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miR-223在克罗恩病(CD)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就诊并确诊为CD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克罗恩疾病活动指数(CDAI)分为缓解组(n=86)和活动组(n=54),并以同期6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中miR-223、NLRP3 m RNA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IL-1β、IL-18水平;Pearson法分析NLRP3、IL-1β、IL-18与miR-223表达的相关性;受试者Colforsin体外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外周血IL-1β、IL-18、miR-223、NLRP3 mRNA水平对CD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D患者外周血中NLRP3 mRNA、IL-1β、Icomplimentary medicineL-18表达水平明显上调,miR-223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患者外周血中NLRP3 m RNA、IL-1β、IL-确认细节18与miR-223表达水平均成负相关(r=-0.396、-0.482、-0.533,P均<0.05)。ROC结果显示,血清miR-223、NLRP3 mRNA、IL-1β、IL-18水平预测CD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0.925、0.982、0.978,对应的敏感度分别为85.00%、86.43%、92.86%、87.86%,特异度分别为75.00%、88.33%、96.67%、98.33%,外周血中miR-223、NLRP3 m RNA、IL-1β、IL-18水平联合预测CD患者的AUC为0.999,敏感度为98.57%,特异度为98.31%。结论 NLRP3、IL-1β、IL-18在CD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miR-223低表达,NLRP3、IL-1β、IL-18水平均与miR-223成负相关,四者可能通过相互影响共同参与了CD的发生,且miR-223、NLRP3、IL-1β、IL-18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CD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CX3CR1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影响肾间质纤维化
目的: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 chemokine receptor 1,CX3CR1)与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 chemokine ligand 1,CX3CL1)结合后促使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向受损部位迁移,巨噬细胞极化与肾间质纤维化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CX3CR1是否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来影响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方法:建立C57/B6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并将其分为CX3CR1抑制剂组与模型组,分别连续5 d腹腔注射CX3CR1抑制剂AZD8797或生理盐水,于建模后第7天取小鼠建模侧肾脏。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沉积情况。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肾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CX3CR1的mRNA表达和CX3CR1蛋白质表达情况。采用全基因组测序鉴别2组肾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用RT-PCR验证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的差异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肾组织M2型巨噬细胞占比。结果:CX3CR1抑制剂组小鼠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Fer-1 MW轻。CX3CR1抑制剂组小鼠肾组织中CX3CR1 mRNA及蛋白质水平、α-SMA和FN mRNA水平均购买BAY 73-4506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全基因组测序显示2组肾组织中差异表达前5位的基因依次为Ugt1a6b、 Serpina1c、 Arg-1、 Retnla和Nup62,RT-PCR证实CX3CR1抑制剂组Arg-1 mRN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X3CR1抑制剂组小鼠肾脏中Arg1+CD206biomimetic drug carriers+M2型巨噬细胞占比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抑制CX3CR1的表达可有效缓解小鼠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及Arg-1的表达上调有关。
云南省2019年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 了解云南省2019年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分子特征,为云南省人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RT-PCR)方法对2例流感样病例标本进行流感病毒分型检测,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仪进行病毒基因组序列测定,使用Mega7.0软件进行血凝素(hemagglStress biomarkers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基因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结果 Real-time RT-PCR检测结果显示2例流感样病例标本为H9N2亚型阳性,通过基因组序列测定,获得2份标本的HA和NA全长。