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多莫德对支原体感染小鼠肺功能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匹多莫德对支原体感染(MPI)小鼠肺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MPI小鼠随机分为MPI组和实验A、B、C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健康小鼠设为正常组。实验A、B、C组分别灌胃匹多莫德颗粒100、200和400 mg/kg,正常组、MPI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持续3 d。采用小动物呼吸机检测肺功能,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细胞色素C还原法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免疫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MPI组每分钟通气量(MV)、潮气量(TV)、最大呼气量(MEV)均减少(P <0.05),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γ干扰素(IFN-γ)水平均降低(P <0.05),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升高(P <0.05);与MPI组比较,实验A、B、C组MV、TV、MEV均增加(P <0.05),GSH-Px、SOD活性均增强(P <0.05),IFN-γ水平升高(P <0.05),IL-4水平降低(P <0.05);与实验A组比较,实验B、C组MV、TV、MEV均增加(PPR-171浓度 <0.05),GSH-Px、SOD活性均增强(P <0.05),IFN-γ水平升高(P <0.05),IL-4水平降低(P <0.05);与实验B组比较,实验C组MVmedical informatics、TV、MEV均增加(P <0.05),GSH-Px、SOD活性均增强(P <0.05),IFN-γ水平升高(P <0.05),IL-4水平降低(P <0.05)。与正常组比较,MPI组肺组织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 <0.05);与MPI组比较,实验A、B、C组肺组织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 <0.05);与实验A组比较,实验B、C组肺组织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 <0.05);与实验B组比较,实验C组肺组织Nrf2、HO-1蛋selleck化学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 <0.05)。结论 匹多莫德可能通过调节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MPI小鼠肺功能和免疫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利奈唑胺致血红蛋白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利奈唑胺致血红蛋白减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计算机MK-4827体内检索中SARS-CoV抑制剂国知网、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成立至2021年9月。收集利奈唑胺致血红蛋白减少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其中,发生血红蛋白减少者为HP组,未发生血红蛋白减少者为NHP组。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8项,患者1 7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P组肾小球滤过率[SMD=-26.72,95%CI(-35.18,-18.25),P<0.000 01]、基础血红蛋白水平[SMD=3.immunotherapeutic target43,95%CI(0.96,5.91),P=0.007]低于NHP组,用药疗程[SMD=2.09,95%CI(1.10,3.09),P<0.000 1]长于NHP组,谷浓度[SMD=3.25,95%CI(1.67,4.84),P<0.000 1]、血肌酐[SMD=43.11,95%CI(21.35,64.86),P=0.000 1]、总胆红素[SMD=2.16,95%CI(0.74,3.58),P=0.003]水平高于NHP组。结论 肾小球滤过率低、用药疗程长、谷浓度高、血肌酐水平高、基础血红蛋白水平低、总胆红素水平高是利奈唑胺致血红蛋白减少的危险因素。

小儿肾积水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小儿肾积水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130例行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的肾积水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统计小儿肾积水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尿路感染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小儿肾积水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130例小儿肾积水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发生尿路感染32例,发生率为24.62%(32/130),设为发生组,其余设为未发生组;发生组分肾功能<40%、有吻合口张力、重度肾积水、肾实质厚度≥4 mm、内置管、C反应蛋白≥32 mg/dL、血尿素氮≥9 mmol/L、肌酐≥81μmol/L、肾小球滤过率≥2selleckchem CX-54613.86 mL/min、胱抑素C≥1.45 mg/L、手术时间≥130 min、术中出血量≥8 mL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肾功能<40%、有吻合口张力、肾小球滤过率<23.86 mL/min、胱抑素C≥1.45 tissue blot-immunoassaymg/L、手术时间≥130 min均为影响小儿肾积水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IACS-10759 molecular weight5)。结论:分肾功能<40%、有吻合口张力、肾小球滤过率<23.86 mL/min、胱抑素C≥1.45 mg/L、手术时间≥130 min均为影响小儿肾积水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益肾泄浊方对肾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益肾泄浊方对腺嘌呤Software for Bioimaging所致的肾纤维化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尿毒清组(1.6 g/kg)、益肾泻浊方低剂量组(0.65 g/kg)、益肾泻浊方中剂量组(1.3 g/kg)、益肾泻浊方高剂量组(2.6 g/kg),每组各11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腺嘌呤(200 mg/kg)灌胃28 d诱导肾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后,尿毒清组和益肾泄浊方组给药治疗8周。