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节律分子Timeless(TIM)相互作用蛋白(TIMGDC-0973体内 interacting protein,TIPIN)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探究TIPIN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生物学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UALCAN数据库分析TIPICI 46474 IC50IN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将siTIPIN及其阴性对照序列分别转染至肝癌MHCC-97H细胞,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IPIN的表达情况,采用MTS实验和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IPIN表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UALCAN数据库对TIPIN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以及TIPIN与TIM、TP53的关联分析。结果 UALCAN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TIPIN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TIPIN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均明显短于TIPIN低表达患者(P=0.037,0.021)。与正常肝细胞HL7702相比,肝癌细胞MHCC-97H、MHCC-97L、HepG2、BEL-7402中TIP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1)。MTS和克隆形Toxicogenic fungal populations成实验结果显示,沉默TIPIN表达后肝癌MHCC-97H细胞的增殖和平板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受到抑制(均P<0.05)。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TIPIN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分裂、DNA复制、细胞周期的相互作用通路促进肝癌的恶性进程。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IPIN分子与TIM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67,P<0.01)。TIPIN在TP53突变HCC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TP53野生型HCC患者(P<0.01)。结论 TIPIN在肝癌中表达上调,且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沉默TIPIN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TIPIN在肝癌中可能通过与TIM形成复合体或调控TP53信号通路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Author: admin
40岁以上打鼾合并高血压患者5年内发生冠心病风险的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目的 建立40岁以上打鼾合并高血压患者5年内发生冠心病风险的预测模型,并给予内部验证。方法immediate recall 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40岁以上打鼾合并高血压患者数据库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这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完善了多导睡眠监测的40岁以上打鼾合并高血压的2 6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2 092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 464例)与验证集(628例)。在40岁以上打鼾合并高血压患者中评估了16个因素,患者接受中位时间为期7年的随访(截至2020年12月)。使用训练组数据建立新的列线图风险模型,列线图是从Cox回归模型中计算出来。模型性能通过计算接收器工作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AUC)和校准图来衡量区分度和校准度。模型在内部计算验证集的性能进行验证。结果 就基线特征而言,训练集和验证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共有187例患者发生冠心病事件,其中训练集131例,验证集56例。在训练集中建立了5年内发生冠心病风险的预测模型。新模型的预selleck合成测因子包括年龄、吸烟、腰围、收缩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5年内发生冠心病风险的AUC分别为0.675(95%CI 0.612~0.738)和0.758 (95%CI 0.667~0.849)。校准MDV3100图显示,新模型的预测概率接近观测概率。结论 以列线图预测40岁以上打鼾合并高血压患者5年内发生冠心病风险的概率,显示出良好的鉴别和校准能力。
SARS-CoV-2编码蛋白NSP5和N抑制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
2019年12月爆发的不明原因肺炎,因其高传染性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安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人员从感染者体内分离得到致病毒株之后,进一步解析其病毒结构,并完成其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确认该病毒隶属于冠状病毒家族。与另外两种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SARS-CoV、MERS-CoV)相比,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2019-nCoV)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可以快速的在人群中传播,诱发了一场急性且发展迅速的全人类健康危机。作为一种高致病性的RNA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若想实现在人群内的感染和传播,需要有效阻断宿主体内复杂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过程。并且在已有的研究中,对COVID-19患者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相比,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体内Ⅰ型和Ⅲ型干扰素的分泌显著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明显升高,这一现象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有效调节宿主的天然抗病毒免疫系统。