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及抗ALS类除草剂与高油酸突变体的鉴定分析

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2n=30)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种子含油率高达35-45%,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重要的食用与工业价值。我国是第二大胡麻籽生产国,提高油酸或亚麻酸含量是胡麻育种的主要目标。此外胡麻生产中缺乏安全高效的阔叶类除草剂,因此,培育抗除草剂胡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胡麻主栽品种陇亚10号为材料,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 sulfone,EMS)化学诱变方法,构建了胡麻突变体库,筛选到了一批重要农艺性状变异的突变体,解析了抗除草剂突变体的抗性机理,并通过多组学预测了与高油酸性状相关联的突变基因,为胡麻新品种培育和功能基因挖掘提供了基础材料与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EMS诱变构建了约100,000个单株的M_1群体。在M_2群体(约4400个株系)中观察到株型、花型、叶型及花期等多种变异类型。通过三代(M_3代1185份、M_4代367份、M_5代108份)连续筛选,获得了32份稳定遗传的脂肪酸极值突变体。在胡麻主产区(甘肃兰州)的田间验证结果表明,其中9个突变体材料具有育种价值,包括2个高含油率突变体(增加2.95-3.33%)、2个高油酸突变体(增加4.24-7.45%)、5个高亚麻酸突变体(增加5.09-7.51%)。2.在M_2群体中筛选到乙酰乳酸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类除草剂抗性突变体R10。抗性测定结果显示R10能够耐受593.92 g ai.ha~(-1)苯磺隆(Tribenuron-methyl,TBM),对TBM(SU)表现为高抗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R10在18.56 g ai.ha~(-1)TBM处理下长势良好,且能够有效清除阔叶类杂草。其Lu ALS1基因发生碱基突变C556T,导致Lu ALS1的第186位(At ALS-Pro197)脯氨酸替换为丝氨酸,这在胡麻中首次被鉴定。分子对接模型显示Lu ALS1-R10与TBM之间氢键减少、疏水作用力减弱。过表达35S:Lu ALS1-R10的T_2代拟南芥能够在0.145 g ai.ha~(-1) TBM处理下存活,验证了Pro197Ser突变位点的抗性功能。3.根据Lu ALS1基因突变位点开发了2个CAPS分子标记,实验表明这两个标记能够准确地检测Lu ALS1的基因分型,且适用于AZD1152-HQPA试剂我国多个主栽品种。4.在突变体库中筛选到稳定遗传的高油酸突变体M45。脂肪酸组分测定结果显示,M45蒴果中的油酸不断升高,而陇亚10号在10-20 d呈下降趋势。40 d蒴果中M45油酸含量为43.22%,比陇亚10号增加21.23%。5.通过BSA测序筛选得到180个带有S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NP与42个带有Indel变异位点的高油酸性状关联基因。RNA-Seq分析表明,M45与陇亚10号的差异表达基因中有2个SAD家族同源基因L.us.o.g.scaffold194.104、L.us.o.g.scaffold205.47与2个FAD2家族同源基因novel.1295、novel.12medication history94的表达水平与表型相符,推测这4个基因可能是引起M45高油酸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组分析表明,两个材料在10-20 d蒴果中游离油酸的积累趋势相反,说明其油酸差异主要以游离脂肪酸形式体现。BSA-Seq、RNA-Seq与代谢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L.us.o.g.scaffold122.86基因与油酸积累存在调控关系,且在3’UTR存在3处变异位点,推测该基因可能为引起M45高油酸性状的候选突变基因。

巨噬细胞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的极化状态及意义

目的 探究小肠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时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改变。方法 将6只Brown NoCL 318952体内rway(BN)大鼠和24只Lewis大鼠分为假手术组(6只Lewis大鼠)、同基因组(Lewis→Lewis,供受体各6只)和异基因组(BN→Lewis,供受体各6只)。对各组大鼠术后7 d的移植肠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genetic adaptationHE)染色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观察其病理学表现和细胞凋Ceralasertib细胞培养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M1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移植肠组织中M1和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并进行共定位计数分析。结果 HE染色和TUNEL检测结果显示假手术组与同基因组肠上皮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凋亡小体;异基因组大鼠术后7 d移植肠组织上皮层绒毛结构破坏严重,隐窝数量减少,凋亡小体增多,炎症细胞浸润肠壁全层,呈现中-重度AR。ELISA结果显示异基因组受体鼠血清中M1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12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和同基因组,同基因组中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和异基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异基因组移植肠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计数多于假手术组和同基因组,同基因组M2型巨噬细胞计数多于假手术组和异基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小肠移植术后发生AR的移植物中,大量巨噬细胞浸润肠壁全层,以M1型为主并分泌大量促炎因子,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方向是治疗小肠移植术后AR的潜在方法。

