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BT/MEBO对慢性难愈合创面NF-κB p65、IκBα、IK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皮肤医疗再生技术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NF-κB抑制蛋白(IκB)、IκB激酶(IK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来探究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烧伤膏影响慢性难愈合创面进程中是否涉及到duration of immunizationNF-κB p65、IKK、IκBα蛋白以及磷酸化蛋白p-NF-κB p65、p-IKK、p-IκBα表达的相互作用,探讨MEBT/MEBO的部分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MEBT/MEBO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提供理论依据与MK-4827技术壁垒。方法:(1)方法:选取SPF级别健康2月龄Wistar雄性大鼠,90只,体重范围235±15g,适应性喂养一周。用随机数法将90只大鼠分为5组,每组18只,分别是:空白组、对照组(急性全层皮肤缺损组)、模型组、MEBO组、贝复新组。慢性难愈合创面组包括模型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空白组大鼠不作任何有损伤性处理;对照组大鼠行全层皮肤切除,但不注射氢化可的松;慢性难愈合创面组大鼠根据付小兵教授制备全层皮肤缺损模型结合沈氏改良塑料环肉芽肿定量法,经改进,建立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模型。所有组别除空白组外在造模后立刻用药处理。换药前,每组每天用1/5000呋西林溶液清洗两次。(2)在建立模型后的第3天、第7天、第14天分别每组麻醉6只大鼠取单侧标本,继续观察大鼠创面达到完全愈合时间,观察各组大鼠的创面情况、愈合时间及愈合率,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模型创面内的炎症细胞变化及数量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模型创面肉芽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胶原蛋白的生成、组织中纤维以及炎性因子。(3)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基质成分中的NF-κB p65、IKK、IκBα蛋白以及磷酸化蛋白p-NF-κB p65、p-IKK、p-IκBα蛋白表达变化差异,观察各组受干预后对创面中NF-κB p65、IKK、IκBα蛋白以及磷酸化蛋白p-NF-κB p65、p-IKK、p-IκBα的表达的影响。(4)采用免疫荧光测定NF-κB p65入核荧光强度,间接性半定量观察炎症因子的表达趋势。结果:(1)干预第3、7天,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第14天,模型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MEBO组(P<0.05),其余各组间创面愈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MEBO与对照组和贝复新组对比,创面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与模型组相比,MEBO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创面愈合时间也有明显差异(P<0.05),愈合时间均短于模型组。(2)干预第7天,MEBO组、贝复新组大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量均明显增加,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及少量毛囊结构生成;干预第14天,MEBO组、贝复新组大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量明显多于模型组,可见整齐排列的毛细血管及成熟的毛囊、皮脂腺等组织,而模型组大鼠创面组织中仍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但已有大量成纤维细胞生成。(3)干预第7、14天,空白组、对照组、MEBO组大鼠创面组织中NF-κB p65、IKK、p-NF-κB p65、p-IKK、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SAG溶解度.05);干预第7天,MEBO组大鼠创面组织中NF-κB p65、IκB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贝复新组(P<0.05),IKK、p-NF-κB p65、p-IKK、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贝复新组(P<0.05);干预第14天,MEBO组大鼠创面组织中IKK、IκB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贝复新组(P<0.05)。(4)建模第3天,对照组、贝复新组、模型组、MEBO组的NF-κB p65的免疫荧光强度与空白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造模第7天,对照组、模型组、MEBO组荧光强度较空白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天,对照组、贝复新组、模型组、MEBO组均较空白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EBO组与贝复新组、模型组、空白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BT/MEBO促进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的机制可能与创面组织中NF-κB p65、IκBα、IKK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