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呼吸道上皮腺瘤样错构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鼻腔呼吸上皮腺瘤样错构瘤(respiratory epithelial adenomatoid hamartoma, REAH)病理及临床特点,总结诊断要点,提高该病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REAH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16例鼻腔REAHbeta-lactam antibiotics患者,同时伴有鼻窦炎10例(62.50%),伴有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6.25%),伴有血管瘤1例(6.25%);5例(31.25%MLN8237浓度)患者有鼻腔鼻窦手术史,其中1例有3次鼻腔鼻窦手术史,1例有2次鼻腔鼻窦手术史,3例有1次鼻腔鼻窦手术史;发生于双侧嗅裂10例(62.50%),单侧嗅裂2例(12.50%),单侧中鼻甲3例(18.75%),鼻咽部1例(6.25%)。16例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REAH,其中病变位于双侧嗅裂患者的selleck激酶抑制剂术前鼻窦CT上均可观察到嗅裂对称性增宽及中鼻甲外移,双侧嗅裂宽度平均为(9.90±2.70) mm,宽窄嗅裂比值为1.21±0.19,两侧鼻窦Lund-Mack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手术均在全身麻醉鼻内镜下完成,随访1~6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及内镜检查和影像学特征有助于REAH的术前诊断,通过内镜下的完整切除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消栓肠溶胶囊复合降纤酶治疗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

目的:研究消栓肠溶胶囊联合降纤酶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及对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德玉医疗中心马鞍山总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心CDK抑制剂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Oncologic treatment resistance40例,对照组给予降纤酶治疗,观察组采用消栓肠溶胶囊联合降纤酶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PAG)、脑循环动力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5%大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5.0%(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全血低、中、高切黏度,FIB,PAG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炎症介质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的平均血流速和血流量均较治疗前增加,外周阻力、脑血管床特性阻抗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肠溶胶囊联合降纤酶治Alpelisib NMR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ACSL4通过介导铁死亡来调节子痫前期中滋养层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目的 探究ACSL4通过介导铁死亡调节子痫前期滋养层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住院的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妊娠孕妇各20例,RT-PCR检测组织中ACSL4表达;将滋养层HTR-8/SVeno细胞分为Control组、si-NC组、si-ACSL4组、si-ACSL4+RSL3组,RT-PCR检测细胞中ACSL4 mRNA表达;Transwell小室法、划痕实验法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中Fe2+的含量;全光谱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ELISA检测LDH、MDA和GSH含量及SOD活性;蛋白质印迹检测细胞中ACSL4、GPX4、SLC7A11蛋白表达。结果 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ACSL4 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和Control组相比,si-ACSL4组滋养层细胞系HTR-8/SVeno中ACSL4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和si-ACSL4组相比,si-ACSL4+RSL3组滋养层细胞系HTR-8/SVeno中ACSL4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和Control组相比,si-ACSGDC-0973研究购买L4组HTR-8/SVeno细胞侵袭、迁移数目点击此处明显增多,Fe2+、ROS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和si-ACSL4组相比,si-ACSL4+RSL3组HTR-8/SVeno细胞侵袭、迁移数目明显降低,Fe2+、ROS荧光强度明显增加(P<0.05)。和Control组相比,si-ACSL4组细胞中LDH水平和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活性和GSH水平明显升高(P<0.05);si-ACSL4+RSL3组细胞中LDH水平和MDA水平明显foetal immune response高于si-ACSL4组,SOD活性和GSH水平明显低于si-ACSL4组(P<0.05)。和Control组相比,si-ACSL4组细胞中ACSL4蛋白表达降低,GPX4、SLC7A1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和si-ACSL4组相比,si-ACSL4+RSL3组细胞中ACSL4蛋白表达升高,GPX4、SLC7A11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敲减ACSL4可促进子痫前期滋养层细胞侵袭和迁移,其可能与抑制滋养层细胞铁死亡相关。