箭叶橐吾中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的定向发现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菊科橐吾属植物约150余种,绝大多数产于亚洲,仅两种分布于欧洲。我国约有Cryptosporidium infection110多种,其中有27种长期作为民间药物使用,用于治疗风湿感冒、咽喉炎、跌打损伤、肺结核、咯血等疾病。该属植物中主要含有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苯并呋喃倍半萜、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等次生代谢产物。其中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次生代谢产物。为了得到更多结构新颖且生物活性良好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本课题以采自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箭叶橐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已报道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的谱图特征,综合利用~1H NMR和LC-MS信息,从箭叶橐吾的甲醇提取物中定向探寻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并采用各种现代分离技术(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LH-20、HPLC等),从中分离得到INCB28060配制37个化合物,通过各种波谱学方法(~1H NMR、~(13)C NMR、HR-ESI-MS、~1H-~1H COSY、HSQwww.selleck.cn/products/sbe-b-cdC、HMBC、NOESY、UV、IR、X-ray等)和文献数据对比等手段确定了所分得化合物的结构。这些化合物包括1个C_(20)新颖骨架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9个C_(19)骨架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18个C_(15)骨架和降碳骨架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2个三萜,5个单萜,1个木脂素以及1个香豆酰酪胺。结合该植物的民间药用经验,我们对分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ls-1、ls-4、ls-7、ls-14、ls-17、ls-23、ls-24、ls-25、ls-29、ls-32和ls-35均有较好的抗炎活性,特别是化合物ls-17和ls-23的抗炎活性比阳性对照更好。其IC_(50)分别为11.23±1.67和20.88±1.33μM。该研究结果表明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是箭叶橐吾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物质。此外,本论文对文献中报道的552个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来源、部分骨架新颖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的可能生源途径以及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

抗SARS-CoV-2抗体诱发小鼠精神病样表型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全球广泛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www.selleck.cn/products/ABT-263(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除了会造成呼吸系统症状外,还可造成神经系统症Disease pathology状,包括但不限于头痛头晕、味嗅觉丧失、肌肉酸痛、意识障碍等。临床研究发现,新冠患者产生的抗体大多是非中和抗体,可在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的新冠患者大脑中检测到抗SARS-CoV-2抗体。非中和抗体与新冠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本课题拟在新冠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中围绕非中和抗体anti-S1-111 IgG展开研究,探究:1)S蛋白片段S1-111是否能够引发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并稳定存在;2)在动物模型中,抗S1-111抗体在到达CNS后能否引起炎症因子释放及激活神经胶质细胞;3)这一过程是否会对动Empagliflozin化学结构物模型大脑基因表达产生影响;4)抗S1-111抗体能否改变动物模型的行为学表型。研究方法:1)筛选S蛋白表位:基于新冠患者/康复者血清数据,选取血清中抗体滴度、响应频率较高的非中和抗体所对应的表位(S1-111)进行研究;2)构建动物模型:使用S1-111多肽免疫ApoE-/-小鼠(血脑屏障开放模型鼠),使其循环系统中产生抗S1-111抗体;3)模型检测:通过行为学测试、神经病理学评价、qPCR、转录组测序检测抗S1-111抗体能否对小鼠CNS产生影响。研究结果:1)多肽片段S1-111可在ApoE-/-小鼠血清、脑匀浆中诱发一定水平的抗S1-111抗体;2)抗S1-111抗体导致ApoE-/-小鼠大脑炎症水平上调,突触可塑性相关基因上调,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加、激活程度上升;3)抗S1-111抗体导致ApoE-/-小鼠出现感觉运动门控缺陷、嗅觉系统障碍和焦虑样情绪。研究结论:非中和抗体anti-S1-111 IgG在浸润ApoE-/-小鼠大脑后可改变其大脑皮层区和海马区的基因表达、引起海马区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和激活,最终导致小鼠突触可塑性发生变化并出现精神病样行为。

