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六神丸联合奥沙利铂(OXA)对结肠癌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的抗结肠癌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Balb/c小鼠CT26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CTRL)、六神丸组、奥沙利铂组、联合组(COM),每组6只。对照组给予0.9%NaCl 200μL腹腔注射,六神丸组给予六神丸19.2 mg·kg~(-1)灌胃,奥沙利铂组给予奥沙利铂1.5 mg·Empagliflozin供应商kg~(-1)腹腔注射,联合组给予六神丸19.2 mg·kg~(-1)灌胃和奥沙利铂1.5 mg·kg~(-1)腹腔注射,连续给药24 d。测量小鼠肿瘤大小、体质量、瘤质量以及脾重量、计算肿瘤体积、抑瘤率以及脾指数;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的方法观察各组小鼠用药后结肠癌肝转移的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P70(IL-12P70)、干扰素-γ(IFN-γ)的Galunisertib体内含量;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对小鼠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例。结果 对照组、六神丸组、奥沙利铂组和联合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2.82±1.07),(1.25±0.88),(1.17±0.24)和(0.57±0.18)cm~3;瘤质量分别为(5.13±0.61),(2.53±0.24),(1.97±0.60)和(0.88±0.42) g;脾指数分别为(3.06±0.45),(4.21±0.62),(4.15±0.69)和(5.39±0.81)mg·g~(-1);IL-12P70含量分别为(54.33±1.30),(293.43±5.92),(327.55±8.51)和(500.92±12.79) pg·mL~(-1);IFN-γ含量分别为(531.54±57.22),(829.68±27.46),(783.85±64.78)和(920.14±64.99)pg·mL~(-1);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8.74±0.20)%,(13.18±0.68)%,(8.39±0.37)%和(19.45±1.42)%;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46±0.28)%,(5.29new infections±0.32)%,(4.53±0.12)%和(9.66±0.19)%。六神丸组、奥沙利铂组和联合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的上述指标与奥沙利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六神丸联合奥沙利铂对小鼠结肠癌CT26皮下移植瘤的增殖以及结肠癌肝转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例,促进抗肿瘤细胞因子IL-12P70和IFN-γ的表达,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有关。
Author: admin
去泛素化酶2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其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去泛素化酶22(USP2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其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Eastern Mediterranean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9月到2020年1月手术切除的76例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乳腺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及其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在乳腺癌细胞MCF-7构建USP22敲降(USP22 KD组)和对照细胞系(对照组), 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两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分析两组细胞迁移能力;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分析两组细胞凋亡水平;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分析两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采用PLX3397细胞培养荧光定量PCR分析两组细胞肿瘤干细胞基因;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分析两组细胞BMI1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USP22蛋白平均表达水平(1.08±0.21)明显高于乳腺癌组织(2.62±0.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90, P0.05)。USP22 KD组细胞吸光度(A)值(1.3Dolutegravir配制9±0.17)明显低于对照组(2.10±0.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8, 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 USP22 KD组细胞迁移数量[(73.40±9.96)个]明显低于对照组[(113.61±11.41)个],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2, P0.05)。对照组细胞凋亡比例[(3.27±0.56)%]明显低于USP22 KD组[(19.49±2.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51, P0.05)。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率[(75.41±6.77)%]明显高于USP22 KD组[(36.20±4.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00, P0.05)。对照组细胞SOX2、OCT4和Nanog mRNA表达水平(1.04±0.10、1.06±0.07、1.06±0.078)明显高于USP22 KD组(0.44±0.08、0.54±0.05、0.52±0.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8、12.100、10.030, P0.05)。癌旁组织BIM1蛋白平均表达水平(1.02±0.18)明显高于乳腺癌组织(2.86±0.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90, P0.05)。对照组细胞BIM1表达水平(2.24±0.16)明显高于USP22 KD组(1.24±0.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72, P0.05)。结论 USP22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 通过调节BMI1表达调控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干细胞特性。