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株AIV HA和NA均与A/Chicken/Zhejiang/HJ/2007在同一进化分支中,属于G57型。2株AIV HA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92%和95.00%,NA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31%和82.03%,与2015—2020年国内获得的人感染H9N2流行株的HA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29%~96.94%(93.77%~98.EPZ-6438 IC5043%)、92.84%~94.92%(94.18%~96.23%),NA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81%~97.60%(77.82%~94.83%)、94.38%~97.22%(85.47%~94.55%)。2株AIV HA蛋白裂解位AY-22989生产商点序均为PS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特征,HA蛋白受体结合位点分析显示,109、161、163、191、202、203、234位氨基酸与参考株保持一致,而198位氨基酸突变为T。HA蛋白上还发现N166D和168N突变,两株AIV均具有7个潜在糖基化位点。NA基因红细胞结合位点分析发现369、402、403、432处存在氨基酸变异,NA基因均表现为63~65位氨基酸缺失,2株AIV分别存在4个和5个潜在糖基化位点,未发现耐药位点突变。结论 云南省H9N2 AIV的HA和NA基因上受体结合位点、红细胞结合位点和糖基化位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应加强监测与防控。
‘凤丹’根皮转录组SSR位点特征分析
‘凤丹’(Paeonia ostii)是中药材牡丹皮的道地来源之一,其籽油富含α-脂肪酸,是集药用、食用和观赏价值一体的重要作物资源。本研究基于不同套作模式下‘凤丹’根皮的转录组数据对SSR位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利用MISA软件在257 012条unigines序列中共搜索到38 275个SSR位点,分布在33 272条序列中,出现频率为14Veterinary medical diagnostics.89%。重复基元类型以单核苷酸和二核苷酸重复为主,分别占比为59.33%和21.35%,单核苷酸的优势重复基元(A/T)占总SSR位点的58.74%,二核苷酸的优势重复基元(AG/CT),占6.4%。SSR重复次数主要在5~11次之间,重复次数以10次最多,全部为单核苷酸,占总SSR位点的40.45%,在二、三、四、五、六核获悉更多苷酸中,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SSR位点数随之减少。SSR序列长度分布范围为10~78 bp,平均长度为12.62 bp,基元长度为10 bp的SSR位点最多,有8 274个,占所有SSR位点的40.45%。本研究获得的SSR位点信息,分布特点和序列特征,可为‘凤丹’种质资源Barasertib生产商的筛选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小麦种子萌发基因TaJAZ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小麦品种铭贤169是我国黄淮麦区育种研究广泛应用的条锈病诱发材料,但其种子休眠时间过长,不仅影响播种后均匀发芽和生长发育,其收获掉落籽粒也容易导致Viral genetics秋季育种田的生物学混杂。本研究通过筛选其休眠种子与萌发种子的转录组学数据,克隆获购买Ferrostatin-1得差异表达基因TaJAZ1,并对其生物信息学特性、亚细胞定位、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合解析拟南芥jaz3(与TaJAZ1同源性最高)突变体、TaJAZ1过表达拟南芥和水稻的表型反应。结果表明,TaJAZ1基因编码区全长1 230 bp,可编码409个氨基酸,在不同物种间保守性较强,与野生二粒小麦JAZ1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启动子区含有脱落酸响应元件ABRE和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CGTCA-motif和TGACG-motif;该基因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TaJAZ1基因在种子发育中穗发芽时期表达量达到最Alisertib体内高,进入成熟时期表达量显著降低;ABA能诱导TaJAZ1基因的表达,ABA处理下过表达拟南芥的萌发率比野生型和jaz3突变体高,ABA信号通路基因AtABI5的诱导量变低;TaJAZ1过表达水稻的萌发率高于受体水稻,ABA处理后,OsABI5的诱导量也降低。以上结果证明,TaJAZ1基因能促进种子萌发,进一步验证其在ABA信号通路中起负调控作用,为改良铭贤169等强休眠性小麦品种提供参考。
氟康唑联合制霉素阴道栓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采用氟康唑联合制霉素阴道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71例此网站VV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制霉素阴道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氟康唑联合制霉素阴道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症状(外阴瘙痒、外阴灼痛、白带异常、外阴红肿)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阴瘙痒、外阴灼痛、白带异常、外阴红肿消失时间分别为(4.71±1.02)、(3.65±0.92)、(5.69±1.08)、(3.88±0.95)d,均短于对照组的(6.58±1.25)、(Tamoxifen化学结构5.33±1.14)、(7.41±1.32)、(5.62±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4/36),与对照组的Combinatorial immunotherapy8.57%(3/3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霉素阴道栓联合氟康唑片治疗VVC患者效果显著,可加快阴道局部症状好转,提高VVC整体治疗效果。
临床药师对脊柱融合术后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用药干预研究