组间拉伸对肌肉力量和肌肥大影响的Meta分析

研究目的:组间间歇通常被定义为同一练习动作组与组之间用于恢复的时间,大多数文献的研究重点为诱发特定神经肌肉适应的最佳间歇时间,且通常情况下运动员在该期间采取被动休息。考虑到组间间歇总时长占据了一堂训练课的大部分时间,有学者提出在组间间歇期进行主动或被动干预或许可以促进恢复、增加总功输出以及提高训练经济性。拉伸运动通常作为热身或整理放松的一部分,静态拉伸被认为可能具有增加肌肉延展性、减少肌紧张的作用,而动态拉伸被证明可以促进爆发力的表现,但是,目前组间拉伸在运动训练中的相关文献相对较少,并且大部分文献研究组间拉伸对单次训练课的急性影响。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国内外关于组间拉伸对抗阻训练肌肉适应的长期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为今后从业者制定训练方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组间间歇”、”拉伸”、”抗阻训练”、”肌肉力量”、”肌肉肥大”、”inter-set”、”stretching”、”resistance training”、”rest interval”、Predictive biomarker“strength”,”hypertrophy”等关键词在CNKI、PubMed、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EBSCO和MEDLINE数据库中对建库至2023年4月间的文献进行组合检索,并辅以文献追踪进行文献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文献纳入标准:1)干预手段:组间拉伸干预的长期实验类研究,必须包括组间被动休息的对照组或组间无拉伸的其他控制条件;(2)研究类型:随机对照实验(RCT);(3)受试对象:年龄为18岁以上的健康人群;(4)结局指标中包括肌肉力量或肌肥大;(5)包括足够的统计数据来计算效应大小,如P值、M值和SD值。排除标准:(1)重复性文献(2)会议文献、报纸等(3)与主题不符合(4)结局指标和数据不完整。质量评价由两名作者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工具独立完成,分期通过与第三名作者的讨论解决。其中5分文献2篇,4分文献2篇,3分文献1篇,没有2分或1分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 V.5.3软件分析组间拉伸对肌肉力量和肌肥大影响的效应量大小、异质性检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检验通过I2进行评估,当I2=0时,无异质性;当0www.selleck.cn/products/ve-8225%CI:[-0.01,0.42];I2=25%,P<0.05)。亚组分析表明负重拉伸比无负重拉伸更显著增加受试者的肌肉力量。虽然组间静态拉伸均对规律运动者和无规律运动者的肌肉力量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但对规律运动者的积极影响更大。2)肌肥大:与组间被动休息对比,组间静态拉伸对局部肌肉厚度无显著性影响(SMD:0.01;95%CI:[-0.37,0.40];I2=15%,P>0.05)。亚组分析表明规律运动者和无规律运动者之间的肌肉selleck激酶抑制剂厚度增长无显著差异,同时负重拉伸和无负重拉伸对肌肉厚度增长的影响无区别。漏斗图测试结果表明,研究未出现偏倚,并且排除任何一篇均不会对整体结果趋势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靠。因此本研究发现组间静态拉伸对受试者力量产生显著积极效果,其原因可能是组间静态拉伸可以增加肌肉在张力下的总时间,并增加神经机械刺激和代谢刺激,这对肌肉力量的增长十分重要。研究结论:1)组间间歇拉伸对受试者肌肉力量增长具有积极影响,对规律运动者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可以在进行抗阻训练时加入组间间歇拉伸,提高训练的时间经济性。2)组间间歇拉伸对肌肉肥大的影响有限,与组间被动休息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由于当前纳入研究的数量非常有限,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纵向研究以及不同的干预方式,如动态拉伸、神经肌肉易化拉伸、拮抗肌拉伸、主动肌拉伸等来进一步探究组间拉伸在抗阻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为不同人群提供训练参考。

