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氧化应激指标、肿瘤相关因子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电切组和钬激光组,各43例。电切组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钬激光组采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进行治疗,两组术后均观察至患者出院并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及复发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d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及术后3个月肿瘤相关因子水平。结果 钬激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毕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Galunisertib化学结构短于电切组(均P<0.05)。术后3d,两组患者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低于术前,但钬激光组高于电切组(均P<0.05);术后3d,两组患者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均高于术前,但钬激光组低于电切组(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TK1)、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pyrimidine biosynthesis-1(IGCP-690550核磁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低于术前,且钬激光组血清TK1、NMP22、VEGF水平低于电切组(均P<0.05)。术后住院期间,钬激光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电切组(P<0.05);术后1年,钬激光组患者复发率低于电切组(P<0.05)。结论 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相比,采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缓解机体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肿瘤相关因子水平,较为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Author: admin
联合指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浆醛固酮浓度(PAC)/肾素浓度(PRC)比值(ARR)联合醛固酮、肾素、血钠/钾比值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断价值。方法 诊断效能评价。(1)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入院的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外科手术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PA及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病例各105例;(2)用不同体位ARR、PRC、PAC值及血钾、血钠/钾比值绘GSK2118436抑制剂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选取最佳切点,以最佳切点的ARR、PRC、PAC、血钾、血钠/钾比值计算筛选PA的敏感度、特异度;(3)用诊断性试验的方法,将ARR的最佳切点分别与PRC、PAC、血钠/钾比值的最佳切点进行串联试验,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卧位ARR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立位ARR(0.9660Mycobacterium infection.946,Z=1.380,P=0.168),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卧位ARR的最佳切点为28.64(pg/ml)/(pg/ml),敏感度92.4%,特异度90.5%,其联合PRC试验的敏感度79.0%,特异度94.3%,联合PAC试验的敏感度65.7%,特异度95.2%,联合血钠/钾比值的敏感度为50.5%,特异度为96.2%;立位ARR的最佳切点为22.10(pg/ml)/(pg/ml),敏感度91.4%,特异度85.7%;立位ARR联合PRC的敏感度78.1%,特异度89.5%,联合PAC的敏感度74.3%,特异度92.4%,联合血钠/钾比值的敏感度为50.5%,特异度为95.2%。结论 立位、卧位ARR值对PA诊断性能差异不大,单独使用ARRProteases抑制剂筛查PA敏感度高,联合PRC、PAC、血钠/钾比值可提高特异度,提高诊断PA的准确性。
自拟降压汤联合尼群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自拟降压汤联合尼群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咸宁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VE-822核磁。对照组患者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尼群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降压汤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下降到正常的时间,治疗前后DBP、SBP水平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治疗过程中不良反GW-572016应发生率,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SBP、DBP下降到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1);治疗12周后,2组SBP、DB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6.00%(χ~2=13.636,P <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vs. 8.00%)Cell culture medi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9,P=0.400);治疗后2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均<0.01); 2组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自拟降压汤联合尼群地平对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血压和改善血液学指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MCAO模型大鼠不同缺血时相、不同脑区Thrombin与LC3Ⅱ/Ⅰ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缺血性中风瘀毒互结模型(简称“IS-YD”)大鼠在不同缺血时相、不同脑区凝血酶(Thrombin)与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ight chain 3, LC3)的动态性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将12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S-YD(2 h、4 h、8 h、12 h、24 h、48 h、72 h)组,每组16只。