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采用超声辅助结合大孔吸附树脂及制备液相色谱法对金柚柚皮中的多甲氧基黄酮(Polymethoxy Flavonoids,PMFs)物质进行提取分离,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柚皮PMFs组分,结果表明:金柚柚皮中含有5种PMFs,分别为川陈皮素、橘皮素、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5-羟基-3,6,7,8,3′,4′-六甲氧基黄酮和5-羟基-3,3′,7,8-四甲氧基-4′,5′-亚甲二氧基黄酮,含量分别为5.12%、4.29%、4.33%、4.10%和3.07%。金柚柚皮PMFs提取物活INCB28060试剂性实验表明,在质量浓度达到2mg/m L时,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大分别为75.90%、78.85%;在APPH诱导的红细胞溶血模型中,与APPH组80.20%相比,0.05 mg/mL PMFs溶血率显著下降为48.89%;柚皮PMFs提取物对180℃,油炸1~5 h油饼中的油脂有抗氧化作用,与空白组(过氧化值0.1Erdafitinib作用6~0.28trauma-informed care g/100 g,酸价0.36~1.42mg/g,茴香胺值4.49~7.08)相比,添加面粉质量分数1.00%的柚皮PMFs提取物的理化指标变化量较小(过氧化值0.15~0.19 g/100 g,酸价0.34~1.25 mg/g),添加面粉质量分数0.50%PMFs使油脂茴香胺值(AV)明显下降(茴香胺值0.91~5.50)。综上所述,金柚柚皮中含有5种PMFs,且对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效果还具有显著的抑制油脂氧化作用。
Author: admin
WGCNA和机器学习识别骨关节炎铁死亡特征基因及实验验证
背景:铁死亡与骨关节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具体特征基因及调控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运用WGCNA及多种机器学习方法识别骨关节炎铁死亡特征基因及免疫浸润分析。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骨关节炎相关数据集,同时在Ferr Db网站中获取铁死亡相关基因,采用R语言对骨关节炎数据集进行批次校正、提取骨关节炎铁死亡基因并进行差异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同时运用WGCNA分析及机器学习(随机森林、LASSO回归及SVM-RFE分析)筛选骨关节炎铁死亡特征基因,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将软骨细胞分为正常组和骨关节炎组,运用数据集及q PCR验证表达并行相关免疫浸润分析。结果与结论:(1)经批次校正及PCA分析获得骨关节炎基因12 548个,同时获得铁死亡基因484个,进而得到24个骨关节炎铁死亡差异基因;(2)GO分析主要涉及对氧化应激反应、对有机磷反应等生物过程;涉及细胞顶端、顶端质膜等细胞组分;涉及血红素结合、四吡咯结合等分子功能;(3)KEGG分析显示,骨关节炎铁死亡差异基因获悉更多与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肿瘤坏因子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4)运用WGCNA分析及机器学习筛选后获得特征基因KLF2;通过基因芯片验证后发现实验组半月板组织中KLF2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P=0.000 14);(5)体外细胞实验显示,骨关节炎组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KLF2基因表达低于对照组(P <0.05),同时在骨关节炎铁死亡中肥大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密切相关(r=0.99),KLDolutegravir试剂F2与自然杀伤细胞(r=-1,P=0.017)、滤泡辅助性T细胞needle biopsy sample(r=-1,P=0.017)等密切相关;(6)结果显示,运用WGCNA分析及机器学习方法证实KLF2可作为骨关节炎铁死亡的特征基因,可能通过干预KLF2来改善骨关节炎铁死亡。
RPEL1和miR-1307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RPEL1和miR-1307基因多态性(rs4917385和rs7911488)与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易感性、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治疗SLE的疗效、焦虑抑郁和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的关联性,并分Docetaxel体内实验剂量析SNP rs7911488对miR-1307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按照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运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共获取了500例确诊的SLE患者和500例健康对照者基本资料及全血样品,并使用了经过改良的i MLDR技术检测RPEL1和miR-1307基因多态性(rs4917385和rs7911488)。第二阶段开展前瞻性随访研究,对满足纳入要求的448例SLE患者进行随访,经过12周总计完成了429例跟踪调查。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量表的得分变化被用来衡量GCs治疗SLE的有效性。HAMA及HAMD量表用于评估SLE患者的情绪情况。评估SLE患者的HRQOL状态则采用简短的36项健康调查表。SLE患者的焦虑抑郁及HRQOL的改善情况通过计算相应量表在12周与基线相比得分的改变进行评估。