SARS-CoV-2作为一种RNA病毒,主要被机体的RCompound 3化学结构IG-I样识别受体和TLR样识别受体所识别,进而影响宿主的天然抗病毒免疫系统。而且当机体发生病毒感染时,释放到宿主体内的病毒核酸可以有效诱导应激颗粒(SGs)的形成,SGs的产生能够进一步抑制病毒mRNA的翻译过程,进而阻断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复制和繁殖。同时滞留在SGs中的病毒RNA进一步被募集到SGs中的模式识别受体所识别继而诱导宿主体内的天然抗病毒免疫应答,促进病毒的免疫清除。所以说SGs在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宿主体内的天然抗病毒免疫应答存在紧密联系。现有的研究发现SARS-CoV-2编码的多种蛋白质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影响宿主体内的天然抗病毒免疫网络,其中部分蛋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作用途径发挥其抑制宿主免疫应答的功能。然而,SARS-CoV-2编码的蛋白质是否可以通过调控机体的应激反应来实现免疫逃逸仍是一个未知数。有文献报道显示,质粒转染可以有效诱导SGs的形成,可以通过向细胞中转染表达病毒蛋白的质粒,然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来观察各病毒蛋白是否影响SGs的形成。因此,本实验首先采用这种实验方法筛选发现了SARS-CoV-2编码的蛋白质中可以影响SGs形成的相关基因,随后又进一步研究了这两种基因在SARS-CoV-2感染过程中对固有免疫应答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将SARS-CoV-2编码的各种蛋白质的表达载体转染到HeLa细胞中,之后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编码的各种蛋白对SGs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用SARS-CoV-2编码蛋白NSP5或N的表达载体转染细胞时,可以明显抑制细胞中SGs的形成。之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以及空斑实验三种实验方法检测了NSP5和N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发现NSP5或N的表达均可以有效促进病毒的复www.selleck.cn/products/INCB18424制。随后我们又通过qRT-PCR的方法检测了 NSP5和N的表达是否影响IFNs-Ⅰ、IFNs-Ⅲ以及ISGs的合成。结果显示,NSP5或N蛋白的表达均可以有效削弱由SeV和poly(I:C)刺激诱导的IFN-β、IFN-λ1、ISG56以及CXCL10的表达。同时,我们通过免疫印记实验检测发现NSP5或N的表达可以显著抑制RLRs信号通路中下游信号分子TBK1和IRF3磷酸化,以及IRF3的入核。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NSP5和N均通过多种途径抑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我们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发现NSP5与N均可以通过与G3BP1相互作用,阻断SGs的形成。同时我们将NSP5或N与RLRs信号通路中各接头分子共同转染,随后通过免疫共沉淀或者免疫荧光的方式检immune surveillance测发现无论是NSP5还是N均与RIG-I、MDA5存在相互作用;之后又利用报告基因的方法检测发现NSP5的表达可以有效降低RIG-I、MDA5介导的信号通路的活化;而N的表达并不影响任何接头分子诱导的信号通路的活化,这一结果提醒我们NSP5可能在RIG-I的上下游发挥作用,而N可能作用于RIG-I的上游。之后我们又通过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检测发现NSP5的表达可以显著抑制RIG-I与MAVS以及TRIM25与RIG-I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机体的抗病毒免疫过程。之后我们又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N蛋白不仅可以通过与RLRs信号通路的辅因子PACT相互作用抑制PACT对该信号通路活化的促进作用,另外还通过影响TRIM25与RIG-I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抑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因为从结构上看N含有两个RNA结合基序,所以我们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发现N的表达可以有效抑制RIG-I识别RNA的能力,进而影响下游信号通路的活化。总而言之,NSP5和N不仅影响应激颗粒的形成,同时还通过影响RLRs信号通路的不同阶段影响其活化,抑制该信号通路中下游信号分子的磷酸化以及IRF3的入核,进而抑制干扰素的分泌。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SARS-CoV-2编码的NSP5和N蛋白可以有效抑制抗病毒应激颗粒(avSGs)的形成,促进病毒的复制,进一步阐明了 N或NSP5抑制机体抗病毒免疫的具体作用机制。同时这项研究还揭示了 SARS-CoV-2、应激反应和抗病毒天然免疫之间的作用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揭示COVID-19的致病机制。创新性:1.本研究发现SARS-CoV-2编码的NSP5及N蛋白可以通过影响SGs的形成显著抑制机体的抗病毒能力。2.NSP5对SGs形成的抑制作用并不依赖其剪切酶活性,同时NSP5还可以通过影响RLRs信号通路中的多个步骤抑制其活化。3.SARS-CoV-2编码蛋白N通过调控SGs的形成抑制RLRs识别受体的辅助因子(PACT、G3BP1)所诱导的该信号通路的活化。
补饲活性干酵母对延边黄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本试验旨在探究补充活性干酵母(ADY)对延边黄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485±38) kg的延边黄牛(公牛)20头,随机分为2组(CON组和ADY组),每组10头。CON组饲喂基础饲粮(全混合日粮),ADY组在饲喂基础饲粮Apoptosis抑制剂的基础上补饲1 g/(头·d) ADY [菌株为酿酒酵母CNCMI-1077(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NCMI-1077),活菌数≥new biotherapeutic antibody modality8.0×10~9 CFU/g]。试验期10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ADY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2)与CON组相比,补饲ADY显著提高了牛肉的大理石花纹评分和胶原蛋白溶解度(P<0.05),使肌内脂肪含量具有一定上升趋势(P=0.067),同时显著降低了剪切力(P<0.05),趋向于增加肌纤维密度(P=0.067),趋向于减SCH727965细胞培养小肌纤维直径(P=0.071);3)与CON组相比,ADY组血清中MMP-2、MMP-9、MMP-13和牛肉中MMP-2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可知,补饲1 g/(头·d)ADY可提高延边黄牛的采食量和大理石花纹评分ADY可能通过增加MMPs的浓度、胶原蛋白在牛肉中的溶解度以及肌内脂肪的含量,改善肌纤维密度和肌纤维直径,进而影响牛肉的嫩度。
