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黑胫病是由寄生疫霉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该病是烟草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诱导剂虽然可以为作物提供广谱的病害保护,但也可能影响宿主的生长及宿主与有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为探究诱导剂在栽培生产上对烟草黑胫病防控的最适使用方法,本研究选取β-氨基丁酸(BABA)和茉莉酸甲酯(Me JA)两种诱导剂,研究它们在诱导烟草持久抗性中的不同应用方法、两者对丛枝菌根真菌(AMF)定殖根系的影响以及BABA与AMF协同诱导烟草抗黑胫病的相关机制。1.BABA或Me JA在诱导烟草持久抗性中的不同应用方法的试验结果如下:在0.01 mmol·L~(-1)BABA或0.001 mmol·L~(-1)Me JA的溶液浸种1周,提高种子的萌发效率,促进4周龄植株的生长,诱导植株对烟草黑胫病产生抗性;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盐和1 mmol·L~(-1)BABA或0.1 mmol·L~(-1)Me JA做种衣剂,均能诱导4周龄植株产生对烟草黑胫病产生抗性;用0.5 mmol·L~(-1)BABA或0.01mmol·L~(-1)Me JA溶液砂培1周龄幼苗7天,能诱导1周龄植株对烟草黑胫病产生抗性,浓度过高则会抑制植物生长;0.5 mmol·L~(-1)BABA或0.05 mmol·L~(-1)Me JA溶液做灌根处理时,显著提高AMF在烟草根系的定殖率以及促进植株生长。结果表明,BABA和Me JA的商业应用不仅可以诱导烟草持久的抗病性,还可以促进Biopharmaceutical characterizationAMF在根系定殖以及促进植物生长。2.研究BABA与AMF协同诱导烟草抗病的相关机制的试验结果如下:AMF定殖35天后,仅接种AMF的植株定殖率为33.8%,烟草疫霉侵染使AMF定殖率显著降低25.8%,在烟草疫霉侵染的情况下外源喷施BABA使AMF定殖率提高35.8%。AMF和BABA均降低病情指数,AMF或BABA处理烟株的病情指数分别比单独侵染烟草疫霉的处理低43.3%和36.3%。AMF和BABA协同处理烟草疫霉侵染的烟草,病情指数比单独烟草疫霉处理低70.3%。AMFBemcentinib临床试验和BABA协同处理烟草疫霉侵染的烟草,防治效果比AMF或BABA和烟草疫霉处理的烟株高50.6%和36.3%。AMF和BABA单独和协同处理都促进根系和叶片中N、P、K富集增加,二者协同处理显著提高烟草根系和叶片中N、P、K含量,分别提高49.9%、148.2%、185.4%和37.7%、237.4%、66.8%,还提高植株干重22.3%。AMF和BABA单独及协同作用均增强烟草疫霉侵染植株的气体交换参数,使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_2浓度(Gs)和蒸腾速率(Tr)参数分别提高87.2%、204.8%和31.1%,气孔导度(Ci)降低21.5%。烟草茎部侵染烟草疫霉导致根系活力降低,叶片中H_2O_2和MDA含量增加,而AMF和BABA均使烟草疫霉侵染植株根系活力增加130.1%,叶片中H_2O_2和MDA含量降低16.1%和14.8%。茎部侵染烟草疫霉导致叶片中SOD和APX活性和转录水平降低,POD和CAT活性和转录水平升高。AMF和BABA单独及协同处理提高叶片SOD、POD、CAT和APX活性,二者协同处理使SOD、POD、CAT和APX活性分别提高114.1%、59.2%、104.3%和498.1%。同时也导致相关基因上调2140.6%、91.3%、107.4%、1352.2%和365.8%。烟草疫霉侵染导致叶片中谷胱甘肽和脯氨酸含量降低,总酚和类黄酮selleck合成含量升高。AMF和BABA单独及协同处理均导致谷胱甘肽、脯氨酸、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增加,二者协同处理使谷胱甘肽、脯氨酸、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分别增加361.2%、237.9%、24.3%和39.8%,且以上结果中AMF和BABA的协同效果更显著。基于以上结果,BABA和AMF诱导的烟草植株对黑胫病抗性的可能是因为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植株抗氧化酶SOD、POD、CAT、APX的活性、上调抗氧化酶SOD、POD、CAT、APX基因和抗黑胫病基因Ph以及提高品质元素N、P、K的含量以及抗氧化剂谷胱甘肽、总酚和次生代谢物脯氨酸、类黄酮的含量,且BABA和AMF协同处理效果更好。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可以为商业上可行的BABA和Me JA应用方法提供参考,它们不仅在烟草中诱导持久抗病,同时促进植物生长以及植物有益微生物AMF在根系的定殖。同时,我们也发现地上部分使用化学诱导剂与根系接种AMF相结合,能显著提高植物抗病性的免疫应答,这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绿色防控病害制剂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CNDP1在人乳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背景: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患病率和死亡率近些年一直呈上升趋势。因其高度异质性,乳腺癌患者对治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常规放化疗已不能有效降低乳腺癌转移、复发及死亡风险,因此找到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分子靶点对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具有重大Empagliflozin意义。课题组前期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到CNDP1(Carnosine dipeptidase 1,肌肽二肽酶1)在乳腺癌血清样本中呈现高表达,猜测CNDP1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其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分析CNDP1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探索研究CNDP1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方法:1.在姐妹同患乳腺癌的家系血清样本中,通过开展三次生物学重复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 TRAQ,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技术),建立蛋白质组学谱,寻找乳腺癌样本中高表达的差异蛋白,筛选到CNDP1。2.通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对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组织进行染色,正置显微镜下观察并分析染色结果。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的CNDP1表达情况,然后筛选高表达和低表达CNDP1的细胞开展后续实验。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肿瘤中收集的乳腺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CNDP1的蛋白表达情况。3.通Baf-A1过构建稳定表达CNDP1基因的细胞系,使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以及细胞增殖、侵袭及凋亡等实验来研究CNDP1基因在体外对于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及凋亡的影响。4.