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寄奴(Artemisiae anomalae S.Moore)是一种菊科植物,具有抗炎、活血化瘀、保护心脑血管和肝脏等功效。炎症是机体为了防御有害刺激而产生的反应,长时间和剧烈的炎症反应会损伤机体,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死亡,影响畜禽的健康养殖。目前临床上治疗炎症的药物主要为甾体抗炎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和中兽药,但前两者长期使用会产生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而具有低毒、药理作用广泛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的中兽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试验以刘寄奴总黄酮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最佳提取工艺、主要化学成分和抗炎作用,为临床抗炎中兽药的开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明确了刘寄奴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分离与分析了刘寄奴总黄酮的主要成分;利用脂多糖(LPS)构建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了刘寄奴总黄酮对细胞吞噬活性、炎症介质NO的含量以及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刘寄奴总黄酮对TLR4-MyD88-NF-selleck产品κB信号通路中TLR4、MyD88、p65和p-p65等4个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揭示其体外抗炎作用机制;同时采用LPS诱导雏鸡的炎症模型,通过观察雏鸡临床症状与脏器表观病理变化,检测血清中炎症介质NO的含量和血常规,计算脏器指数,观察组织病理学切片揭示刘寄奴总黄酮对雏鸡炎症的预防作用。本研究经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获得刘寄奴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50%,超声时间为30 min,液料比为20:1 ml/g时,该条件下的提取率为2.02%;采用UPLC-QTOF-MS的方法初步分析了刘寄奴总黄酮中的43种化学成分;体外抗炎试验表明,刘寄奴总黄酮能极显著降低RAW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减少炎症细胞上清液中NO、TNF-α、IL-6和IL-10的释放,抑制TLR4、MyD88和p-p6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表明刘寄奴总黄酮的抗炎作用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密切相关;体内抗炎试验表明,刘寄奴总黄酮可以减轻雏鸡注射LPS后的临床症状,减轻脏器表观的炎症病变,减少血清中NO的释放,下调鸡血液中升高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上调淋巴细胞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下调LPS造成的雏鸡肝脏指数、肺脏指数、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升高,改善雏鸡胸腺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优化出刘寄奴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分析了其主要化学成分;通过建立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较为全面的揭示了刘寄奴总黄酮的体外抗炎作用及机制;并进一步利用雏鸡炎症模型,On-the-fly immunoassay初步评价了刘寄奴总黄酮对炎症的预防作用,为研究和开发抗炎中兽药提供AM-2282采购了重要基础。
玉米花粉特异类受体蛋白激酶ZmSTK1对ZmENO1活力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本实验室前期获得了zmstk1突变体材料,研究发现突变体的花粉活力下降并且淀粉积累减少且花粉中的类受体蛋白激酶ZmSTK1和烯醇化酶ZmENO1互作。ZmSTK1与ZmENO1的相互作用是否影响烯醇化酶的活力,并且调控烯醇化酶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本实验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不同时期野生型和突变体烯醇化酶含量活力的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能量代谢组分析来研究ZmSTK1对烯醇化酶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构建了ZmSTK1和ZmENO1的BiFC载体,在水稻原生质体中进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结果表明,在活细胞体内的条件下玉米特异性类受体蛋白激酶ZmSTK1和烯醇化酶ZmENO1可以互作。(2)测定了不同时期野生型和突变体的烯醇化酶的含量、活力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野生型和突变体花粉的烯醇化酶在含量上没有差别,从S11时期开始,突变体的烯醇化酶的正向反应的酶活力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含量开始明显高于野生型。(3)利用生物信息学对ZmSTK1和ZmENO1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催化关键位点预测,结果表明ZmSTKMedical Biochemistry1对ZmENO1磷酸化的关键位点是S156,推测在此位点进行磷酸化修饰影响了ZmENO1与2-磷酸甘油酸的结合,从而影响了其催化正向反应的活力。同时,构建了ZmSTK1的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大肠杆菌BL21原核表达菌株的构建,为体外磷酸化验证奠定了基础。(4)对野生型和突变体确认细节花粉进行了能量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能量代谢物有明显差异,共分析出8种差异代谢物,其中突变体相比于野生型上调5种,下调selleckchem SCH7729843种,并且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与中间代谢物丙酮酸有关的氨基酸代谢通路中。综上所述,类受体蛋白激酶ZmSTK1和烯醇化酶ZmENO1在植物细胞内互作,烯醇化酶活力受到类受体蛋白激酶ZmSTK1的调节,ZmSTK1在ZmENO1的S156位点添加磷酸基团,占据酶的活性中心,烯醇化酶催化正向反应的活力减低。在突变体zmstk1中,ZmSTK1的缺失导致ZmENO1的正向反应活力升高,大量葡萄糖通过糖酵解途径消耗,最终使得突变体花粉中的淀粉积累减少,花粉育性降低。
