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感染科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60例,所有患者经NAs治疗,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发生HBeAg阴转,且HBsA获悉更多g<1 500 IU/mL;采集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RNA检测,同时收集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等病毒学指标,以及血生化和血常规;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interface hepatit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 RNA检出率的相关因素,以及HBV RNA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160例CHB患者中,HBV RNA检出率为48.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RNA阳性组的HBsAg和ALT水平比HBV RNA阴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2.493,P<0.05),两组间的性别、乙肝家族史、年龄、治疗时间、抗-HBs、HBeAg、抗-HBe、抗-HB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细胞和血小板,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sAg和ALT是HBV RNA检出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1、 1.048,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Trichostatin A供应商显示,HBsAg与HBV RNA存在显著正相关(r=0.248,P<0.001).该研究结果可为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及停药提供临床指导.
Author: admin
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伊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并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究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伊托必利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方案优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两组患者均行常规胃食管反流病健康指导及基础治疗及常规质子泵plot-level aboveground biomass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再予以伊托必利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进行测评并行组间比较,评估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的临床疗效并行组间比较,收集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并行组间比较。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反酸、烧心、咽喉不适、胸痛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selleck义(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MTL、G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3)治疗8周PD-0332991说明书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伊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提升患者胃内分泌系统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疗效,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柴胡疏肝散化裁方加味江香薷对肥胖抑郁大鼠肠道炎症及菌群的影响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加味江香薷对肥胖抑郁大鼠的作用。方法:造Baricitinib体外抑郁症模型后30 d将大鼠分为肥胖抑郁模型组、柴胡疏肝散加味江香薷10、20、40 g/kg组、氟西汀1.8 mg/kg组,各组灌胃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给药30 d后检测抑郁大鼠在强迫游泳试验中的指标及糖水偏好率、血脂和炎症因子含量;大鼠粪便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肥胖抑郁模型TC、TG、LDL-C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糖水偏好率显著降低,游泳总距离、直立次数降低,游泳静止时间显著增加(P<0.01),血清IL-1β、IL-6、TNF-α、LPS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肠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与肥胖抑郁模型比较,柴胡疏肝散化裁方加味江香薷40 g/kg组大鼠行为学改善,糖水偏好率提高(P<0.05),各给药组大鼠旷场行为中直立次数和运动总距离明显增加(P<0.05或P<0.01),强迫游泳静止时间明显降低P<0.05),血脂含量明显降低(P<0.05),IL-1β、IL-6、TNF-α、IL-27、LPS含量明显降低(P<0.05)Amperometric biosensor;肠道菌群的丰富selleck产品度增加且肠道菌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同时能显著影响肠道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的来源和比例。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味江香薷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种类来达到治疗肥胖抑郁症的效果。