使用PBS和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同等条件下处理细胞后,用铁离子荧光探针标记处理后的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铁离子;通过ROS试剂盒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ROS)含量的变化;通过铁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中铁的含量;通过GSH(glutathione,GSH)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中surgeon-performed ultrasoundGSH浓度。5.使用RNA-seq分析来研究CNDP1基因对于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影响的下游潜在分子机制。结果:1.CNDP1基因在乳腺癌血清样本、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系中均显著高表达。2.敲低CNDP1基因的表达可以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在体外的增殖及侵袭能力。3.敲低CNDP1基因的表达可以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和促进由铁离子和活性氧介导的铁死亡。4.敲低CNDP1基因的表达可增强转录因子EGR1(Early Growth Response 1)的表达,可能抑制肿瘤进展。结论:该研究首次证明了CNDP1的基因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敲除CNDP1的表达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并能促进乳腺癌细胞的铁死亡,参与铁死亡的机制可能与转录因子EGR1有关。我们的研究表明,CNDP1是一个致癌因素,也是乳腺癌的一个新的预后和治疗靶点。
血清趋化因子与PMOP患者炎症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趋化因子C-X3-C-基元配体1(CX3CL1)、CC趋化因子配体11(CCL11)与External fungal otitis media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骨密度(BMD)、炎症指标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襄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0例PMOP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90例绝经后无骨质疏松症的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炎症指标、骨代谢指标、BMD、血清CX3CL1、血清CCL11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CX3CL1及CCL11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CX3CL1及CCL11与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X3CL1及CCL11对PMOP的诊断价值。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清Docetaxel分子式CX3CL1、CCL1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S-CTX)、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Ⅰ型原胶原C-端前肽(PⅠCP)、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ⅠNP)明显升高(P<0.05),各部位BMD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中,IL-6、TRACP、S-CTX、腰椎BMD及股骨颈BMD是血清CX3CL1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TNF-α、TRACP、S-CTX、腰椎BMD及股骨颈BMD是血清CCL11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研究组中,血清CX3CL1与IL-6、TRACP、S-CTX、腰椎BMD及股骨颈BMD具有相关性(P<0.05);血清CCL11与TNF-α、TRACP、S-CTX、腰椎BMD、股骨颈BMD具有相关性(P<0.05),CX3CL1和CCL11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血清CX3CL1及CCL11对PMOP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1、0.750,联合诊断的AUC为0.824。结论 血清CX3CL1、CCL11与机体炎症反应及PMOP的发生密切相关,二者可能selleckchem IDN-6556参与到骨吸收的代谢过程中,联合检测CX3CL1、CCL11对PMOP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棕榈酸单甘油酯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背景: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一直位居全球第一,主要分为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afilomycinA1.html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目前,临床上以化疗结合手术治疗为主,但随着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出现和肿瘤耐药的发生,多重因素限制了临床化学药物治疗效果。因此,探索一种新型、有效且副作用较小的抗NSCLC药物是十分有必要的。近年来,从植物和海洋产品等天然药物中提取的衍生抗癌化合物得到了广泛关注。藻类属于咸味中药,具有软坚散结的功效,有用于癌症治疗的记载。螺状藻和板状藻属于天然藻类,其在药理学研究中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抗炎以及抗氧化等功效。1-Monopalmitin(1-Mono)是从螺状藻和板状藻中提取的一种单体化合物,但它在NSCLC中的作用尚未报道,因此,本文旨在探索1-Mono对肺癌细胞的影响及分子机制,为1-Mono迈入临床研究和治疗做前期实验探索。方法:购买药物1-Mono,在体外培养NSCLC细胞A549和SPC-A1,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根据所测的结果计算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后续的实验确定合适的药物浓度。首先,通过形态学观察实验、CCK8实验、Ed U标记实验、结晶紫实验和划痕实验等研究1-Mono对肺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等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随后,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FACS)等实验方法,研究并阐明1-Mono诱导抗肿瘤作用的相关机制。本研究以A549和SPC-A1为研究对象,探索了1-Mono对NSCL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阐述1-Mono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分子机制方面主要探索了自噬和PI3K/Akt信号通路在1-Mono抗癌中的作用。