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除痹温经汤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肿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究自拟除痹温经汤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肿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136例,根据乱数表法随机分为中药组与常规组各68例。常规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同时中药组增加自拟除痹温经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关节冷痛、关节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关节功能(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3(C3)、类风湿因子(RF)],对比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VX-765 治疗4周后,中药组临床疗效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中药组低于同期常规组(P<0.05);两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Biocontrol of soil-borne pathogen中药组低于同期常规组(P<0.05);两组IgA、IgG、IgM、RF水平较治疗AZD9291浓度前均降低(P<0.05),且中药组低于同期常规组(P<0.05),两组C3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中药组高于同期常规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除痹温经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效果显著,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关节肿痛,纠正免疫紊乱,具有一定安全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α7nAChR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6例女性SLE患者作为SLE组,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6例女性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留取SLE组患者治疗前血样,进行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补体、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等项目检测。利用实时PCR检测SLE组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α7nAChR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α7nAChR mRNA表达与SLE患者各项临床指标INCB28060的关系。结果 与NC组比较,SLE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α7nAChR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分别为1.02±0.49 vs0.50±0.27,P=0.005;1.83±0.46 vs 0.83±0.58,P=0.001)。SLE组患者外周血中CD4BLZ945说明书+T细胞α7nAChR mRNA水平与IgG (r=-0.637,P=0.035)、 CRP (r=-0.611,P=0.034)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r=-0.605,P=0.030)显著负相关。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α7nAChRmedicinal chemistry mRNA低表达;α7nAChR mRNA表达与SLEDAI、血清IgG和CRP水平显著负相关,提示α7nAChR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判定SLE疾病活动的临床新指标。

21基因检测在ER阳性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分析21基因检测在ER阳性早期乳腺Ascomycetes symbiotes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在该院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的90例女性患者,患者在术后的病理检测中为ER阳性、淋巴结阴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雌激素受体(ER)表达;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检测21基因。结果 对乳腺癌患者在进行21基因检测复发风险评分后,将90例患者换分为低风点击此处险63例,中、高风险27例。TNM分期、临床分期、分子分型、Ki-67阳性指数、ER阳性指数与21基因检测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21基因检测前,初步确定37例患者适用于辅助内分泌治疗(HT)方案,其中低风险患者为34例,中高风险患者为3例。53例患者适用于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CHT)方案,其中低风险患者为29例,中高风险患者为24Enasidenib试剂例,而在进行21及基因检测后,期辅助化疗决策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其中72例患者采用HT方案来进行治疗,其中35例患者从CHT方案更改为HT方案,低风险患者为26例,中高风险患者为9例。而行CHT方案的患者为18例,其中低风险患者为3例,中高风险患者为15例。在此期间无增加其他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在进行21基因检测前、后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ER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21基因进行检测,其复发风险评分能够避免对不同风险患者术后过度辅助化疗以此减少患者自身化疗后的副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院准备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SB203580生产商斑狼疮(SLE)患者出院准备度调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SLE患者共计126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3年BI 10773化学结构3月,采用中文版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调查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收集其基本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26例SLE患者RHDS得分为(81.39±7.62)分;男性、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合并并发症、自费支付医疗费用、人均月收入≤3 000元、出院指导质量低、社会支持度低的患者RHDS得分更低,差NBVbe medium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合并并发症、自费支付医疗费用、人均月收入≤3 000元、出院指导质量低、社会支持度低是SLE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LE患者出院准备度处于中等水平,性别、文化水平、合并并发症、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人均月收入、出院指导质量、社会支持度等因素均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基于强化学习的1型糖尿病胰岛素给药策略研究

1型糖尿病(T1D)患者需要通过外源性胰岛素的输送将血糖(BG)维持在治疗范围内。目前,已有的几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和强化学习(RL)的胰岛素给药算法存在样本效率差、奖励机制过于简单、血糖调控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带有指导网络的胰岛素给药策略(insulin administration strategy with guided network, IASGN),针BLZ945使用方法对给药策略安全性能和快速性的特点,MK-1775纯度引入累积情节奖励和分类经验回放方法,按照不同的重要性采样权重增加了精英样本池,并基于精英样本池训练给药指导网络,对策略网络进行动作指导,改进了奖励机制,在FDA批准的UVA/Padova T1D模拟器中验证了该方法的性能。结果显示,该方法TIR(time in range)达到了98.21%Bio-based biodegradable plastics,TBR(time below range)接近于0,CVGA中所有患者均处于A+B区的安全范围,可以使患者血糖长期处于正常范围内,避免了低血糖的风险,在与基准方法对比中也获得了更好的表现。