抗生物膜纺织基输尿管支架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植入物表面的细菌生物膜现象在包括口腔假体,骨科植入物,泌尿系统植入物在内的各个领域均屡见不鲜,是造成植入物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以输尿管支架为代表的泌尿系统植入物由于与体外环境在距离上较为接近,植入物周围感染的现象更加常见。本文在系统地分析和归纳植入物表面生物膜形成机制及抗生物膜策略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病原体、生物材料及材料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三个方面入手,对传统的抗生物膜策略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探索了体内缓释型、防黏附型和触杀型抗生物膜策略在泌尿系统中的可行性和作用机制,同时综合考虑动态降解表面在抗生物膜方面的积极作用和输尿管支架二次拔出手术的医源性创伤,本课题开发了抗菌的纺织基可降解输尿管支架,并探索其抗生物膜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从病原体角度入手,为解决传统的缓释型支架面临的突释问题,构建多重纳米缓释屏障。提出用于定制化医疗的术中载药策略及配套的纳米纤维生物胶带(Nanofiber Biotape,NFBT),在输尿管支架表面制备可临时装载的模块化纳米缓释系统。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微米级厚度的NFBT。NFBT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并且由于静电纺丝过程中的驻极处理和NFBT本身合适的弹性模量,NFBT可与高分子支架牢固结合。可以抵御由输尿管蠕动导致的滑移现象。NFBT对于疏水模型药物呋喃妥因(Nitrofurantoin,NFT)表现为长达28天的零级释放曲线,对亲水模型药物罗丹明B(Rhodamine B,RB)表现为Higuchi模型。体内实验表明,NFBT-NFT可在白猪泌尿系统内维持28天的缓释,期间始终保持>99.9%的抗菌率,NFT药物用量仅为口服时推荐用量的2.68 wt%。由于NFBT-NFT组持续释放抗生素,尿液中细菌浓度远远低于对照组,由细菌黏附引起的表面的生物膜及结壳相应减轻。组织学分析表明NFBT-NFT组的远端组织和近端组织的炎性反应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明了NFBT作为局部给药系统的治疗效率。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分析表明,NFBT-NFT在泌尿系统持续释放共150 mg抗生素后,动物的肝肾功能未受到损伤。(2)从生物材料角度入手,针对细菌、蛋白和细胞在植入物表面竞争黏附的阶段,为解决传统高分子输尿管支架的惰性表面由于无法应对蛋白沉积和细菌黏附,容易引发生物膜及尿路感染的问题,构建“防黏附-触杀”协同型的抗生物膜可降解输尿管支架。通过编织和热定型处理构建了“纤-膜”结构可降解支架(Fiber-membrane biodrgradable ureteral stent,FMBUS),支架具备和商用聚氨酯支架相似的形态、尺寸和径向支撑性。且支架的交织纤维结构将膜结构分割为微米级的降解单元,控制了降解碎片的尺寸,防止对输尿管造成梗阻。在支架表面原位沉积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微米粒子,并进一步接枝不同浓度的超支化聚酰胺-胺(hyperbranched poly(amide-amine),HBPAA),构建带正电的亲水表面。随着支架表面氨基密度的增加。一方面,支架的水接触角从102.7±1.51°降为0°,支架和水溶液接触后可以形成水合层,具备水下超疏油性。另一方面,支架表面zeta电位由-35.58±0.6 m V转为+21.36±1.36 m V。水合层的阻隔作用和表面电荷的静电吸附作用同时影响蛋白质的吸附行为。达到亲水范畴后,水合层的阻隔作用大于静电吸paediatric thoracic medicine附作用,支架对带正电的溶菌酶和带负电的人血清白蛋白都具有排斥作用。引入HBPAA后,支架可以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黏附(>99.9%)。防细菌黏附的结果也表明,在10~8 CFU/m L浓度的菌液中,支架表面的最终黏附量低GNE-140体内实验剂量于100 CFU/cm,显示出优异的抗细菌黏附效果,也证实了触杀细菌-防蛋白黏附的协同抗生物膜机制的有效性。大动物白猪体内实验表明,纤膜结构支架的降解周期为7-14天,HBPAA-PDA-FMBUS-4表面观察到细菌出现了明显的变形和塌陷。支架表面细菌计数结果显示,支架在植入后第4天表现出大于99%的抑菌率,在第7天还能大于90%,表现出稳定的防生物膜效果。(3)从生物膜与植入材料的MRTX1133相互作用入手,针对生物膜成熟及发展阶段,构建“触杀-降解”协同型抗生物膜输尿管支架,进一步强化触杀效果与支架降解行为的匹配性。首先制备具有热稳定性和还原性的HBPAA包裹的银包金纳米粒子(Ag@Au NPs),由于HBPAA具有高温下的稳定性和还原性,Ag@Au NPs具备热稳定性。HBPAA的聚阳离子特性和本身的金属原子配位不稳定形成的电子空穴,Ag@Au NPs表现出接触杀菌的特性,可与细菌定向结合。通过编织物的吸附作用和热处理将Ag@Au NPs固定于在支架中。HBPAA充当了保护NPs不被氧化的还原剂和共价连接NPs与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cid,PGA)和聚乙交酯-丙交酯(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GLA)的桥梁。Ag@Au NPs-FMBUS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出快速而有效的杀菌效果。在PGA/PGLA的水解作用下,支架在模拟降解环境中显示出不断变化的表面。由于Ag@Au NPs在支架横截面上的均匀分布,在降解的每个时间点,支架的抑制率保持在90%以上。此外,由于Ag@Au NPs和PGA/PGLA之间通过酰胺键共价连接,在降解16天后,只有6.7 wt%的Ag和Au元素(约8μg)从支架中释放出来,避免了潜在的细胞毒性。在泌尿系统感染模型中,植入第4和第7天后,由于可降解支架表面不稳定,不利于细菌黏附。可以观察到可降解支架表面的细菌黏附量显著少于聚氨酯支架。表明应对尿液中高浓度的细菌,FMBUS可通过降解行为形成不稳定的动态表面干扰生物膜的形成。