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IM联合动态增强MRI在非肿块强化腺病与乳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在非肿块强化(non-mass enhancement,NME)腺病与乳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乳腺动态对比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表现为NME且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乳腺腺病和原发性乳腺癌的106例患者病INCB28060例资料,分为乳腺腺病(55例)和乳腺癌(51例)两组,分别测量两组的IVIM定量参数[标准表观扩散系数(standard apparent diendocrine-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ffusion coefficient,SADC)、真实扩散系数(slow ADC,D)、伪扩散系数(fast ADC,D~*)和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并分析病灶的位置、DCE影像特征[纤维腺体组织量(fibroglandular tissue,FGT)、乳腺实质背景强化(backg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BPE)、分布特点、内部强化特征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分析两组数据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选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并进行诊断效能评价,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最佳参数并进行联合诊断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获得最佳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乳腺癌的f值低于腺病[(0.52±0.14) vs.(0.58±0.11),P=0.028],D~*值显著高于腺病[(7.85±7.60)×10~(-3) mm~2/s vs.(3.67±1.61)×10~(-3) mm~2/s,P<0.001],两者用于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阈值分别为0.608、0.730和0.73、4.10×10~(-3) mm~2/s。乳腺癌病灶内部强化特征以不均匀强化为主(54.9%),TIC类型以平台型为主(70.PLX3397研究购买6%);腺病内部强化特征以不均匀强化为主(65.5%),TIC类型以缓升型为主(72.7%),两者用于鉴别诊断的AUC分别为0.709和0.810。D~*值与TIC类型是预测NME乳腺癌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3、0.006),两者用于鉴别诊断的AUC分别为0.730和0.810,而两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明显提高(AUC为0.860,敏感度为72.5%,特异度为85.5%)。将单纯腺病(n=39)与硬化性腺病(n=16)进一步进行比较,硬化性腺病的SADC、D、f值均高于单纯腺病(P=0.076、0.176、0.181),D~*值低于单纯腺病(P=0.331);单纯腺病主要表现为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占比分别为43.6%和51.3%),而硬化性腺病全部为不均匀强化,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部强化特征鉴别单纯腺病与硬化性腺病的AUC为0.692,敏感度为100.0%。结论 IVIM联合DCE-MRI有助于提高MRI对于NME腺病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效能;TIC类型和D~*值是预测NME乳腺癌的独立风险因素,NME病变内部的强化特点有助于单纯腺病与硬化性腺病的鉴别。