运动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研究目的:肺癌是我国男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癌症类型之一,在不同城市的癌症发病率调查中癌症均居于首位,且当下总体仍呈现上升趋势。穿刺活检、及术后的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的方法,使肺癌患者的生命周期出现相对增加,然而,通过这些不同方法的治疗后,肺癌患者的身体或多或少会出现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sk-j4-hcl.html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男性重视肺癌治疗过程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后期如何进一步预防复发风险,保持或提高生活的质量。运动作为一种方便、经济的非药物干预且无药性副作用方法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成为患者预后恢复的主要选择。本研究对近些年国内外运动对肺癌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影响研究进行相关整理,阐述运动的干预对肺癌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方面定制运动处方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知网、WOS、EMbase和PubMed等数据资料库中以”exercise”、”physical activity”、”lung cancer”和”mechanism”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检索,将运动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和可能机制selleck相关文章进行查找并整理,同时以此为基础探讨运动干预疗法对肺癌患者预后康复的效果。研究结果:(1)运动干预在男性肺癌患者的应用中,分为阻力运动、有氧运动(中低等强度)和有氧运动与阻力运动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于场地和设施及病人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同类型的健身操和太极在多种运动类型中脱颖而出,分外受到患者的喜爱。健身操和太极对男性Biometal chelation肺癌身心方面的效果优于单一的有氧运动或抗阻运动。(2)肺癌作为恶性肿瘤高发性疾病,严重冲击了男性肺癌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承受力,影响患者的生存品质。肺癌的症状、活检的结果、化疗和放疗不良反应的表达与患者自身的生活态度紧密相连,查阅相关文献中愈多实证研究表明,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期进行适当规律身体运动的肺癌男性患者的生活态度、生活质量和身体机能明显高于不活跃的肺癌患者。(3)相关研究指出,肺癌使得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遭受损害,且超过94%的癌症确诊患者心态消极,极少部分患者主动参与运动锻炼,致使肺癌患者心肺功能和肌肉的力量和肌肉质量进一步下降,不利于病情的良性恢复,适当运动可以提高肺癌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4)在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肺癌患者症状易疲劳、压力大、生活质量差,工作环境、疲劳程度、吸烟、电离辐射和遗传因素是诱发肺癌的主要因素,运动可以增加体内的血红蛋白含量,提高心脏输出量,使机体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
不同厚度补偿膜对乳腺癌放疗计划剂量的影响
目的 通过评估不同厚度胸壁补偿膜在乳腺癌放疗计划中对靶区和正常组织器官剂量的影响,来评价不同厚度补偿膜在乳腺癌放疗中的优劣。方法 选择本寻找更多院2019—2020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46人(包括29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和17例乳腺癌保乳术后),回顾对比分析29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采取0.5、1.0 cm厚度补偿膜厚度时,乳腺癌放疗计划中剂量和加速器跳数的差异性;针对17例乳腺癌保乳术后,在放疗计划系统中设计组织补偿膜厚度分别为0、0.3、0.5、1.0 cm,对比分析剂量和加速器跳数的差异性。结果 在29例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的放疗计划中,0.5、1.0 cm厚度补偿膜对靶区适形指数、加速器跳数和左、右肺的VLXH254化学结构_(20)评估有不同的影响,而在心脏、肝脏、脊髓的评估方面无临床差异Superior tibiofibular joint。通过对比发现0.5 cm补偿膜优于1.0 cm的。另选取0、0.3、0.5、1.0 cm组织补偿膜,分析其对17例乳腺癌保乳术术后放疗计划的剂量和加速器跳数的影响,发现靶区适形指数、肺的V_(20)及加速器跳数都随补偿膜厚度的增加而减小。结论 0.5、1.0 cm的补偿膜都可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放疗计划中,但两者对剂量和加速器跳数的影响略有不同。
多维度护理联合术后早期活动对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维度护理及术后早期活动对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应激反应、胃肠功能水平和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2月—2021年8月医院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2Ocular microbiome5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多维度护理及术后早期活动干预,对比两组的心理状态、应激反应、胃肠功能指标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评分比对照组高,恐惧疾病进展简Pidnarulex molecular weight化量表评分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醛固酮水平比对照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obimetinib-gdc-0973-rg7420.html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时的胃动素、血清胃泌素水平比对照组高,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首次进食、肛门排便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维度护理及术后早期活动可有效改善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患者心理状态,减轻应激反应,并且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多维度护理联合术后早期活动对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维度护理及术后早期活动对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应激反应、胃肠功能水平和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2月—2021年8月医院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2Ocular microbiome5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多维度护理及术后早期活动干预,对比两组的心理状态、应激反应、胃肠功能指标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评分比对照组高,恐惧疾病进展简Pidnarulex molecular weight化量表评分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醛固酮水平比对照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obimetinib-gdc-0973-rg7420.html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时的胃动素、血清胃泌素水平比对照组高,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首次进食、肛门排便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维度护理及术后早期活动可有效改善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患者心理状态,减轻应激反应,并且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术前CT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及切缘阳性多因素分析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术前CT可切除性分组胰腺癌患者的肿瘤边缘阴性(R0)切除率,并评估可切除组胰腺癌患者切缘阳性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根据其胰周血管侵犯情况及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制定的胰腺癌可切除标准,分为可切除组、潜在可切除组和不可切除组;以手术和病理结果为参照,评估并对比各组R0切除率。