负载纳米粒子后,细菌出现明显的结构破裂,黏附量也显著降低,表现出对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且支架表面的细菌数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证明Ag@Au NP-FMBUS在此降解的基础上兼具杀菌效果,实现“触杀-降解”协同的抗生物膜机制。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输尿管支架植入后生物膜和结壳引起的泌尿感染问题,从生物膜形成的三个关键因素(病原体、生物材料和生物膜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入手,构建了“缓释型”、“防黏附-触杀型”和“触杀-降解型”三种纺织基输尿管支架,构建了输尿管支架术中载药系统和动态防生物膜的可降解输尿管支架,为其他植入类生物材料、药物递送载体和生物传感器等医疗器械的抗生物膜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西藏地区藏族人群高血压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和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目的 探讨西藏地区藏族人群高血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代谢关键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和甲硫氨酸合成酶NVP-TNKS656配制还原酶(MTRR)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 在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对西藏地区3 154名藏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生化指标、MTHFR和MTRR基因位点的检测。分析MTHFR C677T、MTRR A66G基因多态性和Hcy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该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为32.9%,标准化后的患病率为31.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病率高medicare current beneficiaries survey达71.8%。MTHFR C677T纯合突变型TT组的Hcy水平高于CC型和CT型(χ~2=81.464,P<0.001)。MTHFR C677T TT基因型合并HHcy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是CC基因型合并Hcy正常人群的2.331倍(OR=2.331,95%CI 1.590~3.417,P<0.001);MTHFR A1298C野生型(AA)合并HHcy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是AA基因型合并Hcy正常人群的1.913倍(OR=1.913,95%CI 1.509~2.427,P<0.001);MTRR A66G GG型合并HHcy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是AA基因型合并Hcy正常人群的2.284倍(OR=2.284,95%CI 1.614~3.233,P<0.001)。结论 西藏地区高血压和HHcy患病率较高,MTHFR C677T和MPLX4032抑制剂TRR A66G的突变基因型伴HHcy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MTHFR A1298C的野生基因型伴HHcy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针对性护理对狼疮性肾炎患者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针对性护理对狼疮性肾炎(LN)患者肾小球微血栓(GMT)形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2月-2023年6月诊治的LN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的基础上,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元认知评估量表(MAS-2009R)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selleckchemDS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PF-6463922小鼠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干预理后,两组患者理解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掌控力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6%(2/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有统计medicine bottles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归纳GMT形成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和元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GMT形成风险,改善预后。
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树突及Wnt5a/RhoA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左归降糖解MRTX849小鼠郁方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 (Wnt5a)激动剂组、左归降糖解郁方组、左归降糖解郁方+Wnt5a抑制剂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饲养、链脲佐菌素注射和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联用法建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Wnt5a激动剂组大鼠给予双侧海马立体定位注射Wnt5a激动剂Foxy-5各5μl,连续7天;左归降糖解郁方组给予左归降糖解郁方20.52 g/(kg·d)灌胃;左归降糖解郁方+Wnt5a抑制剂组进行灌胃给药和双侧海马立体定位注射Wnt5a抑制剂Box5,给药剂量和注射方法同上。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1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各组灌胃均连续4周。