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花斑裸鲤EST-SSR和EST-SNP特征分析

为利用分子标记规模化开发与辅助花斑裸鲤(Gymnocypriseckloni)良种选育,以花斑裸鲤的鳃、肾脏和肝脏组织为材料,经总RNA提取和cDNA文库构建后采用IlluminaNovaseq2000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VX-765 NMR并采用MISA和GATK3软件分析转录组的SSR、SNP和插入缺失标记(Indel)位点特征。结果表明:在486 221条Unigenes序列中共发现128 727个SSR,出现频率为26.47%,平均每3.76kb出现1个SSR;花斑裸鲤SSR包括六个重复类型,其中,以单碱基和二碱基重复基元类型为主,分别占总SSR位点数的46.53%和42.45%,重复基元类型共77种,其中A/T和AC/GT这两种基元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是花斑裸鲤SSR的优势重复基元;在所有重复次数中,5~15次之间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占所有SSR位点的87.52%;通过GATK3软件搜索得到399 080个SNP位点,转换类型多于颠换类型,分别占总SNP的56.29%和43.71%,转换类型中A/G发生频率略高于C/T,而颠换类型中A/T 发生频率最高selleck Compound C,CG发生PHHs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频率最低;分析显示,花斑裸鲤转录组的Unigenes中共筛选出254 065个InDel位点,平均每1 903 bp出现1个InDel位点,且SNP位点和InDel位点均以含1个位点的unigenes数最多。研究表明,花斑裸鲤转录组中SSR、SNP和Indel位点非常丰富,对今后花斑裸鲤种质资源鉴定、种群遗传学研究及保护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大豆光敏色素生色团合成基因GmHY2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株高和开花时间是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重要的农艺性状,直接影MK-4827供应商响了大豆的生态适应性和产量,这些性状不仅受内源遗传因子的控制,同时还受到外界环境信号的影响。而光信号作为植物主要的环境信号可以调节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植物通过光受体来感知光质和光强的变化从而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其中,RSL3生产商光敏色素是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光受体。本文通过正向遗传学方法,筛选得到大豆开花时间提前且节间伸长的突变体Glycine max long internode 1(Gmlin1),定位光敏色素生色团合成相关基因GmHY2a(根据拟南芥同源基因HY2命名)为候选基因,并对该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大豆Gmlin1突变体节间伸长、开花时间提前本研究从EMS诱变的大豆Williams 82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2个开花时间提前且株高增加的突变体株系,其株高的增加是由于主茎节间的明显伸长导致,以此分别命名为大豆节间伸长突变体Gmlin1-1和Gmlin1-2。Gmlin1-1和Gmlin1-2突变体开花时间均比对照Williams 82提前约10天,田间成熟期株高约Cell Viability比Williams 82高10 cm,细胞学观察主茎细胞明显伸长。对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Gmlin1-1的M_2代分离群体中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分离比为3:1,Gmlin1-2与Williams 82回交,BC_1F_2代群体中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分离比同样为3:1,表明这两个突变体均符合单基因隐性遗传。2.大豆Gmlin1突变体表型由GmHY2a基因突变引起为了定位候选基因,分别利用Gmlin1-1的M_2代分离群体和Gmlin1-2的BC_1F_2代分离群体进行混合分组分析(BSA)。在两个群体BSA测序结果中,均将基因定位于Glyma.02g304700基因。其中,Gmlin1-1中该基因的第1550位碱基发生A-G的替换,导致转录序列剪切方式发生改变;Gmlin1-2中该基因在第5862位碱基发生G-A的替换,导致第255位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通过基因型和表型分析在突变体库中鉴定另外2个突变体Gmlin1-3和Gmlin1-4,Gmlin1-3中该基因第6107位碱基G缺失,导致蛋白移码突变;Gmlin1-4中该基因第5861位碱基发生G-A的替换,导致第255位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为精氨酸。突变体相互杂交F_1植株表型与亲本的表型一致,表明4个突变体表型均由同一基因突变影响,互为等位突变体。进一步以Gmlin1-1为受体材料,进行转基因功能互补,互补植株的表型恢复与野生型一致,证明Glyma.02g304700(GmHY2a)基因突变是Gmlin1突变体株高增加和花期改变的原因。3.GmHY2基因功能保守且大豆中GmHY2a为主效调控基因GmHY2基因编码PΦB合成酶,是光敏色素生色团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具有保守的Fe_bilin_red结构域,广泛存在于光合有机生物中,亚细胞定位证明其在叶绿体中定位。在大豆Williams 82基因组中存在三个GmHY2同源基因,其中GmHY2c(Glyma.14g136300)为只有432 bp编码序列的截短基因,推测为假基因。GmHY2a和GmHY2b(Glyma.14g009100)所在区域存在较高的共线性关系,推测二者由同一祖先复制进化而来。但是,GmHY2b在功能结构域上缺少一段保守的序列,通过荧光素酶互补实验证明GmHY2b与电子供体铁氧还蛋白(GmFd2)的结合能力明显弱于GmHY2a,所以我们推测GmHY2a是大豆光敏色素生色团合成途径中的主效调控基因。4.GmHY2a突变影响光敏色素的功能黑暗下种植的野生型Williams 82和Gmlin1突变体表型无明显差异,均呈现暗形态建成表型,但在连续白光下生长时,突变体Gmlin1去黄化反应减弱,仍具有较长的下胚轴、未完全展开的顶端等性状。在连续单一光源下种植,突变体Gmlin1表现出对红光和远红光的反应减弱,表明GmHY2a突变后影响了光敏色素介导的光响应。进一步通过大豆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系统,证明GmHY2a突变减少了光敏色素蛋白GmPHYA和GmPHYB的核定位。以上结果表明Gmlin1突变体中GmHY2a的突变,造成核内Pfr型光敏色素的减少,从而影响植株对红光及远红光的响应。5.Gmlin1表现为组成型避荫反应,促进节间伸长Williams 82在模拟避荫(EOD-FR)处理后表现出下胚轴伸长等避荫反应表型,但Gmlin1-1突变体在处理前后差异不显著;正常光照下,Gmlin1-1突变体中避荫反应标记基因(GmIAA29、GmPIL1和GmHB2)的表达水平升高,EOD-FR处理后,基因表达变化差异不显著。该结果表明Gmlin1突变体表现为组成型避荫反应。进一步验证Gmlin1突变体中生长素和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升高,从而促进下胚轴及节间的伸长。6.Gmlin1对光周期敏感性降低,促进开花期提前Gmlin1突变体长日照下开花时间显著提前,光周期转换实验证明Gmlin1突变体对光周期的敏感性降低。GmHY2a突变下调大豆光周期调控中枢基因E1的表达,从而解除对下游成花素基因GmFT2a和GmFT5a的抑制,促进开花时间的提前。成熟期对植株进行考种,结果表明Gmlin1突变体的种子形态、大小以及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等与Williams 82相比均无显著变化。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正向遗传学方法,定位及克隆了大豆光敏色素生色团合成基因GmHY2a,该基因突变影响光敏色素的光响应能力,从而调控细胞核内生长素和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节间伸长。同时,Gmlin1突变体对光周期的敏感性降低,可为高纬度地区培育大豆提供靶标基因和种质资源。