结果:本实验主要分为6个方面:1.1-Mono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肺癌细胞增殖首先用不同浓度的1-Mono处理A549和SPC-A1细胞48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得出1-Mono可有效降低A549和SPC-A1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其次计算出A549和SPC-A1细胞的半抑制浓度值分别为50.12μg/m L和58.30μg/m L,且1-Mono对正常细胞系HBE(半抑制浓度=161.34μg/m L)不敏感,表明1-Mono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接下来采用Ed U染色法证明1-Mono可以通过抑制细胞DNA合成来降低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晶紫染色进一步证实1-Mono可降低NSCLC的增殖。总之,我们发现1-Mono可以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2.1-Mono诱导NSCLC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研究1-Mono对肺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得出1-Mono抑制A549和SPC-A1细胞的分裂并将其阻滞于G2/M阶段。随后,Western blot观察到1-Mono处理后Cyclin D1的表达下调,而p21的表达上调,证实了1-Mono通过调控p21和Cyclin D1诱导G2/M阻滞。总之,1-Mono通过调节Cyclin D1和p21诱导肺癌细胞G2/M阻滞。3.1-Mono抑制NSCLC细胞迁移1-Mono对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主要通过划痕实验实现。用不同浓度的1-Mono(0μg/m L、50μg/m L)分别处理A549和SPC-A1细胞0 h、24 h、48 h后对结果拍照,显示1-Mono处理组(50μg/m L)0 h、24 h、48 h时的划痕修复能力均显著低于A549和SPC-A1的1-Mono对照组(0μg/m L)。提示1-Mono能通过抑制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发挥抑癌作用。4.1-Mono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杀死肺癌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来证实1-Mono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细胞凋亡发生的比例。1-Mono还显著增加了Caspase-3活化及其下游底物PARP切割(两个常用于检测细胞凋亡的标记)。此外,结果显示,经过1-Mono处理后,IAPs(c-IAP1、c-IAP2、RIP1、RIP3、XIAP、Survivin)(细胞死亡的主要调控因子)蛋白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Mono能显著促进在细胞凋亡中起关键作用的活性氧(ROS)水平的累积。Western blot分析提示1-Mono以时间梯度诱导对凋亡过程中DNA碎裂不可或缺的H2A.X的磷酸化水平。以上结果提示1-Mono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介导细胞毒性。5.1-Mono诱导NSCLC的保护性自噬Western blot分析显示1-Mono诱导LC3-II累积和p62降解,这进一步通过自噬潮实验得到了验证。用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抑制自噬活性可显著增强1-Mono诱导的细胞毒性,表明自噬可能是一种细胞保护机制。6.PI3K/Akt通路介导1-Mono诱导的抗肿瘤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表明1-Mono过度激活了PI3K和Akt的磷酸化。使用抑制剂LY294002和Wortmannin分别抑制PI3K/Akt的活性均能有效逆转1-Mono诱导的细胞毒性。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提示PI3K/Akt在1-Mono诱导的细胞毒性中起重要作用。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1-Mono抑processing of Chinese herb medicine制肺癌细胞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抑制细胞迁移以及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杀死癌细胞。此外,1-Mono诱导了细胞保护性自噬,因为自噬抑制剂氯喹显著增强了1-Mono诱导的细胞毒性。我们的数据还表明,我们还研究了PI3K/Akt信号通路在1-Mono细胞毒性中的作用,进一步证实1-Mono过度激活PI3K/Akt通路,因为通过LY294BI 10773浓度002和Wortmannin抑制PI3K/Akt通路活性,部分减弱了1-Mono介导的抗癌活性,表明1-Mono诱导的抗肿瘤作用依赖于PI3K/Akt通路。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1-Mono杀死肺癌细胞主要通过PI3K/Akt通路发挥效应,为研发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但目前仍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体外和体内实验来验证和丰富这些结果,并分析其它深入的分子机制。
FBW7基因通过GSDME介导的焦亡增强紫杉醇对胰腺癌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背景与目的: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全身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化疗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多困扰。紫杉醇作为常用的化疗药物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含F-框WD重复域蛋白7(F-box and WD repeat domain containing 7,FBW7)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该基因的功能丧失会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研究表明,FBW7基因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此外,该基因还被证实可以促进凋亡和通过铁死亡方式增加化疗药物的效果。焦亡是一种由焦孔素(gasdermin,GSDM)蛋白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模式,这种细胞死亡往往还伴有炎症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FBW7基因是否可以通过焦亡促进紫杉醇发挥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慢病毒转染构建FBW7过表达的PANC-1细胞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临床标本中FBW7和GSDME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RNA表达和蛋白质水平。光镜下观察细胞经紫杉醇处理后的形态变化,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更多 kit-8,CCK-8)检测紫杉醇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tick endosymbionts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实验检测紫杉醇对肿瘤细胞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经紫杉醇处理后肿瘤细胞中caspase-3和GSDME的活化情况。