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萎缩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PCI-32765训练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ACL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萎缩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大腿周径萎缩指数、股四头肌厚度及伸膝肌力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7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Dorsomorphin IC50ysholm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大腿周径萎缩指数、股四头肌厚度、伸膝肌力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immune cytolytic activit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ACL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萎缩,提高股四头肌厚度和肌力,增强患者膝关节功能。

m~6A修饰及(去)甲基化酶与CKD的关系和患病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1.通过Me RIP-Seq分析揭示m~6A甲基化在CKD中的修饰情况,初步筛选m~6A修饰相关m RNAs和相关信号通路;2.探讨m~6A相关修饰酶在CKD的表达水平和肾纤维化因子之间的关系;3.筛选老年人群中CKD的影响因素;方法:1.选取华北某市两社区内进行体检的老年人群,按CKD的诊断标准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面对面调查的方式,结合健康问卷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生物样品进行收集。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Me RIP-Seq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转录组测序。在符合质量控制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利用m~6A抗体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建立测序文库,寻找m~6A的Motif序列。将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和GO分确认细节析,选出m~6A水平与m RNA表达水平同时变化的基因。利用GSEA富集分析的方法判断CKD中相关信号通路的状态。3.应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尿中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的含量;苦味酸比色法测定尿肌酐(UCr)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研究CB-839纯度对象的血肌酐(SCr)、血糖(Glu)和血脂水平;相对定量PCR法检测人外周血中甲基转移酶METTL3和METTL14,去甲基转移酶ALKBH5和FTO的相对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中纤维化因子(TGF-β1)的含量。4.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不符合t检验条件的采用Wilcoxon法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运行R3.6.1进行LASSO回归,使用五折交叉验证选择最佳λ值并作为检验LASSO回归的方法。采用随机森林和Gini指数将变量重要性评分排序,选取CKD中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结果:1.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病例组和对照组各12人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病例组中m~6A的总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在CKD病例中发现了甲基化经典Motif序列,筛选出了m~6A修饰水平有显著差异且m RNA显著变化的基因13个,其中包含高甲基化且m RNA水平升高的基因1个,高甲基化而m RNA水平下降的基因3个,低甲基化而m RNA水平升高的基因9个。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在转录调节、信号转导、蛋白结合、RNA结合、金属离子结合等注释类别中显著富集。KEGG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与癌症通路、RAS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脂代谢等过程有关。2.单因素分析共纳入研究对象773人,其中对照组656人,病例组117人。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年龄、性别、人均月收入、教育程度、BMI、饮酒、吸烟和高密度脂蛋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UNAG的中位数水平为11.89U/g Cr,病例组UNAG的中位数水平为15.41 U/g Cr;对照组BUN的中位数水平为5.23mmol/L,病例组BUN的中位数水平为5.89 mmol/L,病例组与对照组的UNAG、BU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纤维化因子TGF-β1和UCr水平差异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3.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m~6A去甲基化酶ALKBH5相对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中ALKBH5的相对表达水平更低。甲基转移酶METTL3和METTL14以及去甲基化酶FTO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NAG和TGF-β1有负相关性(r=-0.08,P<0.05);UNAG和FTO有负相关性(r=-0.14,P<0.001);UNAG和UCr正相关性(r=0.22,P<0.001);UCr和TGF-β1有负相关性(r=-0.08,P<0.05);METTL14和TGF-β1有负相关性(r=-0.10,P<0.05)。5.将研究因素纳入LASSO回归,结果显示CKD可能与FTO、ALKBH5、性别、年龄、BUN、BMI、TGF-β1、UNAG、LDL、TG、UCr、高血压患病情况、人均月收入和HDL有关。采用随机森林和Gini指数将上述变量进行重要排序,结果显示重要性最高的7个变量分别是BMI、ALKBH5、UCr、UNAG、BUN、TGF-β1和FTO,应用ROC曲线对模型进行判别,曲线下面积(AUC)为0.lipid mediator788,说明模型总体较好。结论:1.在CKD病例组中发现了经典的甲基化结合位点Motif序列,且CKD中m~6A总水平升高,提示CKD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受m~6A调控。2.m~6A可能通过调控肾纤维化引起肾损伤。3.BMI、ALKBH5、UCr、UNAG、BUN、TGF-β1和FTO是老年人群CKD的重要影响因素。

