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和抗生素是环境和食品中典型的污染物,重金属具有生物毒性、致癌致突变以及产生变态反应,抗生素会诱导细菌耐药性、人体菌群失调、药物过敏反应以及器官损伤。重金属的积累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因而,对食品中的重金属及抗生素进行分析检测是监控和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技术手段。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食品和环境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以防止人们受到这些化学污染物的侵害。目前,重金属和抗生素的检测主要通过大型仪器分析方法,重金属的检测常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分析技术,抗生素残留检测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等分析技术。这些传统的检测方法,虽然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但是存在前处理复杂、仪器庞大、成本高、耗时长、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发展简单、快速、可靠的检测化学有害物的技术对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功能核酸的特殊生物功能和灵活的空间结构有效提升了检测的特异性,已被用于构建各种生物分子识别探针,基于功能核酸的生物传感与分析技术在环境和食品样品化学有害物检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核酸等温扩增技术作为一种在恒温条件下对核酸分子的灵敏、快速扩增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需复杂的变温系统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靶标物质的检测,并在许多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结合食品、环境中重金属及抗生素残留问题的实际现状,针对四种典型的靶标物质,基于功能核酸和核酸无酶等温扩增技术,利用具有优良光学性能的荧光染料或银纳米簇作为输出信号,构建了四个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灵敏度较好的荧光“signal on”型生物传感器,用以检测分析环境、食品中残留的重金CL 318952作用属和抗生素,为建立和丰富环境、食品中有害物监测技术提供借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基于T-Hg~(2+)-T纳米梯和荧光DNA模板银纳米簇/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DNA-Ag NCs/GO)构建了一种无酶无标记的汞离子生物传感器。以P1-C_6G_5C_6为模板合成荧光银纳米团簇,所得到的P1-C_Medicopsis romeroi6G_5C_6-Ag NCs在570 nm处被激发,并在625 nm处发出强烈的荧光。富T序列(P1和P2)用来捕获Hg~(2+)并形成T-Hg~(2+)-T纳米梯。在汞离子存在的情况下,T-Hg~(2+)-T特异性识别介导P1和P2之间形成纳米梯,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在汞离子不存在的情况下,未杂交的P1-C_6G_5C_6-Ag NCs和P2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吸附到氧化石墨烯表面的芳香环和疏水环上,氧化石墨烯作为能量受体,通过长程共振能量转移使能量供体Ag NCs的荧光猝灭,荧光背景降低。汞离子诱导的荧光增强能够实现对汞离子的定量检测,线性范围为0.1~30 n M,检出限低至7.35 p M。将该方法成功用于松花江水和草鱼加标样品中汞离子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61%~103.79%和96.52%~105.58%,与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结果一致。本方法巧妙地设计核酸序列,将信号识别和无酶信号放大结合起来,实现了对汞离子的无标记“signal on”荧光检测。(2)基于8-17 DNAzyme诱导催化发夹自组装(Catalytic hairpin assembly,CHA)无酶等温扩增,建立了一种简单的用于铅离子检测的荧光“signal on”型传感策略。8-17 DNAzyme作为Pb~(2+)的特异性识别元件,在Pb~(2+)存在下酶链催化嵌入r A碱基的DNA底物裂解,同时释放部分底物链(S’)作为CHA引发剂。根据CHA的S’序列设计了两个发夹探针(H1和H2-FQ),其中H2-FQ用荧光团FAM和猝灭剂BHQ-1标记为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的荧光“分子开关”。S’可以与H1的环杂交,打开H1的发夹结构,将H1的茎序列暴露在溶液中,进一步打开发夹H2-FQ,使FAM远离BHQ-1,降低它们之间的FRET效率,从而实现“signal on”荧光策略。同时,由于双链H1/H2-FQ与S’/H1复合物相比更稳定,因此S’从H1中置换出来。置换后的S’可启动新的CHA循环,形成大量H1-H2复合物,实现无酶等温扩增。该扩增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1000 n M,检出限为0.5 n M,与FQ-labeled 8-17 DNAzyme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所建立的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有效用于河水、草鱼等真实加标样品中Pb~(2+)的检测。DNAzyme和CHA巧妙结合核酸序列设计,实现了无酶等温扩增和铅离子的灵敏检测,在食品监管和环境监测方面具有潜在的通用性。(3)基于toehold介导的三向催化发夹组装,结合FAM和氧化石墨烯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开发了一种无酶扩增荧光策略,用于灵敏检测卡那霉素。三个具有FAM荧光团的亚稳态发夹DNA探针被设计为组装组件来构建传感系统。通过适配体与卡那霉素的特异性结合,在辅助DNA(HD)的帮助下诱导发夹介导的链位移。通过CHA反应获得无酶信号放大,打开发夹并循环HD。形成含有DNA双螺旋的刚性DNA三角形,未反应的发夹的粘性末端将通过非共价疏水和π-π堆积紧密吸附在GO表面上以猝灭荧光信号。从而产生“signal-on”型荧光信号,实现卡那霉MLN4924核磁素的定量检测。该策略对卡那霉素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检出限为1 n M,已成功应用于加标牛奶样品的检测。所提出的适配体传感器操作简单方便,只需在室温下混合几种溶液即可直接检测,无需复杂的仪器,为食品安全分析中卡那霉素的监测提供了新途径。(4)基于杂交链式反应(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HCR)和荧光协同作用,制备了一种新型妥布霉素适配体传感器。妥布霉素存在时,能够与c DNA-FAM竞争结合固定在磁珠上的适配体,磁性分离后释放的c DNA-FAM作为引发子触发HCR扩增,由于SYBR GreenⅠ(SGⅠ)嵌入到形成的长双链DNA中,并与FAM产生荧光协同效应,使得荧光显著增强。在没有妥布霉素的情况下,引发子c DNA与适配体杂交互补而被分离,无法触发HCR,更重要的是氧化石墨烯可以猝灭过量发夹中的FAM及SGI的荧光,因此几乎没有检测到背景信号。该适配体传感器可以监测0.3~50μM范围内的妥布霉素,检测限为17.37 n M。由于结构转换适配体的潜在通用性和荧光协同作用的有效性,这种无酶扩增策略可以通过核酸序列的合理设计扩展到检测其他目标物的应用。
