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14例治疗方案为尿道等ICI 46474分子式离子电切术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57)GSK126 molecular weight和研究组(n=57),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护理,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膀胱痉挛症状分型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康复情况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其护理前后的前列腺症状变化及勃起功能变化。结果 和研究组对比,对照组膀胱痉挛程度为轻度比例明显更低(P<0.05),为中度比例更高(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高(P<0.05);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冲洗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长(P<0.05);对照组护理后IPSS评分明显更高(P<0.05),IIEF-5评分明显更低(P<0.05)。结论 对于采用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具有良好应用效果,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其膀胱痉挛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其术后康复,改善其前列腺症状,预Temple medicine防勃起障碍。

急性胰腺炎Apo B/A1、SAA、PCT表达水平与病情程度关系及对病情转归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 B/A1)、淀粉样蛋白A(SAA)、血小板压积(PCT)表达水平与病情Infectivity in incubation period程度关系及对病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比较不同特征[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情诊断分级、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患者基线Apo B/A1、SAA、PCT表达水平,根据病情转归情况分为病死组(n=23)、生存组(n=79),比较2组基线、治疗后3 d和治疗后7 d的Apo B/A1、SAA、PCT表达水平。分析Apo B/A1、SAA、PCT表达水平与病情诊断分级、MCTSI评分、BISAP评分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情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基线、治疗后3 d和治疗后7 d的Apo B/A1、SAA、PCT表达水平及联合预测病情转归价值。结果 病情诊断分级轻症、中度重症、重症患者Apo B/A1、SAA、PCT表达水平依次升高,两两分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TSI评分≥4分患者Apo B/A1、SAA、PCT表达水平高于<4分患者(P<0.05);BISAP评分≥3分患者Apo B/A1、SAA、PCT表达水平高于<3分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po B/A1、SAA、PCT表达水平与病情诊断分级、MCTSI评分、BISAP评分呈正相关(P<0.05);病死组病情诊断分级、MCTSI评分、BISAP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病死组治疗后3 d、治疗后7 d的Apo B/A1、SAA、PCT表达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o B/A1、SAA、PCT均是病情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治疗后7 d各指标及联合的ROC下面积(AUC)大于治疗后3 d、基线对应指标及联合的AUC,治疗后3 d各指标及联合的PUN30119 NMRAUC大于基线对应指标及联合的AUC(P<0.05),至治疗后7 d各指标联合的AUC最大,为0.940(95%CI: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K-1775.html0.875~0.977),预测敏感度为91.30%,特异度为87.34%。结论 急性胰腺炎Apo B/A1、SAA、PCT表达水平与病情程度、病情转归有关,联合检测三者水平有望成为预测病情转归一个可靠方案,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参考信息,进而促进预后改善。

以化脓性脑膜脑炎起病的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2型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起病的早发型XIAP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资料,总结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2型(XLP-2)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征,为类似疾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PF-6463922体外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以化脓性脑膜脑炎起病XLP-2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一代测序法进行验证。结合相应文献进行临床及遗传学分析。结果 先证者,男,10月10 d,临床特Vorinostat分子量征表现为发热、抽搐,治疗第45天出现高级抗生素难以控制的发热,伴三系低、凝血功能异常、铁蛋白异常升高,NK细胞活性及sCD25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升高,骨髓涂片可见噬血现象,诊断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结果示患儿XIAP基因存在移码突变c.921_924delAACT(p.T308fs*23),其父母及哥哥均为野生型,该位点为新发突变,国内未见报道。复习相关文献XIAP基因缺陷临床不局限于HLH、炎症性肠病(IBD),也可表现为感染、肝病、发热、低丙种球蛋白血症、HLH非依赖性脾肿大、皮肤表现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结论 XIAP基因缺陷是本患儿难治性脑膜脑炎、HLH遗传学基础。XLP-2临床特征广泛,无明确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诊断该病的客观标准包括家族史、临床表现以及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查,而遗传基因的检查对确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免疫细胞和信号通路的关系