分别于术后2、4、8、12、24、48、72 h取材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即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并分出大脑皮质与海马,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观察并计算每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质与海马的ThromTelaglenastat使用方法bin、LC3Ⅱ/Ⅰ比值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S-YD 12 h、24 h、48 h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及IS-YD 2 h、4 h组相比,IS-YD 8 h、12 h、24 h、48 h、72 h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0.01);与IS-YD 8 h组相比,IS-YD 12 h、24 h、48 h、72 h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0.01);与IS-YD 12 h组相比,IS-YD 48 h、72 h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0.01);与IS-YD24 h组相比,IS-YD 48 h、72 h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0.01);与IS-YD 48 h组相比,IS-YD 72 h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IS-YD 12 h、24 h组皮质和海马ThrombiBarasertib生产商n、LC3Ⅱ/Ⅰ表达显著增强(P<0.05);与IS-YD 2 h、4 h组相比,ISYD 12 h、24 h组皮质和海马Thrombin、LC3Ⅱ/Ⅰ表达显著增强(P<0.05);与IS-YD 8 h组相比,IS-YD 12 h、24 h组皮质LC3Ⅱ/Ⅰ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IS-YD 12 h组相比,IS-YD 48 h、72 h组皮质Thrombin、LC3Ⅱ/Ⅰ表达显著降低(P<0.05),海马LC3Ⅱ/Ⅰ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IS-YD 24 h组相比,IS-YD 48 h、72 h组皮质和海马Thrombin、LC3Ⅱ/Ⅰ表达显著降低(P<0.05)。两种蛋白呈现直线相关性,且皮质Thrombin与LC3Ⅱ/Ⅰ的密切程度为56.7%,海马Thrombin、LC3Ⅱ/Ⅰ的密切程度为53.3%。结论 脑损伤后Thrombin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在7个不同缺血时间点动态表达规律相似,并且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明确biorelevant dissolution了自噬变化最明显的两个时间点,也为进一步研究治疗脑梗死筛选了最佳药物反应时间点。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人类端粒酶反转录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 mRNA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应SAHA临床试验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人类端粒酶反转录酶(bTERT)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监测结直肠癌血液微转移的临床意义及二者的相关CB-839抑制剂性。方法采用TRIzo1法提取血液标本中的总RNA,将其反转录成eDNA,然后用RT-PCR技术检测血液标本中MMP-7 mRNA和hTERT mRNA表达,计算样本的△Ct值。结果在181例结直肠癌患者中,hTERT mRNA表达阳性63例,阴性118例。MMP-7 mRNA表达阳性61例,阴性120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MMP-7 mRNA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腺癌患者MMP-7 mRNA表达阳性率(43.9%)较中高分化腺癌(27.8%)增高(χ~2=4.873,P<0.05)。Ⅲ、Ⅳ期患者外周血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42.5%)较Ⅰ、Ⅱ期患者(24.0%)增高(χ~2=6.591,P<0.05)。Ⅲ、Ⅳ期患者外周血MMP-7 mRNA表达阳性率(39.6%)较Ⅰ、Ⅱ期患者(25.3%)增高(χ~2=4.014,P<0.05)。有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53.3%)较无远处转移的患者(28.7%)增高(χ~2=9.059,P<0.05)。有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MMP-7 mRNA表达阳性率(46.7%)较无远处转移的患者(29.4%)增高(χ~2=4.506,P<0.05)。CEA阳性患者外周血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52.6%)较CEA阴性的患者(30.1%)明显增高(χ~2=6.735,P<0.05)。CEA阳性患者外周血MMP-7 mRNA表达阳性率(60.5%)较CEA阴性的患者(26.6%)明显增高(χ~2=15.490,P<0.05)。无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中,以hTERT、MMP-7 mRNA一项高于正常值范围为血液微转移表达阳性。检测后6个月微转移表达阳性组肿瘤复发转移率(36.58%)与阴性组Severe and critical infections(7.14%)比较增高(χ~2=13.027,P<0.05);检测后12个月微转移表达阳性组肿瘤复发转移率(68.29%)与阴性组(12.5%)比较增高(χ~2=31.948,P<0.01)。至检测12个月后,微转移表达阳性组41例患者中28例出现复发转移,微转移表达阴性组56例患者中7例出现复发转移。联合检测的敏感度80.00%,特异度79.03%。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TERT与MMP-7mRNA呈正相关(r=0.341,P=0.000)。结论联合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MMP-7 mRNA的表达,对早期发现血液微转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氮输入对罗时江湿地沉积物N_(2)O生成过程及酶活性的影响