干预结束后采用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和旷场实验(活动次数)评价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检测大鼠的血糖和胰岛素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的INCB018424采购树突形态;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注射及免疫荧光检测齿状回神经元增殖水平;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齿状回Wnt5a、Ras同源物基因组成员A (RhoA)和Rho同源物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 (ROCK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升高,不动时间显著延长,活动次数显著减少,海马齿状回中Brdu积分光密度值和Wnt5a、RhoA、ROCK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可见树突分支明显减少或断裂,长度缩短。与模型组比较,左归降糖解郁方组和左归降糖解郁方+Wnt5a抑制剂组大鼠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Wnt5a激动剂组和左归降糖解郁方组大鼠不动时间显著缩短、活动次数显著增加、Brdu积分光密度值显著升高,Wnt5a、RhoA、ROCK1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5或P<0.01),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的树突分支数量显著增加、长度延长,树突的复杂性增加。与Wnt5a激动剂组比较,左归降糖解郁方组大鼠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不动时间显著延长,活动次数显著减少,Brdu积分光密度值显著降低;除左归降糖解郁方组Wnt5a mRNA外,左归降糖解郁方组和左归降糖解郁方+Wnt5a抑制剂组Wnt5a、Rprimary endodontic infectionhoA、ROCK1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与左归降糖解郁方组比较,左归降糖解郁方+Wnt5a抑制剂组Wnt5a、RhoA、ROCK1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 左归降糖解郁方可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模型大鼠的高血糖和抑郁样行为,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激活海马Wnt5a/RhoA信号,促进齿状回神经元树突生长有关。
GPR30对大鼠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通过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大鼠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凋亡、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方法 使用IL-1β处理大鼠椎间盘髓核细胞复制体外椎间盘退变模型,将椎间盘髓核细胞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组、IL-1β组、IL-1β+过表达GPR30阴性对照质粒(oe-NC)组、IL-1β+过表达GPR30质粒(oe-GPR30)组、IL-1β+oe-GPR30+干扰Nrf2表达阴性对照质粒(si-Medical physicsNC)组、IL-1β+oe-GPR30+干扰Nrf2表达质粒(si-Nrf2)组,IL-1β的处理浓度为10 ng/mL。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PR30 mRNA表达;Western boltting检测GPR30、抗重组与合成蛋白(Nrf2)和抗醌NADH脱氢酶(NQO1)和抗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水平;使用ELISA法检测活性氧(ROS)、分光光度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IL-1β组髓核细胞GRP30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较Control组降低(P <0.05),IL-1β+oe-GPR30组较IL-1β+oe-NC组升高(P <0.05)。IL-1β组髓核细胞核中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较Control组升高(P <0.05),IL-1β+oe-GPR30组较IL-1β+oe-NC组升高(P <0.05)。IL-1β组Nrf2、HO-1及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Control组降低(P <0.05),IL-1β+oe-GPR30组较IL-1β+oe-NC组升高(P <0.05)。IL-1β组髓核细胞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较Control组降低(P <0.05),IL-1β+oe-GPR30组较IL-1β+oe-NC组升高(P <0.05),IL-1β+oe-GPR30+si-Nrf2组较IL-1β+oe-GPR30+si-NC组降低(P <0.05)。IL-Tamoxifen体内1β组髓核细胞凋亡率较Control组升高(P <0.05),IL-1β+oe-GPR30组较IL-1β+oe-NC组降低(P <0.05),IL-1β+oeGPR30+si-Nrf2组较IL-1β+oe-GPR30+si-NC组升高(P <0.05)。IL-1β组TNF-α、IL-6水平较Control组升高(P <0.05),IL-1β+oe-GPR30组较IL-1β+oe-NC组降低(P <0.05),IL-1β+oe-GPR30+si-Nrf2组较IL-1β+oe-GPR30+si-NC组升高(P <0.05)。IL-1β组ROABT-199研究购买S、MDA水平较Control组升高(P <0.05),SOD水平较Control组降低(P <0.05),IL-1β+oe-GPR30组ROS、MDA水平较IL-1β+oe-NC组降低,SOD水平较IL-1β+oe-NC组升高(P <0.05),IL-1β+oe-GPR30+si-Nrf2组ROS、MDA水平较IL-1β+oe-GPR30+si-NC组升高,SOD水平较IL-1β+oe-GPR30+si-NC组降低(P <0.05)。结论 上调GPR30表达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能抑制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
