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密切关联,且淋巴结转移与否及淋巴结转移程度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但目前术前淋巴结转移Chromatography Equipment预测方法仍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患者淋巴结SBE-β-CD IC50转移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提供一定途径。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38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从中寻找出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并进一步用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能力,用Kaplan-Meier法分析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380例患者中,241例(63.42%)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Lauren’s分型、肿瘤直径以及肿瘤标志物CA125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OR=4.175,P=0.041)和肿瘤浸润深度(OR=16.444,P<0.000 1)是胃SB431542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与BMI值呈明显正相关(r=1.95,P=0.007)。BMI(以24 kg/m~2为临界值)与肿瘤浸润深度分级(以T4期为标准)预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均为63.16%,特异度分别为76.84%、53.68%;两者联合应用特异度增高至88.36%,ROC曲线下面积达75.76%。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BMI值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BMI值患者(51.09% vs.53.13%,P<0.05)。结论:BMI与肿瘤浸润深度是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BMI值越高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结合肿瘤浸润深度情况分析,对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Author: admin
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网络省市级疾控实验室核酸检测室间质评
目的 对全国32个省市级疾控机构新冠监测网络实验室新型冠状病Ferrostatin-1体内毒(新冠病毒)变异株核酸检测能力进行室间质Specialized Imaging Systems评,同时对常规所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制备新冠病毒武汉株及4个关切变异株、人冠状病毒OC43(HCoV-OC43)和H3亚型流感病毒确认细节(H3N2)核酸样本,发放给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室间质评。每个实验室的考核样本盘包括两种不同Ct值(~35、~30)的新冠病毒武汉株、关切变异株(α和γ或β和δ)、HCoV-OC43、流感病毒核酸样本共10支。根据反馈结果计算检测符合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收集各考核实验室常用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性能验证。结果 全国省市级疾控机构新冠监测网络实验室室间质评总体达标率为100%(32/32),总体优秀率72%(23/32);初测中,新冠病毒、HCoV-OC43核酸样本检测总符合率为99.7%(319/320)、89%(57/64)。对32个考核实验室送检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性能验证,66%(33/50)的试剂盒检测限与说明书相符,92%(11/12)的受检试剂盒特异性达标。结论 32个省市疾控机构实验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全部达标,均能检测新冠病毒武汉株及阿尔法、贝塔、伽马和德尔塔变异株;送检的部分核酸检测试剂检测限与说明书不符,检测性能有待改进。
茯苓酸通过Smads调控MMP/TIMP平衡抑制肾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
目的:探讨茯苓中的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pachymic acid, PA),对肾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检测茯苓酸(0、20、40、80、160 μmol·L~(-1))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筛选茯苓酸剂量用于后续实验。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评估茯苓酸(0、20、40、80 μmol·L~(-1))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细胞黏附实验用来观察茯苓酸(0、20、40、80 μmol·L~(-1))对细胞黏附能力的效果。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用来探究茯苓酸(0、20、40、80 μmol·L~(-1))对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高内涵成像技术进一步动态观察和验证茯苓酸(0、20、40、80 μmol·L~(-1))对细胞运动的抑制作用。茯苓酸点击此处(0、20、40、80 μmol·L~(-1))对细胞中侵袭转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matrix metalloproteinase/tissue inhibiD-Lin-MC3-DMA体外tor of metalloproteinasas,MMP/TIMP)和相关通路关键蛋白Smads表达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来检测。结果:CCK-8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茯苓酸组细胞的存活率降低(P<0.01),24 h时茯苓酸对ACHN细胞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为70.42 μmol·L~(-1)。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茯苓酸组细胞的克隆群数目明显减少(P<0.01)。细胞黏附实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茯苓酸组细胞的黏附数量减少(P<0.01)。划痕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茯苓酸组细胞的划痕愈合率降低(P<0.05,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茯苓酸组细胞的穿膜数量减少(P<0.01)。高内涵成像技术表明,与空白组比较,茯苓酸组细胞的累计迁移距离更短(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autoimmune liver disease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蛋白的表达降低(P<0.0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 ,TIMP-1)蛋白的表达升高(P<0.01)。此外,与空白组比较,茯苓酸组Smad2、Smad3蛋白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茯苓酸可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Smad2/3调控MMP/TIMP的稳态平衡。