目的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和免疫细胞的关系,为DLBCL的治疗提供新的靶标。方法 通过TCGA数据库查找获得22个铁死亡相关基因。从TCGA数据库获取48例DLBCL(DLBCL组)及54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患者(对照组)淋巴结标本的铁死亡相关基因以及PD-L1的表达数据。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表达分析。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R软件包pheatmap分析DLBCL中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与免疫细胞Naporafenib半抑制浓度的相关性。采用R软件GSVA包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rotein kinase B-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结果 DLBCL中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A,CDKN1A)、70 kDa热休克蛋白5(heat shock 70 kDa protein 5,HSPA5)、内质膜蛋白复合体亚基2(endoplasmic membrane protein complex subunit 2,EMC2)、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member 11,SLC7A11)、金属硫蛋白1G(metallothionein 1G,MT1G)、热休克蛋白B1(heat shock protein B1,HSPB1)、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4,GPX4)、范可尼贫血互补群D2(Fanconi anemia complementary group D2,FANCD2)、柠檬酸合成酶(citrate synthase,CS)、CDGSH铁硫结构域1(CDGSH iron sulfur domain 1,CISD1)、法尼基二磷酸法尼基转移酶1(farnesyl diphosphate farnesyltransferase 1,FDFT1)、SLC1A5、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C)、核糖体蛋白L8(ribosomal protein L8,SB203580半抑制浓度RPL8)、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uclear receptor coativator 4,NCOA4)、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Ⅳ,DPP4)和花生四烯酸15脂氧合酶(arachidonate-1microbiota assessment5-lipoxygenase,ALOX15)基因表达均上调(均P<0.05)。免疫细胞相关分析显示,铁死亡相关基因可激活体内巨噬细胞M1(P<0.05)。DLBCL中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CDKN1A、DPP4、EMC2、谷氨酰胺酶2(glutaminase 2,GLS2)、HSPA5、溶血卵磷脂酰基转移酶3(lysophosphatidylcholine acyltransferase 3,LPCAT3)、MT1G、NCOA4、红细胞衍生核因子2样蛋白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like-2,NFE2L2)、精脒/精胺N1-乙酰基转移酶1(spermidine/spermine N1-acetyltransferase 1,SAT1)、SLC7A11和TFRC这些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均与PD-L1表达呈正相关(均r>0.4,均P<0.05)。铁死亡相关基因LPCAT3、NCOA4和TFRC的表达均与PI3K-AktmTOR通路呈正相关(均r>0.4,均P<0.05)。结论 多数铁死亡相关基因在DLBCL组织中高表达,且与PD-L1、免疫浸润及PI3K-Akt-mTOR通路有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见基因突变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常见基因突变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7年9月至2022年9月初诊的67例MDS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进行回顾Immune function性分析。结果 67例MDS患者中发生基因突变58例(86.57%);基因突变率NVP-TNKS656纯度≥5%的基因有ASXL1、TET2、DNMT3A、U2AF1、SF3B1、RUNX1、TP53、STAG2、SEselleckTBP1、BCOR、JAK2;根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将确诊为MDS的患者分为较低危组[23例(34.33%)]和较高危组[44例(65.67%)];其中较低危组中发生基因突变19例,未发生基因突变4例;较高危组中发生基因突变39例,未发生基因突变的有5例;发生基因突变的较低危险组总体中位生存期(OS,56个月)明显高于较高危险组总体中位OS(21个月;P<0.05);较高危险组中TET2、TP53基因突变组OS明显短于未突变组(P<0.05),较低危险组中STAG2基因突变组OS明显短于未突变组(P<0.05),U2AF1基因突变在较高危险组和较低危险组的OS均短于未突变组(均P<0.05);IPSS-R分组及基因突变情况为影响MDS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DS患者基因突变率较高;发生基因突变的较高危组患者比较低危组患者预后差;TET2、TP53、STAG2、U2AF1基因突变提示预后较差。

补阳还五汤通过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减轻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

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环境下大鼠H9c2心肌细胞铁死亡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1μmol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H9c2细胞进行干预,建立高血压性心肌selleck AZD9291损伤体外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1μmol AngⅡ)、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1μmol AngⅡ+0.5%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中剂量组(1μmol AngⅡ+1%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1μmol AngⅡ+2%补阳还五汤)和阳性对照组(1μmol AngⅡ+10μmol Fer-1)。