基于处方前置审核系统拦截质子泵抑制剂注射剂超医保支付限制用药的成效分析

目的:采用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对质子泵抑制剂(PPIs)注射剂设置超医保支付限制用药拦截规则,并分析探讨该模式下医保费用的管理成效。方法:对接selleckchem医院信息系统(HIS)与本院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制定PPIs注射剂超医保限制自动拦截规则;统计管控前后PPIs注射剂药品使用率、PPIs注射剂药品消耗总金额、PPIs注射剂人均费用、PPIs注射剂药品药占比等指标,评价拦截规则设置的效果。结果:与PPIs注射剂超医保限制规则运行前相比,PPIs注射剂药品使用率从干预前的38.74%下降为干预后的20.97%;PPIs注射剂药品消耗总金额从干预前的650.31万元下降为390.66万元;PPIs注射剂人均费用从干预前的515.51元下降为448.07元;PPAerobic bioreactorIs注射剂药品药占比从干预前的3.92%下降为2.06%(P<0.05)。结论:采用处方前PCI-32765价格置审核系统对PPIs注射剂超医保支付限制用药拦截,可使PPIs注射剂的医保费用支出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源于天然产物透骨草灵-Ⅱ的抗植物病毒分子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

天然产物是新型抗病毒剂发现与创制的宝库。骈双四氢呋喃木脂素是自然界常见的天然产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但由于其自然资源有限、结构复杂等问题,制约了其农用生物活性的研究开发。透骨草灵-Ⅱ是从透骨草中分离的一种骈双四氢呋喃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农用活性。本论文以天然产物透骨草灵-Ⅱ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118个目标化合物(系列I-IV)。首先开发了透骨草灵-Ⅱ及其衍生物(系列I)的高效全合成方法,并发现其具有良好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随后以天然产物透骨草灵-Ⅱ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简化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抗TMV活性的去乙酰酯基透骨草灵-Ⅱ及其衍生物(系列Ⅱ);以系列Ⅱ合成中间体为先导,通过结构多样化修饰策略设计合成了两类具有抗TMV活性的含芳基的γ-丁内酯化合物(系列ⅡI和IV);并对系列Ⅱ、ⅡI和IV中高活性化合物的抗病毒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市售芝麻酚为原料,通过9步合成了14个天然产物(±)-透骨草灵-Ⅱ及其衍生物(系列I),关键反应包括Zn介导的Barbier型烯丙基化反应和Cu催化的O-芳基化Chan-Lam-Evans交叉偶联反应。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确认(±)-透骨草灵-Ⅱ及其衍生物的结构。Staurosporine IC50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许多目标化合物对TMV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其中,(±)-透骨草灵-Ⅱ(CL13900I-1)在500μg/m L浓度下表现出较好的对TMV钝化、保护和治疗活性(77.4%、59.2%和49.3%),与阳性对照宁南霉素(75.5%、59.4%和42.1%)相当。因此,天然产物透骨草灵-Ⅱ可作为抗TMV候选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2)为了简化合成步骤,以透骨草灵-Ⅱ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多样化修饰策略,以β-乙烯基-γ-丁内酯和芳香醛为原料经4-5步合成了37个去乙酰酯基透骨草灵-Ⅱ衍生物(系列Ⅱ)。抗TMV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许多目标化合物对TMV也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其中,去乙酰酯基透骨草灵-Ⅱ(Ⅱ-a1)的钝化活性(EC_(50)=175.5μg/m L)略优于先导化合物透骨草灵-Ⅱ(EC_(50)=191.2μg/m L),该结果表明在3,7-二氧杂双环[3.3.0]辛烷骨架中C-1的乙酰酯基(-OAc)对抗TMV活性影响较小。另外,化合物Ⅱ-a24表现出优异抗TMV活性,在500μg/m L浓度下钝化、保护和治疗活性(89.3%、54.0%和46.7%)优于阳性对照宁南霉素和利巴韦林。初步的抗病毒机理研究表明,化合物Ⅱ-a24能够破坏病毒粒子的完整性,与TMV外壳蛋白(CP)表现出较强的结合能力(K_d=1.721μM),说明化合物Ⅱ-a24的作用靶标可能是TMV-CP。(3)系列Ⅱ的关键中间体——含苄醇的γ-丁内酯化合物3-3a和3-3b在500μg/m L浓度下具有良好的抗烟草花叶病毒钝化活性(73.7%、74.4%)。因此,以化合物3-3a和3-3b为先导,通过结构多样化修饰策略,设计合成了68个含芳基的γ-丁内酯类化合物(系列ⅡI和IV)。抗植物病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许多目标化合物对TMV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其中,化合物ⅡI-a7在500μg/m L浓度下表现出优异抗TMV活性,其抗TMV钝化、保护和治疗活性分别为87.8%、71.7%和67.7%,优于阳性对照宁南霉素和利巴韦林。另外,对化合物ⅡI-a7的两个非对映异构体的抗TMV活性研究表明:顺式异构体(syn-ⅡI-a7)(EC_(50)=120.7μg/m L)的钝化活性与ⅡI-a7相当(EC_(50)=128.7μg/m L),略优于反式异构体(anti-ⅡI-a7)(EC_(50)=1colon biopsy culture52.4μg/m L)。