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IL-6水平与EGFR-TKIs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恶性胸腔积液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接受PF-03084014浓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治疗的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infective endaortitis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7年05月在我院呼吸内科病理确诊NSCLC恶性胸腔积液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流式荧光法检测胸腔积液中IL-6水平,蛋白磷酸化流式分析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STAT1和pSTAT3表达,通过Kaplan-Meier法构建生存曲线selleckchem,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整体入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64.4%,高IL-6组17例客观缓解率为41.2%,低IL-6组56例客观缓解率为71.5%,低IL-6组客观缓解率优于高IL-6组(P=0.006),所有完全缓解患者均为低IL-6组。高IL-6组和低IL-6组治疗失败时间(time to treatment failure, TTF)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比较结果分别为:6.8个月vs 10.5个月(P<0.000 1),20.5个月vs 26.4个月(P=0.000 3)。多因素回归分析示IL-6水平是影响TTF(P<0.001,OR 6.190,95%CI 3.136~12.221)和OS(P <0.001,OR 6.288 95%CI 3.060~12.925)的预后因素。在CD4+T淋巴细胞中,高IL-6组p STAT1表达低于低IL-6组(P <0.001),两组间p STAT3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恶性胸腔积液中IL-6水平可能是预测EGFR敏感突变型NSCLC接受EGFR-TKIs治疗的患者临床预后的有效指标。

胃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差异基因与中药治疗的生信分析及系统评价

目的 探究胃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差异基因,发掘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中药。方法 在GEO数据库下载包含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基因的芯片数据GSE116312和GSE55696,以P<0.05及|log_2FC|≥1为标准对芯片数据进行筛选,得到相关差异基因;通过蛋白互作图的绘制找出关键基因,富集分析得到关键基因所参与的生物过程和通路;在本草组鉴中找到作用于关键基因的最高频次中药并做Meta分析。结果 得出慢性萎缩性胃炎较胃癌低表达的基因36个,高表达的基因23个。生物富集分析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转录调控、炎症反应、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胃酸分泌等方面。FCER1G、FCGR2A、FCGR3A、MNDA、NCF2、S100A9、AGT、SAA1、SSTR1、VAV3等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转化的关键基因。本草组鉴分析得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有沙苑子、丹参、甘草,其中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行血脉功效,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病机,且临床常用于脘腹疼痛、症瘕积聚等疾病的治疗,故选以丹参为君药的GW4869 molecular weight方剂(丹参饮)进行系统评价。经过分析可知丹参饮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biological half-life具有确切疗效,且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差异基因主要体现在调控免疫、炎症、细胞增殖Taurine细胞培养与凋亡方面,为后续临床科研实验提供了思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的系统评价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精细化护理应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研讨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加入精细化护理理念的临床价值。方法 简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入住该院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selleck室护理,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条件实施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为(3.38±1.02)d、拔管时间(3.09±0.38)d、住院时间(8.47±1.42)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2、17.480、5.853,P<0.05);干BMS-354825浓度预后,观察组患者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63.87±5.59)%、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81±0.15)L及FEV1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84.87±8.65)%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33,9.877,4.777,P<0.05);干预后,观察组社会功能(60.67±6.15)分、心理功能(64.32±5.57)分、生理功能(62.72±5.2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lichen symbios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02、21.069、18.119,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吻合口渗血等并发症的患者总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结论 将精细化护理理念引入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中,在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联合纤维蛋白原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术前外周血单核此网站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联合纤维蛋白原(Fbg)检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高淳分院行手术治疗的EOC患者80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MLR、Fbg界值, 然后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年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淋巴转移、静脉转移等指标;进行组间5年累积生存率分析;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判断影响EO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根据ROC曲线, MLR预测界值为0.25, GSK J4化学结构高MLAquatic toxicologyR组(MLR ≥ 0.25, 42例)较低MLR组(MLR0.25, 38例)具有较高的淋巴转移率和静脉转移率[33.3%(14/42)比13.2%(5/38)、33.3%(14/42)比10.5%(4/38)], FIGO分期Ⅲ~Ⅳ期率也较高[66.7%(28/42)比18.4%(7/3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 Fbg浓度预测界值为3.15 g/L, 高Fbg组(Fbg ≥ 3.15 g/L, 37例)较低Fbg组(Fbg3.15 g/L, 43例)具有较高的淋巴转移率和静脉转移率[35.1%(13/37)比14.0%(6/43)、32.4%(12/37)比14.0%(6/43)], FIGO分期Ⅲ~Ⅳ期率也较高[70.3%(26/37)比20.9%(9/4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Fbg、MLR临界值, 将EOC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Fbg3.15 g/L、MLR0.25, 27例;第二组:Fbg3.15 g/L、MLR ≥ 0.25或Fbg ≥ 3.15 g/L、MLR0.25, 31例;第三组:Fbg ≥ 3.15 g/L、MLR ≥ 0.25, 22例;三组FIGO分期Ⅲ~Ⅳ期率[7.4%(2/27)、48.4%(15/31)、81.8%(18/22)]、静脉转移率[7.4%(2/27)、19.4%(6/31)、45.5%(10/22)]、淋巴转移率[3.7%(1/27)、25.8%(8/31)、45.5%(10/2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MLR组5年累积生存率低于低MLR组(66.7%比89.5%), 高Fbg组5年累积生存率低于低Fbg组(64.9%比88.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一组、第二组及第三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3%、77.4%和5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LR、Fbg、MLR联合Fbg是影响EO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MLR与EOC患者的肿瘤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可将其作为评估EOC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

