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乳酸对高脂饲料诱导肥胖小鼠的代谢调节作用

探讨外源性乳酸对高脂喂养诱导肥胖小鼠的代谢调节作用。采用脂肪含量60%的全合成高脂饲料建立C57小鼠代谢紊乱及肥胖模型,一部分小鼠采取高脂饲料喂养4周造模,于造模同时腹腔注射给予500 mg/(kg·d)乳酸预防性干预4周;另一部分小鼠采取高脂饲料喂养8周造模,于造模4周后给予500 mg/(kg·d)乳酸治疗4周。试验期间测定各组小鼠体重、摄食量变化,检测血清葡萄糖、乳酸、甘油三酯、胰岛素及肝糖原水平,通过口服糖耐量(OGTT)和胰岛素耐量(ITT)检测机体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情况,实验结束解剖取脂肪组织称重并进Expression Analysis行脂肪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RT-PCeralasertib体内CR检测脂肪组织的脂质合成和脂质分解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4周预防给药试验中,乳酸对正常(CON)和高脂饮食(HFD)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影响,却可提高皮下脂肪与内脏脂肪的质量比;乳酸给药可明显降低HFD小鼠空腹血糖和肝糖原,同时升高血乳酸水平,对HFD小鼠糖耐量受损具有显著改善;乳酸可改善HFD组脂肪细胞的大小和排列形态,同时明显下调脂肪组织中脂肪酸合成和脂解基因表达。(2)在治疗8周实验中,乳酸两种给药途径均能部分减轻HFD组小鼠和减少摄食量,对于脂肪质量有部分改善趋势;乳酸两种给药途径均可明显降低HFD小鼠空腹血糖,显著改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对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也有部分改善作用;乳酸两种给药途径对肥胖小鼠脂肪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同时显著下调脂肪组织中脂解基因表达。由此可见,对于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性代谢失衡小鼠,给予外源性乳酸可以刺激糖代谢www.selleck.cn/products/Fulvestrant,抑制脂肪组织脂解,避免脂肪细胞肥大,进而改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减轻糖脂代谢紊乱。

葛根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DM)selleck产品是最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且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可引起的视力下降甚至丧失,使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因此研究DR的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迫在眉睫。葛根是一种多年生豆科植物野葛或干葛藤的干燥根,也叫葛根黄酮,为临床常用中药,其根中主要含有异黄酮类、葛根苷ABC、三萜类、生物碱等,具有舒张心脑血管平滑肌,改CP-690550试剂善微循环的作用。目前,葛根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骨质坏死、DM及其并发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肿瘤疾病的治疗。目前的研究表明,葛根素(Pue)可通过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改善缺Bio digester feedstock血缺氧、降低糖尿病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提高胰岛素生长因子(IGF)表达及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减少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抑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通路及抑制铁死亡等途径对视网膜进行保护。本文就葛根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为葛根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HMOX1调控铁死亡抑制胶质瘤生长的机制研究

背景和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恶性肿瘤,预后极差。目前的治疗方式是以最大程度的手术切除辅以放疗及化疗,但仍存在难以根治、快速增殖、化疗易耐受等不足。因此,明确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改善患者预后,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铁死亡作为近些年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以其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物堆积的特点区别于凋亡、自噬、坏死等死亡方式。然而,胶质瘤中铁死亡的具体机制仍Dorsomorphin研究购买有待进一步阐明。血红素加氧酶1(Hemoxygenase 1,HMOX1)是血红素分解代谢的一种必需酶,目前关于HMOX1在胶质瘤发生铁死亡中尚未有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从铁死亡的新视角出发,通过深入探究HMOX1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明确其调控铁死亡的机制,为探索基于代谢组学的胶质瘤治疗策略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数据集GEO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HMOX1,并通过TCGA、GEO数据集明确HMOX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评估HMOX1作为胶质瘤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利用免疫组化技术,确认HMOX1在胶质瘤组织上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RT-qPCR检测HMOX1在经典胶质瘤细胞株的表达情况。下调经典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上HMOX1的表达,利用CCK8增殖曲线和Edu实验评估下调HMOX1对胶质瘤增殖的影响,利用ROS实验、MDA实验检测下调HMOX1对胶质瘤铁死亡指标物的影响。通过构建裸鼠颅内原位瘤模型,检测HMOX1对胶质瘤成瘤能力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RT-qPCR、测序、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HMOX1与AKR1B1(醛糖还原酶)的关系。