扶正化结汤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细胞癌模型大鼠肝组织保护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扶正化结汤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肝细胞癌模型大鼠肝组织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治疗组予以DEN皮下注射50 mg/kg·次,每周1次,连续17周,建立肝细胞癌模型。正常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0.4 m L/100 g腹腔注射,每周1次。造模开始即连续灌胃给药干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1 m L/100 g灌胃,1天1次;治疗组给予扶正化结汤按1 m L/100 g灌胃,每天1次,连续17周。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介素6(IL-6)、甲胎蛋白(AFP)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比较各组体质量、肝质量、肝脏系数,分析病理学表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NF-κB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262.78±27.61)g比(389.51±29.48)g,P<0.01],肝脏质量及肝脏系数上升[(21.31±2.84)g比(8.25±0.84)g、(8.10±0.42)%比(2.12±0.08)%selleck NSC 119875,P均<0.01]。模型组ALT、AST、IL-6、AFP、NF-κB水平均明显升高[(225.60±21.77)U/L比(36.64±4.07)U/L、(248.36±26.26)U/L比(84.56±3.75)U/L、(100.26±14.88)pg/m L比(64.11±18.30)pg/m L、(10.83±1.15)ng/m L比(9.01±1.32)ng/m L、(12.54±1.74)ng/m L比(10.15±1.29)ng/m L,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254.10±23.06)g比(262.78±27.61)g,P>0.05],肝脏质量及肝脏系数显著下降[(17.11±2.56)g比(21.31±2.84)g、(6.74±0.74)%比(8.10±0.42)%,P<0.01];治疗组ALT、AST、IL-6、AFP、NF-κB水平均有下降[(176.49±29.09)U/L比(225.60±21.77)U/L、(203.70±49.49)U/L比(248.36±26.26)U/L、(80.81±22.55)pg/m L比(100.26±14.88)pg/m L、(8.22±1.45)ng/m L比(10.83±1herbal remedies.15)ng/m、(9.90±1.74)ng/m L比(12.54±1.74)ng/m L,P<0.05或P<0.01]。HE染色病理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癌症细胞巢形成,细胞坏死、变性;治疗组大鼠肝组织癌细胞巢形成和细胞坏死减少。RT-PCR显示,模型组NF-κB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2.19±1.06)比(1.00±0.00),P<0.01],治疗组NF-κB水平较模型组下降[(1.69±0.48)比(2.19±1.Compound C纯度06),P<0.05]。结论 扶正化结汤可能通过下调升高的NF-κB水平抑制大鼠肝脏炎症、癌细胞增殖,促进模型大鼠肝癌细胞凋亡,从而改善其肝功能。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的甘蓝型油菜光叶突变体基因定位
表皮蜡质是油菜适应逆境的保护措施之一。本课题组前期报道了一个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光叶突变体DL22B077-1。为了进一步了解其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Taurine分子量测序技术和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 segregated aLEE011体内实验剂量nalysis,BSA)通过F_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获得的有效碱基数达10 661.75 Mb,其中,Q_(30)均值为92.99%,平均作图率为97.73%,平均测序深度为24×,平均覆盖率为82.06%,测序质量较高;此外,分析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和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标记与光叶性状的相关性。通过SNP标记,在5条染色体上得到7个相关区域和1 509个相关基因。通过In-Del标记,在11条染色体上得到15个相关区域和2 633个相关基因。SNP标记和In-Del标记关联分析结果的交集部分为C8染色体上8.60~10.39 Mb区域,总长度为1.79 Mb,共计130个候选基因,其中119个基因得到注释,它们参与了细胞成分的构建,确保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的顺利进行。DL22B077-1是第一个将蜡质基因定位到C8染色体上的甘蓝型油菜光叶突变体,据此判断其为新的光叶突变体。上述结果为选育高产稳产油菜品种Female dromedary、改良油菜抗逆栽培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鳝csf1r基因时空表达特征研究及功能验证