目的:在外科术后患者中预防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prophylaxis,SUP)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已成为普遍现象,本研究通过对外科术后使用PPI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患者进行合理性分析,从而制定普通外科围术期患者应激性溃疡预防使用临床药物管理路径,并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减少SUP过度用药。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总体外科手术患者术后SUP使用PPI的适应症、品种选择和用药疗程情况。针对骨科脊柱融合手术后SUP的PPI使用进行前后对照干预性研究,对照组为2021年1月至10月骨科脊柱融合术患者,干预组为2022年1月至10月骨科脊柱融合术患者,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比较临床药师实施的应激性溃疡临床药物管理路径前后预防用药情况的变化。结果: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21年9月859例在外科进行手术且使用PPI的患者,患者SUP预防使用PPI不适宜的患者占62.05%(533/859)。适应症不合理占比为62.48%,PPI品种选择不合理占比为8.82%,给药途径不合理占比为60.23%,PPI用法用量不合理占比为36.21%,PPI用药疗程不合理占比为64.92%。进一步分析骨科脊柱融合术后情况,2021年1月至10月共纳入778例脊柱融合手术且使用PPI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有预防使用PPwww.selleck.cn/products/carfilzomib-pr-171I适应症的患者占93.70%,适应症不合理率为6.30%;PPI选择为奥美拉唑的患者占65.42%,community geneticsheterozygosity药物选择不合理率为34.58%;PPI日为57.17/100天,用药疗程不合理率为42.83%;给药途径为静脉的占98.51%,给药途径不合理率为82.78%。综合来看,骨科脊柱融合术后SUP总体不合理率较高,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SUP用药合理率。通过文献分析等手段建立了外科手术围术期应激性溃疡预防用药临床药物管理路径,并在2022年1月至10月进行了SUP的干预研究,期间共有789例进行脊柱融合手术且进行了SUP的患者作为干预组被纳入研究。干预后药物选择的合理率从65.68%提高到了100.00%、用法用量的合理率从67.87%提高到了99.49%和用药疗程的合理率从34.52%提高到了55.51%(P<0.05),合理性的提高率都超过了50.00%。总体预防用药的合理率从20.69%提高到了54.87%寻找更多(P<0.05),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住院、抑酸药使用时间和不合理抑酸药费用都下降了(P<0.05)。研究发现普通外科术后不进行SUP并不会增加消化性溃疡出血率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1)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外科手术术后SUP使用PPI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在适应症、药品品种选择、剂量和疗程有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分开看待。临床药师应该针对不合理率高的方面执行有效的干预策略,以减少不适当的过量用药,节省治疗成本,提高患者预后。(2)临床药师建立了外科围术期应激性溃疡预防用药临床药物管理路径,并实施了药学干预,干预方式包括临床宣教与授课、实时医嘱审核、临床药师查房和与医生微信交流等。临床药师提供的一系列药学服务减少了临床上应激性溃疡不合理预防用药,降低了不适当的药品费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了临床药学服务能力,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
一种用于防治皮肤光老化的新型外泌体水凝胶的开发
皮肤光老化和人类对美的追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如何有效防治皮肤光老化是目前科研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光老化是由于皮肤长期受到日光INCB28060采购照射所引起的损害,通常伴有皮肤松弛、深而粗的皱纹沟壑、干燥脱屑、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小体数量增加等症状。外用药物、激光、注射填充等作为预防和治疗皮肤光老化的主要临床手段,存在着刺激性强、渗透性差、价格昂贵等问题,因而开发构建一种高效温和的防治策略刻不容缓。现有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是加速皮肤产生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关键因素,这将破坏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皮肤的天然抗氧化屏障系统。外泌体不仅具有免疫调节和组织再生作用,而且因其与原始来源细胞相似的膜结构与内在成分,故此也具有适用于防治皮肤光老化的免疫特权。然而,外泌体容易被机体过早清除的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再生医学的应用。本文选用三维培养的人真皮成纤维细胞来源的外泌体(3D Human Dermal Fibroblast Cells-Exosomes,HDF-Exo3D)做内容物,利用氧化透明质酸(Hyaluronic APEG300体内实验剂量cid,HA)、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Ts)和硫缩酮(Thioketal,TK)交联形成的ROS响应水凝胶支架(CMCTs-TK/HA)包埋外泌体来防治皮肤光老化。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流变学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的手段分别从结构和机械性能两个方面证明我们成功制备并筛选出制备浓度为氧化透明质酸(3%w/v)和羧甲基壳聚糖(4%w/v)的水凝胶支架。外泌体释放试验发现水凝胶能有效消耗ROS,且ROS浓度与外泌体释放数量成正比。建立促细胞增殖实验表明包封外泌体后的水凝胶体系具有更高的促细胞增殖能力。通过构建简易小鼠光老化模型对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和胶原蛋白分布作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含有外泌体的水凝胶可直接注射于目标部位或其附近,能够保证更为集中的外泌体剂量,提供持续且明显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这种基于氧化透明质酸与羧甲基壳聚糖交联形成的氧化响应型水凝胶(CMCTs-TK/HAhereditary breast@exo3D)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外泌体缓释型原位给药递送系统,可以防止外泌体过早被清除,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同时,为有效改善皮肤光损伤和防治皮肤光老化提供了新思路。