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各组H9c2细胞活力;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细胞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面积;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NF-E2 related factors, Nrf2)蛋白表达;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BYL719核磁 molecule-1,ICAM)、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的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Spine biomechanics因子3(phosphorylation 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明显提高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活力下降(P<0.01),抑制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能显著逆转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Nrf2表达水平的下降,IL-6、STAT3、ICAM、MCP 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及STAT3与P-STAT3蛋白水平的升高,与阳性对照组结果一致(P<0.01,P<0.05)。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上调Nrf2的表达而负反馈调节IL-6/STAT3信号通路,对AngII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的铁死亡和细胞重塑发挥保护作用。

诱导剂与丛枝菌根协同诱导烟草抗黑胫病的机理研究

烟草黑胫病是由寄生疫霉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该病是烟草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诱导剂虽然可以为作物提供广谱的病害保护,但也可能影响宿主的生长及宿主与有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为探究诱导剂在栽培生产上对烟草黑胫病防控的最适使用方法,本研究选取β-氨基丁酸(BABA)和茉莉酸甲酯(Me JA)两种诱导剂,研究它们在诱导烟草持久抗性中的不同应用方法、两者对丛枝菌根真菌(AMF)定殖根系的影响以及BABA与AMF协同诱导烟草抗黑胫病的相关机制。1.BABA或Me JA在诱导烟草持久抗性中的不同应用方法的试验结果如下:在0.01 mmol·L~(-1)BABA或0.001 mmol·L~(-1)Me JA的溶液浸种1周,提高种子的萌发效率,促进4周龄植株的生长,诱导植株对烟草黑胫病产生抗性;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盐和1 mmol·L~(-1)BABA或0.1 mmol·L~(-1)Me JA做种衣剂,均能诱导4周龄植株产生对烟草黑胫病产生抗性;用0.5 mmol·L~(-1)BABA或0.01mmol·L~(-1)Me JA溶液砂培1周龄幼苗7天,能诱导1周龄植株对烟草黑胫病产生抗性,浓度过高则会抑制植物生长;0.5 mmol·L~(-1)BABA或0.05 mmol·L~(-1)Me JA溶液做灌根处理时,显著提高AMF在烟草根系的定殖率以及促进植株生长。结果表明,BABA和Me JA的商业应用不仅可以诱导烟草持久的抗病性,还可以促进Biopharmaceutical characterizationAMF在根系定殖以及促进植物生长。2.研究BABA与AMF协同诱导烟草抗病的相关机制的试验结果如下:AMF定殖35天后,仅接种AMF的植株定殖率为33.8%,烟草疫霉侵染使AMF定殖率显著降低25.8%,在烟草疫霉侵染的情况下外源喷施BABA使AMF定殖率提高35.8%。AMF和BABA均降低病情指数,AMF或BABA处理烟株的病情指数分别比单独侵染烟草疫霉的处理低43.3%和36.3%。AMF和BABA协同处理烟草疫霉侵染的烟草,病情指数比单独烟草疫霉处理低70.3%。AMFBemcentinib临床试验和BABA协同处理烟草疫霉侵染的烟草,防治效果比AMF或BABA和烟草疫霉处理的烟株高50.6%和36.3%。AMF和BABA单独和协同处理都促进根系和叶片中N、P、K富集增加,二者协同处理显著提高烟草根系和叶片中N、P、K含量,分别提高49.9%、148.2%、185.4%和37.7%、237.4%、66.8%,还提高植株干重22.3%。AMF和BABA单独及协同作用均增强烟草疫霉侵染植株的气体交换参数,使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_2浓度(Gs)和蒸腾速率(Tr)参数分别提高87.2%、204.8%和31.1%,气孔导度(Ci)降低21.5%。烟草茎部侵染烟草疫霉导致根系活力降低,叶片中H_2O_2和MDA含量增加,而AMF和BABA均使烟草疫霉侵染植株根系活力增加130.1%,叶片中H_2O_2和MDA含量降低16.1%和14.8%。茎部侵染烟草疫霉导致叶片中SOD和APX活性和转录水平降低,POD和CAT活性和转录水平升高。AMF和BABA单独及协同处理提高叶片SOD、POD、CAT和APX活性,二者协同处理使SOD、POD、CAT和APX活性分别提高114.1%、59.2%、104.3%和498.1%。同时也导致相关基因上调2140.6%、91.3%、107.4%、1352.2%和365.8%。烟草疫霉侵染导致叶片中谷胱甘肽和脯氨酸含量降低,总酚和类黄酮selleck合成含量升高。AMF和BABA单独及协同处理均导致谷胱甘肽、脯氨酸、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增加,二者协同处理使谷胱甘肽、脯氨酸、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分别增加361.2%、237.9%、24.3%和39.8%,且以上结果中AMF和BABA的协同效果更显著。基于以上结果,BABA和AMF诱导的烟草植株对黑胫病抗性的可能是因为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植株抗氧化酶SOD、POD、CAT、APX的活性、上调抗氧化酶SOD、POD、CAT、APX基因和抗黑胫病基因Ph以及提高品质元素N、P、K的含量以及抗氧化剂谷胱甘肽、总酚和次生代谢物脯氨酸、类黄酮的含量,且BABA和AMF协同处理效果更好。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可以为商业上可行的BABA和Me JA应用方法提供参考,它们不仅在烟草中诱导持久抗病,同时促进植物生长以及植物有益微生物AMF在根系的定殖。同时,我们也发现地上部分使用化学诱导剂与根系接种AMF相结合,能显著提高植物抗病性的免疫应答,这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绿色防控病害制剂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CNDP1在人乳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背景: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患病率和死亡率近些年一直呈上升趋势。因其高度异质性,乳腺癌患者对治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常规放化疗已不能有效降低乳腺癌转移、复发及死亡风险,因此找到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分子靶点对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具有重大Empagliflozin意义。课题组前期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到CNDP1(Carnosine dipeptidase 1,肌肽二肽酶1)在乳腺癌血清样本中呈现高表达,猜测CNDP1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其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分析CNDP1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探索研究CNDP1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方法:1.