PRMT1通过促进RRM2表达抑制鼻咽癌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PRMT1能否通过促进RRM2抑制鼻咽癌细胞凋亡。方法 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共同检测鼻咽癌和癌旁组织中PRMT1及RRM2的相对表达量;以人正常鼻黏膜上皮细胞系(HNEpC)作为对照,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鼻咽癌细胞系中PRMT1和RRM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对CNE-2细胞中PRMT1分别进行过表达和下调,过表达实验设阴性对照组(oe NC:CNE-2细胞中转染pcDNA3.1质粒)、过表达PRMT1组(oe PRMT1:CNE-2细胞中转染pcDNA3.1 PRMT1质粒)、下调实验设阴性对照组(si-NC:CNE-2细胞中转染NC无关序列)及PRMT1小干涉RNA组(si-PRMT1:CNE-2细胞中转染PRMT1小干涉RNA),对CNE-2细胞中RRM2分别进行过表达和下调,过表达实验设阴性对照组(oe NC:CNE-2细胞中转染pcDNA3.1质粒)、过表达RRM2组(oe RRM2:CNE-2细胞中转染pcDNA3.1 RRM2质粒)、下调实验设阴性对照组(si-NC:CNE-2细胞中转染NC无关序列)及RRM2小干涉RNA组(si-更多RRM2:CNE-2细胞中转染RRM2小干涉RNA)。Western blot验证PRMT1和RRM2的表达关系;Annexin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活性氧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氧。结果 与癌旁组织和HNEpC细胞相比,鼻咽癌组织和CNE-2细胞中的PRMT1和RRM2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证明PRMT1可促进RRM2表达,过表达PRMT1或RRM2,CNE-2细胞活性氧产生量与凋亡率均降低(P<0.05),下调PRMT1或RRM2表达,CNE-2细胞活性氧产生量与凋亡率凋亡率均增加(P<0.05)。Western blot显示,过表达PRMT1或RRM2表达,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8蛋白表达减少(P<0.05),下调PRMT1或RRM2表达,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8蛋白表达增加(P<0.05);当同时下调PRMT1和过表达Sub-clinical infectionRRM2表达,与单独下调PRMT1组比Proton Pump抑制剂,CNE-2细胞活性氧产生量与凋亡率均显著降低(P<0.05),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8蛋白表达均减少(P均<0.05)。结论 PRMT1通过促进RRM2表达影响CNE-2细胞凋亡。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阿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评估比较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141例(213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雷珠单抗组(81例,122眼)与阿柏西普组(60例,91眼)。雷珠单抗组予以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阿柏西普组予以Women in medicine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黄斑厚度(CMT)、中央黄斑体积(CMV)],并记录患者的其他治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4个月,雷珠单抗组CMT、CMV分别为(354.73±96.16)μm、(9.05±0.85)mm~3,均低于阿柏西普组的(388.67±100.71)μm、(9GDC-0973细胞培养.67±1.49)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雷珠单抗组CMV为(9.21±1.28)mm~3,低于阿柏西普组的(9.69±1.61)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11例患者进行局灶激光治疗,8例患者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手术,7例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视网膜剥离或眼内炎症等。结论 雷珠单抗与阿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视网膜层间的selleck HPLC水肿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主客交”理论在胃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较高,总体生存率偏低Natural biomaterials,治疗预后差,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当前胃癌的点击此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实施一级预防较为困难,故而对胃癌的二级预防,即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显得极其重要,也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胃癌前病变是发生炎性病变的胃黏膜转化为胃癌的关键病理环节,通常包含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相关研究证实,随着胃黏膜病变程度不断加重,胃癌发生机率和风险也随之增高。因此,早期诊断、有效干预胃癌前病变这一病理环节是胃癌防治及降低其发病率的一种关键措施,且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中医药能截断和逆转胃黏膜的病理分级,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主客交”理论由温病医家吴有性在《温疫论》中首次提出,原用于对温疫病后期的变证治疗,后经不同医家丰富和发展,现多用来指导多种慢性GNE-140配制痼疾的治疗。胃癌前病变属于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其演变过程中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与“主客交”正虚邪客,客邪胶结于血脉的核心病机相契合,二者在治则上也彼此相通。