测定SCr和BUN含量、24 h UTP和24 h mAlb水平;HE和Masson染色镜下观察肾脏寻找更多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测大鼠肾脏组织分泌SBE-β-CD型糖蛋白(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尿毒清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24 h UTP和24 h mAlb、SCr和BUN含量、Wnt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24 h UTP和24 h mAlb、SCr和BUN水平、Wnt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尿毒清组比较,低剂量组24 h UTP和24 h mAlb、SCr和BU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nt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24 h UTP和24 h mAlb、SCr和BUN水平、Wnt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24 h UTP和24 h mAlb、SCr和BUN水平、Wnt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24 h UTP和24 h mAlb、SCr和BUN水平、Wnt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 益肾泄浊方能够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阻抑肾纤维化的发展,从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基于“肠脑轴”探讨运动干预帕金森病的可能机制

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PD患病率逐年加剧,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PD病理改变主要是黑质-纹状体通路上的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退行性变和路易小体(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沉积)形成。PD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仅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肉强直,大部分患者还存在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PD前驱期患者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中存在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SNCA)的异常聚集,故有学者推测肠Transbronchial forceps biopsy (TBFB)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可能与PD的致病过程有关。近年Histone Demethylase抑制剂来,大量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肠-脑轴(Gut-Brain Axis)实现与脑的相互影响,同时有研究发现长期坚持适度的体育运动对肠道菌群结构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运动干预是否能通过肠-脑轴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PD的目的,目前尚无确切的结论。本文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探讨了运动干预下肠道菌群与PD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和内在机制,为运动防治PD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以”肠脑轴/Gut-Brain Axis、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运动/Exercise”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1)不健康的胃肠道可能会诱发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相关疾病,大量研究证实CNS与胃肠道之间存在双向活动。因而肠道菌群的失衡会导致肠道完整性及功能受损,破坏肠道微生态,从而造成肠道与CNS之间的信息传递障碍,诱发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运动干预能够促进肠道微生物分泌多巴胺、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介导肠道与CNS之间的信息交流,为运动预防PD等相关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理论支撑。(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是影响肠道微生物结构的一种重要机制,当HPA轴长期过度被激活时,肾上腺皮质过度分泌皮质醇,使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致使肠道微生物群发生改变,其代谢产物可穿过血脑屏障影响大脑功能。而长期中等强度的运动能够改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恢复HPA轴的正常调节功能,可能减少PD患者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3)有研究发现,早期PD患者粪便中的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丰度显著减少,其参与PD致病过程的可能机制有:(1)普雷沃氏菌的丰度降低会引起黏蛋白合成减少,使肠道渗透性增加,造成肠粘膜免疫系统在细菌内毒素等产物中暴露增加,进而使得大肠肌间神经元SNCA表达增加;(2)普雷沃氏菌与胃饥饿素(Ghrelin)浓度呈正相关,而胃饥饿素在维持和保护黑质-纹状体通路上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挥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3)普雷沃氏菌被认为与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合成相关,SCFAs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直接或间接影响肠-脑轴。