~(18)F-FDG PET/CT显像中SUV指数与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的关联分析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中SUV指数(病灶SUVmax/肝脏SUVmean)与表现为磨玻璃结节(GGN)的早期肺腺癌浸润性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3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ET/CT检查, 术后证实为早期肺腺癌的167例GGN患者[男49例, 女118例;年龄(61.5±9.0)岁]的影像资料。影像参数包括结节数量、位置、类型、边缘、形状, 异常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GGN直径(DGGN)、实性成分直径(Dsolid)、实性成分比例(CTR, 即Dsolid/DGGN)、CT值[磨玻璃影(GGO) CT值(CTGGO)、肺实质CT值(CTLP)、ΔCTGGO-LP(CTGGO-CTLP)]及SUV指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UV指数与浸润性之间的关联性, 应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曲线拟合, 采用分段回归模型进一步解释非线性。结果 189个GGN中, 浸润性肺腺癌占85.2%(161/18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GGN数量、类型、形状、边缘, 异常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DGGN、Dsolid、CTR、CTGGO、ΔCTGGO-LP及SUV指数均为浸润性肺腺癌可能的相关因素[比值比(OR):0.3bioprosthesis failure96~224.083,P0.001或P0.05]。在充分校正混杂因素后, SUV指数与浸润风险增加显著相关[OR=2.162(95%CI:1.191~3.923), P=0.011]。曲线拟合示SUV指数与浸润风险呈非线性相关, 且仅在SUV指数0.43时浸润风险显著增加[OR=3.509(95%CI:1.429~8.620), P=0.006]。SUV指数与浸润风险的关联性在年龄、是否伴有空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3-methyladenine.html泡征、是否胸膜凹陷征及CTR亚组间均无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 SUV指数是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的独立相关Emricasan小鼠因素, SUV指数越高浸润风险越大, 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凝血功能和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常规、凝血四项和糖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12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22例Gselleck抑制剂DM孕妇,根据Hp感染情况分为Hp阳性组49例和Hp阴性组73例,比较两组的外周血常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糖代谢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Exit-site infection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脂联素(ADPN)]水平,分析母婴结局。结果 Hp阳性组外周血PLT、PCT均低于Hp阴性组,MPV高于Hp阴性组(P<0.05);凝血四项PT、APTT、TT均低于Hp阴性组,FIB高于Hp阴性www.selleck.cn/products/AZD1152-HQPA组(P<0.05);糖代谢指标HbA1c、FPG、FINS和HOMA-IR均高于Hp阴性组(P<0.05);炎性因子TNF-α、CRP和ADPN均高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组孕妇子痫前期、剖腹产、蛋白尿和产后出血以及呼吸窘迫、早产儿的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Hp感染可导致GDM孕妇外周血常规、凝血功能异常,引发炎症反应,增高IR,并有加重不良母婴结局的风险。