以洱海上游的罗时江湿地表层沉积物(0~5 cm)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浓度(0、1、5和25 mg·kg~(-1))的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输入,采用抑制剂法研究沉积物中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和其他作用对N_(2)O产生率的贡献,探讨N_(2)O生成与沉积物中羟胺还原酶(HyR)、硝酸还原酶(NAR)、一氧化氮还原酶(NOR)和氧化亚氮还原酶(NOS)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NO_(3)~(-)-N输入显著增加了沉积物N_(2)O总产生率(1.51~11.35 nmol·kg~(-1)·h~(-1)),表现为N_(2)O释放;NH购买Tezacaftor_(4)~(+)-N输入降低了沉积物N_(2)O总产生率(-0.80~-0.54 nmol·kg~(-1)·h~(-1)),N_(2)O由释放转为吸收。2)NO_(3)~(-)-N输入未改变硝化作用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对N_(2)O生成贡献的主导地位,其贡献率分别提高至69.5%和56.5%;NH_(4)~(+)-N输入明显改变了沉积物中N_(2)O生成过程,硝化作用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由N_(2)O释放转为吸收。3)沉积物中N_(2)O总产生率与NO_(3)~(-)-N输入量呈正相关,NO_(3)~(-)-N输入显著增加了沉积物中NOR活性、降低了NOS活性,进而促进了N_(2)O生成;沉积物中N_(2)O总产生率与NH_(4)~(+)-N输入量呈负相关,NH_(4)~(+)-N输入显著增加了HyR和NOR活性、降低了NAR活性,进而抑制了N_(2)O生成。不同形态、浓度的氮输入通过影响沉积物中的酶活性,进而改变了N_(2)O生成的贡献程度及贡献模式,NO_(3)~(Caspase抑制剂-)-N输入显著促进forward genetic screenN_(2)O生成,表现为N_(2)O“源”,NH_(4)~(+)-N输入抑制N_(2)O生成,由N_(2)O“源”转为“汇”。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机制
目的 基于病证结合思想探讨小陷胸汤、消渴丸、玉泉丸、杞菊地黄丸4个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不同证候的分子学机制。方法 通过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TCMIP V2.0)获取方剂、疾病、证候的靶标,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3.8.0软件构建疾病与证候靶点相结合的“中药-靶标-通路-证候-疾病”网络。结果 4个复方治疗糖尿病均涉及FoxO信号通路和c AMP信号通路,与genetic reversal细胞基本生理功能和能量转化相关。治疗痰热互结证涉及胰岛素抵抗等通路,与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有关。肺热津伤证的治疗与抑制Measles等免疫炎症通路相关。玉泉丸通过PI3K-E-616452研究购买Akt信号通路等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Dinaciclib肝肾阴虚证的治疗通路主要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子宫内膜癌、黑色素瘤等。结论 本研究以“态靶结合”和“病证结合”为主导思想,揭示了4个复方治疗糖尿病不同证候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诠释了方剂治疗糖尿病证候的科学内涵,为今后中药治疗糖尿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25羟维生素D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中年高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25-(OH)D]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与中年高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7月-2021年10月就诊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中年患者(40岁≤年龄<60岁)作为斑块组,另选取100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中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中年高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25-(OH)D和Lp-PLA2预测中年高血压患者斑块形成的价值;分析25-(OH)D与Lp-PLA2的相关性。结果:斑块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comorbid psychopathological conditionsrol,TC)、Lp-PLA2均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Q-VD-Oph溶解度lestselleck Torin 1erol,HDL-C)、25-(OH)D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性别、饮酒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分级、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尿酸(uric acid,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TC、Lp-PLA2是中年高血压患者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25-(OH)D是保护因素(P<0.05)。25-(OH)D、Lp-PLA2预测斑块形成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3.84 ng/mL,424.45 U/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927、0.916。