Author: admin
中药治疗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骨质疏松的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novel antibiotics研究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骨质疏松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信息系统中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骨质疏松患者诊疗信息,分析中药总体使用情况,对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RP56976说明书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184例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正虚毒结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等。所有处方共涉及中药298味,中药四气以温性、平性药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味药物多见。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置信度和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分别是柴胡-郁金,白术-Liproxstatin-1白花蛇舌草-茯苓,通过聚类分析将药物聚为4类。结论 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骨质疏松的中医药治疗以调肝理气、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法,辅以益气解毒。
乳源抗菌肽的制备及蛋白质组学分析
牛奶作为摄取蛋白质的重要食物来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乳蛋白不仅可以促进人体对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还能产生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生物活性成分,所以乳蛋白也是抗菌肽的原料之一。本文以酪蛋白为研究对象,设定并优化了乳源抗菌肽的制备工艺,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乳源抗菌肽的肽段种类及含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析。此外,还对乳源抗菌肽的部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在酪蛋白酶解物中鉴定到的肽谱数据与抗菌肽构效关系,筛选抗菌肽并验证其活性。本研究为乳源抗菌肽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案,为未来具有潜在生物活性多肽的研究提供方向。本论文工作分为三部分,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以酪蛋白为研究对象,按照预先设定的制备工艺,制备乳源抗菌肽。以乳源抗菌肽为研究对象,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法筛选出对结果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采用响应面实验,进一步优化乳源抗菌肽制备的工艺,确定了酪蛋白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较优的三个反应条件分别为底物浓度5.5%,加酶量11,000 U/g,反应时间5 h;底物浓度4%,加酶量10,000 U/g,反应时间3.2 h;底物浓度5.5%,加酶量11,000 U/g,反应时间4 h。得到的产物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2.43%,9selleckchem Captisol5.73%和87.88%;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3.61%,92.67%和89.76%。三个工艺的乳源抗菌肽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在3.125-12.500 mg/mL之间。(2)进一步对乳源抗菌肽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并对不同工艺的乳源抗菌肽的肽段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个样本中分别鉴定到1239、1291、1151条肽段,共同鉴定到991条肽段,占总肽段数目的68%。将鉴定到的肽段与乳源活性肽数据库中的活性肽匹配,从1#、2#和3#样本中分别匹配到57、63和56条活性肽段,三个样本中均有10条抗菌肽,来源于κ-酪蛋白P02668f(63-70)位置,β-酪蛋白P02666 f(113-120)、f(121-128)和f(208-224)位置,α-s2-酪蛋白P02663 f(163-176)和f(213-222)位置,α-s1-酪蛋白P02662 f(16-39)、f(30-37)和f(110-119)位置及β-乳球蛋白P02754 f(41-56)和f(141-Medical data recorder151)位置。其中,来源于β-酪蛋白的抗菌肽位于β-酪蛋白序列181-217区间内,此区域产生的肽段覆盖度及强度最高。将共有的肽段以80%同源性检索乳源活性肽数据库,得到314条潜在活性肽,潜在活性肽新增了促进细胞增殖活性、阿片活性、降低胆固醇活性等,其中有113条具有潜在的抗菌活性。(3)以优化后的乳源抗菌肽为研究对象,对其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及其电位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乳源抗菌肽处理后的细菌形态变化做了表征。结果表明,乳化性随乳源抗菌肽静置时间的延长先提高再下降,同时乳化稳定性整体呈下降趋势。细菌经乳源抗菌肽或氯己定处理后,其形态发生改变,表面出现残缺凹陷,优化后的乳源抗菌肽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浊度法验证合成肽段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peptide 2对革兰氏阳性PI3K/Akt/mTOR抑制剂菌变形链球菌、革兰氏阴性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制效果均最好,证明其具有广谱抗菌能力。
遵义烟区杂草调查及海洋杂色曲霉提取物除草效果研究