驴乳及其酪蛋白糖巨肽的抗炎特性研究

驴乳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乳清蛋白和乳糖,化学成分与人乳接近,能够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能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参与新陈代谢,具有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低过敏性等多种生物活性,是一种十分值得开发的宝贵资源。本研究主要以驴全乳为研究对象,对其抗炎特性进行研究,并对驴乳中酪蛋白糖巨肽的分离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对驴乳酪蛋白糖巨肽的抗炎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在脂多糖诱导作用下细胞产生炎症,并测定炎症前后细胞的细胞活力表明,当LPS作用量为10μg/m L时细胞存活率(67.22%)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地塞米松作为阳性对照,作用量为50μg/m L时细胞存活率达80.32%,相对于脂多糖组细胞活力显著增加(P<0.05);经过细胞毒性试验说明驴全乳本身未对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毒性。细胞由圆润状态出现伪足且体积变大,同时脂多糖组NO释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到5.81±0.28μmol/L,经地塞米松预保护后,相对于脂多糖组NO释放量显著降低(P<0.01)到1.75±0.14μmol/L,表明炎症模型构建成功。2.检测炎症相关因子含量变化发现,在经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炎症后,TNF-α含量达645.89 pg/m L,相较对照组541.96 pg/m L显著增加(P<0.01),IL-6含量为123.33 pg/m L,相较对照组78.22pg/m L也显著增加(P<0.01),经驴乳和牛乳治疗后,两者含量都随着乳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脂多糖组IL-10含量相对于对照组的468.91 pg/m L显著减少(P<0.01)到361.25pg/m L,经驴乳和牛乳治疗后其含量显著增加(P<0.01);经脂多糖诱导后炎症细胞NO释放量相对于对照组1.09μmol/L显著增加(P<0.01)到5.81μmol/L,地塞米松组相对于脂多糖组显著降低(P<0.01)至1.74μmol/L,经驴乳和牛乳治疗后也显著降低(P<0.01),在同等剂量作用下,驴乳组要比牛乳组NO释放量降低程度更大。相关炎症指标测定结果都表现出驴乳的抗炎效果要优于牛乳,表明驴乳对炎症细胞有更加明显的保护作用。3.测定驴乳作用前后炎症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3.20%,脂多糖组为13.00%,地塞米松组3.80%,当驴乳作用浓度分别为200、400、800μg/m L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60%、5.10%、5.90%,同样浓度的牛乳作用下凋亡率为6.20%、7.40%、8.50%,可以看出细胞凋亡率随着驴乳和牛乳作用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而且驴乳治疗后整体比例要低于牛乳组,说明在相同作用浓度下,驴乳对细胞炎症的治疗作用要比牛乳好。4.通过以上研究发现驴乳是具有抗炎特性的,随即对驴乳中酪蛋白糖巨肽进行分离,采用响应面法multimedia learning优化驴乳酪蛋白糖巨肽的分离条件,最佳条件参数为:酶液添加量0.29%,酶解时间4.14 h,离心时间9.49 min,对应糖巨肽纯度可高达47.21%。并测定炎症因子TNF-α和IL-6含量相对于脂多糖组显著降低(P<0.01),而且两者含量都随着糖巨肽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经糖巨肽治疗后IL-10IDN-6556生产商含量显著增加(P<0.01),细胞凋亡率随着糖巨肽作用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说明在糖巨肽对细胞炎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高浓度糖巨肽抗炎要比低浓度好。本文利用体外构建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对驴全乳的抗炎特VP-16溶解度性进行研究,将驴乳中的酪蛋白糖巨肽的分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发现驴乳及驴乳中酪蛋白糖巨肽具有抗炎作用,这为研究驴乳及其成分的抗炎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作为开发富含驴乳酪蛋白糖巨肽产品的基础,为驴乳制品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基于mTOR/HIF-1/VEGF信号通路探讨麦粒灸“足三里”对高脂饮食大鼠血管损伤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基于mTOR/HIF-1/VEGF信号通路,探讨麦粒灸“足三里”改善高脂血症血管损伤及氧化应激的效应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抑制剂组,每组10只。模型组、艾灸组、抑制剂组大鼠采用高脂selleckchem饲料喂养8周建立高脂血症模型。艾灸组与抑制剂组于双侧“足三里”行麦粒灸干预,每次每穴灸3壮,每日1次,共4周。抑制剂组在每次麦粒灸干预前腹腔注射雷帕霉素溶液(2.0 mg/kg)。分别于造模后及干预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于干预后采用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大鼠腹主动脉形态及周围脂质沉积;分别采用WST-1、TBA和微板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腹主动脉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缺氧诱Medial osteoarthritis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艾灸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TC、TG、LDL-C含量升高(P<0.01),HDL-C含量降低(P<0.01)。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LDL-C含量及MDA浓度升高(P<0.01),HDL-C含量、SOD活性及NO浓度降低(P<0.01),血管组织细胞结构异常、周围脂质沉积较多,腹主动脉mTOR、HIF-1α、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抑制剂组大鼠血清TC、TG、LDL-C含量及MDA浓度降低(P<0.01,P<0.05),HDL-C含量、SOD活性及NO浓度升高(P<0.01,P<0.05),艾灸组血管组织结构改善、脂质沉积减少,抑制剂组血管组寻找更多织结构异常,脂质沉积减少,腹主动脉mTOR、HIF-1α、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与艾灸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血清MDA浓度升高(P<0.05),SOD活性、NO浓度降低(P<0.05),腹主动脉mTOR、HIF-1α、VEGF表达降低(P<0.01,P<0.05)。