黄鳝(Monopterus albus),俗称鳝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鳝具有性逆转的特殊生物学特征,国内外对该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其体色方面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表明,不同体色黄鳝在生长速度、繁殖力和肌肉营养成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根据本课题组前期对黄鳝不同体色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csf1r基因可能与黄鳝体色形成有关。而在斑马鱼中的研究发现,csf1r在维持黄色素细胞正常发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对斑马鱼黑色条纹正常发育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黄鳝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时空表达特征及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csf1r在黄鳝体色形成中的功能进行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鳝csf1r基因的克隆和时空表达特征研究本研究采用RACEs(Rapid-amplifichepatocyte-like cell differentiationation of c DNA ends)技术克隆得到了csf1r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集黄鳝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样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方法检测csf1r基因在黄鳝不同组织、胚胎不同发育时期及3种体色黄鳝(黄黑斑鳝、碎花斑鳝和隐花斑鳝)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特征。黄鳝csf1r全长c DNA序列长度为4430 bp(Gen Bank收录号:OP589303),其编码区长度为2937 bp,编码978个氨基酸,ICI 46474细胞培养存在免疫球蛋白结构域和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2个保守结构域。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f1r基因在黄鳝脑、精巢、卵巢、肠、心、肾、肝、肌肉、皮肤和脾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脾和心中表达量较高,其次是肾、皮肤和肌肉,卵巢中表达量最低;csf1r在胚胎眼晶体形成期开始大量表达,而显微观察发现该时期胚胎的躯干上开始有色素颗粒出现。以上结果表明csf1r基因可能不仅参与了黄鳝体色的形成,还与黄鳝非特异性免疫相关。2.黄鳝csf1r基因的功能验证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csf1r基因缺失的黄鳝突变体。根据黄鳝csf1r基因序列,设计两个靶点合成sg RNA,体外切割实验结果表明sg RNA csf1r-87和csf1r-513两个靶点均能实现基因敲除。将合成的两个sg RNA分别与Cas9蛋白按1μL混合液中包含100 ng的g RNA、0.2μL的Cas9蛋白(1μg/μL)的比例混合,在selleck激酶抑制剂二细胞期前通过显微注射至黄鳝受精卵。通过表型观察筛选出3条出现明显体表花纹缺失情况的黄鳝(命名为M1、M2和M3),M1和M3相较于M2体表花纹缺失更严重,出现大面积色素缺失,不能形成良好的条纹模式。提取野生型和3条突变体黄鳝的DNA及RNA,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克隆和Sanger测序结果显示,不管在DNA水平还是m RNA水平,突变体黄鳝中均有多种不同的突变类型,包括碱基突变、小片段缺失、较大片段缺失和碱基插入等,其中绝大多数突变类型造成了csf1r基因移码突变,从而使得编码的蛋白出现异常。根据石蜡切片显微照片发现,野生型黄鳝皮肤具有明显的表皮层,表皮层中分布有大量粘液细胞,而突变体黄鳝的表皮层明显变薄,表皮层中的粘液细胞变少甚至几乎没有。综上所述,csf1r基因在黄鳝体表条纹模式的形成和免疫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鼠骨髓和腹膜腔来源巨噬细胞的功能差异
目的研究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和腹膜腔巨噬细胞的功能差异,为免疫学研究和免疫调节药物评价中巨噬细胞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骨髓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另外利用巯基乙酸盐培养基诱导腹膜炎获得腹膜腔巨噬细胞,两种巨噬细胞在分别经过酵母多糖(zymosan)、脂多糖(LPS)、雷西莫特(R848)和非甲基化的胞嘧啶Bcl-2抑制剂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聚体(CpG)四种Toll样受体(TLR)配体诱导后,反转录PCR测定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转录水平,ELISA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MHCII)的表达。结果两种巨噬细胞在经过不同TLR配体诱导后,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腹膜腔巨噬细胞TNF-α、IL-6、MIP-1α、MCP-1分泌水平以及表面CD86和MHCII表达显著高于骨髓3-MA采购来源巨噬细胞。结论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和腹膜腔巨噬Disinfection byproduct细胞均表达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共刺激分子和MHC II,腹膜腔巨噬细胞具有更加完整的巨噬细胞功能,在免疫学研究和免疫调节药物评价中可以优选腹膜腔巨噬细胞。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纳米探针用于重塑肿瘤微环境增强乳腺癌光动力治疗