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人群,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益生菌丰度显著优于静坐少动人群,经运动干预后普雷沃氏菌科丰度得到提升,据此推测运动可能通过增加普雷沃氏菌丰度进一步减少PD患病的可能。(4)神经炎症被认为是PD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肠道菌群失衡,抗炎细菌丰度降低,促炎细菌代谢产物如三甲胺-N-氧化物(TMAO)增多,引起肠道局部或全身炎症,致使肠道渗透性增强,损害血脑屏障功能,从而加剧神经炎症,导致DA能神经元损伤。研究表明规律的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能够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FN-γ),并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从而缓解肠道炎症,抑制炎症反应对黑质DA能神经元的损害。其可能机制为:运动干预能够提高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梭菌等数量,从而防止病原体的入侵,有助于保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提高机体免疫力,调控机体炎症反应。其中双歧杆菌还能够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改善神经PF-02341066作用免疫功能。研究结论:肠脑轴是大脑与胃肠道的双向调节通道。运动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能够促进肠道微生物分泌DA、5-HT、NE等神经递质介导肠道与CNS之间的信息交流,抑制神经炎症,实现调控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结构及其活动,以达到预防与改善PD发生与发展的目的。目前基于”肠脑轴”探讨运动干预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相关的临床实验研究较少。在未来的研究中,制定运动干预计划时需要标准化方案,充分考虑实验设计参数的异质性,如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频率、饮食控制因素等,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最大限度地改善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CRRT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究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急性肾衰竭(ARF)患者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10月收治的乙肝相EPZ-6438生产商关ACLF合并ARF 62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实施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CRRT治疗方synthetic genetic circuit案,对照组实施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方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肝肾功能、炎性因子、血常规指标、电解质水平;比较2组治疗后90 d内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2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2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周后,2组凝血酶原活动度、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治疗前后血钾、血钠、血氯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购买Etoposide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CRRT治疗乙肝相关ACLF合并ARF效果较好,有助于促进肝肾功能改善,对机体电解质水平影响较小,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和标准降压相比的成本效益分析

背景:高血压是全球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缺乏锻炼、不健康饮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人口的迅速老龄化,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也受到广泛关注。SPRINT研究证明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强化降压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最近发表的STEP研究证实在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强化降压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与标准降压相比,强化降压可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降低事件相关的治疗费用。然而,这种降压方案并非没有风险或成本,这是我们在成本效益分析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为了降低用药负担、提高降maladies auto-immunes压药的可获得性,201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启动实施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成功地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目的:本项研究的目的是在考虑到近年来中国实施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National Centralized Drug Procurement,NCDP)政策导致降压药物价格下降后,利用STEP试验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数据和药物使用情况的数据,估计强化降压治疗的终身健康获益和医疗费用。方法:我们构建了一个微观模拟模型,该模型包括10,000名基线收缩压高于140mmHg的年龄在60至80岁的中国老年高血压人群,该模拟人群的纳入标准和基线特征与STEP研究一致。其中5000名患者接受强化降压治疗,收缩压目标为110-130mmHg,5000名患者接受标准降压治疗,收缩压目标为130-150mmHg。人群进入模型以后,我们利用模型模拟患者经历的所有的健康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结局,为了比较强化降压和标准降压的终生获益,所有人随访直至死亡或年龄到达100岁。