NLRP3炎症小体在糖尿病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创面久不愈合已成为严重的医学问题,可导致感染、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同时造成了巨大社会经济负担。炎症状态的慢性化是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延长的重要原因。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细胞内蛋白复合物,包括NOD样受体蛋白3(Nod – likeselleck激酶抑制剂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凋亡相关颗粒样蛋白(apoptosis 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ASC)、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前体(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Staurosporine细胞培养roteinase precursor,pro-Caspase-1),激活后可释放促炎因子白介素1-I β(L-1β)和白介素-18(IL-18),参与炎症反应。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与痛风性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炎症性肠病、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多种炎症性疾病的进展相关。而糖尿病创面微循环障碍、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累积、氧化应激损伤、巨噬细胞长期浸润等多种因素能对NLRP3炎症小体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创面持续的炎症状态。因此,靶向NLRP3炎症小体,Nucleic Acid Modification减少其过度激活,抑制其过度表达,成为治疗糖尿病创面的新策略。以下从糖尿病创面病理改变与NLRP3炎症小体相关联的角度,总结了调控糖尿病创面氧化应激、平衡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LRP3炎症小体轴、诱导巨噬细胞由促炎表型M1型向抑炎表型M2型极化、减少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过量产生、促进自噬等方面,降低NLRP3炎症小体过度表达以促进创面修复的相关研究,并分析了目前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提供新的靶点,为中医药抗炎、促愈的机制研究提供方向参考。

辣椒素通过上调MTSS1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究辣椒素通过上调肿瘤转移抑制因子1(MTSS1)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机制。方法 实验1:10、25、50、100μmol/L辣椒素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25、50、100μmol/L辣椒素,对照组不添加辣椒素,恒温箱中培养24 h;实验2:对照组正常培养,100μmol/L辣椒素组添加终浓度为100μmol/L辣椒素,100μmol/L辣椒素+对照siRNA组、100μmol/L辣椒素+MTSS1 siRNAINCB018424试剂组在100μmol/L辣椒素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终浓度为50 nmol/L对照siRNA、MTSS1 siRNA,转染4 h更换为终浓度100μmol/L辣椒素培养液。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辣椒素受体(TRPV1)、MTSS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蛋白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辣椒素处理细胞发现,与对照组相比,25、50、100μmol/L辣椒素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10、25、50、100μmol/L辣椒素组细胞中TRPVPhycosphere microbiota1、MTSS1蛋白水平升高,细胞侵袭数量、迁移百分比、细胞中MMP-2、MMP-9蛋白水平降低(P<0.05)。干扰MTSS1并添加100μmol/L辣椒素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00μmol/L辣椒素组、100μmol/L辣椒素+对照siRNA组、100μmoFer-1l/L辣椒素+MTSS1 siRNA组细胞侵袭数量、迁移百分比、细胞中MMP-2、MMP-9蛋白水平降低,细胞中MTSS1蛋白水平升高(P<0.05);分别与100μmol/L辣椒素组、100μmol/L辣椒素+对照siRNA组相比,100μmol/L辣椒素+MTSS1 siRNA组细胞侵袭数量、迁移百分比、细胞中MMP-2、MMP-9蛋白水平升高,细胞中MTSS1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 辣椒素通过上调MTSS1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从而起到对结肠癌的保护作用。

CircSMARCA5通过miR-4295/PTEN轴调控糖酵解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作者既往研究发现circSMARCA5在胃癌中表达降低并能够抑制胃癌进展,但其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探究circSMARCA5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circSMARCA5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capsule biosynthesis gene力的影响。通过检测细胞外酸化率、葡萄糖摄取水平和乳酸生成量,分析过表达circSMARCA5对胃癌细胞糖酵解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circSMARCA5、miR-4295和PTEN的基因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LUT1和LDHA的蛋白水平。建立BACB/c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过表达circSMARCA5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皮下瘤中GLUT1、LDHA的表达水平及Ki-67增殖指数。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RNA免疫沉淀(RNA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检测circSMARCA5与miR-4295、miR-4295及PTEN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过表达circSMARCA5能够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更多和侵袭。CircSMARCA5LY2835219临床试验过表达组细胞的糖酵解速率、糖酵解能力值、葡萄糖摄取水平和乳酸生成量均低于对照组。此外,过表达circSMARCA5能够抑制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circSMARCA5可发挥分子海绵作用下调miR-4295表达,而miR-4295通过与PTEN mRNA的3′-UTR结合抑制PTEN表达。在circSMARCA5过表达组细胞中上调miR-4295或下调PTEN表达可部分逆转circSMARCA5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糖酵解的影响。结论:CircSMARCA5通过竞争性结合miR-4295上调PTEN表达,调控细胞糖酵解,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 探究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口腔颌面肿瘤患者86例。收集患者所有临床资料,依据术后下肢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23例)及非DVT组(63例),分析影响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DVT组年龄大于非DVT组,恶性肿瘤、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非DVT组,住院时间长于非DVT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Immunosandwich assay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恶性肿瘤病史、高血压病史及术后D-二聚体水平是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P<0.05)。结论 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恶点击此处性肿瘤病史、高血压病史,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下肢DVT中具有较好的预警作用,临床在Berzosertib价格制定手术方案及围术期护理时需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