续骨活血膏方治疗髌骨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观察

目的:探讨续骨活血膏方对于髌骨骨折术后疼痛、肿胀、膝关节功能等方面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疗法和中药PF-07321332小鼠膏方对髌骨骨折术后治疗康复提供数据支持和新思路,从而促进中药膏方的应用和推广。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张力带固定的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以切开复位张力带固定及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30例,予以切开复位张力带固定及常规药物治疗,并于术后服用续骨活血膏方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IBW2992纯度)、患肢high-dimensional mediation肿胀度、患膝活动度、患膝膝关节功能评价(Lysholm)等指标。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1.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4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7天、2周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患肢肿胀度:术后第1天、术后第4周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7天、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膝关节活动度:术后第3天、7天、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膝关节功能评价:术后第4周、8周、12周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续骨活血膏方联合常规疗法用于治疗髌骨骨折更有利于缓解术后疼痛、消除患肢肿胀、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前景广阔,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白藜芦醇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当前,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持续增长,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AMI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从而影响心功能,虽然在临床中可以通过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以及药物等治疗方法改善心肌梗死的预后,但还不能修复与再生受损的心肌。干细胞因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能力等特性,为再生修复梗死心肌、逆转心肌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干细胞作为人体组织器官再生的基本生物学要素之一,其应用于修复损伤组织器官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具有易培养、强大的可塑性、低免疫原性等特点而成为研究的热点,BMSCs在恰当的诱导条件下可向心肌细胞或心肌样细胞分化,获得心肌样表型。然而在临床中存在移植BMSCs后分化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选择合适的诱导剂变得极其重要。近年来,白藜芦醇因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而备受关注,作为一种更多由植物产生的多酚类化合物,白藜芦醇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抑制心肌损伤、抗心肌纤维化以及抗炎等作用。然而白藜芦醇浓度过高也可抑制BMSCs的细胞活性。已有研究发现,适当浓度的白藜芦醇可以促进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s)向心肌细胞分化,以提高向心肌细胞分化效率。本实验应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体外诱导BMSCs,从多方面探究白藜芦醇是否可以促进B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以及白藜芦醇的最适诱导浓度,同时探究白藜芦醇促进B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可能机制,为提高BMSCs诱导分化率提供实验依据,为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为了探讨白藜芦醇诱导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以及可能机制,本实验采用全骨髓贴壁法提取大鼠骨髓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第3代BMSCs表面抗原;采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5,10,20,50,100,200μmol·L-1白藜芦醇对BMSCs细胞活力的影响;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法检测不同浓度白藜芦醇诱导BMSCs后1w,2w和4w的GATA-4,Nkx2.5 m RN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诱导4w后的各组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 43,Cx43)、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 Tn T)、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诱导4w后各组细胞结蛋白(Desmin),c Tn T的表达情况;将细胞分为对照组、10μmol·L-1白藜芦醇组、10μmol·L-1白藜芦醇+氯化锂(Lithium chloride,Li Cl)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p-β-catenin/β-catenin的变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过程中BMSCs形态变化,细胞形态由初期的圆形,逐渐变为三角形、短梭形、不规则形以及长梭形。经10μmol·L-1白藜芦醇诱导后,梭形细胞减少,可见三角形和不规则形细胞,随后细胞间出现细胞连接,部分细胞形态为长柱形或多边形,细胞排列较为紧密,具有方向性,不同浓度白藜芦醇诱导的BMSCs的形态无显著差异。流式细胞术结果示:CD29,CD90的阳genetic accommodation性表达率分别为91%和95%,CD45的阳AZD2281性表达率为2.4%。CCK-8结果示:50,100,200μmol·L-1白藜芦醇抑制BMSCs的细胞活力,5,10,20μmol·L-1白藜芦醇对BMSCs细胞活力无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 PCR结果示:5,20μmol·L-1白藜芦醇组GATA-4基因相对表达量在4w时最强,而10μmol·L-1白藜芦醇组在2w时表达达高峰,以诱导后2w为时间点,10μmol·L-1白藜芦醇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μmol·L-1白藜芦醇组在不同时间点Nkx2.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较弱,而10μmol·L-1白藜芦醇组随时间增加Nkx2.5基因表达呈上升趋势。以诱导后4w为时间点,10μmol·L-1白藜芦醇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浓度的诱导组Cx43,c Tn T,c Tn I均呈阳性表达,10μmol·L-1的白藜芦醇组阳性表达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示:5,20μmol·L-1白藜芦醇组Desmin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10μmol·L-1白藜芦醇组Desmin蛋白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5,10,20μmol·L-1白藜芦醇组c Tn T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蛋白表达量最高的为10μmol·L-1白藜芦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p-β-catenin/β-catenin的变化,结果示:对照组和10μmol·L-1白藜芦醇+Li Cl组p-β-catenin/β-catenin低于10μmol·L-1白藜芦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实验结果说明白藜芦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诱导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其中10μmol·L-1可能为最佳诱导浓度。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促进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阿帕替尼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阿帕替尼联合肝动脉化疗栓selleck PD-0332991塞术(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MLN4924价格1—12月邹precision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TACE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客观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甲胎蛋白(APF)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VEGF、APF水平低于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白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显著,可提高疾病控制率,降低肿瘤标志物与复发转移指标水平,减小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肝细胞癌中HIF-1α依赖性的ATP2C1过表达指示不良预后