结果:RT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FBW7基因过表达可增加GSDME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在体内FBW7和GSDME基因表达呈正相关。流式细胞术和LDH释放实验检测结果显示,FBW7过表达的胰腺癌细胞系PANC-1系经过紫杉醇药物刺激后,细胞死GDC-0068采购亡的水平较空载体(empty vector,EV)组显著增加。光镜下可观察到具有焦亡表现的FBW7过表达的PANC-1细胞株显著多于EV组细胞。CCK-8实验结果显示,FBW7过表达的细胞株在紫杉醇处理后细胞活性显著低于EV组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紫杉醇处理胰腺癌细胞系PANC-1后,FBW7过表达细胞株的活化caspase-3(activecaspase-3)和GSDME-NT蛋白水平增加,证明其有更加明显的活化。FBW7基因可以通过caspase-3/GSDME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的细胞焦亡增加PANC-1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结论:FBW7可以通过上调GSDME的表达,增加胰腺癌细胞对紫杉醇诱导的细胞焦亡从而增加其对紫杉醇的敏感性,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caspase-3/GSDME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的。
特异性血清标志物在良恶性前列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PSA、p63、34βE12、P504S、PSAP等特异性血清标志物在良恶性前列腺病变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90例经前列腺电切术及穿刺活检的组织标本,良恶性前列腺病变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n=50,例)、前列腺癌(PCa)组(n=40,例),其中PCa组依据Gleason评分进一步划分为低中、高危组(n分别为14、26,例)。检测所有组织中PSA、p63、34βE12、P504S、PSAP表达水平,比较两组血清PSA水平及PSA、p63、34βE12、P504S、PSAP的阳性表达检出情况;分析PSA、p63、34βE12、P504S、PSAP表达与PCa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与PSA、p63、34βE12、P504S、PSAP表达相关性分析。结www.selleck.cn/products/r428果 PCa组平均血清PSA水平为(76.2liver biopsy2±11.22)ng/mL,显著高于BHP组的(1Hydrotropic Agents抑制剂6.36±5.82)n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SA、P504S、PSAP在PCa组中呈现高表达,阳性检出率显著升高;而p63、34βE12在BHP组中呈现高表达,阳性检出率显著降高(P<0.05)。而PSA、p63、34βE12、P504S、PSAP阳性表达与PCa患者年龄无关(P>0.05);与前列腺体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Gleason分级相关(P<0.05)。PCa患者Gleason分级与PSA、P504S、PSAP表达呈正相关(rs=0.733、0.682、0.746,P<0.01),而与p63、34βE12呈负相关(rs=-0.826、-0.719,P<0.01)。结论 特异性血清标志物PSA、p63、34βE12、P504S、PSAP的联合检测对早期区别良恶性前列腺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其临床检出率对PCa的临床分期、癌症级别、治疗方案及预后均有一定价值。
鸡胚胎期肌纤维形成相关miRNAs的筛选与分析
研究旨在挖掘鸡胚胎期肌纤维形成相关miRNAs,为进一步探究miRNA在肌肉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采集玫瑰冠鸡、科宝鸡胚胎期第8天(E8)和第14天(E14)腿肌组织进行HE染色和small RNA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miRNAs,随机选择14个差异表www.selleck.cn/products/Vorinostat-saha达的miRNAs进行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显示,玫瑰冠鸡、科宝鸡E8的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极显著小于E14(P<0.01),E8的肌纤维密度极显著高于E14(P<0.0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12个测序文库中共鉴定出2 455个已知miRNAs和3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29个新的miRNAs,其中在E8和E14(C8T vs C14T_R8T vs R14T)中筛选出499个差异表达miRNAs。GO富集结果显示,差异miRNA靶基因在细胞迁移、代谢过程、细胞增殖、细胞发育和小分子结合等GO条目中显著富集。KEGG富集分析发现,大量的靶基因富集到与细胞周转和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同时富集到TGF-β、Notch、Hedgehog、Wnt、FoxO等与肌肉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miRNA-mRNA联合分析结果表明,miR-3594-3p-APOBEC2、miR-1635-FHL3/PR-171MEF2D、miR-193-3p-HDAC3、miR-1724-PRKAG3、miR-1698-PRKAG3等互作对可能是调控鸡胚胎期肌纤维形成和肌肉发育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鸡胚胎期肌纤维形成受到多种miRNAs和信号通路的调控,筛选出miR-3594-3p、miR-1635、miR-193-3p、miR-1724、miR-1698等miRNAs可能在肌纤维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miR-133a通过影响自噬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脱髓鞘疾病(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IDDs)是一组以髓鞘脱失和炎症相关的轴突损伤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中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最常见的疾病类型。MS和NMOSD在中青年人群中高发,病变部位主要累及脊髓、视神经和大脑,患者常表现为运动和视觉障碍、感觉异常及精神异常等,最终导致不可逆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IDDs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自身免疫反应。脱髓鞘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免疫介导的损伤是由多种免疫细胞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其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关键介质,分别介导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CD4~+T细胞在MS的发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aive CD4~+T细胞可以分化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和促进炎症的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如Th1和Th17细胞。