下调经典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上AKR1B1的表达,利用ROS实验和MDA实验检测下调AKR1B1对胶质瘤铁死亡指标物的影响。结果:生信分析提示HMOX1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HMOX1的表达量与胶质瘤不良预后密切相关;Western Blot提示HMOX1在胶质瘤细胞上高表达;免疫组化实验提示HMOX1在胶质瘤细胞上高表达;体外实验提示下调HMOX1之后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在裸鼠体内实验中,下调HMOX1后,颅内胶质瘤的生长明显减慢,生存时间延长。通过测序及生信分析选HMOX1可能相关的蛋白AKR1B1,免疫共沉淀提示AKR1B1与HMOX1有相互作用;下调AKR1B1后,U87、U251细胞株中的铁死亡标志物MDA、ROCanagliflozinS水平升高,提示铁死亡水平增加。结论:HMOX1在胶质瘤细胞上高表达并与胶质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HMOphysical medicineX1与AKR1B1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调控胶质瘤铁死亡的水平,进而抑制胶质瘤的生长;HMOX1可以作为胶质瘤治疗的靶点。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效果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胎儿生长受限(FGR)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FGR孕妇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加强营养、静脉滴注硫酸镁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胎儿脐动脉competitive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血流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S)/舒张期峰值流速(D)]、羊水指数、胎儿生物物理评分、母体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17(IL-17)、IL-10]、胎盘微小RNA-210(miR-210)水平及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39/45),高于对照组的64.44%(2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I、RI、MLN4924S/D值、IL-17、miR-2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羊水指数、胎儿生物物理评分、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lleck合成;研究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6.67%(3/45),低于对照组的22.22%(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FGR的效果确切,可改善胎脐动脉血流参数和生物物理评分,提高羊水指数,促进胎盘血管形成,减轻母体炎症反应,改善妊娠结局,效果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63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 C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于2019年1月—2022Taurine说明书involuntary medication1月确诊并治疗的AIDS合并C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资料。结果 共纳入63例AIDS合并CM的病例。患者平均年龄(37.22±10.95)岁,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2个/μl。总病死率为15.9%(10/63)VX-661供应商。63例患者中,死亡(死亡组)10例,中位生存时间5 d,正常出院(正常出院组)53例。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的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合并隐球菌菌血症、颅内高压、白细胞计数升高及血小板计数降低发生率高于正常出院组(P均<0.05)。死亡组临床表现包括脑膜刺激征、颅神经受累、意识障碍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出院组(P均<0.05)。结论 AIDS合并CM患者病死率较高,应针对高危人群加强宣教及隐球菌筛查,保持良好依从性,及时发现耐药,避免自行停药,便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小儿热速清糖浆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儿童发热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比较研究

目的 分析小儿热速清糖浆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儿童发热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比较研究。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对比试验方法,病例来源于2021年4月—structured medication review2023年4月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滕州市妇幼保健院、牡丹江妇幼保健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及招募的外感发热患儿240例,利用SAS统计软件按区组随机化法分为对照1组(80例)、对照2组(80例)、治疗组(80例)。对照1组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1~3岁,体质量12~15 kg,3 mL/次;4~6岁,体质量16~21 kg,5 mL/次;7~9岁,体质量22~27 kg,8 mL/次;10~12岁,体质量28~32 kg,10 mL/次。若持续发热或疼痛,每隔4~6 h重复用药1次,24 h不可超过4次。同时服用小儿热速清糖浆模拟剂,服用方法同对照2组。对照2组口服小儿热速清糖浆,1~3岁,5~10 mL/次;4~6岁:10~15 mL/次;7~12岁,15~20 mL/次;3~4次/d。同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模拟剂,其方法同对照1组。治疗组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联合小儿热速清糖浆,服用方法与对照1组、对照2组相同。1个疗程72 h,3组均连续用药1个疗程。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体温和症状缓解时间。