结论:麦粒灸“足三里”可通过改善氧化应激进而修复高脂饮食导致的血管损伤,其机制与调控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SPECT/CT融合骨显像评价四肢骨折患者的愈合情况及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融合骨显像评价四肢骨折患者的愈合情况imaging biomarker及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四肢骨折患者,所有患者术后采用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判断骨愈合情况,并进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检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最终骨折愈合结果均经手术或随访证实。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将40例四肢骨折患者分为12周愈合组(10例)、16周愈合组(25例)和延迟愈合组(5例)。比较3组SOD、MDA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OD、MDA与骨折愈合进度的相关性。结果:40例四肢骨折患者经SPECT/CT融合图像显示,其中30例放射性浓聚连续性通过骨折线并跨越骨折两端,SPECT/CT融合图像判断12周愈合组和16周愈合组患者骨折愈合的准确率为85.71%(30/35);12周愈合组、16周愈合组和延迟愈合组SOD及MD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03,F=53.344;P<0.05);12周愈合组SOD水平明显高于16周愈合组,16周愈合组明获悉更多显高于延迟愈合组,12周愈合组MDA水平明显低于16周愈合组,16周愈合组明显低于延迟愈合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四肢骨折患者的愈合情况及与SOD、MDA均存在相关性(r=-0.324,r=0.612;P<0.05)。结论:SPECT/CT融合骨显像能为评价四肢骨折愈合提供客观、准确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BIBW2992研究购买的临床应用价值。骨折愈合程度与氧化应激指标存在相关性,可结合氧化应激指标综合进行四肢骨折愈合情况的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玉屏风颗粒调节IgA肾病模型小鼠Thl/Th2平衡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玉屏风颗粒治疗Ig A肾病(Ig AN)的作用机制,并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以Th1/Th2失衡为切入点,对Ig AN模型小鼠进行机制验证。方法:网络药理学部分,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玉屏风颗粒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从Gene Cards、OMIM、TTD数据库获取Ig AN靶点,先后使用Venny2.1.0、Cytoscape 3.7.2软件分别获取玉屏风颗粒–Ig AN两者交集靶点,构建玉屏风颗粒–活性成分–交集靶点–Ig AN关系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 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使用Pymol软件将结果可视化。动物实验部分,选取60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正常组10只,造模组50只,采用BSA(口服)+LPS(尾Wakefulness-promoting medication静脉注射)+CCl_4(皮下注射)建立Ig AN模型小鼠,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玉屏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西药对照组,给药8周。观察指标:小鼠的一般情况;生化法检测肾功能、肝功能;HE染色、糖原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Ig A在肾组织中沉积;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 A、Th1/Th2相关因子的表达;ELISA法、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及肾脏组织中TGF-β1的表达。结果:(1)经网络药理学共筛选出玉屏风颗粒活性成分34个,药物靶点222个;疾病靶点1436个;交集靶点102个;主要化合物为槲皮素、山奈酚等Captisol配制;关键靶点有TNF、IL-6、IL-4、IL-2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与TNF、IL-6、IL-4、IL-2具有较好地结合活性,GO富集分析得到得到生物过程689条、细胞组分54条、分子功能115条;KEGG富集分析得到IL-17、NF-κB等信号通路。(2)各组小鼠体重: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对照组及玉GSI-IX供应商屏风颗粒高剂量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3)各组小鼠肾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24h-UTP、BUN、Scr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玉屏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肾功能均有所改善(P<0.01,P<0.05)。(4)各组小鼠肾组织病理学:HE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可见肾小球肿胀,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系膜区扩张;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肾组织病理损伤均有所减轻,其中玉屏风颗粒高剂量组肾小球趋于正常,改善较明显;PAS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可见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给予药物治疗后,各治疗组肾组织病变程度由中重度变为中轻度,其中玉屏风颗粒高剂量组作用较好。(5)肾组织Ig A免疫荧光: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系膜区可见强绿色团块状Ig A荧光信号;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Ig A沉积情况均有所降低,其中玉屏风颗粒高剂量组降低程度较为显著。