胸主动脉瘤/夹层的分子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

背景:胸主动脉瘤/夹层(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TAAD)发病隐匿,但十分凶险,具有高死亡率。该疾病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遗传因素是其发病的主CX-5461纯度要因素,基因测序可以有助于TAAD的早期分子诊断和治疗,对提高TAAD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中,我们纳入了 1085例有遗传倾向的TAAD患者进行主动脉基因组合(Panel)测序。同时进一步分析所有患者的Panel测序突变,回收常规生物信息分析时因最小等位基因频率过低而滤除的突变,包括80例患者携带突变,父母血液样本均可得。对这些突变进行单个扩增子的深度测序(约5000X),确定是否为嵌合突变。在Panel中未检出突变的TAAD患者,我们筛选出266例进行全外显子组(WES)测序,进一步探寻TAAD患者的突变,为TAAD的临床早期分子诊断和家族筛查提供帮助。结果:通过对有遗传倾向的TAAD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共检出289例(26.6%)携带突变的TAAD患者,277例(25.5%)患者携带临床意义不明的突变,其中在携带突变TAAD患者中,236例(81.7%)患者携带FBN1突变,这也为建立主动脉疾病遗传数据库提供丰富的中国人群突变数据基础。通过单个扩增子的深度测序,我们共检测出6个嵌合突变,其中3个嵌合突变在有表型的Telaglenastat体内实验剂量TAAD患者中发现,深度测序后分别检测到低水平的嵌合突变(23%、29%和15%)。另外3个嵌合突变分别在无症状的亲代中发现,深度测序后检测到亲代携带突变的比例分别是23%,17%和25%。对266例Panel未检测出突变的TAAD患者进行WES,我们发现了 1例携带 LTBP3 的致病复合杂合突变,c.1965delG(p.Arg656fs)和c.625dupC(p.Leu209fs)。该患者表现为身材矮小,骨骼异常。这也是发现的第一例携带LTBP3复合杂合突变的亚洲TAAD患者。同时我们在其他散发TAAD患者中也发现了一些罕见的LTBP3突变。结论:通过基因测序确定患者的突变,建立主动脉疾病突变数据库,为家族筛查和遗传咨询提供指导,从而促进遗传性主动脉疾病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同时,当患者检测出(可能致病)致病的突变时,对缺乏明显表型特征的亲代进行基因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考虑嵌合突变,进而为遗传咨询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本研究中在有显著临床症状的患者发现了嵌合突变,提示在进行常规Panel测序时,应该合理调整生物信息分析参数,以提高嵌合突变的检出率。同时我们发现并报道了携带LTBP3突变的TAAD患者,进一步拓展了 TAAD的疾病基因型-表型图谱,大大提升TAAD的分子诊断率。背景:胸主动脉瘤/夹层(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TAAD)是一种起病隐匿且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致死率高,以胸主动脉中膜层降解为主要病理特征。尽管目前外科手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缺乏有效的靶向药物来预防或narrative medicine减轻这种疾病的进展。因此全面解析胸主动脉瘤/夹层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分子改变对于预防TAAD的形成和破裂以及研发治疗药物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TAAD发病机制复杂,尤其对于散发的TAAD发病机制研究仍不明确。而TAAD患者主动脉组织样本通常处于疾病晚期,无法反映疾病发病和进展阶段的变化。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BAPN)诱导的TAAD小鼠模型结合时间序列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系统的揭示TAAD发病及进展过程中细胞、分子的变化。方法:对分别代表疾病早期、中期和晚期的TAAD小鼠胸主动脉细胞和对应的野生型小鼠主动脉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比较分析,揭示随着疾病进展,细胞组成、谱系特异性调节和细胞间通信的变化。结果:在疾病早期阶段,应激反应的过度激活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活化促进了平滑肌细胞的衰老。此外,主动脉巨噬细胞可分为三个亚群,即Lyve1+寄居型抗炎巨噬细胞,CD74+抗炎呈递型巨噬细胞和Il1rn+/Trem1+促炎型巨噬细胞。在小鼠和人类样本中,均发现了促炎型巨噬细胞亚群是大多数有害分子的主要来源。利用Trem-1炎症受体的特异性抑制多肽药物mLR12治疗TAAD小鼠,发现可以显著降低TAAD小鼠的主动脉破裂率,提高TAAD小鼠的生存率。结论:我们在单细胞水平上首次全面分析了 TAAD发病及进展过程中的细胞及分子变化。我们的结果强调了抗炎治疗在TAAD中的重要性,并且揭示了促炎型巨噬细胞亚群是TAAD相关的有害分子的主要的来源,利用LR12靶向阻断IL1RN~+/TREM1~+促炎型巨噬细胞亚群可能是一种具有前景的TAAD治疗方法。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行化学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行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Taxus media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淮安市中医院行化疗的152例乳腺癌患者均等分入2组。7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7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在护理前和护理12周的执行功能、癌性疲乏程度、生活质量,以及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功能MG132体内实验剂量优良率。结果 护理12周后,2组的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学评价测试评分均较同组护理前升高(P均<0.05),癌症疲乏量表各维度评分和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调查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同组护理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的上述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在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功selleck Nirmatrelvir能优良率较对照组更高(P <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化疗期间采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改善其执行功能、癌性疲乏程度和肩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麝香保心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阿托伐他汀Tofacitinib试剂对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入我院的13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治疗组66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麝香保心丸,持续治疗12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脂水平、B型利钠肽( BNPselleck HPLC)水平、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cTn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2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组9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甘油三酯(TG)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ApoA)Terrestrial ecotoxicology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载脂蛋白B(ApoB)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BNP、CRP、Tn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治疗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乳腺癌化疗脑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 分析乳腺癌化疗脑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确诊的226例拟行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4个周期化疗,随访化疗脑发生情况,比较化疗脑组与非化疗脑组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yer生存曲线,观察化疗脑发生与无瘤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化疗后24.5个月(13-36个月),共有68例患者(Calakmul biosphere reserve30.09%)诊断为化疗脑。化疗脑组与非化疗脑组在年龄、绝经发生率、ER阳性率、PR阳性率、临床病理分期、化疗周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ER阴性、PR阴性和Ⅲ期均是乳腺癌化疗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化疗脑组病理完全缓解率为82.35%,明显低于非ZD1839化疗脑组的9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脑组中有6例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转移,非化疗脑组中有4例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转移,经Kaplan-Meyer生存曲线分析,化疗脑组3年累计无瘤生存率为91.2%,明显低于非化疗脑组的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54,P=0.000);不同危险因素个数患者在3年累计无瘤生存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63,P=0.000);有4个危险因素的患者3年累计无瘤生存率为30.8%,明显低于无危险因素的患者的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24,P=0.000)。结论 乳腺PUN30119生产商癌化疗脑的发生与年龄、ER阴性、PR阴性和临床病理分期Ⅲ期有关,提示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更差,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以局部复发或转移能够被早期诊治。