第三部分运用q RT-PCR检测37例SLE患者miR-1307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与SLE发病关联的位点是否影响相应基因表达。结果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rs7911488的小等位基因,即G等位基因,与SLE易感性降低有关(OR=0.804,95%CI:0.666-0.972,P=0.024)。但是,rs4917385等位基因与SLE易感性无关联(P=0.092)。在加性模型中,携带rs7911488等位基因G的人比未携带rs7911488 G等位基因患SLE的风险低(OR=0.792,95%CI:0.651-0.963,P=0.020),而在显性模型与隐性模型中均未发现rs7911488与SLE易感性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由rs4917385和rs7911488组成的biographical disruption四个单体型与SLE相关(P<0.025)。位点rs7911488和rs4917385等位基因频率在合并狼疮性肾炎的SLE患者与非狼疮性肾炎SLE患者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5),并在显性模型和加性模型中均与SLE患者的狼疮性肾炎有关(P<0.025)。在随访研究中,RPEL1和miR-1307基因多态性与GCs治疗效果之间无统计学联系,在显性模型中位点rs4917385和rs7911488均与SLE患者的PF之间存在关联(rs4917385:OR=1.791,95%CI=1.192-2.693,P=0.005;rs7911488:OR=1.691,95%CI=1.136-2.541,P=0.010)位点rs4917385在显性模型(OR=1.783,95%CI=1.133-2.806,P=0.012)和加性模型(OR=1.509,95%CI=1.056-2.156,P=0.024)中与SLE患者的焦虑症状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位点rs7911488在加性模型中与SLE患者的抑郁症状相关(OR=1.CB-839体外569,95%CI=1.073-2.294,P=0.020)。在显性模型中,携带风险基因型且不饮茶的患者焦虑风险最高(rs4917385 TT+GT:OR=3.635,P<0.001;rs7911488 GG+GA:OR=3.632,P<0.001)与rs7911488位点AA相比,AG/GG基因型miR-1307表达水平下降(P=0.035)。结论RPEL1和miR-1307基因多态性(rs4917385和rs7911488)可能与中国人群SLE易感性有关。此外,两种多态性可能与中国SLE人群中的抑郁,焦虑和HRQOL有关。同时,rs7911488在SLE患者PBMCs中会影响miR-1307基因表达水平。
23株临床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的分子特征
目的 分析23株临床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的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21年5月南京鼓楼医院临床分离的23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菌株毒力基因、耐药基因、谱系、序列分析(ST)、克隆群(CCs);采用多重PCR进行血清分型;采用E-Test试验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药物敏感性。结果 23株菌株分属2个谱系,以谱系Ⅱ为主,共12株(52.2%);分为8个ST分型,其中ST8为优势ST型,占39.1%;分为7个CCs(CC87、CC1、CC3、CC5、CC224、CC11和CC8),优势CC型为CC8,共9株(39.1%);所有分离株均携带李斯特菌毒力岛LIPI-1(ActA、hlyA、mpl、确认细节plcA、plcB和prfA)和inlA、inlB基因;23株菌株均检出fosX耐药基因,其中1株同时携带tet(M)和dfrG耐药基因;血清群分为1/2aMedical incident reporting、1/2b及4b,以1/2a为主,共13株(56.5%);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等9种抗菌药物敏感,仅1株对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耐药菌株。结论 临床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较低,并具有遗传多样性,携带多种毒力基因是其致病Adavosertib浓度性重要因素。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加强临床医生对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的认识,促进该病的早期诊断,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总结了1例罕见的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并以“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临床特征”“达比加群酯”Immune landscape为关键词检索万方中文数据库,以“Hereditary antithrombin deficiency”“clinical characteristics”“dabigatran etexilate”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予以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青年时期即发现非确认细节寻常部位血栓(颅内静脉窦),本次就诊期间发现多部位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不佳,多次查抗凝血酶Ⅲ明显低于正常,进一步行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存在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相关的SERPINC1基因致病变异,明确诊断selleck为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后予以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好转,随访至今未再复发。检索相关文献发现,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临床相对罕见,该病具有不同的临床和基因分型,诊断的建立需依据相应的流程,其治疗及预后尚缺乏统一的认识。结论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系静脉系统血栓的罕见病因,对于年轻血栓形成患者、复发性血栓或有家族聚集倾向的血栓患者,需警惕此病的可能;通过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改善预后。