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肿瘤种类、分期、分化程度等,以识别高危患者,提高防治意识,减少VTE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恶性肿瘤selleck NMR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原发肿瘤种类、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化疗方案及预后等临床信息。结果在所有18 53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280例并发VTE,其中男性157例,女性123例,年龄(66.60±12.60)岁。包括单纯肺栓塞(PTE)41例,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89例,PTE合并DVT 50例。肺癌82例,消化道肿瘤78例,泌尿系肿瘤32例,妇科肿瘤27例,血液科肿瘤27例,乳腺癌12例,其他部位肿瘤22例。相比未并发VTE肿瘤患者,并发VTE多见此网站于肺癌、妇科肿瘤和其他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例(53.9%)并发VTE肿瘤患者病理类型为腺癌;206例(73.6%)患者发生VTE时,肿瘤处于进展期;247例有明确TNM分期患者中Ⅲ~Ⅳ期患者187例(66.8%);144例有明确病理组织分化程度报告,中、低度分化程度者120例(85.4%)。至随访结束,共有130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24.0±7.8)个月,明确诊断VTE后3,6,9,12个月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6.9%、69.2%、DMEM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80.0%和82.3%。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本身、肺栓塞和感染。结论肿瘤与VTE密切相关,腺癌、进展期肿瘤、分化程度低的肿瘤患者和化疗方案中含铂类药物者更易发生VTE,临床医师应注意对这部分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VTE的发生。
术前合并心律失常的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及近期预后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术前合并心律失常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收治的446例NSCLC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报告中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和对照组。心律失常组患者共338例,男176mTOR抑制剂例、女162例,年龄68.0(63.0,72.0)岁,对照组患者共128例,男59例、女69例,年龄66.5(60.0,72.0)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率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 心律失常组共26例(7.7%)患者术前安置了临时起搏器。心律失常组患者术中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29.6%)vs. 28(21.9%),P=0.096];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心律失常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12(33.1%)vs. 11(8.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律失常multiple sclerosis and neuroimmunology组患者平均术后住ICU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1.1±0.7)d vs.(1.0±0.6)d,P=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合并心律失确认细节常的NSCLC患者术中发生心血管相关事件风险并未显著增加,但增加术后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及延长住ICU时间。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基因多态性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评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Medical Doctor (MD)剂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发生风险的前瞻性关联,为IS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新思路。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苏州工业园区慢性病防治前瞻性队列研究(135项目)。2013年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1 569名研究对象完成基线调查,2016年进行第1次随访调查,调查项目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样本采集,以2016年12月31日作为本研究随访的终点。对1 569名研究对象进行PPARγ基因rs3856806、rs13433696和rs9817428位点的分型。使用R 3.6.2的SNPassoc包分析所选SNP与发生IS风险之间的前瞻性关联。使用SAS 9.4软件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基因-血压的联合作用。结果 在4年的随访中,共58人发生IS(3.70%)。rs3856806、rs13433696和rs9817428位点与IS发生风险的直接关联无统计学Navitoclax纯度意义(P>0.05)。与携带rs3856806位点CC基因型的非高血压人群相比,携带CC基因型的高血压患者发生IS的风险是其3.24倍(95%CI:1.48~7.11),携带CT或TT基因型的高血压患者发生IS的风险是其3.92倍(95%CI:1.76~8.70)。与携带rs13433696位点GG基因型的非高血压人群相比,携带GG基因型的高血压患者发生IS的风险是其5.01倍(95%CI:1.84~13.61),携带GA或AA基因型的高血压患者发生IS的风险是其4.72倍(95%CI:1.79~12.50)。与携带rs9817428 AA位点的非高血压人群相比,携带该位点AC或CC基因型的高血压患者发生IS的风险是其3.8Apoptosis抑制剂1倍(95%CI:1.48~9.79),且携带rs9817428位点AC或CC基因型且收缩压(SBP)≥140 mm Hg的患者发生IS风险是携带rs9817428位点AA基因型且SBP<140 mm Hg人群的2.36倍(95%CI:1.09~5.13)。rs3856806、rs13433696位点与SBP或DBP的联合作用与IS发生风险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携带rs9817428位点突变基因型的高血压患者发生IS的风险增加。