我们假设坚持服药的患者其首次致命性或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和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的风险与STEP试验中观察到的一致,因心血管疾病以外的原因而死亡的概率来自于国家卫生统计年鉴。未坚持用药的患者逐渐恢复至基线收缩压,采用China-PAR公式估算首次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是从支付方的角度考虑的增量成本效益比,次要结局是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卒中、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模型进行了短期验证和长期验证,短期验证比较了 STEP研究中观察到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与模型预测的心血管事件风险,长期验证是将基本情况中的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发生率的预测结果与开滦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比较。为了评估模型中输入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即在保持其他参数值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单个参数在其合理的范围内变化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情景分析评估了服药依从性和降压药成本的不同假设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概率敏感性分析是模型在所有参数的合理范围内随机数值。结果:在模型的短期验证中,强化降压治疗和标准降压治疗的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的发生率分别为10.3/1,000人年和13.7/1,000人年,STEP研究中的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的发生率分别为10.3/1,000人年和13.5/1,000人年,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的风险比在模型中模拟的结果为0.75(95%CI为0.61-0.93),在STEP研究中为0.76(95%CI 0.61-0.95)。在长期验证中,该模型的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的累积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累积发生率与开滦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相当。模拟结果显示,在基本情况中,在患者剩余的生命周期内,强化降压组的5,000名患者中有36.88%发生了心血管事件,标准降压组的5,000例患者中有41.28%发生了心血管事件(两组的绝对差异为4.4个百分点),患者的平均剩余寿命在两组分别为17.71年和17.56年。接受强化降压治疗的患者的平均质量调整生命年比接受标准降压治疗的患者高0.16,每增加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强化降压治疗的成本比标准降压治疗高12,614元人民币(3018美元)。在5000次概率模拟中,当支付意愿阈值为每获得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需要花费72,000元时[2020年1倍Ceralasertib分子量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强化降压具有成本效益的概率为91%。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中,对增量成本效益比影响最大的参数为强化降压组的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风险,当强化降压组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取最小值时,增量成本效益比达到最大,为20,998元,其他参数在其取值范围内均未使增量成本效益比超过20,000元/QALY。情景分析中,我们对干预之后用药依从性和药物成本有不同的假设,结果显示,MDV3100细胞培养强化降压治疗依然具有成本效益。结论:在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与标准降压治疗相比,强化降压治疗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成本效益,我们的分析从经济角度支持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实施强化降压治疗,因为这种血压干预方式在可接受的成本下提供更多的健康获益。

葛根素对犬膝骨关节炎的软骨保护和抗炎作用

骨关节炎(OA)引起的功能障碍是老年犬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旨在评估葛根素对前十字韧带切断(ACLT)诱导的犬OA模型中的抗炎和抗软骨降解作用。选取16只雄性德国牧羊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200 mg/kg塞来昔布)、葛根素组(20 mg/kg),每组4只。对照组进行假IDN-6556说明书手术,其他采用ACLT进行诱导OA模型,葛根素组和阳性对照组在造模2周后每天灌胃给药,干预至第8周。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IL-1β、IL-6、TNF-α、CTX-Ⅱ、COMP和BSIs (bloodstream infections)CS 846,并在第8周时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综合评价葛根素对犬OA的保护作用。葛根素给药后能够显著抑制血清中IL-1β、IBaf-A1细胞培养L-6和TNF-α的表达(P<0.05),其抗炎作用与口服塞来昔布相似,并且葛根素能够显著降低血清中骨代谢指标CTX-Ⅱ、COMP和CS 846的水平(P<0.05),在第8周时与模型组相比葛根素组临床评分和X线片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基于以上结果推测葛根素对犬OA模型的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对软骨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在慢性肾脏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分析慢性肾脏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诊断的价值。方法 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选取20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对象,确定患者自愿配合研究后,辅助患者完成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统计诊断结果;结合患者年龄,将其分为≤60岁、>60MK-2206岁患者,统计并发症率。结果 200例患者的LgA肾病、肾小球病变、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性肾损害、糖尿病性肾损害诊出率是26.00%、20.00%、16.00%、14.00%、14.00%、10.00%。