25-(OH)D与Lp-PLA2呈负相关(P<0.05)。结论:年龄、TC和Lp-PLA2是中年高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25-(OH)D是其保护因素。25-(OH)D、Lp-PLA2对中年高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较高,且二者呈负相关。临床中应加强对中年高血压人群25-(OH)D和Lp-PLA2的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形成。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7在结肠癌LS174T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表观遗传转录调控因子通过调控染色质上的不同层次的多重共价化学修饰,来影响基因转录过程的平衡和有序,以确保特定细胞中复杂和多层面的分化及发育过程。然而,表观遗传转录调控因子的异常表达,能导致染色质上化学修饰异常及基因转录表达紊乱,驱动人类多种癌症和慢性炎症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阐明疾病相关的表观遗传化学修饰在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是研发创新型表观遗传靶向药物的重要基础。组蛋白翻译后共价修饰是表观遗传学调控的重要形式之一,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等,与基因表达有密切关联。这些修饰水平异常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组蛋白乙酰化通过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HAT)在组蛋白赖氨酸残基连接乙酰化基团,激活基因转录,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使组蛋白去除乙酰化基团,抑制基因转录。HAT和HDAC动态可逆地,共同控制染色质各区域核心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调控基因转录活性。HDAC蛋白家族共分为四类:I类包括HDAC1、2、3和8;HDAC II类分为两个亚型:IIa类包括HDAC4、5、7、9;IIb类包括HDA更多C6和10;III类组包含Sirt1、2、AM-2282采购3、4、5、6和7;IV类是HDAC11。HDAC7属于IIa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家族,它不直接识别DNA,但能结合相关转录因子,并定位于特定基因区域。研究表明HDAC7与特异性分化self medication和形态发育,血管重构,B细胞和T细胞的发育相关,在结肠癌等许多癌症中高表达,与一些肿瘤的不良愈后相关,是抗肿瘤药物设计的重要靶标,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结肠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结肠癌的病因复杂,成因尚不明确。目前结肠癌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传统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在中国,超过5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现较晚,错过最佳诊治时间,就诊后远期预后效果较差,5年存活率较低。因此探寻新的结肠癌的治疗药物和标志物对治疗预后预测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究HDAC7蛋白在结肠癌中的作用机制。为此,我们构建了sh RNA稳定敲低HDAC7的LS174T细胞系,发现敲低HDAC7后,ATF3和P2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AKT蛋白水平减少,AKT信号通路激活水平降低,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此外,在敲低HDAC7的LS174T细胞中,通过重新外转过表达HDAC7,提高了细胞增殖及阻抑细胞凋亡。这些结果表明HDAC7与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相关,显示了HDAC7蛋白在细胞增殖中的调控作用。我们还在LS74T细胞中加入HDAC抑制剂SAHA和HDAC IIa类抑制剂TMP269。发现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HDAC7表达,阻抑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进一步验证HDAC7对细胞周期阻滞,结肠癌细胞凋亡起到调控作用。这些数据表明HDAC7是结肠癌治疗的潜在药物靶点。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和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的中枢神经系统靶点
肥胖是2型糖尿病形成最主要的病因,而慢性心衰是2型糖尿病主要的致死原因。在高等哺乳动物中,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各种神经内分泌途径调节进食行为和体重,控制着能量代谢相关的各种生理过程。已有很多研究证明肥胖发生、发展与中枢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有关。另外,很多研究证实,早期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进行缓解。干预肥胖可以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出现。目前内分泌科常用的新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Z-VAD-FMK生产商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和钠葡萄糖共转运biomarker validation体-2抑制剂(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or-2 inhibitor,SGLT-2i)被发现可以改善肥胖和心血管并发症。GLP-1RA可以减少糖尿病病人26%的心血管并发症PS-341纯度;SGLT2i可以减少糖尿病病人30%的慢性心衰发生。但目前,仍然有两个问题困扰着临床医师:1. GLP-1RA是否可以通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并在哪些核团控制饮食和能量平衡。2. SGLT2i是否可以通过BBB并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系统,进而起到降低心率、抑制慢性心衰的作用。故本文就这两种药物控制饮食和减少心衰可能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路和机制做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