初步的抗病毒机理表明,化合物syn-ⅡI-a7对TMV-GFP在本氏烟草体内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q RT-PCR检测结果表明,化合物syn-ⅡI-a7处理下的烟草叶片中TMV-GFP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在浓度100μM和200μM下的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0.67倍和0.23倍;烟草叶片中的色素含量(叶绿素a、b、a+b及类胡萝卜素)随化合物syn-ⅡI-a7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该结果同样佐证了化合物对TMV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减轻TMV对烟草叶片的损伤。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化合物syn-ⅡI-a7处理的TMV粒子,可以明显观测到TMV粒子的完整性被破坏。进一步的ITC滴定实验表明,化合物syn-ⅡI-a7对TMV-CP表现出较强的结合能力(K_d=1.426μM),略优于利巴韦林(K_d=1.699μM)。因此,推测化合物syn-ⅡI-a7可能通过与TMV-CP结合,从而抑制TMV对植物的侵染。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发了骈双四氢呋喃木脂素透骨草灵-Ⅱ及其衍生物(系列I)的高效全合成路线,通过结构简化和结构多样化修饰策略,设计合成了去乙酰酯基透骨草灵-Ⅱ及其衍生物(系列Ⅱ)和含芳基的γ-丁内酯类化合物(系列ⅡI和IV);通过抗TMV生物活性测定发现了多个抗TMV高活性化合物;初步抗病毒机理表明高活性化合物Ⅱ-a24和syn-ⅡI-a7都可能作用于TMV-CP。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新型TMV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候选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同时为新型抗植物病毒剂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保障作物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RNA监测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RNA预测抗病毒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年株洲市中心医院收治及住院的76例CHB患Protein Analysis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NAs抗病毒治疗时间>1年,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HBVDNA<1 000 IU/ml且HBsAg<1 500 IU/ml。在被充分告知Peg-IFNα-2b治疗的益处和风险后,将患者按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n=42)与原方案治疗组(n=34),两组均治疗48周。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的HBsAg清除率及HBV前基因组RNA(HBV pgRNA)、HBVDNA、HBsAg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HBVDNA阴转率,以及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原方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联合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原方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24周、48周时,HBV pgRNA、HBVElexacaftor体内实验剂量DNA、HBsAg均低于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48周时,HBV pgRNA、HBVDNAPI3K/Akt/mTOR抑制剂、HBsAg均低于治疗24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HBV pgRNA与HBsAg、HBVDNA的相关性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治疗前,患者的HBV pgRNA水平与HBsAg、HBVDNA水平呈中强度正相关(r=0.472,P=0.017;r=0.519,P=0.043);治疗24周、48周时,HBV pgRNA水平与HBsAg水平呈弱正相关(r=0.264,P=0.045;r=0.148,P=0.039),而HBV pgRNA水平与HBVDNA水平无相关性(r=0.376,P=0.059;r=0.325,P=0.0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BsAg≤2.0 lg IU/ml(比值比=2.69,95%可信区间1.46~5.24,P=0.028)、治疗24周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比值比=4.51,95%可信区间2.41~7.23,P=0.047)与治疗第48周时HBsAg清除显著相关,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较低的基线HBsAg水平、治疗中期较快的HBV pgRNA下降对于HBsAg的清除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联合Peg-IFNα-2b治疗可以提高NAs经治低病毒载量CHB患者的HBsAg清除率,基线HBsAg≤2.0 lg IU/ml、治疗第24周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可以预测治疗第48周的HBsAg清除。