PI3K/AKT信号通路对冷却滩羊肉贮藏期间细胞凋亡的影响

验证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的有效性,分析PI3K/AKT信号通路对冷却滩羊肉贮藏期间细胞凋亡途径的影响。以滩羊后腿肉为研究对象,采用10 μmol/L PI3K抑制剂LY294002溶液对滩羊肉进行注射处理,4℃条件下分别贮藏0 d、2 d、4 d、6 d、8 d,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oncolytic immunotherapyn blottiing,WB)分析PI3Kselleckchem NN2211、A点击此处KT蛋白的表达情况,以此验证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的有效性,同时分析滩羊肉贮藏期间能量因子、氧化应激水平、线粒体损伤程度以及Caspase-3活性的变化,以探索PI3K/AKT信号通路对冷却滩羊肉贮藏期间细胞凋亡途径的诱导机制。结果表明: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发现PI3K和AKT蛋白表达量均减少,验证了PI3K/AKT信号通路被抑制的有效性;与对照组相比,LY294002处理组线粒体ATP、糖原含量、琥珀酸脱氢酶(SDH)和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显著下降(P < 0.05);线粒体ROS逐渐增多,氧化应激水平和MPTP开放程度增加;膜电位显著下降(P < 0.05);凋亡因子Caspase-3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促进ROS产生并与PI3K相互作用,介导了下游Caspase-3的活化,使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受损,导致MPTP开放、膜电位降低,进而诱发细胞凋亡。

PI3K/AKT信号通路对冷却滩羊肉贮藏期间细胞凋亡的影响

验证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的有效性,分析PI3K/AKT信号通路对冷却滩羊肉贮藏期间细胞凋亡途径的影响。以滩羊后腿肉为研究对象,采用10 μmol/L PI3K抑制剂LY294002溶液对滩羊肉进行注射处理,4℃条件下分别贮藏0 d、2 d、4 d、6 d、8 d,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oncolytic immunotherapyn blottiing,WB)分析PI3Kselleckchem NN2211、A点击此处KT蛋白的表达情况,以此验证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的有效性,同时分析滩羊肉贮藏期间能量因子、氧化应激水平、线粒体损伤程度以及Caspase-3活性的变化,以探索PI3K/AKT信号通路对冷却滩羊肉贮藏期间细胞凋亡途径的诱导机制。结果表明: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发现PI3K和AKT蛋白表达量均减少,验证了PI3K/AKT信号通路被抑制的有效性;与对照组相比,LY294002处理组线粒体ATP、糖原含量、琥珀酸脱氢酶(SDH)和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显著下降(P < 0.05);线粒体ROS逐渐增多,氧化应激水平和MPTP开放程度增加;膜电位显著下降(P < 0.05);凋亡因子Caspase-3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促进ROS产生并与PI3K相互作用,介导了下游Caspase-3的活化,使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受损,导致MPTP开放、膜电位降低,进而诱发细胞凋亡。

稻米油特征参数的测定与脂肪酸组成分析

采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化学滴定法等手段,对我国不同产RSL3浓度地的7个市售稻米油的特征参数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并与青刺果油等14种同步测定的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稻米油的折光指数为1.465 6~1.467 7;相对密度d_(20)~(20)为0.918 6~0.922 1;碘值为100.1~107.3 g/100 g;皂化值为184.7~188.7 mg/g;谷维素含量在2 516.80~21selleckchem 833.32 mg/kg之间;脂肪酸组成以油酸C_(18∶1) (39.38%~42.26%)、亚油酸C_(18∶2) (36.23%~39.86%)、棕榈酸C_(16∶0) (15.22%~17.38%)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79.66%~81.39%之间。与其他14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相比:棕榈酸C_(16∶0)以稻米油为最高(16.48%),油酸C_(18∶1)含量以橄榄油为最高(77.18%),亚油酸C_(18∶2)以火麻籽油为最高(55Designer medecines.27%),亚麻酸C_(18∶3)以美藤果油为最高(49.02%),不饱和脂肪酸以杏仁油为最高(95.12%),稻米油的油酸与亚油酸比值为1.00∶1~1.16∶1,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为0.98∶1~1.15∶1,与世卫组织推荐的黄金比例1∶1比较接近。此外,稻米油的碘值、皂化值等多项特征参数与青刺果油较为接近。研究结果表明稻米油具备良好的、平衡的脂肪酸组成比例和较高的营养价值,也为消费者选择适合自身所需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的食用植物油提供了参考依据。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动物模型分析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肌肉和皮肤炎症,病因复杂且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建立良好的动物模型对临床研究多发Gefitinib体内实验剂量性肌炎/皮肌炎的病因病机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文献中造模方法进行总结,目前GDC-0973体内主要有通过异种动物肌匀浆或联合弗氏完全佐剂(FCA)、百日咳杆菌等进行造模;或以肌球蛋白+FCA+百日咳杆菌来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EAM);柯萨奇病毒联合FCA及中医脾虚证、湿热证病证结合模型应用较少。该文基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中西医临床病因病机及诊断标准,对文献中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得出符合动物模型的诊断指标及临床吻合度评价,并就模型提出更符合临床特点的改进性建议Medical geography与思路,以期为研究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发病机制与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珍珠芦荟失绿突变体‘MT-1’的农艺性状、解剖结构、光合特性及代谢组特征分析

