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RNA预测抗病毒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年株洲市中心医院收治及住院的76例CHB患Protein Analysis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NAs抗病毒治疗时间>1年,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HBVDNA<1 000 IU/ml且HBsAg<1 500 IU/ml。在被充分告知Peg-IFNα-2b治疗的益处和风险后,将患者按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n=42)与原方案治疗组(n=34),两组均治疗48周。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的HBsAg清除率及HBV前基因组RNA(HBV pgRNA)、HBVDNA、HBsAg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HBVDNA阴转率,以及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原方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联合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原方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24周、48周时,HBV pgRNA、HBVElexacaftor体内实验剂量DNA、HBsAg均低于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48周时,HBV pgRNA、HBVDNAPI3K/Akt/mTOR抑制剂、HBsAg均低于治疗24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HBV pgRNA与HBsAg、HBVDNA的相关性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治疗前,患者的HBV pgRNA水平与HBsAg、HBVDNA水平呈中强度正相关(r=0.472,P=0.017;r=0.519,P=0.043);治疗24周、48周时,HBV pgRNA水平与HBsAg水平呈弱正相关(r=0.264,P=0.045;r=0.148,P=0.039),而HBV pgRNA水平与HBVDNA水平无相关性(r=0.376,P=0.059;r=0.325,P=0.0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BsAg≤2.0 lg IU/ml(比值比=2.69,95%可信区间1.46~5.24,P=0.028)、治疗24周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比值比=4.51,95%可信区间2.41~7.23,P=0.047)与治疗第48周时HBsAg清除显著相关,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较低的基线HBsAg水平、治疗中期较快的HBV pgRNA下降对于HBsAg的清除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联合Peg-IFNα-2b治疗可以提高NAs经治低病毒载量CHB患者的HBsAg清除率,基线HBsAg≤2.0 lg IU/ml、治疗第24周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可以预测治疗第48周的HBsAg清除。
新型寡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制备及作用机制研究
植物免疫诱抗剂是一类能够激活植物免疫反应,增强植物抗病性的一类物质。其不仅无毒无害,而且能增强植物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可有效代替农药。随着国家“减肥Etoposide,减药”政策的推进实施,植物免疫诱抗剂将在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寡糖是近年来植物免疫诱抗剂研究中效果较好的一类,但与传统农药相比,仍存在种类较少,成本较Biophilia hypothesis高和效果有限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为此,本文以成本低且品质稳定的可得然胶、韦兰胶和透明质酸为原料,采用低成本制备工艺,获得三种寡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并通过拟南芥/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DC3000(Pst DC3000)侵染评价体系证明,以酶解法制备的可得然胶寡糖效果最好,后通过考察抗性基因表达、ROS生成和防御酶活差异,研究可得然胶寡糖的植物免疫诱抗的作用机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经酶解、酸解工艺开发,制备得到可得然胶寡糖、韦兰胶寡糖和透明质酸寡糖。其中,可得然胶寡糖采用实验室筛选获得的一株哈茨木霉菌发酵酶解得到。对拟南芥病情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可得然胶寡糖、韦兰胶寡糖和透明质酸寡糖的最适预处理浓度分别为50、25和25 mg/L,与空白组相比,上述三种寡糖预处理拟南芥后的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41.20%、38.52%和35.13%,其中可得然胶寡糖效果最优。(2)通过对拟南芥防御通路激活情况、ROS的产生和防御酶活变化研究,分析了可得然胶寡糖激活拟南芥植物免疫的机制。可得然胶寡糖可激活拟南芥pr1、pr2和pr5三种水杨酸途径抗性标记基因,分别使其上调表达10.93倍、6.97倍和8.10倍,但并未显著激活茉莉酸途径抗性标记基因pdf1.2和vsp;同时,基于水杨酸和茉莉酸途径突变体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可得然胶寡糖使茉莉酸途径突变体病情指数降低了24%,并激活茉莉酸突变体中的水杨酸途径抗性标记基因pr1、pr2和pr5,但在水杨酸途径突变体中,相关基因表达量并未显著提高。此外,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可得然胶处理组中拟南芥叶片下表皮气孔周围有明显的ROS生成,且POD、SOD、CAT和PAL四种防御酶的酶活分别提高了1.94倍、1.33倍、1.99倍和1.04倍。初步证明,可得然胶寡糖是通过拟南芥水杨酸途径激活植物免疫反应,并引起叶片气孔selleck BI 10773周围ROS积累和防御酶活升高。
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研究(1944-2022)