山慈菇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药典》中收载的中药材山慈菇Cremastraappendiculata,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appendiculata(D.Don)Makino或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或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的干燥假鳞茎,味甘、微辛,性凉,归肝、脾经,作为传统中药具IDN-6556研究购买有清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热解毒、化痰散结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痈肿疔毒、瘰疬痰核、蛇虫咬伤、癥瘕痞块等。近年来,随着对山慈菇及其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抗肿VP-16 MW瘤、抗氧化、神经保护、抗菌、抗痛风、降脂降糖、提高造血功能及增强免疫等药理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山慈菇还常与其他中药组成复方,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等疾病的治疗方面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对于山慈菇的研究较多,但大多以抗肿瘤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开发为主,且存在缺乏基因研究、信号通路研究与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等问题,故文章通过分析和总结山慈菇最新研究文献,从其药理作用的基础研究和复方的临床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总结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为山慈菇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内耳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内耳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永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治疗,Decitabine分子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栓通注射液,2组均持续治疗10 d。比较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炎性因子[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耳鸣程度评估量表(THI)评分、纯音听阈值、内耳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数、血细胞比容)及不良反GSK J4试剂应。结果 治疗后,2组Ig M、Ig A、Ig G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01)。治疗10 d后,2组IL-10、IL-6、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oncologic outcome10 d后,2组THI评分、纯音听阈值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10 d后,2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数、血细胞比容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1)。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突发性耳聋可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及耳鸣程度,改善内耳血流动力学,降低纯音听阈值,进而改善患者听力障碍,且安全性较高。
新型三氟甲基查耳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宫颈癌活性
查耳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多酚类黄酮物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毒性较低。本研Properdin-mediated immune ring究以天然甘草查耳酮母核为先导化合物骨架,设计合成了15个新型三氟甲基查耳酮类衍Talazoparib小鼠生物(3a ~ 3o)。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确认。采用PLX-4720纯度MTT法测定化合物3a ~ 3o、甘草查耳酮、顺铂和Nutlin3a对SiHa、HeLa、C-33A等3种人宫颈癌细胞和H8、HaCaT等两种正常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并进行构效关系分析;采用Transwell法和流式细胞仪法评价目标化合物抑制癌细胞迁移侵袭、促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的能力。通过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目标化合物与Akt-MDM2-p53通路中MDM2蛋白的结合特征。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对3种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n对HeLa细胞的活性最强(IC_(50)=11.69 μmol/L),明显优于先导化合物,并对两种正常细胞的毒性较低;化合物3n能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诱导癌细胞凋亡,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_(2)/M期。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3n能与MDM2蛋白有效结合(结合能为-38.1 kJ/mol),并抑制MDM2蛋白可能是其促进癌细胞凋亡作用机制之一,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为新型有效低毒的查耳酮类抗肿瘤候选药物筛选提供了实验依据。
两种蛋白酶对于质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两种常用的蛋白水解酶(Glu-C和Lys-C)在质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_(1c))中的差异性研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2至4月北京朝阳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剩余血液合计200 ml,患者来源中男90例,女70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MK-1775体外(44±16)岁。依据国际临床化学协会(IFCC)推荐的基于质谱法的HbA_(1c)参考测量方法处理收集的血液样本(样本编号为:201201、201202、201203),分别应用两种常用的蛋白水解酶(Glu-C和Lys-C)酶解样本中的血红蛋白,使用固相萃取的方法进行质谱前处理,设定最适实验条件后,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样本中HbA_(1c)的含量。使用Sequest软件对制备的实验样本进行血红蛋白变异体的筛查,所有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获得的质谱结果都需使用Sequest软件针对人类国际蛋白指数(IPI)数据库搜索RAW文件,检索结果与血红蛋白LGX818使用方法变异体网站上公布的4种常见的血红蛋白变异体(HbS、HbC、HbD、HbE)进行比对。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biotic fraction检测结果可知,在检测HbA_(1c)浓度时,分别用Glu-C和Lys-C酶解血液样本201201、201202、201203,其中经Lys-C酶解的样本HbA_(1c)检测结果分别为(34.70±2.80)、(51.76±1.60)、(73.39±1.11)mmol/mol,经Glu-C酶解的样本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别为(33.12±1.48)、(54.54±2.50)、(75.40±3.60)mmol/mo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绘制相关曲线,R~2均>0.995。经Sequest进行人类数据库检索,未筛查出4种常见的血红蛋白变异体的存在。结论在质谱法检测HbA_(1c)时,应用上述两种常用的蛋白水解酶酶解血液样本时,可以得到较为一致的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