研究背景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展现出对抗乳腺癌的新兴潜力,其中纳米级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在发挥高效PDT治疗肿瘤方面引起了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尽管如此,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仍给MOFs的光动力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很难开发出一种集肿瘤微环境重塑,高效PDT和协同治疗于一体的精确共递送系统。本研究基于PCN-224卟啉MOFs材料与Mn3O4金属纳米酶开发了具有驱动产氧和耗竭谷胱甘肽以重塑肿瘤微环境并联合化学动力学疗法(Mirdametinib细胞培养Chemodynamic therapy,CDT)增强PDT效果的协同治疗体系,即PCN-224@Mn3O4@HA(PMH)纳米探针。该复合纳米探针可用作“活性氧激活剂”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并同时发挥其荧光和磁共振双模态成像能力,有望为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目的设计与制备PCN-224@Mn3O4@HA(PMH)纳米探针,并在溶液层面、细胞层面以及在体层面观察与验证其对乳腺癌的协同治疗效果。研究方法通过自Immune biomarkers组装和水热法合成PMH纳米探针。通过透射/扫描电镜、粉末X射线衍射、及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仪、动态光散射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仪器对PMH纳米探针进行表征。在溶液层面,通过溶解氧仪器、谷胱甘肽试剂盒与亚甲蓝等验证纳米探针的催化性能与活性氧生成能力。在细胞层面,通过MTT法评估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和PDT/CDT效果。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评估纳米探针的细胞摄取及其诱导乳腺癌细胞产氧、消耗谷胱甘肽、产生活性氧、导致细胞脂质过氧化以及诱导细胞坏死和凋亡的能力。在活体层面,通过构建乳腺癌小鼠模型,评估纳米探针的双模态成像能力以及体内协同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PMH纳米探针,电镜下粒径约200nm,为均一的多边形形貌,由碳、氮、氧、锰和锆五种元素组成,分散性良好。溶液层面实验结果:纳米探针具有类过氧化氢酶活性,能高效率催化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纳米探针具有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能消耗谷胱甘肽;纳米探针经谷胱甘肽还原释放Mn2+,进而诱发类芬顿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纳米探针在光照条件下高效率将氧气转换Bucladesine配制成单线态氧,在乏氧条件下优于单一 PCN-224的光动力效果。细胞层面实验结果:MTT细胞毒性试验表明PMH纳米探针对正常细胞无生物毒性,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而且纳米探针对乳腺癌细胞表现出优异的PDT/CDT联合治疗效果;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纳米探针被肿瘤细胞有效摄取,并能够缓解细胞缺氧,消耗细胞内谷胱甘肽,高效产生活性氧,诱导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坏死和凋亡。活体实验结果:小动物荧光成像显示纳米探针在乳腺癌小鼠的肿瘤部位聚集,12小时达高峰;磁共振T1加权信号与PMH纳米探针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小鼠注射纳米探针后肿瘤部位T1信号增强;活体治疗结果显示纳米探针对乳腺癌小鼠表现出优异的光动力和化学动力协同治疗效果,下调了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治疗过程中对重要脏器没有明显毒性。研究结论设计开发的PMH纳米诊疗系统,通过光控活性氧形成和多模态成像能力,可以通过PDT结合CDT抑制肿瘤增殖,重塑肿瘤微环境,有望为乳腺癌提供新型诊疗策略。
我国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2020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情况调研
目的 了解我国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2020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现状,为规范静脉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获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 964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汇总计算。结果 2020年,我国二级及以上PLX3397小鼠综合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为86.10%,平均每床日静脉输液使用数量为2.69瓶/袋,平均每床日静脉输液使用体积为556.56 mL,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使用率为18.10%,抗菌药物注射剂静脉输液使用率为39.58%,质子泵抑制药注射剂静脉输液使用率为19.11%,止吐药注射剂静脉输液使用率为9.35%,肠外营养制剂静脉输液使用率获悉更多为12.Experimental Analysis Software41%。三级公立综合医院静脉输液使用率、中药注射剂和抗菌药物注射剂静脉输液使用率均低于其他类别医院,但平均每床日静脉输液使用数量和体积、质子泵抑制药注射剂和肠外营养制剂静脉输液使用率均高于其他类别医院。结论 我国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整体较高。临床实践中应强化目标导向,控制静脉输液使用,同时结合用药合理性评价,规范静脉用药。