舒适性护理联合人文关怀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析冠心病患者接受舒适性护理联合人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关怀干预对于其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试验开始-起止时间为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纳选对象为临床检查后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共计76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规范化处理,将入组对象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8例,前者实施常规护理,后者实施舒适性护理联合人文关怀,对比两组心功能、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测定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实施后,心功能水平测定结果表示,观察组改善效果具有明显优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selleck抑制剂05);测定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于护理期间执行舒适性护理+人文关怀相关干预措施不仅可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性,还提升了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对于患者Talazoparib使用方法心功能水平具有理想的改善效果,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效率均得到了患者认可以及青睐,具有较高的借鉴以及推广价值。

O-GlcNAc修饰水平变化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旨在探究O-β-N-乙酰葡糖胺(O-linked beta-N-aceCL13900tylglucosamine, O-GlcNAc)修饰水平变化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本研究以牛卵母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O-GlcNAc转移酶(O-GlcNAc transferase, OGT)、O-GlcNAc糖苷酶(O-GlcNAcase, OGA)及O-GlcNAc蛋白在牛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中的分布;将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分别在添加4 mmol·L~(-1) OGT抑制剂BADGP和100μmol·L~(-1) OGA抑制剂PUGNAc的体外成熟液中进行体外成熟,将未添加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统计各组Genetic animal models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和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率,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GlcNAc蛋白、OGT、OGA、GFAT和TXNIP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表明,OGT和O-GlcNAc蛋白共定位于牛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而OGA和O-GlcNAc蛋白共定位于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且相对集中在卵母细胞的皮质区。与对照组相比,BADGP处理组和PUGNAc处理组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52.8±5.1)%&(60.9±1.9)%vs.(70.8±5.4)%)和体外受精囊胚发育率((9.6±4.9)%&(10.0±5.8)%vs.(21.5±4.3)%)均显著降低(P<0.05)。BADGP处理显著降低了OGT的表达,使卵母细胞的O-GlcNAc修饰水平发生下调,OGA的表达降低;而在PUGNAc处理组中,卵母细胞OGA的表达显著下调,O-GlcNAc修饰水平升高,OGT的蛋白表达显著减少;抑制OGT显著上调己糖胺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限速酶GFAT mRNA的表达,而抑制OGA则显著下调GFAT mRNA的表达;此外,O-GlcNAc修饰水平改变显著上调了葡萄糖调控关键因子TXNIP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O-GlcNAc修饰水平改变会降低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发育能力,卵母细胞通过反馈调节OGT、OGA、selleckchem FUT-175GFAT以及TXNIP的表达,应对O-GlcNAc修饰水平的波动。

三阴型乳腺癌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检索、纳入所有通过对三阴型乳腺癌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研究三阴型乳腺癌人群的体质分布特点,为中医防治三阴型乳腺癌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国内外6个数据库中三阴型乳腺癌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运用STATA 13.0统计学软件,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以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数据。用漏斗图分析潜在的发表偏倚。结果:共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三阴型乳腺selleckchem癌患者各中医体质类型的比例及95%置信区间依次为气郁质20Bioactive cement%(13%~27%)、气虚质18%(14%~23FUT-175使用方法%)、血瘀质14%(9%~20%)、阳虚质12%(5%~21%)、阴虚质10%(6%~15%)、痰湿质9%(7%~12%)、湿热质8%(5%~10%)、平和质3%(0%~9%)、特禀质0%(0%~1%)。结论:气郁质、气虚质、血瘀质和阳虚质是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和危险因素。