影响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伴随用药研究进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已经在各瘤种展开,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研究总结国内外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伴随用药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疗效”“伴随用药”和“并发症”为关键词,检索PubMed及CNKI期刊2017-01-01-2023-06-30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伴随用药对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影响;(2)伴随用药对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并发症的影响;(3)伴随用药对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预后的影响。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或翻译的文献;(2)质量低的文献;(3)著作和汇编以及综述类的二次文献。最终纳入文献62篇。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二甲双胍、抗血栓药物、阿片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对于抗生素、PUN30119价格质子泵抑制剂和阿片类药物,多认为其可以通过自身genital tract immunity直接影响或通过肠道菌群间接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用者的预后,而且与较差的临床结局有关。对于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抗血栓形成类药物获悉更多,就目前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对于他汀类、二甲双胍和β受体阻滞剂则认为可能与临床结局改善有关,但这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提示,临床常用的众多药物均可不同程度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及并发症,需要引起临床重视。但目前的研究多为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伴随药物对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影响,仍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验证。
氧化石墨烯的横向尺寸对其肾脏清除途径及肾损伤的影响
目的肾脏清除是纳米材料从体内排出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前的研究发现,具有生物医学应用潜力的氧化石墨烯纳米片(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GOs)能够通过肾脏大量排出。然而,横向尺Broken intramedually nail寸如何影响GO在肾脏中的清除途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仍然是未知的。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理解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横向尺寸对其肾脏排泄以及与肾脏相互作用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氧化石墨烯纳米片(s-GO约70 nm和l-GO约300 nm);稀土元素标记;荧光标记;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步辐射显微红外成像;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等。结果研究发现两个尺寸的GO都能经肾脏由尿液排出。s-GO可以经肾小球滤过排出,而l-GO则主要通过近端肾小管分泌排出,其肾脏清除率比s-GO快。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运体可能介导了GO经肾小管分泌途径的清除。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对l-GO的摄取和外排均高于s-GO。与对照组和s-GO处理的小鼠相比,表达在近端肾小管基底膜上的摄取相关的有机阴离子转运INCB018424体Oat1和Oat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但没有发现顶端外排转运体Mdr1和Mrp4 mRNA的明显变化,这意味着GO在肾脏中长期积累的潜在风险。在GO的肾脏清除过程中,15 mg/kg的s-GO和lGO都造成了明显的肾脏损伤,但损伤部位不同。即s-GO造成明显selleckchem Dibutyryl-cAMP的肾小球基底膜变化,而l-GO则诱导更明显的肾小管损伤,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刷状缘消失、管型形成等。这些组织病理学变化伴随着白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降低。特别是肾小管损伤的生物标志物Kim1和Ngal的mRNA水平在l-GO处理的小鼠中略有增加。此外,炎症细胞因子Ccl2和Tnfa mRNA水平上升了约1.8~3.5倍,表明高剂量的s-GO和l-GO暴露后可能会诱导肾脏炎症。在利用与肾排泄相关的三种典型肾细胞(人肾小球内皮细胞、人肾足细胞和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研究GOs的横向尺寸对其细胞毒性的影响中发现,高剂量GO诱导细胞活力下降和凋亡增加,细胞内LDH释放,ROS水平升高以及GSH/GSSG比例下降,另外还伴随着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促炎症细胞因子TNF-A和IL-18的增加。同时,l-GOs比s-GOs具有更明显的细胞毒性,意味着GOs对肾脏细胞的横向尺寸依赖性的毒性。结论这项研究表明,GOs的横向尺寸影响了其与不同肾脏区的相互作用、肾脏排泄途径和潜在的肾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