基于滋味品质的中华绒螯蟹消费者感官研究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水产品之一。江苏和上海已成为中华绒螯蟹的主要养殖基地。由于20世纪90年代比较粗犷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中华绒螯蟹蟹苗的混乱,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来培育新品种以提高河蟹的产量和品质。在长江水系中,江海21号和长江2号是目前育种的主要品种。中华绒螯蟹育种已经发展了30多年,而对不同品种的中华绒螯蟹的滋味品质差异的研究却很少。中华绒螯蟹的风味品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喂食不同饲料可能会导致中华绒螯蟹滋味的差异,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感官体验。中华绒螯蟹育肥是通过对最后一次生殖蜕壳的蟹肥满度不够、膏脂不丰满的成蟹,进行1个月左右的强化培育,获得膏脂丰满,味道鲜美无公害高品质商品蟹,从而获得更好的利润空间,所以研究不同育肥饲料对中华绒螯蟹的养殖和销售是十分重要的。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结构、劳动力和收入的变化,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不限Barasertib于营养,而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在食品的感官价值方面,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无数的食品选择,从购买再到消费,他们对产品的愉悦体验决定了是否再次购买。本研究对不同品种、产地的中华绒螯蟹雌蟹的生长环境、生长性状和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基于滋味品质,从消费者的滋味感知强度、品尝时的感官情绪、喜好度出发,结合对中华绒螯蟹的游离氨基酸(FAA)、呈味核苷酸和无机离子等滋味化合物的测定,比较评价不同品种、产地的中华绒螯蟹的滋味品质,构建喜好度模型,为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提供理论基础。随后运用消费者感官中的Check-All-That-Apply(CATA)、Rate-All-That-Apply(RATA)法评价不同育肥的饲料对中华绒螯蟹滋味品质的影响,为养殖环节中的育肥饲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提升河蟹的上市品质和消费者喜好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产地和品种的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状和基本营养成分分析以上海市崇东养殖基地的“江海21号”品种与泰点击此处兴市江缘养殖基地的“长江2号”、“江海21号”品种的雌性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测量了养殖环境的p H值、盐度、温度和透明度、河蟹的体重、头胸甲长宽、肥满度,比较了基本营养成分。结果发现,在体重、体长宽没有显著差异的前提下,江海21号品种中华绒螯蟹的性腺、总可食部位含量高于长江2号。不同品种中华绒螯蟹在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均有显著差异;产地和品种的不同对中华绒螯蟹的粗脂肪含量没有影响。(2)不同产地和品种的中华绒螯蟹的滋味物质对消费者感官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消费者感官测试结合FAA、5′-核苷酸和金属离子的检测,比较不同产地和品种中华绒螯蟹的滋味品质,探究滋味组分含量、消费者喜好度和情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不同品种、产地的中华绒螯蟹不同食用部位的滋味组分含量具有差异性;在崇明养殖的江海21号品种蟹的体肉中鲜味FAAs和肝胰腺中苦味FAAs显著多于其他组(P<0.05)。消费者在食用中华绒螯蟹的不同部位时,所激发的情绪是不同的;与性腺和肝胰腺相比,当消费者食用体肉时,情绪可能更积极;过多的苦味化合物会增加消费者感受到的苦味强度,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进而降低消费者的喜好度。通过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结合多因素分析(MFA)发现精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K~+和Ca~(2+)的含量可以预测中华绒螯蟹Congenital infection的消费者喜好度。(3)不同饲料育肥中华绒螯蟹的滋味物质对消费者感官的影响采用配合饲料和鲜杂鱼饲料育肥的中华绒螯蟹,以其体肉和蟹黄为研究对象,测定饲料的氨基酸组成、呈味核苷酸含量和中华绒螯蟹的体肉和蟹黄的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的含量,进行消费者感官评价,测定中华绒螯蟹可食部位的喜好度、滋味感知强度,评价不同饲料育肥的中华绒螯蟹的滋味物质对消费者感官的影响。结果发现使用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进行育肥,能够提高消费者对中华绒螯蟹的喜好度,增加对鲜味、鱼腥味的感知,减少苦味、脂肪味的感知。其中对体肉的喜好度会提升7.90%,鲜味感知强度上升约12%;不同饲料育肥的中华绒螯蟹的特征滋味感知强度均和消费者理想滋味有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后续滋味品质的改进可以针对于中华绒螯蟹的鲜味、土腥味、鱼腥味和蟹黄的甜味;配合饲料组的鲜味FAAs含量比鲜杂鱼高32.82%,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配合饲料育肥中华绒螯蟹的体肉(CM)的Glu含量比鲜杂鱼饲料育肥中华绒螯蟹的体肉(FM)高29.5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饲料的结果相似。CM组的Met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FM组的Hx含量显著高于CM组。CM组的EUC值高于FM组,鲜杂鱼饲料育肥中华绒螯蟹的蟹黄(FY)的EUC值略高于配合饲料育肥中华绒螯蟹的蟹黄(CY);通过MFA发现,不同饲料育肥的河蟹差异主要体现在呈味核苷酸含量、喜好度,但是呈味核苷酸的含量和喜好度存在负相关的关系。配合饲料中的较高含量的Glu,使CM组的Glu增高,提升了CM组的鲜味感知强度,提高了消费者对该样品的喜好度;在鲜杂鱼育肥的河蟹中,中华绒螯蟹的Hx和Hx R含量增高,降低了消费者的喜好度,这可能与鲜杂鱼饲料中高含量的Hx和Hx R有关。使用配方饲料对中华绒螯蟹进行育肥,可以提高中华绒螯蟹的滋味品质。综上研究,不同品种的中华绒螯蟹在生长性状、营养和滋味品质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消费者感官可用于快速定量评价中华绒螯蟹的滋味品质差异,并对养殖做出适当指导作用。