南蛇藤提取物调控Lgr5/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机制
目的:基于胃类器官损伤模型探究南蛇藤提取物 (COE)调控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GSK2118436 (Lgr5)/配体分泌介质(Wnt)/胞内β-连锁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胃类器官增殖分化及Lgr5表达从而逆转胃癌前病变(PLGC)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小鼠胃腺体干细胞建立胃类器官,使用N-甲基-N’-硝基-N-VE-822 molecular weight亚硝基胍(MNNG, 0.02 mg·L~(-1))处理胃类器官构建胃类器官损伤模型;将胃类器官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0.02 mg·L~(-1) MNNG)、COE低、中、高(5, 10, 20 mg·L~(-1))剂量组、Wnt抑制剂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0.5 mg·L~(-1))组并分别用不同药物处理24 h;镜下观察不同药物浓度胃类器官的数量与体积;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胃类器官损伤模型活力;采用苏木素-伊红 (HE)染色法观察胃类器官形态与病理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药物浓度胃类器官中Lgr5、黏蛋白2 (MUC2 )、黏蛋白5AC (MUC5AC )、黏蛋白6 (MUC6 )、Wnt和β-catenin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类器官数量减少,体积减小,活力明显降低,Lgr5、MUC2、Wnt与β-catenin的表达的表达显著升高,MUC5AC、MUC6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COE低、中、高组的胃类器官数量及体积均有所恢复;胃类器官活力明显增强,且在COE浓度为20 mg·L~(-1)时效果最显著(P<0.05);Lgr5、MUC2的表达显著降低,MUC5AC、MUC6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Wnt抑制剂能够促进胃类器官MUC5AC、MUC6的表达,降低Lgr5、MUC2、Wnt与β-catenin的表达,而高剂量COMembrane-aerated biofilterE与Wnt抑制剂共同使用能够促进这一趋势(P<0.05,P<0.01)。结论:COE通过抑制Lgr5、MUC2、Wnt、β-catenin的表达和促进MUC5AC及MUC6的表达,抑制Wnt/β-catenin通路,促进胃类器官增殖分化,逆转PLGC过程。
姜黄素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姜黄素在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中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ils,RGCs)凋亡以及抗氧化蛋白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调节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modifier subunit,GCLM)与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表达的影响,推测姜黄素在青光眼模型中对抗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21只Spraq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高眼压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每组7只。高眼压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通过烧灼巩膜上静脉法建立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剪开球结膜,不烧灼巩膜上静脉;此外,姜黄素治疗组造模术后给予姜黄素灌胃,灌胃剂量为4ml/kg,每日1次,连续3周,假手术组和高眼PD0325901分子量压模型组则给予纯水灌胃,灌胃剂量为4ml/kg,每日1次,连续3周。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30min、1周、2周和3周监测三组大鼠的眼压变化情况。