比较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清炎性因子、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观察3组患儿退热反复、高热惊厥发生情况,并计算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8.75%,显著高于对照1组88.75%、对照2组90.00%(P<0.05)。治疗后,治疗组治疗30 min、6 点击此处h、24 h、48 h、72 h患儿体温均较治疗前逐渐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30 min、6 h、24 h时体温均显著低于对照1组、2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退热时间、咽痛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后,3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CRP、IL-6、IL-1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后,3组患儿CD3+、CD4+、NK细胞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而CD8+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免疫指标改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PLX4032<0.05)。治疗后,3组患儿发热评分、咽痛咽痒评分、鼻塞评分、流涕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组、对照1组均未出现退热反复、高热惊厥情况,对照2组退热反复发生率是10.00%,高热惊厥率是2.50%;治疗组、对照1组退热反复发生率低于对照2组(P<0.05)。结论小儿热速清糖浆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儿童发热取得较好效果,退热起效快,退热速度快,可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及对结膜分泌物中乙酰肝素酶、串珠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结膜分泌物中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90例(18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90眼)予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治疗组45例(90眼)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比selleckchem PD-0332991较2组治疗前后结膜分泌物中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水平表达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网膜电图(PERG)指标b波潜伏期、波幅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视网膜循环时间(RCT)变化情况,观察2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therapeutic mediations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78%(88/9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11%(5/45),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81/9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44%(2/4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结膜分泌物中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购买BMN 673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ERG的b波波幅均升高(P<0.05),潜伏期均缩短(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波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MT及RCT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CMT及RC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黄斑功能,减轻眼底病变程度,提高视力,且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的过度表达有关。

生长素侧向运输调控因子介导水稻重力反应的分子机制解析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带来的粮食需求,以及应对全球气候的极端变化,通过株型改良培育高产抗逆的水稻品种是作物科学的重点课题之一。水稻分蘖角度是决定水稻株型的重要因素,合适的分蘖角度是作物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实现高产的重要保障,其调控机理研究在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重力反应中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是由其侧向运输直接决定的,因此生长素的侧向运输调控因子在介导植物重力反应方面起到重要作用。LAZY1(LA1)是首个被克隆到的水稻分蘖角度关键调控基因,通过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进而影响侧向运输,调控水稻重力反应和分蘖角度。由匍匐生长、穗粒数较少的野生稻向直立、穗粒数较多的栽培稻的驯化极大地促进了水稻产量的提升。控制野生稻匍匐生长的关键基因PROSTRATE GROWTH 1(PROG1)编码C2H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该转录因子过表达可以导致栽培稻匍匐生长,然而其遗传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前人研究发现多个基因通过与LA1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参与茎的重力反应和水稻分蘖角度调控。本研究对这两个水稻分蘖角度的关键调控基因PROG1和LA1之间的遗传调控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我们发现与LA1类似,PROG1通过负调控重力刺激下的生长素不对称分布进而介导水稻茎的重力反应。双突变体的遗传学分析表明,PROG1与LA1在茎部重力反应和分蘖角度调控方面存在部分重合的途径,并且在重合的途径中PROG1可能位于LA1的上游。LA1的过表达部分恢复了prog1-D较大的分蘖角度表型,表明PROG1确实位于LA1的上游调控水稻茎的重力反应和分蘖角度。