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可以追溯到西方的神话以及猎巫运动,而“疯女人”首次被单独作为一个概念拿来解读始于桑德拉·吉Medicinal biochemistry尔伯特(Sandra M.Gilbert)和苏珊·古芭(Susan Gubar)对小说《简·爱》中伯莎这一形象的全新阐释。“疯女人”自此成为一个学术Panobinostat试剂概念,在文学与艺术领域内得到广泛、深入、持续的探讨。目前对荧幕中疯癫形象的已有研究成果或是忽略了女性疯癫者而集中于男性疯癫者,或是将疯癫的多种涵义进行简化,分析和解读得不够全面。研究对疾病意义上的疯癫和文化层面上的疯癫进行了梳理,还创新性地增加了对疯癫的性别化梳理,并以“疯”作为切入点,将1944-2022年间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结合影视理论、福柯的理论、精神分析学以及存在主义的相关理论等,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和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对“疯女人”形象进行整合与归类,将她们分为心理病态的“疯女人”和离经叛道的“疯女人”两大类别。在这两大类别之下,又分出六种子类型,并对子类型中的“疯女人”形象进行解读,批判和反思,目的是试图摘下“疯”的贬低和歧视意味,对女性心理作出关怀;并正视“疯狂”在“疯女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女性力量。从1944年至2022年,女性主义经历了第二、三两次浪Z-VAD-FMK潮,而“疯女人”的形象也相应地表现出多重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为她们从被动受害变为主动还击;从疯癫奇观的展示变为对女性主义的表达;也从作为影片的象征和隐喻,变成被塑造为更加日常和具体的个人,而这最后一点体现在“疯女人”的母女关系和她们对“母亲身份”的认同,以及“疯女人”与其他女性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在阶级、种族和与“疯男人”形象的差异性中对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塑造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对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进行解读可以反照现实,不仅可以给予女性的精神困顿和复杂心理以普及和社会关怀,让女性“疯狂”背后所处的心理和现实困境浮出水面,成为被看见和被重视的存在;而且可以让人们看到“疯狂”可以作为一种力量,并在女性身上得到体现。
伴自杀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功能连接与艾司氯胺酮的抗抑郁和抗自杀作用
目的:杏仁核Analytical Equipment功能异常是抑郁症的核心发病机制,研究发现氯胺酮治疗后成年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功能网络发生改变,且其改变与氯胺酮的抗抑郁疗效有关,然而艾司氯胺酮治疗是否会导致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产生特征性的杏仁核相关网络变化,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旨在探索艾司氯胺酮治疗伴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的疗效和与其治疗相关的杏仁核相关网络变化,并寻找可以预测艾司氯胺酮治疗结局的神经影像学指标。方法:使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39名伴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接受了3次0.25mg/kg的艾司氯胺酮或0.02mg/kg咪达唑仑静脉输注。采用蒙哥马利-阿斯伯格量表(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ADRS)在基线、第2天、第4天、第6天、第12天以及第19天评估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并在基线、第6天VE-822以及第12天进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对咪达唑仑组和艾司氯胺酮组的MADRS量表数据和影像数据分别进行混合结构模型分析,评估艾司氯胺酮的治疗疗效和探索与其治疗相关的特征性杏仁核功能网络变化。39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也接受了一次MRI扫描,作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杏仁核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的对照。结果:本研究发现艾司氯胺酮对治疗伴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有效,但未发现与艾司氯胺酮和咪达唑仑药物分组相关的杏仁核RSFC变化。在艾司氯胺酮亚组分析中,我们发现,艾司氯胺酮治疗后,伴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左侧杏仁核到右侧额中回的RSFC下降,同时该RSFC的变化与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的减分率无关。此外,我们发现在艾司氯胺酮组,伴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左侧杏仁核与左侧眶部额上回的RSFC可以预测第12天抗自杀疗效;左侧杏仁核到右侧背外侧额上回以及右侧杏仁核和右侧颞上回的RSFC可以预测第6天的抗抑郁疗效;左侧杏仁核和右侧枕中回、右侧杏仁核和右侧颞上回以及右侧杏仁核和左侧枕中回三者的联合RSFC可以与预测第12天以及第19天的抗抑郁疗效。结论:伴自杀意念的青SAHA价格少年抑郁症患者存在杏仁核功能网络异常。与咪达唑仑相比,艾司氯胺酮可以显著减少伴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同时可以调节杏仁核的相关回路。而基线杏仁核RSFC有可能成为艾司氯胺酮治疗伴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预测指标。
植物基蛋液体系构建及其特性研究