(6)各组小鼠血清中Ig A、Th1/Th2表达: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g A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玉屏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小鼠血清中Ig A表达均有所降低(P<0.01,P<0.05),玉屏风颗粒组间比较,高剂量组优于中、低剂量组(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h1/Th2比值明显下降(P<0.01),给予药物治疗后,各治疗组小鼠血清中Th1/Th2比值均有所上调(P<0.01);玉屏风颗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小鼠血清及肾组织中TGF-β1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GF-β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玉屏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小鼠血清中TGF-β1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及系膜区中TGF-β1大量表达,给予药物治疗后,各组小鼠肾组织中TGF-β1表达量明显减少,以玉屏风颗粒高剂量组作用较为显著;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肾组织中TGF-β1蛋白呈现高表达,经药物治疗后,各治疗组肾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均有所降低,玉屏风颗粒高剂量组较对照组作用更明显。结论: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玉屏风颗粒治疗Ig AN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如TNF、IL-6、IL-4、IL-2等靶点来实现的。动物实验表明,Th1/Th2失衡参与了Ig AN发生发展;玉屏风颗粒对Ig AN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TGF-β1纠正Th1/Th2失衡,减轻体内免疫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和肾脏组织病理学,延缓肾脏纤维化来实现的。

整合生物信息学与实验验证解析黄芪-莪术药对抗肝癌配伍机制

目的 整合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黄芪-莪术药对抗肝癌配伍机制,并进行细胞实验验证。方法 利用R软件包Limma分析GEO数据库中肝癌基因表达数据,筛选肝癌靶点;通过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报道,筛选潜在活性成分;采用TCMSP、BMN 673说明书SEA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成分靶点预测,筛选抗肝癌靶点;对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成分-靶点网络、关键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结MS-275溶解度合网络贡献指数,筛选关键肝癌靶点、关键抗肝癌成分及其靶点、核心抗肝癌成分及其靶点;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通过细胞实验,验证所预测成分抗肝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预测得到黄芪-莪术抗肝癌活性成分33个,抗肝癌靶点180个,关键肝癌靶点112个;筛选后得到关键成分29个,对应靶点15个;KEGG通路分析显示关键成分主要通过协同影响tick endosymbionts细胞周期、细胞衰老、p53信号通路等发挥配伍作用;进一步筛选得到核心成分6个(黄芪中黄芪皂苷Ⅱ、黄芪甲苷、芒柄花素,莪术中莪术醇、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应靶点5个[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dependent kinase 1,CDK1)、DNA拓扑异构酶2A(topoisomerase 2A,TOP2A)、极光激酶B(aurora B,AURKB)、检查点蛋白激酶1(check point kinase 1,CHEK1)、AURKA]。细胞实验结果显示,黄芪-莪术药对6个核心成分均对HepG2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黄芪皂苷Ⅱ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具有协同增效作用;黄芪皂苷Ⅱ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可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进而阻滞细胞周期。结论 黄芪-莪术药对的多种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相同或不同靶点抑制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相同或不同相关信号关通路,从而发挥协同配伍抗肝癌作用。

单细胞转录组揭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脓毒症患者外周循环免疫细胞的差异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影响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受损,使得他们容易被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同时,常规用于治疗该疾病的药物,如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也可能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而增加感染的风险。据研究表明,感染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时,就会导致脓毒症的发生。脓毒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感染致死的主要原因。它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尽管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脓毒症这两种疾病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但它们确实存在一些相似的临床表现。例如,由于免疫系统失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出现与脓毒症类似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高热、血压异常等。这些相似的表现可能会让医生在判断病情时感到困惑,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深入理解这两种疾病之间分子层面的差异非常关键。通过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并选择culinary medicine合适的干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的成功率。