Th17细胞分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等多种细胞因子,是导致MS发病的主要细胞类型之一。而Treg通过介导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在MS中,Th17细胞和Treg细胞之间的平衡被打破。NMOSD虽然是以体液免疫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许多证据表明,NMOSD中存在特异性识别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 antibody,AQP4)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Th17/Treg比例失衡,Th17、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NMOSD的发病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噬是一种细胞内降解途径,通过消除有缺陷或多余的蛋白质、复合物和细胞器来维持细胞内稳态。大量研究表明,自噬在MS和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自噬通过降解受损的细胞器和异常蛋白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因子的分泌参与炎症反应。有研究显示调节自噬可影响Th17/Treg平衡,用雷帕霉素等自噬诱导剂激活自噬,可以通过增加Treg细胞的数量,减轻EAE小鼠神经功能缺损和炎症反应。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可以与其靶信使RNA(Messenger RNA,m RNA)匹配位点相互作用,诱导m RNA的降解和翻译抑制,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是参与细胞功能调控的重要分子。miRNA作为表观遗传因子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目前在MS患者的免疫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已经发现了大量异常表达的miRNA,miRNA表达失调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密切相关。miR-133是一个包含miR-133a和miR-133b两种亚型的miRNA家族,在人类基因组中,miR-133a有两个高度相似的异构体miR-133a-1和miR-133a-2,二者转录加工而成的成熟体序列相同。miR-133a是一种肌肉特异性miRNA,在炎症反应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在Ig A肾病中miR-133a或miR-133b通过抑制叉状头转录因子(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FOXP3)的表达显著降低了Treg数量。在多种肿瘤中miR-133a可以抑制自噬,改变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和P62等的表达。而miR-133a是否参与脱髓鞘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探究miR-133a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患者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将为今后开发特异性miRNA作为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依据。miRNA不具有蛋白编码功能,需要通过对靶基因的转录调控发挥作用。以往的研究报道了miR-133a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 1,SIRT1)和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2(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2)的靶向关系,而SIRT1和SOCS2与炎症信号通路和自噬水平相关。有研究表明,miR-133a在脓毒症中通过抑制SIRT1的表达促进炎症反应,沉默SIRT1可以逆转miR-133a抑制剂的抗炎作用,且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了miR-133a和SIRT1的靶向关系。在骨关节炎模型和高脂血症模型中也证实了miR-133a和SIRT1的靶向关系。而miR-133a与SOCS2的相互作用在心肌损伤中得到过验证,研究显示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miR-133a通过下调SOCS2抑制自噬。基于以上文献,我们猜测miR-133a可能通过负调控SOCS2和(或)SIRT1,参与调节自噬和炎症水平,在脱髓鞘疾病中发挥作用。本研究首先在CNS脱髓鞘患者和EAE小鼠中探讨了miR-133a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证实了miR-133a在NMOSD和MS患者的PBMC以及EAE小鼠的脾和淋巴结中上调。通过EAE小鼠体内实验和体外CD4~+T细胞培养,抑制或过表达miR-133a,进一步探讨miR-133a及其靶基因是否通过调节自噬和炎症水平在EAE的病情进展中发挥作用,为今后开发特异性miRNA作为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miR-133a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目的:从NMOSD和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入手,结合NMOSD患者PBMC的ce RNA芯片组学分析,探索miR-133a及其潜在靶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为揭示CNS炎性脱髓鞘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1.选取实验对象: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Ferrostatin-1采购诊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NMOSD和MS患者,诊断标准符合《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国际共识诊断标准(2015版)》或《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抽取外周血并收集临床信息,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2.NMOSD、MS患者及对照者PBMC和selleck总RNA的提取: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将样品溶解在Trizol中,于-80℃冰箱保存以备使用。采用氯仿、异丙醇和乙醇法从PBMC中提取总RNA。3.应用RT-q PCR方法检测NMOSD、MS患者及对照者PBMC中miR-133a-1、miR-133a-2、miR-30d-5p、miR-204-5p和miR-29b-3p的表达情况,以及miR-133a的潜在靶基因SOCS2和SIRT1 m RNA的表达水平。4.分析急性期NMOSD患者PBMC中miR-133a-1、miR-133a-2、SOCS2 m RNA和SIRT1 m RNA水平与临床特征(EDSS评分及炎症水平)的相关性。5.分析ce RNA芯片中SOCS2、SIRT1及自噬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1.急性期NMOSD患者PBMC中miR-133a-1和miR-133a-2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miR-133a-1,P=0.005;miR-133a-2,P=0.001),miR-133a-1和miR-133a-2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53,P=0.005)。