基于CRISPR-Cas系统的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研究进展

规律性的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Cas)系统对目标核酸和非特异性单链核酸具有独特的识别和响应能力,近年来已成为基因编辑与基因诊断的重要工具,并且因其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以及能识别单核苷酸变异等优点,已被广泛www.selleck.cn/products/VX-765应用于构建新型核酸检测生物传感器。本文首先对CRISPR-Cas系统的组成及分类进行介绍,概述了CRISPR-Cas系统从发现至今的发展及应用历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不同类型CRISmid-regional proadrenomedullinPR-Cas系统的生物传感器的机制及构建过程,总结了近年来多种基于CRISPR-Cas系统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包括在核酸检测、蛋白JNJ-42756493价格质检测和金属离子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以及CRISPR-Cas系统用于基因分型、基因定位以及核酸变异等生物成像中的应用,以期为后续CRISPR-Cas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同抗真菌方案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 TS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柳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AIDS合并TSM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性霉素B组(30例)和伏立康唑组(30例),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常规及肝肾功能AZD6738水平。结果 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TSM患者的总有效率与伏立康唑组相近,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Immunity booster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伏立康唑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肌酐(58.60±4.21)μmol/L、尿素氮(4.24±0.59)mmol/L水平低于两性霉Pidnarulex细胞培养素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6、2.151,P<0.05)。结论 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均可有效治疗AIDS合并TSM患者,其治疗有效性和肝功能损害程度相近。但伏立康唑对患者肾功能损害更小于两性霉素B。临床治疗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真菌方案,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糖苷水解酶基因FvGH16-2参与拟轮枝镰孢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