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HIF-1α在包括肝细胞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类型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在肝细胞癌中的靶基因尚未完全确定。为找到HIF-1α在肝癌中新的致癌靶点,通过整合HIF-1α敲除的RNA-seq数据,HIF-1α的ChIP-Seq数据,HIF-1α在肝癌中的共表达基因,以及肝癌相关的Labral pathology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集,寻找HIF-1α的潜在靶基因。通过分析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肝癌数据diABZI STING agonist采购库、GEO和HPA(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Decitabine配制集,研究HIF-1α与ATP2C1的相关性,ATP2C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预后。通过建立物理和化学(氯化钴)缺氧模型验证ATP2C1与低氧及HIF-1α的关系。通过GO(Gene Ontology),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和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分析探索ATP2C1的生物学功能。通过设计体外实验证实ATP2C1对HCC的作用。利用STRING和BioGRID两个蛋白互作在线数据库获得ATP2C1的互作蛋白,并研究其在肝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通过整合及筛选数据,ATP2C1被鉴定为一个HIF-1α的潜在靶基因。ATP2C1与HIF-1α高度相关,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且伴随有不良预后。富集分析与体外实验的结果表明ATP2C1参与调控HCC细胞的增殖迁移。蛋白互作数据表明ATP2C1与TMEM165存在互作关系,生存分析表明TMEM1651高表达的肝癌患者预后较差。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ATP2C1与肝癌中TMEM165和MMP2的表达高度相关,表明ATP2C1可能与TMEM165和MMP2存在互作关系,并参与了肝癌的进展过程。结果表明,ATP2C1是HIF-1α的靶基因和肝细胞癌的生物标志物,其敲低抑制了HCC的增殖和迁移。

肩周炎粘连期传统手法松解术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队列研究

目的:1.为探索肩周炎急性期针灸治疗的选穴规律,为今后临床采取针灸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选穴组方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2.为探索粘连期肩周炎中药外治的用药规律,为今后临床采取中药外用治疗PD-0332991细胞培养粘连期肩周炎的用药组方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3.观察经传统手法松解术治疗的肩周炎患者术后综合康复治疗的回顾性临床试验探讨,从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种康复治疗方案对手法松解术后患者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改善的疗效影响,进一步证实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为今后肩周炎患者术后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材料与方法:1.检索相关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探讨急性期肩周炎的用穴规律。2.检索相关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探讨粘连期肩周炎的中药外治的用药规律。3.按照预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来源于2014-2022年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K3科住院,且均是采用传统手法松解术治疗后的肩周炎粘连期患者80例,根据术后行基础康复治疗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组内康复治疗第1日和第10日VAS疼痛评分及肩关节ROM变化,组间两组患者康复治疗第10日VAS疼痛评分和肩关节ROM改善程度的比较。最终结果利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查阅到13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文献45篇,45条针灸处方,涉及穴位53个。总频次319次,高频穴位(频次≥10次)为肩贞、肩髃、肩髎等10个;高频十二正经为手三阳经,得出外关-合谷,曲池等5个聚类群;关联规则的核心组穴为肩贞-肩前-肩髃Elexacaftor临床试验等。2.共查阅到11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文献44篇,44条外用中药处方,涉及药物76种,四气中温性药最多,占比达56.92%;五味中辛味药与苦味药最多,占比分别为41.9%,37.14%。聚类分析显示有8biomarker validation个聚类群如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等,关联规则的核心药组为川乌-草乌等。3.根据两组患者性别、发病部位、年龄、术后当日VAS评分和术后当日肩关节ROM的基线资料比较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提示2组患者组间可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组内康复治疗术后当日和术后第10日VAS评分结果(P<0.05)有统计学差异,肩关节ROM的变化结果(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患者经10日的康复治疗疼痛症状改善明显,但对肩关节ROM的影响不大。两组组间比较VAS评分结果(P<0.0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对患者疼痛的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肩关节ROM结果(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肩关节ROM的影响差别不大,总体疗效结果(P<0.0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急性期肩周炎患者针灸选穴以肩贞、肩髃、肩髎、外关和曲池为主,且高频穴位多属于手三阳经,其聚类分析结果与强关联穴位大致相同。2.粘连期肩周炎患者外用药物以祛风除湿药为主,药物四气以温性药为主,五味以辛味药和苦味药为主。其聚类分析结果与强关联药物大致相同。3.肩周炎粘连期传统手法松解术后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虽然对于患者肩关节ROM变化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临床疼痛症状改善的效果是明显的,该方法结合了中西医两种医学术后康复治疗的优势,更加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值得被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