急性期MS患者中miR-133a-1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miR-133a-2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3),miR-133a-1和miR-133a-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691,P=0.196)。2.急性期NMOSD患者PBMC中miR-133a-1和miR-133a-2水平与患者EDSS评分之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但在EDSS评分较高的患者中miR-133a的表达量有升高趋势。miR-133a-1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有正相关的趋势(r=0.319,P=0.129)。miR-133a-2与患者血清IL-2呈正相关(r=0.493,P=0.038),与TNF-α有呈正相关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r=0.437,P=0.070)。3.急性期NMOSD患者SOCS2 m 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调(P=0.003)。SOCS2 m RNA水平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呈显著正相关(r=0.365,P=0.029),与中性粒细胞比率(r=-0.409,P=0.013)和NLR(r=-0.374,P=0.025)呈显著负相关。4.急性期NMOSD患者SIRT1 m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01)。SIRT1 m RNA与淋巴细胞比率显著正相关(r=0.5137,P=0.0006),与中性粒细胞比率负相关(r=-0.4785,P=0.0016),与NLR负相关(r=-0.4988,P=0.0006)。5.Ce RNA芯片数据显示NMOSD组SOCS2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31),SIRT1表达量显著下降(P<0.001)。与对照组相比,NMOSD患者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表达量升高(P=0.005),LC3B表达量降低(P=0.006),P62表达量显著升高(P=0.04)。结论:本部分研究我们探讨了miR-133a在NMOSD和MS患者PBM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急性期NMOSD和MS患者PBMC中miR-133a-1和miR-133a-2显著升高,且与患者EDSS评分和炎症指标有一定关联。与miR-133a升高相反,NMOSD中SOCS2和SIRT1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自噬存在异常,故miR-133a有可能通过靶向SOCS2和(或)SIRT1影响自噬并参与NMOSD和MS的发病。第二部分抑制miR-133a通过调节自噬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起保护作用目的:建立EAE动物模型,检测miR-133a-3p在EAE小鼠中的表达变化。用重组慢病毒质粒进行干预,在EAE小鼠中过表达或抑制miR-133a-3p,探究miR-133a-3p在EA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联合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阻断自噬,进一步验证miR-133a-3p是否通过调控自噬在EAE中发挥作用。方法:1.实验一miR-133a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中表达升高1)实验动物及EAE模型建立:选用体重18±2g的雌性C57BL/6小鼠,用生理盐水将MOG35-55多肽稀释为10mg/ml,加入等体积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以及一定量的结核杆菌H37Ra(其终浓度为4mg/ml)。将0.1ml充分乳化的混合液皮下注射于小鼠背部脊柱两侧任意四点,在MOG免疫第0h及第48h分别给予小鼠0.5ml百日咳毒素腹腔注射。2)EAE小鼠评分及取材:免疫后每天对EAE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Jager法)。于EAE小鼠发病高峰期时取材,液氮速冻后存放于-80℃冰箱。3)提取RNA,应用RT-q PCR方法检测miR-133a-3p,以及SOCS2、SIRT1、Beclin1、LC3B和P62 m RNA的表达水平。2实验二miR-133a通过影响自噬参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发病机制1)实验动物及EAE模型建立(同实验一)2)慢病毒载体感染EAE小鼠,分组:mmu-miR-133a-3p空病毒对照组(LV-Con),mmu-miR-133a-3p模拟物组(LV-miR-133a),mmu-miR-133a-3p抑制剂组(LV-anti-miR-133a),在EAE造模前一周用携带上述质粒的重组慢病毒感染小鼠。造模后每日采用Jager法对EAE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3)于发病高峰期取材,脊髓腰膨大组织用石蜡包埋、切片,进行HE及LFB染色。4)提取RNA,应用RT-q PCR检测EAE脾组织miR-133a-3p、SOCS2、SIRT1、FOXP3、IFN-γ、RORC和IL-17 m RNA的表达。5)提取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脾组织SOCS2、SIRT1、Beclin1、LC3II/I和P62蛋白表达量。3实验三自噬参与miR-133a抑制剂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保护作用1)实验动物及EAE模型建立(同实验一)2)用慢病毒载体和3-MA干预小鼠,分组:EAE组、mmu-miR-133a-3p抑制剂组(LV-anti-miR-133a)和mmu-miR-133a-3p抑制剂联合3-MA组(LV-anti-miR-133a+3-MA),在EAE造模前一周用携带上述质粒的重组慢病毒感染LV-anti-miR-133a和LV-anti-miR-133a+3-MA组的小鼠。自免疫后第1天起,联合3-MA干预组每日腹腔注射3-MA(10 mg/kg),其余2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观察并记录小鼠神经功能评分。3)于EAE发病高峰期取材,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脾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eclin1、LC3II/I、P62和FOXP3蛋白表达量。结果:1.实验一miR-133a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中表达升高1)EAE小鼠发病情况:在MOG免疫后第12天起开始发病,于第19天取材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值达到2.438±1.084分,发病率为100%。2)EAE小鼠脾和淋巴结中miR-133a-3p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Spleen:P=0.006;Lymphonodus:P=0.002)。EAE组脑和脊髓中miR-133a-3p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Brain:P=0.818;Spinal cord:P=0.135)。3)与对照组相比,SOCS2 m RNA表达水平在EAE脾中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SIRT1 m RNA在EAE脾中显著下调(P=0.038)。EAE组脾组织中Beclin1 m RNA显著上调(P=0.042),LC3B m RNA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691),P62 m RNA显著上调(P=0.029)。