变体(增加4.24-7.45%)、5个高亚麻酸突变体(增加5.09-7.51%)。2.在M_2群体中筛选到乙酰乳酸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类除草剂抗性突变体R10。抗性测定结果显示R10能够耐受593.92 g ai.ha~(-1)苯磺隆(Tribenuron-methyl,TBM),对TBM(SU)表现为高抗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R10在18.56 g ai.ha~(-1)TBM处理下长势良好,且能够有效清除阔叶类杂草。其Lu ALS1基因发生碱基突变C556T,导致Lu ALS1的第186位(At ALS-Pro197)脯氨酸替换为丝氨酸,这在胡麻中首次被鉴定。分子对接模型显示Lu ALS1-R10与TBM之间氢键减少、疏水作用力减弱。过表达35S:Lu ALS1-R10的T_2代拟南芥能够在0.145 g ai.ha~(-1) TBM处理下存活,验证了Pro197Ser突变位点的抗性功能。3.根据Lu ALS1基因突变位点开发了2个CAPS分子标记,实验表明这两个标记能够准确地检测Lu ALS1的基因分型,且适用于AZD1152-HQPA试剂我国多个主栽品种。4.在突变体库中筛选到稳定遗传的高油酸突变体M45。脂肪酸组分测定结果显示,M45蒴果中的油酸不断升高,而陇亚10号在10-20 d呈下降趋势。40 d蒴果中M45油酸含量为43.22%,比陇亚10号增加21.23%。5.通过BSA测序筛选得到180个带有S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NP与42个带有Indel变异位点的高油酸性状关联基因。RNA-Seq分析表明,M45与陇亚10号的差异表达基因中有2个SAD家族同源基因L.us.o.g.scaffold194.104、L.us.o.g.scaffold205.47与2个FAD2家族同源基因novel.1295、novel.12medication history94的表达水平与表型相符,推测这4个基因可能是引起M45高油酸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组分析表明,两个材料在10-20 d蒴果中游离油酸的积累趋势相反,说明其油酸差异主要以游离脂肪酸形式体现。BSA-Seq、RNA-Seq与代谢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L.us.o.g.scaffold122.86基因与油酸积累存在调控关系,且在3’UTR存在3处变异位点,推测该基因可能为引起M45高油酸性状的候选突变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