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产前基因检测在同型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基因携带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1年4月高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优生优育Tofacitinib咨询或产生检查的孕妇及配偶,针对疑似为阳性地贫基因携带者夫妇98对进行基因诊断。其中78对夫妇双方均为α-地贫基因携带者,16对均为β-地贫基因携带者,4对为复合α、β-地贫基因携带者。采集夫妇双方静脉血各2 mL,对羊水进行抽取20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单管PCI-32765细胞培养多重α-地贫基因检测试剂盒(GapPCR)技术与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PCR-RDB)技术检测α-珠蛋白基因缺失型、突变型与β-珠蛋白基因突变型。分析基因检测结果及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结果:78对α-地贫基因携带者基因检测中-SEA/αα占比最高为38.46%,–SEA/–SEA占比次之为16.67%;16对β-地中海贫基因携带者基因检测中CD17 (A→T)/N占比最高为25.00%,CD17 (A→T)/CD17 (A→T)、CD26 (GAG>AAG)/N、N/N占比次之,均为12.50%;4对复合α-、β-地贫基因携带者中重型、中间型各1例,轻型2例;98例胎儿染色体核型Multiple markers of viral infections分析结果显示有11例染色体正常变异,1例add (13)(p13),86例46XN;98对夫妇均进行优生遗传咨询,其中18例重型地中海贫患儿均进行了引产。结论:对同型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中进行产前基因检测发现α、β地贫基因型分别以-SEA、CD17 (A→T)为主,可依据产前基因检测结果为孕妇及其家属提供有效的遗传咨询,以防止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
Author: admin
ET-1、MMP-9、HB-EGF水平变化对ACS患者PCI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水平变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并进行PCI的15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PCI术后不Telaglenastat NMR同预后ACS患者ET-1、MMP-9、HB-EGF水平,分析各指标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以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对ACS患者PCI术后随访6个月内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期间,15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19例,预后不良31例;预后不良组ET-1、MMP-9、HB-EGF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三支血管病变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epigenetics (MeSH)),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管病变支数及ET-1、MMP-9、HB-EGF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0.05),多支数血管病变及ET-1、MMP-9、HB-EGF水平高是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ET-1、MMP-9、HB-EGF联合预测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PCI术后预后不良ACS患者ET-1、MMP-9、HB-EGF呈高表达水平,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ACS患者PCI术后预后具有一定预测获悉更多价值。
手套式粗盐袋热敷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应用奥沙利铂致周围神经毒性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化疗期间使用手套式粗盐袋热敷non-medicine therapy防治奥沙利铂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selleck Y-27632至12月31日于江西省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住院的化疗患者200例,按病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两组MLN4924价格均采用FOLFOX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手套式粗盐袋热敷疗法,比较两组在完成2个疗程化疗后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和化疗药物周围神经毒性生活质量问卷20(EORTC QLQ-CIPN 20)量表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54%)低于对照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EORTC QLQ-CIPN 20得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手套式粗盐袋热敷能预防及降低奥沙利铂所产生的周围神经损伤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利伐沙班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VX-765生产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接受低分子肝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接受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抗凝效果、凝血指标、患肢静脉血流速度、下肢周径差、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3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30/40)](P <0.05);治疗前组间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点击此处观察组APTT、PT、D-D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组间患肢静脉血流速度、下肢周径差比较无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速度、下肢周径差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对照组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onductive biomaterials> 0.05)。结论 相比于低分子肝素注射液,利伐沙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可保持凝血功能稳定,抗凝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