2实验二miR-133a通过影响自噬参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发病机制1)重组慢病毒感染EAE小鼠后,LV-miR-133a组miR-133a-3p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0),LV-anti-miR-133a组miimmunofluorescence antibody test (IFAT)R-133a-3p表达下降(P=0.038),表明转染效果显著。2)过表达miR-133a-3p导致EAE小鼠发病时间提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延缓了高峰期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恢复,加重了CNS炎症浸润和脱髓鞘程度。而抑制miR-133a-3p对EAE起到保护作用,降低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了炎症反应和脱髓鞘程度。3)过表达miR-133a-3p时SOCS2 m RNA和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0;P=0.011)。抑制miR-133a-3p后,SOCS2 m 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2;P=0.031)。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了miR-133a-3p和SOCS2的直接靶向关系。而SIRT1 m RNA和蛋白水平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4)过表达miR-133a-3p时,Beclin1蛋白表达下降(P=0.005),LC3II/I蛋白有降低趋势(P=0.053),P62蛋白升高(P<0.001),表明miR-133a-3p加重了自噬抑制,自噬流阻断。抑制miR-133a-3p时,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P=0.005),P62蛋白降低(P<0.001),表明自噬通量增加。5)过表达miR-133a-3p组FOXP3 m RNA转录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26),miR-133a-3p抑制组FOXP3 m RNA转录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27)。3实验三自噬参与miR-133a抑制剂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保护作用1)抑制miR-133a-3p显著减轻了EAE小鼠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自噬抑制剂3-MA可部分抵消anti-miR-133a-3p对EAE的保护作用。与EAE组相比,anti-miR-133a组小鼠高峰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01),而anti-miR-133a+3-MA组疾病评分较anti-miR-133a组高(P=0.013)。2)与EAE组相比,抑制miR-133a-3p组LC3II/I蛋白升高(P=0.026),P62蛋白降低(P=0.022)。联合3-MA组LC3II/I蛋白水平较miR-133a抑制组降低(P=0.003),P62蛋白表达量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结果表明抑制miR-133a-3p改善了EAE小鼠脾淋巴细胞中自噬流受阻的程度,而3-MA部分阻断了其对恢复自噬通量的有益作用。3)miR-133a-3p抑制组中FOXP3蛋白表达较EAE组显著升高(P=0.043),联合3-MA阻断自噬后FOXP3水平呈降低趋势(P=0.120)。结论:本部分研究发现EAE小鼠脾和淋巴结中miR-133a-3p表达量显著升高。miR-133a-3p可能通过靶向SOCS2参与EAE的发病,而抑制miR-133a-3p对EAE小鼠具有保护作用。自噬参与了miR-133a-3p抑制剂对EAE的保护作用,阻断自噬可部分抵消miR-133a-3p抑制剂的作用。第三部分miR-133a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CD4~+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建立EAE动物模型,分选发病高峰期EAE小鼠脾中CD4~+细胞,过表达或抑制miR-133a-3p,探究miR-133a-3p在CD4~+细胞中的作用。方法:1.实验动物及EAE模型建立(同第二部分实验一)2.细胞转染:于发病高峰期取材,分离EAE小鼠脾细胞,用磁珠分选Naive CD4~+T细胞,使用无菌MOG35-55溶液进行再免疫,用CD3抗体和CD28抗体激活CD4~+T细胞,分别用miR-133a-3p模拟物(miR-133a-3p mimics)、模拟物对照(mimics NC),miR-133a-3p抑制剂(miR-133a-3p inhibitor)和抑制剂对照(inhibitor NC)转染细胞,72h后收集细胞。3.应用RT-q PCR方法检测miR-133a-3p,SOCS2和FOXP3 m RNA的表达。5.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OCS2、Beclin1、LC3II/I和P62蛋白表达量。6.采用ELISA方法检测CD4~+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17,IL-10,IL-6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1.miR-133a mimics组miR-133a-3p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29),miR-133a inhibitor组miR-133a-3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30),表明转染效果显著。2.miR-133a-3p负调控SOCS2,过表达miR-133a-3p时SOCS2 m RNA水平呈下降趋势(P=0.087),SOCS2蛋白显著降低(P=0.036)。抑制miR-133a-3p时SOCS2 m RN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7),SOCS2蛋白表达量也显著升高(P=0.009)。3.miR-133a-3p负调控自噬,在CD4~+细胞中过表达miR-133a-3p时,Beclin1蛋白有下降趋势(P=0.236),LC3II/I蛋白下降(P=0.002),P62蛋白显著升高(P=0.007)。抑制miR-133a-3p时Beclin1蛋白有升高趋势(P=0.400),LC3 II/I蛋白升高(P=0.013),P62蛋白降低(P=0.025),表明抑制miR-133a-3p可减轻自噬异常,恢复自噬流。4.过表达miR-133a-3p,FOXP3 m RNA(P=0.039)和蛋白(P=0.01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抑制miR-133a-3p,FOXP3 m RNA(P=0.003)和蛋白(P=0.003)水平显著升高。5.miR-133a-3p过表达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含量较mimics NC组显著升高(P=0.042),IL-17A,IFN-γ和IL-10无显著差异。miR-133a-3p抑制剂组IL-10含量较inhibitor NC组升高(P=0.014),而IL-6,IL-17A,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部分研究结果与体内研究结果一致,miR-133a-3p负调控SOCS2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EAE小鼠脾CD4~+T细胞中miR-133a-3p的表达,可减轻自噬异常,恢复自噬流,增加FOXP3的表达水平。
高压射流磨对青稞全谷物浓浆稳定性的调控作用研究