200例患者的一次、二次、三次穿刺成功率是77.00%、19.00%、4.00%;200例患者GSK126的取材直径5~10 mm、11~15 mm、16~20 mm百分比是27.00%、40.00%、33.00%。200例患者PCR Primers的穿刺活检并发症发生率是10.50%,≤60岁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21%小于>60岁患者21.82%(P<0.05)。结论 临床诊断慢性肾脏病时,可将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作为金标准检查,诊断准确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交感神经节P2Y_(12)受体介导2型糖尿病病理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研究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并以高血糖、高血脂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炎症在许多代谢性疾病的进展中起着MC3生产商关键作用。糖尿病呈一种低度全身性炎症状态,表现为炎症因子产生异常和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糖尿病早期高血糖引起的炎性应激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可加重炎性反应。外周神经节内,神经节神经元的胞体由卫星胶质细胞(Satellite glial cells,SGC)围绕包裹。神经元与卫星胶质细胞关系密切。嘌呤能信号参与神经元-胶质细胞双向通信。P2Y_(12)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P2Y_(12)受体内源性激动剂ADP、ATP可激活P2Y_(12)受体。P2Y_(12)受体涉及周围神经损伤及感觉功能异常。表达于卫星胶质细胞的P2Y_(12)受体参与神经病理痛的病理变化。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基因敲除P2Y_(12)受体或选择性P2Y_(1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缓解炎性病变和模型动物神经病理性痛行为。研究表明,交感神经去神经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交感神经活动可能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腹腔神经节(celiac ganglion,CG)是椎前交感神经节,其神经节后纤维投射到肝脏,影响肝脏的功能。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中心,在调节糖原合成和脂质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肝糖原合成减少,血糖水平升高。目前,研究人员还没有明确表明上调的P2Y_(12)受体是否影响腹腔交感神经节和肝脏并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指支配心脏和血管的自主神经纤维因慢性高血糖而受损和丢失的情况,可导致心血管异常和心血管危重症风险增加。颈胸交感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主要支配心脏,其神经纤维可分布至心神经丛影响心脏的活动。我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观察到星状神经节中的P2Y_(12)参与了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过程,但P2Y_(12)在糖尿病引起颈部交感神经节损伤诱发心交感神经病变的详细作用机理尚不清楚。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是合成的短单链DNA分子,可激活TLR9受体,发挥强大的免疫刺激作用。CpG ODN已被证明具有心脏保护和细胞保护作用。但尚不知CpG ODN是否在DCAN中发挥保护作用,以及这种有益的保护是否涉及对P2Y_(12)介导的心脏交感神经损伤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s,RAS)的功能失调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AS是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调节系统,由经典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ngiotensin type l receptor,AT1R)和非经典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 1-7,Ang 1-7)-Mas受体2条轴组成,具有调节电解质平衡、维持心血管稳态等生理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AS不仅存在于体液系统,也存在于神经系统中。自主神经系统中的血管紧张素能神经传递是许多常见心血管疾病治疗干预的潜在新靶点。现已确定,SG拥有自己的RAS。然而,在DCAN背景下,SG中RAS发挥怎样的调节的作用以及与嘌呤能P2Y_(12)受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尚不清楚。目的:1、探讨P2Y_(12)受体对2型糖尿病大鼠腹腔神经节交感系统调节肝脏代谢的作用,重点关注嘌呤能P2Y_(12)受体对肝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功能的影响。2、通过实验研究CpG ODN 1826对SG中P2Y_(12)受体介导的心脏交感神经病理变化的作用及机理。3、观察心交感神经损伤过程中SG中AngⅡ/AT1R轴和ACE2/Ang1-7轴的变化,探讨RAS在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稳态调节中的作用,并观察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靶向P2Y_(12)对DCAN中RAS两条轴的影响。方法:1、通过高糖高脂喂养配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注射构建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P2Y_(12) shRNA/P2Y_(12)拮抗剂替格瑞洛。分别监测各组大鼠腹腔交感神经放电(Sympathetic nerve discharge,SND)活动;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肝糖原含量、血脂水平;实时定量荧光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法检测大鼠腹腔神经节和肝脏中P2Y_(12) mRNA和蛋白表达;q-PCR检测肝脏GK、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ot-like protein,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白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肝脏GK、NLRP3、ASC、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变化以及NF-κB p65表达水平。