可切除组胰腺癌患者,对切缘阳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Staurosporine使用方法析。结果 120例手术胰腺癌患者术后切缘阴性R0 74例,切缘阳性R1~2 46例Pathologic processes。术前CT可切除性分组评估包括可切除组81例,潜在可切除组25例,不可切除组14例;各组R0切除率分别为72.8%、52.0%、14.3%,可切除组R0切除率最高(P<0.001);各组间年龄、性别、部位、分化程度、CA19-9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81例可切除组胰腺癌患者中,术后切缘阴性59例,切缘阳性2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PV)及肠系膜上静脉(SMV)毗邻、肿瘤最大径是影响可切除胰腺癌切缘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PV及SMV毗邻、肿瘤最大径>4 cm是可切除胰腺癌患者中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0.008)。合并PV及SMV毗邻的校正比值比(OR)值是5.7,无PV及SMV毗邻的R0切除率是83.0%;肿瘤最大径>4 cm的校正OR值是16.9,肿瘤最大径<2 cm R0切除率是83.3%,肿瘤最大径2~4 cm R0切除率是76.4%,肿瘤最大径>4 cm R0切除率是25.0%。结论 胰腺癌不同术前CT可切除性分组其R0切除率不同;可切除组中,合并PV及SMV毗邻、肿瘤最大径>4 cm是影响胰腺PLX3397分子式癌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TMSB10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早期进展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胸腺素 β10( TMSB10)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及早期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 120 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中 TMSB10 蛋白表达水平,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 LN 组,n = 89) 和非淋巴结转移组( 非 LN 组,n = 31) ,对比 2 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根据 TMSB10 蛋白表达中位数将患者分为 TMSB10 低表达组( 60 例) 和 TMSB10 高表达组( 60 例) ,分析不同 TMSB10 蛋白表达水平患者术后 12 个月疾病进展风险。结果 120 例患者中共有 89 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对比 2 组临床资料显示,LN 组患者年MRTX1133体外龄、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是否合并溃疡、肿瘤直径及 TMSB10 蛋白表达水平与非 LN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至浆膜层( OR = 3. 607) 、组织学M-medical service分型为未分化型( OR =1. 098) 、合GW4869并溃疡( OR = 3. 824) 及 TMSB10 高表达( OR = 1. 143) 是导致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 < 0. 05) ; 限制性立方条图显示,TMSB10 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呈显著线性关系( χ~2= 1. 641,P > 0. 05) 。以 TMSB10 蛋白表达中位数为界值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MSB10 高表达组患者术后早期进展风险明显高于 TMSB10 低表达组( Log-rank χ~2= 7. 102,P = 0. 008) 。结论 TMSB10 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会增加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且与患者术后早期进展风险高度相关。
子宫内膜癌中LRP16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LRP1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下调LRP16表达对子宫内膜癌增殖和侵袭feline toxicosis、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CrizotinibEliVision检测LRP1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构建LRP16-shRNA表达载体,建立下调LRP16基因表达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K);采用CCK-8和Transwell试验分析转染前、后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差异。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RP16蛋白的阳性率为86.25%,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LRP16蛋白阳性率为13.3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LRP16基因表达下调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慢。体外观察LRPLGX81816基因表达下调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弱。结论 LRP16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增高,LRP16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下调LRP16基因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受到明显抑制。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老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
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利用竞争风险模型分析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特异性死亡和非乳腺癌死亡的预后因素。方法:选择SEER数据库中2006年至2010年期间年龄≥70岁女性乳腺癌患者,利用R统计软件中ZD1839纯度的“cmprsk”包进行竞争风险MCC950 NMR模型的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共纳入31 823例老transformed high-grade lymphoma年乳腺癌患者,13 075例在随访中死亡,其中,3 735例因乳腺癌死亡,9 340例因非乳腺癌死亡。患者1年、3年及5年乳腺癌特异性死亡率分别为1.47%、5.39%及8.71%,非乳腺癌死亡率分别为2.17%、8.49%和15.7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单身状态、黑种人、雌激素受体阳性、低分化、较晚T和N分期及未接受放疗是影响老年患者乳腺癌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高龄、单身状态、雌激素受体阳性、较晚的T分期等是影响老年患者非乳腺癌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更多因非乳腺癌死亡而不是乳腺癌,其接受放疗可降低乳腺癌特异性死亡和非乳腺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