情绪障碍儿童依恋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
目的 对比了解情绪障碍患儿的依恋状态与关系特征。方法 选取于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西安工会医院收治的62例情绪障碍儿童设置为观察组,同龄段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62例设置为对照组,selleck激酶抑制剂对比两组的情绪障碍、父母与同伴的依恋情况以及依恋类型。selleckchem GSK1120212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各特征因子得分和总分分别为14.29±2.05分、9.53±1.18分、8.58±1.24分、6.09±1.30分、5.07±0.40分、41.38±4.9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1.41分、4.21±0.65分、3.94±1.04分、2.07±0.59分、2.01±0.36分、18.95±3.05分(P<0.05);观察组患儿依恋情况评分中父母信任、父母沟通、父母疏离、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疏离六个因子维度评分分别为31.24±5.33分、29.51±3.05分、9.42±1.39分、25.93±2.47分、26.74±Primary infection3.40分、11.20±3.0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62±2.01分、14.32±2.57分、18.95±2.05分、15.59±2.16分、13.28±1.89分、22.62±2.79分(P<0.05);观察组患儿母亲依恋模式中安全依恋模式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回避、恐惧依恋模式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父亲依恋模式中安全依恋模式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焦虑依恋模式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同伴依恋模式中安全依恋模式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焦虑、恐惧依恋模式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情绪障碍儿童的形成因素中与个人依恋特征、父母依恋模式存在相关性,漠视、关爱缺乏以及过度保护都可能促进儿童情绪障碍的形成。
兔儿风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目的 对兔儿风属Ainsliaea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兔儿风属的化学成分并根据其药理作用为相关的新型药物提供思路与启发。方法 对近40年来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搜索与STM2457采购分析,并进行归纳整理与综述。结果 兔儿风属植物具有多种活性成分,该属植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倍半萜类、三萜类与甾体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酚酸类、黄酮类、蒽醌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挥发油类等成分,其中倍半萜类成分主要包括愈创木烷型、吉玛烷型、桉叶烷型、多聚体倍半萜内酯等倍半萜类成分。此外,兔儿风属植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涉及抗菌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NSC 127716作用抗肥胖作用等方面。结论 兔Farmed sea bass儿风属植物药用历史悠久,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目前的研究局限于兔儿风属植物的几个种,对兔儿风属植物质量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可以考虑对该属的其他种植物进行相应的研究并综合研究成果规范该属植物质量控制的标准。现有的文献多局限于针对单一化合物在体内外活性机制的分析,对于其他种类化合物发挥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探索。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表达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 RBSI)的危险因素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表达。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72例血液透析并发CRBSI患者为CRBSI组,另选取72例同期血液透析未Wnt-C59采购并发CRBSI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GF-β1、Smad2、Smad3水平,分析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静脉导管置管部位为股静脉、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久、透析时间≥3年、白蛋白Etoposide MW水平<30 g/L是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P<0.05)。与对照组相比,CRBSI组血清TGF-β1、Smad2、Smad3水平升高(P<0.05)。TGF-β1、Smad2、Smad3联合检测对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值高于单独检测的AUC值(P<0.05),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86.11%,特异度为83.33%。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CRBSI后TGF-β1/Smads通路相关因子水平上调,TGF-β1、Smad2、S mad3联合检测对Bioglass nanoparticles血液透析患者CRBS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危险因素包括静脉导管置管部位为股静脉、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久、透析时间≥3年、白蛋白水平<30 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