为阐明珍珠芦荟叶色突变的变异机制, 以珍珠芦荟(Aristaloe aristata)叶色失绿突变体‘MT-1’及其叶色正常种质‘WT-18’为试材,对其表型特征、叶片超微结构、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代谢产物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与‘WT-18’相比,突变体‘MT-1’从幼叶开始呈现出黄化条斑现象,且株型变小、生长缓慢;Aerobic bioreactor气孔数量少且小,形状由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叶绿体数量及selleckchem LY294002内部片层数量变少、体积也明显变小;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F_(o)、F_(m)、F_(v)/F_(m)、ФPSⅡ、qP、qN和ETR)均显著降低。‘MT-1’和RepSox供应商‘WT-18’的代谢产物差异明显,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大多数差异代谢物富集到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脂类代谢、核酸代谢、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等途径。因此,叶绿体相关基因的改变可能是发生叶色失绿突变的重要原因。

体外重构STUB1介导α-1抗胰蛋白酶突变体Z蛋白泛素化修饰反应体系

α-1抗胰蛋白酶Z型突变体蛋白(α-1 antitrypsin Z-mutant protein, ATZ)是引发α-1抗胰蛋白酶缺陷症(α-1selleck激酶抑制剂 antitrypsin deficiency, AATD)的主要原因,研究ATZ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和降解对于治疗AATD具有重要意义。DolutegravirSTUB1是一种重要的E3泛素连接酶,参与调节多种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然而,STUB1是否参与ATZ的泛素化修饰尚未明确。本研究首先将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ATZ和STUB1的编码基因克隆到pET28a质粒,构建了这2个蛋白的表达质粒。随后,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在优化诱导条件实现了重组蛋白的异源表达。通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技术纯化得到目的蛋白,并通过蛋白质谱分析验证了其氨基酸序列的准确性。利用纯化的ATZ和STUB1重组蛋白,构建了一个体外泛素化修饰反应体系。实验结果显示,在ATP、E1泛素激活酶和E2泛素结合酶的协同作用下,STUB1成功催化了ATZ的泛素化修饰。本研究提供了一种体外获得Z型突变体ATZ纯化蛋白的方法,并确认了STUB1介导ATZ的泛素化修饰功能,推进了对α-1抗胰蛋白酶Z型突变体蛋白在细胞内降解过程的调控机制的理解。