3周后所有大鼠实施安乐死,HE染色比较三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病理变化、RGCs数量及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厚度;TUNEL检测三组大鼠RGCs及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三组大鼠视网膜GCLM m RNA与HO-1 m 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三组大鼠视网膜GCLM与H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眼压测量结果显示,控制时间因素进行组间比较,造模前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8,P>0.05),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控制分组因素进行时间比较,高眼压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造模后各时间点眼压与造模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均高于造模前,提示造模成功。HE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高眼压模型组的大鼠视网膜形态紊乱,分层不清晰,GCL变薄(P<0.0001),细胞排列欠规整,RGCs数量减少(P<0.0001),内、外核层细胞水肿;而同样在高眼压作用下,姜黄素治疗组的大鼠视网膜形态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基本正常,分层清楚,GCL增厚(P<0.001),细胞排列尚规整,RGCs数量增多(P<0.01),内、外核层水肿减轻。TUNEL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高眼压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大鼠RGCs的凋亡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模型组)<0.0001;P_(治疗组)<0.05);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姜黄素治疗组大鼠RGCs的凋亡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三组视网膜细胞总凋亡率的比较结果与RGCs凋亡率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高眼压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视网膜GCLM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模型组)<0.05;P_(治疗组)<0.001);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视网膜GCLM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HO-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的比较结果与GCLM m RNA一致。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CLM与HO-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实时荧光定量PCR转录水平的检测结果相符STM2457。结论:1.姜黄素对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中的RGCs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具体表现Eastern Mediterranean为RGCs数量上升、GCL厚度恢复以及RGCs凋亡率降低;2.姜黄素抑制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中RGCs凋亡可能是通过激活抗氧化防御系统进而上调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抗氧化基因GCLM与HO-1的表达实现的。
线粒体自噬相关受体蛋白和信号通路在运动防治肌少症中的作用
背景:肌少症是一种衰老相关的退行性综合征,线粒体自噬和运动防治肌少症已被证明密切相关,但尚缺乏详细介绍其中具体的受体蛋白和信号通路在运动防治肌少症中作用的综CCRG 81045溶解度述。目的:综述详细介绍线粒体自噬相关具体的受体蛋白和信号通路在运动防治肌少症中的作用。方法:在2023-02-01/04-01之间进行了文献检索,检索文献时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4月,数据库包括Web of Science、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涵盖了“肌少症,衰老,老年,线粒体,线粒体功能,蛋白,通路”等关键词,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文献76篇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肌少症是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和功能下降的疾病,其发生机制涉及神经肌肉功能下降、慢性炎症、酸碱失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等。(2)线粒体自噬是细胞清除受损线粒体的重要过程,其中相关受体蛋白以及信号通路参Patient Centred medical home与线粒体自噬的调控,运动可以通过调节这些受体蛋白和信号通路的活性,促进线粒体自噬的发生,对防治肌少症具有重要作用。(3)运动通过调控多个通路来促进线粒体自噬,包括上调AMPK、磷酸化ULK1、降低线粒体能量、增加与AMBRA1相关蛋白的表达、调控PINK1/Parkin通路等,从而改善肌少症引发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此外,运动还能激活m TOR通路促进肌肉生长和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预防和治疗肌少症。(4)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运动防治肌少症中线粒体自噬相关受体蛋白和信号通路的具体作用机制和调控途径,开展更多的人体临床研究,以推IACS-010759溶解度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引流钉与小梁切除术治疗犬青光眼的效果比较