金纳米棒复合材料用于增强m~6A-mRNA甲基化介导的癌症免疫治疗的研究
最新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已位居全球第一。如何精准有效的对癌症进行治疗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等都存Elexacaftor临床试验在诸多弊端,如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强、药物耐受性、癌细胞转移等,以致难以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救治。因此,发展新型、高效且低毒副作用的肿瘤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作为新兴的治疗策略,免疫治疗的优势在于能激活体内免疫系统杀灭癌细胞,不仅能针对局部肿瘤病灶部位还能对转移的肿瘤细胞进行清除。此外,免疫疗法还可以激活免疫保护、长效免疫记忆,进而防止肿瘤复发。其中比较经典的是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mmune checkpoint blockers,ICB),它们在临床中已用于不同类型癌症如白血病及实体瘤的治疗,并展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免疫治疗仍然面临一些巨大的挑战,如免疫治疗的单药有效率并不高,即使联合传统治疗,很大部分患者还是无法从中获益。另外,原发性、适应性及获得性耐药使免疫治疗的疗效不足或无效,进而导致肿瘤患者疾病复发。而且,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也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的持续性应用。因此,基于新的分子机制作为靶点开发新Ubiquitin-mediated proteolysis型免疫治疗因子有望成为增强免疫治疗的新策略。N6-甲基腺苷(m~6A)-mRNA甲基化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重要的RNA修饰,参与DNA修复、细胞分化、周期、凋亡等基本生命活动,并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m~6A-mRNA甲基化介导RNA稳定性、细胞代谢、基因表达等生物学功能受甲基化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及m~6A结合蛋白三类调控因子动态调控。而这些调控因子可作为癌症新的靶点为抗癌药物开发提供新的切入点。不仅如此,靶向这些m~6A-mRNA甲基化调控因子如m~6A去甲基化酶抑制剂能改善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系统的重塑进而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目前,尽管针对m~6A-mRNA甲基化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进展,但是,有效的靶向m~6A-mRNA甲基化的药物仍然匮乏,而且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不仅如此,目前存在的小分子抑制剂尽管能通过调控m~6A-mRNA甲基化,抑制靶基因的转录产物(Transcripts)稳定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但他们具有潜在的局限性如特异性问题,药物利用度问题,潜在的耐药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考虑是否能联合其他治疗策略实现更为有效的癌症治疗。生物体内源性的无机元素(如硒,铁,铜,锰等)在生命和疾病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外源性无机类小分子化合物如我们熟知的铂、砷药物已经作为一线药物被应用于各种类型癌症的治疗。无机纳米尺度药物由于极佳的比表面积、渗透性、吸收性、表面可修饰性、光学性质以及其自身生物活性,能实现对肿瘤从组织到细胞到分子的跨尺度干预作用。因此,本论文TGF-beta/Smad抑制剂以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及实体瘤治疗为目标,以m~6A-mRNA甲基化表观转录分子调控事件为靶标,选择金纳米棒这种纳米材料进行设计、改造和优化,同时结合金属免疫疗法,概念性提出“纳米表观药物”的治疗策略,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思路。第1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目前癌症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m~6A-mRNA甲基化的概念;m~6A-mRNA甲基化在癌症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靶向策略;目前靶向m~6A-RNA甲基化存在的问题;无机纳米材料与癌症简介;金纳米与癌症治疗以及金纳米棒目前的治疗应用现状。第2、3、4章,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的特性,合成并筛选了对其摄取最佳尺度的金纳米棒,随后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壳聚糖和转铁蛋白受体的12肽(命名为GNR-CSP12)。通过化学及生物等表征验证GNR-CSP12的成功制备。功能方面,GNRa-CSP12具有靶向多种AML细胞的特异性,而对正常细胞未见明显毒性。机制方面,GNRa-CSP12能够通过结合白血病细胞内源性谷胱甘肽(GSH)改变细胞氧化/还原平衡:一方面使得AML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激活铁死亡;另一方面,GNRa-CSP12能消耗内源性的Fe~(2+)转换为Fe~(3+),使得在AML高表达的Fe~(2+)依赖的m~6A-mRNA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活性被抑制,进而上调m~6A-mRNA甲基化,使得下游的信号通路如糖酵解(Glycolysis),乏氧(Hypoxia)及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上相应的靶基因的mRNA稳定性降低。