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可有效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

目的 评估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Middle ear pathologies滞(ESPB)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中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8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50例,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以1∶1比例分为E组和C组,每组25例。E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ESPB,C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此网站醉诱导前(TCB-839化学结构0)、麻醉诱导后5min(T1)、手术切皮后5min(T2)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等,以及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首次出现疼痛时间,术后静息状态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等。结果 E组患者T0、T1时MAP、心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MAP、心率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术中、术后24h阿片类药物用量均明显低于C组,术后出现第1次疼痛时间明显长于C组,术后3、6、12h静息状态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ESPB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周围神经阻滞方法。

基于广谱中和抗体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杀伤HIV感染细胞的研究

背景:虽然使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以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但体内的潜伏病毒库无法彻底清除,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从而遭受不同程度的药物毒副作用。近年来,具有高亲和力、TCR非依赖性和MHC非限制性等特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免疫疗法成为研究热点,特别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取得颠覆性成果。早期有研究通过将天然的CD4分子中的gp120抗原识别区作为嵌合抗原受体胞外域制备CAR-T细胞,杀伤表达HIV-1包膜蛋白的细胞。随着HIV-1广谱中和抗体(b NAbs)的更多发现和深入研究,认识到其高度的靶向性和更宽的覆盖度。目前已开始有研究者将b NAbs作为CAR分子的单链抗体来制备CAR-T细胞,可以特异性的识别多种HIV-1亚型病毒感染的细胞。本研究旨在利用三种HIV-1 b NAbs作为CAR胞外域结构,构建出第三代CAR分子,并使用三代慢病毒包装体系获得CAR慢病毒,进而转导脐血单核细胞(CBMC),制备并扩增CAR-T细胞。在体外验证其杀伤gp120表达细胞的能力;并构建HIV-1感染小鼠模型,探究CAR-T细胞体内杀伤HIV-1感染细胞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HIV广谱中和抗体VRC01,N6和3BNC117的sc Fv序列构建三代CAR质粒,转染293T细胞得到CAR慢病毒,继而转导脐血来源的经CD3/CD28磁珠激活的CBMC分别制备三种CAR-T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扩增并检测纯度和转导效率。同时,建立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系统检测CAR-T杀伤HIV感染细胞效率的方法。为了检验CAR-T细胞体内杀伤能力,我们静脉注射健康人PBMC到高度免疫缺陷的NPG小鼠体内构建人源化小鼠,再经NL4-Nanoluc病毒感染后成为HIV感染小鼠模型,并利用生物发光成像(BLI)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治疗效果进行测定。结果:本Medium cut-off membranes研究成功构建含有三种抗HIV b NAbs sc Fv的第三代CAR分子质粒,进一步利用第三代四质粒慢病毒包装系统获得高滴度的CAR慢病毒,转导CBMC培养后CD3~+T细胞占总细胞90%,同时获得40%转导效率的CAR-T细胞,在体外进行大量增殖,扩增倍数可达起始细胞总数的66倍。体外杀伤结果表明N6-CAR-T细胞和VRC-CAR-T细胞在10:1效靶比时,可以达到获悉更多80%以上的杀伤效率。尾静脉注射健康人PBMC到NPG小鼠再注射NL4-Nanoluc病毒感染成功人源化小鼠构建HIV感染小鼠动物模型,静脉回输CAR-T细胞到感染小鼠体内,BLI和QPCR结果表明CAR-T细胞可以有效清除小鼠体内HIV感染的细胞。结论:本研究选取VRC,N6和BNC的sc Fv构建CAR分子;成功包装慢病毒和制备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并在体外和体内能分别特异性杀伤HINavitoclax说明书V gp120表达细胞和HIV感染的细胞,显示很好安全性和有效性。考虑到CBMC来源的CAR-T细胞具有低的免疫原性,可以考虑作为通用型CAR-T用于HIV感染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