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发生血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

目的 分析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发生血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相应防治策略。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通许第一医院妇科就诊的28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诊治以来的selleck化学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血脂代谢异常分为观察组(N=64)和对照组(N=216),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血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吸烟、饮PLX-4720生产商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初潮年龄、疾病类型、孕产次、流产次数、贫血、异常子宫出血时间、经期操劳过度、心理压力过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hospital-associated infection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发生血脂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年龄、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为其影响因素,临床治疗中应给予高度重视,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治疗。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肝损伤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PLX5622供应商domain protein 9, CARD9)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相关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招募重症监护室122例脓毒症患者, 将其中伴有肝损伤者设为肝损害组(66例), 不伴肝损伤者设为对照组(60例)。采用TaqMan法检测患者外周血CARD9基因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观察两组Trichostatin A体内实验剂量患者基线资料, 比较两组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 计算其优势比(odds ratio, OR)。正态分布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 Q3)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MSediment remediation evaluation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χ2检验判断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肝损害组患者CARD9基因rs10781500位点的CC基因型分布明显增加(19与36, χ2=6.87, P=0.033), 携带C等位基因的脓毒症患者诱发肝损伤的概率更大(OR=1.375, 95%CI 1.024~1.846, P=0.023), CC基因型患者诱发肝损伤的风险更高(OR=2.696, 95%CI 1.238~5.869, P=0.012)。肝损害组CC基因型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明显升高[310(213, 648)U/L与187(114, 304)U/L, Z=3.32, P=0.001和9(6, 14)分与7(5, 9)分, Z=2.49, P=0.013]。结论 CARD9基因rs10781500位点多态性与脓毒症相关肝损伤有关, 其C等位基因可能为易感基因。

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胶原酶清创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联合胶原酶清创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selleck抑制剂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4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67.45±2.06)岁,年龄范围为49~85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VSD组和胶原酶组,每组20例。VSEtoposide化学结构D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胶原酶组在VSD组的基础上联合胶原酶清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坏死组织清除面积百分比、细菌清除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满意度。结果胶原酶组患者换药次数[(1.43±0.03)次]少于VSD组[(3.14±0.17)次],差异有Late infection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胶原酶组患者坏死组织清除百分比[(89.21±2.01)%]高于VSD组[(78.46±1.49)%];细菌清除率[(95.51±0.65)%]高于VSD组[(83.96±0.69)%];VAS评分[(2.09±0.22)分]低于VSD组[(3.11±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V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原酶能够促进VSD对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作用,加速创面愈合,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和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01infections after HSCT—2020-10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85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分为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n=79)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n=206)。另选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老年人5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间脉压差和Hcy的水平变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各指标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组男性比例、年龄、Hcy、脉压差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与A组比较,B组年龄、Hcy、脉压差MS-275溶解度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Hcy、年龄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Hcy、点击此处脉压差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均具有一定价值,且三者联合检测价值最高。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Hcy水平升高、年龄增加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当归芍药散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当归芍药散治疗子宫腺肌症(AM)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方市妇幼保健院收治autopsy pathology的80例A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接受当归芍药散治疗,持续治疗14d后评价疗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当归芍药散治疗AM患者短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AM患者均行当归芍药散治疗,持续治疗14d后痊愈20例(25.00%),显效26例(32.50CL 318952溶解度%),有效19例(23.75%),均纳为有效组;无效15例(18.75%),纳为无效组。有效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EGF≥223.115ng/L、MMP-2≥78.000pg/mL、MMP-9≥80.030pg/mL、CA125≥44.285U/mL是影响当归芍药散治疗AM患者短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当归芍药散CP-456773临床试验治疗AM临床疗效虽确切,但血清VEGF、MMP-2、MMP-9、CA125水平是影响其短期疗效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其短期疗效的生物学标记物。