最后,拓展了GNRa-CSP12对白血病治疗的应用,进一步证明了GNRa-CSP12不仅能够克服m~6A-mRNA介导的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还能协同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提高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效果,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免疫治疗药物。第5、6章,针对目前实体瘤中免疫治疗尤其是以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为靶点药物治疗中存在的疗效不高的问题,设计合成一种具有近红外II区吸收的金纳米棒光热复合材料(命名为GNR-si YTH1),它的组成为:表面修饰正电性的高分子聚合物PLA-PEI,中间由静电吸附作用装载m~6A-mRNA甲基化阅读蛋白YTHDF1的si RNA,表面进一步修饰细胞核定位肽。论文从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动物模型,对GNR-si YTH1的光热转换效率、光热免疫治疗效果以及长效的免疫保护性能进行定向研究。并验证了GNR-si YTH1光热免疫治疗系统的机制:在低温光热治疗的作用下,GNR-si YTH1能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并释放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三磷酸腺苷(ATP)等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并通过调控树突细胞中溶酶体组织蛋白酶(CTSB)的表达进一步促进树突细胞成熟和CD8~+T细胞的交叉启动,增强T细胞活性。不仅如此,GNR-si YTH1介导的低温光热免疫治疗显著激活效应记忆型T细胞。这种由m~6A-mRNA甲基化介导的光热免疫治疗系统为抗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第7章,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科学意义,并展望了未来基于表观遗传调控的纳米治疗策略继续深入发展的研究方向。
低脱靶效应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工具在拟南芥中的研究
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人类生命科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关键性技术,在植物的基础研究和作物遗传改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该技术也存在固有的瓶颈问题即脱靶效应。为了解决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植物中脱靶率高的缺陷问题,本研究对目前尚未在植物中验证的、具有低脱靶效应的Sp Cas9蛋白的突变体(evo Cas9、Sniper-Cas9、LZ3 Cas9)在双子叶植物拟南芥中进行验证,并指导突变合成新型的es Cas9、Super Fi-Cas9-1等突变体,创建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在原生质体细胞和植株中进行靶向编辑,解析各突变体的编辑能力及脱靶效应。首先,选取拟南芥PDS3、FLS2、GL2、TT4、BRI1和FER为靶基因进行靶向编辑,以野生型Seducational mediap Cas9为脱靶阴性对照,Sp Cas9-HF1突变体为低脱靶阳性对照。T7E1和深度测序结果显示:在原生质体细胞和植株中,所验证的突变体均能进行有效的靶向编辑,编辑Wnt-C59纯度形式均与Sp Cas9类似;其中,LZ3 Cas9的靶向编辑效率与Sp Cas9相当,Sp Cas9-HF1、evo Cas9、Sniper-Cas9、es Cas9的编辑效率均有所下降。随后进行脱靶效应检测:首先通过人工设计脱靶guide RNA,模拟进行脱靶编辑,结果显示在多个脱靶guide RNA上,LZ3 Cas9的脱靶编辑效率均低于野生型的Sp Cas9。然后,在编辑阳性植株中检测预测的潜在脱靶位点的脱靶编辑效率,但各突变体编辑的植株上均未能检测到脱靶编辑。随后,在原生质体细胞中,我们选择前期实验中筛选到的可发生脱靶编辑的位点验证这几种突变体,结果显示Sp Cas9-HF1、Sniper-Cas9和LZ3 Cas9的脱靶编辑率均低于Sp Cas9。因此,综合靶向编辑效率的结果表明: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LZ3 Cas9是一种基因组编辑效率与Sp Cas9相当,且脱靶率低于Sp Cas9的低脱靶基因组编辑工具。随后,我们将LZ3 Cas9突变为LZ3 Sp RY,在低脱靶效应的基础上拓宽其可编辑范围。结果显示,在设计的16种PAM类型(即任意基因组位点)中,在NGG、NGA、NGC、NAG、NAA、NAT、NAC、NTT、NTC、NTG、NCT、NCC、NCA、NCG的14种PAM类型的靶点上均能发生有效编辑,该结果表明LZ3 Sp RY扩展了低脱靶蛋白LZ3 Cas9的可编辑范围。并且,在可检测到的脱靶位点上,LZ3 Sp RY对比Sp RY降低了脱靶效率,保持了LZ3 Cas9低脱靶蛋白的特性。同时,为了进一步解决CRISPR-Cas的脱靶效应问题,我们还创建了Super FiCas9-1新型突变体。在拟南芥原生质体细胞和植株中证明其具有与Sp Cas9相当的靶向编辑能力,进一步的脱靶效应的验证正在继续。
3种不同α受体阻滞剂治疗良性小体积前列腺增生伴下尿路症状患者临床比较
目的:比较3种不同α受体阻滞剂治疗良性小体积前列腺增生(BPH)伴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的疗效、经济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108例良性小体积前列腺增生伴下尿路症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特拉唑嗪组(n=54)、多沙唑嗪组(n=30)及坦GW4869半抑制浓度索罗辛组(n=24),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药物经济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3组Q_(max)、Q_(ave)、TPV、PVR、梗阻评分、刺激评分、IPSS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组间Q_(max)、Q_(ave)、TPV、PVR、梗阻评分、刺激评分、IPSS总评分、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Canagliflozin小鼠.05);各组症状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成本/效果比较:多沙唑嗪组>坦索罗辛组>特拉唑嗪组(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多沙唑嗪组<坦索罗辛组<特拉唑嗪组(P<0.05)。结论:3种α受体阻滞剂疗效cognitive fusion targeted biopsy基本相同,但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特拉唑嗪最优,安全性角度多沙唑嗪最优,可根据患者需求进行选择。