2、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腹腔注射CpG ODN 1826。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血脂水平;测量大鼠血压(BP)、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和交感神经放电活动;q-PCR检测各组大鼠SG中P2Y_(12)、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TNF-α)、IL-1β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 9,TLR9)、P2Y_(12)、TNF-α、IL-1β、核受体共激活剂4(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4,NCOA4)、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蛋白表达变化以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试剂盒检测SG中ATP、组织铁、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水平;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大鼠SG中TLR9受体与Neu N(神经元标志物)、P2Y_(12)受体与GFAP(卫星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的共表达水平;分子对接模拟CpG ODN 1826与P2Y_(12)的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SG线粒体结构变化;培养PC12细胞,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内cAMP水平。3、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舌下静脉注射P2Y_(12)shRNA质粒。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测量大鼠血压(BP)、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和交感神经放电活动;q-PCR检测各组大鼠SG中P2Y_(12)、TNF-α、IL-1β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P2Y_(12)、TNF-α、IL-1β、AngⅡ、AT1R、ACE2、蛋白表达变化以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试剂盒检测SG中AngⅡ、Ang1-7、ROS的水平;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大鼠SG中AngⅡ受体与Neu N(神经元标志物)、P2Y_(12)受体与GFAP(卫星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的共表达水平。结果:1、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大鼠腹腔神经节和肝脏中P2Y_(12)受体的表达水平增加,同时出现腹腔交感神经放电的活性增强。此外,T2DM大鼠出现高血糖和血脂紊乱,肝葡萄糖激酶表达显著降低,同时肝糖原合成减少,而NLRP3、ASC、活性caspase-1、NF-κB和IL-1β水平升高。用靶向P2Y_(12)的shRNA处理后,腹腔神经节和肝脏中P2Y_(12)受体表达下调,但不影响正常大鼠P2Y_(12)的表达,血糖和血脂异常得到明显改善,肝脏NLRP3、ASC、活性caspase-1和IL-1β水平明显下降。P2Y_(12) shRNA和替格瑞洛都可以提高肝葡萄糖激酶表达,促进肝糖原合成,降低NF-κB表达水平。2、研究结果表明,T2DM大鼠P2Y_(12)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荧光双标结果显示T2DM大鼠SG中P2Y_(12)和GFAP的共表达水平较高。分子对接结果显示CpG ODN 1826与P2Y_(12)有较高的亲和性。cAMP水平检测显示,CpG ODN1826处理显著拮抗了ADP对Forskolin刺激的PC12细胞内cAMP水平的抑制作用。CpG ODN 1826处理显著降低了T2DM大鼠P2Y_(12)表达以及在SG中与GFAP的共表达水平。CpG ODN 1826激活TLR9受体,改善了糖尿病大鼠血脂紊乱、异常的血压(BP)、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和交感神经放电(SND)活动,并降低SG中上调的磷酸化(p)-NF-κB、TNF-α和IL-1β表达,降低组织铁、ROS和MDA水平,升高了GPX4和GSAdavosertib纯度H水平。此外,CpG ODN 1826有助于改善SG中线粒体结构的异常变化。3、研究结果表明,T2DM大鼠P2Y_(12)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P2Y_(12)和GFAP在T2DM大鼠星状神经节中高度共表达。P2Y_(12)shRNA处理显著降低了P2Y_(12)表达以及与GFAP的共表达水平。与对照大鼠比较,糖尿病大鼠血脂异常、血压(BP)和心率(HR)升高、心率变异性(HRV)降低、交感神经放电(SND)活动增加。此外,蛋白印迹结果显示T2DM大鼠AngⅡ、AT1R、TNF-α、IL-1β、p-NF-κB蛋白表达升高,ACE2蛋白表达下降,ELISA结果显示SG中AngⅡ水平升高,AngⅡ/Ang 1-7比值增加、ROS的水平上升。免疫荧光双标显示T2DM大鼠SG中AngⅡ受体与Neu N(神经元标志物)共表达水平升高。P2Y_(12) shRNA处理改善了T2DM大鼠异常的BP、HR、HRV和颈部SND活动,降低了Ang II/AT1R的过度激活,并增加ACE2/Ang 1-7的表达Demand-driven biogas production。此外,经P2Y_(12) shRNA处理,SG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磷酸化NF-κB和ROS水平降低。结论:1、结果表明,shRNA对P2Y_(12)的沉默可以有效地改善腹腔SND的异常活性,并通过降低肝细胞炎症和抑制可能由于激活的NLRP3炎症小体和caspase-1信号而导致的肝细胞焦亡,来改善功能失调的肝葡萄糖激酶,从而降低T2DM大鼠的高血糖。2、总体而言,CpG ODN 1826通过激活TLR9受体降低P2Y_(12)相关的颈交感神经兴奋性和异常的神经元-胶质细胞信号传递,以实现心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平衡并缓解大鼠的DCAN。该机制可能涉及通过减少ATP释放和p-NF-κB表达来调节SG中P2Y_(12)受体表达与激活,从而减轻SG中上调的P2Y_(12)介导的交感神经炎症和铁死亡。3、P2Y_(12)介导的DCAN与SG中Ang II/AT1R和ACE2/Ang 1-7信号传导失调有关。P2Y_(12) shRNA处理减少了P2Y_(12)的过度表达,并改善了RAS中AngⅡ/AT1R和ACE2/Ang 1-7信号传导失衡,从而减轻了糖尿病大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