在姐妹同患乳腺癌的家系血清样本中,通过开展三次生物学重复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 TRAQ,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技术),建立蛋白质组学谱,寻找乳腺癌样本中高表达的差异蛋白,筛选到CNDP1。2.通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对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组织进行染色,正置显微镜下观察并分析染色结果。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的CNDP1表达情况,然后筛选高表达和低表达CNDP1的细胞开展后续实验。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肿瘤中收集的乳腺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CNDP1的蛋白表达情况。3.通Baf-A1过构建稳定表达CNDP1基因的细胞系,使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以及细胞增殖、侵袭及凋亡等实验来研究CNDP1基因在体外对于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及凋亡的影响。4.使用PBS和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同等条件下处理细胞后,用铁离子荧光探针标记处理后的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铁离子;通过ROS试剂盒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ROS)含量的变化;通过铁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中铁的含量;通过GSH(glutathione,GSH)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中surgeon-performed ultrasoundGSH浓度。5.使用RNA-seq分析来研究CNDP1基因对于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影响的下游潜在分子机制。结果:1.CNDP1基因在乳腺癌血清样本、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系中均显著高表达。2.敲低CNDP1基因的表达可以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在体外的增殖及侵袭能力。3.敲低CNDP1基因的表达可以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和促进由铁离子和活性氧介导的铁死亡。4.敲低CNDP1基因的表达可增强转录因子EGR1(Early Growth Response 1)的表达,可能抑制肿瘤进展。结论:该研究首次证明了CNDP1的基因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敲除CNDP1的表达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并能促进乳腺癌细胞的铁死亡,参与铁死亡的机制可能与转录因子EGR1有关。我们的研究表明,CNDP1是一个致癌因素,也是乳腺癌的一个新的预后和治疗靶点。

血清趋化因子与PMOP患者炎症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趋化因子C-X3-C-基元配体1(CX3CL1)、CC趋化因子配体11(CCL11)与External fungal otitis media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骨密度(BMD)、炎症指标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襄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0例PMOP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90例绝经后无骨质疏松症的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炎症指标、骨代谢指标、BMD、血清CX3CL1、血清CCL11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CX3CL1及CCL11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CX3CL1及CCL11与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X3CL1及CCL11对PMOP的诊断价值。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清Docetaxel分子式CX3CL1、CCL1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S-CTX)、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Ⅰ型原胶原C-端前肽(PⅠCP)、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ⅠNP)明显升高(P<0.05),各部位BMD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中,IL-6、TRACP、S-CTX、腰椎BMD及股骨颈BMD是血清CX3CL1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TNF-α、TRACP、S-CTX、腰椎BMD及股骨颈BMD是血清CCL11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研究组中,血清CX3CL1与IL-6、TRACP、S-CTX、腰椎BMD及股骨颈BMD具有相关性(P<0.05);血清CCL11与TNF-α、TRACP、S-CTX、腰椎BMD、股骨颈BMD具有相关性(P<0.05),CX3CL1和CCL11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血清CX3CL1及CCL11对PMOP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1、0.750,联合诊断的AUC为0.824。结论 血清CX3CL1、CCL11与机体炎症反应及PMOP的发生密切相关,二者可能selleckchem IDN-6556参与到骨吸收的代谢过程中,联合检测CX3CL1、CCL11对PMOP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棕榈酸单甘油酯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背景: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一直位居全球第一,主要分为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afilomycinA1.html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目前,临床上以化疗结合手术治疗为主,但随着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出现和肿瘤耐药的发生,多重因素限制了临床化学药物治疗效果。