新型寡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制备及作用机制研究

植物免疫诱抗剂是一类能够激活植物免疫反应,增强植物抗病性的一类物质。其不仅无毒无害,而且能增强植物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可有效代替农药。随着国家“减肥Etoposide,减药”政策的推进实施,植物免疫诱抗剂将在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寡糖是近年来植物免疫诱抗剂研究中效果较好的一类,但与传统农药相比,仍存在种类较少,成本较Biophilia hypothesis高和效果有限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为此,本文以成本低且品质稳定的可得然胶、韦兰胶和透明质酸为原料,采用低成本制备工艺,获得三种寡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并通过拟南芥/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DC3000(Pst DC3000)侵染评价体系证明,以酶解法制备的可得然胶寡糖效果最好,后通过考察抗性基因表达、ROS生成和防御酶活差异,研究可得然胶寡糖的植物免疫诱抗的作用机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经酶解、酸解工艺开发,制备得到可得然胶寡糖、韦兰胶寡糖和透明质酸寡糖。其中,可得然胶寡糖采用实验室筛选获得的一株哈茨木霉菌发酵酶解得到。对拟南芥病情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可得然胶寡糖、韦兰胶寡糖和透明质酸寡糖的最适预处理浓度分别为50、25和25 mg/L,与空白组相比,上述三种寡糖预处理拟南芥后的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41.20%、38.52%和35.13%,其中可得然胶寡糖效果最优。(2)通过对拟南芥防御通路激活情况、ROS的产生和防御酶活变化研究,分析了可得然胶寡糖激活拟南芥植物免疫的机制。可得然胶寡糖可激活拟南芥pr1、pr2和pr5三种水杨酸途径抗性标记基因,分别使其上调表达10.93倍、6.97倍和8.10倍,但并未显著激活茉莉酸途径抗性标记基因pdf1.2和vsp;同时,基于水杨酸和茉莉酸途径突变体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可得然胶寡糖使茉莉酸途径突变体病情指数降低了24%,并激活茉莉酸突变体中的水杨酸途径抗性标记基因pr1、pr2和pr5,但在水杨酸途径突变体中,相关基因表达量并未显著提高。此外,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可得然胶处理组中拟南芥叶片下表皮气孔周围有明显的ROS生成,且POD、SOD、CAT和PAL四种防御酶的酶活分别提高了1.94倍、1.33倍、1.99倍和1.04倍。初步证明,可得然胶寡糖是通过拟南芥水杨酸途径激活植物免疫反应,并引起叶片气孔selleck BI 10773周围ROS积累和防御酶活升高。

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研究(1944-2022)

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可以追溯到西方的神话以及猎巫运动,而“疯女人”首次被单独作为一个概念拿来解读始于桑德拉·吉Medicinal biochemistry尔伯特(Sandra M.Gilbert)和苏珊·古芭(Susan Gubar)对小说《简·爱》中伯莎这一形象的全新阐释。“疯女人”自此成为一个学术Panobinostat试剂概念,在文学与艺术领域内得到广泛、深入、持续的探讨。目前对荧幕中疯癫形象的已有研究成果或是忽略了女性疯癫者而集中于男性疯癫者,或是将疯癫的多种涵义进行简化,分析和解读得不够全面。研究对疾病意义上的疯癫和文化层面上的疯癫进行了梳理,还创新性地增加了对疯癫的性别化梳理,并以“疯”作为切入点,将1944-2022年间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结合影视理论、福柯的理论、精神分析学以及存在主义的相关理论等,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和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对“疯女人”形象进行整合与归类,将她们分为心理病态的“疯女人”和离经叛道的“疯女人”两大类别。在这两大类别之下,又分出六种子类型,并对子类型中的“疯女人”形象进行解读,批判和反思,目的是试图摘下“疯”的贬低和歧视意味,对女性心理作出关怀;并正视“疯狂”在“疯女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女性力量。从1944年至2022年,女性主义经历了第二、三两次浪Z-VAD-FMK潮,而“疯女人”的形象也相应地表现出多重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为她们从被动受害变为主动还击;从疯癫奇观的展示变为对女性主义的表达;也从作为影片的象征和隐喻,变成被塑造为更加日常和具体的个人,而这最后一点体现在“疯女人”的母女关系和她们对“母亲身份”的认同,以及“疯女人”与其他女性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在阶级、种族和与“疯男人”形象的差异性中对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塑造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对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进行解读可以反照现实,不仅可以给予女性的精神困顿和复杂心理以普及和社会关怀,让女性“疯狂”背后所处的心理和现实困境浮出水面,成为被看见和被重视的存在;而且可以让人们看到“疯狂”可以作为一种力量,并在女性身上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