清热利湿升降相因法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自拟解毒利咽汤辅助治疗儿童湿热内蕴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上运用清热解毒升降相因法治疗湿热内蕴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提供依据。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予自拟解毒利咽汤(黄芩15g、茵陈20g、栀子6g、藿香15g、石菖蒲20g、豆蔻10g、夏枯草15g、蒲公英20g、金银花15g、连翘6g、姜黄6g、僵蚕6g、蝉蜕6g、生大黄3g)口服,对照组加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口服,两组均治疗7天。将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的症候积分、实验室检查结果、退热时间及不良反应分别进行观察记录,并将记录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综合评价解毒利咽汤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9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2例,治疗组显效率为76.67%,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率为44.83%,有效率为82.76%,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解毒利咽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总疗效显著优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2.完全退热时间:治疗组在缩短退热时间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解毒利咽汤较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能使湿热内蕴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退热加快;3.组内症状积分比较:两组用药后症状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说明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提示两组方案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均有治疗效果;4.组间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在扁桃体化脓、扁桃体肿大、发热、纳呆、口臭、大便异常方面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咽痛、咳嗽、烦躁、小便异常方面两组治疗效果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解毒利咽汤在缓解扁桃体化脓、扁桃体肿大、发热、纳呆、口臭、大便异常的症状方面优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5.实验室检查:两组治疗方案均能降低WBC、N%、CRP,两组治疗方案在降低WBC、N%、CRP方面疗效相当(P>0.05),提示自拟解毒利咽汤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影响相当;6.治疗购买MC3组和对照组患儿均无不良反应。结论自拟解毒利咽汤辅助治疗湿热内蕴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能有效缩短退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能够更快减轻患儿痛苦点击此处,容易Cardiac Oncology被家长接受,且无不良反应,提示清热利湿升降相因法治疗湿热内蕴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有效,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拟南芥线粒体蛋白突变体ssr1-2表型的详细鉴定与分析
SSR1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Immune Tolerance编码一个线粒体蛋白,为深入了解SSR1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中的作用,以ssr1-2及其抑制子突变体EMS143和EMS145为材料,对其根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及其对脯氨酸的敏感性和铁稳态进行跟踪分析,并利用拟南芥幼苗嫁接技术分析了ssr1-2短根表型对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ssr1-2主根长变短,根系的形态与须根系类似。地上部分也小于野生型,但出现得晚于根短表型。嫁接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的根能限制野生型的地上部分生长,反之突变体的地上部分也能影响野生型的根,但前者的作用更大。ssrPLX-47201-2在种子萌发、根长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上表现出对脯氨酸的超敏感表型。此外,ssr1-2对铁营养不敏感,即铁盐对其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小于WS野生型,说明其利用铁的能力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表明SSR1可能通过影响铁营养利用参与拟南芥根生长的调控,暗Puromycin示线粒体铁元素利用机制的损伤可能是脯氨酸对植物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加强的原因之一。
GPR84对结肠癌骨转移破骨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目前,结直肠癌是世界第四大癌症,占全世界所有年确诊和癌症相关死亡的10%,每年约90万人死亡。肝脏和肺是CRC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骨是晚期结直肠癌第三位转移部位,发生率约为10%-15%。尽管骨转移较其他部位转移发生率更低,但肿瘤骨转移所致病理性骨折、疼痛、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s)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骨转移影响生活质量,降低总生存期。随着中国老年化社会的到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面临的医疗负担随之增加。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以及高精度放射治疗的普及应用,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逐渐提高。但肿瘤晚期合并骨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仍较低。如何提高CRC骨转移的治疗效果,还需更多的研究。