因此,探索一种新型、有效且副作用较小的抗NSCLC药物是十分有必要的。近年来,从植物和海洋产品等天然药物中提取的衍生抗癌化合物得到了广泛关注。藻类属于咸味中药,具有软坚散结的功效,有用于癌症治疗的记载。螺状藻和板状藻属于天然藻类,其在药理学研究中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抗炎以及抗氧化等功效。1-Monopalmitin(1-Mono)是从螺状藻和板状藻中提取的一种单体化合物,但它在NSCLC中的作用尚未报道,因此,本文旨在探索1-Mono对肺癌细胞的影响及分子机制,为1-Mono迈入临床研究和治疗做前期实验探索。方法:购买药物1-Mono,在体外培养NSCLC细胞A549和SPC-A1,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根据所测的结果计算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后续的实验确定合适的药物浓度。首先,通过形态学观察实验、CCK8实验、Ed U标记实验、结晶紫实验和划痕实验等研究1-Mono对肺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等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随后,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FACS)等实验方法,研究并阐明1-Mono诱导抗肿瘤作用的相关机制。本研究以A549和SPC-A1为研究对象,探索了1-Mono对NSCL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阐述1-Mono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分子机制方面主要探索了自噬和PI3K/Akt信号通路在1-Mono抗癌中的作用。结果:本实验主要分为6个方面:1.1-Mono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肺癌细胞增殖首先用不同浓度的1-Mono处理A549和SPC-A1细胞48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得出1-Mono可有效降低A549和SPC-A1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其次计算出A549和SPC-A1细胞的半抑制浓度值分别为50.12μg/m L和58.30μg/m L,且1-Mono对正常细胞系HBE(半抑制浓度=161.34μg/m L)不敏感,表明1-Mono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接下来采用Ed U染色法证明1-Mono可以通过抑制细胞DNA合成来降低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晶紫染色进一步证实1-Mono可降低NSCLC的增殖。总之,我们发现1-Mono可以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2.1-Mono诱导NSCLC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研究1-Mono对肺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得出1-Mono抑制A549和SPC-A1细胞的分裂并将其阻滞于G2/M阶段。随后,Western blot观察到1-Mono处理后Cyclin D1的表达下调,而p21的表达上调,证实了1-Mono通过调控p21和Cyclin D1诱导G2/M阻滞。总之,1-Mono通过调节Cyclin D1和p21诱导肺癌细胞G2/M阻滞。3.1-Mono抑制NSCLC细胞迁移1-Mono对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主要通过划痕实验实现。用不同浓度的1-Mono(0μg/m L、50μg/m L)分别处理A549和SPC-A1细胞0 h、24 h、48 h后对结果拍照,显示1-Mono处理组(50μg/m L)0 h、24 h、48 h时的划痕修复能力均显著低于A549和SPC-A1的1-Mono对照组(0μg/m L)。提示1-Mono能通过抑制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发挥抑癌作用。4.1-Mono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杀死肺癌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来证实1-Mono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细胞凋亡发生的比例。1-Mono还显著增加了Caspase-3活化及其下游底物PARP切割(两个常用于检测细胞凋亡的标记)。此外,结果显示,经过1-Mono处理后,IAPs(c-IAP1、c-IAP2、RIP1、RIP3、XIAP、Survivin)(细胞死亡的主要调控因子)蛋白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Mono能显著促进在细胞凋亡中起关键作用的活性氧(ROS)水平的累积。Western blot分析提示1-Mono以时间梯度诱导对凋亡过程中DNA碎裂不可或缺的H2A.X的磷酸化水平。以上结果提示1-Mono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介导细胞毒性。5.1-Mono诱导NSCLC的保护性自噬Western blot分析显示1-Mono诱导LC3-II累积和p62降解,这进一步通过自噬潮实验得到了验证。用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抑制自噬活性可显著增强1-Mono诱导的细胞毒性,表明自噬可能是一种细胞保护机制。6.PI3K/Akt通路介导1-Mono诱导的抗肿瘤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表明1-Mono过度激活了PI3K和Akt的磷酸化。使用抑制剂LY294002和Wortmannin分别抑制PI3K/Akt的活性均能有效逆转1-Mono诱导的细胞毒性。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提示PI3K/Akt在1-Mono诱导的细胞毒性中起重要作用。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1-Mono抑processing of Chinese herb medicine制肺癌细胞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抑制细胞迁移以及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杀死癌细胞。此外,1-Mono诱导了细胞保护性自噬,因为自噬抑制剂氯喹显著增强了1-Mono诱导的细胞毒性。我们的数据还表明,我们还研究了PI3K/Akt信号通路在1-Mono细胞毒性中的作用,进一步证实1-Mono过度激活PI3K/Akt通路,因为通过LY294BI 10773浓度002和Wortmannin抑制PI3K/Akt通路活性,部分减弱了1-Mono介导的抗癌活性,表明1-Mono诱导的抗肿瘤作用依赖于PI3K/Akt通路。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1-Mono杀死肺癌细胞主要通过PI3K/Akt通路发挥效应,为研发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但目前仍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体外和体内实验来验证和丰富这些结果,并分析其它深入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