采用绿豆蛋白(mung bean protein,MBP)、可得然胶和大豆油等为原料构建植物基蛋液,系统探究了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ase)、CaCl_2和大豆卵磷脂(soybean lecithin,SL)对植物基蛋液及其乳液凝胶的影响。采用粒径、激光共聚焦(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表观粘度研究了乳液性质,并通过质构、持水率、扫描电镜(scanning esellecklectron microscope,SEM)对乳液凝胶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TGase添加量为0.7%,乳液粒径最小为34.67±1.85μm,CaCl_2添加量为0.2%,乳液粒径最大为46.63±0.47μm,SL良好的乳化作用使其加入体系后液滴粒径不断减小。乳液表观粘度随TGase和CaCl_2的增加而减小,随SL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0.3%TGase,乳液凝胶硬度和持水率最大(231.58±10.94 g,43.39%±0.90%),添加0.1Microscopes5%CaCl_2乳液凝胶硬度最大(125.37±8.03 g),持水率最小(34.26%±0.46%),添加SL乳液Galunisertib体内凝胶质构减弱。研究结果表明,通过TGase、CaCl_2和SL对植物基蛋液及其乳液凝胶特性进行调节,对提升植物基蛋液品质以及实现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抑郁症动物模型评价分析
目的 探析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寻求更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抑郁症的方式,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对现有的抑郁症动物模型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通过查阅抑郁症及其动物模型相关的文献,对抑郁症的中西医病因病机、中西医诊断标准及常见的抑郁症动物模型的模型复制对象、模型复制方法、中西医临床表现吻合度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通过归纳分析发现联合应用法与西医临床特点吻合度最高;其次为慢性不可预知性轻度应激模型与中西医临床特点吻合度均较高。结论 目前抑郁症模型复制实验动物的选择多为啮齿类,在临床表现的模拟上具有MRTX849试剂局限性;且中医证型的模型实验较为稀缺,制备方式依旧是以传统的西医方式结合行为学应激刺购买CL 318952激为主,缺少中医证候特色。建议重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医证候表现对应的实验动物评价标准,结合中医各证型特点制备更能体现中医“四诊”特点的实验动物模型,为抑郁Antimicrobial biopolymers症的中西医治疗提供更精准的研究模型。
创面磨削痂术联合外用rhGM-CSF对Ⅱ度烧伤患儿创面愈合的影响
目的:分析创面磨削痂术联合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Immune reconstitutionny-stimulating selleck NMRfactor,rhGM-CSF)对Ⅱ度烧伤患儿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16例Ⅱ度烧伤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创面磨削痂术治疗,研究组患儿采用创面磨削痂术联合外用rhGM-CSF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创缘反应、创面渗寻找更多出量、创面溶痂率与溶痂时间、创面愈合率与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后,研究组患儿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创缘反应及创面渗出量评分分布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及4周后,研究组患儿创面溶痂率高于对照组,创面完全溶痂时间短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面磨削痂术联合外用rhGM-CSF治疗Ⅱ度烧伤患儿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儿创面的创缘反应与渗出量,促进创面溶痂与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较好。
静心开郁汤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静心Refrigeration开郁汤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接受治疗的72例围绝经期抑郁症(PD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汤剂组,常规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汤剂组给予静心开郁汤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孤啡肽(OFQ)、5-羟色胺(5-HT)]水平、激素[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围绝经期症状与抑郁症程度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汤剂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常规组为61.11%,汤剂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激素水平、血清指标、围绝经期症状与抑郁症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Others抑制剂者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FSH、L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汤剂组E2水平高于常规组,FSH、LH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OFQ水平较治疗前降低,5-H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汤剂组血清OFQ水平低于常规组,5-HT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围绝经期症状与抑郁症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汤剂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心开郁汤能够提高围绝经期抑郁症治疗效果,调节激素水平,改善OFQ、5-HT表达情况,减轻围绝经期症状与抑郁DS-3201症程度。
脑靶向寡核苷酸药物策略用于衰老相关脑部疾病治疗