为了开发新型、安全、高效的天然产物除草剂,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和三层三级目测法对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和余庆县烟田杂草危害情况进行调查,明确优势杂草种类和防治需求;对具有显著除双子叶杂草活性的海洋杂色曲更多霉AspergillusversicolorD5进行发酵提取,明确活性成分及含量;进而采用茎叶喷雾法评价D5发酵提取物的田间除草效果。结果表明:(1)道真烟田中共有9科15种杂草发生,以双子叶菊科种类最多,以苋科相对多度值最高,占比高达84.2%,是优势杂草;余庆烟田中共有16科39种杂草发生,危害度为Ⅰ级、Ⅱ级、Ⅲ级的杂草分别有29种、9种、1种,危害度达到Ⅲ级的为双子叶杂草蓼;(2)海洋杂色曲霉D5发酵提取物在10%乙酸乙酯-石油醚洗脱后,采用100%乙酸乙selleck E7080酯洗脱,浓缩后活性物质基本无损失,包含柄曲霉素ST(14.6%)和二氢柄曲霉素DHST(0.4%);(3)田间小区试验发现,D5发酵提取物在低施药量(675g/hm2)下具有显著的除草作用,特别是对双子叶杂草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以对玄参科杂草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婆婆纳Veronicadidyma最为显著,鲜质量防效达到61.4%;同时,对狗尾草Setariaviridis和打碗花Calystegiahederacea的鲜质量防效亦达到50%以上。由此可见,海洋杂色曲霉D5发酵提取物抗草谱广,对双子叶杂草除草作用明显,具有开发成为天然产物除草剂的潜力。
CD133及PANTR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关系
目的 探讨CD133与PANTR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关系。方获悉更多法 选取380例女性Alpelisib核磁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中取其癌组织(癌组织组)与癌旁正常组织(癌旁正常组织组),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PT-PCR)法检测2组的CD133与PANTR1 mRNA相对量表达。同时取人乳腺癌(MCF-7)细胞CoQ biosynthesis进行培养,并划分为对照组、CD133过表达组、PANTR1过表达组、CD133抑制组以及PANTR1抑制组,探究各组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差异。结果 癌组织组的CD133与PANTR1 mRNA相对表达量[(0.023±0.002)、(0.018±0.002)]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组[(0.006±0.001)、(0.005±0.001)],有统计学差异(P<0.05)。CD133、PANTR1过表达组细胞增殖倍数[(10.54±1.45)、(10.26±1.13)]与侵袭细胞数[(43.88±3.69)个、(45.67±4.28)个]均高于对照组[(6.84±0.69)、(23.25±2.15)个],而CD133、PANTR1抑制组的细胞增殖倍数[(5.23±0.25)、(5.17±0.34)]与侵袭细胞数[(18.35±1.64)个、(18.13±1.22)个]均低于对照组[(6.84±0.69)、(23.25±2.15)个],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D133及PANTR1在乳腺癌组织内呈高表达,可增强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与侵袭能力。
核糖体合成调控因子1对人乳腺癌细胞顺铂抗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核糖体合成调控因子1(RRS1)对乳腺癌细胞顺铂抗性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耐顺铂乳腺癌MCF-7(MCF-7/DDP)细胞中RRS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沉默RRS1基因,采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方法检测对照组(感染慢病毒shRNA-Ctrl)和RRS1-shRNA组(感染慢病毒shRNA-RRS1)细胞中RRS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计算RRS1基因敲降效率;采用CCK8方法检测对照组和RRS1-shRNA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及顺铂对两组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和RRS1-shRNA组细胞的周期分布和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对照组和RRS1-shRNA组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蛋白、凋亡抑制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促凋亡蛋白Bcl-2关联X(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MCF-7和MCF-7/DDP细胞中RRS1 mRNA和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13.50、8.29,P<0.05);对照组和RRS1-shRNA组细胞中RRSFluimucil Antibiotic IT1 mRNA和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86.83、6.55,P<0.05),RRS1基因的敲降效率约在70%以上;两组细胞比较,顺铂对MCF-7/DDP细胞的IC_(50)值、细胞增殖能力、细selleck抑制剂胞周期分布、细胞凋亡率及P-ERK蛋白、Bcl-2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3.06~8.83,F=17.33、70.35,P<0.05)。结论 RRS1基因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细胞的顺铂抗性过程,其作用selleck化学可能与RRS1基因高表达引起的细胞凋亡抵抗有关,对临床上提高顺铂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吕培文治疗乳腺癌术后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