进一步,我们证明PROG1通过负调控LA1表达介导水稻地上部重力反应和分蘖角度。我们还发现在胚芽鞘中PROG1对LA1转录抑制依赖光照。SUPPRESSORS OF LAZY1 1(SOL1)基因编码独脚金内酯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DWARF3(D3),sol1突变体通过恢复LA1的转录来抑制prog1-D的分蘖角度变大的表型。因此,PROG1-LA1转录调控模块的发现为水稻分Elexacaftor核磁蘖角的遗传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水稻分蘖角度的遗传调控机制。在生长素极性运输过程中,位于膜上的转运蛋白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生长素外运蛋白家族PIN-FORMED(PIN)尤为重要。为了研究LA1核心调控途径与PIN家族基因在介导水稻茎的重力反应方面的关联性,本研究创制了PIN蛋白家族的转基因植株。其中,OsPIN10a过表达转基因植株表现出茎部重力反应缺陷和分蘖角度变大的表型。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OsPIN10a负调控茎部重力反应中生长素侧向运输水平,并通过影响位于LA1核心调控途径下游的WUSCHEL RELATED HOMEOBOX6(WOX6)和WOX11的表达水平调控水稻分蘖角度。OsPIN10a-WOX6/WOX11调控模块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LA1核心调控途径的下游组分,也推进了PIN蛋白家族与LA1基因在重力反应调控中的关联性解析。有趣的是,本MG132分子量研究还发现OsPIN10a过表达转基因植株除了导致地上部茎的重力反应缺陷和分蘖角度增大外,还影响根的重力反应从而表现出浅根系的表型。进一步对OsPIN10a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中生长素报告基因系DR5:GFP-N7的观察显示,GFP信号在OsPIN10a过表达植株根中分布变小且强度变弱,暗示过表达OsPIN10a影响根中生长素的含量和分布。淀粉染色实验显示过表达OsPIN10a导致根尖淀粉含量减少。这些结果说明过表达OsPIN10a影响根中的生长素分布和根尖淀粉含量,进而导致根中重力反应的缺陷表型。OsPIN10a过表达转基因植株根部重力反应缺陷导致田间表现出在浅层土壤中更多分布且向四周延伸的根系形态,显著提高了植株对于磷素的吸收,为根系形renal biopsy态与营养吸收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潜在靶标。综上所述,本研究深入阐明了水稻分蘖角度重要调控基因PROG1和LA1的遗传学关系,丰富了水稻分蘖角度和重力反应的遗传调控网络,同时本研究发现了OsPIN10a负调控水稻茎和根的重力反应,进而调控水稻分蘖角度和根系形态,根系形态的改变还导致磷的利用效率提高,为提高水稻磷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达芬奇机器人胸腺切除术在伴胸腺增生/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重症肌无力(MG)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出EMR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现疲乏性肌无力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部分MG患者伴有胸腺增生或胸腺瘤,胸腺扩大切除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RAD001,可使此类MG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或缓解。经正中胸骨切开胸腺切除术是治疗MG的标准术Imidazole ketone erastin MW式,但该术式会破坏胸廓完整性,易增加术后疼痛及术后并发症。达芬奇机器人胸腺切除术(RAT)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被推荐用于直径<5 cm的胸腺瘤的首选术式。RAT手术入路有单侧胸腔入路、双侧胸腔入路、剑突下入路,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科医生的手术经验进行决策。与经正中胸骨切开胸腺切除术和胸腔镜胸腺切除术(VATT)相比,RAT拥有放大12倍的立体高清三维手术视野、高度稳定且高度灵活的多关节机械臂、舒适的操作台等明显优势,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精准性,但也存在购买成本和维护费用高、缺乏触觉反馈、手术费用高、机器人设备占据空间大等缺点。

外周血细胞分离后白细胞形态学在临床血液病初筛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外周血细胞分离后Genetic therapy白细胞形态在临床血液病初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江西赣州于都县中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50例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BC539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单核细胞百分比(MO%)]及白细胞形态学参数[单核细胞前向散射光中心位置(Mon-FSC-CenterPos)和单核细胞前向散射光分布宽度(Mon-FSC-WiPF-6463922dth)],比较2组间血常规及白细胞形态学参数,血片经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液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2组白细胞形态学异常情况,分析各类血液病[缺铁性贫血(IDA)、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患者中血常规及白细胞形态学参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常规及白细胞形态学参数与血液疾病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WBC和Nselleckchem VX-765EU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MO%、Mon-FSC-CenterPos和Mon-FSC-Width高于对照组(P<0.05);150例血液病患者中,其中IDA 36例(占24.0%),AML 45例(占30.0%),ALL 38例(占25.3%)和MDS 31例(占20.7%)。各类血液病患者WBC、NEUT%、MO%、Mon-FSC-CenterPos和Mon-FSC-Wid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NEUT%、MO%、Mon-FSC-CenterPos和Mon-FSC-Width水平均与血液疾病具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白细胞形态参数与血液疾病具有相关关系,具有诊断参考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