为明确糖苷水解酶16(glycoside hydrolase,GH16)家族基因在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GH16家族成员进行鉴定,采用转录组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H16家族成员在不同培养温度PLX-4720研究购买下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并通过遗传转化法对家族成员FvGH16-2基因进行敲除及回补,分析其在拟轮枝镰孢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拟轮枝镰孢菌基因组中共鉴定到23个GH16家族基因,其中FvCH16-2、FvCH16-4和FvCH16-12等多个上调表达基因与病菌的生长和抗逆性相关。敲除FvGH16-2基因导致拟轮枝镰孢菌的生长速率BI 10773及产孢能力降低,细胞壁完整性受损,对H_(2)O_(2)更加敏感,同时对玉米籽粒和茎秆的致病力减弱。表明FvGHmultiscale models for biological tissues16-2基因在拟轮枝镰孢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拟轮枝镰孢菌细胞壁完整性和致病性所必需的。

精神分裂与抑郁症的期待和即时情绪反应特征:基于网络分析的再探

快感缺失是多种精神障碍共有的核心症状之一,愉悦情绪加工异常是其背后的病理心理机制。然而,愉悦情绪加工是一个多维结构,包含期待与即时性愉悦情绪。Bucladesine细胞培养为理解不同情绪反应在精神分裂症谱系与抑郁症谱系障碍的共同和独特机制,从跨诊断和跨谱系的视角,基于网络分析的方法可以更深入探究奖赏期待与获取阶段的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将有助于揭示不同精神障碍背后的情绪加工异常的本质。本研究共纳入821名被试,包括175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n=115)或重性抑郁障碍(n=60)的临床患者,83名分裂型人格特质和110名亚临床抑郁个体以及394名健康对照,所有被试完成奖赏延迟任务。结果发现,相较于亚临床和健康对照,临床精神障碍患者在期待和获得奖赏时的愉悦体验显著下降,亚临床与健康对照的情绪反应特征类似,但亚临床个体的负性情绪在奖赏损失条件下显著增强。在精神分裂谱系,相对于健康对照,精神分裂患者在期待和获取阶段对奖赏刺激的愉悦感较低,并在奖赏损失和错失条件下也表Sensors and biosensors现出较低的负性情绪水平,表明其情绪反应普遍降低,但分裂型人格特质个体的期待和即时情绪与健康对照无显著差异,情绪体验相对完好。而在抑郁症谱系,抑郁患者对奖赏期待和获得的愉悦感显著减少,但对奖赏损失和错失引起的负性情绪体验与健康对照无显著差异,亚临床抑郁个体则在期待损失阶段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谱系间组间分析显示,两类精神疾病谱系下个体的期待和即时愉快情绪与健康对照相比显著下降,但抑郁谱系相较于精神分BYL719裂谱系,个体对奖赏损失的负性情绪更高。进一步基于网络分析结果发现,亚临床群体的期待和即时情绪反应的网络全局强度显著低于临床患者(S=1.509, p=.049)和健康对照(S=1.561, p=.013),表明其情绪反应之间的关联较低,其反应模式更不稳定且波动更强。此外,精神分裂和抑郁谱系的情绪反应的网络结构存在显著差异(M=0.551, p=.0005),与精神分裂谱系相比,抑郁症谱系在奖赏期待和即时阶段中的愉快情绪反应的连接强度较弱(t=-0.304, p=.032)。综上,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临床障碍患者的期待和即时愉悦情绪反应钝化,亚临床群体情绪反应间连接的不稳定性可能是转化为临床水平的高风险机制,而情绪反应特征存在跨谱系的特异性,抑郁症谱系相对于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愉快体验和动机之间连接模式的减弱可能是不同谱系障碍快感缺失的潜在机制。