异甘草苷通过抑制糖酵解和炎症反应阻碍破骨细胞活化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代谢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特征是由于骨代谢失衡导致骨微结构改变,进而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脆性增加,增加了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存在很多副作用,如消化道症状、骨坏死、不典型骨折等。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一直是骨质疏松研究的热点问题。异甘草苷是一种小分子黄酮类药物,既往文献证明其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抑制炎症、抗细胞凋亡等作用。但对破骨细胞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究异甘草苷对破骨细胞的作用,并研究其生物学机制,为临床转化应用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ISL)对破骨细胞的分化作用以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明确异甘草苷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调节机制,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案。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异甘草苷对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影响(1)体外实验构建破骨细胞模型。取6周龄雄性C57BL/6股骨,冲洗髓腔后以30ug/ml M-CSF诱导原代骨髓巨噬细胞BMDM,用100ug/ml RANKL刺激BMDM诱导其向破骨细胞分化,构建体外实验模型。(2)CCK-8测定异甘草苷对破骨细胞的毒性效应,并选定合适的细胞药物浓度。(3)用不同浓度异甘草苷干预破骨细胞分化过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分化情况,通过Western Blot、RT-q PCR等方法检测骨吸收相关基因和蛋白功能的表达,验证异Dibutyryl-cAMP纯度甘草苷对破骨细胞分化和骨质吸收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异甘草苷对卵巢切除小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1)体内实验构建骨质疏松症模型。将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Sham),卵巢切除组(OVX group,OVX),低剂量异甘草苷组(ISL low dose group,ISL-LD),高剂量异甘草苷组(ISL high dose group,ISL-HD)。其中,Sham仅接受假手术,OVX、ISL-LD、ISL-HD三组接受卵巢切除术构建骨质疏松症模型。(2)成功构建卵巢切除术骨质疏松症模型后,Sham组、OVX组接受PBS灌胃注射,ISL-LD、ISL-HD组分别接受20mg/kg和50mg/kg剂量的异甘草苷灌胃注射,治疗时间持续6周。(3)治疗结束后,取股骨标本行micro-CT多层扫描并重建、H&E染色、TRAP染色,比较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破骨细胞数量等指标。在动物模型层面验证异甘草苷对卵巢摘除骨质疏松症引起骨丢失的保护作用。第三部分:异甘草苷影响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机制探究(1)构建破骨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异甘草苷进行干预。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检验破骨细胞中糖酵解相关蛋白的表达,验证异甘草苷影响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糖酵解代谢过程。(2)从Pub Chem数据下载异甘草苷的3D结构,将其与糖酵解相关蛋白依次使用Auto Dock进行分子对接,并对结果进行相互作用模式分析,预测异甘草苷影响糖酵解过程的具体作用靶点。(3)培养RAW264.7细胞株,不同浓度异甘草苷预处理后,用LPS刺激诱导炎症模型。通过Western Blot、RT-q PCR等方法检测炎症相关基因和蛋白功能的表达,验证异甘草苷对炎症的抑制作用。(4)用不同浓度异甘草苷预处理巨噬细胞,LPS刺激后取上清。用该上清和RANKL共同诱导BMDM向破骨细胞分化,通过TRAP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破骨细胞的分化和破骨相关蛋白表达。验证异甘草苷通过影响炎症微环境,干预破骨细胞的分化和作用功能。研究结果1、CCK-8结果显示160u M及以下浓度的异甘草苷对于BMDM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未对BMDM的细胞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研究最终选用20u M和40u M作为刺激细胞的药物剂量。2、TRAP染色显示,异甘草苷明显阻碍了巨噬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过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染色的破骨细胞数量和体积显著减少。对破骨细胞数量、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发现40u M的异甘草苷相对于20u M对破骨细胞分化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3、Western blot、RT-q PCR的结果提示,用RANKL诱导刺激BMDM向破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与破骨功能相关基因和蛋白,如NFATc1、CTSK、ACP5、MMP9的表达产生了明显的提升。经异甘草苷处理后的实验组,破骨相关基因和蛋白相对于对照组产生了一定的下调。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20u M和40u M异甘草苷对破骨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40u M的抑制作用更强。4、异甘草苷显著缓解了小鼠卵巢摘除后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对骨量下降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作用。Micro-CT结果显示,卵巢切除造模术后6周,OVX组的小鼠股骨出现了显著的骨质丢失,定量分析后发现其骨密度、骨皮质厚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骨小梁分离度产生上升。而在异甘草苷治疗组,小鼠以上各项骨量指标均有所逆转。同时,H&E和TRAP染色显示,OVX组小鼠可见股骨骨小梁周围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在异甘草苷治疗组中,小鼠股骨中的可见染色的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尤其在ISL-HD组中,骨小梁周围的破骨细胞数量远低于OVX组。5、用RANKL诱导刺激RAW264.7细胞株向破骨细胞分化,Western blot显示,糖酵解相关蛋白HK1、PFK、PKM、LDHA的表达均显著提升,在异甘草苷干预后,这些蛋白的表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定量分析后发现,高浓度的异甘草苷对破骨细胞糖酵解相关蛋白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另外,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将异甘草苷的分子结构与糖酵解相关蛋白依次进行分子对接,发现异甘草苷与AKR1A1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力结合,拥有较强的结合能,通过对接模式分析,提示AKR1A1可能是异甘草苷的药物作用靶点。6、在LPS刺激RAW264.7细胞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模型中。异甘草苷预处理后的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均受到了抑制。q PCR结果显示,LPS刺激后炎症相关基因TNF-α、IL-1β、IL-6、IL-10的表达显著上调,但在异甘草苷预处理组中,炎症相关基因的上调则受到了抑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在LPS的刺激下,与对照组相比,异甘草苷预处理后的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这一结果与前面RNA的表达趋势相一致。7、异甘草苷预处理和LPS刺激后的上清液,在加入RANKL共同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后,其TRAP染色结MG132配制果显示:异甘草苷预处理后的上清液诱导破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大大减弱,产生的破骨细胞数量和体积明显减少。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异甘草苷预处理之后的上清液抑制了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paediatrics (drugs and medicines)阻碍了破骨相关蛋白的表达,且高剂量异甘草苷处理后的上清液的抑制效果更强。研究结论异甘草苷一方面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糖酵解代谢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炎症微环境,阻碍了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功能,缓解了OVX诱导的骨质疏松症。并且异甘草苷可能通过结合AKR1A1实现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综上,异甘草苷可能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潜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