青光眼是导致犬不可逆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是兽医临床上治疗犬青光眼最常用的方法。但该术式对眼部损伤大,易引起前房积血、低眼压等并发症。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引流装置植入物,其术式操作简单、术后效果显著,常用于人青光眼治疗,然而少有将其运用于犬的报道。为评估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用于治疗犬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本试验在成功建立青光眼模型的基础上,对造模犬双眼分别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和小梁切除术,观察并对比两种术式的术后效果和手术操作特点,具体研究如下:本实验共选取15只健康比格犬,分为造模组(n=12)和正常组(n=3)。在造模组犬前房瞳孔区注射复方卡波姆,成功建立双眼高眼压模型,正常组犬不做任何处理。造模第7 d,对造模犬双眼进行手术治疗:左眼行小梁切除术,即TL组;右眼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即Ex-PRESS组。两种术式均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于造模前(0 d)、造模后(7 d)及术后8周内(14/21/28/35/42/49/63d)测量犬眼前节参数(眼压、前房深度和眼轴等),并记录滤过泡的形成和并发症情况。抽取正常犬以及造模犬术后21、35和63 d房水,利用ELISA检测炎性因子表达,采集滤过区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RT-PCR检测,分析术部滤过区域瘢痕化情况和炎症反应。结果显示,与造模前(0 d)相比,造模后(7 d)犬眼压升高、前房深度加深、角膜曲率K2增大、眼轴长度增加(P<0.001)。与7 d相比,术后TL组和EX-PRESS组犬均眼压降低、前房深度变浅、眼轴长度缩短(P<0.001)。与0 d相比,TL组和EX-PRESlung biopsyS组犬眼压和前房深度在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21和Q-VD-Oph化学结构35 d角膜曲率K2和眼轴长度增大(P<0.05),在63 d角膜曲率K2和眼轴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7 d以及术后8周内,TL组和EX-PRESS组犬眼前节参数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63 d时,TL组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为75.00%,Ex-PRESS组为83.33%;T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67%,Ex-PRESS组为25.00%。滤过区组织H&E染色结果发现,在21和35 d时,TL组和Ex-PRESS组均见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致密胶原纤维沉积且排列紊乱,其中TL组炎性细胞浸润较多;在63 d时,两组均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滤过区域瘢痕化,滤过道基本保持开放状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瘢痕形成相关因子TGF-β、α-SMA在正常组结膜PLX4032试剂下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TL组和Ex-PRESS组术后(21、35和63 d)呈阳性表达;TL组与Ex-PRESS组相比,TGF-β和α-SMA表达无明显差异。RT-PCR测定了TGF-βmRNA表达,其结果与蛋白水平变化一致。ELISA测定结果显示,在21和35 d时,TL组和Ex-PRESS组犬房水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其中TL组炎性因子表达高于Ex-PRESS组(P<0.001);在63 d时,术后两组炎性因子表达均降低并恢复至正常水平。免疫组化和RT-PCR测定滤过区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结果与ELISA测定的变化趋势一致。综上,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均有很好的降眼压效果。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较小梁切除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无需切除虹膜和小梁组织,对眼部损伤小,术后引起的并发症少,炎症反应轻,安全性高,可取代小梁切除术,用于兽医临床上犬的青光眼治疗。
西瓜EMS诱导的突变体筛选及表型分析
以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为诱变剂,分别采用浸种法和滴苗法处理西瓜种质M08的种子和幼苗Baf-A1,对M_1和M_2代群体单株叶、花、茎、果实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拍照、记录。在浸种法获得的749株M_1代单株中共发现叶片黄化、叶片畸形、雄花簇生、点击此处瓜胎形状变异等15种突变类型,总突变率达到20.56%;通过滴苗法共成活689株M_1代单株,包含10种变异类型,总变异率为19.30%。M_2代genetic sequencing种子库共收获443份材料,随机选取其中的132个家系进行表型观测,共得到叶片黄化、子叶连结、叶片畸形、叶缘内卷、茎并生、果皮条带变异、植株生长发育迟缓等13种变异类型,总突变率为5.21%。对叶色黄化转绿突变体M_1-5家系的M_2代群体单株进行表型观测及光合特性分析得出,在转绿前,光合色素含量较低,叶片呈黄色;在转绿后,光合色素含量大幅度提高,叶色由黄转绿,但仍低于正常M08叶片,随着光合色素的累积,黄化转绿突变体的光合能力得以恢复,可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