乳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PEG300浓度瘤,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皆应接受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内分泌dental pathology治疗常用的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均是通过抑制或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或增值的目的,体内激素水平被动下降会引发子宫内膜增厚、月经失调、潮热、阴道不适、乏力、失眠、肌肉关节痛等,这一系列不良反应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相似,将其称为类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中医“绝经前后诸症”的范畴。吕培文教授认为乳腺癌术后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与气血失和、肝肾亏虚密切相关,在治疗时以调和气血、调补肝肾为主要治法,在遣药组方时,以“四藤二红”及五子衍宗丸为基础加减运用。从审证求因、本于气血,诸症丛生、责之肝肾,兼顾情志、气畅血调几方面探讨从调和气血、调补肝肾论治的理论依据。从治病求本、调和气血,调补肝肾、精血同调,调畅情志、疏肝理气几方面分析从调和气血、调补肝肾论治的遣药组方。结合临床验案对吕教授治疗Adezmapimod抑制剂乳腺癌术后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疗思路及用药经验进行介绍。
江苏省15家医院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抗生素使用现状调查
目的AG-221 调查并分析江苏省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抗生素使用现状,为促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Immunosandwich assay,NICU)抗生素管理质量及改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江苏省15家医院收治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情况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相关资料,并设计减少抗生素使用措施的10项调查问卷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干预措施的实施情况。结果 共纳入1 920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其中1 846例(96.15%)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antibiotic use rate,AUR)中位数为50/100住院日。15家医院AUR为24~100/100住院日。采用Poisson回归,调整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危重评分混杂因素后,各医院间调整后抗生素使用率(adjusted antibiotic use rate,aAU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selleck合成.01)。调查结果显示,10项减少抗生素使用的措施中,8项措施开展的医院不足一半;干预措施实施项目数与aAUR呈负相关(rs=-0.564,P=0.029)。结论 江苏省15家医院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AUR高,且医院之间差异大;实施减少抗生素使用措施少的医院AUR高,促进NICU抗生素使用管理的质量改进,有望减少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AUR。[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 (9):988-993]
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硫唑嘌呤对中重度炎性反应性肠病临床效果、营养状况及对CRP、ESR、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抗(IFX)联合硫唑嘌呤治疗中重度炎性反应性肠病(IB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中重度IBD患者78例,按不www.selleck.cn/products/diabzi-sting-agonist-compound-3同给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加用硫唑嘌呤治疗,观察组则给予IFX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疾病活动指数(DAI)、炎症指标、营养状况。结果:治疗2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DAI均降低,且观察组明Immunochemicals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GSK1349572半抑制浓度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ESR、TNF-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营养水平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D采用IFX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效果优于单用硫唑嘌呤。
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根治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6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根治术,32例)及对照组(传统乳腺癌根治术,28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相关指标、乳房外观优良率及术后并发selleck化学症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 scale,DASH)及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6.88%(31/32),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100.00%(28/2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房外观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DASH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D3~+、CD4~+/CD8~+值大于对照组,CD8~+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Brucella species and biovars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ompound C IC50>0.05)。结论: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根治术的疗效较高,可提高乳房美观度,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并能减轻免疫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