逞罗炭疽菌CsSCS7基因功能分析

HOG MAPK (High-Osmolarity Glycerol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信号途径在渗透压胁迫、病原菌生长发育、致病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等方面都起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通过暹罗炭疽菌(C.siamense) HOC MAPK途径关键成员CsPBS2为诱饵蛋INCB28060试剂白,用酵母双杂技术筛选获得互作蛋白CsSCS7。本研究分析该蛋白编码基因,其编码404个氨基酸,含有一个Cyt b5结构域,一个低复杂度区域,一个跨膜区域,一个羟化酶结构域。聚类分析显示其与酵母中脂肪酸羟化酶SCS7有50%的相似性。研究构建了基因敲除突变体ΔCsSCS7及其回补转化子ΔCsSCS7/CsSCS7。对突变体、野生型及回补转化子进行表型测定,研究发现,CsSCS7基因缺失突变体在PDA、CM、MM和V8四种培养基上菌落直径显著减少,仅为野生型的6.88%~18.15metabolomics and bioinformatics%;基因缺失突变体ΔCsSCS7分生孢子也较野生型小,分生孢子萌发时间也有所延后,孢子萌发率降低。致病性测定显示,ΔCsSCS7致病能力显著下降。本研究揭示了CsSCS7基因为炭疽菌菌丝生长,可能具有作为丝状真菌防控靶标的潜力。为探索CsSCS7作为防治靶标的可行性,笔者利用喷雾诱导基因沉默(spray induced gene silencing,SIGS)技术,合成靶向CsSCS7的dsRNA。研究发现,CsSCS7-dsRNA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影响菌落生长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抑制CsSCS7的基因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炭疽菌的生长发育、抗药性调控和selleck化学致病机理提供基础,为寻找或挖掘炭疽菌防治新靶标提供科学依据。

纳米二氧化硅暴露耗竭血清载脂蛋白A-I诱导心血管损伤

目的随着纳米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纳米工业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同时,空气污染的日益加剧也增加了纳米颗粒的日常暴露,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纳米安全的关注,不断有研究表明,极细小颗粒物的呼吸暴露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相关性。由于纳米材料和机体复杂的相互作用,纳米材料诱导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机制仍有待探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关注纳米二氧化硅和机体中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首次研究了纳米颗粒通过吸附并耗竭功能性蛋白质从而诱导心血管损伤的机制。结果呼吸暴露的纳米二氧化硅能够在MDV3100临床试验肺泡中吸附肺表面活性物质,随后穿过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包裹能够显著促进纳米二氧化硅在血液中吸附载脂蛋白A-I。蛋白质的吸附Naporafenib半抑制浓度显著缓解了纳米二氧化硅的细胞毒性和促炎效应;但由于纳米二氧化硅在血液中的快速清X-liked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除,血液中的载脂蛋白A-I被不断耗竭。长期呼吸暴露纳米二氧化硅的小鼠更易产生心血管损伤,而载脂蛋白A-I模拟肽的补充则显著缓解了该损伤。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纳米二氧化硅在体内吸附并耗竭载脂蛋白A-I从而促进心血管损伤,为探究纳米颗粒诱导的毒性效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率与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究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使用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其止血情况和凝血指标水平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监利市第五人民医院收medicines reconciliation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钠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奥曲肽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 d。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再出血率,治疗24 h、24~48 h、48~72 h止血效果,以及治疗前、治疗72 h后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selleck合成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皮质醇(COR)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治疗24 h后止血率、总止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48 h、48~72 h止血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血清FIB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APTT、PT、TT时间均显著缩短,且观察组显GSK J4著短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17、IL-6、COR水平均显著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更低(均P<0.05)。结论 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能提高止血率,降低再出血率,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升患者临床疗效。

右美托咪定和异甘草素对腹外侧视前区不同电生理特性的GABA能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睡眠—觉醒的影响