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脓毒症患者中不同免疫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变化,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寻找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加深我们对其发病机制的理解。方法在本研究中,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脓毒症患者的外周血全血样本。使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然后通过活力和密度筛选鉴定细胞。过滤后筛选出优质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文库构建和测序。将获得的基因表达矩阵与来自公共数据库的健康捐献者数据整合,并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分析,以探究两种疾病之间基因表达的异同并预测功能差异。结果1.根据纳入标准纳入3例脓毒症患者和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经过质控和过滤,共获得39,058个高质量细胞用于后续分析。3.通过聚类分群,确定了 29种不同的细胞亚群,其中包括两种γδT细胞。4.对两种γδT细胞中验证已报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基因家GDC-0973溶解度族,其表达模式与文献报道的αβT细胞基因表达趋势一致,其中STAT1基因在两类γδT细胞中均具有显著差异。5.脓毒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两种γδT细胞间差异基因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包含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在内的多条免疫系统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显着正向富集。6.γδT细胞的细胞间通讯分析表明,它们可能通过与CD4 T细胞相互作用激活下游selleckchem ABT-263通路并参与免疫反应。结论与脓毒症患者相比,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的γδT细胞可能通过与CD4+T细胞相互作用引发级联反应,显着正向丰富免疫相关通路以应对炎症反应。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增生性息肉疗效及血清学指标变化分析

[目的]分析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胃增生性息肉(GHPs)患者疗效及血清学指标变化,并探讨除Hp感染以外息肉产生机制。[方法]收集143例HColforsin临床试验p阳性GHPs患者资料,对临床特点、内镜表现、血清学指标变化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43例患者中113例(79%)患者成功根除Hp,分为根除Hp成功组及根除Hp失败组,2组患者治疗后息肉有反应率分别为84.0%、26.7%(P<0.05),2组息肉平均消退时间、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息肉复发率分别为0%、25.0%(P<0.05)。根除Hp成功患者中治疗后无selleck产品反应者息肉直径大于治疗后有反应者(6.5 mm∶4.5mm,P<0.05),两者年龄、性别、息肉数量大致相仿。治疗后有反应者息肉主要位于胃体、胃窦,治疗后无反应者息肉主要位于胃底贲门,但两者息肉生长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无反应者在根除Hp之前(P<0.05)和之后12个月(P<0.05)G-17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有反应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治疗后有反应者与治疗后无反应者血清PGⅠ和PGⅠ/Ⅱ水平相似。[结论]根除Hp治疗对于Hp阳性GHPs有效,息肉直径小根除治疗效果更好。GHPs患者可Biolistic delivery以联合检测血清G-17与PG水平指导疗效评估。除Hp感染以外,自身免疫性因素可能也与GHPs形成有关。

防己不同组分对阿霉素诱导的肾病综合征大鼠肾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防己水煎液及各拆分组分对阿霉素诱导的肾病综合征大鼠作用的影响,找寻防己对阿霉素肾病模型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的方法建立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第1 d、第8 d分别按4 mg/kg、3.5 mg/kg大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第11 d开始灌胃给予防己水煎液1.36 g/kg、多糖组分0.82 g/kg、生物碱组分0.19 g/kg、非生物碱组分0.17 g/kg、甾体组分0.03 g/kg及阳性对照泼尼松6.3 mg/extrusion 3D bioprintingkg,连续给药14 d。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血清中ALB、TP、TC、TG、SCr、BUN含量,IL-1β、TNF-α含量,MDA、GSH-Px、SOD氧化应激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尿中蛋白含量显著升高,血清SCr、BUN、TC、TG、MDA含量显著升高,IL-1β、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清ALB、TP、GSH-Px含量、SOD活力显著降低,大鼠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防己水煎液1.36 g/kg组、多糖0.82 g/kg组、生物碱0.19 g/kg组可明显升高血清ALB含量(P<0.05或P<0.01),降低血清TC、BUN、TNF-α、MDA含量及24 h尿中蛋白浓度(P<0.05或P<0.01),升高GSH-Px、SOD活力(P<0.01);多糖0.82 g/kg组可升高TP含量(P<0.01);水煎液1.36 g/kg组、多糖0.82 g/kg组可降低TG含量(P<0.05或P<0.01);水煎液1.36 g/kg组、生物碱0.19 g/kg组可降低SCrwww.selleck.cn/products/wnt-c59-c59含量(P<0.05或P<0.01);水煎液1.36 g/kg组、多糖0.82 g/kg组可降低IL-1β含量(P<0.01)。三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明显,蛋白管型和胶样管型明显减少,肾曲管浑浊肿胀减轻。结论:防己水煎液、多糖组分、生物碱组分能调节阿霉素诱导的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低蛋白血症、血脂紊乱,降低蛋白尿含量,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通过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缓解肾脏损伤。多糖组分和生物碱组分治疗作用明显,为防己对阿霉素诱导的肾病综合征模Trichostatin A抑制剂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