青稞是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的重要粮食作物,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组分,具有公认的营养健康价值。目前,青稞仍以初加工为主,产品结构单一,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难以满足人们对全谷物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全谷物饮品是以全谷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饮品,其均衡膳食的理念,健康便捷的方式为青稞制品发挥健康作用提出了新的方向。然而,全谷物富含的淀粉、膳食纤维等不溶性成分,导致其饮品稳定性差。传统的全谷物饮品生产工艺采用过滤和添加大量稳定剂,维持饮品的稳定性,但却造成了营养成分严重流失,不符合全谷物健康膳食的初衷。因此,如何通过物理及生物处理技术提升青稞浆的稳定性,缓解由于膳食纤维难粉碎、颗粒感强,以及淀粉老化导致的食用品质欠佳的问题,是研究开发青稞全谷物饮品的关键。本实验首先采用工业级高压射流磨设备制备全谷物青稞浆,并对不同处理压力下青稞浆的储存稳定性进行分析,对比传统青稞制粉(高速剪切)及超微粉碎青稞制粉(气流粉碎)再制备的青稞浆,探究高压射流磨这一物理技术通过降低青稞不溶性成分的粒径、增加可溶性成分溶出,进而提升青稞浆稳定性的作用;其次,采用酶解生物技术进一步优化,解决由于青稞淀粉导致的青稞浆粘度过高、析水分层等品质问题;再次,通过解析高压微射流处理过程中青稞淀粉—β-葡聚糖复合体系下青稞浆流变及凝胶特性的变化,揭示高压射流技术提高稳定性的内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不同料液比及不同压力条件的高压射流磨制备青稞浆,分别考察80目和300目青稞粉在5%浓度下制浆,以及5%、10%浓度下30 Mpa、60 Mpa、120 Mpa高压射流磨制浆对青稞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80目和300目粉制得的青稞浆平均粒径分别为56.5、36μm,相同浓度下5%高压射流磨制得的青稞浆在不同压力下的平均粒径分别为34.1、29.4、24.1μm。80目和300目粉制得的青稞浆的表观粘度初始值分别为0.218,0.135 pa·s。5%高压射流磨制得的青稞浆在不同压力下的表观粘度分别为0.148、0.072、0.339 pa·s。而青稞浓度增至10%的高压射流磨青稞浆粘度TGF-beta/Smad抑制剂又会随压力升高而降低,120 Mpa青稞浆粘度是青稞粉制浆的60倍以上。这说明,高压射流磨技术能够在提升饮品固形物含量的同时,保持适当的粘度。此外,经30天储藏后发现,80目和300目制粉青稞浆的粒径分别增加了4倍(213μm)、2倍(76.7μm),而高压射流青稞浆的粒径均无显著变化。不同制备方法的青稞浆表观粘度在储藏后均呈现相同的下降趋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等微观结构观察也表明高压射流磨能够使青稞浆固形物分布更加均匀,增加稳定性。据此,选择青稞浆稳定性最佳的120 Mpa压力下制备的10%浓度的高压射流磨青稞浆进行后续实验。(2)采用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对10%-120 Mpa青稞浆进行酶解,以葡萄糖当量值为评价指标优化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加酶量等处理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选定中间水平,使用正交和响应面方法设计实验。正交实验得到中温α-淀粉酶最佳酶解条件为:加酶量16 u/m L、酶解温度85℃、酶解时间30 min。响应面得到葡萄糖苷酶酶解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63.082℃,酶解时间60 min,加酶量500 u/m L,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葡萄糖当量值为90.68%。酶解前后离心沉淀率分别为40.85%、15.32%,说明酶解处理显著(P<0.05)减少了青稞浆的沉淀,缓解了青稞淀粉老化导致的不稳定性。(3)聚焦于影响青稞浆稳定性最重要的两大碳水化合物,β-葡聚糖和淀粉在高压微射流制浆过程中的变化,分别采用不同处理压力(30Mpa、60Mpa、120Mpa)及不同处理次数(1次、2次、3次),测定6%的青稞淀粉—β-葡聚糖复合体系理化、流变、质构等特性。结果发现,随着处理压力升高,粒径减小且分布更加集中,峰值粘度、谷值粘度、崩解值、最终粘度、回生值显著(P<0.05)降低,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升高,X射线衍射特ER-Golgi intermediate compartment征峰高度下降,结晶度降低,起始粘度下降,粘弹性及质构特性表明淀粉凝胶化被削弱。老化度在第一天时随着压力增加由30.50%降低至14.71%,随着次数增加由14.71%增至16.24%,且在第三十天内老化度ZD1839配制变化最小的处理条件为120 Mpa处理一次(9.96%)。这说明高压微射流处理时,压力增加有利于抑制青稞淀粉在储藏期间的老化,而在120 Mpa条件下处理1次即可达到最佳抑制老化效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高压微射流压力升高促使青稞淀粉与β-葡聚糖产生更紧密的相互作用,而增加处理次数则会阻碍这一相互作用,并且降低β-葡聚糖的粘性。β-葡聚糖和淀粉复合体系的结果说明,处理压力是高压微射流制浆的关键,120 Mpa通过降低青稞淀粉粒径,增加β-葡聚糖溶出,有效抑制了青稞淀粉在储藏期内的老化,延缓了青稞浆团聚凝沉和析水分层的现象,实现青稞全谷物饮品稳定性提升。
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1作为妊娠剧吐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研究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1(ADAMTS-1)作为妊娠剧吐(HG)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海口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诊断为妊娠剧吐的4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51名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清的ADAMTS-1表达水平及孕妇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和生化指标,并评估外周血清Compound C分子式ADAMTS-1表达水平和尿酮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的尿酮、血糖、谷丙转氨酶、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比积、血小板平均体积、降钙素原、血小板分布宽度和ADAMTS-1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00、-2.490、-2.780、-3Torin 1价格.024、-2.674、-2.978、-7.595、-19.812、-11.596,P<0.05);ADAMTS-1与患者尿酮、谷丙转氨酶、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降钙素原、血小板分布宽度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0.22、0.21、0.22、0.51、0.66,P<0.05),与患者红细胞平均体积和促甲状腺激素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0.32,P<0.05);使用ADAMTS-1诊断妊娠剧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5%CI=0.88~1.00,P<0.05),ADAMTS-1的临界值为9.48ng/mL,灵敏度为85.71%,特异性为98.04%。结论 HG患者的血清ADAMTS-1显著升高,可作为妊娠剧吐的有效生物标Hepatoprotective activities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