与其他大多数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一样,骨破坏与破骨细胞激活、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平衡失调密切相关。破骨细胞来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异常激活,使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失调,最终介导骨破坏。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是骨转移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破骨细胞如何参与骨破坏的机制已有非常多的研究。不同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转移过程存在差异,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成分、细胞因子种类及含量也可能存在差异。破骨细胞如何参与结直肠癌骨转移,目前的研究较少。G蛋白偶联受体(GPRs)是一大类更多膜蛋白,在介导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众多的生理及病理活动,包括发育、激素稳态、调节代谢、摄食行为、介导炎症反应。GPRs在癌细胞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发挥作用,一些GPRs家族成员已被报道参与肿瘤转移。在骨转移中,卵巢癌GPR1介导癌细胞和成骨样细胞之间的通讯。GPR65/ADGRG1在乳腺癌细胞系4T1细胞和骨转移灶中表达上调。Mi R-7062-5p下调OCPs中GPR65的表达。GPR120增加胰腺癌细胞的运动和侵MRTX1133浓度袭活性,而GPR40的作用刚好相反。GPR84是一种促炎受体,主要表达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外周白细胞及肺,参与介导炎症及免疫反应。单核/巨噬细胞是破骨细胞的来源,有研究显示,GPR84过表达通过NF-κB和MAPK信号通路负性调节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但是GPR84在结直肠癌骨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是否参与肿瘤的进展,以及对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在此,我们探讨了GPR84在结直肠癌骨转移中的作用,为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提供思路。材料和方法:1.利用MC-38细胞,构建小鼠结肠癌胫骨转移模型。在第0/3/7/14天处死小鼠,获取胫骨BMMs。q 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骨转移部位GPR84 m RNA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不同时间点BMMs中GPR84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各时间点GPR84蛋白表达情况。2.获取正常小鼠骨髓细胞,在含有M-CSF的培养基中培养,获取BMMs。试验组培养基内加入GPR84激动剂6-OAU,对照组加入PBS,抗原抗体孵育后,Brdu标记并进行流式细胞分析。q RT?PCR检测细胞周期生物标志物Cenpa,Cdc20,Cdk1,Ccnd1 m RNA表达量。3.提取正常小鼠骨髓BMMs,将其置于MC-38细胞来源CM(condition medium),加入RANKL、M-CSF进行破骨细胞诱导。用6-OAU和过表达GPR84的质粒处理BMMs,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数量。q RT-PCR检测两种经典破骨细胞生物标志物OCSTAMP、CTSK m RNA表达量。4.获取正常小鼠BMMs,并在含有10%胎牛血清和1%青霉素-链霉素溶液的α-MEM、M-CSF(50 ng/m L)、RANKL(100 ng/m L)培养基中培养,用过表达GPR84的质粒转染BMMs。Western-Blot检测p38MAPK/JNK/ERK磷酸化水平。使用anisomycin、t BHQ激活JNK、ERK通路,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数量。5.小鼠来源BMMs于CM培养基中培养4Polymer bioregeneration8小时,q RT-PCR测定GPR84 m RNA的表达量。BMMs培养基内分别加入EGF,IL-11,CTGF,PTHr P,q RT-PCR测定GPR84m RNA表达量。CM中培养BMMs,使用IL-11及IL-11Nab处理,测定GPR84 m RNA表达量。结肠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小鼠胫骨髓腔分别注射IL-11及IL-11Nab,造模第7天处死小鼠,获取BMMs。q RT-PCR测定GPR84 m RNA表达量。在IL-11和IL-11+6OAU处理组,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数量。6.小鼠BMMs在CM培养基中培养,分别用IL-11、IL-11Nab处理,Western-Blot检测STAT1磷酸化水平及GPR84蛋白表达水平。使用STAT1过表达的质粒转染BMMs,并用IL-11处理,q RT-PCR检测GPR84 m RNA的表达。7.在结肠癌小鼠模型中,使用GPR84激动剂处理,3周后获取小鼠胫骨组织行TRAP染色。利用μ-CT对小鼠胫骨进行相关参数测定,包括:BMD,BV/TV,TB.Th,Tb.N,Tb,Sp。结果:1.GPR84表达于正常小鼠BMMs,随着CRC骨转移的进展,GPR84 m RNA、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2.GPR84不影响BMMs的增殖,激活或过表达GPR84,破骨细胞数量及破骨细胞生物标志物m 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3.GPR84过表达使JNK、ERK、p38 MAPK通路磷酸化水平下降,激活JNK、ERK通路,破骨细胞数量增加。4.四种常见的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中,只有IL-11抑制GPR84 m RNA的表达,IL-Nab可逆转这种作用。动物实验显示,肿瘤细胞来源IL-11部分抑制早期OCPS中GPR84的表达,破骨细胞数量增加,激活GPR84可逆转这种作用。5.肿瘤细胞来源IL-11抑制STAT1磷酸化水平,抑制GPR84的表达。6.动物模型实验表明,激活GPR84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减轻肿瘤骨转移所致骨破坏。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GPR84通过MAPK通路负向调控破骨细胞生成,肿瘤细胞来源的IL-11通过抑制STAT1的激活部分抑制GPR84的表达。激活GPR84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破骨细胞的生成,减轻CRC骨转移所致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