研究背景睡眠与觉醒对人类甚至所有生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占据8小时。睡眠可以让机体得到充JQ1说明书分的休息,而觉醒可以让机体自主进食、运动和劳作等,不管是睡眠还是觉醒对人类都是极其重要的。睡眠-觉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睡眠核团与觉醒核团组成的神经环路共同调节。睡眠开始时,睡眠系统抑制觉醒系统;觉醒系统也会投射轴突至睡眠系统并抑制它们。但是失眠或者睡眠障碍等疾病困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并且它还会引起很多其他疾病,比如肥胖、健忘和情绪认知疾病等,所以关于促睡眠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多,探索促睡眠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尤为重要。腹外侧视前区(Ventrolateral preoptic area,VLPO)位于下丘脑的吻尾带,是促睡眠的核心脑区,在睡眠-觉醒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在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 sleep)的起始和维持阶段扮演了重要的作用。VLPO脑区中有两种神经元类型或者说是两种细胞类型。两种神经元类型:一种神经元能被去甲肾上腺素(NoradR428renaline,NA)抑制,叫做NA(-)神经元;另一种神经元能被NA兴奋,叫做NA(+)神经元。两种细胞类型:一种细胞具有低阈值发放(Low-threshold spike,LTS)的特点,叫做LTS细胞;另一种细胞缺乏LTS特性,叫做non-LTS细胞。从生理过程分析,可以认为LTS细胞与NA(-)神经元是等价的,non-LTS细胞与NA(+)神经元是等价的。右美托咪定是一种α_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独特的快速觉醒镇静作用。右美托咪定独特的镇静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镇静,患者可被唤醒沟通其需求。镇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脑区和脑环路。先前的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诱导的镇静和睡眠稳态可能具有共同的机制。在外侧视前区(Lateral preoptic area,LPO)区域内,遗传损伤甘丙肽能神经元大大降低了右美托咪定诱导镇静的能力。然而,右美托咪定如何作用于VLPO中两种神经元的现在并不清楚。异甘草素来源于石竹和甘草,主要呈现为黄色晶状粉末,是一个查尔酮类的化合物。研究者通过戊巴比妥诱导睡眠试验发现异甘草素具有催眠功能后,他们还发现在中缝背核脑区,异甘草素可以通过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产immune surveillance生作用。另外,有研究表明异甘草素可能会调节GABA能突触传递。然而,异甘草素对VLPO中的细胞的影响并不清楚。目的为了探究右美托咪定和异甘草素对VLPO不同类型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睡眠-觉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了多通道脑电记录技术探索右美托咪定对小鼠睡眠-觉醒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小鼠VLPO处c-Fos表达情况;使用脑片全细胞记录技术探索右美托咪定对VLPO脑区中两种神经元的作用机制;使用了脑片全细胞记录技术探索异甘草素对VLPO脑区中两种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经研究发现:1.24小时过程中不同睡眠状态所消耗的时间表明在夜间,右美托咪定能增加NREM时间,减少觉醒(wake)时间;2.右美托咪定使VLPO处c-Fos免疫反应核增加了约4.14倍;3.灌流右美托咪定可提高VLPO脑区中NA(-)和NA(+)神经元的放电速率;4.与对照组相比,给予右美托咪定和RS79948(α_2受体拮抗剂)后,VLPO脑区中NA(-)和NA(+)神经元的放电速率无显著差异;5.右美托咪定对VLPO脑区中NA(-)和NA(+)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RMP)幅度无显著影响;6.右美托咪定显著降低了VLPO脑区中NA(-)和NA(+)神经元中微型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 IPSCs)的频率;7.异甘草素可提高VLPO脑区中LTS细胞的放电速率,而氟马西尼(GABA_A苯二氮卓类拮抗剂)可逆转这一现象;8.异甘草素可抑制VLPO脑区中non-LTS细胞的放电速率,氟马西尼也可逆转;9.异甘草素灌注后,VLPO脑区中LTS细胞RMP幅度、峰值阈值、后超极化(Afterhyperpolarization,AHP)幅度和动作电位持续时间(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50)均无差异;10.异甘草素作用于VLPO脑区中non-LTS细胞后,RMP幅度超极化程度加深,峰值阈值升高;11.异甘草素显著降低了VLPO脑区中LTS细胞中m IPSCs的频率;12.异甘草素显著增加了VLPO脑区中non-LTS细胞中m IPSCs的幅度。结论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通过突触前α_2受体激活VLPO脑区中的NA(-)和NA(+)神经元。这一机制可以解释快速觉醒的独特镇静特性。异甘草素抑制VLPO脑区中LTS细胞突触前GABA释放,从而增加其兴奋性。异甘草素增强VLPO脑区中non-LTS细胞突触后GABA_A受体功能,从而降低其兴奋性。这些结果表明,异甘草素可能通过调节这两种细胞类型的GABA能突触传递特性而产生催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