结直肠癌组织中Krüppel样因子5和钙蛋白酶小亚基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Krüppel样因子5(KLF5)和钙蛋白酶小亚基1(Calpain-s1,Capn4)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4月Ceralasertib配制至2019年1月病理科归档资料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完整的99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组织中KLF5蛋白和Capn4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性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KLF5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81%(80/9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25.25%(25/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36,P0.01),KLF5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分别为t=5.916,P0.05;t=5.075,P0.05;t=5.647,P0.05;t=8.894,P0.05);Capn4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72%(71/9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CHIR-99021表达率[15.15%(15/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65,P0.01),Capn4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分别为t=4.746,P0.05;t=4.489,P0.05;t=7.231,P0.05)。结论 KLF5和Capn4的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抗阻运动联合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炎症因子、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究抗阻运动联合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代谢指标、炎症因子、脂联素、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00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经剔除后,最终每组各纳入98例。对照组予以胰岛素治疗,观察组予以抗阻运动联合胰岛素治疗,两组均连续干预直至分娩。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外周静脉血中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血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2 h PG)、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瘦素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2 h PG、Hb A1c及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IL-6、TNF-α、hs-CRP水平分别为(4.84±1.16) mmol/L、(6.29±1.23) mmol/L、(4.83±0.89)%、(1.66±0.44)mmol/L、(3.12±0.59) mmol/L、(95.Analytical Equipment76±15.32) mg/L、(3.06±0.71) ng/L、(6.39±1.24) 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37±1.32) mmol/L、(7.51±1.36) mmol/L、(5.68±1.02)%、(2.29±0.IDN-6556体外60) mmol/L、(3.84±0.68) mmol/L、(117.04±21.26) mg/L、(4.11±1.05) ng/L、(9.78±2.15)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脂联素水平为(10.58±selleckchem Mirdametinib3.42) ng/m L,高于对照组[(8.51±2.63) ng/m L],血清瘦素水平为(1.43±0.32)μg/m L,低于对照组[(1.70±0.39)μ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为20.41%、2.0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7.76%、9.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抗阻运动联合胰岛素可有效降低GDM患者血糖、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上调脂联素并下调瘦素表达,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

强化饮食干预对海洛因依赖者并高血压病脱毒期间血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强化饮食干预对海洛因依赖并高血压病脱毒期间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厦门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2016年1月—2020年PUN30119细胞培养1月期间收治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海洛因依赖者合并高血压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降血压药物治疗及每天半小时慢跑,观察组在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及每天半小时慢跑的基础上给予强化饮食干预。强化饮食干预措施包括给予高血压饮食健康宣教、实行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饮食模式、重点强调低脂、低盐、低糖增加蔬菜、水果、富含钾、钙、纤维素等食物。干预前后评价患者饮确认细节食治疗依从性,并测定体重指数、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比较medical education两组患者在脱毒期3个月治疗前后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对照组在脱毒期3个月治疗前后血压控制不理想(P>0.05),观察组脱毒期3个月治疗前后血压控制满意(P<0.01)。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体重指数、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变化。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体重指数、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体重指数、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对饮食治疗依从性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海洛因依赖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及在运动疗法基础上给予强化饮食干预,优于单纯降压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用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武汉市汉阳医院产科门诊收治的GDM确诊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胰岛素泵组和皮下注射组,每组50例。皮下注射组予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多次皮下注射治疗,胰岛素泵组采用胰岛素泵给药方式治GDC-0973生产商疗,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空腹血糖恢复正常时间、胰岛素总用量、低血糖出现次数、血糖最大波动幅度)与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胰岛素泵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皮下注射组的80.00%(χ~2=11.111,P=0.001);胰岛素泵组空腹血糖恢复正常时间、胰岛素总用量、低血糖出现次数及血糖最大波动幅度均低于皮下注射组(gingival microbiomeP <0.01);治疗1个月后,2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胰FUT-175 NMR岛素泵组低于皮下注射组(P <0.05或P <0.01)。结论 相较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胰岛素泵给药用于GDM患者血糖控制的临床效果更为确切,可减少胰岛素使用量,且可有效控制血糖波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消渴康肾方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消渴康肾方治疗气阴两虚兼瘀血内阻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气阴两虚兼瘀血内阻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消渴康肾方治疗,2组连续治疗3Medical laboratory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血糖指标、肾功能指标,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76.47%(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主症、次症、舌脉中医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空腹血糖(FBG)、餐后VP-16溶解度2 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糖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2组24 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肌酐水平较治疗确认细节前降低(P<0.05),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渴康肾方辅助治疗气阴两虚兼瘀血内阻型糖尿病肾病,能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