故文章以“主客交”理论为切入点,在该理论视角下阐述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体现其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同时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膀胱癌共刺激因子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目的:探究膀胱癌预后相关的共刺激因子相关基因,构建并评估基于共刺激因子标记物(CMS)的预后模型。方法:综合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GSE31684)下载膀胱癌患者的基因表达矩阵和临床信息,检索文献获得共刺激因子相关基因。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筛选预后相关基因并构建预后模型,并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等方法在TCGA训练组、TCGA验证数据组和GEO组中独立验证其准确性。结合风险评分和临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利用一致性分析和ROC评估其性能。使用反卷积算法(CIBERSORT)算法分析肿瘤微环境浸润的免疫细胞组成,并进行基因集合富集分析(GSEA)以探究潜在机制。结果:筛选出4个预后相关的CMS:TNFRSF14、CD276、ICOS、TMIGD2,其中3个纳入风险评分构建。多因素Cox分析selleck抑制剂提示基于CMS的风险评分是膀胱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一致性分析和ROC结果表明,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预后预测准确性。免疫浸润分析显示,高风险组很可能处于免疫抑制状态。GSEA结果提示,高风险组基因富集于细胞外基质(ECM)互作受体、细胞周期等通路中。结论:TNFRSF14、CD276、ICOS可能成为膀胱癌患者潜在预后RNAi-based biofungicide生物标记物。构建的风险评分和列线图可能有助www.selleck.cn/products/ly2157299于膀胱癌患者早期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的选择。
肝细胞癌组织中lncRNA-SOX2OT、miR-122-5p表达及与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CC)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SRY盒转录因子2重叠转录本(lncRNA-SOX2OT)、微小RNA-122-5p(miR-122-5p)的表达及与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肿瘤和血管疾病介入一科收治HCC患者112例,采用RT-qPCR检测H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lncRNA-SOX2OT、miR-122-5p表达。Pearson相关性分析HCC组织中lncRNA-SOX2OT与miR-122-5p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二者在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中的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lncRNA-SOX2OT、miR-122-5p表达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HCC组织中lncRNA-SOX2OT表达高于癌旁组织,miR-122-5p表达低于癌旁组织(t=21.258、20.475,P均<0.001)。HCC组织中lncRNA-SOX2OT与miR-122-5p表达呈负相关(r=-0.771,P<0.001)。在Child-Pugh分级B~C级、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晚期、有淋巴结转移者HCC组织中lncRNA-SOX2OT表达高于Child-Pugh分级A级、BCLC分期极早期~中期、无淋巴结转移者(t/P=2.482/0.015、2.728/0.007、3.408/0.001),而miR-122-5p表达则低于Child-PughNeuroscience Equipment分级A级、BCLC分期极早期~中期、无淋巴结转移者[t(U)/P=2.514/0.013、2.621/0.009、3.078/0.002]。随访3年,112例HCC患者总生存率为67.86%(76/11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lncRNA-SOX2OT高表达组总生存率低于lncRNA-SOX2OT低表达组(χ~2=11.176,P<0.001),miR-122-5p高表达组总生存率高于miR-122-5p低表达Crizotinib生产商组(χ~2=10.744,P<0.001)。结论 HCC组织中lncRNA-SOX2OT高表达、miR-122-5p低表达,二者与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关,可能成为HCC预后评估指EPZ-6438采购标。
引产时机对血糖控制良好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和分娩方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引产时机对血糖控制良好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血糖控制良好的9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按引产时机不同分为3组,A组(33例)孕周<40周时引产,B组(30例)孕周≥40周时引产,对照组(27例)孕40周~41周自然临产,比较3组产前血糖指标、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及分娩方式。结果 selleck Rapamycin(1)血糖指标:3组产前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妊娠结局:3组孕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肩难产、羊水过少、羊水过多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新生儿临床一般情况:3组新生儿低体质量、胎儿窘迫、低血糖、巨大儿、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分娩方式:3组infectious endocarditis阴道手术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顺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B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顺产KPT-330分子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引产时机对血糖控制良好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影响不大,自然临产者顺产率较高,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