寡核苷酸药物近10年发展迅速,已有多款应用于临床治疗。因其设计便捷、序列灵活、特异性高,有望Pacific Biosciences解决许多靶点难成药的困境,并且其临床转化周期和成本较低,目前已成为新兴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前沿领域。脑部疾病包括多种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胶质瘤、运动神经元疾病等,其中很多与年龄相关,被认为是衰老相关脑部疾病。因其病因复杂,许多靶点难成以药,同时由于脑部特殊屏障系统“血脑屏障”的存在,导致大部分药物无法实现脑部病灶的有效积累,众多小分子药物遭遇临床转化失败。寡核苷酸类药物的特异性和序列灵活性FG-4592价格提供了新的成药可能性,但同样面临脑部递送的挑战。尽管目前已有多款寡核苷酸类药物应用于医疗市场,但脑靶向寡核苷酸药物仍然极为罕见,随着纳米递送和脑靶向基团研究的逐渐成熟,未来5~10年PF-07321332 NMR寡核苷酸药物用于脑部疾病治疗将成为可能。本文针对本领域重点话题如寡核苷酸药物临床批准的应用案例、脑靶向寡核苷酸药物的递送瓶颈和当前策略,以及衰老相关脑部疾病的寡核苷酸药物潜在靶点进行了梳理,同时对临床转化中的难点和面临的挑战展开了综述和讨论。
不同剂量氢吗啡酮缓释镇痛在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剂量氢吗啡酮缓释镇痛对于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术后镇痛的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改善术后躁动的情况,探讨硬膜外缓释镇痛的合适氢吗啡酮剂量。方法:选取2022年(01月-11月)赣州CP-456773小鼠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符合条件拟行老年腰椎融合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行常规麻醉诱导与维持。于切口缝合前在硬脊膜上留置一块浸润好的明胶海绵(6cm×2cm×0.5cm)进行硬膜外缓释镇痛,分别吸取了 0.3mg盐酸氢吗啡酮2.5ml(A组)、0.45mg盐酸氢吗啡酮2.5ml(B组)、0.6mg盐酸氢吗啡酮2.5ml(C组)及0.9%生理盐水2.5ml(D组),其中0.3mg盐酸氢吗啡酮组(A组)因术中大出血剔除2例,0.45mg盐酸氢吗啡酮组(B组)因术中大出血剔除1例,最终0.3mg盐酸氢吗啡酮组(A组)28例、0.45mg盐酸氢吗啡酮组(B组)29例、0.6mg盐酸氢吗啡酮组(C组)30例、0.9%生理盐水组(D组)30例。术毕接入静脉镇痛泵,所有静脉镇痛泵配方一致(舒芬太尼2ug/kg+地塞米松0.2mg/kg+0.9%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背景剂量为0.5ml/h,患者自控镇痛(PCA)剂量为2ml,锁定时间为20min,当患者VAS评分大于4分时,可自行按压进行单次自控镇痛。患者自然苏醒达到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术后进行随访,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后2h、6h、24h、48h、72h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价,使用Ramsay 评分对患者术后2h、6h、24h进行镇静效果评价,并记录麻醉诱导前和术后2h、6h、24h的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术后48h内PCA追加次数、术后不良反应、术后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结果:四组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之间的实验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1.盐酸氢吗啡酮组(A、B、C组)患者术后2h、6h、24h、48h、72h的VAS评分及48h Bioresearch Monitoring Program (BIMO)PCA次数均明显低于0.9%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和C组的VAS评分及48h PCA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且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腰椎融合手术患者在术后24h的Ramsay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C组在术后2h及术后6h的Ramsay评分均明显高于0.9%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腰椎融合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前的平均动脉压(MAP)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在术后2h、术后6h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selleck Ipatasertib义(P<0.05),B组和C组在术后2h、术后6h及术后24小时的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患者在术后72h内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的情况,其它不良反应中,四组患者的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比发现盐酸氢吗啡酮增加了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且随着剂量增加,头晕嗜睡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其中C组的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四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情况比较:四组之间的患者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氢吗啡酮组(A、B、C组)较于对照组(D组)具有更高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与C组的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B组与C组之间的镇痛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氢吗啡酮硬膜外缓释镇痛可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及术后躁动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且0.45mg盐酸氢吗啡酮硬膜外明胶海绵缓释镇痛是老年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合适剂量,在保证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不良反应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